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Adolescence Season 1,青春期

主演:欧文·库珀,斯蒂芬·格拉汉姆,克里斯汀 特里马科,艾什雷·沃特斯,费伊·马赛,艾米莉·皮斯,艾琳·多尔蒂,乔·哈特利,Bidi Iredale,奥斯汀·海恩斯,Tajinder Singh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混沌少年时第一季》剧照

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2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3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4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5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6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3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4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5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6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7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8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19混沌少年时第一季 剧照 NO.20

《混沌少年时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剩女跟国男,语汇背后的情绪

如果不了解互联网文化,看到「剩女」二字,会认为仅仅是轻微不礼貌的描述,接近于「大龄未婚女性」。

可受美国男权主义(非自愿单身involuntary celibate,简称Incel)的影响,中文互联网的男权主义,「剩女」二字代表的厌女情绪跟恶意是很多incel参与者都不能体会清楚的影响。

Andrew Tate男权教主Andrew Tate,把incel男权经过互联网推广到全世界了。

incel男权把男性分成两类:红丸(red pill)是自我解放,拒绝给女性当奴隶,不再当工具人(男权语汇),不再被女性吸血剥削;蓝丸男(blue pill)添狗,支持女性,把女性捧到神坛使其能吸血剥削男性。

在incel男权的语汇表述性下,80%的女性眼里只有20%的男性,从学校班级到工作办公室,永远是20%的资源优质男性任意挑选80%的女性,其它男人都是等着接盘被挑选剩下。

没有女性会在意保安、快递员、外卖小哥,女性只会向上看,找比自己条件好的男性。

这是incel能俘获普通单身男性的核心,单身的原因是女性目中无人盯着优质男性,不把普通男人当人。

但选择red pill解放自己并不是放弃生殖权利独自好好生活,他们要重新赢回生殖权,因此blue pill的男丸男性也是他们的敌人。

他们拒绝当接盘侠,要让被挑剩下的剩女无人问津。

「剩女、接盘侠」正是男权的常用语汇。

《混沌少年时》就是基于incel对未成年造成的影响拍摄的故事,引起了广泛讨论。

剧里那位警察在被儿子科普IG上incel文化时,一脸懵逼,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见「舔狗」这些词时的感觉一样,它们背后不仅仅是流行词的情绪,更是一种价值观塑造。

普通人眼里的「舔狗」,仅仅是主动追求女性过于积极或者错误选择对象,轻微调侃。

但在incel视角下,舔狗是男性的敌人,是因为有大量的舔狗存在,才把女性捧上神坛,如果没有这些舔狗,女性就会失去她们的选择优势。

川普上台后,男权教主Andrew Tate又回到了美国,中文社区是incel的衍生,更是乱糟糟一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Incel概括在流行文化的区域,其实需要跨领域学者从进化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以及其它人文科学同时入手,才有可能给出新的视角。

但男权、女权两边都是日渐极端的舆论氛围,很少有学者敢冒身败名裂的勇气尝试,Of Boys and Men当初也是被出版社拒了几次才有勇敢的出版社出版,作者也得到了他预想的批评跟谩骂,虽然最终他赢到了尊重。

可普通人压根看不懂这套语汇背后的意识塑造,还以为仅仅是吵闹。

在incel男权视角下,像我好朋友那样让人羡慕的婚姻生活,就只是舔狗成功接盘,如果当时有更好的选择,对方压根不会选他。

Incel对所谓的「解放工具人」,并未给单身男性塑造一套能赋予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是恶意仇恨,把自己渴望却未得到的东西责怪是她人造成的。

因此incel的簇拥者,每天都在骂女性,讽刺女性,他们把「大龄单身女性」看作是太挑剔的原因,因此对其恶意满满,日常语言攻击。

在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文化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如何帮助男孩正确建立正确的看待异性的态度,都是艰巨但需要提上日程的教育。

要帮助男孩建立自信,建立能看见身边人的优点的能力,incel那套「女性眼里只有20%的优质男性」观点,恰恰是针对最自卑的那拨「眼里只盯着20%优质女性」的男性,普通女生在他们眼里压根没有存在感,他们渴望赢得班花、校花、美女的关注去证明自己,却忽视了情感最重要的深度交流跟情感慰藉。

互联网(incel)影响下的厌女,本质上是自我厌恶,自卑,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害怕被拒绝,恐惧建立亲密关系(信incel的男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否认,心里渴望跟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嘴上却否认自己的渴望,用厌恶跟仇恨还试图遮盖自己对爱的渴望)。

也再次提醒抚养男孩的父母,一定要关注其心理健康,要培养孩子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

心理健康,内心充盈,就不会被incel这套影响,能跟异性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对应的female incel,呈现的特征一直,「国男」、「爱男」等语汇鲜明的表现位置的同时,也很遗憾的对应喜欢用这套语汇的female incel簇拥者是渴望变成Andrew Tate的精神男性,她们批评女性「爱男」就像incel批评「舔狗」一样,认为是对方叛变了自己的性别。

解放自己,还是自我束缚,这是一个问题,成年人有选择不上桌的权利,但教育未成年人时,要担心下,毕竟无论那边,信incel那套的男女都很痛苦。

Class warriors downplay gender concerns, focused only on the oligarchy. Gender warriors downplay class concerns, focused only on the patriarchy. But inequalities of class and gender have to be considered together, especially when they pull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Policymaking is not a zero-sum game in which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caring about female disadvantage or the socio-economic gap or male underachievement,” write Nick Hillman and Nicholas Robinson.奇怪的异性恋。

 2 ) 他们怎么成人的啊?

《混沌少年时》是近期最佳,甚至有可能是年度最佳。

这部短剧的剧情并不复杂,一名小男孩向女同学连捅7刀,警察一夜破案,案情以进展至24小时,36小时,7个月,13个月里泛起涟漪组成四集,第一集是案发24时内的搜证和审讯,第二集是调查作案动机,将镜头对准校园,第三集是7个月时儿童心理学专家的第五次访问,第四集是作案者的家人们在案发后的生活,从案件本身到嫌疑犯的人际关系,心理认知到成长环境,一手捞光这株挂住网的海带。

看之前反复被推荐该片拍摄一镜到底,但长镜头在叙事当中起什么作用?

