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正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胖妞在空中笔直地坠落。
我终于没有憋住,噗嗤一下笑了。
然后我就默默地打开了文档,敲下了这7个字,然后一直发呆到现在。
回顾电影,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限制级的笑料,男主角是大暖男,女主角是大胖妞。
詹姆斯的表现很惊喜。
我以为只是喜剧片,但着实把我惊到了。
电影里的姑娘滥交、粗鲁、说脏话、酗酒、抽大麻、不相信婚姻和家庭,正如那个另类女王Tilda Swinton在电影中说的一样:“我喜欢你,Amy。
你聪明但又不太有头脑,你可爱但又不够性感。
总结一句话:你挺low的。
” 就是这样一个姑娘,还不相信家庭,成天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她并不是风流,她只是害怕失去,只是害怕属于一个人。
于是,这样一个女孩子,真的有救吗。
她的生活像是一片残骸。
但换句话说,生活本就是残骸,而我们奋斗一生的意义,便在于将所有残骸一块一块按照规则拼好。
我是中段后进入角色的,前段我GET不到太多的笑点,而整体情节又乏善可陈,以至于我有些昏昏欲睡,已经打算把这部电影关掉了。
突然我看见姑娘脸上的笑容,这笑容与众不同。
我被吸引住了。
我终于知道,所谓爱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你回收期所有的放荡和混乱,只因为有那么一瞬间,你看见一张温暖的脸。
我知道这故事和绝大多数的故事不同,一个女孩,自己选择了失去所有东西。
仿佛是一夜之间命运撕碎了所有伪装,将最丑恶的嘴脸呈现在她的面前。
这样的故事也不停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经常有朋友对我说:“我把生活搞砸了。
”最近跟我说这话的朋友是诺仔。
诺仔和电影里的女主角的遭遇竟然如出一辙。
诺仔是微胖界的一个奇葩,作为一个男生都要对她的饭量仰视。
她找我谈的那天,我就看着她在我对面暴饮暴食。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就跟她说:“你再这样吃下去,就要把肚子撑爆了。
”她看着我说:“这大概是我在这座城市最后一次暴饮暴食了。
”我:“那你是要换个地方暴饮暴食?
”诺仔:“要是能把你变成番茄酱,我一定把你蘸着吃了。
我的爸爸病了,我得回去照顾他。
”我:“你不是刚刚要当上主编吗?
”诺仔:“已经被辞退了。
”我:“那你男朋友呢,你不是为了他才来这里的吗?
”诺仔:“劈腿了。
”我:“你走吧。
”这时候,看着对面暴饮暴食的姑娘,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坚持下去了,似乎所有继续下去的勇气都已经消失殆尽了。
那时如果我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会对这个姑娘说:“你看看人家,生活就是残骸,它是不完整的,这是天生的,关键是,你怎么把他拼好。
”可是现在看着诺仔和一个相亲认识的小伙子结婚,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相同,但都是在一块一块的碎片中寻找自己的幸福。
生活总是越变越糟的,可问题是怎么在最糟的生活里找到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电影里,女主角找到幸福的同时,却仍然在不停怀疑自己是否幸福,在怀疑的过程中失去,在失去的过程中得到,这就是所谓生活。
我其实对那个老父亲的理论觉得很有意思,这世界上有那么娃娃,为什么要只玩一个呢?
生活是残骸的另一重意义就在于,所有的碎片,都是只属于你的。
就像是娃娃一样,你可以玩过很多个娃娃,但只有一个娃娃会属于你。
而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在费劲了心思却寻找这些流落在四周的碎片,去寻找只属于自己的属于。
这也许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生活本就是残骸,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属于我们的碎片完整的生活。
从我有一天撸了几千字观后感却忘记保存的那次经历后,我就坚定地发誓再也不要写影评了,一篇都不写,旷世之作也不写,哭成泪人不写,笑成傻狗也不写,不写不写就不写。
这部电影,它并不是什么旷世之作,没有让我哭成泪人,也没让我笑成傻狗;可是,我要为它打个脸,破个戒,写一写此刻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各种想法情绪。
而我左思右想,从千头万绪里勉强能提炼出的一句概括,就是爱情实在太好了啊。
作为一个从小被教育“一夫一妻制是不现实”的奇女子,Amy不走寻常路,放荡不羁爱自由,只要性的快乐,不要爱的约束——在小鸡电影里,这并不是特别常见的女主人设,倒像是《前女友们的幽灵》里马修麦康奈利的人设,以及千千万万个浪子属性的男主人设。
没错,这是一部性别置换式的小鸡电影。
一旦你摸清这个套路,就觉得平淡无奇了,故事的发展转折高潮结尾似乎通通可以预见(事实上,它就是可以预见),但是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我看小鸡电影是为了惊喜吗?
