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论场面质感等等,确实感觉非常细腻出色,但是剧情有些单薄,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实在有限,像德川的老奸巨猾等等,其实展现的还不足够。
里面穿插了大量的忍者,而且主要以女性为主,感觉更像一场忍者间的较量,初芽、阿茶等人,无论心机手腕还是武力,都可称得上出类拔萃,但是感觉他们仿佛没有思想,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没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换立场,换主家就像喝水一样方便,甘愿自己去当狗,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见了日本的国民性,只知道顺从,觉得只要自己的主人赢了,从此就天下太平了。
在主角石田三成的身上,仿佛寄托了一种创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从来都是以悲剧终结的,因为往往他们太脱离实际,比如空中楼阁,纵然美好,但却无法建立。
石田三成等人尽管始终坚持心中的正义,尽管知道太阁秀吉的种种不是,尽管知道自己的种种弱点,但是想的从来不是怎么去克服去争取,只是固执的重复正义的口号,看到他居然去拜托小早川秀秋帮助自己,还说要让对方来当关白辅佐秀赖,自己去浪迹天涯,找自己的恋人,我真的觉得要被蠢哭了,他哪里能看不出秀秋对自己的厌恶,看不出来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家臣吗?
他难道看不出来这种安排隐患巨大吗?
他寄希望于前田利家去抗衡德川家康,结果利家早逝;他寄希望于岛津家毛利家小早川家,结果他们全都只记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肯出力,他其实早就看穿了他们的虚伪自私,仍然一意孤行,居然口口声声说要将天下一分为二,最后一决雌雄,那一刻他心中真的有正义,有天下太平吗?
他难道没有想过有多少人会为了他去陪葬?
一切仅仅为了践行他心中的正义和理想。
尽管时光里过去的几百年,但似乎一切都没什么改变,我想到了1936年的226事变,其实那些动兵变的下层官兵们,他们一心想的也是要革除这个国家种种贪腐和弊病,改变这个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对立的世界,让大家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也是一腔热血,满怀理想,可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他们不过是拉了一群高官给他们陪葬,让他们心爱的国家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堕落进深渊,直到今天也没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曾经热血的昭和男儿被冷漠的平成废宅取代。
谁有资格说自己的理想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绝对正义的呢?
那些军国主义者没资格,石田三成他们也没资格,他们在擅自发动流血事件,在侵略别国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正义到底是谁的正义?
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天下太平,究竟是让谁太平?
人呐,真的不应该太过狂妄。
看到这个电影,第一反应是关原之战都拍电影了?
按这个拍法日本战国时代能拍100年吧。
看得出导演努力想展示出石田失败的原因,性格易冲动,刚直而不善于回旋,近江派和尾张派的矛盾啊,可惜有点功力不足的感觉,整个故事有些流水账,感觉就是讲述石田如何一步步调入老乌龟的陷阱的故事。
插入了三上茶、和大谷吉继的友谊、和茶茶的绯闻,两万石招募岛左近的典故,大一大万大吉?
不过按导演的演绎,岛左近两面下注最后是害了石田三成吧,这个桥段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真田昌幸下注关原之战,昌幸和次子幸村加入西军,长子信幸加入东军,但是昌幸虽然失败了却依靠信幸保全下来。
要不是岛左近让柳生宗章(五郎右卫门)加入了德川家,最后进了小早川阵营,也不会在关键时刻让柳生宗章杀了岛左近儿子,坑了小早川,也坑了石田,啧啧,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
气氛和场面都还不错,不过战争场景有点像农村宗族之间争夺水源,乱,可能是为了写实吧。
如果不熟悉日本的这段历史,恐怕很难能看得明白这场战役对当时的影响吧。
影片中对人物的设定跟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里面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对两派人的描写完全相反。
书中石田三成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德川家康的目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私欲,后者是为了天下大义。
果然德川家康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还是奸诈些。
凡是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影片很难不让人对应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我看的时候都在努力的把影片中的人物情节和书里面的描写拼凑对应。
但是人物设定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有些意外。
看过这部电影的很多观众都稀里糊涂的,不明白关原之战这一段历史,首先要从织田信长开始讲起,篇幅比较长,请大家耐心看完。
从应仁之乱开始,日本的动荡持续了一百多年,可以说非常混乱,六十多个国家,你打我我打你,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政权。
这个时候织田信长出现了,织田信长原本也是当时地方的一个小人物,桶狭间之战之前,根本没人在意这个人。
桶狭间之战一举讨死号称东海道最强大名今川义元后,开始被别人注意到了。
而此时的德川家康不过也是依附在今川义元旗下的小大名,今川义元死后立马独立了,很快就和对头织田信长结为了盟友关系,注意,这个时候是盟友关系。
后来的太阁丰臣秀吉,这个时候在信长麾下是个小卒而已,当时的地位还是微不足道。
随着后来信长实力越来越强,连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都不放在眼里,最起码足利义昭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当时信长确实有实力可以威胁将军的,于是恐惧的足利义昭建立了信长包围网,信长包围网里实力最强的就是武田信玄。
