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深刻描绘二战时期犹太儿童艰难逃亡的影片。
以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一群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无情与人性的光辉。
孩子们在逃亡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让人动容。
影片中,芬尼始终紧紧拉着妹妹的手,无论是穿越密林、躲避追捕,还是面对食物短缺的困境,这份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她们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坚强,让人深感温暖与感动。
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更传递了希望与爱的力量。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乐观向上,为这部沉重的题材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片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真实刻划二次大战期间,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迫害的亲身经历。
二战期间,芬妮的父亲因为犹太身分被抓进集中营,情急下母亲将芬妮三姊妹託付给郊区学校寻求庇护,盼能让稚嫩的生命安然成长。
但好景不常,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举报连连,纳粹魔爪也以极快速度深入乡间。
为了保命,孩子们必须努力忘记出身,用假身分移往更安全的地区。
一次逃难过程中,孩子们被迫与大人分散,十二岁的芬妮必须肩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每个小不点,都是活生生的一条命。
芬妮努力藏起恐惧,怀抱着无比的勇气,决心率领大家平安抵达瑞士边界,逃出战火威胁
战争是残酷的。
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会更令人心痛。
比如《安妮日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往往让人感到一种彻底的毁灭与绝望。
但是今天介绍这样一部电影,《芬妮的旅程》。
同样关于战争,关于孩童。
却充满了善良与希望。
“二战期间,许多在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组织。
从1938年至1944年,数千名孩童,从儿童救助组织获救。
组织救助他们,保护他们,帮助他们逃往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
”芬妮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孩子。
芬妮和她的两个妹妹,被父母送到了一个儿童救助组织。
随着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加剧,这些犹太孩子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芬妮和妹妹们,同其他几个孩子,一同被送往瑞士。
一路上,充满了危险与困难。
但是孩子们凭借坚定的信念,依靠着陌生人的一点点善良,最终安全抵达瑞士。
儿童救助组织的人员,主动为这些孩子提供避风的港湾。
他们愿意保护这些幼苗不受战火的摧残。
他们为这些儿童制定逃亡的计划,与维希政府的警察周旋,与德国士兵斗智斗勇。
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帮助这些孩子而被逮捕,更严重的失去了生命。
在旅途中,也有一些好心人。
他们只是普通人,可是在看到孩子们的一刹那,作出了善良的决定。
比如,当孩子们偷偷上了一辆货车,被一个车站的工人发现。
工人犹豫片刻,选择不举报他们。
低声嘱咐他们:“等十分钟,就下车。
好运。
”比如,孩子们被维希政府的警察抓住,关在一间废旧的教室里。
正在打扫院子的清洁工看到后,将他们救出。
比如,孩子们因为食物中毒,冒着生命危险向附近陌生的农民求助。
尽管这个农民非常害怕引火烧身,但仍不忍心见死不救。
于是他为孩子们提供了临时住所、食物,甚至最后为孩子们找到一辆车,把他们送往瑞士边境附近。
而孩子们,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磨难。
在出发前往瑞士之前,救助组织的弗曼女士,再三叮嘱孩子们,一路上绝对不能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即使是彼此之间闲聊也不行;面对警察的盘问,永远要说要去山里参加夏令营;永远要说法语。
芬妮和另外两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要负责照顾另外几个年纪小的孩子。
怕他们跟不上步伐、怕他们不小心说错话暴露行踪和身份。
甚至,当芬妮知道,自己年幼的妹妹乔吉特,因为一个布娃娃,无意中和一个陌生的女人提到了瑞士后,又气又急地打了妹妹一个耳光。
战争带来了灾难。
也让这些孩子过早地成熟起来。
只有当看到这些孩子在森林里,草地上嬉戏打闹的时候,才会让人想起,原来他们本不该承受那么多的压力。
他们其实本应天真烂漫如此。
这部电影是根据芬妮·本雅米女士的亲身经历改编。
她的经历让人铭记战争带来的伤痛,也足以让人相信,即使是最残酷的年代,只要有一点爱和善良,就可以种下希望。
芬妮的旅程,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场逃亡。
二战期间,一群犹太孩子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逃往瑞士的故事。
本该天真的年纪,却被迫成熟。
明明是很温暖明媚的画面,讲述的却是一个让人有点紧张压抑的故事。
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下一刻是不是就会少了这群孩子中的一个。
死亡、害怕、希望、勇敢... 所有的一切都担在了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身上。
不要怕!