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就像是你也是围观的一员。

但我觉得一镜到底的镜头语言对于这么优秀的创作来说,只能算大餐的前菜,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创作者这一刀的精准。

大家都上过学,都是从动物丛林中搏斗且幸存下来的幸运儿,我留意到每个人对世界解释的语系不同,导致每个人步入不同的命运,而解释世界的语言是从青春期一砖一瓦积攒起来的,我们的文化总是漠视儿童,以为他们就像路边的一株草一条狗,有点雨水和食物就能长大,明明自己走过那么暗黑的路,却没几个人愿意去那些路上竖几盏灯。

不论是被大人诱骗恋爱发生性关系代孕的小女孩,还是抱起邻居小女孩去偏僻地甚至杀害的小男孩,我们不能将一切归结为过去新闻不够发达所以这些事情没有浮上水面,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在的环境,小孩确实不容易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大人。

《混沌少年时》里两位警察在学校里调查,各自都对充满尿骚味,同时人际暗流涌动的校园满是抵触心理,甚至引发那位女警官的PTSD。

年轻的孩子们在不知道什么是魅力的年纪,把戏虐戏弄暴力当作抵达食物链顶端的路径,嘲弄严肃的大人,他们以为只要让大人出糗羞耻,自己就是比大人更厉害的人,不仅是指电影中对着警官出言嘲讽的小男孩,还有现实里众多学生结党黑进线上课程里辱骂老师。

任何青少年的恶性事件,我们不是在怪学校没管好就是怪家长没教育好,可是年轻的孩子们有另外一片海域,那里正是为了逃避学校和家长监督,他们发明只有同代人才能听懂的代号和语言,在大人鲜少涉足的地方流通药物,建立独有文化,再用这些文化扼住每一个人的颈部。

正如电视里提到的二八法则,80%的女性只会被20%的男性吸引,剩余80%的男性就成了非自愿单身群体,我们先不论这个观点有多荒谬,是否在异性中受欢迎就成了青少年心里验证“我很好,我确实值得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证据。

没几个人在青春期尝到了好滋味,只因人迈向陌生之地都在摸索,Emily King悲惨离世后,她之前发INS上的视频和图片几乎成了猥琐男狂欢的小药丸,也成了惯性羞辱他人自我包装的女人的泡泡糖。

一个两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分性别。

庄梦涵出国前和出国后的两幅画风,只让人看到一个没能从青春期顺利长大的可怜女孩。

她大概以为那样的她好有魅力,好性感,好迷人,将自己身体的私密位置公开展示,像个色情女星,她是女星,她非要叫人看看自己多么光彩照人,过去不受欢迎是过去那些不欣赏她的人眼光有问题,一个尚且不知魅力由何构成的小女孩,前后变化这么大,只可能是那位年纪可以当她爹的人灌输给她这样的观念。

大概率第一句是:解放天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管女孩男孩,无论功课学业多厉害,如果没能在青春期(初中-高中)6-7年的时间里,将“在异性中是否popular不决定自我是否完整是否有魅力”的课题修掉,往后一个小陷阱,其他人一个大跨步就过去,却足以成为他们的深渊。

青春期是型塑一个人的最佳时期,大部分人得到的都是“糟糕”,功课不出色,暗恋的异性对自己毫无兴趣,同级同班同舍的霸凌孤立,没有人懂得自己,身体不足够健康,不漂亮不帅气……拉长到整个人生来看,这称不上多糟糕,但人格不稳定期,尚没有牢固三观抵抗这些天降陨石打砸自我的完整性。

当然,也不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就遭遇的坑洞多,长相漂亮的孩子最先被暴击,青春期伸来诸多双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往往被不入流的东西引去偏僻小路。

诱惑始终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或早或晚而已,跨过去才有可能抵达桃花源,才有第二人生的可能性。

不管是庄梦涵,还是付月华,灾难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唐毓文以及那位家暴的老男人,第二责任人是他们的父母,带领小孩长成它自己,比400万还艰难还珍贵,因为那要求父母首先成为了自己。

为了解剖家庭环境和杰米的杀人动机之间的关系,《混沌少年时》的第四集用一天时间让我们和他的父亲母亲姐姐相处,那位父亲甚至克服了原生家庭原本要遗传给他的暴力,他从小被打到大,他发誓绝对不要变成父亲那样,他把自己当不会坏的工具使用,就为了得到完整的家庭,他哭着对律师说,害怕自己不小心说错什么话,害儿子被关押,他算得上中规中矩的好父亲了,但人们看到小孩做了什么错事,第一反应是父母先做了错误的示范,有人在他生日那天把“亵童犯”写在他的车上,他们觉得是父亲先对儿子做了什么,儿子才会变成杀人犯。

可是这个时代是,即使在家学会了蛙泳,打开家门是大海。

在此同时推荐波兹曼《童年的消逝》,顶级文艺工作者像预言家,准确预判未来社会哪个关节会得风湿。

书出版于1982年,早在电视年代,社会就注意到了儿童逐步成人化的趋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终于一切成真,他以稚嫩的脸烦恼着大人的烦恼,说着大人的话,犯着大人的罪,甚至比大人还更会操弄人心,在不懂得收敛恶的年纪,一群在混沌中到处寻找模仿对象的儿童,互相涂抹。

儿童暴露在跟大人同样的信息中,在不具备逻辑认知经验的年纪,要处理跟大人相同的议题,焦虑抑郁暴力跳楼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我们不能将世界放在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面前让他抓周,抓住什么便是什么,父母摆在孩子面前的是钢笔算盘金子的期望,但世界摆在孩子面前的是全部的善和恶,在人不具备抵抗台风洪水的年纪,灾害天气里几乎都被拔根而起,顺流直下。

本人是短视频的反对者,大脑通过一段一段脉冲式的多巴胺,叫我们为它卖命,去寻找食物去求偶去繁衍,注意力只能维持15秒原本就是人这个物种的缺陷,短视频却通过生物实验结果,将人反复训练出的专注重新打碎,我称之为返祖。

一名儿童成人的道路满是艰难险阻,回头看自己的过去,从旁人视角看,不用写作业就是第一名的学霸,父母老师宠爱甚至溺爱,没有遭受任何恶性事件,没有付出落空的半路劫夺,看过太多在青春期在撕咬中成了人的人,他们如今看待世界的视角灰暗的令人心痛,旁人口中的顺遂在我自己的视角来看,曲折混沌,回望来路,那些摸索蹚过的冰河,隐忍消化的陌生世界碎块,有太多新局面需要我用空白的经验颤抖选中正确答案,不是基于学习和经验得到的满分都是幸运使然,我不认为将来我的孩子即使踏上跟我同样的路,它还能从其中安全无虞的走出,骰子落地,不会每次都得到同样的6。

即使媒介已经快要消灭所有人的童年,我们对此仍然保持乐观,此前澳大利亚已颁布法律,禁止16岁以下使用社交媒体,在《混沌少年时》引发热议后,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校园推行反厌女教育,来遏制“有毒男子气概”,根除“厌女”,小学生将学习人际边界与知情同意,中学生则将探讨伦理道德、关系权力动态及网络影响。

《混沌少年时》编剧/演员/执行制片斯蒂芬·格拉汉姆(片中父亲的扮演者)表示:“我们创作这部剧就是为了开启讨论”“如果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或促发更多倾听,我们就算成功了。

”如今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少青少年恶性事件频频登上热搜,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出现把视角看向儿童成长的中文作品,这真的不是那个农业社会,家里添把筷子,孩子就能长成人的时代了。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3 ) 这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

这注定会是一部无法——对杰米的犯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达成一个统一看法和见解的影片。

这也正是我认为它拍得很好的地方,抓得非常之精微和微妙,精微和微妙到那是无论家长还是之女亦或学校社会,都既避免不了也意识不到的地方。

关注青少年犯罪,是在这个已然互联网化信息时代环境尤为紧急且急迫的事情,而这个重任也必然且必须首先在每个家长和整个社会身上。

不知道应不应该这样说,所有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出来的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情感,都可以在一个家庭里自然地发生和被看见,进而得到一个应有的正向反馈或指导指引。

