Crash: 保罗•哈吉斯在一次访谈中却澄清说,我想说的其实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你们看片中的每个人,他们每个人都面对一个棘手问题,或者是牵涉太多的罪案,或者是一个疯狂的同事,或者是被羞辱、被剥夺自尊,或是被夺走了一切财富,但每个人面对窘迫的反应不同,不同的反应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很可能,你面对的最大问题,就出在你自己身上。
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这个思路反思这些人物,从最不理智的瑞恩警官开始。
瑞恩警官并不是一个刽子手,他前一天晚上侮辱了一个女人,第二天却挽救了这个女人的性命。
他侮辱这个女人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他会不会像《科伦拜恩的保龄》里的中学生一样,突然无缘由地开枪杀死这两个人,但他没有。
晚上他回到家,在厕所搀扶父亲起身,看着老头被病痛折磨,我又在担心,他会不会突然跑到厨房里拿把菜刀把自己的老子砍死?
这还是因为他侮辱那个女人,给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他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叫我始终怀疑他是个变态,甚至可能是个杀过很多人的变态。
这就是因果。
可第二天,当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那个女人,我突然觉得茫然了,该如何给这个人定性呢?
他不是变态的,他只不过是个焦虑过度的普通警察,另有一点行为不当。
一个潜在刽子手,因为救人被我宽恕了,这也是因果。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人们总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道德归宿,判断他的善恶,判断他是健康还是变态。
再来看看另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这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唐•奇度扮演的探长的母亲。
这个母亲似乎总在怪罪儿子,认为小儿子出门变成了混混是身为警探的长子的责任,她爱离家出走的小儿子,而憎恨常常前来照顾她的大儿子。
镜头第一次进入这个黑人妇女房间的时候,我注意到,它在桌子上停留了片刻,上面放着一只盘子,盘子里有注射器和一把弯曲的勺子,而这个母亲,正在阳台的躺椅上酣睡。
她常常酣睡,醒来的时候会在午夜给儿子打电话,或神志不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是个吸毒者,她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她。
是啊,现实中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都喜欢于先向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推卸责任,甚至不惜把罪名加在他们的头上。
不敢承担责任,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的时候,判断失误或处理失当,便成为导致悲剧的根源——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你自己身上,这是保罗•哈吉斯真正想说的。
-古人对音乐有“绕梁三日”的说法,同样看了好电影也会浑身舒畅回味无穷. ,《crash》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Crash这个名字翻译成“碰撞”更好一些。
影片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碰撞。
在110分钟里,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城市里面的各种人物,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别人。
“你知道,在很多城市里,你走在路上,你和别人擦肩而过,或者偶尔别人撞撞你。
可是在洛杉矶没有人会碰到你的身体。
我们总是躲在钢筋和玻璃的后面。
或许我们太怀念那种触感,以致需要通过剧烈碰撞才能体会那种感觉。
”电影开始,伴着缥缈不安的配乐,是一片泛着光晕的路边灯光。
快要下雪的寒冷圣诞夜,一个警官坐在一辆尾部被撞的车中说出上面的一段话。
这段话像极了王家卫《堕落天使》中金城武的对白,同样都是孤独的现代人,同样希望保护自己也想理解别人的现代人。
影片中的人物都不是完人,控诉白人歧视的黑人却是街上抢车的小混混,严重种族歧视的警察依然是个好儿子好警察,有着天使面孔般的善良警察却导致最终的悲剧、小店无辜被毁的波斯店主迁怒于没有关系的锈锁匠、妻子遭到性骚扰不敢声张的黑人导演……所有人无不是顶着生活的逆流努力生存。
通篇铺垫的紧张与冲突最终各自爆发与化解,当片尾曲“Maybe Tomorrow”响起,城市的夜空中终于飘起白雪,相信所有刚才被压抑已久的观众都会心中充满希望。
就像歌中所唱:“So maybe tomorrow,I’ll find my way home。
”没有人是孤岛,生活中相互“碰撞”的人们总有一天会找到回家的路。
正是这种希望让人勇敢面对满是寂寞、悲伤的生活。
总有那么一天,也许就在明天。
-感觉像是在看雨滴落在湖面上,开始是一滴,两滴,涟漪一圈圈漾开来,反射,衍射,生成繁复的波纹。
渐渐地,雨越来越密,越来越急,湖面也越来越乱,再也分不清谁先谁后,谁善谁恶,谁对谁错,眼前只有一片闪烁跳动。
我没怎么注意它怎样反映社会问题或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只当是在看人和人是怎样一次次擦肩而过。
我们相撞,是因为我们不再相遇。
洛杉矶,天使失落之地,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空灵的目光望向远方,身躯卷缩在汽车铁壳里,小心翼翼避免着任何触碰。
不经意间,前面的世界突然停下了,一个人一辆车霎时闪入了眼中,人们本能地躲避,却来不及却步或踩下刹车,无可避免撞在了一起……相撞时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却无人能够预言,它总是隐藏在无聊生活的暗流之下,在下一个拐弯处突然现出它的面目,一瞬间世界突然向我们奔涌过来,让我们方寸大乱,语言和思考都失去了位置,只有被阻碍被拒绝甚至是本身的疼痛清晰地在真实的雕像上凿下了刻痕,提醒着自己鲜活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反应:茫然、惊诧、恐惧、愤怒……我们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左右四顾、开始祈求上天,开始破口大骂,开始设计报复,我们从无聊中解放了出来,生命的激情重又找到了发泄口,向奔涌而来的世界奔涌而去。
可是,在奔涌中释放的是在无意义中积蓄的能量,流动的往往却是无数被欺压和凌辱的人的泪水。