不是的!
我要的是小鸡电影给我一点安慰,给我一些温暖,让我见过太多生活中的劈腿、狗血、抓马、丑陋之后,也不要对爱情失望。
Amy这部“浪女回头”的故事,就让我觉得,爱情真的是太好了。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很“女权”的电影。
尽管它将女主塑造得与家庭生活格格不入,仿佛带着那么些许对抗男权的反骨,实际上,Amy并不是一个打破女性传统观念的代表,她内心还是渴求着像妹妹Kim那样的温馨平淡的生活。
只是因为,她害怕自己会搞砸,会失败,会受伤;她选择了逃避,说服自己在父亲那套价值观下享受没有情感负担的性爱。
事实上,她的确受到了父亲很大的影响,但我不觉得她发自内心认同父亲“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情感观。
即使这样,我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女权主义和小鸡电影,本就有着微妙的矛盾关系。
这并不是我在这里想讨论的东西。
虽然这不是一部女权片,但它是一个很可爱很治愈的故事,而且绝对不是一个玛丽苏故事。
我个人认为,玛丽苏的故事,也许可以满足你的少女心,也许能让你暂时脱离现实意淫男神,但是玛丽苏不能让你感觉到“爱情真好”;因为玛丽苏的爱情,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你很难和玛丽苏产生共鸣,因为她的生活、她的爱情、她的思考轨迹,仿佛都在另一个世界。
可是Amy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她就是一个活在现实里的人。
为什么我不觉得这是个玛丽苏的故事呢?
第一,Amy自身的条件已经被描述得非常清楚了,工作不错,经济尚可,有几分姿色,观念开放,行为大胆——既没有为了戏剧性压缩自己的个人魅力,也没有因为女主光环夸大吸引力。
第二,她所交往的男人,不论是妹妹口中的“黑历史”,还是我们的正牌男主史小芳医生,都没有out of her league。
也许有人会说,小芳是医生哎,标准高富帅黄金单身汉啊;她一个剩女又肥又丑哪里配得上,totally out of her league哎!
大哥我们想一下老美认为具有性魅力的人好嘛?
然后比照一下小芳医生,再回忆一下勒布朗说的他单薄的感情史,至少可以得出,从性魅力方面而言,Amy绝对超出小芳医生很多。
至于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是多金又体面,但是高端杂志社的中高级编辑(从她有机会获得执行主编这件事来看,级别不算低),也相当体面了。
而从职业的趣味性、灵活度来说,可能还要更胜一筹。
何况,虽然我因为深爱SNL和史小芳,认为他演高富帅一点不出戏,但是我摘下迷妹滤镜大家摘下职业滤镜,我们再好好看看,小芳真的是标准的帅哥吗?
不是的吧!
电影里他之前的date可是说他psycho哎(而且小芳在SNL的时候也确实经常演神叨叨的角色);至于抨击Amy外貌条件的,我觉得你们被美国甜心主演的爱情喜剧惯坏了——连Drew Barrymore这样从小美到大甜化了的大美妞都能去当“丑小鸭”,证明这套审美体系有多么荒谬。
第三,Amy和医生的情感轨迹并不突兀。
Amy继承了她爸那套生活方式,用她的话说,就是alive。
她的自由奔放、敢作敢为,不时流露的机灵或娇憨,对医生这样单身六年、娱乐方式是跟勒布朗打球下午茶的nerd,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吧。
而医生的温柔体贴、单纯可爱,以及被Amy称赞的性能力,让她觉得“这一次我真的在乎了”,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是你你不喜欢啊?