那我先说下我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所看见的以及我的看法:父亲已经在很努力且尽力做到最好了,不让自己承受的家庭暴力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一定要让自己没能得到的,让自己的子女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营造一个融洽包容的家庭氛围环境。

但或许也正是如此的美好氛围营造,让体内都有的那个暴力基因物质,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纾解渠道和有效解决它的沟通办法。

如果父亲能承认并认识到自己和孩子身上也会有像他父亲那样的暴力基因,那么就应该提早对这个必然会承继的物质有所意识和认识,进而提早做出干预和纾解,比如遇到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同时还能让这样的情绪得到很好的纾解或逐渐转移,而不是用克制、压抑、回避、逃避的方式来面对。

青少年大脑与成年人大脑最大的差异在额叶,额叶是负责控制多巴胺的活动,它是发育最晚的脑区,直到一个人结束青春期进入成年之后,它才与大脑的其他部分完成连接。

也就是说,额叶直到 20 岁出头才发育完全。

这会造成问题,因为正是额叶赋予了成年人良好的判断力与控制力,它们就像刹车闸,在我们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时警告我们其可能的危险与后果。

毕竟孩子得自己去独立历经那个青少年无知冲动懵懂时期,他还没迈过那个变幻巨大的社会环境带给他的考验,他还需要父母帮助他渡过他不懂的那些社交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和看待的各种事件。

但这前提是家庭有着这样一个氛围指引存在,有这样一个窗口向他随时敞开,而不是只一味的相信、鼓励、包容,而没有批评、责罚、要求、失望。

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失望,让儿子接收错误的信息,或许带来的是扼杀 孩子原本会因失望激发的斗志。

为啥只提父亲没有提母亲甚至姐姐?

因为这个很好氛围的家庭营造主心骨是在父亲身上,所有欢声笑语的开始与暂停变化,都是围绕父亲的情绪发生变化的。

父亲已经非常努力了,能将责任归咎于他吗?

不能!

所以才说精微妙和微妙,社会那边的责任,学校糟糕的环境,眼见的存在,可是影片都聚焦在了犯罪孩子家庭这边,受害孩子那边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几乎没任何交代。

所以才说,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4 ) 短评又写多了|呼吸、镜头、转场、教育

这部剧是我前一天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

有人简短地分享说:“这部剧值得大家花四个小时看完。

”晚上睡不着,又在社媒上刷到朋友分享这部剧的海报。

抱着“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好看”的心态点开了。

呼吸是这部剧很重要的元素——Jamie 被捕后,抽泣着尝试冷静下来的深呼吸;看见 Jamie 被搜身时,父亲因同感屈辱并不顺畅的呼吸;追逐完 Ryan,走回车里和儿子对话时,Adam爸爸边思考该如何和儿子相处,边不断调整久不运动带来紊乱的呼吸;被 Jamie 突如其来的爆裂情绪冲击后,心理治疗师走到走廊迫使自己冷静的呼吸,等等等等。

而观众也不知不觉跟着角色的节奏,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

这或许就是这部剧厉害的地方:不知不觉把观众调教到剧集的节奏。

整部剧的镜头基本都是平视,尤其是对着 Jamie 的镜头。

Jamie 被搜身那段,镜头切到爸爸的大头近景,而非详细展示搜身全过程,观众能透过画面感受到父亲同样的屈辱与愤怒,也能看出对少年演员的保护。

这些平视镜头和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也会不自觉地生出恻隐——Jamie 是否真的无罪?

直到看到 Jamie 持刀伤人的片段,那一刻,残忍的事实才真正冲击到人。

另外,我很喜欢这部剧的转场,它跟着出场人物的动线推进(一镜到底),不仅推动剧情,还巧妙地带着观众打卡新地图:警局、学校、训练中心、Jamie 的家,甚至这个小镇。

让观众更能沉浸其中不会让人感到沉闷。

interrogation那一段,压迫感十足,让人仿佛亲身经历那种步步紧逼的拷问,甚至有种自己的社交账户正被这样赤裸裸地审视和评判的感觉。

也让我在思考,我是不是要关停/私密化我的社交账号🤔这部剧最喜欢第三集,Jamie 与心理治疗师的对谈。

不敢相信这集的主要场景只有一个房间。

整个调度让观众完全共情心理治疗师那生理性不可抑制流泪的恐惧;但与此同时,又会不由得感叹她的专业性——她可以鼓足勇气镇静下来,继续深入探讨。

剧中多次出现父亲躲避Jamie目光的设计。

对 Jamie 来说,这无疑是伤害性的;而对父亲而言,这也是一种无能的体现。

父亲看完监控片段后,躲避Jamie的呼叫;Jamie自己提及父亲看到他球场上不佳的表现,会移开双眼;Jamie决定认罪后,父亲久久的沉默。

唯一一次Jamie父亲牢牢盯着Jamje,却是Jamie在背过身去被脱衣搜身。

还有那句还没来得及说完就被电话挂断的“thank you”🥹。

Jamie 的父亲和 Adam 的父亲在剧中形成了鲜明对比:Adam 的父亲意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不当,试图改进、追赶、开启话题;而 Jamie 的父亲则放弃了抵抗和介入,把责任归咎于短视频和社会环境——但他内心其实明白,自己也难辞其咎。

不知道究竟是为了说服自己接受软弱与无能,才找到了“不想重蹈父辈覆辙”这一借口,还是因为“害怕重蹈覆辙”,最终变得无能软弱?

在 Adam 父亲的对比下,Jamie 父亲的说辞虽在我看来不置可否(其实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但看到他之前只是偷偷抹泪,直到最后一刻,才在 Jamie 房间里抵着床失声痛哭……这一刻,还是被深深感染了。

发自内心地同情他——困在这个困局里,真的很难打开局面,跳出固有思维。

此时,已无法站在上帝视角或旁观者视角去苛责他。

演技上,全员在线,不必多说。

再好的镜头、再精彩的转场,如果没有演员的支撑,也无法直扣人心。

这部剧,确实值得花四个小时留给它。

 5 ) 毒气平等地送入每个少年的鼻内

少年常泡在有毒的网池里,自然会越煲越混沌,但被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所毒并不是他握紧刀片的主因,原生家庭对少年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是诱使他刀尖向人的肯綮。

十三岁一个惹事无能懦弱抽泣的年纪,却已步上了犯罪歪路。

他的童年并非悲惨,他的家庭并非破碎,相反,他有个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温馨家,爸爸很爱大家偶有易怒,妈妈幽默关爱无微不至,还有姐姐善解人意。

但这一切都是表象,他深陷网络泥淖吸收戾气生长,被贴incel标签欺凌咽进肚里,交帮狐朋狗友毫不敬畏生命,家人有意关心却无法鞭辟入里,根斜苗黄已被毒气挟萎,犯罪之后仍PUA自己没错。

他太缺爱了,便要把世间的爱剥夺。

悲剧总在发生,因为毒气平等地送入每个少年的鼻内,而家人作为最亲密的疗毒师却放手纵容或是枉然,结果不是像杰米犯罪,就是像警察儿子被霸凌至自闭。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 (2025)8.72025 / 英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菲利普·巴兰蒂尼 / 欧文·库珀 斯蒂芬·格拉汉姆

