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的剧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有两个情节。
第一个是鲁西西问她的父母:“如果我学习不好了,你们就不喜欢我了吗?
”她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谁会喜欢学习不好的孩子。
”第二个是鲁西西说学校里成绩不好的没有资格参加活动,而老师的回答是“这里是学校,学习成绩当然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叮嘱要做个学习好的孩子,而学校里的各种排名还有各种奖状也都是看成绩的。
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这似乎是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个标准的确是不对的,因为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能够评出成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是我又觉得完全不看成绩不做排名又有点不太合适,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自律和自主。
怎么能够找到合适的点感觉是一个很困难的事。
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找到这个点,既能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又能让孩子们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人公,带着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
给小朋友看的电影总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夸张化与理想化。
这就是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总认为黑与白是分明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故事的主要矛盾为“是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大人的喜爱”“孩子学习不好究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还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友情与名利究竟哪个价值排序更高”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用思考我们就能脱口而出,但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一个人缺乏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我更加羡慕的是皮皮鲁与鲁西西能够与遇见一群各具特色的罐头小人,从此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都会有罐头小人的陪伴与帮助;在遇见美好的事情的时候有人可以分享喜悦。
但是也有一个很现实的地方:罐头小人终究要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再好的朋友最终都不免面临分离。
与其说罐头小人是凭空出现的,不如说他们就是我们埋在心底深处的种子,在我们滋养培育之下终会让我们能够以如有神助的魄力单枪匹马面对洪水猛兽,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施助者。
这个电影就跟尬,能看出来你想兼容孩子的乐趣也想抓住大人的兴趣 避免孩子在看 大人在睡觉,但是就是这种鱼和熊掌双煎的效果下 小孩看的心情不好 大人看的郁闷!
1、我对电影术语不懂 就是在给鲁西西的特写居然是用拍成人的那种镜头来呈现的,包括很多摆拍的镜头 还有那个打小报告的女孩子 很特意的、很刻意的要拍出那种“心机表”的感觉,一个傻白甜 一个心理阴暗 宫斗剧吗?
2、孩子看的 主要多呈现 好奇、童话、快乐、探索、想象的内容,这个电影拍的就是无私奉献、内心阴暗、制造紧张、营造恐怖,我后面一个男孩子看到紧张的地方 哇哇大哭 别的孩子也在嘤嘤哭泣,大过节的 我是不是要夸夸你了3、小人在电影中 最出彩的地方 居然是作弊!?
我都无语了,不管大人国、小人国 国内外的素材太多了吧你再孩子面前整这玩意?
我都不知道 你这个到底拍的是给谁看的好多天了 有些要吐槽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觉得郑渊洁童话真的是可以慢下来用心拍,现在电影圈最缺的是内容 内容 内容 难得的好内容还是要慢慢打磨,短平快出来的只会消耗大家的热情,盗墓题材就是被资本玩坏了,那么好的内容,所以真希望郑渊洁能好好的选导演 选影视公司,你以前说你为了装读者的信在北京买了套房专门放信件这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请不要被资本绑架!
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一部和《借东西的小人艾莉缇》很像的电影,但故事的内核却完全不同。
郑渊洁的童话就是有这样魔力,能陪伴三代人成长,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罐头小人》的故事,都不会显得幼稚浅薄。
第一次读这个童话应该还是10年我三年级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黑色幽默,在那时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有什么人知道,而郑渊洁写的这种童话早在我父母那一代就是孩子的精神食粮。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超时代性,电影想表达的内核其实简单又夸张,唯分数论和唯考试论。
表现出的小学生活其实略微被妖魔化和畸形化,但作为一篇童话,这都是合理的,儿童读物本就就需要明确的辨识度的清晰度,才能让孩子读下去,理解到东西。
说回到电影,该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几乎一刀未剪的把童话完整复刻出来,让年长的观众回到了那个属于“童话大王”的时代,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并不低龄化,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内心戏。
这部电影改编的原著实话来说并不是郑渊洁的巅峰之作,只能算是《魔方大厦》事件的一个后遗症,电影的彩蛋也提到了,《魔方大厦》也将会被改编,和这部童话一比,《罐头小人》只能算是一个简短的单元剧,还远远不能体现郑渊洁的黑色幽默和超前寓言。
我一直认为,如果想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几岁,都应该从读童话开始。
我在重读世界三大童话和三大寓言时总是会被人质疑:“都这么大的人了,还看这个?
”没错,就应该看这个,童话是所有文学的基石,你学会认字以后第一个理解的文学体裁就是童话,童话是写给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的。
孩子看的是三观,大人看的是心酸。
往高了说,如果没有读童话带来的纯净之心,佛学的缘起性空,儒学的知行合一,基督教的上帝之城这些概念,你又怎么可能真正的理解?
