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影业、基努里维斯、菊地凌子等一众日本实力派演员、一个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以及2.25亿美元混合在一起,能造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呢?
答案是:一部从票房到口碑都一塌糊涂的超级烂片。
烂片并不注定是烂片,至少没有人愿意拍出一部亏得连底裤都当掉且还要被人骂得吐血三升的片子,不幸的是,《47浪人》就是其中之一。
甚至,连投资方在制作后期都看不下去了,炒掉了导演。
《47浪人》开拍之初显然是野心勃勃的,它企图以好莱坞的方式重述一个日本经典,甚至重塑日本武士这一形象。
它意图融合东西,创造出某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这种野心非常大胆,也极具风险。
因为,很有可能两方不讨好,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这部片子在日本率先上映,第一周票房居然不到120万美元。
这部片子犯了许多难以置信的错误,比如50岁的老基扮演刚刚成年的魁,且居然没任何有效化妆或后期处理,满脸胡子和皱纹的老基看上去做一些灵活一些的打斗动作都费劲;比如海报上异常醒目的网络红人骷髅男孩在电影中居然只出现了几秒钟,明显欺诈;比如47浪人们被假情报误导去偷袭反遭埋伏居然没怎么打斗就安然脱身,还扛着一个不小心中箭的大胖子;影片本应大高潮的最后夜袭战并应是九死一生,居然看上去是47浪人包围了吉良的府邸等等等….可能最大的错误是,环球影业请了一位之前只拍过广告的导演!
这部片子充斥了无数为推动下一步剧情发展而生硬设立的情节,比如魁和浅野小姐莫名其妙的爱情,魁莫名其妙地在决斗场输掉比赛,魁和大石千辛万苦从黄袍僧拿回来的那么多剑似乎只有魁的派上用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情节,魁和大石去黄袍僧那里“借剑”,来到一个诡异的大厅,魁要去小厅,让大石暂留在这里,叮嘱“无论如何不能拔剑”,后来大石看到自己的同伴纷纷被杀的幻象,惊慌失措,却没有拔剑。
这个情节非常奇怪,因为《47浪人》这个历史故事本身是宣扬忠义,那么大石如果相信他看到的是真实的,就应该拔剑与同伴同生共死,这才是忠义;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还惊慌失措?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失败的片子,它根本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同样又生硬地插入一个老美而无法合乎逻辑地解释他的出现,除了菊地凌子,影片几乎没有人的故事形象是比较完整而合乎逻辑的。
它太企图讨好各方,而且故事支离破碎,线索混乱,毫无重点,最后只剩下一些聊胜于无的特效和那些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服饰还让人稍微记得这是一部以某个日本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而已。
虽然主演导演电影公司原著什么的统统不搭界,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说,《金刚狼2》的前作绝不是《金刚狼1》,也不是 《X战警》系列,而恰恰是这部《47浪》啊。
不仅仅是有真田广之这个活跃在各国影坛的常青树。
这部电影的结尾,女主四年魁的那句话让我浮想联翩 : 不论等几世,也要找到她,这不就是金刚狼的节奏吗,而这47浪的女主和金刚狼2的女主,在我的印象里也同属于等待拯救,外柔内刚,外带加buff功能的日本花瓶。
我是看完了《47》就马上翻看了《金刚狼2》,这尼玛,还发现了一个精妙的呼应:影片开始没多久,濒死的老鬼子yashida 为了骗取狼叔的自愈能力,苦口婆心的为他讲解一副壁画,这幅画就描绘的《47》浪人的传说。
而且据这个大忽悠所说,这故事就来自他的故乡,而这些武士正是700年前服务于他的家族的人,这尼玛,阵阵不祥的预感啊,原来魁才是wolverine的前世啊,回到日本是为了找恋人的转生啊,美国编剧们,真得给你们跪了呀。
以前初看金刚狼2的时候觉得是个烂片,现在一看,尼玛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啊。
好久没写影评了,今天新年懒得去看花车游行,索性跑电影院里看看电影了,没事写着玩权当消遣吧。
我承认完全是被预告片吸引过来的。
自从《黑客帝国》之后我就好像没怎么看到基努里维斯演的电影。
前一阵看报道说他胖的不成样子,看预告片里居然又瘦回来了,不禁感慨啥时我能这样胖瘦自如呢。
这预告片里还有前一阵看《金刚狼和日本女优在小木屋里不得不说的那点事》里面的日本人,他也出演了。
这人长得比较帅,一脸正气,和我印象中日本男留着一小撮胡子的猥琐形象完全不一样。
不过可惜被天下第一耍酷的金刚狼抢尽了风头,根本没表现机会。
有人问为啥我会被这种打打杀杀的没营养快餐电影所吸引呢?
