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看得早,几乎已经不记得里面讲的什么,抱着一股新鲜劲儿看了首映。
首先,电影居然以旁白为主来推进剧情,我和我的小伙伴表示有点震惊,这真的不是什么可视的有声小说吗?
可见新锐导演初出江湖都自带毁片绝技。
依稀记得首映后的见面会,也有人提了类似的问题,可惜问的不够尖锐直接,没有听到正面的回答。
如果语言就能表达整个故事,还要画面做什么?
不过我倒是还蛮欣赏房祖名那不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懵懂、有点痴傻,配上荒诞不经的故事,还不错。
其次,各位演员里除了健叔光芒四射外,其他人皆是表现平平。
主角“我”的存在感简直降到了最低,他的身份似乎就是旁白,一个参与了故事的旁观者。
(对了导演似乎还给主角起了个名字。
)一直在我脑海里的大约就只有房祖名中奖后那狰狞的笑容。
我不得不说,导演竟然还投机取巧的搞了个“每个人心中的一座城池”的立意。
要勇敢!
勇敢了,就能走出你心中的那座城池!
见面会上导演自述,一座城池的立意太深刻,所以我们只是改编。
改成了他妈青春电影。
台下竟然还有人附和,如果电影和书一样,还有什么好看的!
这...导演您是不敢拍还是没有本事拍,敢不敢稍微有点志气,即便您晦涩一点,好歹不用担一个烂片的骂名。
如果韩寒先生还稍微有点在乎reputation的话,还是关注一下您卖掉的那些书的改编权吧,甩手掌柜也没那么好做。
多少人是冲着“韩寒作品改编”来看的。
见面会的主持人问,看完电影大家要做什么?
我默默回答,回豆瓣打三星。
可是回来以后我琢磨着还是应该给两星,看在韩寒的份上,比小时代多一颗星(必须明确这只是韩寒和四娘的比较,一座城池根本不该是青春电影,在类型上没有比较的必要),一颗星给没有存在必要的旁白,主要还是取决于原作语言的幽默,让影片的可看性蹭蹭蹭的上涨了一点。
再扣一颗星,为了韩寒先生的轻忽。
结论是,花24块见到了房祖名,成就get。
改编自韩寒同名小说的黑色喜剧《一座城池》,由80后新锐导演孙渤涵执导,房祖名、王太利和黄瀞怡主演,这也是韩寒文学作品首次呈现于大银幕。
韩寒式犀利青春看完后,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对原著的忠实还原。
房祖名、王太利,以及杨地三人,基本与我想象中的小说人物对上路,他们的外形、神态本身就已经写满了荒诞、茫然,所以对他们的演出我必须点赞。
影片以主人公的对白作为架构,创作视角敏锐犀利。
片中场景转换频繁,但都没有过多渲染,就像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机械、单调,却无法逃离,也由此引出“一座城池”的含义——在你心底的某一个地方,总有一处安身立命之地,让你暂时远离生活战场,让你在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忽然就可以安放自己。
PK郭敬明小时代“他们的青春讽刺了我,我的青春却逗乐了你。
”海报上的这句话,不禁让人拿《一座城池》要与《小时代》较量下。
很多从业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黑色喜剧,荒诞不经,让人在浅笑中又不自觉地感受到时代的遗憾。
区别于《小时代》这趟欲望号快车,《一座城池》肩负着思想与责任感,即便充斥着幽默,也是真实又沉重的,剥离了表面的喜,积淀下了生活的悲。
《一座城池》作为韩寒文学作品在大银幕上的首度现身,不仅填补了韩寒符号在大银幕上的空白,更是作为流行文化偶像的韩寒,与郭敬明的直接交锋。
他们二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文学的作用——让作品引导读者生活,使其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不过谁牛逼谁装逼,一目了然。
我不知道对于这部电影期待的人 是对原著的热捧 还是仅仅是因为韩寒本人 或者基于其他原因,先前郭小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搬出了自己的两部改编局 结果自见。
这些年 将原著改编电影的比比皆是,我自认为冯小刚是最成功的。
对于王朔的作品都很能抓住本该表现的东西,而冯导和王朔是吃喝一起的难分基友,而对于韩寒呢?我只想说,不用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原著够好就好。
我觉着看这部电影的人,大部分是冲着小说是韩寒写的而去看的。
所以我想说说我怎么知道韩寒这个人的 。
我不像大部分人因为《三重门》知道韩寒,学生时代,言情书泛滥,每个女生手里都有几本名字叫什么爱不爱的书,我对此嗤之以鼻,带有偏见的把当时所有小说都分类到 —— 这些都是傻逼看的书,当然,这里面包括韩寒的。
那是个上午,已经睡了两节课的我精神亢奋,但又实在无聊,想起昨天旁边一同学看一小说异常开心,于是我便借来(一座城池)准备看几眼,坐在最后一排,翘着凳子,看的笑的我差点摔下来,在那个对我来说沉闷的早晨,被压抑了许久的我,竟然在课堂上放肆的笑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我当时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非常爽!