实力在当时算可以的信长,面对武田信玄就不行了,武田实力碾压信长的。
而当时,信长的周围强敌环伺连自己妹夫浅井长政都背叛了他,可以说信长这是危机非常大了。
而这时候,武田信玄要进京,进京之后就可以震慑周围的大名,而进京之路必须经过家康的势力范围,所以就跟家康打了一架,结果肯定是武田赢,一个资深武将打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肯定没有压力,打的家康屁滚尿流,城池被连打下好几座,这时候家康就像向信长求救,信长这时候正焦头烂额,没工夫管家康这边的事,但作为盟友还是要表示一下,于是象征性派了一点援军,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再次被武田碾压。
信长没空管,只能靠自己,家康靠死拖,一步步尽力争取时间,坐等信长来援助,这么一拖竟然把信玄给拖死了。
然后武田军撤退,家康有了缓冲的机会。
而那边,信长火烧比叡山延历寺,用最暴力的方法给敌人最深的恐惧,灭浅井朝仓,等一切周围的敌对实力被消灭的差不多没什么气候的时候,立马准备好打武田,首先自己亲率大军来到家康领土,两巨头聚首一块迎击来犯的武田胜赖。
在长筱之战中,信长拿出了火枪,采取了三段式射击,取得大胜,武田老臣在这场战役中阵亡大半,至此武田家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1582年,武田家灭亡,而这时,织田信长的德川家康的关系已经转变,对信长来说家康不再是盟友,而是自己的下属。
这一年,信长向北陆,四国地区发动攻略,如果北陆,四国地区被拿下,那么东北和九州地区也尽在眼中,统一全国就不成问题。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谋反打断了他的计划,一切都被终止。
明智光秀突袭本能寺,织田信长殒命本能寺,随后信长儿子织田信忠也在京都遇难。
这个时候德川家康正好在堺市游玩,离京都很近,听到消息必须离开堺返回三河。
在服部半藏的帮助下家康成功返回三河,准备起兵攻打明智光秀,据推测家康打算以借着为信长复仇的名义,消灭光秀企图一统天下。
但是他没有想到,有人比他还要早,这个人就是丰臣秀吉,他当时作为军团长主要攻打中国地区(日本地区),他来了个中国大返还,急行军几日内赶到,与光秀决战并将其打败,家康闻讯只能作罢。
随后,织田家内部因为拥护谁做织田家之主发生争执,丰臣秀吉和织田家家老柴田胜家发生严重冲突,随后柴田胜家与丰臣秀吉开战,柴田胜家不敌被击败,在越前北庄自尽。
自此秀吉在织田家内部没有反对的对手,名义上三法师是织田家的继承人,但实际上秀吉大权在握,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注意还有哪一股反对他的势力。
很显然,德川家康算一个,这个时候他占据了三河,骏河,远江,还趁乱占据了甲斐国,和一部分信浓国的领土,超过了一百万石左右,实力比较强大。
对秀吉不满的织田信雄很快竖起了反旗,家康立马拥护。
秀吉宣布讨伐家康。
经过战争洗礼的家康非常老练,识破了秀吉企图偷袭老家的企图,使秀吉一方付出了失败的代价,大将池田恒兴和森长可阵亡,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而言家康在战场上占了上风。
秀吉在与家康的较量中发现这个对手绝非以往的对手一样好对付,于是使用最擅长的外交手腕对付他,首先迫使织田信雄与之讲和,失去了信雄意味着家康出兵失去了大义。
在这种情况下四周再无盟友。
所以家康为了保存实力,只能选择投降和解。
因为敬重这个对手,秀吉把这个强大的反对对手招揽过来以后,一方面委以重任,另外大家都知道,秀吉对家康也是不放心的,不能让其一家独大,于是在参与政事上,除了德川家康,还要有其他人同意,相互制约,于是就有了后来所说的五大老和五奉行的制度。
其中,前田利家是威望最好的,资历最好的,他的领土次于家康,如果家康飘了,做出什么违规的事来,他有这个能力制衡家康,所以他活着的时候家康不会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来。
但个人觉得,除了丰臣秀吉死后,就算前田利家也无法再制衡家康,因为家康是不动声色的那种人,即使做出了什么违规的事情,前田也无法再说什么,毕竟岁数已大,少主丰臣秀赖太小,淀君政事没有政治头脑,处理能力接近为零,毛利辉元太过平庸,宇喜多秀家除了忠心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上杉景胜就不说了,小早川隆景去世后替补打酱油的。
石田三成内政处理不错,但是人际关系在出兵朝鲜以后关系太差,而且实力也无法与家康抗衡,所以,秀吉去世以后,是没有人可以抗衡家康的,谁都不行。
丰臣秀长或许可以处理好一切,但是他比秀吉去世的早了好几年。
另外,秀吉为了笼络家康,起初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家康,到后来竟然把自己的老母亲给家康做人质,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当时国内最有实力,马上成为天下人的人,给一个还未归属他的对手送去了亲妹妹和老母亲,说明了什么?
说明对手实力不容小觑。
这件事首先无意中提高了家康的规格,家康一看,你面子都做足了,就暂时臣服你吧。
不过他内心夺取天下的欲望是没有变的。
且看后来,丰臣秀吉为统一全国,首先开始四国征伐,当时长宗我部元亲即将统一四国岛,但丰臣征讨军的到来击碎了他的梦想。
随后,开始征讨铃木杂贺众和佐佐成政。
等这些战事结束后,接下来,开始九州征伐,和长宗我部一样,本来有希望统一九州岛的岛津家也被迫臣服。
家康没有派兵去,这是保存了一次实力;九州征伐后,小田原的北条家族不听命令,秀吉再次派出大军征伐,家康这次派兵去了,他还派人去劝说北条家投降,但北条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不听劝也没办法了,那就只能打了。
最终城破,主要负责人北条氏政和他一个儿子自杀,家康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接下来,影响家康后半生的三件事来了,这两件事为他后来创立幕府是很重要的。
第一件,转封。
秀吉为了更好控制家康,不让他生有异心,于是把他从原来的地盘转移到关东地区去,其中就有东京的前身江户城。
转封后,家康就不能在他原来的地盘里待着了,必须立马挪到关东去,虽然不能在原来地盘待了,但是他的领土一下增加了不少,达到250万石,成为丰臣手下最有实力的一个人,而且他到关东后,着重修复残破不堪的江户城,为后来江户开府创造了条件。
第二件,侵朝战争。
秀吉一统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人,然后,他就把目标开始转向西方的朝鲜和中国了,首先得通过朝鲜,然后借道前往征服中国,让天皇定居北京,自己住在宁波,这是后来日本侵华的雏形。
事实上,在他之前织田信长就有这个想法,统一日本后把视野放到海外去,首先就是中国,但是,他还没统一日本之前就死了。
但是丰臣秀吉继承了信长的想法。
他派人到朝鲜,企图迫使朝鲜同意借道前往中国。
朝鲜当然拒绝了,于是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九个军团二十多万人一路杀过去,而这二十多万人里除了西国大名,还有他自己的嫡系。
而这次出征朝鲜,家康又没有出兵,只是在国内提供了一些支持,因为他大概借着“替秀吉在关东警惕北条氏的余孽”为由,没有出征。