原因很简单:我听不懂英语,当然看不了豆瓣里面那些小清新评论的各种文艺类的电影了,根本理解不到那种深度,只能挑那些打打杀杀的动作片看画面。
比如《佛罗多他伯父年轻时那点破事》啊,《佛罗多他伯父年轻时那点破事2》啊,包括明年五月上演的《这一群该死的变种人怎么还不死完》之类的,这些片都是我的最爱!
看这些打斗片可以省去若干磨磨唧唧的对白。
还有这类电影最大好处时看时不用像看喜剧那样得跟着别人假装笑,即使你根本听不懂笑点在哪。
之前看脱衣秀时就是听不懂主持人那黄色笑话,结果把我们这桌嘲笑成”fucking table“。
不过这次我失误了,我本想着这是一大堆日本人出演的片子,肯定是说日语然后配着英文字幕,这样就能看懂了。
结果还是被坑了,尼玛全程说的英语,一点日语配英语字幕都没有,还参杂着少许日语(估计是,因为有些地方我不仅听不懂估计说的还不是英语)。
大部分还是日本人说的日式口音。
还好大部分人说的口音不太重,加上确实对白也没多少,要不就彻底听不懂了。
首先为啥说被预告片骗了,原因很简单:预告片两分钟多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电影里所有的精彩内容。
作为英语渣不看内容看画面的我完全是被这两分钟的打斗场面吸引过去的,结果尼玛打斗场面几乎也就这几分钟。
打斗时长加起来估计还没有佛罗多他伯父斗龙那一块多。
下面是剧透,其实我这也算不上剧透了,就是直观地对画面做些描述。
恩,就像小学老师二三年级让我完成地看图说话吧,很多看不懂的环节自己在那瞎YY而已。
开始基努里维斯演的外国屌男被一群日本武士救了,长大后啥啥啥就出来一个怪兽。
这货一开始就出场肯定是被虐的节奏,结果开始把各种武士打得不行。
我本以为有人会施展法术,就像指环王里那样,因为预告片里看到基努里维斯拿着刀抵抗火焰了。
结果这里完全是各种拿刀砍杀。
本以为是魔幻片啊,那些绚丽的魔法大招哪去了。
好吧,最后自然是主角干掉了这个怪兽,救了一名日本屌丝男,屌丝男貌似很不高兴,傲娇地接受了基努杀掉怪兽后递上的剑。
后边赶过来的人貌似以为是日本屌丝男杀的,说什么他经受住考验了神马的。
然后镜头就转向两个家族之间比试了。
日本历史没学过。
但我看这就像《火影忍者》里面两个忍村相斗吧,然后有个像火影里面大名之类的人在最高位置。
然后屌丝男那一组的出场选手被另一组巫师陷害了,上不了场了。
顺便说一句,这名巫师我觉得比那个谁谁谁女儿,就是基努喜欢那个要更漂亮、性感。
我也是看预告片时看到她出场好几次被吸引才看的这个片子。
本以为能跟基努搞上两下子呢,结果证明完全是YY,瞎激动了一阵。
后来越看她越眼熟,一查资料原来是《巴别塔》里面演的那个日本女的,才隔了七年就从演学生开始演御姐了,时间过得真快。
闲话少说,这时基努看本方选手上不了场,又不想弃权。
于是戴上武士帽假扮他上场。
结果一顿被虐,最后面罩脱落露馅了。
大名跑下看了看他,说这尼玛是什么奇怪物种,长得跟我咋不一样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拖出去杀了。
于是那谁谁谁女儿,也就是基努喜欢的一顿求情,看来也是喜欢他的。
主角光环围绕,于是大名饶了他。
话说这女的开始就觉得像谁,这么仔细一看才发现好像高圆圆!