 6 ) 父權的子彈,從來不只射向女人

陽剛氣質是一種劇毒。

它的毒性作用表現為——用「男子氣概」看似強大的偽裝,忽視、扼殺真誠和本性。

當它成為一種集體共識,甚至成為一種必要氣質,蠶食掉的,不只是個體、家庭、社會⋯⋯還為後世留下無窮盡的後遺症。

INCEL 群體是父權系統和陽剛氣質交媾而來的畸形產物,他們和他們霸凌的、霸凌他們的人一樣,都是父權體系的受害者。

BOYS CLUB 輕視女性,也同樣排擠那些不受女性歡迎的男性;INCEL 結黨自保,卻連彼此都無法真正守護。

這正是陽剛氣質虛無又荒謬的表現——FAKE IT NEVER CANT MAKE IT。

Jamie 與心理學專家的那場對峙,把陽剛氣質呈現得如此可惡、可笑、又可悲。

Jamie 的一生,被男子氣概吞噬;他的家庭,也因男子氣概而破碎。

他承受的,不只是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還有這套氣質本身帶來的痛苦與報復性。

Jamie 的「倒下」或許是劇情終點,但真正可怕的,是還有無數個 Jamie,隱匿在我們身邊。

最為悲涼的,是那位女警官說的:「我們都在討論 Jamie,但被傷害的、被殺害的是 Katie。

」這就是父權體系與 INCEL 的共同點:永遠檢討受害者。

他們不問加害者為什麼變成加害者,只是不斷用蕩婦羞辱、標籤與偏見,把責任推向受害者。

就像男子氣概偽裝出的強大,其實是懦弱地逃避真實的自己;而檢討受害者,從來不是力量的展現,而是最徹底的、無能的懦弱。

 7 ) 困在算法里的青春:一场未被正视的隐秘战争

许多人在推荐本剧时,着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担忧,科技寡头耗费千亿万亿美元制造出让人成瘾的应用,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对自身注意力的管理,根本是以卵击石,百分之九十的概率会失败,以前遇见由爷爷奶奶带着,父母放任,刷短视频成瘾的小孩,网络热词和跑火车一样疯狂输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没有像药物和毒品成瘾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成瘾机制都一样,一把欲罢不能的小勾子,如果没有政府监管介入,完全依靠个人意志力戒断很难,成年人都在网络成瘾,只是小孩子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为成年人度过青春期后,荷尔蒙没那么剧烈波动,对喜悦和痛苦的情感,感受不再那么深刻,一切都淡淡的,而小孩不一样,成瘾如同寄生,网上的信息流寄生在他们头脑里,改变认知,影响情绪,其他不如网络一样带来强烈刺激的事物,都会令他们感觉无聊,见过网络成瘾的小孩,最常做的事是围在父母身旁闹手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无聊”,世间的一切如此稀薄,唯有小屏手机能够注射强力刺激。

第一集吉米在家中被警察带走,被警车押送至警局,父母开车在后面跟着,他经过一系列流程被关押,警局的几道门分别隔着他的父母和姐姐,率队抓捕的警察,政府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还有吉米自己,四组人物。

没有人是非常明显的坏人,本剧描述了整个抓捕未成年犯人,然后羁押的全过程,展现了复杂精密的司法系统,督查在抓捕吉米时,宣读完米兰达警告,在车上示意他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成年人陪护,专门跑出来安慰吉米的亲人,律师和亲人见面,教吉米对于不确定的问题,直接回答不知道,警察要给吉米抽血,查验吉米全身和伤痕,都有父亲和律师在场,可见整个司法流程考虑到未成年人的需要,可是还不够,科层制的核心目的是组织有序,高效运转,外国司法系统的正义追求是程序正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仍然困惑不已,家人抱头痛哭,迷茫惶惑,吉米坚持认为自己无罪,警察同情未成年人,他已经见过最直接的罪证,因此十分疑惑,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这就涉及到其他层面的问题,就像警察玛莎所言,证据链已经完整,她们没必要再到学校来追问为什么。

她们以为会遇到一群乖乖听话的学生,并且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心理创伤,不透露案情,结果人人都通过网络知道了,所有的消息漫天飞,她们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悲伤的人唯有凯蒂的朋友,老师也不懂如何处理她朋友失去的悲伤,老师自己都不懂如何引导复杂的孩子们,有的老师漠不关心,“我只是她的历史老师,我不了解她”,有的老师是个新手,还处在被学生肆意调侃的阶段,有的老师对于孩子间的打斗,给女孩的建议是看心理医生,或者和她的监护人妈妈联系,老师明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复杂,很抗拒和妈妈联系,老师只有这样的办法。

学校的魔力失灵了,老师和警察们不知道网络上发生了什么,整个学校乱糟糟的,本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剧烈变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网络加速了这种恶化,把青春期孩子间隐秘的交流和父母学校隔绝开来。

直到一个“叛徒”,警察的儿子告诉了他们答案,豆荚意味着什么,紫色、蓝色、粉色爱心分别代表什么。

他们才搞懂,凯蒂和吉米真实的关系,不是朋友,更不是恋人,就是在网络上被拔苗助长的女人和男人,她们还达不到被称为女人和男人的年纪,被灌输早熟的思想,心理变化超过身体,撕裂自然而然到来。

男人和女人的问题,在成年女性的心理咨询师和吉米的咨询过程中,有最为鲜明的体现,对抗越激烈,反映的现实越残酷。

有两个心理咨询师在不同时段对吉米做出心理咨询,一名男性,一名女性,男性问常规问题,走完心理咨询师该完成的办案流程,女性心理咨询师出于敏感和责任,要刨根问底。

心理咨询师进入房间,给吉米带了热的巧克力上面撒上棉花糖,吉米认为这是一种讨好,女性下意识的讨好。

全校学生私下在阅后即焚的软件上流传凯蒂的裸照,他们对此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一群成年人,会涉及到侵犯隐私权,触犯刑法的问题,在他们的圈子里,不是什么问题,无足轻重,可能影响的是传播的那个男人,他以后收不到来自女孩类似的照片,丝毫不考虑凯蒂面临的荡妇羞辱,还有吉米,认为可以浑水摸鱼,重振自己的男子气概,通过收留一个被同学孤立的女孩。

如果这都不算问题,还有吉米在咨询室面对心理咨询师的三次失控,第一次是试探与控制,第二次包含嘲讽,心理咨询师甚至都要被吓哭了,第三次,他以为他已经掌控这个女人了,她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很可能已经对他有好感,爱上他,男人和女人的那些事,除了爱还能有什么。

还有咨询师的专业。

一个未成年男孩面对一个成年女性,只想到征服和性一种可能,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Incel本身是一个非常恶毒的词,它的前一个版本是Loser,Loser只包含对男性经济地位低的嘲讽,而Incel天生就和仇恨女性捆绑在一起,非自愿独身者,谁强迫他们独身,毫无头脑追求20%男性的那80%的女性。