第二次战争也同样没有出征,这样一来,家康的人丝毫未受影响,同时,在关东地区逐渐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打好了基础。
第三件,丰臣秀次事件。
秀吉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出生没多大就夭折了,悲痛的秀吉心灰意冷,把关白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
但是后来,秀吉又有了一个孩子,就是后来的丰臣秀赖,而且这次孩子很健康,没有丝毫疾病。
于是,秀吉就打算让丰臣秀吉把关白的位置让出来,但是丰臣秀次情商很低,他知道舅舅的孩子出生后,一点都没表示把位置让出去的样子,如果主动让位的话,结局就不是后来的样子,这还不算什么。
秀吉于是先忍了,到后来秀次的罪行越来越多,秀吉终于决定褫夺关白之位,令其切腹自尽。
秀次自尽后,他的妻子儿女们也被下令处死,还有一些人受到了牵连,如东北地区的大名最上义光,他最宠爱的女儿在这场事件中被杀。
这些人都对石田三成恨之入骨,更对秀吉非常不满,于是这些人在秀吉死后基本投入了家康的队伍。
下面说说石田三成这个人,是近江出身。
相传,他之所以被秀吉青睐是因为三献茶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但石田三成的确是个内政好手,会看秀吉眼色行事的人,正因如此才会被秀吉青睐。
他的前半生默默无闻,并没有露出什么太大的头角。
直到秀吉成为天下人后,才终于开始显现出来。
侵朝战争,他随部队一块前往朝鲜,在朝鲜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将在朝鲜肆意虐杀老百姓,杀良冒功的行为,甚是不满,于是参了一本报给秀吉,秀吉看到后很生气,把这些人狠狠痛骂了一顿,并开始冷落他们。
所以加藤福岛等人对三成很不满,甚至发生了秀吉死后七个武将一块追杀三成的事件。
秀吉死后,他逐渐发现家康对丰臣氏的威胁,于是联合其他对家康心怀不满的大老和奉行准备参他。
但这时候的家康已成气候,历经多年磨难和战争洗礼的他绝非常人可比。
他先和前田利家搞好关系,把相干一伙人都蒙在鼓里,制造自己别无二心的现象,前田利家死后,家康立马开始行动,私自和其他大名联姻,还有其他的不妥行为,这些举动都被三成看在眼里。
这些成为了关原之战的一个前因。
之后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三成和家康在关原之战开战,三成不敌被KO。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斗不过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
刚才在上文中总结过,只有丰臣秀吉和丰臣秀长可以制衡家康。
但还有个前提:秀吉神智清醒,或者秀长死的不那么早。
但事实是:秀长死的早,秀吉暮年古稀,晚年昏招频出,暴躁易怒,就算关原之战前不死恐怕对家康也无能为力了(除非他召集所有的大名团结一致一块攻击德川家康,但实际上丰臣家的统治并不是铁板一块,他还没有死的时候内部就开始分裂了,想做到团结一致这点可以说非常难)家康是久经沙场的老武将,可以说半生积累了太多的经验,一生不断打仗,少有败绩,另外自从幼年起就开始寄人篱下做人质,懂得明哲保身隐忍的道理,喜怒不形于色。
不愧是老狐狸兼老乌龟,能打仗+心理素质贼强+能够长时间待机。
其实,三成有机会可以学家康,要是听从家康的命令,毕竟他还是年轻人,而家康到了垂暮之年,只要等时间打败他,等家康去世就行了,而那时秀赖也长大了,三成自己也有经验了,到那时像加藤福岛啊这些人还是丰臣家的人,还会继续追随丰臣秀赖而不是德川家,到那时候不战德川家自己就败了,要么继续称臣要么只能被铲除。
毕竟没了德川家康德川秀忠也翻不起大浪来。
可惜三成性子太急。
他一看家康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动作,就想着维护丰臣家的利益,立马收拾他,况且还会有少君秀赖和淀夫人支持他,结果丰臣家内部没有干预这场战事,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失败的。
第二点:三成自己作死,因为他死板,不懂变通,在朝鲜战场,在丰臣秀次事件里,以冷酷无情,不讲人道的方式来处理,得罪了很多人,比如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细川忠兴等,这些人对三成恨之入骨,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功名因为三成的一席话就被打入了深渊不受待见,还有一些大名因为牵连进丰臣秀次事件里差点丧命,家康出手才让这些人免得一死,自此这些人把恨意全都算到石田三成头上,认为是他挑拨的,关原之战加入东军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点:大势已去。
关于这一点就可以多说两句了,从秀吉去世的那一刻起,所有但凡有眼力见的大名们都知道下一个王者会是谁了。
实力庞大,有威望,名声远扬,除了德川家康还能是谁呢?
理论上丰臣秀赖是少主,是继承人,但他一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
淀君更是什么也不懂,秀吉正室北政所处理事情上都远远比她好的多。
纵观天下形式,只能家康做得好,可以成为下一个天下人,所以天下大名纷纷站队,关东地区的大部分站在家康一队,有死心塌地决定跟着家康干的,比如藤堂高虎,黑田长政,细川忠兴,也有没想这么多,还是效力丰臣家,但是把三成当成敌人的:比如加藤清正,福岛正则。
关西,尤其是九州四国的,基本都站在三成这边,除了黑田官兵卫,他这个时候也在意图成为天下人,但他无意间替家康在拔除西军据点,所以事后没有被缩减封地或者改易。
关原之战里,其实真心支持三成大名,细数也真的没几个:大谷吉继算一个(其实他和德川家康关系还不错,他本来想加入德川的上杉征讨军来着,但因为和三成是至交,被三成劝回来了)宇喜多秀家算一个(小的时候被父亲宇喜多直家临终前亲自托付秀吉,从小在他身边长大,被当义子看待)小西行长算一个,安国寺惠琼算一个。
再来看看其他人:其他人,首先看看号称“关原三神”的这三位:毛利辉元名义上的总大将,但一直宅在大本营里不出来,号称“宅神”;吉川广家早就和东军有联络,当西军催促行军时号称自己在吃饭,每次催促每次在吃饭,号称“食神”;小早川秀秋也和家康暗通款曲,迫不得已加入的西军,本来心神不定,被家康一通铁炮吓坏了冲着西军自己人杀过去了,然后周围大谷吉继安排监视他的人一个接一个也窝里反了,开启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大谷吉继战死,号称“战神”。
再看看其他人,岛津义弘本来目标很明确,奔着东军来的,想帮鸟居元忠守伏见城,结果人家没给他开门一气之下才投到三成麾下。
虽然在关原之战表现出色,击伤井伊直政并杀出重围,但也不算是一开始真心入伙。
五奉行的增田长盛和长束正家这两个人更是吃里扒外,明明跟随三成却私下传情报给家康,最后这两个人想投奔德川家康,被拒绝,最后都自杀了。
长宗我部盛亲虽然后来在大阪之战为丰臣家尽心尽力表现英勇,但关原时和岛津一样想加入东军,只是因为东军的条件不合适才加入西军,战后更是向家康表示悔过,但因为他后来杀死了亲哥,被家康削去大名身份,才最终又回到丰臣的队伍里。
相反东军人才济济,哪一个不是知名的武将?
