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安狄》——失落的双性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刷到这部电影,粗略地看了下与之相关的电影解说,其实当时并未勾起我的好奇心,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我懒,懒得去看这种“剧情平平”的电影,各色电影已经消疲了我的探索欲与感官欲求。
但是,就在昨天晚上,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它又闯进了我的视线……反正都是消磨时间,何不观它一番,看看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使其在粉丝数仅有几百人的博主作品中,点赞数竟高达数万?
陈立谦执导、杜政哲担任编剧,林心如担任制片,由李李仁、林心如、陈泽耀和涂恺哲主演……说来可笑,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剧,我很难去切实地了解书的作者系谁或者电影背后的导演或者演员因素,好听一点来说,就是我想不带入任何他者影响素去真实感知一部作品,这样就能够堂而皇之在此自我感动一番,难听一点地说,还是那句话,因为我“懒”。
电影情节简单而又老套,双性人这一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被搬上荧幕也不是首例,但主角安狄那细腻到极致的演技、无奈到窒息的境遇以及“我们究竟要不要善良”的社会性问题,让一贯缺乏交流欲的我即便是睡眼朦胧之中,也将之分享了出去。
——被简笔化的剧情 前面说了,《迷失安狄》情节简单。
55岁的安狄,自妻子离世后便开始“放飞自我”,穿上女装、化上精致妆容、蓄起飘逸长发,服用能够抑制男性特征、激发女性特征的药物,真正成为了一个外显性的双性人。
然而不应当忘却的是,他有一对儿女,遭受外界歧视的同时,也备受家人排挤。
他唯一的朋友便是一个与他类似的双性人以及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少年阿德。
一次阴差阳错之下,他救下并收留了有着“非法移民”身份的苏荷及其儿子。
这样,一群边缘人便这样凑在一起,并凑活着过着平淡快乐的日子。
然而一切的快乐都伴随安狄买彩票“中大奖”这件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安狄一直有着买彩票的习惯,不管中不中,他都只买妻子和孩子的生日数)第一时间,安狄将这一夜暴富的快乐传达给了苏荷与阿德,酒过三巡,恍惚迷离之中,安狄深情对视着共酒的阿德,只说“我都可以帮你的,只要你需要,我什么都可以给你……”阿德并未表态。
安狄满眼柔情,探身过去准备献吻,阿德以亲吻额头婉拒了安狄,醉酒归家,二人并未擦出爱情火花,只是仍旧同床共枕。
“你在找彩票吗?
”深夜安狄醒来,睡眼迷离之中,阿德正在翻找安狄的钱包。
“没有,我只是在找药。
”阿德说到。
醉酒了的安狄一觉醒来,却已是人去楼空,苏荷与儿子的所有行李已经搬空,阿德不知所踪,安狄奔往苏荷工作的按摩店询问一番,老板的一句话终于让“喝醉”的安狄恍然: “你真的觉得这个女人的名字叫苏荷吗?
” 是啊,他这时才幡然醒悟,一起生活这么久,他似乎对这个名为“苏荷”的女人了解少之又少!
可是,他们明明一起快乐地生活了这么久。
安狄在苏荷的床底下,也终于发现了那个阿德心爱着的、丢失好久的打火机…… 一切都了然于心,活了大半辈子的、又有着女性柔腻、细心的安狄,又何尝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电影中,听力障碍的阿德开着车,车上坐着苏荷以及那个小男孩,他们是那么开心、那么自由,他们就像随车而过的清风,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洒脱,是啊,怎么可能不自由、不洒脱呢,毕竟,那是一张何等之大的彩票啊!
毕竟,那是一笔何等之大的财富啊!
——被伦理绞杀的亲情 热评大概分为两种: “你们都站在安狄的角度认为他是一个受害者,可是我不这样认为,他作为一个丈夫有考虑过妻子的感受吗?
作为一个父亲,有尽到一个为父者的感受吗?
他是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但却把这种伤痛留给最亲近的人。
” “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有在真切地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是那么的小心翼翼,难道他不应当去追求本性所需吗?
” “可是,为什么非要在女儿的大喜日子穿着女装去?
” “可是,他始终待在角落里小心翼翼啊!
” …… 是不是各有说辞,听起来也各有道理?
这不就是一部好电影该有的样子吗?
如果能够在人心深处引发一些矛盾与纠结,就已经是很多只求视觉强奸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回归电影,在妻子尚在世时,安狄是否有过这种行为,先不说动机,肯定是有动机存在的,但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妻子去世后安狄才将这种动机付诸实践,从他经常抱怀深悲的全家照可以看出来。
而在采访中主演安狄说到其实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面对女儿的怒骂,安狄说“其实你妈妈不是被我气死的,她在过世时谢谢我陪伴了她那么久,我可以去做我自己了。
”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其实妻子已经对他的动机,或者说倾向了然于心,而且他也一直在照顾妻子的想法,所以一直压抑着自我。
而他得知女儿结婚的消息,都是偶然得知,面对儿子儿媳以及婚礼上女儿的大肆谩骂,他始终只是泪流满面、不发一言,是啊,只要能够偷偷去看一眼,已然幸事。
诚然,站在家庭伦理道德的制高点,他并非是一个传统道义上的好父亲,但是要知道的是这时候他们(儿子女儿)已经有了自我生存能力并且成家,从社会性责任制上而言,他已经完成这个责任。
而为何所有孩子都将矛头指向他,究竟他们想指责的是他行为的不负责?