当生命的激情化作驱使他人的意志之时,悲剧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如果这意志中再混合了长久以来的偏见和敌意的话,相撞就愈加伤人。
枪、警车、制片人的身份、检察官的职务、房子的主人,医生秘书的电话……每一个力量象征在弱者的眼泪中都折射出格外刺眼的光芒;黑色的皮肤、身上的刺青、不同的语言……那些无可改变的过去透过有色镜片在不屑的斜视看来也就仿佛揭示着命定的未来。
我们害怕孤独的冰冷和渴望拥抱的温暖,却因为自己的受伤和耳闻目睹的受伤痛苦而怀疑,于是我们对温暖的渴望化为了对保护自己的力量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会感受人的善,而只会去相信人的恶,于是在我们最真切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之时也就是最真切的感觉到别人的存在之时,我们却很少清楚地看到两者,只是徘徊在自己的痛苦中而攻击他人,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疆界,在彼此伤害的螺旋中越陷越深,直到……直到我们从楼梯上跌落,直到我们浑身插满管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我们差一秒就死在爆炸的汽车中,直到我们要救女人却宁死不让自己碰她一下,直到我们举枪误射一位孩子却发现她毫发无伤,直到我们弟弟的尸体伴随着母亲的诅咒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最深处的脆弱,直到我们没有理由却有了一种幡然悔悟,直到我们真正发现了与我们相撞的他们……我们便与他们相遇。
我们才会发现最好的朋友其实是一直兢兢业业的保姆,才会发现妻子的爱是远胜过当人贩子的暴利,才会发现只想对昨晚被自己伤害了的丈夫说声对不起,才会发现卑劣是如何地刺痛良心,才会发现上帝真正存在、天使一直都在人间,才会发现逃避一生的命运终将要面对,才会发现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共存于世的脆弱而孤独的生命。
其实相撞与相遇真的只差那么一点点,但是需要我们走的,却很远很远。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
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
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我听到了枪声……”“好吧,你知道吗?
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
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
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
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
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
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
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
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
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
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
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
他的妻子痛不欲生。
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
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
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
”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
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
“这件斗篷真好!
”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
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
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
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
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
剧本编排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开篇原本有种族主义嫌疑的人最终在影片结尾成为打破歧视壁垒的人;让原本想要努力不为这种歧视所左右的人成为歧视行为的受害者。
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观影者极大的冲击,有着一种无法言明的讽刺意味。
让人不禁审视,这种无法规避的歧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会被整个社会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而形成自己固有的偏见。
你会发现,开篇喋喋不休的黑人小混混在咒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时候,很大程度源于他所接受的被社会整体氛围传递的信息:“所有白人对黑人是有歧视的”,而导致他对于白人也有着一种近似偏执的偏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歧视;你会发现,那个暴躁固执的波斯店主对于其他人的敌意与排斥,只是源于他固有的偏见“我所受到的伤害,是因为你们对我的歧视”;你会发现,开篇那个试图平等对待黑人的白人警察,也会因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而不由自主地对黑人产生戒备和恐惧,而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看完让你觉得沉重与压抑,不禁一声叹息。
其实最大的歧视,来源于内心中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有天早晨,歇斯底里的白种女人终于明白,她这样愤怒并不是因为黑人抢了她的车换锁的人胳膊上有纹身或者佣人没把碟子收到柜橱里,她愤怒是因为她就是这样愤怒,每天早晨都这样愤怒,与她的遭遇并没有关系。
藩篱建自内心。
身为高级警官的黑人应该算是成功人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族人,她在固守什么?