如果怕,就假装不怕。
要活下去,就要假装不怕。
这段仿佛没有尽头的旅程,惧怕、饥饿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欢乐。
孩子的世界,玩闹奔跑都是快乐的。
逃亡过程中的一点玩乐也抚平了他们的害怕与不安。
有善心人的守护和自己的坚韧勇气,希望就一直存在。
一张白纸,就可以是信念所在。
最后,这群勇敢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奔向自由,那其实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但苦难肯定比欢乐多很多,他们就这样离开了父母,再也没见过父母。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现实定比故事残酷得多。
但无论如何残酷黑暗,也总还会有一束光照亮前路,照亮一丝丝希望。
这世界上,善意总还是比恶意多那么一点点。
二战期间,在法国的许多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德军屠杀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儿童救助组织。
芬妮的旅程即根据芬妮.本雅米的真实故事改编。
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很多,关于孩子的镜头都是看不下去。
比方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看了心都碎一地了。
但芬妮的旅程,这一次,在奔跑里,总算见到了活着的希望。
1943年6月23日,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看木偶戏表演《拉封丹的预言》,而不幸正在此刻降临,救助机构被告发,德军正在前来,孩子们必须立即离开。
他们的车子刚离开,机构即被包抄,领导人被抓。
而天真的孩童在路上还对着揭发他们的坏蛋挥手道别。
弗曼太太接纳和帮助了他们,随着意大利宣布投降,孩子们必须离开意大利,前往一个叫阿讷马斯的地方。
为了安全,弗曼太太帮孩子们都起了另外名字和身份。
他们此行只是去山里夏令营,只准说法语,只能使用新名字。
大男孩伊力负责护送他们。
但是,半途大男孩因为害怕一个人跑了。
十二三岁的芬妮成了全权负责孩子们行程的人了。
芬妮说:会害怕。
弗曼女士说:如果怕,就装作不怕。
为了他们,装不怕。
在乘火车的时候,芬妮发现伊力已被德军抓到。
他给了她一封信让她带过去。
而混乱中,装哑的戴安妹妹又不见了,芬妮到处寻找。
现在就只有芬妮带着小伙伴们了。
他们乘上了一列火车,芬妮发现6岁的妹妹多了一个布娃娃,就问来源。
当天真的妹妹告诉了事件过程,芬妮打了她一个耳光。
那一刻芬妮神情谨慎,有了自己的真正担当。
他们遇见无数的坏人,但他们时不时地遇见好人,比方检查车厢的男人,就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且告诉他们20分钟后到站。
这20分钟,孩子们是用轮流数着的方法度过的。
他们在阿讷马斯站等了许久。
一个高个子拿着球的男青年来接应他们了。
就一句话:往山上跑。
9个孩子使出全部力气疯狂跑向山上。
可是毕竟是孩子,有的才五六岁,再也跑不动了。
男青年边走边和孩子们玩踢球游戏,孩子们在一路疲于奔命的时刻忘记了逃亡,他们追逐着球嬉戏起来,他们又有力气走路了。
这就是孩童,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再次接应的是一辆蒙着油布的大卡车,大家都不能说话。
芬妮的妹妹告诉姐姐,抱着哭泣孩子的女人即是之前送她布娃娃的阿姨。
但是他们被投降的帮助纳粹捉犹太人的法国警察拦截了。
在审讯室内,6岁的乔吉特,镇静地回答他们的提问,你就可以知道他们这一路吃尽了千辛万苦,方能练就这一刻撒谎的镇定自若,她才6岁。
那个抱着婴儿的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婴儿出卖了全部孩子,他们都是犹太人。
被锁在房间里,没有食物。
芬妮想给母亲写家书,最终写满了我好饿。
孩子们看着地图,黛安拉小提琴,谁也没有提出要食物。
当警察拿着枪对着他们的时候,金发小男孩突然反抗,把枪扳过来对着自己的脑袋说你杀了我们吧,很简单的。
一场无任何还手能力的战争,除了不停地逃跑,无辜的孩子们能做什么?
但无论如何这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是存在的,这次在修女的帮助下饱餐一顿,且逃了出来。
在奔跑的过程里,戴眼镜的小男孩的包包里突然飞出了无数的钱,所有奔跑的小朋友都快乐地跑着捡钱。
它们就像一千只蝴蝶,我们还可以再玩一次大富翁游戏吗?
