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蒂斯
Curtiz,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导演:Tamas Yvan Topolanszky
主演:丽丽·博尔丹,卡罗琳·博尔顿,Nikolett Barabas,Björn Freiberg,Declan Hannigan,扬·费尔德曼,斯科特·亚历山大·杨,Kata Sarbó,Rafael Feldman,罗德里克·希尔,埃斯特·纳吉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18
简介:迈克尔·柯蒂兹是著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中执导了一百多部作品,是历史上最高产的导演之一。他凭借《喋血船长》(1935)、《罗宾汉历险记》(1938)、《春闺四凤》(1938)、《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2)五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最终凭借《卡萨布兰卡》获得该奖项。影片《柯..详细 >
看之前还以为是导演的纪录片,发现是剧情片时真是个惊喜。完全按照老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美学呈现,很old school。在戏剧化导演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幕后故事的同时,兼顾他与女儿疏远的关系,基本上是个棚拍室内剧。爱国主义和部族主义的差异化通过配角发挥作用,两条线都影响到《卡》剧本结局的走向(不妥协的主角最终向某人妥协)。迷影色彩做的很细致,原片多场景重现,各种小细节段子统统塞入片中,演员完全是那个年代的口吻和状态演出的。看完回家果断又重看了《卡》的几场戏回味。
电影频道艺术片;作为艺术片推荐的,卡萨布拉卡的背景讲清楚了,有名的艺术家,都有不同的个性,犹太人真的厉害
电视电影的质感,配乐镜头都太满,但人物和冲突撑不起来。puddles & poodles的梗挺可爱的。
Corny enough. 特别喜欢模仿经典好莱坞影片那些绕着弯的corny台词。影片里有两个黑trump的梗“Reagan is trying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alternative facts”。可惜BJIFF的受众get不到。
#22nd SIFF#第一场:被评论误导了,所以对本片期待值特别高,然而它只是一部很平的传记电影。我对该片全部的好感都来自于对《卡萨布兰卡》的爱,但很可惜,它谈得实在太浮于表面了。
经典名片的诞生过程,充满了大时代的痕迹,也塑造了个性十足的大导演和他女儿、演员、编剧、官方、老板华纳等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故事。
二战画风里还是没能完全去掉现代感的黑白画面,但配乐、灯光、布景、故事展现都做到叻完美。
既不喜欢导演,也不喜欢他女儿
16-16匈牙利《柯蒂斯》北非谍影幕后戏,暴君导演掣肘史。前任妻女讨旧债,分管审查严相逼。神作也曾无头绪,随拍随改不由自。黑白凝聚高光刻,奥奖丰碑代代记。
很好一部片子,导演在视听造型上的掌控力已趋成熟,整体运镜和场面调度都非常老练,对开头一场圆桌群话戏360°推轨的长镜头印象尤为深刻,丝毫看不出是一部处女长片,严重期待后续新作。
挺意外的,一个传记片拍的很不一样,选取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这个期间,呈现风格非常有美国五六十年代黄金好莱坞的风格,配乐很满,人物情绪都是那个年代,画面也很美,而且两段红色灯光和片尾的蓝色电影灯也令人惊叹,而且很多细节都照顾了《卡萨布兰卡》的原貌。只是最后柯蒂兹貌似游离于主线矛盾之外,他拍好了电影是因为姐姐的遭遇,与女儿并没有太大关系。SHIFF
质感十足,欧洲古典范儿的电影。
在多方干扰下拍出卡萨布兰卡实属难事
#BJIFF#80后青年导演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总体上是令人惊喜的,重现经典《卡萨布兰卡》的诞生过程,零零碎碎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柯蒂斯,或者说是家人眼中的柯蒂斯,视听效果打造得很有舞台感,男主角还可以演一下希区柯克!!!另外翻译也太坑爹了,North Africa 能翻译成南非...
开头有个旋转的镜头很惊艳。走复古调调的一部影片。刚开始可能有点摸不着头绪后面越看越明了。建议先去看卡萨布兰卡再回来看这部片子。基本上是在讲卡萨布兰卡拍摄过程来映射柯蒂斯这位伟大的导演为艺术献身。
a lot of water under the bridge
卡萨布兰卡的拍摄与生活中的困境相互映衬……
6.0 卡萨布兰卡的花絮片
大概懂了,又好似没懂……有时间再看一遍吧(女主演觉得蛮好看)
正如片中华纳所说,人们记住了《卡萨布兰卡》,却不知道导演是谁。对片名好奇而看了片子,才知道是《卡萨布兰卡》诞生记,才知道了导演柯蒂斯。很巧思的传记片,借《卡萨布兰卡》的诞生,呈现了柯蒂斯的种族、个性、价值观、感情生活,比较客观。片子使用黑白色调,和《卡萨布兰卡》保持了一致,仿佛回到了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