综上所述,这根本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玛丽苏,这就是一个让你觉得“爱情真好,如果遇到,我也不要辜负”的可爱故事。
当Amy拉着她妹妹,语无伦次地说着自己的担忧,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担心自己会搞砸;我就像她妹妹一样,用“oh,it’s so adorable”的眼神看着屏幕——我认为她吐槽体育迷、分享性爱经历的时候都很有趣,但是都没有她呼吸紊乱、又哭又笑的样子好玩。
果然,坠入爱河的人,都会变得更可爱啊。
在我还是个单身狗,一次恋爱都没谈过的时候,我觉得小情侣好烦好蠢啊,能不能不要在肯德基卿卿我我我只想安静地吃个汉堡;可不可以别在宿舍楼底下挡道我还要摸黑去洗澡;“你先挂”“你先挂”哦你们两个都挂了行不行啊老娘就可以睡个美容觉。
但是后来我知道了,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和他对视一眼,都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就会在分别之际想尽办法拖延时间,即使知道过几天又见面了;就会常常不分场合地想要抱住他,需要好大的力量才能勉强克制——有时候还克制不了。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烦的不是小情侣,是别人有但是你没有的爱情。
一旦你有了,推己及人,你突然就会觉得他们可爱了起来;而那些他们做过的,让你感到ew的事情,你也会觉得“啊,这样其实也不坏嘛”。
所以,当我看到电影里Amy一边嫌弃subway kiss嫌弃在石头上约会,一边陶醉幸福地跟医生全城撒狗粮,让我莫名有种膝盖中箭的微妙感,继而又觉得这种打脸也蛮可爱的。
总之一句话,爱情,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变得可爱,而面前那个人是全世界的可爱当中,最让你爱不释手的那一种。
Amy和小芳医生很像的一点,就是他们此前都没有深刻的恋爱经历——就像这世上很多人一样,不懂怎么去经营一段感情。
当他们的相处出现问题后,矛盾、争执、麻烦、痛苦,自然而然都来了,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难道不是热恋期过后,很多情侣都要面对的问题吗?
可是,我觉得,这其实是爱情最好的地方。
正是因为爱情,你才没有轻易放弃,没有一走了之;因为爱情,你在一团糟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整理生活、重新上路——因为想让他看见努力的你,想让他知道你的一颗真心。
Amy一个生活随性到需要看指甲缝里的奶酪才知道自己醉倒前吃了什么的女子,一个嫌弃运动员智商低啦啦队卖色相的体育苦手,为了医生跑去大体育场跳啦啦操,学人家表演灌篮特技——这样为了爱情去挑战自我的人,难道不可爱吗?
作为一个小鸡电影的忠实爱好者,当我看到Amy穿着啦啦队服表演时,第一反应竟是想到了希斯莱杰。
对,就是《我最恨你的十件事》里,在大操场对女主角唱着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的希斯莱杰。
当然,希斯莱杰唱得很不错,面对校方的阻止,一边奔逃一边坚持演唱的场景,也让人觉得有趣而浪漫,觉得“啊,青春真是太好了”。
Amy呢,她跳得就没那么赏心悦目了。
跟不上节奏、记不住动作,啦啦队员们整齐划一地把大长腿踢得老高,她就只能勉勉强强踢成直角;到后来跳跃灌篮,干脆一跃而起,迅速下坠,呈大字型结结实实摔在了垫子上。
但就是这样的她,让人觉得更加可爱,觉得“啊,爱情真是太好了”。
电影里的Amy,不仅拥有男主的浪子人设,也像那些小鸡电影的男主一样主动。
尤其是她躺在垫子上,气喘吁吁地跟医生剖白心迹,不停地说“I really want to try”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小鸡电影的结尾,男主意识到女主才是真爱,大费周章地做了一件极其浪漫的事,然后说了一段极其浪漫的话,两人在周围祝福的目光下,拥抱着一个俗套又可爱的happy ending。
在这里,Amy的表白简单得很——I want to try it with you. I love you. 简单到即使少女心如我,也找不出由头把它抄到我的小本本上;但是我又觉得,这实在浪漫极了。