男孩说:我的父亲很有钱。
孩童的世界简单纯真,快乐也来得如此单纯。
对于他们而言,金钱在此刻即天空中飞舞的蝴蝶。
他们跑向玉米地,啃生玉米。
他们看到水塘,一起欢快戏水,同样都呈现残酷的奔跑逃命里,最简单的童年快乐。
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逃。
除了知道目的地:中立国瑞士边境。
别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但他们知道跑即生存的希望。
在高山上的破屋子里,他们甚至都打算好安宅扎营长久住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但孩子们吃了野果子中毒了,芬妮必须下山去找人救救孩子。
她大义凛然,神色坚毅,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请照顾我妹妹。
她推开了一户村民的们,说:我是犹太人。
人性的光辉面大于了苦难里的阴暗,农场主救了他们。
且在步步惊心里,安排了人送他们到了距离边境5km的地方。
当然小男孩的钱也都给了司机。
他们终于跑过了国境线。
但有一个小女孩没能过来,芬妮毫不犹豫勇敢地跑回背起小女孩再次冲向国境线。
背后传来德军的两声枪响。
电影里直面战争的镜头很少,这是一场世人皆知但电影画面里看不见的战争。
随着那张空白的信纸飘向空中,芬妮和孩子们的旅程结束。
芬妮最后逃避德军的枪击,使用的是Z型路线逃跑,那是伊力教给她的。
小女孩说:做犹太人不好吗,那我们不要做犹太人了。
小男孩说: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别人。
当希伯来语民歌图巴拉卡响起,你会明白,那种与生俱来植根于民族感情深处的东西,是任何大屠杀都屠杀不尽的。
二战中,儿童组织机构共拯救了几千儿童,相对于几百万的大屠杀,实在是有限。
但芬妮他们遇见了。
芬妮后来回到法国,再也没有遇见过父母。
文:阿四2020.02.23午后
秋初,法国到瑞士的旅程。
农田,黄绿相间,牛羊点缀在田间好像珍珠般圆滚,顶着白烟的列车在田间穿行。
森林,渐染缤纷,林间生长的蓝莓、树果颗颗成熟,甘洌的河水在林间雀跃欢腾。
这样的一段旅程应该很浪漫惬意的,但如果加上下面的词语:二战、维希政府、盖世太保、德国纳粹、纳粹儿童、逃往,那么这又将会是怎样一场艰辛的旅程啊?
二战期间,为了免遭德国纳粹迫害,犹太儿童救助组织不得不将像芬妮一样的犹太儿童不断转移,送至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
《芬妮的旅程》以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女孩芬妮在救助组织人员失联的情况下勇敢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年幼的犹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危机与厄运、走过一个又一个困境与险阻,最终依靠孩子们自己的勇气、乐观、坚韧、信念抵达旅程终点——安全与自由之地的故事。
在这段旅程中有队友的抛弃、有同胞的出卖、有铁路的阻断、有警察的枪口、有食物中毒、有饥肠辘辘、有担惊受怕、有拷问、有监禁……但也有伙伴间的鼓励、有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依伴、有组织成员的帮助、有好心人的援手、有担当、有无畏、有信任、有成长……影片的力道大都放在孩子身上,用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纳粹的无道,声讨以任何原因成为维希政府帮凶人们的罪恶。
例如,犹太儿童组织被出卖后转移时,遇到那个出卖者,大些的孩子说不要跟他打招呼,但一个小男孩还是像那个人友好地挥手。
例如,给瑞秋玩偶的阿姨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了孩子们,瑞秋还在自责是不是因为扔掉了阿姨的玩偶她生气了才这样做。
例如,孩子们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警察拘禁,便发出“如果不好的话,我们不做犹太人就好了。
”“这没法选择。
”例如,在向边境出发前,小女孩把一只小羊玩偶留在农场里,说“你留在这更加安全”。
例如,田野上维克多包里的钱被风吹散的时候,孩子们追着帮他捡钱。
并对他说,“飞舞的钱就像蝴蝶一样好看,可不可以再玩一次这样大富翁的游戏。
”例如,芬妮为了救食物中毒的孩子们,冒死去农户家寻求帮助时,将妹妹和伊力的信郑重地托付给维克多。
例如,孩子们饥渴难耐时遇到水源,开心地打起水仗;走不动时一个足球就可以让他们飞也起来;找到安身之所时忍不住玩起办家家酒游戏。
例如,跑到瑞士领土的芬妮发现瑞秋摔倒在无人区时,义无反顾地折返回去救她。
……孩子们越天真无邪、勇敢乐观,破害者们越凶残无道、万恶不赦。
影片也用犹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遭到纳粹迫害、夫曼女士在组织孩子们出发前深夜叮嘱、反复强调不许用犹太名字和检查行李里证明身份物品等谨慎不安的行为,进一步烘托了当时纳粹横行的恐怖氛围。
当然也是对儿童保护组织者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精神的致敬。
当芬妮问儿童保护组织夫曼女士:“你就没有害怕过吗?