西军有人说:东军人才济济,是真的强。
就算小早川不倒戈,西军也赢不了的。
事实结果就是,石田三成失败,逃亡几天后被斩,真正忠于丰臣家的那一批人消失了,而福岛加藤这批人自以为保护了丰臣家,但他们想错了,相反是害了丰臣家。
1603年,德川家康正式被册封征夷大将军,于江户开幕府。
名义上已经比主君地位高了。
全天下除了丰臣秀赖的大名们,纷纷臣服德川家,包括之前关原敌对的岛津家,上杉家以及毛利家。
十三年后,家康起兵,经过两次大阪之战,灭亡丰臣氏。
这两次战争里,没有一家大名帮助丰臣家,甚至,很多关原之战隶属于西军的将领,也随着德川军一块攻打大阪。
丰臣家只能靠招募的浪人武士帮助自己,这些人里不乏有明石全登,后藤又兵卫,真田幸村,长宗我部盛亲这些优秀的将领,但也无法力挽狂澜,甚至,身在己方的老臣片桐且元和织田有乐斋等人都被猜疑相继投到了德川一方。
可想而知,丰臣家的人缘和地位,在关原之战,德川幕府创立后,就真的一路下滑,乃至不存在了。
这场大战,带来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
“三碗茶”的经典,400年来被日本人所津津乐道,但其要害并未得到深刻的揭示,一般说是体现了石田三成的聪慧、丰成秀吉的眼光之类的,但这样的理解揭示不了命运的问题;按此,历史会变成是一声唏嘘、意义的消解。
而电影在“三碗茶”的解释方面有了一些推进,虽然它并未完全自觉到这一点(否则它可以在编剧上做的更好)。
首先,电影所呈现的故事的起点是“三碗茶”,它是三成生涯的开始;其次,电影对三碗茶的解释不同于通常的看法——“三碗茶”在此被理解为“决定他人的生死就在一闪念”。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提示:“三碗茶”原来是“差一点就被杀头”的事件。
这样一来,构成“三碗茶”的关键词就有三个——不同寻常、有点意思、冒犯不敬。
事实上,三成的茶是突兀之茶,只是在此前提之下,他的确做得“有点意思”,他的聪明而善辩得以展示,但整个事情仍是一种冒险。
所以,事实是当时作为胜者的丰成秀吉容忍了三成略带傲慢的自我推荐,不拘一格,更有可能的是人性的补偿机制使然——日常性的乏味会让人被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所吸引,君主容忍“有才者的倨傲和古怪“是一种惯例,其本质是一种权贵的高级娱乐。
三成的本性,是空手屠龙。
据记载,递茶事件发生在他15岁那年,这已经不是一个用“聪慧”来进行主要评价的年纪了,尤其在那个年代。
15岁的三成,作为一个有志向的男人,以一种非常手段冒死向前来歇脚的主上推荐自己,他成功了。
但顺着这根线索,丰成秀吉的死也就是三成的被保全的结束。
空手搏龙蛇,本身是一种天才,而不是一种可理性、可重复的方法,但人类社会已经慢慢步入近代,进入启蒙时代,理性自身对普遍化的要求将是未来(直到今天)的基本趋势。
当然,这是我现在的漂亮话,三成不可能知道。
只是,“三碗茶”仍然只是非常之法、神来之笔,它经典得无以复加,正因它只能千载难逢地被使用,若想一以贯之,用它作为指导思想来统一天下,那只能说是一种幼稚,对民生也是一种灾难。
那凭什么说三成一直没有背离“三碗茶”的精神呢?
嗯,因为他幼稚,因为他希望一举成功,因为他倨傲……no,如果只看电影的话,因为故事从三成递茶开始,但真正在电影中践行着“茶道”、给不容忽视的重要他人奉茶的人,是德川。
三成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正义,其实是偏狭者的失道。
我没说德川他老人家就得道者多助,只是失道者已然寡助,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关原之战中最凶猛的对手都是本来应该属于三成阵营的人。
另外,从后面德川所开创出来的两百多年的天下来看,德川的确靠谱。
历史不需假设,但从价值判断上,大概可说,如果三成当时统一了日本,那不久之后,日本还要再来一次统一(战乱)。
前端PS:对电影所描述的本段历史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跳过本人的评论部分,直接下拉到黑字加粗部分,那是从历史角度对本电影的讲解刚看了半个小时,差点看不下去,并不是看不懂,而是对这段时间的历史太过了解了。
司马辽太郎的这部小说我也看完过,剧情很紧凑,但也不是这2个多小时能够讲清楚的,毕竟这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多时间节点、事件原委都是需要表现出来的,这样观众才能看的明白。
这部电影的开始,导演是用简单倒叙的手法,用关原之战前石田三成的回忆,讲述了石田三成成为丰臣秀吉秘书的经历。
顺带回忆了这部分时间的战国历史,尤其是丰臣秀吉外甥丰臣秀次的谋反。
但看着有种节奏过快的感觉,各位演员们仿佛在着急忙慌的去演完交工一样,节奏、剧情、剪辑,都是跳跃式的推进。
尤其在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矛盾上,压根没有真正的激化出来。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应当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在丰臣秀吉面前故作忠诚,比如本多正信如何与德川家康密谋天下,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利用和激化丰臣家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似乎就像看大事年表一样,一二三四的就这样念出来的一样,仓促,也缺少核心点。
不由得想起老早的一部《关之原》连续剧,那些大和剧老戏骨们,真的把德川家康的大奸似忠,和石田三成对丰臣秀吉知遇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或许是有导演的个人思想在里面,这部电影在对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描述的比较多,比如岛左近、大谷吉继,而东军方面也就是德川家康戏份多一些。
而这样的结果那就是角色失衡,观众也就只对除了剧情以外的内容感兴趣。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平定战国乱世,织田信长靠狠,丰臣秀吉靠仁,德川家康靠忍,然而,如果说玩政治,德川家康当之无愧是时之豪杰。
如何低三下四,如何暗渡陈仓,如何挑拨离间,如何摆弄人心,石田三成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在剧情上,更多的应该描述德川家康的手段,和石田三成的反制手段较量(虽然玩不过人家,但是三成的手段设计性是很理想的)。
而这部电影,显然让这俩对手有点无缘无故又有点牵强附会的杠在一起。
当然,这部电影叫《关原之战》,在战争上也应该多加泼墨,从战争前西军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石田三成的威望问题,东军丰臣系武将齐心协力表现自己。
到战争时的拉锯战,再到小早川秀秋的背叛,以及毛利秀元的作壁上观,包括老古董岛津义弘的死要面子按兵不动。
最终西军战败,各将领的结局。
对于战场上将领百态的刻画,是一部历史战争片应当有的,而这位导演显然火候还是欠缺了许多。
还有的是关于初芽和石田三成的暧昧感觉,其实也是来的稀里糊涂,为什么一个刺客忍者不杀三成,反而因为一句话而被收买,为什么前面让称自己为狗,后面却奢求起了关心,为什么只是收取一些情报,就让两个人就产生了情愫?