为了追回小芳,她努力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又勇敢地去做了最不擅长的事,最后甚至放弃“原则”,去做从来没做过的事。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戏剧性,很难真正在落水、私奔、末路逃亡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到爱情的伟大。
普通人意识到爱情真好的时候,也许比我们原本预想的情境要微小得多、琐碎得多。
一个从小听着“一夫一妻制不科学”、dating的同时还要hook up的自由人,决定告别旧生活、踏出舒适区,和另一个人好好地、认真地谈恋爱——我觉得,这已经能证明爱情的神奇了。
矮大紧老师有个自由与爱情的理论——人生的爱与自由,加起来是100分;如果要爱情,就要相对地放弃一部分自由,反之亦然。
在医生之前,Amy太爱自由,自由也许占了90分;但在那之后,她愿意在自由上妥协,把它降到50分、40分,那是因为她爱上了医生,她的天平开始向爱情倾斜。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同意Amy爸爸在电影开头用洋娃娃教育女儿一夫一妻的不可靠——我认为如果你对娃娃的爱到了80分,你就愿意童年生涯只拥有这一个娃娃;如果到了100分,你就会成年之后还带着它出远门、睡觉时还把它放在床头。
只是很少有人,会这样爱一个娃娃;但是他们会不会这样爱另一个人呢,那我就不敢说了。
毕竟,面对爱和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替别人决定。
可是,看着一个人或是欢欣雀跃、或是长吁短叹、或是无可奈何地移动着天平,慢慢倒向爱情、陷入爱情、拥抱爱情的时候,你还是想暗暗地感叹一句:爱情真是太好了啊。
为什么这个片子好笑:1.性总是最好的段子。
比如:在杂志选题的时候讨论吃大蒜是否会导致男人的精液味道不同等;比如男女做爱的时候要求说一些黄段子之类的。
2.镜头或者情节的重复使用:开场3分钟,amy和若干个男人上床并送走他们,这个片段当中,无数个男人站在门口向amy告别。
一个镜头还好,但若干个这样的场景被快速、大数量地重复,就变得很好笑起来。
一个人不断地说谎,说一个谎就被人揭穿;再说一个谎又被揭穿,直到他不得不说出真相。
这个过程当中他可以瞎编一些谎言和根本就是胡扯的东西。
3.夸张的人物设定:(1)amy的爸爸:满嘴脏话的一个老头,愤世嫉俗到好笑,四处和人斗,但心肠软。
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他的语言要风趣,否则的话一定会让观众不喜欢,一个满嘴胡话地愤青才能让人喜欢。
(2)amy的女同事,性格非常突出。
饶舌妇,叽叽喳喳,性格略胆小,喜欢附和,脑子有点不太好用,呆呆地。
(3)amy的男同事们,一个是东亚人,一个是以色列人,从外形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化。
也是欧美喜剧片中典型的配角。
他们都很贱,都性格有明显差异而且突出。
这些人物一定都是有各自的人物小传的,所以才能够有明显的差异。
而国内的喜剧电影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明显(剩者为王当中的同事都非常脸谱化,没有任何特色,都是观众身边能够看到的人物,平庸,无趣),即使明显也只是作为一般人的明显(比如会被设定成一个男人婆-肿瘤君中的闺蜜,或者一个娇滴滴的美女-剩着为王中的熊黛林),而不是做为一个喜剧角色的那种明显。
(4)欧美喜剧片当中一般都有一个小角色,贯穿始终。
比如片中amy楼下的流浪汉,总是有金句不断。
不占太多的篇幅,但总是让观众感到映像深刻。
然后片中会有一些路人的角色,会说一些很搞笑的话,仅仅用于调节气氛。
(5)amy的夸张性格:不喜欢和一个男人有长久的发展,所以会产生各种和想和她产生长久关系的男人各种矛盾。
amy睡觉很轻,所以她和conner一起睡觉的时候会很夸张地要求他不要大声呼气,以免感到风声。
amy跟人讲话有时候也把握不好分量,会错误判断形势,所以比如一群女人一起玩游戏讲真心话大冒险,她会真的说一些很隐私的事情,以至于众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4.夸张的台词和语言风格:比如amy在面对男性伴侣脱下裤子露出的dick时说:“your dick never ends”以表达他的dick很长。