又激发我去看倚天里她演的周芷若的想法了。
然后这女的他爸被巫师施法术了,要杀另一家族谁谁谁王子神马的。
然后被发现了,然后就被判割腹了!
没错,就是割腹。
然后他手下那个演金刚狼里的那个日本人就服从另个个家族了,不过嘴里貌似嘟哝着“我还会回来的,我还会复仇滴”之类的话。
另个家族王子看他很不爽,尼玛嘴还不老实,看我不好好调教你一番,总之一下给推到个井里面。
话说这井好像金刚狼里面开始日本武士和金刚狼呆的那口。
之后一年后这个日本人果然遵守了“我还会回来的”这个诺言,召集了47名勇士(包不包括基努我也不清楚)。
招基努那段场景基努貌似也很傲娇,开始不想去,后来答应了。
于是两人一顿跑。
后面追击人居然用手枪射击,立马感觉各种乱入。
当时我的想法就如同看到甘道夫面对一群兽人拿出手枪给他们扫射一番的画面。
然后他们各种闯关升级,其实尼玛就闯了一关好吧,就是一群和尚在那跪着那块,那里的打斗场景还貌似是这个日本人的幻觉。
然后就是各种潜入打杀,日本人领导的47人小分队各种牛逼。
日本人也把王子脑袋砍下来了。
基努这边则直接对位巫师,到这里尼玛已经是最后一段打戏了,巫师变成了龙还是蛇之类的。
打了几下开始吐火,结果基努用剑扛住了!
我本来以为基努会像指环王里甘道夫一样开个大放放法术,结果最后还是一个刺就给刺死了。
看到这里我才知道这片是武士电影,不是X战警,指环王那种科幻魔幻类的。
尼玛不是就不要把预告片做的那么像好吗。
总之,这时应该大结局了好吧,结果尼玛基努才和那高圆圆有感情戏。
一般感情戏应该是放在电影中间好吧,应该是感情戏完要不不女的被绑架了或者临时分别了,激发男猪脚一路闯关开大好吧。
结果结尾的感情戏本来应该的皆大欢喜,两人演的却像在告别,顿时觉得不太对头。
再往下看,结局不知是我看错了还是咋地,貌似这47名武士当着大名面分分钟剖腹自尽了!
原来这个分别是自尽前的告别。
尼玛主角也就这么自尽挂了!
再顺便说一句,那个日本人他儿子神似谢霆锋!
总之结尾说这是啥啥啥日本发生的真实故事,啥啥啥日本每年都会给他们敬意,看完的第一感觉是加强了日本武士貌似都是分分钟剖腹自尽的节奏,第二感觉是尼玛英语还得再学啊,看个动作电影都这么费劲。
以后怎么装小清新当当豆瓣里那些文艺青年啊,不想屌丝到底啊!
还是暂时期待着今年上映的300勇士前传里面伊娃格林演的御姐吧。
如果有人看过 Benedict 的《菊与刀》中对这一部小说的内容简介,就知道故事本身是很日本的,人物性格、行为也是很日本的,这是特别能表现日本人以“情义”最上而甘愿牺牲一切的一个故事。
如果导演只想用这部电影来赚美国人的钱,那他真是太 low 了,如果改变了原来故事情节的安排,那就是美国式的四十七浪人了,完全谈不上是日本人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名号呢?