她是否认为贩毒抢劫才是属于黑人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出身,同样的背景,两兄弟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但是母亲眼里在街头抢劫乃至最终送命的那个才是她的好儿子。
在黑人警官眼里我看到了如此深沉的悲哀,我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地努力从上一代人悲惨的处境之中挣扎出来,我想在他一生的奋斗当中,最让他感到挫败的不是白人歧视的眼光,而是自己亲人的鄙视。
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的作为,仅凭一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愚蠢的。
当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与他们平时的表现并不见得一致。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
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看似没有交集的的人们因为冲撞而有了联系。
不同片段,不同遭遇,看似凌散的镜头铺陈开来却是如此流畅。
人性远比种族肤色复杂,作为看客,我们就好象那位年轻的白人警察一样,固执地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决,天真地相信一切都可以化恶为善,可是当冲撞爆发,你宁愿相信对方从口袋里掏出的是枪,而不是一个天使玩偶。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在偏见面前都是自圆其说。
影片的最后,城市开始飘雪,随着镜头俯视人来车往的十字路口,有人因为冲撞而得到救赎,有人却将冲撞愈演愈烈。
这篇影评,让我从影片结尾写起,当黑人男子朝燃烧的汽车丢了一块木头,然后面带幸福的接通老婆的电话,想必,他们在那句“我爱你”说出口时便冰释前嫌了。
但是颇具戏剧性的一点是,这辆车子正是黑人青年的葬身之所。
在燃烧罪恶的废墟上,围着火焰跳舞的人们重拾了幸福与自我,而有些人,就这样永远的去了。
不知道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还是我想得太多,幸福的人在无意间帮忙毁坏了凶案证据。
不知道是因为毁灭了罪恶而感觉到幸福,还是因为感觉幸福才七手八脚的赶紧把不堪的过去消灭干净。
其实,有关罪恶与善良,也许早已植根于所有人的灵魂中,因为人就是亦正亦邪。
翻看过前人写的影评后,很多都已经把主线串的清清楚楚了,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尽管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出彩,但是容易给人一种刻意营造的感觉,毕竟,真实的生活也许并不是这个样子。
而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感觉有些软绵绵,定格在幸福表情的电影结局让人一时间险些忘了那个杀人烧车的年轻人。
平日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讲也许都有些稀松平常,偶尔夹杂着一些情感的起伏,风云的变幻。
稀松平常会成为一种常态,但那些偶尔出现的起伏却能够不断积累下来,总归有一天是要释放出来。
人与人之间此时便要爆发出矛盾,于是人与人总是在互相伤害,在受到伤害的地方无法还击,便将这戾气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无论是性侵别人的警察、想要枪杀别人的波斯老头、还有受到抢劫的法官的妻子,也许人都是这样。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强者鱼肉弱者,弱者向更弱者挥舞屠刀。
影片中的人物按照年龄大致分为四类:孩子、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老年人辛劳一辈子,在晚年却又饱受折磨。
警察的父亲,受疾病折磨;波斯老人,一生的心血被摧毁一空;黑人老妪,小儿子离家出走,最终又不得不承受丧子之痛。
但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遭遇,通常人有不同的反应。
对于警察的父亲,我深表同情;对于波斯老人的遭遇,我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而对于黑人老妪,只能说,也许这恶果是她自己酿成的。
虽然我不信什么业障之类的说法,但也许冥冥之中,有些事情在每日轻描淡写的积累下,会在最后彻底压垮所谓的幸福。
相对于老年人而言,中年人的事业正要达到一个巅峰。
无论是法官,黑人警探、还是电视编导。
每个人都学会了世故圆滑,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最先想到的也许不是挥拳相向,而是权衡利弊,做违心的,但或许是最为理智的选择。
但不同的人的不同性格不同遭遇同样造就了差距。
法官毫无挣扎的选择有利于仕途的道路;黑人警探则是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之后也妥协了;电视编导则是颇觉痛苦,于是爆发了,向着不公平的世界呐喊怒吼了几句。
没有中年人的稳重,青年人必然的形象是:满腹牢骚、富有激情与正义感、但同时又充满暴力、充满怀疑。
偷车贼、被杀的黑人小弟、警察前辈、枪杀黑人的警察。
前一秒为了拯救电视编导而奋不顾身,后一刻就可以一时冲动杀掉黑人小弟。
这个警察的形象把年轻人的心情表现的非常到位。
有时候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一开始明明想要坚持自己的正义感,做一些好事,但是往往首先受帮助的人不感谢你,反而要讲一些反讽你是为了装好人之类的话。
其次,周围经常接触的人便开始觉得你是个怪胎,这种时候,心情就感觉颇为沮丧以及愤怒了。
不过内心仍有善意在驱动你做好事,比如让别人搭顺风车,但此时你已不再笃信内心的信念了,于是在对方一个极为细小无害的举动面前,你会把这个举动无限放大,以求自保而不受伤害,于是惨剧发生,且无法挽回。
相较于这个起初富有正义感的痛恨种族歧视的警察,另一个警察显现出的反而是一种一开始略带猥琐、肆意欺凌,但关键时刻却舍身救人的形象。
人是很复杂的,两者的对比,让人在感觉到意外的同时,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必然感。
影片中例外的两个青年人,一个是修锁匠,另一个是波斯年轻美女。
前者的出场镜头居多,从哪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优良公民,尤其是给女儿讲故事的那段情节,十分动人。
而且对于对自己恶言相向的人,也并不以暴力还击,表现的颇具涵养。
而波斯年轻美女表现的则是一种母性的善良,刻意买的空包弹,造就了一个所谓神迹的场面。
而此二者的交汇便出现在那个可爱的小女孩身上,第四类人,孩子。
孩子是世界上最为纯粹的,听信了爸爸的故事的小女孩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为爸爸挡下子弹,于是扑到枪口前。
幸运的是,子弹是空包弹,她也因此拯救了那个无比绝望愤怒的波斯老人。
可见,冥冥之中,拯救男人的,要么是女人,要么是女孩。
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往往取决于其承受压力的能力。
所以真正成熟的人也许没几个。
此部影片中的人其实都不坏,但也都有七情六欲,很难讲一个人是如何罪恶善良,毕竟这些人都不是圣人。
而影片的一个巧妙之处是,在讲述故事时,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在平常看似幸福的生活表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暗流,但尽管这暗流可能会让你遍体鳞伤、无比脆弱,与此同时,你却会看清楚一些之前无法看清的事实。
生活的真相,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
就比如法官的妻子受伤之后的种种。
看似不同的人都有着彼此相似的地方,同时,看似相似的人之间又各有其独到的特点。
导演能够将如此多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串联到一起,讲了几段精彩的故事,不得不说,奥斯卡算是实至名归。
而至于故事情节的刻意与否,也许就不必深究了,毕竟,电影不是生活,对于电影,你我只是看客;但对于生活,你我都是深陷其中的拥趸,别无选择。
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大意是说世界上任意的两个人都能最多通过另外的四个人而发生联系,即在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就行了。
可见,存活于世,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电影《撞车》,说的便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
这部电影全长近两小时。
开演六分钟才出片名,看到前面近30分钟,都有点摸不住头脑,因为你才把所有的人物认识了一遍。
但是,它会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并且越来越有意思。
电影的剧情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因一起交通事故,牵扯出的一系列人物关系。
而电影的内涵,却可能够你说上一天。
如果你对种族主义、多民族文化交融、城市中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复杂性、人格尊严、亲情关系……中任何一个主题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从中找到谈资,并加以引申蔓延。
我喜欢片头那次撞车之后,探长格雷厄姆在车里说的那段话:“这就是触摸的感觉。
你知道吗?