当然,或许有更多的篇幅,才能把那种感觉表达清楚,但是如今这么简短的时间,显然无法服众。
而在对历史节点的挖掘上,导演也无法将前因后果讲的清楚,这也因此有了标题那句话,只有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
(只在日本和台湾上映了,唉为啥有台湾呢)。
这里,也给各位想要看这段历史的朋友,推荐区胜写的《话说日本战国》,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多。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演义,半真半假看的开心就行了,而在本人感觉上,历史题材的电影,要么是符合历史,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都能看懂。
要么是让人浅显易懂,即便没看过历史,但也能很短时间内明白节点和内容。
显然,这部电影,选择了第三者,和历史有出乎,也没讲清楚为啥会这样。
所以,给这部电影,只打了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日本电影的置景和配乐,还是一级棒的。
附:以下给大家从历史的角度简单讲解下这段历史(有部分剧透)早年,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就那个脸上有病的)被丰臣秀吉发现其才华,收为贴身秘书。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由于自己无子,便收了外甥丰臣秀次为养子准备继承家业,然而小妾淀姬突然给他生了个孩子是为丰臣秀赖。
由于有了亲儿子,丰臣秀吉想让丰臣秀次挪窝,而不识相的秀次不但不挪窝,还口出狂言说以后给秀赖点地方过日子就行了。
于是丰臣秀吉起了杀心,在秀次一次作死事件上大做文章(秀次向天皇进贡,被污蔑有谋反的意思),逼死了秀次,然后杀了外甥秀次全家,包括刚远道而来,一脸懵逼啥都不知道,只是按照早些年的约定,要和秀次成亲的最上义光女儿驹姬(就是电影里石田三成惋惜的那个)。
秀次被杀后,丰臣家的血脉只剩下丰臣秀赖这一根,十分薄弱,丰臣秀吉还不停的让各个大名们写忠于他和秀赖的保证书,扬言要带到棺材里去,这让位高权重的二把手德川家康暗暗的乐的肚子疼,战国乱世,人质都能杀,保证书顶个屁用。
不久后,丰臣秀吉去世,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官接管了一切事务,他们为了不影响当时参加文禄之役(即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三大战役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诸将的士气,以及日本国内其他人(你懂得)节外生枝,就秘不发丧。
直到外征人员全部撤回后,才正式公布死讯,丰臣秀吉原配宁宁出家,淀姬和秀赖去大阪,前田利家是孩子监护人,德川家康继续在伏见主政。
由于丰臣秀吉在世时重文轻武,这使得在文禄之役时,文官和武官势同水火,加上一部分武官是和丰臣秀吉一起从尾张开始打天下的,而文官却是秀吉在近江事业有成时招募的,所以,丰臣秀吉一死,压制不住的矛盾就爆发了。
而德川家康也正是看重了这点,他首先讨好出家的丰臣秀吉原配宁宁,通过宁宁是原配的身份并且出身也是尾张的特点,拉近了和丰臣武将的距离,然后违反丰臣秀吉不准拉帮结派的规定,私下将德川家臣的儿女和丰臣武将结婚。
纸包不住火,文官看到德川家康的拉拢阴谋后,也很清楚二把手想篡位的心思,就向同样资格老的前田利家告状,想让前田利家来压制德川家康和武将派,结果还真压制住了,德川家康不得不回去闭门思过,结果才回去,前田利家病死了听说利家挂了,而且石田三成还告了黑状,于是武将派以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就电影里那个二愣子似的家伙)、浅野幸长为首,提着刀跑去找三成算账,也就有了电影里石田三成跑路,跑到德川家康那里的一出。
(提醒,电影里是前田利家压制了武将派的暴动,而历史上,这时候的利家已经死了)。
家康这时肯定不会杀三成,因为这水还不够浑,他拉了偏架,让三成自证清白没有告黑状,代价是辞职回家,而此时的三成无兵无外援,于是就回到了老家佐和山城蛰伏。
到这里,电影有一段没讲到,家康用一个莫须有的暗杀计划,使得前田利家之子前田利长吃了哑巴亏,从而在关原之战中没有露脸。
而电影里讲到的是三成与上杉家臣直江兼续的密谋,其实是在处理丰臣秀吉后事时,比电影里的节点要早。
三成与直江兼续的密谋就是三成在西,上杉在东,共同起兵夹击德川,而密谋后回到老窝的直江兼续正式开始起兵计划,还用直江状激怒了德川家康,愤怒的家康带着丰臣系武将,以讨伐谋反的名义,离开伏见来打上杉。
此刻,伏见和大阪兵力空虚,后方的三成便联络一些被德川欺压过的大名,以为丰臣家讨逆的名义,起兵夹击德川。
这里插一句,岛左近是最早跟着筒井家的,因为老大不行,就成了浪人,三成得知他的名气后,用自己的一半薪水来聘请到的他。
三成起兵第一站就是攻占大阪城,目的是抓住跟着家康一起去讨伐上杉的大名的家眷当人质,结果做事不密,家眷们跑的跑,死的死,让跟着家康一起的武将们对他恨上加恨。
之后就是攻打伏见城,镇守的德川家元老鸟居元忠战死,拿到伏见城后,就坐等德川家康回师了。
(其实伏见城之战这段能拍到电影里就很好了,会很壮烈)这里再插一次,三成号召讨逆时,岛津义弘也来了,但是三成看他带的人少,特瞧不起他,这是他俩的第一个梁子。
(估计三成不知道当时的萨摩岛津兵团的无敌实力)三成停下时,布了个局,政治上,让毛利家家主毛利辉元当盟主,目的明确,除了毛利家本身声望有号召力外,事后有功的话是他三成的主意,有祸的话反正他三成不是盟主,麻烦也找不到他身上。
军事上,用大垣城和岐阜城作为桥头堡阻击德川回师。
织田信长亲孙子织田信秀就是负责岐阜城防御的。
自此,东军和西军的界限就画出来了,三成方来自京都以西的大名居多,而德川方是京都以东的大名居多。