也许是挑战权威的快感,也许因为想找点存在感,也许是因为当时我很开心!
回家后,我便去看韩寒博客,看完后我就一个感受,这人好嚣张啊!
以至于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访谈的时候很震惊,觉得,这他妈是韩寒吗?
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啊!
后来我把韩寒所有的小说都看完了,《一座城池》当之无愧成为韩寒写的最好的小说,(好吧,至少对我来说),后来我就特别想总结一下这本书,但毕竟智商有限,于是看了各种书评后我看到一个词,荒诞,当时我还google了一下荒诞哲学,觉得这个词就已经完全可以表达出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感受了,(又因为google了荒诞哲学)对这个世界是荒诞的深信不疑。
城池里的故事一定有韩寒退学后去北京的那段日子的影子,除了玩车就像书写里的状态般吧。
这也是一类人在一段时间里的状态,20岁左右,无业,也不惹是生非,但会胡思乱想,也许算理想,每天空闲时间非常多,时间多的就快去研究生命的意义了。
后来,这段自由自在时期,便成了这些人的青春。
于是,和他们爱来爱去的不一样,这便是我的青春,如同这个世界一样荒诞。
该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冷幽默的手法,貌似承载了意义重大、严肃沉重的人生世界大主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咋地咋地,可是我却没看到谁走入了啥城,也没见到谁出了啥城,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动画表现的镜头姑且不算),是导演编剧没整好?
还是我智商确实不高?
不晓得。
过去的电影要求有教育意义、有普世价值、有美学高度、有美德的弘扬、有智慧的情趣、有心灵的震撼、有精神的鸡汤。
现在的电影变了,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无意义的苍白、低俗的桥段。
过去是加法,现在是减法,尽量减到比白开水还要白。
或许是现在的节奏快,压力大,观众在娱乐的时间里,不希望再承载一些负担吧。
还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导演只能做出这种东西?
奇怪的是,该片苍白平淡,为啥还给人一种要承载很多东西的感觉呢?
这感觉从何而来?
喔,是从画外音的旁白来的。
场景切换无法,漫画来凑,情绪提不起来,音乐来凑,内容苍白,笑话来凑,主体表述不清,旁白来凑,必.....须的。
我也喊声好吧,虽然我没看懂,可这是名人的本子,我说没意义,显得咱们没文化不是?
1.无论被挑出多少看似显而易见的弊病,它至少成功的表达了一种感觉:对社会、对成长的惧怕,以及因之必然而然将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感。
这来自原著,也是孙渤涵自己的理解。
2.导演挑选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旁白、人物静止地直面镜头、左小祖咒的音乐。
数量上的过多没有影响到它们恰当地服务于营造影片的整体感觉。
因为一向对旁白有顾忌,刚开始还觉得挺突兀,文学化的语言往往只适合读,但后来便感觉到没什么了,它让你融入到电影的整体氛围中了。
3.电影画面中呈现的人与物:比如不好看的主配角、砖头堆、破房子、啃鸡腿,在院线大银幕上鲜见,但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么,因此被称作“屌丝”是因为生活中也会见到的光鲜被人们假想和上述生活是决然割裂的。
我甚至想用不加矫饰这个词,不过本片还是足够矫饰,比如韩寒的文字时常就有些轻佻,又比如王太利不知节制的经过修饰了的表演完全不适于本片主题和风格。
4.房祖名演的很好。
5.“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
”《小莉》的歌词以前听的时候觉得真好但没细想,但这次想到,它打动我的这样一种条件句,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只有你微笑,我才敢吻你,是对生活怎样的一种不抱奢望呢。
6.对这个世界,韩寒当年甚或现在也怕的要紧。
这是被办公室生活逼得变态的我们之所以喜欢韩寒的理由吧。
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又能拿“怕”怎么办呢?
