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太过经典,或者说太惊世骇俗,断没有办法用几百字的短文来分析清楚。
不想赞叹太多关于炫目特效和复杂剧情和如真演技,以下的文字仅作为结结巴巴的看了第一遍四季和相关电影,而且因为处在激动中智商偏低的我的自我叨叨,纯为了纪念。
对两句台词印象最为感慨:赛昂人的“父亲”(人和机器的复合体,在《利刃》中出现):All tjis has happened before and t will happen again again again …这一切都曾发生过,也将再次发生,再次发生、再次发生、再次发生…… 这简直就是人类历史的写照!
古希腊哲学家说,如果人类从历史里吸取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他们没有吸取任何的教训!
前几天在网上乱逛,看到一篇影评。
写的是手冢治虫(阿童木的作者)的一部动画(大概叫火鸟?
)。
火鸟有不死之身,它目睹人类被自己愚蠢的科技毁灭了后,某生命形态(大概是鼻涕虫)再次进化成智能生物,又再次被自己的科技毁灭。
五千万年过去了,地球又恢复了生机,又有新的生命体开始进化了。
这次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情况呢?
BSG片尾天使博士和天使六号的对话(大意):复杂系统若让它们运行足够多次,应该有不同的结果产生吧!
——这算是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让俺想起“主旋律”这个词。
阿波罗:如果有一件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那就是我们的脑力发展总是超过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科技冲锋在前,我们的灵魂落在后面。
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这句据说是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第一次是在王石的书里看到过,自此非常喜欢。
我喜欢博士的喃喃自语,尤其是和他看不见的六号之间充满喜感和一语双关的对话。
也喜欢六号略带鼻音的嗲。
人类真的很不可思议,可以想象那些在远在光年之外的地域,虽然此副肉身需要几辈子才能到;又或是思索在这幅在自己肉身来到世上的身前身后的大段大段的历史,即便这时自己完全不在。
略略有点遗憾,因为开始被剧情震撼的时候,自己没有提笔记录下那些些的灵感。
没关系,我一定会再看一次的。
刚刚看完长达2小时多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最终季大结局(Battlestar Galactica)。
导演相当的残忍,没有安排那种人类和赛昂人的大和解,反而让死的死,走得走,最后弄出个“历史再一次重复自己”的老套结局。
老实说,第四季以来对于结局的期待越高,反而就越是有心里准备这个剧没法自圆其说。
看完上星期大结局的第一部时,就料想到了哪怕给导演4个小时,也没法把这个故事讲明白。
于是对于今天的剧情,反而比较释然。
尽管结局让我略微失望,但却瑕不掩瑜,无损BSG(BattleStar Galactica的简称)“新世纪以来最好的科幻剧集”的称号。
可以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这是我看过最棒的科幻电视剧了。
单单从最终季来看,这不过又是一个“人类VS机器人”的老套故事:什么是“人”;人类和人造人能共处吗;人类伦理如何定义自己创造出的生命,等等的传统议题。
但是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精华,反而是在前3季,即卡拉狄加和人类剩余的舰队不断流亡的日子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个片子整体的基调是压抑和沉重的——这也难怪,整个人类文明在赛昂人的攻击之下只剩下6万不到乘坐唯一一艘服役超过50年的太空堡垒去寻找新的落脚地,并且在途中不断寻找这场战争的起因和解决之道。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不但要面对外敌,同时人类内部还不断发生冲突——就像所有其它的政治剧集一样——人们互相怀疑、野心家争权夺利、对于自由和民主等核心价值的信仰现在变成考验人类文明的试炼:面对敌人,我们要仁慈吗?
赛昂人,不但是屠杀我们同胞的凶手,也是人造之物,享有人权吗?
当民选总统和军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究竟是形式民主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呢?
这一系列的话题,聪明的观众一定会浮想连篇,难道不正折射出911之后美国社会的大众心态吗?