有空闲的时候,请多读读童话吧。
不管是小王子手心捧着的玫瑰,身边的狐狸;还是山鲁佐德的第一千零一个故事;还是皮皮鲁和鲁西西。
都是和经史哲一样,在文化天空中共同闪耀的群星。
不,它们是北极星和启明星,为我们指引着方向,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这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很上头。
电影设定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任何权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任何被当成一个人的权利,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需求不会被满足,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扫操场,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自己给自己倒水。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扭曲的,而且到影片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不稳定的。
鲁西西因为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没有及格,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想到她之前成绩这么好,这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她的一次成绩不好直接抛弃了她。
相对应的,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心里的宝贝。
所以这不就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嘛。
影片中的罐头小人来自于魔方大厦的罐头国,在那个国家小孩当家,因为莱克的到来,父母们都被关进了罐头。
这也是一个扭曲的国家,大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权利,和电影中的世界刚好相反。
我不知道这种设定是不是郑渊洁想要讽刺社会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但影片中完全没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只有鲁西西的一次大吼,而鲁西西却因为这次反抗差点被开除。
在这次鲁西西被开除危机中,鲁西西的父母说出了她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小编辑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杂志社和她上的第一小学有关系,所以为了让她在这个最好的小学上学,他的父亲拒绝了很多更好的、更能够发挥个人价值、更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她的母亲借着这件事情告诉鲁西西,父亲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她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除了保证学习成绩并拿到那唯一一个上重点中学的名额,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对不起父母为她的付出的。
这部电影中的这对父母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吧,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说为了孩子,这样道德绑架和逼迫孩子去听他们的话。
而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母亲也说,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喜欢鲁西西了,还说谁会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真的是像一个核弹一样直接在我的心中爆炸。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涯,我无法想象如果成绩不好的话我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我的母亲没有电影中这个母亲这么早的暴露这件事,我的母亲是在我上研究生之后才暴露了这件事情。
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相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句话。
就像什么都行其实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无条件其实就意味着条件十分苛刻。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再也不相信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会爱我这件事情。
我猜这可能也是我“客体恒常性”很差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再看整部电影,剧情发展很奇怪,整个就是一个女孩要反抗这个不正常的世界而做出努力,但是失败了。
但是鲁西西毕竟是主角啊,要怎么样才能让叛逆的女孩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呢?
于是电影设计了一个火灾,并让鲁西西成为了救火英雄。
但这种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回归也不能改变这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皮皮鲁那么优秀的航模搭建能力没有人注意到,画画那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注意到,靠着博士获得了极其优秀的成绩的皮皮鲁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掌上明珠。
从这里我感到他们并没有教育人和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似乎只是工具,他们嘴里说着希望孩子们成绩好、希望孩子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把孩子们人的一面抹去,不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情,把孩子们当作提线木偶来管教,甚至不惜用上威胁的手段。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班主任看到自己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被大火困在楼上居然会撕心裂肺的要去救就显得十分不可信。
影片的最后罐头小人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要寻找魔方大厦的世界。
我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至少他们在魔方大厦里的那个国家会把孩子当个人看。
郑渊洁的童话一直都被冠以大人也能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他对这种扭曲世界的讽刺,也没看到这个扭曲世界中的人有任何改变。
电影最后想表达的东西看上去是好朋友之间就算吵架了也要和好这种主题。
所以整部电影真的显得让人又无语、又上头、又拧巴。
所以让小朋友看这个玩意你想让他们学会什么?
靠作弊赢得大人的尊重么?
让大人看这个片又想让他们想起什么?
小时候被大人无视的感受么?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面,寒风呼啸,郑渊洁带我冲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带我冲进了一个温暖的世界里面,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人是双胞胎兄妹,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很一般,视如仇敌;但是因为五个罐头小人的到来,皮皮鲁和鲁西西汇聚在一起之后,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调解,终于安静地呆在一起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人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电影带给我们的触动不只是童真和少年时候的友谊,还是我对于我生命之中丢失掉的东西带来的感动,是我对于生命之中我缺失掉的幻想和纯真的感动。
人的一生,爱意随风起,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境。
Part 01.电影在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束缚. 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电影里面,小小的女孩子鲁西西遇到了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罐头小人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保驾护航,在鲁西西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给出帮助,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施以援手,在鲁西西难过的时候陪伴着她,在鲁西西对于人生有不解的时候也给出自己的小小帮助,这就是鲁西西的小小人生。
电影里面有严厉的老师,电影里面有凶狠的不通人情的父母,电影里面也有让人不喜欢的捣蛋的小男孩,这些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童心浪漫和真诚,这些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陪伴,万能的罐头小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电影带着我们走向了纯真,走向了生命的美好,走向了我们的爱与真诚。
Part 0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我们行走在生命途中的时候,我们想要把这些孩子当作一家人去对待,但是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个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生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得到,会失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命,爱与个性,自由与想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生命之中最缺少的东西,生命之中温柔的,碎片的,心灵上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那些最深情的孩童,那些内心深处有渴望的孩童,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我站在生命旅途之中感受所有的美好。
越长大越孤单,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做过的梦,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遇到过的小小的感动,爱意随风起,飘飘散散,零零落落。
特效土土的,剧情尬尬的,转折硬硬的,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首部大IP的影院呈现,多少还是有不自觉原谅这一切的情感[破涕为笑],鲁西西演技很真挚,制片给人强烈的小孩穿西装皮鞋装大人似的笨拙和无奈,于是煽情时陷入一种又想哭又好笑的魔性尴尬中[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小学生们看得很投入,说好惊险好刺激好搞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终于有空带着孩子,一家三口一起来看《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了!!!!!!