还不如自己另编一个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看 Benedict 的原话的中文翻译:[日本真正的民族叙事诗是《四十七士物语》。
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虽然不高,却无比强烈地扣动日本人的心弦。
每个日本儿童都知道这个故事,不仅知其梗概,而且熟悉其细节。
它不断传播、翻印并被拍成电影而广泛流传。
四十七士的墓地长期成为著名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凭吊致祭,凭吊者留下的名片使墓地周围变成一片白色。
《四十七士》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
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写的是“情义”与“忠”、“情义”与“正义”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中,当然是“信义”占胜)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
故事发生在 1703 年封建制度鼎盛时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时,男儿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不合糊,四十七位勇士为 “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義”),最后以自杀殉“忠”。
当时,各地大名定期觐见幕府将军。
幕府任命两位大名主持仪式,浅野侯是其中之一。
这两位司仪官都是地方大名,由于不熟悉仪式,不得不向一位身份很高的在幕府中枢任职的大名言良侯请教。
如果浅野侯家最有才智的家臣大石(故事的主角)在身边,是会帮助主君周密安排的,但恰巧他返回故乡,而浅野不谙世故,没有向那位在幕府中枢的大名赠送重礼。
而另一位大名的家臣则通晓世故,在向吉良请教时不惜重金赠礼。
于是,吉良侯就不屑于指教浅野,故意让他在举行仪式时穿上完全违反仪式的服装。
举行仪式时,浅野侯按照吉良指示穿戴上了,当发现自己受到侮辱,就拔刀而起,砍伤了吉良的前额,后被众人拉开。
从“对名分的情义”来说,他因受辱而向吉良复仇是一种德行;但在将军殿上拔刀动武则属不“忠”。
浅野侯正当地履行了“对名分的情义”,但却必须按照规定“切腹”自杀,否则就不能说是“忠”。
他回到宅邸,换上衣服,作好切腹准备,只等那最有才智、最忠诚的家臣大石回来。
两人见面,久久定睛凝视告别,浅野侯早已如式端坐,乃以刀刺腹, 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死后,没有一位亲属愿意继承这位已故主君的家业,因为他不忠于幕府、受到谴责。
浅野的封地被没收,家臣也成了无主的浪人。
从“情义”的义务来说,浅野家的家臣有义务随其主君一起切腹。
主君切腹是为了“名分的情义”。
如果他们也从对主君的“情义”出发切腹,自然是对吉良所施侮辱的一种抗议。
但是,大石心中暗想,切腹殊不足以表现他们的情义,而应当完成主君未竟之志。
主君因为被其它家臣拉开,未能复仇。
他们就应当杀死吉良,为主君复仇。
但这样作则势必对幕府不忠。
吉良是幕府的近臣,幕府绝不可能批准浪人报仇的行动。
按一般惯例,策划报仇的人必须事先呈报计划,确定行动日期,在期限以前若不能完成报仇,就必须放弃。
这项制度曾使若干幸运者能够调和“忠”与“情义”的矛盾。
大石明白,这条道路对他和他的同志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把那些曾经是浅野家臣的浪人召集一堂,却只字不提杀死吉良的计划。
这些浪人数达三百人以上。
据 1940 年日本学校所教授的课本说,他们一致同意切腹。
但大石明白,这些人并不都是有无限 “情义”、即日语所谓“讲情义及真诚”的人,因而不是都能信赖对吉良进行报复这种危险大事的人。
为了区别哪些人只讲“单纯情义”,哪些人兼有“信义和真诚”,他向大家提问,应该怎样分配主君的财产。
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种测验,如果他们的家属要获得利益,那么那些人就不是会同意自杀的人。
浪人们对财产分配标准掀起了激烈的争议。
家老在家臣中俸禄最高,以他为首的一派主张按原来的俸禄高低分配。
大石一派则主张平均分配。
这就迅速弄清楚浪人中哪些人只有“单纯情义”,大石随即刻赞成家老的分配方案,并且同意那些获胜的家臣离开同伙。
于是,家老离开了,他因此而获得“武士败类”、“不懂情义的人”、无赖等恶名。
大石这就看清了,只有四十七个人情义坚定,足以共谋报仇计划。
这四十七个人 与大石建立盟约,保证不论信义、爱情、或“义务”,都不能妨碍他们的誓言。
“情义”必须成为他们的最高准则。
于是,四十七士刺滴指血为盟。
他们作的第一项工作是要麻痹吉良,使之丧失警惕。
他们各奔东西,佯装丧尽追求名誉之心。
大石经常沉溺于低级妓院,打架争吵,不讲体面,并假借这种放荡生活与妻子离婚。
这是打算采取违法行动的日本人惯用的、合理的断然步骤,以保证其妻儿不致受最后行动的牵连。
大石的妻子哭哭啼啼地与他分手了,他的儿子则参加了浪人的队伍。
东京(当时称“江户”)城里的人都在猜测他们要报仇。
尊敬浪人的人们都深信他们必将策划杀害吉良。
可是,四十七士矢口否认有任何此类企图。
他们佯装成“不懂情义”的人。
他们的岳父们对他们的可耻行为十分愤慨,把他们赶出家门,取消了婚约。
他们的朋友讽刺他们。
一天,大石的亲密朋友碰到大石喝得酪盯大醉,正在和女人胡闹。
甚至对这位亲密朋友,大石也否认他对主君的“情义”。
他说:“什么,报仇?