一个未成年人的犯罪,最终会追根溯源他的家庭,前面心理咨询也是如此,不停地追问吉米,他的爷爷和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对他产生不良影响。

吉米的原生家庭幸福,爸爸是典型传统的男人,爱老婆,顾家,一身肌肉,勤恳工作,传统,夫妻感情很好,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女儿感受到父母的负面情绪,努力让大家振作起来。

甚至有一瞬间,观众都会认为,这对父母没有做错什么,可是我们能看到吉米的父亲明晃晃的腱子肉,如果不是这样,他敢亮出拳头,去教训停车场外的青少年吗,在最微小的暴力单元里,肌肉是力量对比的唯一武器。

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核心家庭的问题,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类似的,父亲情绪不够稳定,母亲和女儿去包容迁就父亲的情绪,理所当然,他们就是容易失控一些,能感受到整个家庭的情绪,完全仰赖于父亲的情绪反应,他放松下来,就规划去中餐厅吃饭,去看电影,他焦躁紧绷,那就退一步在家里吃爆米花,点外卖。

为什么最后一集,心一直揪着,担忧着时而不时突然发生的事,把所有人努力拉回来的和谐氛围,一瞬间打破。

距离吉米被捕已经十三个月,父亲的情绪还处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家中的极端事件,他平常怎么样。

一个不是太坏的父亲形象,就能让人觉得满足,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这部剧,用近乎白描,类似于纪录片,有些时候甚至有些枯燥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围绕男性运转的社会,微小的厌女。

发生在学校里,女孩打男孩,有人在旁边嘲笑,“嗨,你怎么一个男的打不过女的”;发生在咨询室,喋喋不休的保安可以轻易质疑女咨询师工作的意义;发生在家中,女儿丽莎因为吉米的事承受了学校同学的恶意,她坚强冷静,理解父亲,理所当然,没人觉得她可以不用如此善解人意。

网络的泛滥,会加剧厌女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本片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每一位观众立马能列举几位身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很难逆转,Incel很难再教育变成一个理解女性的普通男性。

 8 ) 【混沌少年时·Netflix·2025】直视深渊

【混沌少年时·英国Netflix·2025】严重致郁。

立入“演职员表都滚完了,还在久久发呆”系列。

英伦版《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同样四小时的青春残酷物语,同样精密严谨的网状叙事。

四集,每集一小时,每集一个长镜头,一镜到底如一根探针刺进英格兰约克郡小城的一个个场景——警察局、学校、聆讯室、家,每一次都不得不凝固呼吸,锁紧全身的力气去凝视它一寸一寸的推进、触碰、及抵达,没有用白场黑场来遮挡切口,也没用挡住镜头的门框或背影取巧,所有事件——抓捕收监、摸底调查、追问与反应、一家人的日常——都在眼前即时发生,你可以逐帧审视青春期的脆弱、学校的残忍,为人父母的痛苦,以及所有为保护人类幼崽而设置体系的整体性的失灵。

全剧硬核地一镜到底,就是说没有隐形剪辑,没有拼接,每一集都完完全全是一个完整的镜头。

大疆Ronin 4D小型云台此番大显神通,一点按扭就能手持拍摄,无需固定,还可以在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多个操作员之间传递。

据报每集耗时三周,第一周排练,第二周技术调试,然后用五天实拍,每天两条,最多的一镜拍了十六条。

任何一个纰漏,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崩盘。

一镜到底,对有抱负的导演和摄影师来说是登顶珠穆朗玛般的存在,虽高炫却未必能为叙事加分,然而在《混沌少年时》里,一镜到底却不再是噱头和镜头魔术。

比如在第一集里,13岁的男孩一大早从被窝被拎到警察局,镜头跟随了他的惊心失疯,也记录了尾随而至的父母姐姐的失措,同时,巨细靡遗地对照还原了警局扣押程序的慢条斯理和有条不紊,三条线索在同一个时间轴上跑,它的即时性和无剪辑给人以猛烈的真实震撼和情感冲击。

最触目惊心的第三幕是两个人的对手戏,除了雨声,没有其它东西加入。

小男主在天真无邪的人类幼崽与冷酷黑暗的男子气概间往来切换,他从媒体算法、“男性圈”以及父亲勉强给予的爱中所汲取的能量与他正在歪歪扭扭生长起来的道德感激烈冲撞,小男孩的这段表演是公认的全剧无人能出其右的戏眼,但这显然是对心理医生扮演者的低估,她是他的完美搭档,像一道坚固又广阔的堤,亲和,但不协从,机智,又不让自己的聪明刺伤少年。

这是《混沌少年时》封神的关键,不仅仅是电视技术与与风格上的登峰造极,重要的是它对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深切关怀,它吹响了哨子,而这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想法并拯救生命。

小男主并非“男性圈”文化的简单产物,而是父母失察、学校失关怀和未发育完成的大脑失管束的综合结果。

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做出他那样的蠢事,然而你只要在社交媒体平台浏览一个小时,就会迅速跌入那些黑色的角落。

我们所在的父权社会,仍旧依赖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女性广泛的轻蔑来维持,这部剧像手术刀一样锋利地剖开了人性、男子气概与“男性圈”的瓜葛与合流,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诡异又迅速地污染年轻人的生活。

《混沌少年时》直接凝视着深渊,并希望用这道微光去挑战至暗。

(053)

 9 ) 家庭教育的困境

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性,而且流畅自然的转场也没有突兀和单调的感觉,完全服务于叙事。

从叙事角度来看,本剧4集并不连贯,只是展现了整个事件中的4个片段:第1集收押,事无巨细展现各个环节;第2集调查,全面呈现当代青少年团体生态,触及incel这一社会现象;第3集评估,探寻嫌犯心理状态,探讨男子气概问题;第4集反思,父母试图归因家庭教育问题。

但从家庭教育、父子关系角度来看,它们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第1集,父亲从信任儿子到信任崩塌;第2集,另一位父亲觉悟并开始修复父子关系;第3集,通过孩子的视角回溯父亲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第4集,展现父亲行为的动因。

如此看来,把重点放在incel和男子气概等社会话题上未免有些本末倒置,群体的消极思潮是由个体的消极思想汇聚而成,那么个体的消极思想是怎么出现的?

它来源于个体最初的生长环境——家庭,也即失败的家庭教育。

所谓的“失败”,并非是对父母职责的全盘否定——他们或许并未逃避教育责任,而是他们的教育方式未能收获预期成效。

一种教育不管多么科学、多么合理,甚至对其他孩子多么有效,但只要对这个孩子无效,那么这种教育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失败的教育。

就像片中父亲,从小遭受棍棒教育,发誓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这种思想放到中文互联网上是多么正确,甚至还被绘成漫画广为流传,但效果呢?

换句话说,谁又敢断定,用棍棒教育会比现在更差呢?

