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看完可以会心一笑的电影,如果你也曾背井离乡的漂泊过。
市子折腾了六年时间,只是为了听从自己的心。
近两周的睡前,陆陆续续在B站看完了《小森林》的四季。
一开始的关注点都是在吃的。
原来核桃可以碾碎了煮饭,原来包菜可以用来做面包。
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储备和春天的希望,看她一点点耕种,用自己的汗水收获一餐一饭的喜悦,本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妈妈没有原因的离开,自己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奠定了她的生活有种忧伤、倔强又迷茫的基调。
总觉得她在和什么较着劲。
她虽然有猫,有朋友,有学弟,有邻居,但还是很孤独的样子。
看的时候心里不断在腹诽,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好,但是一个人一直这样下去,真的会心甘?
看到最后的春,当她眼神坚定地跳完一曲神舞。
我才释然了。
她还是决定离开。
而五年后,她又回来,这次不再有五年前的犹豫不决和迷惑不解。
用吉子的话说,她只是想给自己一个重回小森的理由。
她用五年时间做到了,不再有对未来的怀疑和离开城市的遗憾,而且不再是孤单一人。
原来也是个爱跟自己的心较劲的女孩子啊。
好多弹幕说,我想看看她老公长什么样子。
有弹幕回:老公并不是重点。
没错,市子是这样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想要种什么,在哪里生活的人,怎么会选不到一个好人呢,主见虽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但是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只要你是真的对生活留有疑问,那么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答案,不管用多少时间。
在城市生活,不是为了繁华新奇;在村镇生活,不是为了轻松惬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本质上都应该是源于真的喜欢,真的可以置身在一片土地每一天都努力地生长。
不要委屈那片你生活着的土地,如果选择了这里,就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不管什么外界的因素,都不会让你再动摇。
似乎所有的折腾和较劲,无非都是为了看得更通透,而一旦看清楚,那些看似虚度的光阴也都有了意义。
当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了吧。
大多数人,二十多岁还在犹疑,也包括我自己。
害怕未来的到来,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可是就这样看一遍四季,静静地也懂了不能强求。
是哪个季节才结果,就不会提前;是哪个月份开花,就不会有偏移,万物都是这样静静走在自己的时间轨道里,安静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如果也能像看待植物一样看待自己,等着自己的花期和果实,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了。
来外地生活的第三年,淡然许多,希望以后更加淡然的生活,静待终老。
生活在一蔬一饭间小森林这个电影,已经看了2遍,每次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是一个享受孤单的人,大概正也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所以会喜欢这样的电影,大抵日本的很多文学、电影都略微带有一些如澄澈的天空般洁净、没有过激的情绪,却包含无限情愫在内的魅力吧。
整部电影,以主人公市子为线索,通过她逃避城里生活而回到小森,周而复始的播种、耕耘、收获,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最终也因母亲信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爬起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螺旋上升”的教导,而再次回到城市,5年后,带着自己的抉择回归了小森。
两人何其相似市子与母亲:市子的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也可能是从城市回到小森的另一个“市子”。
虽然不知道是否也和市子般因为适应不了城市里的生活而逃避到乡下,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她曾经在城里生活过。
比如几年后才出现在乡下超市的“伍尔夫酱油”,比如谈吐间她对于种植、烹饪自己的态度。
市子的母亲是一个优秀的女性。
然而,也许正如教导市子的话一样,当年逃离到乡下,是她没有选择的妥协,有一天,她终于学会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她不再逃避,也许这个决定已经做了很久,迫于市子还未成年,才没有成行。
市子的妈妈在信中也提到,自己要开个果园,从她家有很多《大百科全书》,她妈妈对于植物间物竞天择的态度看出,她可能一直在植物学方面有所造诣,最终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实现了果园的梦想。
其实,电影里唯一明确表述的一点是:市子和她的母亲很像。
不管是倔强的性格,还是不过圣诞节的立场,抑或是对新事物的探索。
当然,这也是从细枝末节中,我的臆想。
即使不对又怎样呢?