”夫曼说:“如果怕就装不怕,为了她们。
”这也许是每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面对危难时的心声吧。
影片夫曼女士一角灵感来源于洛特·施华滋和妮可·韦沙龙,她们是牺牲自己保护孩子的千千万万人的两个。
从1938年到1944年有数千孩子从儿童救助组织获救。
组织为他们提供救助、保护,帮助他们逃往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
就是这个年代的小孩子啊。
不管多么临危受命,还是那样天真的有脾气的女孩子。
她不愿相信喜欢的男孩子是背叛者,没有问题。
他因为郁闷闹脾气,不会把真实的事情完整转述,也没问题。
对战场存留天真,更加没问题。
问题在这个世界,不是她。
他们这些孩子也依然是孩子,对面色善良的人放松戒备,只是被社会锻炼出来了是自己不愿意有的求生欲。
对着终点冲,对着自己的小队员硬是抬着头往回守护。
这种东西不是战争时候才有的品德,但在战争时候的这样大的小孩子里面,不是难能可贵,而是值得珍贵。
在二战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在帮助着孩子们生存,这是值得学习和敬佩的。
这些孩子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保持天真,这是影片中最令人向往的时候。
拍摄影片的环境也非常的美,有一种缠绵的,自由的感觉。
但是影片实在是过于美好,他们遇上很多的好人,有一些陌生人甚至冒着被杀害的风险去帮助他们。
对我来说,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并不是那么的现实。
即使被纳粹抓到,也能够顺利的逃脱。
所展现的人性的丑恶,其实只是真正的人性,并不是丑恶。
是一个人面对那种情况下,可能会做出的一种选择而已,我觉得丑恶,应该是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是失去底线,失去人道。
电影更少的描写了纳粹的残忍,更多的去凸显和对比,一种自我利益保护的形象和一种舍己为人的形象,主旨可能是为了拥护善良。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都能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要做的,即使被压迫也要保持着人性,尊重人权。
更多的善良是让社会美好的润滑油,虽然影片有一些理想化,但是立意我也迎合。
电影改编于《芬妮的回忆录》
二战期间,犹太孩子们从各地被送到这个目前还算安全的地方
一起看木偶剧但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也变得不再安全……
准备逃
临行前的叮嘱孩子们被迫一次次地转移,,隐姓埋名……带队的伊田在火车上,中途见有士兵检查,吓得逃了
中途跑了
最终被逮捕于是带领孩子继续往前走的任务就交到了芬妮手上。
她这时大概也就十岁刚出头儿,面对未知的路途会感到恐惧,但负责人是一个内心强大女性,给她勇气与力量……
鼓励
强大的内心这位女士再也没出现,以后只能靠她们自己了……
茫然的等待,不知谁来接孩子们走累了,一只足球又让孩子们重新散发活力……
在山坡上奔跑在卡车上,小妹认出了在火车站送给她娃娃的那位年轻母亲
很善良的一位年轻母亲但在选择自己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能活下去的纠结中,这位妈妈选择了自己的孩子……
出卖了这群孩子但她终究没能逃过纳碎的魔爪……
我可以理解你
但你能轻信他们吗?
