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月的雨4月1日,有幸获得了参加《黄石的孩子》在北京新世纪影院点映活动的机会,于是欣然赴约。
现场很多媒体和观众早早等待着新闻发布会的开始,不出所料,发哥,杨紫琼和乔纳森-莱斯-迈耶斯三大主演均未到场,不过倒是有幸一睹了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的庐山真面目。
如果不是这部中德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太大兴趣去知道罗杰·斯波蒂伍德是何许人也,也不会发现原来他曾执导过《007之明日帝国》和施瓦辛格的《第六日》。
而如果不是周润发和杨紫琼,这个故事本身能引起的人们的关注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但在现实中的情形是,导演碰到这个几经修改的剧本后为之准备了十年,而因为《明日帝国》的缘故他又直接邀请到了杨紫琼,间接邀请到了周润发。
于是种种机缘巧合和各方推力推翻了以上我的假设,也催生了这个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在这些背景之下,无论这部影片水准如何,它的意义都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而观影过后,我的感觉是,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在《南方周末》采访导演的文章中看到他的一句话:“名人的历史都被保留下来,但不平凡的历史不一定都是名人的历史。
这也是电影的贡献吧。
”这应该就是导演对主人公乔治·何克最终的解读和定位了吧,他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对善的追求,那种理想主义是乱世苦海中支撑着他的最大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造就了一段在今天看来极其不平凡的历史,他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是永恒的人性的光辉。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而乔治·何克是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一名记者。
在未经历残酷现实洗礼之前,理想主义的他还抱着很多幻想。
可在遭受涂炭的南京城内亲历日军的大屠杀之后,一切虚幻的道德粉饰瞬间被粉碎了,如果不是中国的游击队长陈汉江解救,他自己也差点在这次劫难中死去。
让我略微意外的是,并不像上映前媒体大肆猜测渲染的那样,影片对大屠杀并没有过多的正面着墨,而更多的是从何克亲历屠杀时的种种心理状况来间接展现日军的暴行。
这些也为他后来的必然的心理转变埋下了伏笔。
可是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黄石的孩子》的一个引子,因为影片重点展现的是何克在这之后的人生轨迹,包括与游击队长惺惺相惜的友谊,与澳大利亚护士丽的爱情,最重要的就是和一群中国孤儿们的介于朋友和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一个没有大人的孤儿院里养伤的阶段,他和一群战时的孤儿们由隔阂到理解再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而为了躲避战火,他做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带领这60多名孤儿徒步跋涉,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进发。
这不是虚构的煽情故事,乔治·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现实往往要比荧幕的塑造要残忍冷酷的多,导演显然知道这段历史的担子。
还原它并不是只要感动人了就可以那么简单,要让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探寻那段历史的欲望,才是它的主旨所在。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影片导演都在极力避免基调堕入主旋律的煽情氛围之中,拍得相当克制。
同时,他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点到为止,但又并不吝啬。
这两点结合起来,整个影片的格局就显得很清晰了,每个角色的个性也就相对丰满了,至少没有流于肤浅。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斯皮尔伯格的功力,《黄石的孩子》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么厚实。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影片中导演时刻流露出的一种面对历史的谦卑,他并没有用自己异国人的眼光去肆意的解读中国的历史,他在非常小心的揣度着70年前中国大地上同样是一位异国人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态度。
面对当下影视剧肆意曲解历史成风的现象,这种真诚的流露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在导演的解读过程中,我也在努力的试图接近主人公的内心。
何克并不是神,如果没有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支撑,那段类似于长征般的跋涉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
故事的原著小说名字叫做《苦海》,影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陈汉生与何克的一段对话略微解答了我的疑惑。
陈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何克则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正统教育,而那种孕育着的理想主义是与生俱来的。
就算是命运的车轮把他们载到了当时如苦海般的中国,那股劲也是不会熄灭的。
而生于苦难长于苦难的澳大利亚护士丽、60多个孤儿、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和他们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苦难如海一般看不到尽头。
所以丽会在痛苦中用药物麻痹自己,所以有的孤儿才会在离开时绝望得自杀。
有了心中的那股劲的支持,陈汉生才会在南京沉沦时仍然不放弃游击反抗,并毅然帮助何克和孩子们。
何克才能在目睹人间惨剧之后,选择了一条他自己认为值得的道路。
也正是在荒凉乱世中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真性情与自己内心的脉动,杨紫琼饰演的大商人才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助何克,丽才会在何克死了之后选择继续留守在孤儿们的身边。
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绝对强大的。