还是指责他这种行为的廉耻感?
显而易见,是这种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廉耻感、伦理感,让他们蒙羞,这种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性别认知使得他们将他边缘化。
他是一个父亲的前提是,他是一个人。
社会伦理道德教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家庭伦理道德教一个男人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但是却从来没有教一个人如何压制住混乱的性别认知,或者教会一个人如何正确对待跨性别者的真正需求。
于是,他们站在道统的高度对安狄展开不同视角的批评,于是,众说纷纭之中,安狄成为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成为了一个不顾孩子颜面的“死变态”“死人妖”。
——被利益化的性爱 “但是,我要先收钱哦……”唯唯诺诺的安狄在车里低头说着。
“要钱是吧?
给你!
”对面西装革履的眼镜男愤怒着将一把把的钞票朝着安狄砸去,安狄无助地承受着这一切,正当他们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安狄突然犯难,抬起头来,男人更加愤怒,破口大骂道:“你是不是嫌弃我,你这个死人妖!
”接着对安狄进行殴打,安狄在一番的挣扎中,仓皇逃下车,只说了一句“钱,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 男人气不过,拿着刀追了下来,正欲行凶时,一辆警车的灯光终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警局里,面对警察的讯问,西装革履的、在某机构担任教师的男人说: “是这个死人妖故意勾引我的,还要抢劫我!
” 看向一身狼狈的变性人安狄,警察相信了男人的话。
其实从这一处的情节当中,俨然已经看出来,安狄这种跨性别者在混乱的两性关系中的尴尬处境。
首先如果对象是女性,那么他就会被定义为男性对女性所施加的性侵犯行为;如果对方是男性,那么他又会被定义为女性化了的男性对男性的欺骗性行为,而天性纯良的安狄,注定会成为畸形的混乱性爱中的牺牲品,准确地说是替罪羊。
而安狄真正爱着的,却是欺骗了他的最好的阿德。
在电影结尾之前,阿德一直是以“边缘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同样,也是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角色存在于安狄生活中,共处一室,看着洗澡的阿德强健有力的身体,同床共枕时侧躺看着那年轻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牵引着安狄的躁动的心,因为安狄爱上了这个有着听力障碍的年轻人。
安狄小心翼翼伸手想要触摸阿德,阿德立即滚到床下在地板上睡了一夜。
而这一情节已然说明阿德根本不喜欢安狄,甚至感到排斥。
而喝醉了酒的安狄想要对阿德示爱,阿德没有接受安狄的亲吻,而是亲了一下安狄的额头,就在“酒后乱性”的思想铺满观众的思想的时候,没想到剧情反转,阿德半夜起来搜安狄的钱包,而安狄发现了。
阿德利用安狄对他的情感,于是与苏荷一起设了这个迷情局。
问题是安狄是局中人,但是他很清醒,如果他真的是酩酊大醉,那么半夜他不会那么清楚阿德的行为,他一语中的,只是阿德没有承认,他也没有戳破,而是清醒地睡到第二天,剧里面安狄一觉醒来已是人去楼空,他越表现出惊慌与错乱,就越说明他越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只是内心在作祟,准确的说他不愿意承认这一切——一边是喜欢的人的背叛,一边是被救者的背叛。
于是,再一次地,安狄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
被街边男人暴打也好,被车内男人冤枉也罢,真正的心痛在付出爱的时候才开始,阿德,这个他爱着的男人,却以他的爱为台阶,坐上了背叛的车里,而车里的女人、孩子,这象征着正统意义上的一家三口的画面,不正是对这种畸形爱情的嘲讽与背叛吗?
——被边缘化的边缘人 安狄不管在哪里受到委屈,从来都是低着头、流着泪的形象,身高178的他,穿着摩登的裙子、涂着厚厚的粉底和烈焰的红唇,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当他站在那里默默哭泣的时候,我的心跟着也痛了,这分明就是一个沉默、隐忍、善良的女性形象。
安狄不管在哪里受了委屈都选择忍受,真的难以忍受的时候,他就会去找他的好朋友——一个同样浓妆艳抹的变性人,当胖乎乎的、腻乎乎的朋友将他拥入怀中的时候,他才能像一个孩子一样释放自己的情绪。
而仅仅就是这样的一个“相同的知心朋友”,却被杀于他手,结局悲凉,安狄又是一个人了。
对性别的包容度说明一个地域的思想阈值,这句话或许些许有片面化的嫌疑,但反之思想包容度的确能够更多元展示性别差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至理箴言,于此,我想我是赞同的。
对于性别的多元化,似乎大部分人更倾向于传统的二元制,在大多数人思维之中仍旧只存在男性与女性的二元性别观,但是性别只是一种符号,在这些符号之下却又更为隐晦的、复杂的衍生关系,我们不能说同性恋者或者泛性恋者是性别认知的畸形,或者说跨性别者是二元性别发生畸变的结果,只能说这是性别符号之下的另一种存在。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群现今仍旧为大众所唾骂?