走在任何城市里,你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邂逅相遇,别人也会撞到你。
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触摸你。
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像隔着层金属和玻璃。
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碰触的感觉。
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他们的车,是被后面的一个亚裔女人撞上的。
格雷厄姆下车查视,发现前面有一起事故。
他看到了一只球鞋,和远处死去的一个黑人青年。
在探长凝望的眼神中,时间退回到一天前的晚上:两个黑人青年安东尼和彼得从餐厅出来,持枪抢了检察官夫妻里克、珍妮的新型黑色林肯领航员汽车。
随后,他们又不小心撞伤了一个亚洲人。
当班警察约翰与汤米闻讯追赶,但他们追上的是另一部同型号的汽车。
车内坐着的是电视导演卡梅隆与妻子克里斯汀。
约翰利用职权之便,猥亵了导演之妻。
引来年轻警察汤米不满,而要求换岗。
他不知道约翰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约翰刚刚打电话请求黑人护士莎尼克•约翰逊帮自己有便秘的父亲换一个医生,却被强硬拒绝了。
受惊吓后回到家的珍妮赶紧请人换下家中所有的门锁,但对锁匠不放心,出言不逊。
锁匠后来又给一波斯裔店主法赫德修锁,他提醒店主锁修好了但真正坏的是门,却不为法赫德所理解。
而法赫德此前为安全起见,与女儿多丽一起去买了把手枪放在店内。
黑人探长格雷厄姆•沃尔特与女友玛丽亚正在处理一桩下班缉毒警察考克林打死另一侦探刘易斯的事故。
晚上,他妈妈来电话要他去寻找离家的弟弟彼得。
第二天,警察约翰去找护士说情,再次被拒。
但随后,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因交通事故困于车内的昨晚才猥亵过的导演之妻。
检察官为了自己的形象问题,让探长停止对前日警察枪击事件的调查,以取消对其弟弟的起诉。
探长屈服了。
安东尼和彼得又开始抢车了,这次他们遇上的是电视导演。
心里已经窝了一团火的导演强烈反击。
僵持之时,追赶而来的恰恰是刚刚换岗成功的汤米。
汤米因前晚的事心存内疚,放了导演,而导演又放了安东尼,只说他丢了自己的脸。
门坏了的小店被盗了,保险公司判定这是疏忽损失,不予赔偿。
绝望的店主持枪找到锁匠,冲动之下对锁匠开枪,打中的却是扑上来的锁匠五岁的女儿……一年换了六个管家的检察官之妻珍妮心情恶劣,对女佣玛丽亚态度不佳,并致电丈夫要换人。
电话才挂断,她就失足摔下楼,四处求助也无人搭理。
关键时刻帮助她的是女佣。
她感动地抱着女佣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晚上,黑人彼得好不容易搭上便车,开车的恰好是下班回家的汤米。
汤米因这两日来的种种事件而对黑人也开始敏感起来。
彼得无故而来的笑,让他愤怒。
他以为彼得要从裤口袋里掏枪,便抢先枪杀了彼得。
其实彼得要取出的只是与汤米放在车前一模一样的旅行者的守护神——圣人克里斯托弗小像而已。
惊慌失措的汤米把彼得的尸体弃于路旁,焚烧了汽车。
镜头回到探长凝望的眼神。
他发现死去的正是自己在寻找的弟弟。
在医院,探长向母亲承诺一定会找出杀死弟弟的凶手,伤心的母亲却指出是他的忙碌害死了弟弟。
探长重回弟弟的死亡现场,在沙堆里发现了那个圣人小像。
而片头撞上探长之车的亚裔女人格姆•李,其实是急急赶往医院去看受伤的丈夫周金贵。
这个男人让她赶紧去兑现一张支票。
原来他是个蛇头。
而周金贵没上锁的车却又被安东尼偶然碰上了,他开车去销赃时才发现,后车厢里坐满了被卖的亚洲人。
他选择把他们放掉,并花钱让餐馆主人给他们弄顿吃的。
然后心满意足地骂了句:“该死的中国人!