著名摄影师吕楠在西藏拍摄的15年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靠包括歌德和巴赫在内的书籍和音乐才度过的。
这种精神的支撑,其实是同一种力量。
也许由于影片的局限性我不能完整的感受到真实的何克,就像片尾影片中一个孤儿的原型回忆时说的那样:他就像神一样,任何人都有缺点,但是我感觉他是完美的。
这是孩子的视角,永远只是仰视而无法再深入,因为何克已死,而他的精神也已经被孤儿们的记忆所提炼升华。
我想要切实感受那种强大的精神气场,恐怕只能去阅读何克的作品,去书籍中寻找真实的点滴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石的孩子》其实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
在采访中斯波蒂伍德说:“在欧洲,像奥斯维辛这样犹太人的故事可能会比南京大屠杀更有吸引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少部分观众试图去了解这段他们不知道的历史。
”它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角度,一个入口,更多的发现,则有待我们在那股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继续深入。
摘自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051205/转载请与我联系:QQ:1075723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
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
苦海无涯,何处是岸。
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发哥扮演的共产党和何克、丽这两个外国人一起把孩子们转移到山丹的路上,发哥对何克说:“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其实丽比中国人还要像中国人,你要让她看到希望。
”丽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牛津大学高材生,在战地里做医生。
长年累月的奔波抗战让她身心俱疲,那一刻的她,飘荡在苦海之中,孤苦无援吧。
影片结尾处他们终于带孩子们来到了山丹,何克去世了,本以为要离开苦海的她,心灵也许还要继续挣扎。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能够成为主题的,只有孩子。
但一闪而过的“苦海”却给了我最大的思考。
战争中的掠夺,人性的泯灭让每个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徘徊。
苦海在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比喻困苦的处境。
其实他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发哥那样的共党,在爱情和战争之间选择和了枪杆定终身;杨紫琼扮演的在黑白两道中游走的女商人为了帮助何克,只好变卖自己的财产,甚至是在国民党军官面前妥协;丽在中国辗转各地拯救伤员,救死扶伤;何克则在战地采访、险中求生等一系列变故后随丽来到了黄石,并帮助孩子们躲避战火,远离战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战争中的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向那无边的苦海,哪怕是只有一只木筏。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昨天去看《黄石的孩子》。
看完跟别人说了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外国人的东西就是比中国人的好。
我推荐给一个朋友看,她说:可是我实在受不发哥的新四军造型啊。
电影放了周润发和杨紫琼两个票房进去,既然是票房,还能说什么呢。
情有可原。
主要看两个国际友人好了。
还有那些孩子。
可能人的一生只需要勇敢一次,只需要一次大胆的选择。
因为只要大胆一次,就足够让你的生活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了。
是什么力量,影响了一个外国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一个牛津大学高材生。
带着相机和打字机,想尽办法来到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企图告诉世界真相。
而在那里,早已经有一个同样的女人,她对个体不抱期望,却为他人全情付出。
人们希望她是一个医生,于是她是一个医生。
每个壮怀激烈的故事背后,我觉得是是生命本身的一个冲动。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惊天动地的投奔。
但是大不部分人负担不了它。
何克同志接受了战争为自己安排的命运。
他很好扮演了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并超额完成了它们。
从与死亡的狭路相逢,到接受爱的洗礼,他的生命被越擦擦亮,旋律越唱越高。
这其中他表现出来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是他的投入。
投入是如此宝贵的品质,投入地生、投入地爱、投入地死。
直到有一天,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她满脸泪水,为你哭泣,然后觉得此生幸运。
这样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为什么能够全情演出生命,是因为心种有大爱,又或许是单纯不计较。
如果都能心甘情愿。
一切也便简单。
看得DVD,上完全看完了,下是拖着看的。
看到最后Hogg死了,挺难受的。
那个墓碑上没有生卒年,只有他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他死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岁。
如果不是电影,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位英国年轻人在黄石带着一群孤儿,后来又因为战争的侵扰他们千里大迁徙,徒步穿越山口,走到戈壁边缘。
出于被宣传的影响,我们只知道白求恩和斯诺……其实,篇名如果就叫George Hogg,搞不好真能火。
路易·艾黎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乔治 霍格,曾写过一本书,在1984由北京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书名叫《从牛津到山丹:乔治 何克的故事》。
通过以下的链接可以更多地了解霍格http://book.idoican.com.cn/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m20070529m801w013811
总结一下:1. 我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四个主角是如此纷繁错综的四角恋,就是不明白杨紫琼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喜欢男主角呢?