为何仍旧为大众所排挤?
为什么,仍旧大部分人谈“同”色变,更别说类似安狄这种情况,以至于被人冠之以“变态”“人妖”的蔑称?
原因就在于,这些现象、这些人的存在侵略着、威胁着根植于他们思想深处的道统,久处黑暗,突如其来的光便觉刺眼;久处谧静,突如其来的声只觉聒噪。
而我身边都是正常人,我所接收的教育只能这样,为何现在又有那样?
于是他感到恐惧、感到不安、感到威胁,于是他产生厌恶、产生谩骂、产生暴力。
于是,诸如安狄以及安狄化的人群,便成为了边缘人。
如果不能够“融入正常”,那么就“融入不正常”!
但是真正的现实就是,被边缘化不可怕,在边缘化内被边缘,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被质疑化的善良 其实,跨性别者在世生存如何之艰难,我早已浅知一二。
但是,评论区有一个评论非常有意思—— “所以说,至善也是一种罪过。
” 安狄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但是他悲惨的结局究竟是他太过善良导致的?
还是他人促使的这场悲剧?
现今的社会我们已经不敢谈论善良,善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符号,这种社会性符号更多与利益挂钩。
我们究竟应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还是一个邪恶的人?
似乎走两种道路都会被诟病。
后者我们可以理解,因为道义和责任、理论与多数的实践告诉我们“邪恶最终败于正义”,那么前者呢?
因为缺失,或者说因为感知不足,所以我们排斥,因为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做一个有脾气的、硬气的人,那么你就会被人欺负”,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软弱无能、四处碰壁,还被女二狂撕的女主时,会期盼她赶紧黑化。
所以,我们在看到一个强势、勇猛、敢于手撕女二的大女主的时候,我们倍感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因为,这些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太过善良,便会不得善终。
但是,由此衍生了一种畸形观念——他的悲剧都是因为他太过善良。
善良逐渐死去的今天,我们一方面接受正义战胜邪恶的教育洗礼,一边又在实践中发现太善良会备受欺压。
人变得孤立无援,站在了道德的十字路口,宛若一具具不安不息的活魂灵。
世界上还有无数对苏荷母子,但是否还有那样一个善良收留他们的安狄?
世界上还有无数个类似阿德那样的男人,但是否还有那样一个真情的安狄会为之动容?
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否还会有那样一个纯真的安狄,会为他们停留?
这些,都随着电影的结束而边城一个个的谜团。
其实,答案就在你我心中。
其实,你我又都不知道答案究竟如何?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你我都是安狄。
不能说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好电影,但的确从更为深层的意义上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跨性别者的无比艰难而又真实的人生境遇。
现实就是,真实的生活远比荧幕中要复杂、真实的人生远非一部电影可以描摹。
安狄何去何从,我们不知。
我们只知,安狄的悲剧,不是他一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思想的悲剧……
《迷失安狄》
电影场景镜头都很棒,剧情娓娓道来,但一直都是苦涩的平淡,特别遗憾缺少一个高潮剧情,平淡没有高潮的剧情也让几位演员中规中矩,没有释放点。
剧情如果有一个转折爆发点再接结局就好了。
观影感受也一直都是闷闷的,看过觉得心头一口气没舒缓过来。
安狄:五十岁的世故老男人,十八岁的少女心对于第三性人,有听说,知道些,有了解,会好奇,不会歧视。
这大概就是对于他们的所有感觉和想法吧。
有时也会难以了解,为什么好好的生活不过,要给自己选择一条众叛亲离最难走的路。
但是看了迷失安狄,忽然有些懂了。
一个女人的内在被一个男人的皮囊包裹着,长期的压抑伪装,就像大脚憋屈在小鞋子里,然后选择脱去伪装,释放自我。
心舒展了,但所有荆棘坎坷伤害没了鞋子的保护,也只能受着。
所以在安狄老婆去世后,他选择做自我,未来会变成什么,他心里一直都很清楚。
所有不幸难过不开心,他默默忍受,却不曾后悔。
更多的时候他乐在其中,那些生活里的小细节,穿漂亮的裙子,化艳丽的妆容,听孩子叫他阿姨,以女人眼睛的角度看男人,以母性细腻的情感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这都是让他舒服的享受。
而当在子女面前,他是撕裂的。
他想做个好父亲,却做了让子女无法接受的改变。
他无法替自己说什么,只能以一个卑微安静的样子奢望还能在子女生活中留着一个位置的存在。
之后他遇到了阿德,苏荷和小康。
他把阿德当朋友,当异性。
他把苏荷当无助的可怜人,当朋友,当姐妹。
一个近五十岁的老男人,世故沧桑知天命。
就应该知道没有金钱,没有年青的朝气,没有美丽的皮囊,怎么会有无缘无故的爱情。
最好的朋友走了,苏荷来了。
也只是走了一个,来了一个。
老男人应该知道没有谁是冥冥中安排为了弥补谁的缺失而来的。
可初为女人的安狄,如初入社会怀抱着十八岁的少女心和天真。
阿德看着他,眼睛没有闪躲,想下一直以来的陪伴,是不是他不在乎那些,在他眼里,自己也是个女人,哪怕有过一刻的动心。
相信了,沉沦了……在为去不去女儿婚礼犹豫时,苏荷说,想了就去做。
受伤回来了,苏荷一个温暖抱抱。
她是懂他的,大家都是可怜人,也会和去世的好朋友一样相濡以沫,互相帮扶,是朋友,是姐妹,也会是家人。
信任了,相信了……最后天真的少女心被世故的背叛打了一巴掌!