电影开头和原故事特别贴合!!!!
特别是五个罐头小人从罐头里冒出来的情景,哈哈哈哈哈哈哈,电影里贴心的让五个罐头小人穿上了黑色紧身衣,人为的打了和柯南一样的马赛克!
我记得原文应该是没穿衣服,大家都害羞了,所以才有鲁西西给他们做衣服这一幕;我女儿当时还问,他们怎么都穿着一样的黑衣服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然而后面的改编,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原著里,不管是皮皮鲁还是鲁西西,都是接受过一次博士的帮助作弊之后,决心好好学习和好好学习外语,然后在后面的考试中,带领落后生反败为胜的,价值观特别的正直(哈哈哈哈哈,原谅我只能用正直这个词来形容)但是电影里,可能是为了塑造冲突的需要???
博士一而再的帮助他人作弊这就算了,还塑造了一个孩子中的告密者,所谓的反派;而且明明我记得,原著里,发现落后生偷偷在小树林里补习功课,以及最后献血的是校长,在电影里,变成了数学老师;也许是电影时长的关系???
电影里的大人们,脸谱化特别严重了,在后半段,说教意味也非常浓,反而不如原著人物人性化。
虽然电影不如原著让我觉得轻松(可能我有原著滤镜吧),但是,电影里也有让我惊喜的彩蛋,比如,整个皮皮鲁和鲁西西他们是魔方市的,罐头小人的来历变成魔方大厦里的了,完美地和魔方大厦联动之外,感觉后续可以拍出一系列同ip同世界观的故事了!!!!!!!!
我可太期待了!!!!
还有就是整个电影的拍摄,将故事放在了我们熟悉的八九十年代,布景和一些书本,物件,做的特别好!
老师桌子上的生锈的茶叶罐,粉笔盒,颜料棒,细节太用心了!
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我小时候,钻在被窝里,偷偷拿手电筒看每个月的《童话大王》的时候!!!!
我女儿在看的时候,全神贯注,竟然没想起来吃她带的零食,特别难得,还难得的,愿意跟着我等片尾的彩蛋,要知道,小姑娘以前都是不愿意陪我等彩蛋的啊!
电影真的超出我的期待了!!!!!
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
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
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
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
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
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
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
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
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
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
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
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
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
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
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
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
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
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
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
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
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
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
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
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
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
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
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
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
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
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
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
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
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
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
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
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
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
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
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
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
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
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
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
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
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
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
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应该是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电影吧 感觉迟来了几十年 小女主演技不错 希望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回忆童年的影片
还是踏踏实实看书挺好
全片以一种类似“潮汕人重男轻女那种毫无道理的刻板印象输出”去把“坏”孩子与成人放在一个绝对对立面,最后让大家“改邪归正”。我也是原著党了,电影改编的时候没有结合新时代做哪怕是一点点的合理化或者改编,所有人物都极度扁平生硬,看得我难受,我浑身难受。强烈不建议小孩子看。
居然和魔方大厦有联动,意外之喜。
emmmm
小孩子还很喜欢。
中心思想放现在实在太老旧了。后段全员洗白的校园大火更是没必要,一帮师生鼓掌鲁西西在中间哭,这画面没眼看…
一,里面喜剧特别特别多,很好笑有时候看的很入神的时候,突然来个好笑的,就感觉特别的特别的好笑。 约翰那个胖子样子很好笑。二,最后我看了那个彩蛋,我才知道,其实那个火灾只是有些人把一团火扔下来而已,不是真正的火灾。让我了解到如何拍电影。三,那几个同学相互帮助,他们一起成立了学习小组,让更多人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和考试里,让他们的成绩都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哪有皮皮鲁啊
3.5作为一部儿童电影能让5岁的小朋友有哭有笑的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很不错了
这都2021年了,还拍这种二十年前的校园故事...到底是拍给谁看的,编剧们能不能走点心啊。人物的塑造就不说了,幼稚得要死。
成人看确实是没劲
还原度挺不错 就是皮皮鲁需要换个帅气的演员 四年级多么美好的时光 一切都可以重来跌倒了也可以再爬起来
实在是太大电影了,工业水平真的是不行啊同志们!但冲着表达的内容可以鼓励鼓励。
倍速看完 我找不回以前看皮皮鲁的感觉了
作为皮皮鲁故事的忠实读者,这电影拍的太不合格了,丑化学校丑化教育,故事本身也不够好看。
不到5岁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真希望今后多拍一些儿童题材的作品,而不是无休止的网大烂片。
欢迎郑渊洁书迷来看我编写的百科https://zh.moegirl.org.cn/%E7%9A%AE%E7%9A%AE%E9%B2%81%E6%80%BB%E5%8A%A8%E5%91%98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可能你的记忆有误。还有说角色塑造太差,你看过郑渊洁吗?
首映,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影片,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的影片,更是一部适合家长看的影片。关于亲子,关于师生,关于教育。另外,期待魔方大厦了!!!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