”犹如当初别人骂他“该死的黑人”一样。
夜幕之下,故事并未落幕。
归家的电视导演看到马路旁边一群孩子正在给一辆焚烧的汽车添柴,他也去添了一块。
此时,天上落下小雪,妻子来电,他犹豫片刻,接通了,说了句:“我爱你”。
获救之后惊魂未定的妻子感动而泣。
而救人之后回到家的警察,要面对的仍是便秘的痛哭着的父亲,他只能轻抚父亲的肩头,却无能为力。
有“仙女的斗篷”保护而幸免于难的女儿睡下了,父亲锁匠却趴在窗边无法成眠。
也许,他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街头,又一起撞车事故发生了。
这次撞上的那个胖胖的黑人护士与几个不知哪国的男人。
她叫嚣着:“你不说英语就不要和我说话”。
镜头拉远,只见漫天雪花纷纷撒下。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
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影片简介:片名:《撞车/crash》导演:保罗•哈吉斯编剧:保罗•哈吉斯 罗伯特•莫雷斯科主演:马特•狄龙 桑迪•牛顿 莱恩•菲利普 唐•钱德尔 布兰登•弗莱瑟 桑德拉•布洛克上映时间:2005年,美国
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在观众吃惊的目光地注视下 由正义到邪恶 由被伤害者到施暴者不断的转换着[Crash]期待这么打动人心的电影很久很久了 从看它的预告片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深入灵魂的电影 只是没想到要过了这么久才看到 果然 彻彻底底的打动了我 从第62分钟开始眼泪就没有停过看到并帮助到外表坚强的人在脆弱或受到伤害的时候的人一定会成为他最重要的朋友 但这往往是他平时最不够珍视的朋友 他会为此而忏悔懊恼责怪自己 ..天空从此开始变得异常的明亮坏人作了好事会让人感动 但是好人作了坏事却不会令人愤怒 即使是很坏很坏的事情所谓的"坏人"在紧要关键的时刻让你看到他的善良的时候 那种感动是震撼人心的 所谓的"好人"无意错误的做出了罪恶的事情的时候 那种诧异是令人心碎的到底怎么辨别好..人呢 是在他做坏事以前 还是在他做好事之后讨论好与坏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就如其实并没什么好人与坏人的分别.. 首先 我们把个人的行为称为好或坏 不是看其行为的动机 而是仅仅考虑行为的结果是有用还是有害 然而 人们很快就忘记这些名称的缘由 认为善与恶的本质天然的存在于行为的自身 不用看其行为的结果 ..不是我说的 是尼采 太人性的希望每一个人看这部电影 强烈的希望导演Paul Haggis就是去年的那部同样震撼的[Million Dollar Baby]的编剧 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似乎 足以让他成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还有一句话 这部电影的音乐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在适当时候出现 配合画面感动我们的灵魂 做这音乐的是我也非常喜欢的Mark Isham 优秀代表是[Life As A House]
crash的英文片名有两部电影,法国的一部是关于欲望和刺激。
发生在洛杉矶的这一部说的是多元文化的城市社会中心灵碰撞和冲突。
远比我预想的好,无论是故事性还是随时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同时描述了大约7、8个故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也许你把自己的不如意不小心发泄到别人身上,给别人带来伤害,然后又不停的延续。
有时候是意外拯救你的灵魂,有时候是克制带给你带给别人温情和感动,而这一切看似那么意外和偶然。
却又是那么必然。
恶或者善,对或者错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根本不是那么对立。
电影要表达很多东西,带给你的是动人刺激的故事,留给你思考的空间也非常大,那里真的适合我们吗?
明显有对外来文化边缘性的描写,即使,已经占美国很大份额的黑人,成功起来也是那么艰辛和小心翼翼,对几个黄种人的描写更是让自己不知何种滋味。
对对错的描写更让人深思,没有绝对的对或者错,只又在不同情况下失误或错误。
从汽车追尾开始,到汽车追尾结束,影片就叫作crash。
而这个名字,更包含了另一层意义,种族的摩擦和碰撞。
种族问题一直也是美国人的敏感话题,可我相信,大多数美国人看过这部片子后都会感到满意。
因为美国人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白人,他们一直关心黑人的平等,为黑人遭虐事件而愤慨。
看了这部片子后,他们可以安心了,可以不必再为詹姆士.雷(刺杀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白人)而忏悔了,也可以不必再为马丁·路德·金的未竟事业而祈祷了。
因为他们发现,美国已经是有色人种的天堂了,而在这天堂里行善的天使,正是白人。
于是在奥斯卡得奖了,当那些评委们看了这部片子后一定拍手叫道:事实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导演、编剧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把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分析的太透彻了,把事实真相揭示了,功不可没啊。
奥斯卡算什么,他们应该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
如影片中暴露的那样,确实存在着一些种族歧视分子,可是他们需要理解。
对待阿拉伯人(影片中他们自称波斯人)的态度是暴躁了点,可那是因为911的影响啊,应该理解亲人罹难的痛苦啊。
更何况政府还为一个叫萨达姆的伊拉克人授予了勋章,美国白人的心胸之宽广可见一斑。
再看那位对黑人妇女性骚扰的白人警察呢,当时的事件确实令人气愤。
可他也需要理解,那是因为他为救自己父亲而刚碰了一个黑人女人的钉子,一口恶气要出呢。
百善孝为先,应该可以谅解吧。
如果不能,那更令人感动的在后面,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车祸中救出了那位黑人妇女,这样一位舍己救人的种族主义者你能不原谅吗?