新闻周刊在一篇名为“布什时代的艺术与文化”的文章中讲到:“Battlestar” has been more honest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toll of the war on terror. It confronts the thorny issues that crop up in a society’s battle to preserve its way of life: the efficacy of torture, the curtailing of personal rights, the meaning of patriotism in a nation under siege. It also doesn’t flinch from one question that “24″ wouldn’t dare raise: is our way of life even worth saving?不管这种反应是故意为之还是潜意识。
观众所能够感受到的是虚拟的太空追击之下和现实密切联系的议题。
正是因为这一点对于人性的拷问和不断出现的冲突,让这部特效一般,场景单一的科幻剧集吸引了一大批死忠。
然而对我而言,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儿时的梦想。
我这代人应该没有谁没看过动画《太空堡垒》了。
这部1984年“拼凑”而成的动画,是我心中太空冒险动漫的最高杰作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BSG在很多程度上都与动画太空堡垒遥相呼应。
天顶星人身为“外星人”但是后来揭示出的和人类同源的事实与赛昂人的设定几乎毫无二致。
第二部中戴纳·斯特林和BSG中人类,赛昂的混血儿赫拉的身份也时时重叠。
而两剧的主轴:人类和外星生命的共存和冲突更是遥相呼应。
让人怎么不心动呢?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9/03/21/1835/
许久不成看过科幻,看到Galactica是因为其它喜爱的电视剧停播。
试过两集以后,欲罢不能。
并非看其中的科幻情节,用土憋的飞船与血肉的cylon的战争;而是其中对神的敬仰,对于民主的抗争与追求,未来和现实的妥协,其实都是折射着如今的社会。
前两天听锵锵三人行,说现在国内所谓大片就是乱伦加人多,也许只是因为导演脑子进水吧。
看看Galactica在软科幻下的人性思考,以及“满”“夜”之类豪华铺张长篇下的空洞乏味,不禁苦笑。
就是为什么这么短 这么快就完结了?还有好多故事没有拍,还有好多可发挥的地方,什么时候来地球阿,我等着你们,一起玩现实版的星际争霸
下巴快掉了,当我听到chief诵出那句“there must be someway out of here"的时候伟大的dylan的伟大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被用作了BATTLESTAR GALACTICA第三季finale的线索,以对歌的形式引出了神秘的cylon final five中的四位,成就了又一部精华美剧的super twisting,super suspense & of course fracking high season ending.而之前lee在法庭上的那段慷慨陈词在质疑了所谓道德,所谓公正的同时再一次证明BSG绝对不是一出单纯的科幻剧,而是一出近年来最伟大的drama美剧。
焦急等待明年一月的第四季首演,而这季很可能会是BSG的终结篇,从第一季开始我就觉得主创人员野心太大,不断怀疑故事能否讲圆,但现在我已经对Ronald Moore充满了信心。
http://www.post-gazette.com/pg/07085/770732-352.stm这篇moore在finale播出后第二天接受的访谈爆料多多,很值得一看十一月份会有一部名为Razor的电视电影亮相,作为第四季的热身,内容是关于Lee统率Pegasus号那段日子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会用闪回的方式回顾当年Pegasus号是如何在十二个殖民地沦陷后逃过Cylon追击的; 另外很可能09年会有一部BSG的衍生剧Caprica再登小银幕,时间设定在Cylon入侵Caprica的五十年前,内容还是关于Adama这一家子,看起来Ronald Moore是铁心要构筑一个完整的BSG宇宙了。
难以说尽我对这部美剧的喜欢,星芭,阿波罗,阿达马,这些角色都演活了,当然我最喜欢的dr.波塔尔,如果要找一个类似的角色,我想只有铳梦里面的罗亚博士(请允许我用这个翻译,铁士代诺这个名字不好听)两者可相互比较,罗亚博士的特长是科学,人类心理的洞察,而盖亚乌斯博士代表了人性,宗教的救赎,这也正好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吧,日本漫画铳梦的主题是把人当机器一样剖析,粉碎人类的神圣性,虽然看的很透彻,但是全篇的灰暗还是让读者感到了不安和厌世,美剧太空堡垒的主题则是人类站在人类自己的立场,寻求人性的救赎,人类对自己的原罪是负责的