苏荷: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观影时,刚开始这个女人好可怜,被家暴带着孩子逃跑流落无家可归。
在人们潜意识里,弱小代表被欺压的善。
所以同情她。
然后结局出来了,哇,原来这么坏,大恶人。
太坏了,安狄太可怜了!
让我联想到最近大火的林生彬事件,从被同情共情的受害家属,到被当偶像崇拜的至情至性的好男人。
到现在人设崩塌忘恩负义欺骗大众的大渣男。
好人和坏人中间有一条道德底线,越过了道德底线,就会好人变成坏人。
而中间其实有一段过渡的灰色。
有的人在灰色地段徘徊或者回头,那还是好人。
反之就成坏人了,看林生彬,从被同情的受害者到现在被骂的渣男恶人,中间他炒作营销自己深情丈夫父亲人设,引舆论压制攻击其他声音。
然后又利用这个人设直播卖货。
而私下里结婚生女。
这都是他灰色的地段,如果他中间回头收手止步,再提他还是至情至性的好男人。
未来就算知道他再婚省女,也只不过感叹他也只是普通人。
再说会苏荷,苏荷弱,但她并不是安狄所认为的简单。
她教小康叫安狄阿姨,放纵小康接近安狄。
她通过孩子把自己遭遇告诉安狄,让安狄可怜同情她。
她让孩子告诉安狄她冒火救了相册,让安狄彻底信任她。
一些细微的小心计在灰色地段蹦跳,然后直到背叛偷走安狄彩票,一念终成恶。
安狄被天真伤害,阿德天真的说,我给你我的一切。
唯独苏荷没有半分天真,一个在电话里知道至亲妈妈去世,爸爸还在要钱,至亲的人都毫无人情,只讲钱。
又怎么会相信安狄那个家的遥远梦,相信阿德那句我可以给你一切。
有钱才有一切,父母对她讲钱,她对安狄说我马上工作有钱就还给你。
阿德说,我有钱了你会跟我走吗?
一声呜咽是为母亲,所有强硬都为孩子。
只要能改变现在的生活,她嫁给老头时就放弃了爱情吧。
现在她也毅然选择背弃安狄和阿德一起开启新生活,也许也只是另一个开始。
阿德:安狄,你只是我没有选择时的选择阿德是安狄少有的朋友。
安狄,一个朋友很少的人,如果生活中有一个肯对你笑,肯来往,那么就会下意识把他画到自己德朋友圈。
会亲近他,对于他的举手之劳的帮助非常感恩。
然后变成好朋友。
阿德,同样朋友少,有一个能说上话,能说一块然后处多了,成朋友。
可是,如果他换个身份,他有钱了,有地位,会和安狄做朋友吗?
不会, 他和安狄的这个朋友关系有距离感的,他无法把安狄当同性没有任何介意的同躺一张床。
也无法用欣赏的目光把他当异性看。
同样苏荷和安狄的相处也是有距离的,交流都是小康转达,那个拥抱也是先拍肩膀转成拥抱。
可能因为背家暴还有工作原因,苏荷对异性有应激的排斥,第一次见阿德,她向后退。
而阿德初见苏荷,打量的目光都是对异性的兴趣和好奇。
这也是安狄的可悲之处,她把自己当女人,而苏荷和阿德都没把当女人。
而叫他阿姨的小康,过不了多久就会忘了有这么个人。
很多人说太悲了,太丧了,一点希望都没有。
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对于安狄,影片开头那个和自己共舞理解自己护着自己的好朋友好姐妹的去世才是安狄最大的不幸。
那个是朋友,是姐妹,是知己,也是家人。
而苏荷和阿德的背叛也只是下雨天里又摔了一跤。
这就是生活,那些天灾人祸,那些生老病死,每一件都能把家拖到深渊里,可是哪怕在深渊里,只要喘着气,就继续生活。
如果还有下一个镜头,会是安狄穿着漂亮裙子依然婀娜行走在暗黄的夜灯下。
底层之下的底层,代表了跨性别者的悲凄世界。
尽管男主一再选择相信,到底还是败给了人性。
什么是爱?