事实上,教育理念并无优劣之分,我们不应拘泥于形式,即使为人诟病的棍棒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适合孩子,因材施教,只要能产生积极影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育理念都是值得肯定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新闻,一位很优秀的孩子自杀了,随后孩子父亲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孩子,同时也表达内心的思念。

但看完之后,我们只能感觉到这位父亲仍然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过于主观地解读孩子的行为,认为是孩子仅仅是厌倦这个世界,丝毫没有意识到,导致悲剧发生的压抑氛围,可能就是自己营造的。

也就是说,孩子身上那些让我们失望的地方,可能恰恰就是我们正在制造的。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不自知的,甚至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时仍是如此。

片中父亲希望儿子坚强,带他踢足球,却没有勇气正视儿子的表现,反而强化了儿子的不安和自卑,直到最后也没有察觉到问题所在。

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过多苛责,因为父亲的初衷是完全正确的,正如父亲看到女儿乖巧懂事就问母亲:我们怎么生出这么乖的女儿?

母亲回答:就像我们生出儿子那样。

是啊,两个孩子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为何一个乖巧懂事,一个却走上歧途?

 10 ) 从《牯岭街》到《混沌少年》:30多年过去,刀子依然插在同一处

2025年3月,一部四集英剧(共约4小时)以「长镜头解剖刀」的姿态,刺穿了我们的神经末梢。

《混沌少年时》不仅在IMDb与豆瓣斩获8.4与8.7的高分,更让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公开表示要与中学生共同观看,推动全英校园引入「反厌女课程」。

它被热议,不是偶然,因为在特警破门抓捕13岁少年凶手的镜头里,藏着整个时代的精神病灶。

巧合的是,在30多年前的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里,被喻为“社会手术刀”的杨导,同样用了近4小时的影片,让男孩用了七刀,将一个被异化的时代,刺向女孩身体。

它们都共同在说:父权制的刀刃,总是先刺穿男孩的脊梁,再借他们的手,捅向女孩的心脏。

一个成绩不错的普通男孩,在家庭和睦的情况下,怎么就被养成了一个罪犯?

又为什么说“父权制度下,没有赢家”?

《混沌》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警察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

剧的核心不是破案,而是“视角”,四集,通过四个不同的视角切入杰米的世界。

案发后逮捕

第一集是案发后逮捕,跟随杰米家人的视角。

警察们穿着防弹衣,粗暴地冲进他们家,控制了所有人,惊慌扑倒在地的妈妈、无精打采的爸爸、蹲在地上的女儿、吓得尿裤子的儿子,也就是13岁的杰米。

当警察冲进杰米房间时,杰米的右手叠加在破损似刀形的墙纸上,导演其实一开始就给我们预示了“凶器”。

随着杰米被拘留,我们前所未有的看到了繁琐的拘留行程:告知家属、接受人身检查、请援助律师、询问基本问题、安排早餐等等。

整个审讯过程到破案,也就十多分钟,它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从逮捕到破案的整个过程,就像我们亲眼见证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让观众直接“化身”成了杰米的家人,我们和他的家人一样充满疑惑、震惊:杰米到底怎么了?

谁杀了人一目了然,然后呢?

一个自己都会吓尿裤子的13岁少年,为什么要杀人?

为什么敢杀人?

校园调查

第二集,像一幅「拼图游戏」,跟随警察到校园调查的视角。

通过校园场景展现出了,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的深刻影响。

十多岁的孩子们,正处于三观定型的关键期,也是心理脆弱的高风险阶段。

网络的迅速发展,让他们早早知晓了成人社会规则,但他们的自我认知还处在矛盾与探索里,情绪波动剧烈,更依赖同龄人的认可,常通过对抗来表达自主意识。

警察来了之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凯蒂被杀,凶手是杰米,讯息通过网络迅速被传播。

但一个生命的逝去,引起的,却不是学生们的不安或恐惧,大家的关注点,就像女警察点出的:“犯罪者总是被排在最前面,比如「有个男的强奸了一个女人」,整个案子都是在跟着杰米的角度转,对吧?

凯蒂压根不重要,杰米才是焦点,每个人都会记得杰米的罪行,却没人会记得她的死,这是我生气和受不了的点。

“凶手杰米,和他的两个朋友,汤米和莱恩,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被起外号、被故意绊倒、推搡,甚至被吐口水。

汤米被叫“穷镑仔”,因为他妈妈爱去一英镑超市购物;莱恩被警察问询时,不关心朋友不关心受害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学校“受欢迎”。

杰米觉得自己不招女孩喜欢,是因为自己很“丑”,他们的自信全然建立在ta人关注上。

警察的儿子亚当,在学校也是被霸凌的对象。

如果不是他告诉父亲学生间的“暗号”,生活在平行世界的大人们永远都不知道青少年间在互相表达什么。

编剧之一,也是剧中父亲的饰演者,斯蒂芬·格雷厄姆,说创作起因是在电视上连续看到两起青少年杀害同龄女孩的报道。

他想要弄清楚社会的教育机制究竟怎么了。

另一位编剧,杰克·索恩,直接买了部手机,注册新身份潜伏在「incel」(非自愿单身者)男权社交圈,学黑话、泡圈子半年,弄懂了他们的思考方式。

于是我们才可以看到第二三集出现的这些Emoji表情和对应含义:

他们终于找到杰米的作案动机是因为被凯蒂羞辱为incel,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完全不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也不愿意向大人敞开心扉,他们活在不同话语体系的平行世界。

《混沌》全程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也象征着青年们的成长,仅有一次机会,没法回头。

第二集末尾,飞行镜头升空,跟随心碎的婕徳,配乐「fragile」,最终落回凶案现场,这一刻,技术与叙事完美融合,产生了超乎所有主创团队预期的、超现实的诗意效果。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不仅仅是这部剧的卖点,在幕后采访花絮里,编剧之一杰克·索恩 Jack Thorne点出了一镜到底在该剧的两大核心价值:“我认为一镜到底带来两大核心价值,这对编剧而言极其振奋。

首先是强制性的叙事结构,形成戏剧性的统一体,时间/地点/行动三要素,被自然统合。

你必须不断自问,能量焦点在哪里?

第二点在于,这彻底改变了创作流程,赋予演员主导权。

首先聚焦特定情境,力求保持绝对中立,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想展现事件引发的连锁创伤。

这会触动许多人的神经,准确呈现至关重要。

简单说来便是,他们用一镜到底可不是为了炫技,一是用技术倒逼叙事的纯粹性,把时间、地点、人物行动全部焊死在同一个熔炉里,这样编剧在写的时候就必须让每个情节齿轮更严丝合缝地咬合;二是让演员在一镜到底中,避免依靠剪辑「撒谎」,像表演戏剧一样发挥,爆发出更真实更投入的能量。

与心理师对话

第三集,是案发七个月后,观众跟随试图走进杰米内心感受的心理师,开启了解“杰米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视角。

不论是警察、学校、家长,甚至是杰米本人,其实都没正视过他的内心感受。

杰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被家庭、校园与网络三重异化的矛盾体,他的暴力既是个人绝望的宣泄,也是社会系统性失能的综合“产物”。

成长于工薪家庭,父母看似慈爱却情感疏离,父亲因自己童年有家暴阴影,努力规避自己暴力对待子女,但却长期压抑自我感受,用沉默代替沟通,从未关注到儿子的精神世界。

杰米不擅长运动,父亲对他缺乏男子气概感到失望,当他在足球场上表现失意时,被父亲刻意“回避目光”。

母亲在家中缺乏话语权,家庭中的父权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杰米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学校被贴上incel的标签,加上其他学生的霸凌,长期累积的自卑与愤怒,最终爆发为暴力。

在与心理师的谈话里,每当提起他最在意的父亲,他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但又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

心理师给他做的三明治就像杰米对待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那个口味的三明治,但还是咬了一口;他明确表示自己其实不太喜欢凯蒂那个类型的女孩,但还是约她出去…..他出现了三次暴怒,第一次是他希望心理师帮他离开训练中心,当他的要求被否定后,当心理师要求他坐下后,他失控:杰米:“我tm就不想坐下!