日本的电影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包含着惊天的信息量。
从市子苦苦追寻母亲的味道,通过食物与母亲相连,整个过程也是市子与母亲之间情感沟通的过程,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市子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用心,看到了母亲别样的智慧。
市子与裕太
恋人未满裕太是整部电影,唯一浓墨重彩的男性,而且与市子年纪相仿。
一度以为,这可能就是市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贵人和最终的情人。
然而结局却是裕太与纪子结婚生子了,市子也在5年后找了城里的初恋,那个市子心心念念为他做果酱的男人。
当然最后的结局,只露出了一个模糊的侧脸,但看起来和初恋很像。
就姑且这样理解吧。
那么既然市子忘不了那个人,为什么又在小森和裕太做着超越简单朋友,有着暧昧关系的交往呢。
做了米酒,就邀请裕太来夜黑风高的晚上,一个人过来,还说不要让纪子看到。
微醺的酒香,户外的虫声,给那个夜带来了暧昧的味道。
不过裕太和市子的确不适合,裕太目标清晰,娶了漂亮的本地姑娘纪子,踏踏实实过着日子是他的信念。
而市子有太多的不确定,逃避、自我蒙蔽、迷茫充满了她的人生。
她是一个可以在宁静的夜里,看着百科全书,也不会觉得寂寞,但是每每一瞬又让她内心翻涌,无法安放的一个人。
看了两遍的电影,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才能罢休。
就像爱看《中华小当家》,电影里的美食制作让我特别愿意在吃饭的时候观看这个电影,总觉得连带着自己的饭菜也清香了许多。
刚刚烤的红豆面包散发出悠悠的清香,外面的大风吹的橱窗沙沙作响,现在还是冬天,不过春天还会远吗?
小森林 冬春篇春天后半部分的一段鸡汤 热腾腾的 还算喜欢也没有说教 就摘录下来了 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01:14:26 冬天一结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下个冬天的食材在小森的生活 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妈妈在信上写道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 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 都不再是原点那么 不应该叫 圆圈 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 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 多少会偏离上一点 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 也还好也许 人本身就是 螺旋 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有不同 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 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 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第一次读这些的时候 不太懂它的意思
看完小森林之后,我跑到日本乡村去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小森林》里面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完全写实的!这就是我在日本乡村里发现的一个生活方式几乎一摸一样的女生:在山里娶一个日本老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_腾讯视频如果对于日本真实的乡村生活感兴趣的话,我拍了更多当地人的介绍,也可以了解一下: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V411C7hY/
有人说这是舌尖上的日本,我是不这样认为的,美食电影是先有美食然后往里面塞故事,很显然这个系列是有一个主线故事然后往里面塞美食的,这个主线不是什么弃子,什么美食,在我看来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就是市子在城市里遭到挫折,不得已回到小森林。
在日复一日劳作中终于选择了她的方式面对人生,看完全篇以后会发现这主线太弱了,弱到不经意都会忽略掉,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多少分支,这么简单的主线都能拍电影,还拍了两部,如果经常看日本电影,常常会看完以后忍不住嘟囔一句,这TM都能拍成电影。
可他就是拍了,而且看完以后很多人都能找到认同感。
很多日本电影就从很简单的一个点切入,甚至都不去铺开这个点,没有跌宕起伏,不去讲大道理,也没有哭哭啼啼,也不去造一个很童话的梦,就一个字,淡,淡到你不去注意时都不知到他全篇讲的是什么,市子最后没有说衣锦还乡,甚至说她男朋友都没有一个特写镜头,都不知道哪个是她男朋友,从逃回到小森林,到最后再努力一下,从开始对母亲的不理解,到最后是很钦佩母亲的,最后的母亲的一封信,第一是说明母亲离去的原因,同时也交代了自己离开小森林的原因,母亲有市子这个累赘,在市子长大后选选择再努力一下,她最终理解了母亲。
而自己没有任何负担却因为在城市遭受一点挫折就选择退缩,别人没手没脚都那么努力,自己有手有脚却不努力,却选择退缩呢???