这个台词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形容,而且形象得不得了。
5.尖刻嘲讽的语言风格:amy会当众嘲笑喜欢体育的人,认为他们很无聊,认为他们人格低下。
这种略带争议的台词要演员用很自信或者一开始自信但发现大家反映不太对之后的不自信来表现。
6.对比:(1)人物反应对比:开场时,amy和一个男伴提出永久分手。
男伴并没有听懂,还在一边傻傻地搞笑,说一些非常愚蠢的话,可是amy已经明确地说了他们要分手。
观众此时是明白amy的意思的,可是男伴不懂,于是观众就在一种智力优越的地位上看这个男伴在傻傻地搞笑。
这种对比就尤其让人觉得搞笑。
另外一种对比是,一个人讲了很好笑的段子,可是另外的人没有反映,这种尴尬和沉默会让观众笑翻天。
另外一种对比是,一个人讲了很长一段自己很欣赏的言论和台词,可是另外的人没有反映,把他打发走了,这也会好笑。
(2)情节上的对比:amy让男伴做爱时说脏话,男伴说了,可是说得非常没意思。
这种错位让观众觉得好笑。
amy和男友吵架,这是男友主动发起来的吵架,可是到最后,amy话多得男友睡着了。
amy最后想投篮让男友impressed,结果最后却一下子摔在了地上,这是一个极度夸张的反衬。
(3)人物身份和形象对比:比如amy和男友在电影院和另外一个人吵架,男友就说了很多很gay的攻击性的语言,观众会觉得这些话和他的身份很不相符,这就有了差异性。
一个角色可以一本正经地说一些很扯的话,形成反差,而且他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
比如amy告诉conner她没怎么吃早饭,然后她开始数自己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然后观众知道她其实吃了很多东西。
amy一边跟正经的说这些话,于是就有笑点了。
intern是一个在全片当中都非常文静和一本正经的人物,但是他在私密环境当中却是一个喜欢玩SM的角色,这让人觉得很好笑。
7.其他一个人自己突然无意识地说了一些很愚蠢的话,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等他意识到了的时候又会嘲笑自己。
在一个场景结束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处在这一幕当中的,或者不在这一幕当中的人)说一句很搞笑的话来结束这一幕。
比如在amy的父亲和amy的姐姐结束了一场争吵,最后姐姐离开之后,同桌吃饭的一个老头说“这个女人是你的老婆么?
”于是这个喜感就出来了。
嘲笑名人和知名商人是喜剧的一个点。
一个搞笑的段落结束的时候要很快就切掉,要造成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不是让这个笑点慢慢消逝掉。
喜剧当中需要有有分量的悲剧,但悲剧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都要穿插喜剧的台词或者以喜剧结束。
首先哦,我是冲着Bill去的。
SNL时期,他是我最喜欢的卡司之一。
离开SNL后,就眼巴巴的期盼着他的各路电影。
首先看过的是和wiig姐崩溃姐弟,然后是和amy合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冲着男主的身份,又看完了两小时的爱情片。
总体来说,他的风格类似,似乎不像SNL时期给人印象深刻。
关注。
其次,女主艾米,喜欢啊。
之前只看过她在ellen秀的一些采访片段,想说怎么能有胖乎乎的这么有喜感的女孩子,看久了还能让人略有爱怜。
敢于自黑重口味的女谐星,好莱坞似乎不多。
特别是越看越性感的这种。
然后,是蒂尔达,浓烈的烟熏妆,好吧,我是完全习惯她的中性装扮,没认出来。
再然后,瓦妮莎、pete、leslie,客串出场,snl聚会吗?
再然后,森森感觉到詹姆斯的“感性”,外形和角色反差这么大,好玩。
从来没有看过Shumer的秀,不过小资们对其普遍好评。
这个姑娘的外貌,就和她女老板对她的点评如出一辙。
不丑,不艳,不美,不骚。
于是,对于这个妹子能放倒如此多的男人,除了伶俐的口舌,还得要“伶俐的口舌”了。