也许只是能互相聚在一起抱怨抱怨罢了。
明天,还得早班。
7.主人公屡屡遭受挫折,但大方向上作者、导演、演员、角色并没有怪罪这个世界。
因为内容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挫折,全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王太利自己搞伤自己两次是再明确不过的一种理念化的表示了。
他们就是不适应,他们就是怕,他们就是选择了逃避。
8.看完意犹未尽——它这样就完了。
原因在于片子的故事太薄弱,在于它在完事之前没有铺垫,在于它无矛盾、无高潮吗?
其他:太原北营火车站雷海峰先生出镜的戏果然被剪掉了——从车牌看,片子应该有很多外景在山西拍的吧。
韩寒还是对文字挺敏感的,比如那些夸大其辞的店名,日常太常见被我们忽略了,他拈来便成就了一种幽默,就像永川的太明先生。
又及,看书的时候是在太原小马,好脾气的田先森家里没有空,在他同事租的屋子里看了半宿看完(又或者就是在田先森的小床上,记不清了)。
电影是在昌平史各庄村边大商场看的,出了商场门10点多菜市场叫卖声还是不断。
边走边走调地哼着“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想打打电话给小莉。
但这些,真的不是为了说明什么。
一座城池,前不如后。
说实话原著就过于碎片化了,这也是我认为韩寒小说一直不如杂文的地方,也就难为导演了,本来天马行空的表现力却被另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束缚了,很矛盾。
也许就是这样导演才加了那么多的旁白吧,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
我发现今年的新晋导演均比较钟情于旁白。
旁白这东西就是这样,对于新晋导演来说,除非你真的能够把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要不然就中规中矩了,尤其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剧,这是一种表现力不足的体现。
当然,它能防止你走向彻头彻尾的烂片的队伍,但绝对不会成就你的事业。
很喜欢片头的动画,窃以为一座城池要是制作成动画可能表现力可以更好。
电影打了三分,韩寒一分,王太利一分,音效一分。
作为主角的房祖名,机械的独白中找不到任何原著上的幽默感。
再加上那张毫无表情的脸,我一直在想,他是韩寒原著上想表达的那种带有些许忧伤感情的人么?
剪掉了饭馆吃鸡前的配合,改掉了我最喜欢的阳台看火。
其余导演想尽力表达与的原著的契合感却力有不逮。
让眼镜王拍这个会更好。
至于那些为了韩寒打五分的人,韩寒会觉得你们是一帮可爱傻逼。
额很无语的吗,没有一点让我惊喜的,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看这部电影什么观感。
韩寒的书的确不适合影像化吧,或者说这个导演很菜。
遥想当年看电视剧版的 三重门 的时候,还有董洁 可以把我清纯cry呢。
可是这个ppt呢?