不仅理解了母亲,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到城市里再努力一把这个就间接的表达了对母亲的钦佩,看完上半部夏秋就能猜到市子肯定会离开小森林再去拼一下的,从上半部的三个点明显的就能看的出来,第一个是和男猪脚一起去放鱼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男猪脚回到小森林是直面自己的人生,而自己是逃回来的第二个是别人种西红柿都是大棚种植,而自己却始终没搭大棚,很明显的感觉出她在外面还有未完成的心愿,第三全篇以春结尾,春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万物复苏,全篇收尾的处理,没有介绍市子走出小森林职业,没有描写市子成功与否,有的只是最后市子跳完舞,气喘吁吁,很努力的去完成一件事,以及最后那双坚定的眼神,成与败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生活,坚定的面对人生
在上大学之前,我过得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村生活。
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季等待,我虽不常亲自参与田地里的劳动,但通过父辈们不同季节的不同劳作,自然而然地便知道所有过程。
小时候也参与过收稻谷、收油菜、收花生等田间劳动,非常非常地辛苦。
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姐弟,你们要好好读书,读出去,以后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田间劳作吃苦。
尽管如此,但骨子里还是近乎本能地喜欢农村的一切。
看《小森林》时常想起幼时在老家生活的场景。
山里蒸腾的雾气,房子里散不去的湿气,山间的野果,田头的野菜……里面很多山里田间的细节,都很熟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很多往事。
记得大概十一二岁时,母亲要上山砍竹子,用来给黄瓜搭架子。
她带了我和弟弟上山,美名其曰帮忙。
像我这种笨蛋,刀都挥不直,怎么可能帮到忙。
那会儿实在无法理解母亲硬带我们上山的行为。
电影里有一幕让我时隔这么多年后,突然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
电影里市子独自上山捡板栗,听到山间一点动静便惊得马上停下来,生怕遇到老人说的熊。
我老家多山,我父亲年幼时还常发生小孩被山中华南虎叼走的事,关于山里野兽的传说很多。
偏偏那种细竹子,就长在这样的深山里。
母亲带着我们一起,其实不过是为了壮胆。
市子和她的朋友一起挖过一种叫做野葱的野菜,那是老家春天田野间长得最汹涌的野菜,遍地都是。
只是我们没有那么洋派的吃法,小时候面都很少见,何况意面。
老家的主食是米饭,盛行的其他主食也都围绕着米展开。
米粉、米面、糍粑、米糕、发糕……连辣椒都能里面灌些糯米腌起来,发酵后蒸熟了,油煎着吃,带着辣椒独有的发酵酸味和辣味的糯米饭(也是一道菜),非常好吃。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道菜准确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春天时,母亲会挖很多野葱回来,新鲜的炒鸡蛋,有的洗干净晾干铺盐腌起来做野葱咸菜;有的把葱头和叶子分开,叶子切碎了和辣椒碎混在一起,变成一种酱。
葱头则直接放入腌好的剁辣椒酱里,三五天后便可以拿出来吃了,酸酸辣辣,特别下饭。
老家山中还盛产一种山胡椒,母亲也会摘很多回家,和剁辣椒混合下,腌成一坛,保管的好,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
这种腌过的山胡椒,吃饭很多,直接拌饭吃很香,炖鱼时来一点跟比酸菜鱼的口感更鲜香,夏天搞一点拌个简单的凉拌菜什么的,又酸又辣又麻的,滋味特别。
春天的笋啊,母亲处理得很粗暴,洗干净晾干了,直接让酸菜坛子里一扔。
隔一阵儿再拿出来,就是好吃的酸笋了。
小时候,母亲总要做很多很多很多的腌菜,总要在春天便开始储备很多很多的吃的。
电影里的市子说,从春天开始就得为冬天做准备了。
还真是没错!
不过,这是电影,从古至今的艺术家们对田园生活始终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现实是,我的母亲拼命储备食物,是因为家里穷。
那会儿,村里人的女人们都是一样的,从春天开始,就开始计算起冬天了。
母亲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不会种田。
如今的我,早就已经远离农村生活了。
但在看电影时,却觉得难过。
市子说,我回到小森是为了逃避。
曾经,我也想过一样的。
可是,我是不敢回去的。
且不说电影始终是电影,满足一个美好的幻想便好了,就说老家的农村和日本的农村,差距还是挺大的。
像市子那样回到老家独自生活,大概会被当成神经病吧!