身材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不禁对此女几十年如一日的漏逼短裙侧目。
这个片子吧,想走小清新来着,却被MBA给活生生毁了一逼。
明显的整个故事像是几个写着不同风格内容的写手生拼硬凑起来的。
如果去掉打篮球的货和家庭故事,此电影就是Shumer版的欲望都市。
如果去掉谈恋爱和篮球,这就是一部关于一个被大麻和酒精困扰一生的放浪女子的故事片。
如果去掉篮球和滥用,这就是一部关于从无名小店biu的直升Vouge的立志电影。
如果去掉篮球,剩下的我都能接受。。。
所有关于纽约的电影,如果与情欲挂钩,基本是以女性视角切入一个浪漫的故事的。
不过,如果去掉浪漫,我只看到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我不是女权主义,可是为什么美女,玉女,修女,浪女,谈得总是律师,医师,什么师。
好莱坞男人狭隘的眼光。
仿佛上城的那些几十楼高的公寓,只要打个炮且打对炮,你就能拥有一个美丽结局。
结局是,你们到城外买别野,那种渗透着英国殖民时期浓浓的银子为的建筑。
一丝不苟的花园,美丽的白人小孩儿,朝九晚五的丈夫,家里做着家务考虑买几千刀一条的浴巾的老婆。
噢糕,如果生活如此简单就好了。
突然让我想到了Gone Girl。
那个故事被写的如此惨烈,恐怕与女主角变态和男猪角渣关系没有太大。
那是因为,少有的一次在荷里活的电影史上,女性被赋予了智慧,手段和财富;而对立的男性,只是一个大街上满地跑的蛤蟆。
不是说Shumer只是一个大波浪女,这个片子我嗅到了她的诚意,却没有看到好的作品。
Shumer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纽约客,生于纽约,曾经家庭富裕,是英式别墅门口的那个白人小孩儿。
可惜后来家门落魄,她也品尝了做轮渡,挤地铁,做平凡人而已。
想要做一个witty的人不难,只不过搞fuck和大姨妈的笑,还只能属下流。
最后的再次吐槽NBA。
你们这个德行简直就像惠特你休斯顿过气后去中国巡回演出的状态。
我已经没什么可以呕吐了。。。
导演是一手炮制美式现代都会爱情喜剧类型片的Judd Apatow,导演过《四十岁老处男》,《一夜大肚》;制片过很多90年代的脱口秀,包括像《本斯蒂勒秀》,金凯利的一些低成本喜剧,大部分他自己导演的片子和《伴娘》。
女主演兼编剧Amy Schumer在美国拥有自己的脱口秀Inside Amy Schumer,家喻户晓。
片子奉承《伴娘》和导演Judd Apatow的优良传统,充斥大量限制级元素,女主角开篇床戏就大吼尺寸太大好痛好痛!
本片终极探索也是美国典型都市环境下有承诺恐惧综合征的事业男女们突破自己的故事,不论是Amy Schumer饰演的女主角角色还是Bill Hader的运动医生角色或者是Tilda Swinton饰演的如同Anna Wintour一样的歪斜女老板角色都是典型的美国都市中年缺乏安全感,性欲旺盛,面临40年限,事业平淡的承诺恐惧综合征患者。
片子在结构上和《伴娘》极其相似,女性主人公在情感和事业期的瓶颈通过自我反思和生活达到精神顿彻。
极度生活化的对白和口无遮拦是的情色端子鞭笞着观众脆弱的心脏。
引用片中Tilda Swinton的话说“我喜欢你,Amy。
你聪明但又不太有头脑,你可爱但又不够性感。
总结一句话:你挺low的。
”
一向女丑难寻,Amy Schumer 是新崛起的出色的女丑。
喜剧的标准就是它让你笑的时候你笑了没。
我看这部片就笑了。
我老公看的点就和我不一样,一个劲儿的说干嘛要找amy schumer一夜情啊太不现实了。
有关系吗?
这是一部挺勇敢的喜剧,有很多笑点都介于offensive和好笑之间(比如大量的种族玩笑),但是成功的落在了好笑这边。
去看侏罗纪的时候看到的预告片本是单纯的冲着James去的讲真 James 在里面可爱哭啊!
每套衣服都那么随意合适有风格!!!
(所以平时也要这么打扮!
答应我好吗!!
不要背你那个MCM的小包包了好吗!!!!!!
btw 我觉得唯一不好看的就是打篮球那套T恤了。。。
深度怀疑那是他自己的衣服。。。
啊哈哈哈)而且在里面也很好笑 几乎本色出演嘛虽然他自己觉得自己演的不好 但我还是很喜欢啊 啊啊啊 除了James之外没想到很喜欢这部电影 感觉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轻松型喜剧了开头处 Amy 爸爸用doll 比做恋人解释了跟妈妈离婚的原因 也顺便给Amy 灌输了“奇怪的”三观其实也不能算奇怪吧?