是的,在现实中,或者说在影片中,两个黑人分别被两个白人警察开枪打死了。
可这是新闻报道的表面,被隐藏的事实是什么呢?
且看,其中一位警察是同情黑人的,在白天还救了一个黑人的命,晚上又给一个路边的黑人小混混搭车,雷锋啊!
因为怀疑那个黑人要掏枪,在警告不听的情况下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而射杀了他,当然,事后他深深的忏悔了,更可能为此一辈子痛苦。
而另外一宗事件没有叙述过程,只是从事后的调查了解到,那个死掉的黑人(是个探长)吸毒、贪污,而调查组却要为了黑人的名声而掩盖证据,并不惜牺牲那个“无辜的”(影片中另一位黑人探长语)白人凶手(也是位探长)。
于是,对外发布的新闻就这么出来了。
善良的美国人民啊,你们可曾知道,那些被新闻抖出而被诬陷的恰恰不是你们所关心的黑人,却正是白人啊。
他们被诬陷,被当作杀害黑人的刽子手,被当作魔鬼却无怨言。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可是你们黑人也太不自重了,怎么一点都不体谅白人的苦心呢。
他们为你们伸张公道,可你们却为了保全自己的位子而不敢说;他们为你们颁发荣誉,为你们掩盖罪行,为你们遮丑,甚至连白种女人都让你们搞了,可你们还不知足,还是要犯罪。
你们不但抢白人的东西,还抢自己同胞的东西。
白人在你们面前都很注意言词而生怕触犯了你们的尊严,可你们自己却骂自己黑鬼,一点都不自重!
唉,谁叫美国的白人都是天使呢。
影片最后,除了那两个倒霉的黑人(倒霉的黑人强盗和腐败的黑人探长)之外,结果基本是个大欢喜。
有色人种的肉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拯救,白人拯救了黑人,黑人又拯救了阿拉伯人和亚洲人(或中国人)。
天使在人间啊,高贵的人拯救低贱的人。
难得导演这番意味深厚的寓意了,这简直是伟大的希特勒的人种划分哲学嘛。
如果把中国春晚的一首歌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就更好了,让白、黑、黄三种颜色的小孩唱:白人,黑人,黄人,我们是幸福的美国一家。
原以为国人喜欢拍这样的片子,没想到美国人也喜欢拍并且喜欢看。
看来都是爱听甜蜜的谎言的。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也许根本用不着千遍。
可耻的是导演和评委们,可悲的是被愚弄的民众!
没看过的朋友奉劝还是不要看了,看过的朋友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被导演把脑子给撞坏了。
这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汽车,撞车(Crash)是这样的难以避免,这个城市又有这么多的种族,冲突(Crash)也是这样的难以避免。
双关的戏名,使得它难以准确地翻译,而电影本身的主题,也让人觉得一言难尽。
电影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洛杉矶一天半内的众生相,人人在和不同的人发生冲突(Crash),那些卑微的人们之间的悲喜剧,有关种族,也无关种族。
我们向别人发火,常常只是因为自己心里不爽,但在电影里的洛杉矶,这个一块招牌砸下来,大概会砸中九个不同种族的人的地方,愤怒的炮火,击中的往往就是不同种族的人。
看起来是由于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冲突,但也许导火线是一些非常个人的原因。
——如果你刚刚在街上被两个黑人混混打劫,吓了个半死,你在跟家人发泄怨气,大骂该死的黑鬼都是贼的时候,会不会顾忌正在帮你换锁的锁匠是个黑人?
但是,那些潜意识里的偏见,也许又使弱势族群刚好成为枪口下的牺牲品,所谓柿子总拣软的捏。
——即使你是个自以为没有种族偏见的好警察,深更半夜可以让一个黑人小子搭你的便车,但当你们争吵起来,他不顾你的警告,伸手到口袋里去掏东西的时候,你会不会以为他在拿枪而向他开枪?
(如果那不是一个黑人,那么不要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根本连架都不会吵起来。
)如果Crash的编剧兼导演接受采访,会不会说,这部电影说的不是种族歧视,而是在探讨人性呢?