小森是这样的地方。
远离城市,去一趟镇上需要花费一天。
骑单车穿过夏日满眼的绿,沿着坡行,阳光饱满,清新又安静。
当然,如果不再上坡的话,你知道,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市子因为不喜欢东京忙碌而机械的生活,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小村,虽然一个人住,夜里也会有许多访客,比如蓝色的蝶,在窗口扑腾扑腾。
下雪的时候,竟然会有熊来偷柿子,想一想萌萌的,第二天看到被扑倒的树,市子说,啊,它不会受伤了吧,可爱至极。
天气潮湿的时候,升起火炉。
因为没有钱,只能用普通的炉子,要经常清理烟囱那种。
升好炉子,利用余温,正好可以烤面包。
烤面包是细致活儿,发酵的时间,揉面团的力度,对炉温的掌控,都需要许多的练习,以前有幸在丽江吃过加拿大帅哥做的炉烤披萨,面团竟然会变得脆脆的,有着煎饼和面包的混合口感,很是难忘。
夏天下地干活儿,汗腻腻的铺了满身,这时候酿一份自制酸米酒,冰镇之后,咕噜噜一口就能喝完一小瓶,忍不住再来一瓶,感觉浑身舒张开来。
一个人生活,需要许多的智慧,人要有多聪明,才能在寂寞和拥挤之间随意淡然。
就像那小时候吃了一口觉得苦涩的胡颓子,等到熟透做成果酱,抹在炉烤面包上,一口咬下,脆脆的咔擦一声,才发现一直误解了它的好,沿着脚边的落果慢慢的,慢慢的摘,又想起和男友一起摘胡颓子的时候,思念总是这样,你以为收得好好,当你打开那个盒子,早就像胡颓果浆,散落得到处都是,很难收拾干净呀。
小两届的学弟佑太是吐槽圣手,他说起为什么不想去东京而回到小森,因为喜欢小森,“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啊”。
他和市子一起去转移鲑鱼苗,完了老板招待吃鱼。
清澈的水,鱼肉鲜美。
直接火烤,撒点盐即可,或者切成大块炖成鱼汤,夏日的汗都沸腾起来。
小森的山上,四季有许多的野菜,采回来一包包,得去早一些,晚了的话,勤劳的婆婆们就采光了,裹上面粉糊,椿芽天妇罗,也可以将野芹搭配土豆泥,做成开胃的土豆沙拉,想起以前会和老妈去山上采灯笼花叶回来煮粥,吃了夏天就不容易生疮,到春天,花也可以吃了,樱花落下的季节,小森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大雪纷飞的时候,来一片自己做的烤红薯,听听附近的婆婆吐槽,说,哎我家那口子一点都不帮忙耶,还竟是给老娘打败事。
然后年长的婆婆说,那就是感情不够深啦。
大家一起笑起来,笑声混合着大雪飘落,小小的屋子里香味铺满,挂在屋檐的萝卜干也温柔起来,要是配合胡萝卜等炖菜,一切就更美啦。
也会遇到闺蜜吐槽觉得难受,在路上走走走,回去发现她带来了自己做的咖喱,搭配发酵完美的面团烤成成印度风薄饼,火炉上的面团,受热会慢慢膨胀,两个人看着面团,等待着那一瞬间,大声笑闹着:哎呀哎呀连在一起了。
吃货总是比较容易幸福的,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想着待会儿要去吃了,就两眼放光烦恼跑光。
如果你看过《被嫌弃的松子》,会对独居有着一种恐惧。
总觉得泡面盒会越堆越高,电视屏幕都在嘲笑,然而在小森,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至少表面上是的。
在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看落日流云,过着与世无争,随四时而息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吗?