很多时候喜欢一部剧集,只是因为一些很细小的原因,并且恰好凑到一起混合出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你喜欢。
不过要吸引人持续看下去,可能就只是一个更细小得东西,对我来说如此,当然,其他的部分不要太差就行。
整个故事到207算一个大的阶段性结束,到此为止我仍然关心sharon的那条线,这就是让我持续看下去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mind在不同的身体copy间流动,不过更吸引人的是sharon的眼神,凌厉与柔情的奇妙混合,大概只有东方人的脸能传递出这样的效果。
因为可以持续的看下来,其他的部分也慢慢变的有意思起来,神秘主义的,游走于迷信与信仰之间的微妙心智挣扎,每一种talk都几乎get you,almost,然后很适时插进另一种talk,restore the balance of your mind back节奏感拿捏的很好,那感觉大约就像to get high or get turned on by a very skillful lover。
故事可以讲得很深,或者作很深状,关于永远充满瑕疵的人类,拯救与被拯救,信任与怀疑,快乐与悲痛,这些可以反复讲述千年的故事自然都可以很深,但重要的所有这些最终得指向有趣,因为这是一个show而不是别的。
BSG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这个show确实great,不是因为很深,而是运用这些元素的纯熟和精到,不过也不是很into了,最感兴趣的sharon。
这个角色似乎可以从不那么起眼,慢慢变成剧情的核心,那个child,也许是整个赛昂人的信仰的起点,as a brand new living civilization, independant, with own souls and one god.--my wild guess..and may keep it while not much interested in seeing the next eps.
《Battlestar Galactica》的故事是由一群逃亡之中的人类所书写的,带着神喻与宿命的色彩,令人不禁联想到《圣经》中的《出埃及记》一篇,所不同的是……他们经历了人类最辉煌的时期,也经历了人类最惨痛的失败。
从在十二个星球上建立殖民政府,到被自己所创造的机器人奴隶所打败。
前一刻仍在享受“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此一时已经在Cylons的炮火中仓惶遁逃,战战兢兢的窥测敌人的踪迹,唯恐避之而不及。
Cylons的智慧和技术已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现在的他们已不仅是铁皮机器人,更有着与人类同样模样,甚至是有思想和有情感的个体。
他们可以在“死”后通过上传和下载将记忆转移,令其生命在不同的拷贝上得以无限延续。
他们融入到人类的世界中,与人类相识相爱、并肩作战,在赢得了人类的信赖以后,实行对人类毁灭性的打击。
无论是“背叛”或是“革命”,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场战争的表述。
而长久以来一直陶醉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妄中的人类早已注定了将在不知不觉中沦入毁灭的谷底。
失败者的求生本能,战胜了他们复仇的欲望,于是幸免的5万人最终选择踏上这条逃亡之路。
他们的目标——地球——是个只存在于古籍与神话中的神秘之地。
在那里重建新的家园,成为这些逃亡中的人类最终的希望。
但即便如此,在这条渺茫漫长,毫无灯塔的道路上,他们也还是无法抛开人类自私、懦弱的本性,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和欲望永远凌驾于这仅余的区区5万人的共同利益之上。
而所有在表面上裱装了“美好”的人类品性,却更像是描绘在“猥琐”面孔上的脸谱伪装。
他们怀着不情愿,不肯定的态度,在高度的外部压力下如散沙般揉到一起,而只要有些许机会,那些人类恶习就又会正大光明的繁衍生息。
人,总是这样,一部分会自以为是的发表非此即彼的观点,对所他们有并不了解的事情指手画脚,而大多数又由于盲从与固执,被划分成了不同,甚至是敌对的部众。
他们拥戴着愚蠢无知的领袖,为“无所为”的事业不断的进行着较力和斗争,却不愿去看到全局与共同的远景,在不断的追求各种形式的自我满足的同时不断自我消耗。
坚持、坚强、坚定——发噱——更像是独夫的武断与肆意妄为。
试想,如果没有Cylons尾随其后,不时发动袭击,逼迫他们合力而为,这群人类的遗孤们又将会在怎样的境地里,因为内部的纷争与扰乱,而在血红与苍白的色彩中被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然而,就在我将自己对于这部美剧中所有人物和故事的负面情绪不断集聚,并最终表述出来的过程中,却也越来越感到惊惧。
我,此时此刻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类个体呢?