台湾来的女主角,房祖名的港台腔、略显浮夸的健叔。
额,幸好当时没买票。
转帖此兄写的太好,不得不转,很期待3月份的电影 -这不是一般的读后感,也非普通的书评,而是一个集多个解读与一体,对作品的提炼和回顾,让你从某个角度重温作品的场面. 《一座城池》是我一年前看的。
这次又重温旧作,心头又是那股熟悉的感觉。
不同于以往的《三重门》,本作品去除了华丽和强烈的讽刺,以简洁而近乎平民化的语言诉说着平民的声音,充斥着荒诞,也不乏幽默的调料,起初似乎搞笑,然后沉重,沉淀后又觉得是我们表面浮华下最真实的生活. 作品就像一个梦境,“我”,从一开始就充满荒诞地赶命到一座莫明其妙乌浊混乱的城池里去和健叔会合。
“我们”没有身份,是逃犯,也正因此才能以底层人的视角窥视社会的每个角落。
小说中主角们没有鲜明的个性,可以是任何人,而他们的几双眼睛悄悄地潜入了时代的缺口。
作品对每个场景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刻画,作者的笔如同隐匿的刀锋,不动身色地剖开了社会的截面。
在这张截面上,作品夸张而逼真地勾画着种种现象,没有太多主观对现象的注解,把诠释的权力留给读者,这是与以往荒诞现实小说最大的不同。
把真实用扭曲的方式给你看,是本小说的特点。
而小说梦幻般的荒诞也就在这张梦的截面上进行,游离在现实与荒诞间,它无须写得太实,太具体。
太具体了,小说如梦的感觉就打破了。
这也就是有读者认为此小说远不及《浮城》深刻的原因之一,但这是本作品的效果。
文中“我”与健叔在旅馆安顿好后,准备到一家日本料理先奢侈一顿,可胆小的健叔却对“我”说:“不行,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我们不能去有这么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地方。
” “我”认真对“健叔”说:“你要相信我们的政府。
你一要相信政府总有一天会还我们清白的;你二要相信政府是不吃无包间之饭的。
走!
” 典型的韩寒冷幽默。
接着,一位顾客因不满军妓音乐而被殴打,随着《让世界充满爱》的响起,真是荒诞而讽刺。
接着,就开始以“我”的眼睛,写在城池里第一场化工厂爆炸引起的火灾的荒诞所见—— “人们变得异常激动,买完菜的家庭妇女都像夸父追日一样朝故事方向跑去。
……如果有个刚睡醒的打开窗肯定会以为中国连二0一二年的奥运会也拿下了。
……很快我们骑车经过工业大学门口,看见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并且在出校门的一号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
’……健叔在前面半米处骑得聚精会神,屁股已然离开了坐垫。
……一时间情景壮观难言。
虽然几百人骑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几百人冲向火场肯定是一辈子只能看见这么一次了,或者抽象点说,看见几百只凤凰在骑车,真是让人生充实不少。
” 写到这,我便联想到了交通事故时发出啧啧赞叹的人群;大学中情场纠纷,男子将女友慢慢杀死而周围的大学生默默旁观;某大厦发生火灾,无数人聚集一起仰头观看,以致于有小偷这时偷钱无人发现。
还有当初中国申奥2008成功,突然电视上的主持就无故哭泣起来,然后还四只拳头一般立即从屏幕上打出坚决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字:“我们赢了!
难道其他申办国家就是输了?
”据说其它电视台主持们都紧急并且非常“艺术人生”地也被传染性大哭!
而且还男女拥抱哭成一团。
真的是:申办奥运我们赢了艺术人生的爱情!
我能想象北京的很多大学门前,肯定都会出现“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激烈的争夺。
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
’”的场面!
好的文学,并不在于它能把生活表面临摹到如何繁华热闹,而在于它能或不能以一种特定氛围和情绪,而勾起读者内心的无数体验与联想。
而写者若能先深入自己还能再抽离现实,最后以作品而异于生活,那才算是真牛的文字。
我们原路返回。
我说:“这火八成要烧好几天。
” 健叔说:“是啊,除非下雨。
” 话音刚落,雨丝飘下。
我说:“你这乌鸦嘴,你等我们回酒店再说啊。
” 健叔说:“我好人,我祈雨。
” 我说:“这么小的雨也没用啊。
” 健叔说:“是啊,灭这火除非暴雨。
” 说完,雷声大作,暴雨倾盆。
又是一处冷幽默,看完白戏,终遭报应,真是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
健叔也发生了“安全事故”,掉进沟里跌断了腿。
不久,健叔在看学生踢球时,听着感人的校园歌曲而感叹命运,却被飞来的球撞倒,引来一阵轰笑,结果手也断了。
人到此等境地居然还无法深刻地悲哀一场,真是悲哀无处藏身,眼泪无处流啊。
可命运就这样,在你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好运突降,我与健叔中了奖金,自然有了新居。