东军得知夹击消息后,在小山(地名)开了战略会,其实就是明确本次战争的意义,与会者公然提出丰臣家的秀赖公子就是被这些文官给忽悠到了,我们要以二把手德川家康为中心,把这些忽悠人的家伙干死。
战略会后,丰臣系武将负责先行回师,德川系负责回到大本营江户招募战斗人员,留德川家二公子结成秀康与上杉家对阵,只守不攻。
丰臣系武将很快杀到了西军的桥头堡,便停止进攻等着德川系人马过来,可德川家康磨叽着就是不动,直到德川系武将本多忠胜来当监军,丰臣系武将才明白,这是要投名状来了,如果真的效忠家康,就先杀几个丰臣系同僚看看,表表忠心,于是一通组合拳,加上织田信秀是个草包,岐阜城沦陷,大垣城也近在咫尺。
由于岐阜城沦陷,西军不得不调整军事,将兵力集中在大垣城,然而调整却没跟岛津义弘打招呼,结果差点让他陷入东军的包围圈,这是他和三成的第二个梁子。
家康在江户也没闲着,首先写信给上杉四周的几个盟友,让他们一起攻打上杉,这就绊住了上杉进攻的步伐。
其次,毛利辉元的堂兄吉川广家向德川家康去信,表达了毛利家打算中立的意思,毛利辉元政治觉悟就是没他堂兄高,明显是三成给毛利家挖的坑他愣是没看出来,这也是毛利家富二代娇生惯养的结果,以前有问题还能有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两个叔父给出主意,现在先辈们都去世了,这个富二代就成了没主意的人,还好堂兄广家看到了危险,于是软磨硬泡、陈清利害后,毛利辉元便派吉川广家代替毛利家与德川家康商议保持中立,不会出战,这是西军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被策反了。
最后,受领地转移事件和宁宁影响(电影里有讲述),小早川秀秋也去信表示要做内应。
安排好了这些后,德川军兵分两路,一路德川家康带队走南路,一路德川秀忠(家康三子,德川家接班人)走北路。
结果是德川秀忠点背,因为被上田城的真田幸村绊住,关原之战结束了,他还没走到关原,这是题外话不表。
反正结果就是东军兵力就这样有落差了。
石田三成在大垣城看到东军象征主帅的标志后,明白该来的德川家康还是来了,岛左近不把东军放在眼里,在杭濑川设伏诱敌,给西军来了个开门红(这就是电影里那一段家康吃着饭团先说好后骂娘的那段)。
晚上西军军事会议,鉴于白天打了胜仗士气旺,岛津义弘提议夜袭最好,其他几个人也符合同意,然而石田三成却当着那么多人面,驳回了岛津义弘的提议,这是第三个梁子。
作为文禄之役能征善战,连朝鲜和明朝都头疼的战国名将岛津义弘,带着一帮当时日本最凶悍的萨摩兵,连续三次被一个小辈文官驳面子,难怪关原之战时他说出那番话了。
身在大垣城,敌人在城外,西军军事会议开的莫衷一是,探马和忍者告知情报,东军打算绕过大垣城,直接攻打石田三成的佐和山城。
西军兵力占优,而且又能及时抢占有利地形,虽说德川家康擅长打野战,但石田三成还是打算利用这两大优势截击东军,且全部包围吃掉。
(下为关原之战布局图)
关原之战布局图看了这图,恐怕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都能看的出来,东军基本就是进入了包围圈,必死无疑,西军军事会议结束后,各个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进行各就各位,而察觉到西军动向的东军,也立刻行动追赶,就这样,不占兵力优势的东军进入了包围圈。
之后的事情就和电影里差别不大,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撩骚的打开了关原之战的序幕,对阵双方你来我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军由于后续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在击退东军部队后追击,只能是撤回防线,而东军却能够利用后退进行反杀。
开战不久后西军岛左近不幸饮弹,历史上是下落不明,使得石田三成无法应对对阵的东军黑田长政攻势,于是石田三成亲自去岛津义弘处,让其攻击黑田长政侧翼,结果岛津义弘扔下了一句:此战我们是各自为战。
之后就继续不听石田三成的号令了。
此刻,即便岛津不参战,如果毛利秀元和小早川秀秋部进攻,一样可以包围全灭东军(看上面的布局图就清楚了),石田三成放出进攻信号,可得到的却是两路人马不听号令、无动于衷的结果。
当然,德川家康也看到了石田三成的信号,两路人马的表现顿时让他明白了与毛利、小早川约好的潜规则生效了,于是将本阵继续向前推进,给东军前线更多的支援,也给西军更大的军事压力,东军也彻底进入了包围圈中。
此时,石田三成还在不停的放信号让两个未投入战斗的部队开打,可这两边,一个毛利秀元说饿了开始吃便当,都开始打仗了,哪有做饭的道理,饭盒都是空的(日本课本里的“宰相的空便当”就是由此而来,比喻言不由衷的人),一个小早川秀秋纠结的犯了选择综合症,直到德川家康也忍不住喊他下山开打,让本多忠胜在山下用枪声警告他,他才下定决心:全军下山,进攻大谷刑部(大谷吉继)营地。
(也有传说,小早川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身边早埋伏好了德川的杀手,如果不叛变,就要被杀掉,由亲德川的家臣接管军队。
)关原之战这一刻,胜负已分小早川叛变首当其冲是大谷吉继军的压力,祸不单行,大谷吉继前军四个小诸侯见风使舵也叛变了,于是大谷军被叛军包了饺子,大谷吉继自杀,尸首下落不明。
然后再往前就是宇喜多军侧翼被斩断,宇喜多秀家被家臣明石全登拉走,最后就是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军,叛军和东军联合反包围,将西军合围全部歼灭,石田三成等主将在合围之前已经逃走。
直到最后,岛津军才回过神,也不愧是战国最凶猛的一只军队,用声东击西加埋伏的方式,冲破了东军的合围,扬长而去,虽然岛津义弘侄子岛津丰久战死,但东军也没讨到便宜,德川四天王的井伊直政受伤,不久后伤发身亡。
德川家康最喜欢的小儿子松平忠吉也受了伤,还好没有井伊直政严重。