我又何尝不是在“自以为是的发表非此即彼的观点,对并不了解的事情指手画脚”?
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每个个体,每个集团也都是一样,而由此导致的,这一切的结局有将是会怎样呢?
还会有另一个地球吗?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时间线应该是这样:三千五百年前,十三个殖民星球之一地球上的人类造出了塞昂武士然后研发了人型塞昂,之后人形塞昂可以自然生育,因此废弃了下载复活技术,千年之后人与机器间爆发了战争,五个塞昂人活下来,想去另外十二个殖民地通知上面的人类不要进行有关塞昂机器的研究,途中在科波上留下来寻找地球的线索。
但是由于那时星际旅行技术的限制,以亚光速旅行的五人到达十二殖民地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年之后,然而这时正好赶上塞昂武士与人类的战争,塞昂战败,五人于是加入塞昂武士帮他们研究人形塞昂以及复活技术(此时塞昂武士自身技术已经发展到半人形也就是混合体)。
第一个造出来卡维尔,然后又造了其余七个,其中一个因为卡维尔的嫉妒被他杀死了,然后卡维尔因为不满五人造物者对自己的创造,原话差不多是本可以利用高技术创造更高端的身体,感受更宽广的光谱射线,而不是再以人类为模板,被束缚在这个脆弱的皮囊里,卡维尔把五人囚禁然后植入记忆扔到了人类群体里,想让他们感受作为人类的痛苦,以便于回归的时候意识到他们造物时候的错误。
之后爆发了塞昂人对人类的屠杀。
这时候第一季开始,当然上面一切的的揭晓都是第四季剧终季时。
(后面有更新) 卡维尔一直都知道终极五人的事,但是对其他六人封锁了这段记忆,并且设为禁止谈论。
卡维尔对艾伦有点类似于孩子对母亲的叛逆,之后在新卡布兰卡上折磨索尔睡艾伦,有点虐父恋母的情节。
1、内线:很深刻,四五万人几十艘船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国家,剧中讨论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政治、人性、爱情、宗教、媒体、舆论…… 关于政治,貌似导演想表达关于在极端条件下扔坚持民主人权的重要性,但是我看到的更是在相对理智相对信息掌握更多的情况下领导者专治独裁的重要性。
被煽动情绪的愚民不配拥有权利,并且在不掌握一手信息以及无法或者不愿考虑全局情况下,议会代表投票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代表制度容易着重于小团体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并且容易因为权利争夺而造成极大的政治内耗,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先天优势就在于尽可能让统治阶级忽略自身利益。
而且菩萨手段救一人一世,雷霆手段救万人万世。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服众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很佩服中国共产党现行的体制机制,此前提是我相信最高领导层是绝对英明与信息掌握的),剧中就很巧妙的让劳拉与上将结合在了一起,利用阿达玛的军事力量和劳拉的宗教信仰将五万人的舰队凝聚在一起。
国外科幻很容易牵扯到宗教,这让我很理解不了,不是说高等教育人才已经大部分不信教了么。
虽然说科学发展到最后会靠拢宗教,但是对宗教的盲目迷信实在无法理喻。
当然,极端痛苦极端无望的条件下,宗教是最容易抓住人心的东西,最初的宗教就是诞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劳拉在一开始以及盖亚斯在最后号召信徒,都是利用了(在我看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废话)宗教说教。
宗教和爱,是西方科幻完全无法理解的两个要素,举例海伯利安,最终女主穿越空间的原因竟然是领会了爱的真谛…… 剧中处理很无力的一个点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在资本消失后社会秩序的维持缺乏合理性,或者说在现有制度下根本不可能维持,举例说像钛灵船上的矿工,资本消失后他们找不到工作的理由,剧中最终处理结果是找人轮换,强行结束罢工。
可能编剧只是想表现在舰队中存在的内部矛盾,但是不涉及体制改革,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只能草草了事。
但是编剧或者说总统跟上将出彩的地方在于给予人类以目标,类似于诉诸宗教,即找寻地球的希望,这一点在整个航程中维护了舰队的安稳。
但是也在发现地球是个垃圾场之后直接导致舰队叛变,剧中对群体心理的把握很到位,群体无意识,群体低智商,愚民暴乱等等,当然根本还是在于群体性的恐慌与无希望。
因此我想说明现行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掌握这些舰队,绝对不会出现罢工叛乱现象,中国现行制度优点就在于可以让普通人找到自身或自身工作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诉诸于资本。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源上的优越性,物质够用的前提下追求精神上的财富与满足,但是现在好多人却反之羡慕西方…坚定坚持四个自信!!!