随后,作品相继写到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无望的小客栈和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是社会不同层面的缩影。
此外,文中插叙了几个人物,我过去的两个女友,一个带着小资的虚荣,在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鬼混,精神不入流但却属于上流社会,一句“你就没有上流社会的命”充分显现其有着阶级优越感,对“中下层社会”不屑一顾,笑贫不笑娼,这又是一个社会阶层间矛盾的缩影;另一个是典型的房奴,带着浓厚功利的爱情,这一切现象都渐渐造就了真情的荒漠。
而小C是个微妙的人物,她无知而善良,就如苍天注视下的小花,还未来得及受污染。
“我”真可悲,小C是“我”眼中难得单纯,能让我感受到美好的人,却并不了解我,也不懂得爱,因此我们没有缘分一起飞翔,“我”更多出于保护和她在一起,不让她受伤害。
至于王超,只是千万个没有理想的大学生中的一个,可以代表一群人,也无须太多笔墨刻画其个性,他的出现,道出了流行在大学里变质的速食爱情。
在艰苦的生活中我反而磨练出了些许韧劲,我们开往超市途中听了广播中中年男人充满童趣的看法,我们竟然找到了生活在当下,境由心造的感觉。
但每当黑夜来临时,希望如此飘渺地挣扎,我已经不只一次在夜里,在黎明苏醒时分看见了无法穿越的漆黑的夜。
我经常喜欢穿越楼下的树林,可能是面对黑夜中大自然能够找到自己吧。
在黑夜中穿树林时的心理感受就是“我”内心的潜意识。
此时,我感受到“晚上则完全是一个黑洞,虽然你背着身子,向前迈着脚步,却感觉后背被什么东西吸着,每一步都是退向后方。
大荣公寓是我惟一能看见的有灯的建筑,我的脸正向着它,走的每一步也是无比的坚决,但感觉离它的距离渐渐遥远。
突然间,仿佛穿过了空气中的什么障碍,大荣公寓出现在了眼前一百米的地方,脚步也终于变得实在了。
”这一段传神地刻画出“我”潜意识中的希望挣扎的感觉,生活希望渺茫,大荣公寓像海市蜃楼一样,离“我”越来越远的感觉。
随着钱一点点耗尽,我们居然违心地把损坏的取暖器卖了。
作者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人在苦难时与之抗争的情形,在绝望中反而能把人的潜能和生活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这依然难以抵挡难熬的黑夜。
此外,用景物来描绘人的潜意识,远强于一连串的修饰词。
但是这一切改变了,在我们和阿雄合作,阿雄向我们讨方案时,我们看到了莫名的希望,居然做起了不切实际的发财梦。
这些情节很真实,绝望中看到希望就像恶狼扑食,恨不得马上咸鱼翻身。
此时,我的心情也爽朗了,在冷天哈出的空气感觉自己活着,初显生机。
随着拿到了1000元的资金,希望又膨胀了,不满足于温饱了,健叔提高价格到10000元,而温饱思淫欲,他对永久妹妹的欲望进一步觉醒了。
我们居然开着车,不顾天气的恶劣,去接永久妹妹。
结果乐极生悲,王超的车损坏了,又是“我们”不切实际的一个惩罚。
我们还依然亢奋着,我再一次在夜里进入树林时,居然觉得那座墙没了,正如我心中的那块枷锁没了一般,心中泛起希望的“我”又一次尝试着穿越树林,穿越了许久,居然碰到了墙,看来希望还是要在现实面前触礁啊。
“我”用了很长时间,经过一番周折,以为自己走到什么机密地,结果还是回到了公寓。
可见“我”一定在原地瞎转。
在希望中折腾了半天,其实并未走多远。
现实不会因为你的希望而改变。
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果然,报价被拒绝了。
此前的亢奋化成了泡沫。
健叔回到现实,把价格降低到500元,连上网吧发信的价格都要盘算一下了。
消息发出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悲喜交加,平静得只有心潮在泛着波澜,事实依旧在原地,可一个梦碎了。
在韩寒的笔下,命运的起伏没有戏剧性,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平凡人一丝希望的熄灭,然后,化为百无聊赖。
生活仍将继续,对多数普通人或底层人而言,命运就像漩涡,你不停地旋转于其中;生活就在希望忽明忽灭的循环中,显现其本来面目。
随着个人希望的破灭,一场更大的火灾开始了,主人公们的命运没有下文,也无须下文,他们已卷入了一场浩劫狂欢的洪流中,人们骤然撕下面具,露出狰狞的一面,大规模的打砸哄抢,尽显世间百态。
人们既在内心的深度不安中不可终日,却又敢在莫大恐惧中去变态狂欢。
我和永久妹妹,两个还算正派的人物在逃,没有参与其中,而我还怀疑长江宾馆的善良老奶奶也是打砸抢的一员。
所有的矛盾因一场爆炸而立即爆发。
靠近结尾处:“在我的记忆里,似乎这条路有一条平行的铁路。
不幸的是,在现实里,它交错了…… 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不牢靠,我们生存所必需的阳光和温度都来自一个距离我们亿万公里远的大火球。
也不知道这个火球什么时候会灭掉——它孤零零地挂在天上,并不像放在桌上那样让人感觉放心塌实。
它灭了,我们也灭了……找的太阳公公啊。
一切多么不牢靠,我们的光和热都要靠身外的遥远的“太阳公公”?