而毛利秀元则下山直接回到了大阪城,没有参与到任何战斗中。
石田三成还没回到老窝佐和山城,老窝就已经被端了,而他在村子里也被投靠了德川的旧友田中吉政找到,之后与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和尚,一同被斩于京都六条河原,关原之战正式结束。
关原之战的其他额外战役还有长谷堂合战(最上军、上杉军、伊达军)、第二次上田城之战(德川军、真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区胜的纪实文学《话说日本战国》来看,另外游戏《战国无双》系列,也会有对应的历史故事的。
关原之战係一场发生係日本战国后期,几乎牵动所有实力大名嘅大型会战,虽然往后还历经两次大阪合战,先最终迎嚟德川幕府嘅正式开业,但关原之战嘅规模同历史意义还係空前绝后嘅。
电影从石田三成嘅角度,以著名嘅“三献茶事件”拉开序幕,叙述咗石田如何年仅39岁就位居五奉行之首,到秀吉病逝,与德川矛盾一触即发,最后各自集结盟友,决战关原嘅经过。
全片最基础嘅思想脉络在于石田所以要讨伐德川,皆因要贯彻“正义”嘅理念。
且不论旁人对呢一艺术创作係认同抑或反对,至少我係持保留意见嘅。
石田自幼仕从丰臣,而猴子正係逆袭天下人嘅最典型代表,从石田“大一大吉大万”家纹足见,石田三成亦係胸怀天下野心之人。
虽然历史中石田确实生性耿直,人缘差,战术不灵,但讲石田仅为虚无缥缈嘅两个字而决战关原,不免将佢刻画得太过迂腐古板,有啲太浪漫了。
其实,电影只截取咗从壬辰战争(文禄庆长之役)结束到关原之战间几年嘅片段,放大至上百年日本战国史嚟睇,不过一个短暂嘅瞬间,虽然闪亮,却係应仁之乱以嚟133年时光发展出嘅必然结果。
从相模之虎北条早云,西国之雄毛利元就,到甲斐虎武田信玄、越后龙上杉谦信,再到织田信长“布武天下”,战火燃遍咗东瀛66国。
最后,係关原对峙嘅双方其实既非最聪明,亦非最强大嘅竞争者,只不过佢哋係最后,亦最幸运嘅幸存者。
纵观德川家康嘅一生,先苟活于尾张织田同骏河今川两座大山嘅夹缝中,再得信长垂青成长为四天王之一,到面对信玄公嘅赤军几乎命丧三方原,乃至同丰臣大战长久手竟能全身而退,从丧家犬到天下人,完美诠释咗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嘅传奇。
我哋从电影中睇倒嘅,不过係家康已经羽翼丰满嘅样子,殊不知,係佢最终成功嘅背后,隐含咗多少不为人知嘅辛酸。
如若北条、毛利、武田、上杉、织田、丰臣随便一人晚出生个几十年,或者能有多一分时运,怕且亦冇家康嘅机会了。
因此,得以顺利上洛君临天下,既係家康步步为营,左右平衡,把握机遇嘅结果,亦离唔开一众前辈为佢奠定嘅时势根基。
反观石田三成,虽然亦係响当当嘅人才,但空凭一腔热血同一面“正义”嘅旗帜,乱世中係远远唔够嘅,根本无法牢固咁团结足够强大嘅领主们。
以丰臣嘅名义讨伐德川,反而被德川阵中“大阪七本枪”为首嘅丰臣旧将打败,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唔係真田赤军为石田拖住咗“红虎”德川秀忠嘅两万大军,为西军挽回些许颜面,西军或者会败得更惨。
有如明智光秀,后世嘅同情无法改写历史,成王败寇,错过嘅人就注定只能被时间淹没。
第一次睇正统嘅日本历史片,服饰、礼节、大具、忍者、母衣众还原度都很高,令我眼前一亮,即使唔为故事,单纯睇表演同画面亦值矣。
精彩,推荐畀有心人,不收藏。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主角基本就是左右逢源,拉拢党羽,战场上完全没有谋略可言也没有统帅能力!
最终输在刚愎自用和用人有误上!
胜败居然还掌握再援军手里,这是大人应该打的仗吗?
最后还一句:这就是正义让我更无语!
成王败寇 没有对错 只有胜败!
整个大傻子一个,还拉来一帮送死的!
实在无语!
扔三国里分分钟教你怎么打仗,用人和攻心!
德川家康轻松拿下一个大傻子得了天下!
石田三成在江戶時代一直是大奸臣的代表,一直到明治時代才開始逐漸獲得正面的評價。
從史料上來看,三成無疑的是個能吏,也是豐臣家的忠臣。
從秀吉當上織田家的軍團長,在中國地方和毛利對戰的時候,三成就是秀吉的後勤幕僚,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包圍三木城、鳥取城,水淹松山城,都是大工程啊)。
秀吉是通曉經濟重要性的人,在他得到天下之後,立刻便重用擁有高度事務處理能力的三成負責各項內政工作,出兵朝鮮的時候也是三成負責後勤補給。
三成身為秀吉身邊的秘書官,一時權勢傾天,各大名都得退讓三分,甚至紛紛巴結。
但並沒有任何關於三成收賄的跡象,就算後來德川幕府對三成極盡抹黑,也沒能說他手腳不干淨。
三成是能吏,而且是清廉的能吏。
三成的缺點,在於他不會做人,或者說,在權謀運用上少了一份人情味。
他過於追求忠實而有效率的執行命令,而得罪了太多人(家康則完全不同,在關原之戰之前,幾乎是極盡能力籠絡人心)。
當然,由於他正直的性格也有一票兄弟和他情投意合、全力相頂(直江兼續、大谷吉繼等)。
他的家臣對他也十分敬重,在關原之戰中,雖然人數不多,但西軍中的三成軍是最有戰鬥力,而且支持到最後才崩潰的。
但可能是因為少年得志,能力過人,三成處世上的確有太過自信自傲,沒替別人著想之處。
打個比方,在小學班級裡可能都有這樣的同學存在:功課名列前茅,做什麼事都符合學校規定,總是被老師稱讚。
其他人頑皮搗蛋總是他第一個向老師打小報告,和他吵架會被他說的啞口無言,想欺負他他就會叫老師把你叫到辦公室罰站。
三成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人總有畢業的時候,秀吉也有死去的那一天。
秀吉死去屍骨未寒的時候,德川家康就開始了他奪取天下的計劃,一口氣安排了好幾個和其他大名家的聯姻。
大名之間禁止擅自聯姻是秀吉的遺言之一,身為五大老之首的家康在病床上的秀吉面前簽了好幾次血判(用自己的血簽名畫押)表示要遵守遺言,卻在秀吉死後立刻翻臉。
好學生的三成當然看不順眼,但秀吉老師已經不在不能打小報告了,怎麼辦呢?