孩子们被关在屋内,不给饭吃……
握着手,一同哭泣,又互相安慰芬妮是个勇敢的小姑娘,始终在找机会逃走。
在红十字会的用餐期间,她们逃脱了……走到又饥,又渴,一个清澈的小湖,给孩子们带来片刻的欢愉……
片刻欢愉
男孩给予芬妮信心山坡上一座破旧的小木屋,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
过家家由于饥饿,误食了一种红果实,芬妮大胆地找到当地人,并请他帮助……
聪明勇敢在农场,孩子们又得以喘息……
开心一刻农场被德兵收缴,孩子再次出逃……
穿越森林
越界她们终于奔向了自由……
奔向自由落下了一个最小的,芬妮冒着枪弹,跑“之”字路线也给她背了回来……
最后一个娃儿看了这部影片好几遍,现在又打算用它来学法语……
众所周知,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好电影。
好莱坞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用整整10年的时间创造了史诗巨作《辛德勒的名单》。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句——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世界。
2002年,《钢琴家》上映,讲述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终为导演 波兰斯基 赢得了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巅峰巨作。
像这样赤裸裸还原历史、贡献巨大的影片绝不在少数。
但是在同类型的影片中与犹太儿童相关的电影却屈指可数且大多冷门。
就像今天的这部电影,它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以及《钢琴家》那样很高的知名度,却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芬妮的旅程》豆瓣评分:8.6
“芬妮的旅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逃亡和流浪的旅程。
旅途本该浪漫惬意,但如果与战争、犹太人、德国纳粹相关,这一切会是多么艰辛和残忍啊!
疯狂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种族屠杀,600多万犹太人横死。
其中儿童竟多达150多万人。
犹太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免遭杀害,将他们托付给了各个不同的组织以获得收养与保护。
在法国的某收容所内,一位面容憔悴的母亲,嘱咐着大女儿: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照顾好两个妹妹…话没说完,眼泪夺眶而出…这位母亲知道,自己对女儿说了谎。
因为,这一别,必定是永别。
大女儿名叫芬妮,稚嫩的小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她知道,想活下去,就要远离市区,和爸妈分开…因为,他们一家,是犹太人。
芬妮常常给妈妈写信:我和妹妹都好想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们呢?
妈妈回信总是:战争一结束,我就会马上出现在你面前。
但谁也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自己能否在战争中保全性命,以及,还有没有重聚的可能...
直到有一天,她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由于形势严峻,收容所也很快暴露,于是组织者决定,把孩子们转移到欧洲唯一安全的地方:中立国瑞士。
出发前,负责人叮嘱道:不能暴露真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并且让芬妮临危受命,肩负起同伴们的希望,然而,此时的芬妮,也只有10岁...
从法国到瑞士,从城市到边境,一路上,他们趟过小溪,穿过森林,越过大草原…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芬妮的旅程》改编自由犹太姑娘芬妮·班·艾米的真实经历,于2016年在法国上映。
和电影中一样,现实生活中,芬妮和两个妹妹在1943年成功逃到瑞士,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回到法国,却再未见过父母…
在浩如星辰的二战电影中,这是特别的一部。
片中没有血腥战火、没有残忍屠杀,只有优美的风景,动听的歌声,和可爱的孩子…尽管电影的主题残酷、黑暗,纳粹踪影无处不在,可孩子们天真可爱、爱玩爱笑的天性,没有缺席。
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展现出非凡的勇气,镇定的应对搜查,面对纳粹军官的审问,毫无惧色。
可一旦暂时远离了危险,他们就变回了普通孩子…
他们奔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一个个小精灵一般,他们飞跃田庄,森林,草原。
在没有任何食物补给的情况下,她们仍然展现出与大自然同样的生机。
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的善,总比恶多一分。
乱世之下,人人都在独善其身。
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些孩子...
为了逃避搜捕,孩子们躲进了货车尾厢。
检查车厢的工人大叔看着一张张惊恐的小脸,不忍心告发,低声嘱咐:十分钟后再出来,祝你们好运!
在野外,孩子们吃坏了肚子,凶巴巴的老农夫收留了他们。
尽管他总唠叨着:你们不要给我惹麻烦,明天就给我滚!