很多人都会认为它的主题是有关种族问题的,但是我认为,并不这样简单。
消除歧视,种族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人人熟悉了那套政治正确的指引,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复杂的情况,不能以一句种族偏见掩盖一切。
就像电影开头Graham警官说的那样,在玻璃和金属阻隔之下,我们久久没有与别人擦身而过的经历了(大意)。
其实,政治正确,也像是人们心灵上的玻璃与金属,它保护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不受伤害,但也让人失去了在冲撞与摩擦中互相理解的机会。
只是,在利与弊之间,我们如何抉择呢?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电影里的细节,也做得相当细致,不过不是暗示和象征性的,而是情节性的,有些温柔感人,有些尖锐反讽,也给观众留下不少的回味。
但与《断背山》的细节不同的是,《断》的细节指向的是电影本身,给观众带来的是对电影情节含义的再回味与再发现,而Crash的情节、细节却是让观众去反思与思考的。
所以看完《断背山》,可能会为两位男主角压抑的爱恋不容于世而扼腕痛惜,偷偷叹息自己的遗憾或者伤痛,会陷入影片而不能自拔。
同时也期待,也许没有了偏见之后,悲剧就不会发生。
但是看完Crash之后,你会发现,即使社会是在慢慢进步,但人生依然是如此无奈与复杂,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好人出于自我保护,也会有不光彩的劣行,混蛋在感激或愧疚的一念之间,也会做出善举,人们在冲突与摩擦中互相伤害,但同时也互相帮助与安慰。
看了不少的观后,很多人觉得剧本的情节安排得巧妙,手法很独特,但是,在我个人看来,编剧手法并没有太多很新的东西,电影的深度其实在于前面所讲到的带给观众的思考。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编剧及导演Paul Haggis是电视剧编导出身,可能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其实有着很多的电视剧痕迹。
被两个黑人小混混抢车之后,地区检察官讨论如何处理最完满那一幕,我大笑之余一下子想起Spin City。
在结构上的多线索平行又互相交叉的手法,没看过的也许觉得巧妙新奇,但在电视剧里已经是屡见不鲜。
尤其是,我看了那么多季的ER,这种结构再熟悉不过了。
看完后觉得,如果ER拍一部两个钟头的电影版,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而且,ER拍到现在,急诊室的医生护士,也是那么族群复杂:出身富裕的白人,从底层奋斗上来的黑人,来自前南地区的,来自中国的,拉丁裔的,印度裔的,单身母亲,女同性恋……加上来急诊室的人也那么五花八门,对生死的思考,选择的两难,丝毫也不逊于Crash中安排的种族问题。
而且,ER里面,以急诊室作为舞台,让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离开,虽属偶然,也总接受得过去。
但Crash里安排这么多不同种族的人在一天半里面互相扯上关系,未免就过于巧合与刻意,尤其那两位警官先生,与前一天被羞辱的那对夫妇再次相遇,还要是不再一起执勤的情况下,那么戏剧性地一人遇上一个,真是中了彩票头奖了。
当然,编剧安排种种的巧合,是想要造成一种人类的命运互相关联的效果。
以前看过一些欧洲电影,也有类似的手法。
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Before the Rain(中文有译作《山雨欲来》和《暴雨将至》的),它是三个故事先后发生而不是平行发展,但是和Crash相似,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也是互相关联的,而且两者都用了一个环形的结构,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然后倒叙,再回到开头的时间点,而且它通过剪辑,造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时间循环效果。
Crash和它还有一个很相近的细节处理,Before the Rain开头从天气闷热,暴雨将至讲起,而结尾回到开头时间之后,则是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落下。
而Crash在开头不久,警官说到,像要下雪了,而临近结尾,果然是雪花飘落。
两者异曲同工。
但我觉得无论是环形结构的效果,还是这种类似的安排,还是Before the Rain来得意味深长。
PS:Crash可能是到此为止,我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到最多种族出场,听到最多粗口的电影了。
PPS:题目来自《晚安,好运》里面引用过的一句莎士比亚: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Julius Caesar, ActⅠ,SceneⅡ
我很疑惑,如果《撞车》能得奥斯卡,为什么《低俗小说》不能?
为什么《爱情是狗娘》不能?
或许本片倒叙的手法还有所不同,但在这样交错的结构上并不比后两者更加巧妙。
或者说本片的主题更加现实和深刻,尤其是在揭示种族冲突方面,对美国社会有很深的警示意义。
但是我却觉得对于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来说,不应该是仅对当下发言的,普遍的人性、永恒的真理才是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
所以在我看来,《低俗小说》和《爱情是狗娘》的主题反而更广义,更能感染全世界的观众。
当然本片确实是一个很复杂很深沉的故事,可能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解读,比如一开始对“撞车”内涵的解释——我们每个人都躲在车窗后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太怀念了,所以借撞车来寻回这种感觉。
这对工业社会表面的冰冷和背后的扭曲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只是种族歧视这个主题太尖锐太明显了,毫无回旋直指人心,反而模糊了观众对这种普遍意义的思考。
这是无疑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但在我心目中一定及不上《断臂山》。
尽管后者我还没看过,但是,我就是这么确定。
电影的魅力,于我看来与音乐有很大关系,如果一部电影口碑很好,那么它的配乐也必定成功昨天看了慕名已久的《冲撞》,并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那个,虽说片名都一样《Crash》,但前者显然更有诚意我觉得还是把片名定为《撞车》比较好,首先吸引我是本片的配乐Mark Isham,当代著名的爵士乐手和作曲家,此人参与过许多影片的配乐,而《撞车》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一部,以一种舒缓的旋律贯穿全篇,空灵且充满异域风格,在剧情发展到高潮,表现各种冲撞时只是点到即止,没有用任何跌宕起伏的音乐,仿佛在用冷眼观看着世间冷暖。