真是愚蠢透顶。
人生就应该尽情行乐,哪有比饮酒取乐更好的事。
”那位朋友不相信,就把大石的刀从刀鞘抽出来看,以为刀刃一定会闪闪发光,就足以证明大石讲的不是真话。
可是,刀已经上锈了,于是朋友不得不相信大石说的真心话,便在大街上公开脚踢大石并向这个醉汉吐了唾沫。
有位浪人为了筹集参加复仇的资金,竟把自己的妻子卖去当妓女。
这位妻子的兄长也是浪人之一,得知复仇的秘密已被妹妹知道,竟准备用自己的刀杀死妹妹以证明自己的忠诚,使大石同意他参加报仇行动。
另一位浪人杀死了岳父。
还有一个浪人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吉良侯家当女仆兼侍妄,以便从内部通报消息确定何时动手。
这项行动使她在完成复仇之后不得不自杀,因为,尽管是伪装侍候吉良,她也必须以死来洗刷这一污点。
12 月 24 日雪夜,吉良大摆酒宴,警卫的武土喝得酩酊大醉。
浪人们袭击了防守坚固的吉良府第,杀死警卫,径直冲进了吉良侯的卧室。
但吉良并不在那里,而被褥还有余温。
浪人们由此知道他就藏在府内。
终于,他们发现有一个人龟缩在存放木炭的小屋里。
一个浪人隔着小屋的墙壁刺进长矛,拔出来时矛尖上却没有血。
长矛确实刺中了吉良,但吉良在长矛拔出时,竟用衣袖拭去了污血。
他这种小动作毫无用处。
浪士们把他拽了出来。
他说他不是吉良,只是家老。
这时,四十七士中的一个人想起浅野侯曾在殿堂上砍伤吉良,肯定会留有伤疤。
根据这个伤疤,浪人们认定他就是吉良,并要他当场切腹。
他拒绝了——这当然证明他是个怕死鬼。
于是,浪人们用他们的主君浅野侯切腹时使用的刀砍下了他的首级,按照惯例把它洗净,实现了夙愿。
他们带着两度染血的刀和被割下的首级,列队走向浅野的墓地。
浪人们的行动震撼了整个东京(江户)。
曾经怀疑过浪人们的家属及岳父们争先恐后地前来和浪人们拥抱,向他们表示敬意。
大藩的诸侯沿途热情款待他们。
他们来到墓前,不仅把首级和刀供在墓前,而且还读了奉告亡君的祷文。
祷文至今还保存着,其大意:“四十七士谨拜于主君灵前(中略)。
主君复仇事业未竞之前,实无颜为主君扫墓。
心神焦虑,一日三秋……今将吉良首级供上。
此短刀乃主君去岁所珍用,嘱吾等保管者。
愿主君执此刀再击怨敌首级,永雪遗恨。
谨祷”。
他们报答了“情义”。
但他们还需要尽“忠”。
只有一死才能两全。
他们违犯了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的国法。
不过他们并没有背叛“忠”。
凡是以“忠”的名义要求的,他们都必须执行。
幕府命令四十七士切腹。
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读本是这样写的:“他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定,应为永世垂范……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切腹,真是一举两全之策。
”也就是说,浪人们由于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对“情义”和“义务”都作了最高的回报。
]故事本身非常好。
特别说明:主角是大石,电影里的混血人简直是生插硬凑出来的怪胎。
浅野受辱而击杀吉良,并且之后切腹自杀,这可以算小高潮。
四十七人也不是随便就定下来的,是经历了考验之后才选出来的,这才更显其重“情义”轻金钱。
这是开始蓄势。
四十七人装疯卖傻,不惜抛妻弃子甚至杀了自己的亲人以证明自己忠诚。
势开始慢慢大起来。
大石喝醉被朋友啐痰可以作为蓄势的最高点,然后就是行动。
刺杀吉良的过程就是整篇的高潮了,其中暗屋中刺杀,却无血迹,很巧妙的一个情节,可以让观众误以为吉良能躲过,然而武士们的聪明,还是让他败露无疑,这一落一升,拍成电影也是很不错的段子。
再来看电影:主角是混血人就不说了,整篇毫无主角感,难道你能看出来他是主角?