但是剧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很现实,在那种条件下,阶级固化成为定局,矿工可能一辈子就当矿工了,被误会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可能也一辈子当矿工了,这是任何制度都无法解决的无奈,再崇高的精神价值也无法抗拒没有希望的未来或者是物质羡慕。
关于爱情,劳拉,本身即善人又是将死之人,以一腔热忱打动了一开始不屑于小学教师当总统的上将,到最终爱情的产生,剧中相当感人的一条线。
这是我看过这么多剧加电影中对爱情处理的最为丰满的一部,李跟星巴跟sam跟小杜,xo跟妻子,chief跟妻子和布玛,雅典娜跟西洛……尤以上将跟劳拉最感人至深,与年龄阅历相符的深沉的爱,前者则有热烈激情的、家庭琐事的,总之很丰满。
其中第三季第十集吧,有一集加长版的把一场拳击晚宴将李和星巴的感情纠葛穿插在一起,印象深刻。
舰队上人的感情混乱摇摆,估计与心中空虚无依有关,人们需要一种情感去替代恐惧,最廉价最方便的就是性与爱情。
但是最终各色感情都有了定性,可见危机状况下建立的关系稳定性还是有的。
2、外线:对于人类与塞昂人战争,吐槽宗教,之后再写,现在看到s04e10还没有定性 继续 从第二季(应该是)赫拉的出现,剧中就不断在暗示她是关键,她作为人与塞昂混血的身份直接导致我以为剧情会朝着人与塞昂结合的方向发展,结果竟然只是她作为神的棋子为人类引路。
这一切都发生过,也将继续发生,当卡拉狄加完成最后一次跳跃身下显示出月球的陨石坑,镜头抬起出现非洲的大陆轮廓时,我才恍然认识到剧情如何,我前面写的时间线竟然迟了十五万年😂 整部剧的外线主题就是人类与机器人的纠葛,机器人对人类就像前面类似于卡维尔对待艾伦,造物对造物者的反叛,按照我一开始的理解,如前面所说,我以为在神的指引下机器人与人类会和谐共存,没想到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人类历史相当于关机重启,然后再次走向与塞昂人的纠葛,剧情设定很出乎意料,果然历史都是轮回的。
对于神这一存在,科幻离不开高级存在这一假说,可以理解。
我们人类这一物种,在宇宙中遨游追逐,可能只是在鱼缸里来回穿梭,偶尔神看累了看不下去了,就让几条鱼发出神的声音做出神的指示。
按剧中所示,神让一切如此循环,是想得到一个人与塞昂和谐的画面,或者说不会走向毁灭的人类种群,而塞昂就像是人类造出来的进行自我毁灭的机器,愿我们不负神意。
塞昂人存在缺陷,之一就是一开始存在的复活技术,可以复活就意味着不会珍惜,同时伴随着痛苦的累加。
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害怕失去而来的珍惜,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但是这需要强大的理性才能舍弃复活这一诱人的技术,卡维尔显然不能,他追求的是物理感触上的享受,感受暗物质感受x射线,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人与人或者塞昂与塞昂之间的感情,其他塞昂人可以看出一直在追求爱这一概念,比如六号一直追问盖亚斯是不是爱她,以及盖亚斯在允许她访问安全代码后对她说我爱你的时候六号的表情。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才是人存在的价值所在。
3、几点不合理: 星巴最后按赫拉的音符输入坐标,成功跟舰队汇合,说明舰队之前定好的坐标就是现在的地球,也就是地球2在之前的可居住星球探测中就已经发现了,也就是说在上将决定营救赫拉之前人类就决定移民地球2,而后来塞昂飞船毁灭卡拉狄加逃脱这纯属偶然,所以说计划制定纯属创造第二个新卡布里卡?