怎样才能做到永恒?
我们常常听到鼓励的话语,诸如加油做自己,却在取向问题上相形见绌。
大的环境根深蒂固,勇敢踏出那一步便无法获得绝对的尊重。
谁能够彻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
男主和自己达成和解,却遭到亲人孩子的恶意揣测,是他不对吗?
还是错的本就应是刻意的冷漠。
善良会变质,亲情会破碎,人生终是艰辛,所以不用太过取悦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行。
假如你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别处,支持不住就会坍塌,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麻烦多点理解和包容吧。
尺度很大,题材生猛,但表达并不吸引人。
湾湾的影视作品,向来都喜欢拍一些大尺度讨论人性善与恶交界的话题;而这一次林心如将镜头探向了更边缘社会群体——跨性别者。
跨性别者遭到社会冷遇,遇到唯一心中的光时,却发现是一场骗局,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压抑就是愤怒。
不是没有看过这类题材,只是导演太着急把自己要拍的内容展现出来,很多内容都浮于表面。
安狄的外表是女性,但我感受不到她做女人的快乐。
关于这类跨性别题材的电影,其实港台还是拍蛮多的;比如2018年的港片《翠丝》。
里面姜皓文饰演的翠丝,也是一个内心住着是女人的男人。
但由于家庭原因,他只能每天在成熟的男士西装下,感受做女人的快乐。
但相比之下,翠丝是尽可能在生活化地去表现,一个跨性别者是如何从压抑到放开的生活。
反观这部电影,虽然能感受到影片中跨性别者的强烈诉求,但很多丧元素都像是刻意而为之,为了惨而惨。
片名虽然为《迷失安狄》,影片也大部分都在围绕“变性人”打转,但却始终没有提到电影真正要传达的思想。
直到最后的转折,电影很多东西都没有讲明白便草草收尾了,比如电影主题到底是什么?
是为跨性别者平反,还是非法移工的艰难?
真心希望大佬们不要过度消费这个群体了,如果真的要站出来,请拿出诚意。
影片将镜头探向了边缘社会群体:跨性别者,非法移工,听障人士,剧情围绕这三种社会边缘人群中的个体代表展开。
影片虽然名为《迷失安狄》,但其实跨性别者在片中只是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是不被认同的边缘群体。
不论是跨性别者安狄,还是非法移工苏荷,还有听障人士阿金,他们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最终被人性左右。
影片以安狄的视角去看待他所遭遇的一切,前半部分安狄的生活是悲惨痛苦的,中间因为苏荷和阿金的出现,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丝光亮。
然而到了最后,人性被欲望左右后,又是惨不忍睹的现实,看得人既忧伤又无力,久久不能平静。
李李仁在片中演绎跨性别者的痛苦人生,也讲述他面临外界歧视,只想回归自己的家庭获得认同,论及在《迷失安狄》中的妻子,支持他想成為女人的梦想,并对他说「辛苦了,过了这麼久,去找回你自己吧!
」让他当场泪崩,李李仁也坦言对剧本无比感动,「是什麼样何等的爱,能让自己的太太说出这样的话」,他认為安狄在外辛苦这麼久,无非是希望即便全世界都不接受他,也希望家人一定要接受他。
李李仁提到自己最喜爱的台词之一,「这五年来外人怎麼看我,我都无所谓,把我当怪物看,我都不介意,因為我知道那是真的我。
」一语道破跨性别者心底始终跨不去的亲情门槛,「我看过很多变性人的访问,他们每个人都想回去找家人,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家人是不想见他们的。
」期许能透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正视他们的痛苦与悲伤。
获奖记录由於《Miss Andy迷失安狄》关注社会边缘人、性别议题以及文化衝击,多次获得各国影展肯定。
除了大阪电影节外,也分别入选NYAFF纽约亚洲电影
节主竞赛片、台湾酷儿影展闭幕片、高雄电影节「台湾越界」单元及德国五湖电影节主观摩片。
精彩花絮导演陈立谦在《Miss Andy迷失安狄》拍摄前特别做了多次的田野调查,分别访问了电影中三人所扮演的跨性别者、移工及身心障碍者后,发现在他们积极努力生活的背后,最大的困境是他们的选择的生活模式无法获得家人的谅解,他们渴望得到认同,能够毫无顾忌地成為自己。
希望透过电影中的角色让大家知道,不管变成什麼样子,真正的家人都能够 「接受你」。
一向外型壮硕高大、性格温柔的李李仁,如何在化妆师、造型师的巧手下,化身性格嫵媚的「安狄」?
李李仁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化妆,也必须戴假髮、胸罩,再加上他容易出汗,拍到一半时就发现头皮、胸部都狂长湿疹,让他苦笑「真的还是不习惯扮女装」。
然而李李仁扮女装逐渐扮出心得,「我越来越喜欢镜头上的自己了」,到了拍摄后期,他献出一场全裸露臀戏,让他直呼难忘,因為他从未拍过这样大尺度的戏,也苦中作乐笑答:「不过只有背面而已,当然不可以给你们看正面萝~」
李李仁自称「180公分的性感女神」,為了《迷失安狄》戴上假髮、化上浓妆,甚至除毛、挤乳沟,也穿上紧身衣服。
陶子好奇问:「紧身衣有突出物是不是很难藏?