还整出了爱情戏,这真是无论什么电影都给你“爱情”一番啊,这个爱情戏最狗血!
日本很重礼仪,所以浅野受辱无可忍恕,击杀吉良合日本情日本理。
编剧你是安排了人物无处可用是罢?
非要用女妖去蛊惑吗?
大石是很行的,只是当时回家了而已,编剧把大石安排到了现场,而且最关键的时候无作为,你是为了把大石安排成男二号才这样的吗?
大石如果是这样的人,后来怎么可能复仇!
四十七人是自动形成的,没有遴选的过程,全是自愿的,大家都是最重“情义”的,这是夸日本人呢还是在贬低日本人?
四十七人只有大石一人做出了牺牲,就是抛弃了老婆,然而他还对老婆说了事实,并且特别叮嘱,这事儿只能你我知道,——编剧,你不知道日本男人看自己的女人很低等吗?
这样的大事怎么可能跟她讲?
而且把日本女人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形象不合适,这个形象倒是中国女人比较合适。
大石等人为了麻痹吉良,可谓用心良苦受尽侮辱,电影里面基本没有表现。
电影为了表现男一号的牛屄,特意让大石奔驰千里(百里?
)去海里一个小岛上找他,而且还差点被人用枪打死,充分表现了大石以为,没有这个混血娃,我们是成不了事的啊,非他不可。
还在男一号帮他们得到了好刀之后都来表达最初轻贱他的无礼请他原谅云云。
这哪出跟哪出啊。
大石之所以知道吉良的行踪,因为四十七人中的一个把自己的亲生妹妹送去给吉良当侍奴,电影里面变成了一个乡间剧团,而且这个乡间剧团冒着破产和被杀的风险,很轻松就接收他们的强迫了。
我都不明白,明明只有四十七人,电影里面攻城那会儿怎么看怎么不止这个数啊。
而且所有防备的兵都是憨子,吉良也没有一个很聪明的军师,包括那女妖,此时都沉溺在美好的气氛中了呢。
男一号对付女妖化成的龙——为了爱情呢,救女主角,男二号(我们可怜的本该是男一的大石!
)自然去杀吉良去了,而且,都成功了呢。
好在这混血人也是四十七人中的一个,没有坏了电影的名字:四十七浪人,可是,可是,日本的那些个小说版本中压根没有混血人出现好吗?
美国人拍的电影难道一定要有个美国人来当主角吗?
就像美国人拍的《西游记》一样,一定会出现一个救世主,还他妈(请原谅我真忍不住了)一定是美国人演的!!
最后,将军为了将大石的优良血统延续下去,特赦了大石的儿子!
特赦!
总而言之,人物主次设置,情节安排,都与日本流传的版本有很大不同,相比而言,也劣质很多。
说实话,也几乎没有日本风味,除了那些衣服和器具是日本货以外。
失败之作,并从此让我对美国的电影有了一种反胃的感觉,怎么都他妈是救世主啊,怎么一定是美国人啊,怎么最后都是大美好的结局啊。
九月七日。
Ronin,浪人。
浪人,日本独有的一类人。
罗伯特·德尼罗,演过浪人,电影《Ronin》讲的是一个反恐的故事。
基努·里维斯,演过浪人,电影《47 Ronin》讲的是一个为爱献身的故事。
《Ronin》纯属虚构。
《47 Ronin》则是基于真实历史虚构。
一部电影的魅力是故事?
还是演员?
一段历史的价值是真相?
还是歪曲?