可看到孩子们无助的身影,粗鲁的老头又心软了,让他们住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再也瞒不下去…
战争是可怕、残忍而无情的。
尽管如此,依然有这样一群孩子,充满了对于生的渴望,在战火中迈着稚嫩的双腿。
这顽强的生命力,竟胜过一切。
当这群孩子们跑起来时,你也会看到这黑暗的世界始终有一束光照耀着他们。
战争让儿童被迫长大,他们要学会像大人一样保护自己,保护比自己幼小的生命,此片以儿童的视角展开,紧张危险之处好像都被弱化,一路上过于顺利,或许导演的重点不在战争的残酷,而在于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下仍然有人心存善念,仍然有人愿意为了幼小的生命而牺牲自己。
【2016 欧美小妞 战争 真人真事 小说改编 法国】[pc]新片《童心列车2024》联想到本片,所以先来这儿。二战,墨索里尼被捕,犹太人,六女三男,九个孩子的逃亡之旅,芬妮被临时委任行动队长,与监护人分开,更换姓名,讲法语,装哑巴,货厢偷渡,好人帮助,审讯,告密,内讧,“离家童盟”,玉米地,山丘破屋,玩球,玩水,捡钞票,过家家,冒险透露身份,重聚,无字书信。运气非常好
避开对战火的直观描写,用儿童视角打开战争,又想骗我生小孩系列。电影总体来说很客观,小孩子表现力也很强,既展现了他们被迫坚强的成长历程,又高度还原了童真。
我觉得很一般 ,为啥分这么高。没啥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啥感人的道理,就是描写孩童在残酷现实中的天真。。。然而我觉得很无趣
可能是类似的片子看太多了,没有太多触动,也没有感受到犹太小孩奔向自由的那种紧张感和渴望感。
其实很怕看战争片,从孩子视角看二战,父母的分离,过早的独立,流离失所的童年时光,但同样有一种无惧以及对生命的希望感染着我,很喜欢戴眼镜的小男生了,嗷是初恋的感觉哈哈哈哈,芬妮真的好勇敢!
幸好有惊无险,小演员个个演技爆棚。
主题表达50 叙事/剧本50 摄影/画面/音乐85 表演75综合65很显然,二战题材的所有作品当中,这一部是很差的。但是讨了主题的巧:二战+儿童,就很容易拿高分。从主题本身来说,很难说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而且描述的切入点我认为是存在问题的。片中的儿童只是二战当中非常少数的,家境富裕的家庭才能够享受的逃亡待遇。说句不好听的话,基本等同于描写一个富二代如何走出人生迷茫。叙事是本片最大的问题,断点非常多,这种逃亡类电影,如何处理逃亡危机的过程才最吸引人。但是这部分几乎全部快速跳过,镜头全部给到了逃亡后的平静生活。感受不到恐惧、迷茫、焦虑。那就很难再去感受踢球、玩水时的轻松和希望。摄影是本篇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画面构图比较花心思。
冷门佳片的代表,全程无尿点,真好看!战争使人死亡,战争令人成长!芬妮也属于临危受命,本身还是孩子的她带着一大帮孩子逃亡,最后孩子们跑过国界到达瑞士,芬妮又回头把那个女孩背回来时,还真是捏了把汗。片尾芬妮原型出镜,字幕介绍芬妮和妹妹们都住在瑞士直到战争结束。真的真的真的感谢逃亡过程中帮助过这些孩子的人们!
拍得不太真实
小女孩真的挺勇敢哇草原上奔跑那段真的很美
看到了想象不到的生活。。。
很勇敢,也很坚强;背后一直帮助孩子们的善良的人们也同样值得被记住吧
图巴拉,图巴拉,图巴拉卡,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呢?太喜欢了。战争可以让6岁的儿童坚定不移面不改色地“撒谎”,其残酷险峻可想而知。虽然他们的童真释放无比短暂,但儿童永远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太乏味了
清明假期,不如看看电影、顺便拿个新徽章吧,哈哈哈哈。豆瓣2020春日影展「二战启示:战场之外,才是真正的人性拷问」。一度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名叫《小猫贝贝历险记》的动画片,讲的是和猫妈妈走失的小猫贝贝一路历险寻找妈妈的故事,和这里芬妮带着儿童救助组织的小朋友们一起躲避纳粹、一路回到瑞士的故事主线倒是不谋而合。通过小朋友的经历或者视角来讲二战,真的是既纯真又残酷,印象中这类题材拍得最好的应该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真正的展现了孩子们眼中的二战是怎样的。可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内心的感觉却很平淡,并没有二战片带来的余味和回味。七、八个小朋友一路逃亡回瑞士,明明历尽了艰险、最后甚至在瑞士边境线遭遇边防士兵的枪击险些丧命,但是对小朋友们的人物群像却刻画得太单薄,感觉只是为了逃亡而逃亡。
画面拍得很漂亮,配乐也不错,孩子们很可爱,但并没有觉得比其他二战背景的影片多了些什么
赞扬犹太人的洗白片,犹太种族就不该存在在世界上,事实证明纳粹德国当年做的对。对犹太人的同情就如同对恶魔的怜悯,显得尤为可笑
3.5
看完了 没啥剧情 就是很难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