你叫我坐我就坐吗?

你tm管不着我……看着我!

我想干嘛就干嘛,你tm没资格管我!

用你那破脑袋给我好好记住!

去你m的!

”第二次是他评价自己“丑”,但心理师并没有反驳他的想法,他的自尊因此受损。

这是他长久来对“男子气概缺乏”的不安和自认为性魅力不足的焦虑。

在不安焦躁中,他说错了话:杰米:“他确认起来容易多了,确认我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Tm的,那句话不是我的本意!

是你诱导说出那句话的!

你他妈在给我挖坑!

”第三次,是他知道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他无法扭转心理师对他的评估。

他更在意的是,他无法得到作为异性的她对他的“喜欢”,也就是他自我价值的认可。

他急切地想寻求认可,幻化为咆哮、怒吼、砸在窗户上的拳头。

第三集是大家评分最高的一集,也是饰演杰米的小演员欧文·库珀第一部戏的第一场戏。

演员兼编剧,斯蒂芬·格雷厄姆(饰 父亲Eddie Miller)和导演菲利普·巴兰蒂尼都夸赞他演技之天才。

父亲Eddie评论Jamie:“我认为他是个难得一遇的天才,从第一眼看到他试镜录像的那一刻起,你就能感受到他的特别之处。

但真正让我确信的是那天下午的第一次工作坊,他刚离开房间,我就立刻认定,就是他了。

他拥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导演菲利普·巴兰蒂尼 Philip Barantini:“你在给他指导时,他会用那种眼神盯着你,我被盯得发毛,他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但正式开拍时,每个指导细节他都完美呈现。

”家庭“被冲击”

第四集,是案发13个月后,庭审即将开始前,杰米一家所遭遇的。

车上被青少年泼了拼写都不对的「恋童癖」的油漆,这样的偏见和第一集中男警察对父亲的怀疑形成呼应。

也就是说,每当发生恶劣性事件,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快速找一个常见的缺口,比如原生家庭,并不关心真相,然后站在道德高地上“狂欢”。

杰米的家庭,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父亲埃迪是水管工,推崇传统的“男子气概”。

什么是「男子气概」?

男子气概(Masculinity)通常指社会文化对男性特质、行为和角色的期望,包括力量、责任感、坚韧等。

*这一概念具有历史和文化相对性,不同时代和社会对“男性应如何表现”的规范差异显著。

而如果我们在前面加个“有毒”,就变成了社会规范强加给男性的一系列有害行为模式,包括压抑情感、崇尚暴力、贬低女性或非主流性别群体、拒绝合作与共情等。

这种观念将男性特质异化为对自我和他人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或暴力行为。

《混沌》里,无处不充斥着“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

关押室里永远都在怒骂和锤门的暴躁男人们;男警察随意打断女警察说话;男保安随意打断女心理师说话,甚至开始“无知”地“专业”指导;一个13岁的男孩,和年龄、阅历、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优于他的女心理师,依然可以在仅有两人的空间里,气势占上风。

家庭里,同样的教养方式,养育出的女孩温驯懂事,男孩,被期望着拥有他本身并不擅长的特质,比如擅长运动、阳刚等;杰米的家庭里,父亲既承担责任,有时又会武断践行“大男子主义”,母亲和女儿则习惯了扮弱与忍让;学校里,性别规范、阶级歧视,无处不渗透,凯蒂试图通过发裸照来获得心仪男生的好感,男生转手就把裸照传遍校园。

男性被“鼓励”着将女性客体化为竞争的“战利品”,当然,女性也被鼓励着将自我“物化”;网络上,二八法则被奉为“真理”,80%的女人,会被少数的20%男人吸引,要想获得女性青睐,就得用非正常途径或招式,比如情感操控女性。

30多年前,杨德昌根据真实发生的「茅武杀人案」,拍摄了《牯岭街》,他说他的创作意图为“这不是一起简单的谋杀案,而是整个环境促成了谋杀,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包括被杀死的小明本人”。

同样的,在《混沌》里,暴力实施者不是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共谋」。

还记得剧开头,悬在壁纸上的那把“刀”吗?

它既刺进了凯蒂的身体,也在结尾插进了杰米家族的脊梁上,更悬在整个社会的道德穹顶之下。

要拔出这把刀,需要的不是更锋利的刀刃,而是无数双敢于拥抱创伤的手。

斯蒂芬:“我不希望把杰米设定成母亲酗酒、父亲暴戾的家庭,刻意排除这些俗套,只为让观众追问,为什么?

同时也让你思考,这可能是我,可能是我的孩子。

”《混沌少年时》之所以在英国,乃至蔓延到很多国家,引起热议,是因为它真的直观展现了“有毒的男子气概”是如何渗透整个社会的。

当我们在谈论「系统性压迫时」,从来没有说过它只是针对女性。

我们既要清楚有毒的男子气概的核心特征是:1.情感压抑:认为男性应“坚强”,拒绝表达脆弱或寻求帮助(如二战士兵因PTSD沉默的案例)。

2.控制欲与暴力倾向:通过支配他人(尤其是女性)或使用暴力证明“男子气”,如《犬之力》中菲尔对彼得的霸凌。

3.排他性:贬低不符合传统男性形象的行为(如细腻、温和),并污名化同性恋或跨性别者。

也要清晰认知健康的男子气概,应脱离性别规训的桎梏,是允许男性:1.情感自由,接纳脆弱、悲伤等情绪表达的;2.非暴力沟通:以合作而非支配的方式,来处理冲突;3.尊重多样性:认可不同性别表达与生活选择的价值。

且批判父权制≠批判男性个体,这种伤害的根源在于制度,而非个体。

男性的痛苦往往源于对“顶天立地”男性形象的追求,以及男性之间的阳刚竞争,而非来自女性的歧视。

厌女的根源,也是因为未能达到“阳刚标准”而产生的不满,不应发泄到女性身上,而应反思父权制本身。

当我们认知且认同它的伤害,跳出它的“规则”,做好个体本身,敢于认清与审视自我,敢于正视自身的弱小,相互支持,摒弃暴力与压抑,才能转而拥抱人性化、多元化的表达。

编剧 杰克·索恩 Jack Thorne:“我们不给具体的答案,也不刻意归咎,这是个复杂时代,但必须直面这些问题。

”镜头最后一次掠过杰米房间的裂痕墙纸,那把隐喻的“刀”依然悬在那里——它既未消失,也未坠落,而是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集体病灶。

校园达尔文主义可以将霸凌包装成“丛林法则”,网络毒文化可以误导青年们用仇恨缝合伤口,大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缺乏对孩子内心的关怀……我们总以为暴力是少数人的“失控”,却不愿承认它早已成为系统性溃烂的脓疮。

就像,心理师最后留在房间里的那块被咬了一口的三明治,它让有些人害怕,让有些人反胃,它等待被清理......