只能把唯一在資歷、年齡、領地大小上勉強能和家康相比的前田利家抬出來。
在利家的周旋下家康勉強認錯,擺平了一場風波,但利家在9個月後也隨著秀吉的腳步去世。
利家去世的當天,之前一直被利家壓著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7名年輕大名(除了黑田和細川之外,其他5名都是和三成一樣,從小在秀吉身邊長大的武將)立刻爆發,決定要殺掉三成。
這7個人都是在朝鮮最前線奮戰的武將,本來前線的武將和後勤文官不和就是常事,但三成聯合小西行長想在暗地裡結束戰爭議和,而沒有公平的向秀吉報告前線武將的功績也是有的。
在前線最忠實的執行秀吉命令,孤軍殺進朝鮮內地捕獲朝鮮王子的加藤清正,甚至還因為骨子裡調雞蛋的理由被三成告了一狀,遭秀吉處罰。
由於這些恩怨,豐臣家內部分裂成已加藤、福島為首的武鬥派和以三成為首的文官派,雙方勢同水火,只是三成待在秀吉身邊而武鬥派一直只能敢怒不敢言(行動)。
秀吉和利家死後,武鬥派在家康的默認(甚至暗中支持)下終於爆發。
知道有生命危險的三成,做出的決定是跑到幕後黑手的德川家屋子裡去請求家康庇護。
這個舉動看似出人意外,但可以看出三成是個聰明人,而且有著正確的謀略眼光。
家康的目的在於奪取天下,奪取天下當然不是殺了三成就結束,家康需要製造混亂,製造戰爭,他才有機會可以重新做權力的洗牌。
之後的事情和題目無關,就不細說了……。
在關原之戰前夕,家康的表現完全稱得上日本史上最大的陰謀家,用盡各種權謀分化、挑撥、壓榨。
最後拉著一批秀吉從小帶大的武將們在關原將三成擊敗,奪取了豐臣家手中的政權。
關原之戰拼的其實是開戰之前的外交戰和心理戰,勝負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三成除了資歷、軍事經驗不足不能服眾之外,最大的敗因在於他高估了其他大名對於豐臣家的忠誠心……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把秀吉過去的恩澤放在現實利益之上的
片头有一个镜头是在庙里,有一个着侵华日军军服的军官在拜佛…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吗?
这是想表达什么?
单论影片质量还是不错,从人物刻画,场景,配乐都不错。
我就是想问问看过的人有没有注意到那个我在上面提到的镜头,欢迎各种讨论。
新手都要140字吗?
片头有一个镜头是在庙里,有一个着侵华日军军服的军官在拜佛…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吗?
这是想表达什么?
片头有一个镜头是在庙里,有一个着侵华日军军服的军官在拜佛…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吗?
这是想表达什么?
片头有一个镜头是在庙里,有一个着侵华日军军服的军官在拜佛…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吗?
这是想表达什么?
片头有一个镜头是在庙里,有一个着侵华日军军服的军官在拜佛…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吗?
这是想表达什么?
看过
好失望啊。。怎么拍成这副样子??以前看大河剧。。对这段历史挺清楚的。。结果看的云里雾里。。剧本太差了吧。。对战争关联的某些事件也没必要跟流水账一样的拍吧。。手法明显不对。。再说战争。。好不容易熬到开打。。结果小打小闹一团混战。。不过能实拍真的很不错。。但导演的功力只能呵呵。。基本没有任何精彩瞬间。。 置景和音乐倒是优秀。。最要提的就是德川家康。。演的超棒超棒!!其实冈田准一也还不错。。就是没亮点罢了 。。
1。村花强行感情戏,麻烦删掉谢谢2。大谷刑部、岛津一堆人被匆匆略过,反而忍者戏超多3。小早川洗白没眼看,赤鬼怎么不能找帅哥演4。看石田完全不会跳戏到黑田如水,冈田准一居然能跟役所广司飙戏。伊藤步是真的让人惊喜。
149分钟却有流水账之感,选角不错,但细节处理得不好,史诗感不强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石田的忠诚率真、德川的奸诈虚伪,岛左近的武士本色,人物形象塑造丰满,初芽的剧情设定也很成功。小早川被挟持而倒戈的假说挺合理,片子弘扬了石田方的正义,不过我觉得双方无关正义,石田反德川的原因就是忠诚,丰臣秀吉与石田情同父子,石田苦心维持丰臣政权对抗德川,可惜丰臣家臣内讧,尾张派被德川利用,导致石田败北,丰臣家最终灭亡。片中对北政所几笔刻画到位,但淀殿的立场没有交代。总体是一部很不错的史诗大片。
两个半小时对人物性格内心的刻画太差了 这可是影响的他们命运的关键啊
前半段太散 后半段草草收场服化道不错
题材堆积,主题未见。
大一大万大吉 的LOGO真心不赖~!
九成没听懂,村花的角色删了比较好。最后还是哭了。正!义!在!西!军!
演员阵容强大,前半叙事不错,后半节奏太赶,整体观感像是个流水账,作战场面还挺真实惨烈的。
大河剧《葵德川三代》后再一次全景展现关原之战的作品,只是视角变成了石田三成一方。其实节奏很快,基本没有废戏,叙事有点赶,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可能会有点吃力,群战场面并没有什么进步,不过也是好久没看到这种风格质感的日本战国片了,还是挺可贵的。
又臭又长
人物太多,本就难刻画好,却花大篇幅去描绘虚构故事忍者线,尤其村花纯为刷脸而存在。
村长之战的格局。
提前看了关原之战的史料 有些地方看的还是都点懵。。。中间一度想让石田三成这个耿直boy清醒点。。。
一部不像纪录片的故事片,一部不像故事片的纪录片
厚重的历史感。在这个乱世,只有孔孟的仁义才能重建秩序。
多年前看过漫画《影武士德川家康》才大约分得清两派人马。站在石田三成的角度的关原之战,挺紧凑,战争场面较虚弱,有村架纯戏份少了点。对历史而言,还是德川家康赢了好,不然没今天的东京了。
役所广司出演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真是一点儿毛病都没有,而石田三成则有点儿过于奶气了,至于有村架纯的角色真的觉得有点儿多余,反而不如岛左近丰满。理想主义者不适合实干,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日本电影这种明显只面对国内观众的现状,能有这等拍摄规模已是不错了,不能要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