全片最揪心的一幕是子弹射向锁匠天真烂漫的小女儿,缓慢的配乐与锁匠撕心裂肺的呼号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始终萦绕心头挥散不去 。
在白人警察误杀了黑人小混混时,只是电台里的乡村音乐在响,节奏舒缓到慵懒,而给我们的震撼已经无需赘言,此片的Main Theme《crash》出现多次,一位女歌手的低声吟唱,唱得好像是阿拉伯语,在美国洛杉矶这个文化与种族的大熔炉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而此片的主旋律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主题影片最后当白人政客的妻子与墨西哥裔女佣拥抱在一起时,Bird York的一首《in the deep》响起,伴随着悠扬且带有磁性的歌声,波斯裔的小店老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使,歧视黑人的白人警察与经受着病痛折磨得父亲终于相拥而泣,墨西哥裔锁匠的女儿温暖地躺在妈妈的怀中,黑人导演终于在电话中对妻子说出了我爱你,黑人警探紧握着死去弟弟的遗物若有所思,陷入无尽的回忆,混混最后把偷渡的亚洲人放走并且给他们四十美元吃饭,而此时洛杉矶下起了十几年来的第一场雪,一个个曾经受过伤的心灵在此刻都得到了救赎。
影片的片尾曲为Stereophonic的《Maybe Tomorrow》, 风格一转,以一首pop风格的摇滚作结尾,此时洛杉矶的大街上又发生了Crash,导演的用意已经很明确,我们生活的环境每天都会面对着无数的冲撞与摩擦,在此我想再引用The Beatles的一句歌词“All you need is LOVE”我们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点点爱此片被许多影评机构评为2005年十佳电影,IMDB得分也相当高8.5,TOP48,强烈推荐另副OST曲目01. Crash [3:21] 02. Go Forth My Son [0:57] 03. Hands In Plain Sight [3:48] 04. Safe Now [1:03] 05. No Such Thing As Monsters [3:59] 06. Find My Baby [4:23] 07. Negligence [2:56] 08. Flames [7:59] 09. Siren [4:41] 10. A Really Good Cloak [3:28] 11. A Harsh Warning [2:51] 12. Saint Christopher [1:55] 13. Sense Of Touch [6:44] 14. In The Deep [5:55] 15. Maybe Tomorrow [4:34]
很深刻的电影,也是很危险的电影。
6/10 種族歧視‧人際對話
152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有些事情是无法用文字就能轻易表达出来的 本片各种情节掺杂在一起 不能单单把Crash翻译成撞车 不过也真心想不出该怎么翻译。好电影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的~PS:吐槽:这他妈的看完这电影谁敢去美国生活啊,不是被黑人抢,就是被白人警察抓。。。
过誉&矫揉造作,不好看。时间证明,无法和同年伟大的断背山相提并论
关注点相当多,但编排太显乱,要能削除一两个人物线索为其他腾出空间来就更好…且整部片十分取巧,一连串偶然巧合,过于戏剧性,这世界是有多小。关于种族歧视的点我还是很喜欢的,但太片面,根本是极端事例堆砌到一起,幸亏结尾有留点人情味。最爱锁匠与其小女儿。这片对于面容识别症患者很具挑战性…
边玩边看的 结果 根本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无非就是黑人白人那点事
一进去以为在讲种族偏见和人人群偏见的问题,实际上后面又开始塑造每一个人物,他们的不容易,要制造那种冲突的剧情,让他们相互拯救,相互理解。我能说真的有点恶心吗?为什么要去洗白一个坏人呢?特别是那个猥亵黑人女性的白人警察,居然设置他去拯救白女的剧情,可以说在导演开始塑造每一个人人生的不容易的时候,我就有预感到他要制作这样的剧情🥶🥶🥶他动一下,我就知道他放什么屁电影的剪辑还有转场,多线并进的剧情设置,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的,但是他的台词写的太过于没有深度了,很肤浅,特别是那两个黑人争吵的那几段简直尬死,喊口号有一种他想要表达很多东西,但都没有表达好的感觉
相互理解的期盼很好。问什么不能对华裔多谢尊重呢?遗憾。
反正我没看懂。时过境迁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诺 你看 2010-10-26我给这部电影的mark是:「重新標記 必看無疑! 好像是前年還是大前年的 奧斯卡最佳。」我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导演故弄玄虚。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极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对待身边之人,有的则欺凌弱小,殊不知自己也成为了制造社会的不公的轮回的一分子,幸而每个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坏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所以,还要怀有希望,五星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貌似这是奥斯卡金奖影片,从艺术、剧情的角度看真的很不错。但是我欣赏不来。
害怕的不是未知,而是不同。 需要CRASH,需要血肉模糊,血乳交融,世界大同。
我们永远把自己藏在玻璃和钢铁之后。我想我们都太怀念接触的感觉了,才互相撞在一起来体会。“爸爸,我会保护你。这件衣服真好。”
多线多头情节设计生硬的crash;大社会中种族间的crash以及由此延伸的自保意识显像——枪械文化;同色人种,同一生活阶层或同一家庭内部,人人自危时代下不论亲疏的相互畸形理解导致的crash;最后微至个人人性良知和阴暗的crash。crash面前没有正误,马特狄龙说“Wait till you've been doin' it ”
每个人都是在给别人非公正待遇的同时受着别人的不公正待遇,这是一个怪圈,一个轮回,没有人可以逃脱得出去。
all those black people and white people, they're all fucking nuts.
我不喜欢这种多线叙事。电视剧般狗血的剧情也让人非常不爽
过于穿凿,看不下去。。。
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