那我们的太阳呢,我们心中的太阳在哪里,我们的信仰和理想在哪里?
速食爱情泛滥,离婚率居高不下,寒窗苦读进大学的学生最后流连于网吧,错对日渐模糊,只有输与赢才是真。
有多少父母在高中用残酷的方式禁止子女恋爱,而到大学恨不得把她嫁掉,还要嫁有房子,有身份的?
没有信仰的年代,一切会变得功利,标准渐渐混乱;没有信仰的年代,规则会堕落成动物世界里的弱肉强食;没有信仰的年代,短期利益会成为真理,社会阶级矛盾会加剧。
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是如此脆弱,会因一根导火索一触即崩,就像作品最后的那次暴乱,就像波音坠机永远会发生在将来的某一刻。
《一座城池》透过种种怪诞,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日子?
本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它能极具多棱放射力。
它就不写你身边的绝对真实,可就能让你立即折射联想及身边的点点滴滴。
作品的创作视角敏锐而锋利,也总是怀着贴切温和并隐含着巨大悲伤。
将当今众多城池中隐匿着的种种不安全感与危机心态,在开放的想象与虚构之中呈现得出色甚至超前。
最后,随着车队的到来,将一切回归如常,这是必然。
“忽然,我感觉身上暖了很多,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温。
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纵使世界再悲哀,人间温暖仍然在。
在巨大的悲伤过后,一丝温暖悄然升起。
不知道是改编了还是我变了 怎么不是记忆中的一座城池呢。可是有些事儿 永远都不会变 名字代表希望 代表希望。
基本尊重原著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时就会躲进去。有的人躲的时间长,有的人躲的时间短。而我,好像一直没有出来。
这甚东西啊?韩寒先生。
对不住了韩少,这片也就能打这点分了,实在是不行啊
风马牛不相及…
拍出了韩寒原著的感觉~就是总感觉结尾很仓促~~有种未完待续的感觉。
大学里我们创业,病毒传染,然后在帮同学们修电脑,遭到学校开除。我和健叔游手好闲,受雇小学同学帮打群架,一人血染沙场。我们逃往另一个城市躲避。住在长江旅馆里,健叔接二连三受伤。我们还认识了人有点儿“二”却很仗义的王超,艺术专业神经病阿雄。我们不时做着奇特的梦,想起曾经的女朋友…
房租明的样子蛮有文艺气息。声音就罢了
呵呵。。广播剧。。
这种完全意识流的书改变成的电影怎能有所作为
旁白念的好没感情。
电影拍得真糊弄
整部电影显得特别刻意,而且主角还是一个普通话都不标准的房祖名,不知道韩寒自己看了有什么感想。
失望。没剧情,没演技,只有王超长得还不错啊。
的却好看
各种小段子拼凑。王太利的夸张演技很有爱
其实基本照搬书里的,不过真的挺逗的。
把韩寒的一座城池拍成狗屎了。。。。
为韩寒点赞。期待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