也许是的,要不市子的妈妈就不会一声不吭离开了家,要不市子也不会在春天放弃栽种新一年冬天的土豆,离开这温暖的故乡。
年轻的时候总是憋着一股劲儿,说不出来要做什么,但你不愿意就这样了。
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愿意去迷惑思考的人,比较像人,而不是批发用品。
想起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到一位妈妈,到了八十多,选择离开儿子去敬老院住,她说的一句话:工作了几十年,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
她喜欢英文翻译,头脑记忆都好。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变成家庭主妇—总有那么几个不想做饭的嘛。
这种孤独,只能自己消化,一个人住容易被歧视,不管被他人还是自己。
就觉得,必须添个爱人,要不这日子没法过了。
大抵中国人擅长群居,喜欢群聊,可是如果听不见孤独的声音,又怎能真正的融入人群。
一个人过都觉得心太拥挤嘈杂,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也很快就燃烧殆尽。
在小森,糖煮板栗是某天贩鱼大叔灵光一闪的作品,在村民之间流传开来,加红酒或其它不同的酒,软软的,糯糯的,如同在稻田间干活儿的时候,放在便当里的核桃饭,香甜可口。
看着看着,也想自己来做个便当,朋友说她女儿最喜欢吃自己做的香菇肉臊饭,就是先炒一些香菇肉臊,包入饭团,撒上酱油即可。
这两天买了渔具,改天带上草帽去守候的时候,也带上一盒吧。
市子的妈妈说,料理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境。
这点我很认同,想起几年前每天都在做饭,那时似乎充满着无穷的热情,但只是当做摄影项目在做,会有人点赞和推荐,更多是奔着虚荣去的。
几年后的现在,不用时常做大餐,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变出一桌子,这样随心随性,相信现在的食物会做得更好吃。
你看料理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要买菜,洗菜,切菜,煮菜,装盘,吃完还要打扫厨房,洗碗扫地,有时真的不想动。
但生活本是麻烦的事,你会遇到水电煤气和难缠的房东,也会遇到老鼠蟑螂和遗忘而过期的牛奶,会遇到半夜起来唱歌的怪人,也遇见裸着上身放鸽子抽闷烟的对楼邻居。
我们纠缠在这永恒的柴米油盐,如果你不爱它,分分钟想要逃跑。
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呢,西藏的人也要吃米,煮饭用高压锅还更麻烦。
对太懒的人,家徒四壁都嫌掉灰难打扫,我可不能这样子,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把自己从关灯以后清晰可见的寂寞和孤独里清理出来,做一餐简单好味的饭,去见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听一场心仪已久的音乐会,或是看一部笑到泪流的电影。
秋天来了,夜晚渐凉,转眼已到一年收获的季节,希望你我收获的,不只是秋膘。
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可你看我有了这么多,还要更多呢。
总是会被问到心中的文艺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在这麻烦粗糙的生活里,看出一些美来。
让人在永恒的柴米油盐里,竟然都能忍受,接受,享受了,漫长的日子变得能过了。
农活会浪漫吗,料理会浪漫吗,没有玫瑰花的爱情可以到达永远吗,我的态度是积极的。
你不用去森林,因为你的心,已经穿越那浮视的矫情,到达一片繁茂的孤独森林。
小森林冬季食谱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09825664/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因为熬八宝粥,在熬之前,抓了一小把材料铺在闲置的花盆里,几日后居然发了芽。
时值五六月,正是南方雨水充裕的时节,阳台是向阳方向,沐浴阳光雨露,豆芽长势出奇地好。
我萌生起照料它们的念头,铺土定植,拉杆搭架,施肥除杂,一个月后,豆叶茂盛,开出的豆花开始结成豆荚,藤枝已经顺着架杆,朝着阳光和向上的方向顺势缠绕在我阳台的防盗网上。
再过些时日,豆荚颜色由绿转棕黑,长得快的一批豆荚,终于可以收获了,小心翼翼嘣开晒干了的豆荚,小小的绿豆,结实地躺在豆荚窝里,是绿豆。
回头算一下时日,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不过两个月。
我摘回些豆叶,去叶脉梗洗净,下滚水煮透,淋上备好的花生油蒜蓉与生抽,搅拌均匀,啊,是童年妈妈做的夏日消暑下饭菜的味道,比番薯叶还要好吃。
终于亲自体会了一次种菜的历程,原是像养了个孩子,天天看着,也天天瞧不腻,又烦得很,觉得日子慢,偏总还是有期盼。
电话里与母亲说起,母亲答:岂止,我养你的时候,比这个更甚百倍。