认真,你就输了。
喜欢,你就赢了。
无论你喜欢历史,还是演员,喜欢故事,还是真相,喜欢歪曲,还是虚构。
士,为知己者死,喜欢。
女,为悦己者容,喜欢。
也可以,这样喜欢,喜欢,女,为知己者死。
喜欢,士,为悦己者容。
一部电影,尊重、解读、歪曲历史都是为了......讨你喜欢。
So,如果,非要许一个新年的愿望。
我愿,有人讨你喜欢。
如果,没人讨你喜欢,你就去选一个人喜欢。
那个人,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喜欢。
喜欢一个人,为她忍辱生;喜欢一个人,为她光荣死。
哪怕人生的全部仅存在于一部电影,那也无悔。
这就是《47 Ronin》的价值。
生命在于运动。
男人活在喜欢。
备注:《四十七浪人》 47 Ronin (2013)
哈哈,开头的独白充斥着外国友人对日本的的想象。
就像世界奇妙物语中的比较古老的一集切腹都市,原本安排一个人来日本工作,但是关于日本的想象过于可怕,结果那个人在想象中把自己灭了。
虽然日本自己的传说妖魔鬼怪故事也蛮多的。
我为了看基努里维斯点开了这个电影,一开始看片名还没意识到,但是看到独白说了一句,了解这47浪人的故事,对了解日本非常重要的时候,我猛然想起来了,啊 这是47武士的故事,我看过木村拓哉演的47分之一,哈哈,这个故事拍的超多,没想到还有基努里维斯版本的。
好的我决定看下去。
片头独白虽然比较魔幻,但是那一句话我在其他地方看过,历史上大家都认为理解47个武士的行为能够有助于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
这一句我想基本是没有人会否认的。
看下去,结果主要配角都是脸熟的,结果还认识蛮多的,哈哈开心女主居然是柴崎幸。
反派男是浅野忠信,非常抱歉我看的日剧日影少第一次看到浅野忠信是A Life里跟我拓作对的大坏蛋,那个坏蛋太渣太坏了,第二次看他是渣男作品维荣的妻子里的渣男主,又是渣得不能再渣。
奠定了看到就生气的情绪,所以,这一次哈哈哈哈没办法,又是大反派。
还有真田,菊地凛子都见过,哈哈
也许是被广电剪掉的关系,情节上显得前後不搭。
狐狸精(or龙精)明明用计杀死了大石,为何镜头一下子就切成了大石率众攻入吉良家城堡?
而强大的妖怪,在编剧要她死的时候,她死了。
演员表现和剧情都一般,唯一喜欢的是影片体现出了幕府时代贵族和武士阶级在封建社会中的存在意义,破除了多数中国人认为的日本文化就是中国的copy的迷信。
武士这个阶级对应欧洲的骑士,是最末等的贵族,但却是贵族中最热血最冲锋陷阵的一群人。
这个阶级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先秦的诸侯和贵族会豢养一些刺客阴阳家,是为武士/骑士的雏形,但是大一统秦朝终结了中国的封建进程。
中央集权消灭了封建诸侯,从此只剩皇权不断做大。
士为知己者死。
武士选择了他的领主,从此用生命效忠于他。
封建社会里领主和他的武士/骑士之间不是主仆关系,而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生死盟约。
武士是必须服从于自身人格的贵族,跟皇权治下的丧失人格的奴才是不一样的。
以上,看在较严肃了讲述了一部武士的故事的份上,给个3.5分中上评吧。
电影《四十七浪人》:日本的历史及本性就是崇尚武士道精神,到二战时夹杂的军国主义,发动了让受害国如此惨痛的侵略战争。
所以要叫日本人去除骨子里的这种“精神”,就犹如叫中国人不学孔孟之道。
多么好的武士,对抗邪恶都因这种“精神”不予宽恕而自愿牺牲自己。
所以,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多多警醒吧,这种民族,是多么恐怖。
其实不是昏君害死了他们,是他们自认为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害死了他们。
2013年《四十七浪人》,依旧是为看 基努·里维斯去的,不过大胡子真不好看,狐狸精的长相。。
纠结。。
天狗纠结。。
不过魔幻片就不说长相了,这个,日本,古代,魔幻,武士电影。。
很蛋疼,最后都死了依旧很蛋疼,不过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还能看看。。。
效果也不错还可以,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虽然给出了一个还行的评价,但是说真的还是对着个影片其实感到十分的失望。
因为看到了预告片和海报,对于其奇幻的设定还是挺有兴趣的。
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这部电影在剧本上套用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历史故事,再强加于奇幻的情节在现实中。