2. 在那好山好水的地方种点小菜向日葵啥的,真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啊!
除了天上老有飞机嗡来嗡去以外。
3. 发哥哪象新四军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没事就跑到男女主角身边瞎搀和,我怀疑他简直是蝙蝠侠,去哪都用飞的。
而且还是千里耳,他们啥消息他都知道。
4.咋都是boys呢?
没一个女孩?
5.最重要的真理:拍战争题材片子,一定要找个身材好的帅哥(同理可见《投名状》中的金城武),这样,无论脸上再怎么脏兮兮,周围色调再怎么暗淡,一张帅脸仍然是天下无敌吸引眼球啊!!
6.在最近我泱泱大国民族主义自尊心过分抬头的时候,大家更应该去看下这个片子,以此证明,爱心无国界。
我一直避免去看关于“南京大屠杀”或者“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我不脆弱,但并不代表我就要去看恐怖片,让自己平白的浸入沉痛。
因为我把黄石当成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了,所以误看了这部电影,战地记者何克进入大屠杀时期的南京,日军发现他拍了很多屠杀中国人的照片,南京的抵抗军(居然还有抵抗军...)从日本人刀下 救下何克,并送往一个叫黄石的小地方,在黄石的祠堂震撼的第一幕出现了。
青山绿水掩映下 白墙青瓦的祠堂给人格外的美感,祠堂内部却是破落不堪黑黑的室内落满了灰尘,墙上挂着祖先们的肖像,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尊老 供奉祖先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没有守住自己的家,留下自己的子孙被人屠杀,家园被荒废破败,悲剧发生了 重要有人承担责任,没有理由...看见一只狼在餐食一只血淋淋的兔子,你会责怪狼的残忍 还是埋怨兔子跑得不够快?
自然法则而已,世界总是在冲撞中不断变化 你不变就要等死...第二幕就是躺在昏暗室内室内吸鸦片的祖先,他们就躺在那吸鸦片,眼神就像是死人...这还是美国人的视角,如果看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你会被你的祖先逼得喘不过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待下去很痛苦,你会怎么办,没办法,忍。
日军即将打到黄石 再待下去就是死,何克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越过兰州到达了一个没有烟火的地方,虽然那里很冷很干燥,但至少他们还有自由。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
”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
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
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
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ShuangShi 双石铺,我刚过去陕西宝鸡凤县的政府所在,有工合的旧址,而 haung shi,黄石市是在1951年设立的,跟何克的故事八竿子打不着!!!
老外编剧根本搞不清中国的地理,shuang在英语里无法发音,自作聪明的该做huang,没想到中国真有一个 黄石,以讹传讹!!