不外乎人有温度有性情,人人不同而时时在“看不腻”与“烦得很”当中、在“日子慢”与“有期盼”中间起承转合,千回万转,难得修到你随你的,我随我的,我随你随你的,你也随我随我的,竟也是各自无事又相安了。
但过了此番种植收获,心念念想,想必植物也还是有温度有性情的,否则是不会从中得到一些除了果实之外的其他东西。
比如在对的时节万物茁壮生长。
比如在日日夜夜对着摇曳的枝叶,忽然想去慢慢了解它,也去慢慢了解你自己。
比如在人生的前方满怀虔诚地一次次探索,从中寻找到的传承的味道。
也在岁岁轮回的枯萎与繁荣中,化解自己苦痛的压抑的辛酸的快乐愉悦的重量。
《小森林•冬春篇》,年轻的市子因为在都市里“没法跟人好好相处”回到乡下生活,独自住在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劈柴烧水,烤火做饭,种菜除草。
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在为一顿顿饭菜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才刚结束,就开始着手种植储存下一年冬天的食物。
一个人铲雪开路,一个人田里劳作,一个人做冻萝卜,一个人上山采野菜,回来一个人洗净炸熟了一个人吃,有时请了吉子或佑太一起品尝,开吃前虔诚地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再开吃,似是对自己说,又似对食物说,又或许,倒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说。
日本式的礼仪繁琐但仍精致传承,影片里孩子们在雪地埋下纳豆,临走前对纳豆说了句“希望你变得好吃”“希望你变得好吃来报答我们”,“多多关照”之类话语随时可听见,单单就此一方面来讲,难以否认,那是个礼仪之邦。
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对食物说起感恩话语来,真是一件有底气又圆满的事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旁白,因为市子独自生活,许多事情原委交由旁白来处理,近似一种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因为配了记忆里与母亲与他人的相处的画面,交代出回乡生活的缘由,交代出在各种食色性味蕾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我想起李安《饮食男女》,在一道道家常菜中搭建起亲情的桥梁,搭上现状的独处与所谓“努力”的生活,似有一种寻找的意味,一种磨合的意味,一种挣扎又面对的意味。
人们终此一生,在面对未知的方向,不管自知或者不自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寻找与想象。
母亲时而来信,信中照常说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而至于她自己,身在何处,与何人处,也并不描述——大抵,母亲在茫茫人生旅涯中,也曾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也仍在阳光大道上无着落地找寻山谷里春天的野百合。
道理是经历过后的风湿病,隐蔽而真实,缓慢又长久远,想象是从未发生的找寻同期盼,是人在描述自己风湿病,叮嘱年轻人避免而年轻人因未曾到达的不以为意。
年纪轻轻,天大的事一觉醒来新陈代谢也早已更新完毕,哪里感觉到能受伤呢?
市子用食物的方式企图找到与母亲心灵的沟通,中间也只是说,都满了二十岁,也没有得到母亲所说的等她满二十岁就告诉她关于做出松软的土豆泥烤面包的食材与用量的秘诀。
没告诉她,或许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该由她自己亲自去感悟。
有个片段中,市子在田间除杂草,有那么一会儿,她伸出手臂,想象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植物,生根发芽。
是的,你知道,人在大段大段独处的时间里,必定会有许多想象的情节出现,想象完美回击白日里尖酸数落自己的路人,想象成功要到了地铁上常遇到的心仪女生的号码,想象把所有不如意的过去好好重新来一遍——在想象中剔除了过去曾挣扎过也逃离过的怯懦,精美地在脑海中演绎一遍,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又不置可否。
到底是没法好好下定决心去解决一段过去啊。
才有吉子与她吵架,“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直好像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其实只会说些漂亮话。
你有好好同他人相处么,你有资格说这些么?
”也才有佑太一边深一步浅一步走在雪地里,一边跟她说,“我一直很佩服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地生活,但其实总让人感觉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自我欺骗,却用‘努力’这块幌子在遮掩着一切。
你难道不是在逃避吗?