还有上将决定营救赫拉这一点不太符合形象设定,我没看出赫拉的重要性在哪,我唯一觉得重要就是其混血的身份让塞昂与人类悟到协同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果最后还分道扬镳… 还有就是塞昂的战力实在是弱鸡,剧情强行削弱,无可厚非吧。
再一个是布玛的人设,翻脸真快,剧情需要随时翻脸,同样是翻脸李的变化显得还稍微合理,算是坚持正义却没有鉴定立场。
3、几点细节:剧里边布景道具蛮用心,卡拉狄加上的内景;空战沙盘上的飞船模型;塞昂武士的装甲,外勤的表面是亚光质感,飞船内部的是镜面效果
这个剧开始似乎是普通的SF太空歌剧类型,悲剧的气氛吸引我看下去。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类与Cylon之间逐渐由绝对的善恶对立变成了一种让我觉得很中立的立场,剧中在人类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地用《出埃及记》那样“伟大光辉”(对不起我讨厌出埃及记所以加引号)的“大逃亡”的风格来叙述,而是让观众对人类文明严厉地质疑,让我觉得相当合意……关于剧中几个人,其实我很喜欢Baltar,不喜欢Roslin……Roslin在很多时候的表现完全是在用过度的自制来掩饰内心的恐慌……而且她的很多决定都让我觉得很狭隘、无理、专横,唯一的长处是口才……Admiral Adama的领袖气质太让人折服了……Colonel Tigh和他之间的友情也很感人……第四季决定弃船那段,Adama舰长摸着他的battlestar一口一个this old girl,看得心里难受死了T﹏﹏﹏T话说最喜欢的cp是Baltar和Caprica 6、Athena和Helo
2.5
看到一半弃剧了。熟悉的迷失的手法,各种角色支线拉时间,主线剧情挤牙膏,到最后肯定是故弄玄虚神神叨叨不了了之。强人物弱剧情就算了,不能忍的是塑造方式。典型的美式套路,军队不像军队,宇宙不像宇宙,到哪里都是美式政治正确和无病呻吟。根本不科幻。跟三体比,黄金时代之后的美国佬就不懂什么叫科幻精神了。看了迷失就够浪费生命了,不想再次浪费。
贩卖私货过度,很213……其他还好
博士这个人设太猥琐了,而且这样一个猥琐的人格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所以这不但反胃,而且反智。其他细节什么的懒得多说了。
无神论者的噩梦
看了会上瘾。
赛隆人不再追击之后,基本就回到美剧的老套路上,可惜。13集都在盯着一艘船,还是有些单调乏味,也看不到多元文化和人种,赛隆人凭着两个精虫上脑的傻叉就能这么持久地渗透搞破坏也是够烦人的,专注在政治演进的试验场还是对的,不要太分心了。三星半。
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看了多少季了,反正肯定没看完,也感觉上不大好,不属于硬科幻,太上层了。不过starbuck有一次降到一个陌生星球,然后找到了赛昂人的飞船后又回到舰上的剧情给我非常深的印象,我从里面学到了世上其实没有绝望,关键看你如何对待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玩得过头了一点,电影比较好看些,我还是喜欢场面的科幻片,老玩心理不爽。。。后面太多在飞船里面发生的了~
文艺科幻剧
看了S1没看完,看不懂
冲着太空科幻去的。一看到神话和政治就够了,很烦人。对赛昂人的描写太弱啦。很多漏洞中,为什么要人型赛昂对愛执迷不悔?很多逻辑推敲不了。和无垠太空有差距。
略偽科幻,標註一下好記得。果然科幻題材不夠經典是容易過時的,經不起時間洗禮,顯得當年想像力侷限,大約只是需要科幻來提供一個末日舞臺罷了,再加上神棍元素及節奏拖沓運鏡混亂情節零散就不堪忍受了。
原来是美剧,怪不得一集看不懂
每集一个主题,讨论了政治、民主、人工智能、宗教等很多问题,果然是最好的科幻剧集
莫名其妙
第一季质量其实还不错
YY博士神烦。。。
绝对好看的科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