」他则老神在在回:「可以藏得掉!
」让她惊回:「怎麼可能?
你的很难藏耶!
我不相信!
」他害羞回:「她说的是我的钱包,平时有带在身上,不太好藏。
」陶子又打趣回:「一个长皮夹、两个小零钱袋。
」似乎暗指他的尺寸。
身兼监製的林心如坦言,李李仁符合角色的年龄设定,且有沧桑感,没想到他一口答应,马上传了女装照给她看,让她印象深刻。
至於為何没找老公霍建华?
她坦言:「因為他看起来太幼齿了!
」面对李李仁大浓妆、自己却整部片素顏演出,她笑回:「当然美不过他啊!
假睫毛多长啊!
」徐佳莹此次為《迷失安狄》献唱专属主题曲,除了本身早对跨性别议题充满兴趣,也一直倾心於李李仁的精湛演技,更為他所饰演的「安狄」充满期待。
她打趣表示,特别想知道一向豪迈直爽的李仁哥,这次该如何完美詮释一名跨性别者,才会立刻答应演唱主题曲的邀约。
自从〈你敢不敢〉、〈惧高症〉多次与葛大為合作,徐佳莹录音时,一唱到「这不一定只能是性别认同的议题,更是每个人都曾经经歷过,这种很苍白的时刻」这段歌词忍不住泛泪。
她出录音室后,不忘称讚的对方的歌词写得真挚动人,「我很久没有在唱歌的时候看歌词就哭了。
」
蛮惊喜安狄这种带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变性人。
对这个群体不太了解,但想来真正像Lucy那种神态举止言谈都十分女性化的变性人只是一部分。
Lucy很早就对家人坦白内心,想必一直就有坚定做女人的决心。
她对于如何表现得“像女人”,如何完成从男人到女人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
变性给他带来的更少是迷失,更多是真我的释放。
相比之下,安狄做社会期待的男性角色太久了。
更何况他是父亲,曾经是丈夫。
他成为了这些角色也说明安狄过去一直在掩藏自己的内心,没有Lucy的坚定,否则难以想象他会娶妻生子。
“男性”的角色迎合久了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变性的代价就是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坐标完全紊乱。
演久了的男性特征难以抛弃,女人的新身份仍让他感到不适应和不真实带来的眩晕,说是迷失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可惜这点没有太拍出来。
想到这就会好奇安狄为什么要去变性。
电影没有拍安狄决定变性时的内心故事—为什么顶着迷失的代价、家庭的决裂和社会的偏见去变成女儿身?
看到安狄对小康的关怀、对阿德的向往才明白,这些时刻或许就是他想要追寻的—真正作为一个女人去关怀和爱。
他想像一个妈妈一样记录孩子的身高、温柔地给孩子唱生日歌,想像一个女人去看自己爱的男人洗澡时露出的肌肉线条。
丧偶后五十岁的他或许感到不甘了。
他渴望表里如一,将女人的内心真正地释放。
片子着重于外界对安狄的暴力。
这种暴力让苏荷、小康和阿德的温情显得美好。
除此之外,面对苏荷和阿德,安狄能够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少了面对别人的无所适从,好像把他从身份转换带来的迷失中拉了出来。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安狄当作一个女人。
阿德拒绝安狄的那一刻,安狄做到了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做的,但却没有得到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得到的。
中彩前,苏荷和阿德对于安狄有真实的惺惺相惜。
中彩后,边缘人抱团取暖的情感抵不上自己的私欲。
尤其是苏荷和阿德一起构建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随着安狄的中彩有可能不再只是天方夜谭。
两人或许早就做好了偷彩票的决定。
但是在逃走的当晚,阿德亲了安狄的额头,温柔地抚摸安狄的肩膀。
苏荷在车里身子一摊,若有心事地望向窗外。
两人在车里相对无言,完全没有彩票到手后的兴奋和喜悦。
或许都是愧疚使然,安狄在他们心中仍然挥散不去。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真假好坏交融,做出这种事大多都取决于一念之间。
看似给安狄带来温暖,帮助安狄逃脱身份迷失的人却给了安狄当头一棒。
安狄变性时的期待和向往被辜负,勇敢往前迈一步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迷失。
可惜安狄变性后的身份迷失没有拍出来(除了开头车里那场戏),大部分时间只能感觉到安狄承受的外界敌意。
这导致变性人的困境好像都是源于外界的欺压,较少源于自己的内心。
然而被霸凌的角色绝不只可能是变性人,可以是各种身份的甲乙丙丁。
没有太多聚焦到变性人内心的困顿让变性人这一角色的意义被消解掉了。
影片的主题越来越偏向人性。
如果想突出人性的话没有必要用变性人的题材。
况且变性人题材也没有拍好,反倒有点将变性人当作噱头的意思…
偶然在网络看到电影片段,忍不住被这个非主流题目被吸引,《迷失安狄》其对应的英文名《Miss Andy》也是恰到好处的妙。
在传统观念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对 上学—工作—结婚组建家庭—培育下一代—老去 这样的人生轨迹太习以为常,有时也忘记了社会中还有一批人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
Andy按普通人的生活路径到培育下一代,在妻子过世后选择勇敢做自己,成为变性人Evon,遭到众叛亲离,身边的朋友也只有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物。
即使这样,他还是温暖待人,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单亲母子提供帮助,并且靠自己的双努力赚钱。
关于一些思考:1. 看过部分影评认为李李仁在影片中没有体现出变性人该有的女人味,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反而说拿捏恰当的好。
她在一步步从Andy却换成Evon,从妆面衣装,再到纠正其他人叫错她的名字。
她说她的愿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里也包括勇敢追求爱,这样才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反而不是Lucy那些略显夸张的表演。
或许也因为Evon和Lucy公开做变性人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呈现。
总之,接受人物角色的多样性。
2. 变性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跨出这一步?