”无一例外,无言以对。
因为不接受,不面对,不解决,所以才不会有释怀,不会有改变,不会打开崭新的另一个篇章,当然也不会有对即时当下完满不完满的坦然的享受。
春、夏、秋、冬一整年,一整年的日子将要周而复始,除了种植与收获食物,是真的,也该有其他一些什么东西的收获,哪怕了解自己一点点,然后去解决自己。
一旦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噗通”这么一下,掉了,通了,下个决心,也不再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时时刻刻弥漫在无边无际怅惘中的境地。
会期待看到市子做出的决定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隆冬快要落幕的暴风雪日子里,又收到母亲的来信。
信上她说了这样的话: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叫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也还好,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那个时候,市子已经决定不再为下一年冬天的食材而种植土豆。
五年后重逢,生儿育女,经营生活,也是丰收。
回头讲起过去,到底人生是需要那么一次心灵的独白与找寻。
像母亲过去曾对她讲一句,“自己要看的书,就自己去找”。
你就去找,找自己的种子,去播种。
与其说这是一篇观后感,不如说这是一篇游记。
2016年的那个夏天,我看了《小森林》,然后买了机票,在日本找了一个乡下住了3个月,一直呆到了2017年的冬天。
原本我以为《小森林》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后来我才发现,它其实上是一种写实的风格。
冬天的时候
夏天,带了两个妹子再次去探访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基础设施特别完善。
我经常和别人举例说的是,日本乡下的马桶圈都是热的。
交通也很方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电车,便利店,网络,都是有的,亚马逊的物流也很方便。
甚至乡下的学校都有非常高级的篮球馆,就像灌篮高手里面的一样,尽管当地的初中只有70个人,高中只有200个人。
咖啡馆,便利店,超市,该具备的也都具备。
日本乡下的咖啡馆和乡下的孩子当我使用“乡下”这个词的时候,总怕会给人带来误解,所以还想特别解释一下:日本“乡下人”和中文里的带有贬义的“乡下人”可能有一些区别。
中文里的“乡下人”更多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一种贬义的称呼。
但是在日本的“乡下人”只是生活在乡下而已,就我接触过来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少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且他们做的东西品质比起发展中国家的就要高处很多,不仅仅是从质量上来比较,而且也从外观审美上来比较。
放几张食物的图片就能感受一下质量了:)
后来带着朋友去日本乡下体验但是其实日本乡下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精致的体验。
而是这些外在的,人们肉眼可见,身体可感知的东西之外,当地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
在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很焦虑,为收入焦虑,为事业焦虑,为未来焦虑,为关系焦虑。
但是,在“小森林”里面,尽管当地人生活得也是很繁忙,每个人甚至要充当很多个角色。
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
如果说城市里的人有一种下垂的力量,是丧的,无力的,佛系的。
但是“小森林”里面的人却是向上的,有力的,饱满的。
一起参与做食物
乡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公共空间
看他们做的料理我在“小森林”里见过好多人,也听过一个故事。
其中一个女孩,有着良好的背景,从小到国外留学,在东京上学,在联合国实习,但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小森林”里面杀野猪,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是,她发现野猪对当地造成了一些农作物上的伤害,同时,她又发现当地的农民料理野猪的手法很独特,可以作出很美味的食物来,所以她觉得也许可以通过开展“野猪肉”的产业,在帮助当地减少农作物伤害的同时,也可以给当地做一个新的品牌,开辟一个新的经济产业。
当时我一听觉得这口气好大啊,不会是吹牛吧。
但是,等我过了一年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把她的野猪肉卖去了东京最高档的餐馆,同时她的事迹也被NHK的地方电视台报道。
刚认识那个野猪女孩的时候
野猪女孩的事迹被当地报道后来,我在当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奇奇怪怪”的人,有要做教育革命的,有要开始一个新的王国的,有要振兴当地的,也有开发新的粮食品种的,酿酒的,种米的,包山护林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不同于大多数我在中国见到的人只是喊喊口号,她们确确实实是在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我也有遇到类似“小森林”的女主角桥本爱这样的女生。
她自己劳作,然后把食物以精致得体地方式制作出来。
我见到她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进了电影,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周围的空气仿佛都温和了起来,全是美的气息。
乡下的自然环境