终于,今天看到了125分钟的《黄石的孩子》导演版,这几乎可以算是成片了。
在此以前对有关这部电影的所有认知碎片都被拼合了起来——《黄石的孩子》是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从内容上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讲述男人的电影。
1938年初的上海,在基督教青年会,几个英美记者讨论着如何进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那里正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牛津大学毕业的新闻记者何克(Jonathan Rhys Meyers)伪装成国际红十字会的司机和另外两个记者一起驾车混进了那个人间地狱,他们要用打字机和照相机向全世界揭露这些暴行。
日军的战火将南京变成了庞贝。
废墟中的屠戮仍在继续,何克震惊地偷拍到了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机枪攒射、纵火焚尸的照片。
何克被日军抓到,将被斩首的刹那,游击队长陈杰克(周润发)突然出现,杀死了那些日军。
杰克原想将何克送到英国大使馆,但在途中遇到日军枪杀何克的记者同伴,惊呼中,他们也被发现了。
杰克和受伤的何克在乱枪中跳江逃脱。
在战地医院,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皮尔森(Radha Mitchell)给杰克出主意,让何克去西北的黄石养伤。
来到黄石一座修道院的何克发现,这里有60多个战争孤儿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他们的心灵都因目睹父母姊妹的惨死而严重扭曲,特别是岁数大一点的刘石凯,对一切不了解的人都怀有敌意。
在丽的反复劝说之后,何克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对于一个23岁的异国男子,照顾60多个孩子比冲向前线报道战况更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内心对爱和责任的执着,就一个大男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一刻,何克完成了Boy to Man的过程。
爱是恒久忍耐,何克耐心地与所有孩子沟通,积极地等待着孩子们对他的认可。
一个英国优越家庭出来的男人,带领孩子们读书认字、种粮种菜、修复发电机、竖起篮球架……黄石的小修道院里传出了孩子们的笑声。
何克在流民中又救回了四个战乱失怙、空袭丧母的孤儿。
国民党的队伍来了,他们对这些壮丁心存觊觎,找茬抓了何克。
乱世不法女商人王老板(杨紫琼)以身相救。
日军西进的消息传来,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何克他们决定步行1200公里去位于甘肃沙漠边缘的山丹躲避战火。
他们一路颠沛、一路惊险到达兰州,喜出望外地得到了当地官员四辆道奇卡车的援助。
丝绸之路上的驼群和马队,让这些饱经患难的孩子感到了归家般的安全,他们终于到达了。
途中车队遭遇龙卷风沙袭击的时候,何克的手被锈蚀的车圈弄伤。
在孩子们再次竖起篮球架、点燃发电机之后的欢笑声中,破伤风蓦然夺走了何克的生命。
黑色的十架风筝在天空遥遥召唤,白色的裹尸布签满了孩子们的名字,丽任由一掊黄土从指尖洒落,把这个叫何克的英国男人掩埋在了中国西部、永远地和他所爱的中国孩子们留在了一起…… 片尾字母打出的同时,那些曾经被何克怙佑的孩子,而今还健在的老人们逐个出现,动情地讲述他们心中的何克——“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何克是个心中有爱、肩负责任的人。
爱真的需要勇气,何克有,他有一颗善良、勇敢、悲悯、浩大的心,有这样一颗心的男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男人。
一颗半星给JRM~
原本怀着英雄情怀来到抗战时期中国的英国记者,误打误撞的成为了武汉黄石的孤儿们的洋保姆。为了躲避战火甚至不惜带着孩子们远赴千里的去戈壁滩附近隐居起来。故事背景太大,反而把人物性格淡化了。战时故事虽然刻骨,但不够铭心。
西方人的中国电影真诡异。一星给发哥,一星给King Henry!!
瑕瑜互见
电影的拍摄技巧就不做过多的评述了,但是其意义值得赞扬
什么啊,只是有些场景大点而已嘛
传说中的人道主义。
老外挺帅的
为铭记和感谢
除了秀丽风光,就两字儿,扯淡!又一部老外想像并以为的关于中国的电影,除了无知还是无知,快看吐了,可怜了咱们的发哥还有杨姑娘。看那头洋女人在沙发上抽烟的B样,想扇她的心都有了,还以为自己就是一白求恩了,我服了气了,我真该花一样的钱看《史前一万年》去,反正都是胡编。
额...
周演这种婆婆妈妈的片子,好怪哦。
凑合
镜头拍的很漂亮,配音也忒一般了。
纯粹为了看人活生生地忍受了此烂片
宣传大过电影本身。。。
表现手法有点点次,不过是个很雷同的故事,也许是战争太多了,这样的故事不那么稀奇了. 场景选择和演员的演技还不错.
两星给何克,两星给小乔~~~~~~小乔真把何克演活了,只可惜导演叙事功力实在不怎么样,毁了一个好故事。这电影几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小乔时其实我是看过的,因为小乔而再次重温感触也更多了些。小乔是个好演员,可惜总是遇不上好作品和好导演
美嘉with 满汉,清儿
小乔so hand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