这样的想法虽然大胆,但实际上逻辑上有很大的缺陷。
也许是对亚洲文化的误解,老美认为人与怪物有着可以挑战的地方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一味地用西方的思想去理解东方的神怪就是这部影片的最大败笔。
简简单单的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在这部影片中这四十七位武士还不得不像一些神话中的怪物争斗。
可能制作方又考虑到人与怪之间的差距,生硬的塑造了kai这样一个半人半妖的武士来于这些超自然力量对抗。
影片给他安排了一个从小到大受人歧视,却深得公主喜爱的角色。
在通过一个悲伤的结局,他完成了一个作为武士的使命。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了,其实这个角色在他的所谓的大名还在世时根本就不是武士,最后却让他承担一个武士最后的使命。
对于这样的设定我真心不理解。
就算你想表达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除了有着对于赤胆忠心的坚持和人性残酷的两面性,你也不能拉着无关群众一其趟这个叫武士道的浑水吧。
影片的节奏也的确是快的叫人发指。
虽然我对日本的文化虽然谈不上感兴趣,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些浅薄的了解。
大和文化时间发展的很短而且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很大于是在一定的地方有着相同性。
所以里面出现的怪物可以用《山海经》里面的来理解。
可影片什么也不交代就一股脑地创作出一些莫名的形象比如信佛的天狗,会化作狐狸而且爱耍小手段的蛟。
如果不将每一个角色创造的都富有灵魂,观众自然会是一头雾水。
在这里不禁对于可能花了钱的美国观众暗暗捏一把汗,也不知道他们对于突如其来的这些角色有什么感想。
接下来到了吐槽海报时间。
可能大多数人对于这个影片感兴趣是应为看了海报。
按道理说海报上的人物怎么说也得是个重要的角色,可作为海报第二显眼的骷髅男孩实际上出场时间都没有一分钟。
可能是应为要投放欧美市场的要求,而演员大多都是日本演员不会很有知名度所以想到这么一个坑爹的海报设计。
接下来说一下那个盔甲士兵,本以为会有和主角精彩的打斗,类似于一个小boss的存在,可实际上...哎,不说了。
至于为什么给出还行这样的一个评价,只能说视觉效果和配乐还算差强人意。
但毕竟这些只是一部电影的辅助部分,只能说再好的效果和配乐,没剧情也没法成为好电影。
若是有兴趣的可以看着玩玩,没有太大兴趣的还是算了吧。
导演是怎么把李维斯忽悠来打酱油的。
为啥只有这一点点分???我觉得好看尿了啊~
东方奇幻主角就是杨过,必先苦其心志,不似哈比人有爱,纵使哈里波特也有友情。白狐那么厉害却要屈居人臣,菊地凛子岔着腿用头发吃寿司很不日本,但我看着爽。游走的衣袂,time lapse 拖尾人影,很东方,而怪兽还是未出窠臼。打斗一般般,奇袭攻城很棒。故事原型颇有战国刺客的风骨
令人难以容忍的无聊!枯燥的动作场面、浮夸的布景、呆板的演员和莫须有的魔幻元素更加衬托出了剧情的空洞、乏味和零吸引力,故意放慢的节奏和肆无忌惮地煽情配乐只会招致观众更强烈的反感。★☆
主要是我预期太高了,所以...
脑残粉 不解释
武士还是让日本人自己演吧。。。
我觉得傻逼才会看这电影 然后昨天和室友一起看一群日本人瞎bb英语到1点半
特效还是挺好啊。可是海报上那个满身纹身的人是来当平面model的吗?
特效不错
制片人和导演把我仅有的几个看得顺眼的日本演员聚在一起搞了一部惊世烂片。。请问这是何必。。
武士道。
鸿篇巨制拍成这样也够可悲了,最起码的故事都没讲好,特效还是省省吧。
近些年极度热爱东方文化的里维斯拉上一票基本已经在好莱坞混熟的日本面孔排除了一个带有好莱坞味道的经典日本故事。整体电影的镜头极具画面感。尤其是在切腹仪式的那两段。但是假如太多科幻成分。让故事显得有些跳脱。而且极度强烈的文化感太难让人接受。票房惨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整个特效和打斗都显得多余,对于死亡的态度和仪式感的画面才是看点。抵挡不了武士+复仇这样的题材,踏上复仇与亲人诀别那里有燃点。PS:基努是越来越蠢萌了。。。
我是JIN的脑残粉,多加一颗星给JIN
明明全部是日本人偏要说英语,就像拿洗脚水煮火锅一样奇怪。
西方魔幻演绎大石内藏助的故事
西方观众对日本切腹自尽的文化实在理解无能,欣赏无能只是觉得too cruel
居然拍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