影片中的2个变性人都没有受到亲人的接受,孤单的她们抱团取暖,同时也更加能有怜悯心。
因为淋过大雨,所以愿意给他人在雨天撑伞。
这个是时候还是Miss Andy吧!
3. 迷失。
何为迷失?
是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标签身份?
还是迷失了初心?
那一颗还愿意保持善意,温暖待人的心?
Lucy惨死了,阿德和苏荷在金钱利益前选择背叛。
独坐在地板上的Andy在思考什么?
她是会继续相信?
还是会和原本那个自己告别,去“下海”,去和肥婆说的一样传播艾滋?
影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没有答案。
社会对这样的少数人群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以至于原有的很多善,变成了很多的恶。
多希望影片的结尾会是:安迪利用彩票的奖金把家具全部换新,大家幸福开心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好。
但这或许这样的结局过于美好·······如果我们是安迪又会选择什么?
不看简介不看任何信息、单单看名字、和剧照、会觉得主旋律应该是在跨性别这件事情上、但看完之后显然、跨性别只是开头、电影并没有深挖这件事情。
有一个好的点大家都是平等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显得开头片段和露西的被害变得比较没有必要!
没有中彩这件事的话、阿德和苏荷他们会是好人的存在吗、其实也不全然、阿德和苏荷都有着别有用心吧!
只是彩票这件事情彻底激发了他们人性里的贪!
我觉得彩票对于evon来说不仅仅是一笔钱而已、而是他对未来的希望、他说他想要有稳定的收入、好好过人生!
所以偷走的不是彩票那么简单!
看着四人的合照想着样品间的当下多么的伤!
剧有好有不好、我自己觉得evon的跨性别没有讲的很清楚、就会一只在想什么时候让他选择跨出去、而家庭的变故是怎么样变化的!
好的地方演员演的还是蛮到位的、李李仁不然从样貌形态看起来都很违和、但是那种言行举止又那么温柔!
林心如满满的心事、她不用说什么、眼神全演出来了!
愿世界温柔以待善良的人吧、也许他有稍微不同、但是他真的是善良的!
后院有两条林中小道,一条鲜花盛放,一条荆棘密布,而我选择了荒无人迹的那一条。
【故事梗概】影片的开始从一张张明码标价的标签开始,既照应了影片中andy一伙人心中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也预示着社会本质上也是明码标价的。
在老婆去世后,andy选择以一个变性人的身份生活,因此他遭到了儿子、女儿的不理解,因此他丢掉了工作,因此他被一群警察以“验身”的说辞被当众拍照羞辱。
变性人好友小胖的离去,证实了变性人的社会现状,连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与聋人同事、偷渡母子的相遇,让andy心如死灰的生活唤起了一点对未来的期盼,就是这么一群在底层生活的渺小的人,就像是聚集起来的萤火虫,用微光互相去照耀对方。
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剧情走向,借由日常的场景,在每个人心中释放着“小确幸”。
结局,那预示着“希望”的彩票大奖突然到来,曾经的“四人组”悄然远去,徒留andy沉溺在悲伤的长河里,美好的“梦”碎了,或许这才是现实的真相。
andy后来会一蹶不起,还是继续坚强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都是andy,我们都可以替andy做选择。
【迷失的自我】作为主角的andy,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礼貌、勇敢、温柔、善良、脆弱、无助,作为个跨性别者,andy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可,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得身边人的情感认可。
他内心的纠结,他小心翼翼的动作,对爱的悄悄试探,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心理轨迹。
andy选择了做自己,但只是因为做自己,他背负的、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多得可以将他彻底打倒,令他一蹶不起。
所以,andy始终是勇敢的,勇敢地面对歧视,积极地期盼美好生活。
迷失的andy也正是andy在寻找迷失的自我,在寻找内心的呼应,在寻找现实的肯定。
很明显,她的寻找使他的生活处处碰壁。
【迷失的人性】在人类的社会丛林法则中,等级制度和金钱至上的理念成为了从上至下的法则。
有人说过:“真正的弱者会去欺负比他弱的人,而不是去挑战强者。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我们还能保持住人性的底线吗?