《混沌少年时第一季》短评

网络对现在小孩的影响,没几个大人真正看得清,就像学校里的暗流。

6分钟前
  • 电影Mark
  • 推荐

现在这个普遍的编剧水平吧……这种中心思想明确又单一的剧和电影几乎没有不难看的。知道这个subject matter很重要了,嗯嗯知道了,感觉是看了篇论文而不是一个文艺作品。

9分钟前
  • Caneloni
  • 还行

太沉重…我以为我上几次班之后钢铁泪腺已经变得更坚强,但最后父亲在星空纹路的破碎壁纸房间里给小熊玩偶掖被子,并对着它说“I‘m sorry, son.”的时候还是破防哭了。感触深刻的几点:1、女警说她讨厌的是人们将一直站在犯罪男生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没人会记住这个被害的女生。2、从妈妈和爸爸的互动中看得出来,他们的沟通模式如此和谐,就算有争吵但不会把火引到对方身上去。大概理解导演想要跳出“杀人犯的家庭一定非常不幸”的窠臼。所以家庭这一段对我来说格外动人,也格外揪心。3、心理咨询师那一段断断续续的雨声,超级压抑,效果也很好。4、到底该如何教育和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13分钟前
  • uua6
  • 力荐

这才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17分钟前
  • pricessbridget
  • 力荐

楼下某种专业“LA影评人”厌女的逻辑倒置评论,把悲剧推倒女性身上,和影片形成互文,这种人(虽然是女性)性别偏见这么强,看了也等于白看,如果真是专业影评人,那这个职业的门槛也太低了

22分钟前
  • 大雾
  • 还行

难看,豆瓣我真的很相信你的

24分钟前
  • 积极废人
  • 很差

英国的teenager很可怕,但英国的teenager演员是真厉害,这又是从哪里挖掘到的新演员,四集其实很短,但最后一集我感觉有点泄气,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在这个案件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互联网的繁荣才是对所有家长所有孩子整个社会的挑战与考验

25分钟前
  • 小飞侠
  • 推荐

第4705-能理解片中父亲的心情,养了一个孩子,结果变成了杀人犯。也会想到片子忽略了另一个父亲的心情,养了一个孩子,结果被人捅死了。隔着屏幕感受到了来自犯罪少年的压迫感,不过孩子的对面如果是个膀大腰圆的男的他肯定嘚瑟不起来。片名写第一季,难道还有第二季?

30分钟前
  • 黄岛
  • 还行

-“男子气概是什么东西?”-“有毒的东西。”

34分钟前
  • sumooo
  • 推荐

这个时候翻译信雅达知道雅了?又知道不要翻成《贱男孩》了?一位男士犯罪,还要拉「少年」这个中性笔下场洗地,真是偷惯了。

39分钟前
  • 止一的胃
  • 很差

需要观众细品台词的话那出本书好了

42分钟前
  • 菲比不肥
  • 较差

虽然父亲在结尾都哭得很伤心,但我从始至终都一直在害怕他会突然暴起打人。

47分钟前
  • miao
  • 推荐

她只是发了几个emoji,他就觉得自尊心受伤,而她却要付出生命;凶手不但不认罪还要咒骂侮辱被害人。除了学校的男学生还有最后一集warehouse里的卖油漆的男性员工,也是一个渴女又恨女的incel。v不受欢迎不从自身找问题,反正不是他们的错,一定是女人的错,太癫了🙃第三集与心理师对话,这集最好,监控室男工作人员的言语骚扰,13岁男的发泄、恐吓和对女性的不尊重,而心理师作为女性她煎熬的处境令人感同身受。

50分钟前
  • Knight
  • 还行

一镜到底很牛,但是也导致看起来昏昏欲睡,“子不教,父之过”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53分钟前
  • 我有吉士先走啦
  • 还行

一镜到底完全不是噱头,就像大人们觉得看到了一切,但也看漏了一切。沉浸繁琐和困惑之中,也逐渐由日常时间等价带来的无聊走向了背后的惊悚。从台词到一切都那么好,一个作品能完成这种顶级执行可太享受了。

54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太好看了。顺便在此为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鼓掌,顶级文艺工作者像预言家,准确预判未来社会哪个关节会得风湿。书出版于1982年,早在电视年代,社会就注意到了儿童逐步成人化的趋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终于一切成真,他以稚嫩的脸烦恼着大人的烦恼,说的大人的话,犯着大人的罪,甚至比大人还更会操弄人心,在不懂得收敛恶的年纪,一群在混沌中到处寻找模仿对象的儿童,互相涂抹。第四集把镜头对准家庭,是要把那份怒气归还于遗传,可是这个时代是,即使在家学会了蛙泳,走出家门是大海。再一次为澳大利亚颁布的16岁以下禁止使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鼓掌。

58分钟前
  • 光锥之外的形状
  • 力荐

被第三集震撼到失语……得缓缓……明明不是恐怖片但却让人瞬间感到彻骨寒意。| 非常厉害的剧集,精心打磨地如此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交媒体喂养了阴魂不散的父权文化,代际创伤依然在传递(然而第四集我会感到这个英国家庭已经比很多中国家庭正常了but still make this child……)。待在房间里的孩子怎么会学坏呢?问得真是扎心。校园生活也是一种症结。剧本真的好扎实,演员都好棒,英国人可能是有戏剧血脉的。

59分钟前
  • 苏瘾瘾
  • 力荐

第一集看了没多久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洗白男宝,把杀人犯男宝的问题推到社会结构上来了。真是不出所料呢。到男宝就知道不对准隐私部位和被羞辱的脸了是吧看了一些影评,果然是把男性群体的劣根性推给互联网、社会环境和女权。互联网上有毒男子气概——都不说仇女言论了,不是很会整顿吗,怎么不把仇女言论整顿了,把罪念扼杀在摇篮里呢。女权主意主流叙事——“女权在男权社会成主流叙事”,太可怕了,“青少年男孩们不知道如何融入,女权除了批判贬低别无它用”,又把锅推给女权了总结下来,这个电视剧就是给男性群体的劣根性洗白,不是男宝的错,是大环境的错呢。所以你说大环境——仇女环境会改变吗?当然不会了,毕竟男权就是靠这个来打压控制女人的啊?给加害的男性洗白,制造绝对力量的谎言,恐吓弱化女性,这才能让女人心甘情愿地服从啊

1小时前
  • 不知名隔壁老王
  • 很差

货真价实的长镜头,每个镜头里,演员的表演要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牵扯到复杂的演员走位,空间调度和摄影机运动,拍摄难度非常巨大,完成度非常好。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拍摄手法真的厉害,也说明演员们演技牛逼。第三集小男孩的表演真不错,隔着屏幕都觉得慎得慌。

1小时前
  • Carm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