就是简单追求快乐 而不想settle down的感觉就像他说的那样 一辈子就跟一个玩具玩儿 想想就很悲伤啊 总感觉玩具城 就像花花世界很精彩 每个玩具都想拿起来玩儿两下但你总会遇见一个玩具 是你想要每晚都跟它睡在一起的那个玩具你会越来越喜欢它 离不开他我就有一个 花椰菜(就是ikea买的很便宜那个)虽然平时床上放着 草莓娃娃 姜饼娃娃 阿毛 小青蛙 无脸人 我都喜欢 但睡觉只会抱着 我的花椰菜好羡慕Amy遇到自己的花椰菜
这根本就不是土鳖逆袭。
是灰姑娘白马王子的故事。
跟姑娘一起看的。
之后追问,完全不能理解女主角为何要各种作死,完全不能理解男主角为何要珍惜女主角。
我说,你最好不要理解剧里的男女主角。
这片子的绝大多数都是赤裸裸的现实,现实发生在纽约每一天的故事。
除了最后两个人的复合。
这根本就不是喜剧,是个治愈系的教学片。
女的老爹是人渣。
所以她习惯了人渣的逻辑。
所以自己也变成了人渣,只是灵魂深处渴望正常的生活。
可是丫智商不够,不懂,胡来。
就设定来说,女主这种时尚杂志的编辑,工作倒是比较自由,5、6万美元吧,所以她住chinatown。
搁纽约就是比凤姐略强点,不是屌丝也存不下几个钱,所以连晚礼服都没有。
男主,医生,运动科主刀,给球星做手术的。
年收入少说50万美元。
华尔街一般牛人也就是20万。
明显女主采访他去的诊所和健身房,根本就是他拥有的。
washington square有套房,至少100万美元。
根本就是无双级的男神。
后来说还拿到无国界医生的杰出贡献奖。
就是暗示他捐了很多钱,并且去非洲给黑鬼拿最基本薪水做了一两年服务。
道德上也是男神。
能跟一众明星当好友,随便聊大家都很喜欢他。
男主为何能治好女主?
因为他是男神。
女主为何能搞定男主?
因为拉拉队都不敢主动去操男主,女主敢。
1.LeBron James 真人唉 难以置信 怎么会有档期来拍电影当你和LeBron James是个哥们,一起和咖啡他要和你AA,结果他自己却忘记带钱包。。。
当他和你说Miami和Cleverland没啥不同。。。
当你和他在篮球场单挑。。。
不止James,竟然还有Stoudemire,做手术。。。
被打了镇静剂还强行逃出医院,还有被麻醉后的胡言乱语2.关于女主,一句话就是no zuo no die人家男主第二天要去给Stoudemire做手术,非要吵架说个清楚,不说清楚不让睡觉。
男主的痛苦我是深有体会,最有发言权的3.女主改变略突兀,还好至少也付出努力,去戒掉酗酒和抽大麻,去和妹妹和好,去给男主惊喜,虽然她这身材去跳弹簧床扣篮确实难了点
阿帕图之后貌似再没拍过一部好电影了?艾米·舒默好像也是,勒布朗好像也是,看来这部片子里真正的赢家是赵喜娜。
十分无聊 毫无笑点
给直男癌们洗三观的最佳教材片
贾德阿帕图的大部分作品吧,如果能再短上个二三十分钟,都会是很棒的作品,跟上新时代步法,烂仔帮也要接上烂妞了,客串明星闪瞎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他才不舍得把片子剪短。
前半部分還可以,後面......
谁要看stefon做白马王子啊!明明只能是马!
想让现实中的女人相信,虽然女主吸毒,喝酒,滥情,泡夜店,但是过了三十一定会有个好男人来接盘真爱她的………………呵呵
女猪太丑,剧情也垃圾。詹皇客串演出。
烂片
是不是所有的不信,最后都会遇到
不太能理解现在的chickflick女主颜值已经可以低成这样了,想想90年代的megryan, 大嘴罗伯茨,难道真的是为了说明睡多少人和脸其实没关系吗
LeBron每一次出现都非常好笑,可谓是真人客串的范本,结尾表白戏节奏挺好的。
不为别的,单凭模仿曼哈顿那一段,老娘我就可以给4分;然后戏院吵架那段笑吐了哈哈哈哈
一般搞笑吧。喜剧演员是不是人缘特好?很多大牌客串,包括体育明星。不过对话挺与时俱进的。
梗还算都比较新。有一些小细节令人感动。不算深刻,但至少真实。配角卡司令人瞩目。
前面不错,但后半段只能说中规中矩吧...
真实经历?真的差点睡了个16岁的gay吗……(。整个影院都笑疯了,一团和气
艾米演得真好
哈哈哈前一大半真的好好笑梗好多啊,Rhapsody in Blue出来笑得我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全程都带着Amy特有的略带尴尬的自嘲,可真拍太长了而且结局完全不能接受,感觉她要酷得多才对。客串都挺有意思,LeBron吃饭算账那里太逗了。
很俗套的爱情喜剧。差点没认出蒂尔达·斯文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