社会新闻政府官员贪污的事情层出不穷,再智慧的头脑,在面对金钱的本能欲望也会败下阵来。
你以为越上层的人,他们的选择越多吗?
不是的。
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利益至上。
所以,即使你这辈子也很难跨越你的阶级,那又怎样,你成就幸福的选择有很多,成功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
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有钱人的选择不见得就比普通人多。
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把摄像头对准了少为人见的边缘人群,反映了或喜或悲的社会现实,只要能够给电影前的每个人带来一点点的领悟,就是所谓的成功。
你好,我是蓦然回首。
?
过于假了,且拙劣的模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李李仁演的真好!被自己的从小爱到大的女儿破口大骂为什么要来自己的婚礼的时候,脸上的委屈和疼爱着实让人心疼!林心如中规中矩,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台词也太少了!而且演一个流浪街头的人您也太干净了吧!用了不少洗发水吧!黑眼圈还没有自己儿子的重!台词少全靠眼神来撑,但是好像也不是那么到位!结尾的反转真的是让人生气,看到男二和林心如开车私奔后真的希望来场车祸带走这两个婊子和狗!
俗不可耐。只能看到导演编剧对边缘人物的傲慢,几乎全员的脸谱化,以及浮于表面的演技。结局设计眼高手低。期待太高,一星都多了。
其实,我觉得男主选的就稍微有点问题!太过于粗糙!内心有这种倾向的人,日常保养还是会做的。导演为了苦难而苦难,把人物的悲刻画的太表面!也不是不能接收这种解决,只是既然是电影,解决可以在艺术的悲伤一点,或者换一种方式揭露人性的丑恶!反正通篇就是安狄很可怜……好像也没啥意思了!
永远不要用钱来考验人。
结局为了祸害人而祸害人,和那种一定要把人全写死或落得悲惨下场的某作家一样。另外其实和跨性别关系没有那么大。
拍的不错,下次别拍了
好人无好报
埋了很多身世伏笔却也没讲清楚 明明是为了Trans这弱势群体所作却也没有实际正名 除这些外个人以为确实是有带入感的片子 道出了心酸又无奈
片头出主创字幕的方式有点意思,随后的开场戏却拉低了好印象,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台词表演剪辑等等,更是看得我不满意中略带嫌弃。本来还期待能有《翠丝》的水准,结果个人观感还不如《阿莉芙》。看完《迷失安狄》,本想标记2星表示对本片的失望,在看了《揭大欢喜》《爱·杀》之后,还是改打个3星吧!
难以理解其艺术之高深。。。。。。
整部电影表达的就是一个不幸的人即使幸运了也是不幸,暗示变性人就是没人理解包容,整个突出就是一个字,丧!,不喜欢看变性的可以不看,没必要去诋毁,电影表达的一切都让我看不到一视同仁,甚至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在歧视变性人,电影里都不让做自己?我不相信这就是现实,最起码不应该。不需要一切美好但是请别到最后结局都来恶心人行么?看了压抑对我来说就不是好电影。刷抖音看到,一个解说:"苦命的人,连悲伤都需要稍等片刻"。最压抑的是这个结尾更让我讨厌林,并不是角色。不是演得好的那种让我带入了剧情上升到了演员身上,我甚至觉得林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扣两星。
导演和编剧也是牛人,挑战禁忌话题,以跨性别的人生为参本,聚焦TA们生存的艰辛和做自己的勇气,通篇以为会是温柔的关照,谁知道看到结尾再还以一记耳光,团队做冷眼旁观者的角色,看边缘人的惨淡收场,已经要比现实更荒唐,让人性本恶更戏剧化的一览无遗,真的是花式贩卖残忍,三个角色互助护依的温暖时刻,瞬间就能堕入冰冷的地狱劫难,给了一分的周顾,多了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九分谨慎,只为投下极端思考的个例,盲目又生硬的切割人和人的情感维系,更失掉了拍摄这个题材应该被保留的最终诉求。★★☆
迷失的不是安狄,是人性!
假如改結局我可以給到三顆,雖然都是極度刻板的角色設計,但所有角色在實力派演員們交織下成功撐起。我最不解的是結尾的反轉,究竟導演跟編劇有多不相信人才寫了這種結局。結果你看看,金馬獎沒入圍,明年上映臺灣票房能破五百萬也該偷笑了⋯。拜託把原本拍的結局加回去吧
。。。狂虐安迪
好心酸
易装的中年变性男子,飘零逃亡的单身按摩女,听障的负债底层年轻人,你以为只要一台修好的洗衣机、一只蓝色手机、一架金鱼水缸,就能包裹住他们仰望家具店五光十色的明媚梦想,却还是输给一张彩票背后人性的私欲深藏。只是差了一口气,没有能成为更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