自己种植的 水果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年糕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醋因为我曾经去过很多的地方,有十几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但是日本乡村的那种静谧以及逐渐聚集起来的向上且自由的氛围让我特别喜欢。
所以也是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带更多的人,深入到“小森林”里面去了解一下真相。
因为那是一个让你知道“wow,还有人这样生活”的地方。
也是一个让你可以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地方。
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的信息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小森林”
妈妈在几年前的突然离家,让她很早就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
在合适的时节烹制适合的食物,远离城市的小市尝试换个环境努力生活。
然而,她发现,原来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辈子都在为生活辛勤地努力着,而自己的内心实则在逃避外面世界所带来的艰辛。
青梅竹马、闺蜜、邮递员大叔、邻居阿婆……每个人都在勇敢地面对未知的生活,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大家坚强的内心都是相同的。
小市决定回到城市。
几年后,小市带着男友再次回到乡村,看到这里的一切也在和她一同成长着,但是生活中的温暖与爱始终没有改变过。
2016.12.25 - 2017.1.5 From Osaka to Nara, Japan
原始的日本农村生活,其实还是蛮辛苦的。处于深山中,风景非常美,但生活的不便和单调也是在所难免。很佩服一个单身女人独自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自己寻找一切食物,独立生活。大概也只有日本把这种非常辛苦单调的生活描述成幸福的模样。其实这种枯燥的农村生活在全世界都一样,只有日本耐着性子认可吧
白日梦般日式乡村生活,迎合了布尔乔亚的审美。诚然,追求幸福和满足无可厚非,但裹着糖衣的谎言,还是是欺骗啊。真实可以残酷,也可以美到极致,是亲手播种的五谷杂粮,而艳丽的膨化食品,终会像泡泡一样被戳破,瘪掉,失去生气。
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剧情 就是简单的好看!
美食vlog做成电影没必要,看来玩豆瓣的还是城里人多。
一部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沉住气,慢慢观看的生活美食类电影。美好的如此纯净,让人无比向往。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魅力和精彩,完全只在于一个人的选择。但对一个姑娘而言,能固守乡土的一份坚守,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确实难以做到。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此类电影改编,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或许可以尝试
下载了,还没看
这样的田园生活也可以拍得这么惬意,其实这样的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少了片中的宁静,生活没有这样诗意,感觉主人是在逃避现实。
比上一部的菜看起来更难吃了,空洞的说教和价值观一样可怕。村里开会的时候,除了女主一个小姑娘,剩下的全是中老年男人围坐在暗色调的房间里,和这部剧的小清新格格不入。
夏秋篇给以相对的好评是基于确实拍得比较美好,桥本爱也很适合这样的角色,这里主要说说缺点。首先可以直接用三部作品直接进行比较,本片从生活态度的传达上,被《人生果实》碾压,从食物的展现上,被《舌尖上的中国》碾压,从精致生活的表现上,被李子柒碾压。要知道小森林的内容都是假的,只是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所有的画面也都是摆拍的,那么既然都是摆拍的,显然各方面都有更好的作品比之优秀。要着重指出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般都不会那么雅致舒适的,另外如今大多数好看的农耕生活的影视类作品,也几乎都是用非常工业化的模式进行制作的。爱看这类节目本身问题不大,只是务必不要被这种假象所麻痹,就当做一种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如小时代一般的恶趣味
日本的电影总归有着这样的风格,事实上,我总觉得有着一股压抑,尽管这部影片一直在烹饪,过着平淡的生活,可还是给我这样的感觉,平静且苦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生活,是当代人可遇而不可的梦想吧
结尾减一星。。。。。真是什么鬼。。。。
加入了剧情之后,终于是一部电影了,一度泛起浓浓的鸡汤味,幸好,还是讲述一个和孤独和解的故事----转念一想,我国居然没有一个年轻演员可以胜任桥的角色,真是心酸(什么,谢霆锋?)
长Vlog?
抱歉,实在是没坚持看完,看片名还以为会是更有看点的剧情片,结果一直就在做东西吃,然后我就懵了,这是美食片?如果是这样,我还不如去看舌尖上的中国,犯得着看这大闷片?
不敢简单。
对女人而言所谓“一间自己的房间”还得是厨房啊。伍尔夫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自寻死路了。张爱玲懂,她说职业女性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片末女主结婚孕子然后再回归,这才算完满了。
这种在山里盖一座小木屋一个人吃一个人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真是治愈当代社恐的最佳利器。
冬春篇生活气息少了一些,主线推动,人际关系多了些。人多了起来,便略微少了些恬淡静雅,多了些繁闹喧嚣。错过了裕太,读完了母亲的信,解开了都市的结,离而复回,释怀了生活,填补了人生。还是一样,可以借慰心灵,不可介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