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了个时间看《图雅的婚事》。
尽管这部影片能让人看到一股粗砺的优美。
尽管一种哀伤的情绪会裹着影片那种生涩的普通话滚滚而来。
尽管我早知道它斩获了金熊奖。
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笨拙的艺术片。
说其笨拙。
是因为你能看出构思的印记和作者刻意于艺术的方式。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男性角色森格和巴特尔都是典型的符码化的人物。
森格的摩托车、三轮车、大卡车、马,种种工具的流变,寓言了一个人想死死地抓住婚姻,但却一遍遍地被玩弄,直到他告别了机械,回到了本真,才发现爱情是一种自然界的产物,不是工业化的产品。
在他扔掉到了道具,扔掉了机械,用生命去掘一口井时,爱情尽管没有像井水那样汩汩而来,但图雅的内心却在一点点地被炸药点燃。
巴特尔更是如此。
他是一个缺失者。
一个近乎失去所有能力的男性牧民,一个“屁牧民”。
一个男性魅力甚至是男性功能的缺失者。
他唯一能够把握住的,就是一点父爱,一点近于无奈的宽容,和他曾经辉煌的男性历史。
不止于人物。
整个影片还表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极度追求,它在过分地玩味“文艺”和“文艺”的特质,它在过分地夸大生活中的反差和人物命运的反差,虽然我不能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表现,但还是认为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极端表现吧:图雅的生存状态是极端的。
男人打井残疾了。
三十公里外的井里也快没有水了。
孩子还小。
图雅因为仗义救人,腰椎受伤几近残疾。
她除了一点不多姿色和人品什么都没有了。
图雅的追求者一宝力尔的人生历程是极端的。
一挖石油的大款。
四次打井才出来油,人生曾经几近崩溃,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弃了他,但终于在他选择自杀的一刻,油冒出来了。
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上帝的一句话: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自杀。
他暗恋图雅17年,在似乎显现不出有任何信息传递的状况下,从省城跑到图雅家要实现他多年的心愿。
图雅的追求者二森格也是如此,妻子一遍遍地给人跑,因为有无穷的欲望,森格穷尽所有财产也满足不了她。
但森格又是这场婚姻没有理由的捍卫者,他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老婆的欲求而存在。
但妻子最终还是跑了。
图雅的追求者三(一个叫什么普的男人,想不起名字了)。
一味地听话,是个连酒都不敢喝的牧民,懦弱到一切都要听从长辈意见的地步。
他可以说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诞生”在影片中的。
为实现感染力故事的构思也是构端的。
巴特尔被安排入住的敬老院几乎是痴呆者的家园。
宝力尔为了得到图雅连见死不救的心都有了。
森格为了打井差一点就给炸死了。
图雅在极近绝望的时候,森格终于离了婚回来了。
如上种种,无一不是戏剧效果和“艺术”诉求的实现者,是影片的推动因素,是文艺精神的“精确”诠释。
而这也使影片丢失了自然而然的抒情,进入一种人为的抒情中。
不客气地总结,它是奔着所谓艺术去的。
它所采用的方式是极端的,靠刻意的技术来完成的。
这种方式如一些商业电影的生产形态其实是一样的,某个节点的某个程式、某种人物某种情态,都是非自然的流露。
只不过诉求不同而已。
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是张艺谋式一根筋的另一个版本。
只不过题材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多次地联想到米哈尔科夫和他的《套马杆》,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比较一番。
缘此,有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的王全安的评价,我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有艺术感觉的导演,但也是一个有点匠气的导演。
最后,特别要补上一句,这部电影并不难看,也并非不感动人,我只是说了一种看法,而且这是些有些苛刻的看法,还是希望大家看看电影自己做个评判。
草原、羊群、蒙古包、骆驼、包着头巾的女人……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卖点,尤其对于汉族观众来说。
这些意象堆在一起,有人买了此片的碟以后还愤愤说——我预感到此片不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
担忧从何而来?
题材——少数民族的故事,真的有几个成年的普通观众会真正热诚关注?
已经好难有什么事情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了。
大家对什么最关心?
直白地说,跟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
风格——不要无休无止地把沉闷拖沓冗长当作遮羞布了,严肃探讨?
也许吧,但是请不要占用我的休闲时光,我需要休息、放松。
任由一部片子把自己的心情弄得乌烟瘴气,让沉痛浸染我们生命中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美好时光,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这些大概就是我们没看片子之前心里的隐痛所在吧。
鼓起勇气、长叹一口气,本着所谓敬业精神,开始看片。
就像潘桦评片时会说的那样:生活的质感扑面而来。
导演一板一眼地讲故事,很规矩。
从前,有一个游牧族的女人,名叫图雅。
她有一个丈夫,因为打井瘫痪了,只得由她一个人伺候全家,生活的现实让她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就是带着丈夫去重新嫁人。
一方面我们讨生活,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自己的内心感情,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无穷的意义就产生了。
图雅是个面对生活的妥协者,但她是有条件的投降派,集中就体现在她带着丈夫去嫁人。
这样一件本身很荒谬的事情,放在电影故事的上下文背景中,我们每一个人就都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生活。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中国第六代王全安的代表作,图雅的婚事普通被认为是近年中国很出色的一部严肃影片。
抱着这种心态去观片,看完后却觉得有点没有意料中的好。
无论是已经过于戏剧性而有点失去现实感的情节、还是虽基本稳定但还是时有花哨、不太自然的镜头和节奏,都给我模仿张艺谋不得力的感觉。
看完豆瓣上几篇几牛X评论后开始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难道这才是新一代的吸收与创新?
难道是我还停留在秋菊的年代和水平吗?
在贫瘠缺水的草原上,一个女子带着残疾的丈夫改嫁,希望能够由此开始自己、前夫、孩子们的新生活。
有谁能够接纳她,她又能够接纳谁?
无疑,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在生存与尊严之间的抉择的故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能够让生命屈服吗,图雅自有自己的选择。
故事虽然感人,但并非刻意煽情。
仅有医院中的一段,让我觉得煽得过火了,有了后期张艺谋的感觉。
不过就在我觉得过火的时候,影院里和我隔了一个走道的美女很大声的抽泣起来。
该美女很神奇,在黑漆漆的影院中还戴着大墨镜。
抽泣完了以后,又掏出一只手机,打电话向别人诉说这电影好感人。
尽管这电影中有几分钟的内容在我看来过去煽情,但是《图雅的婚事》并非“感动中国”。
在图雅个人的悲欢之上,该片还有对众生命运的唏嘘。
不仅于此,在我看来,这也是一部关于衰落文明的寓言。
电影中的暗喻比比皆是。
图雅家所在的草原没有水,一片枯黄。
人与羊都只是勉强维生而已。
这很象他们那个逐渐枯竭的传统。
图雅的丈夫巴特尔也曾经试图打井,未果,还把自己弄残疾了。
这个残疾有着多重的影响。
对图雅来说,生存的重压落在了她的头上。
对巴特尔来说,他成了没有尊严的废人。
对这个家来说,他们再不会有新的后代。
最后一个影响最为含蓄,但是其象征意味尤其浓重。
水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文明赖以生存的草原曾经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而现在却已经枯竭。
如果有了水,草原就能活过来。
他们就能保留其旧有的生活方式。
反之,他们就必须离开这个草原。
草原、水、丈夫,在这电影中有着三位一体的寓意。
当丈夫废掉以后,图雅的婚事就是一个找到新水的过程,这决定她能否留在草原。
电影中各个人物使用的交通工具颇为有趣。
有骆驼、马、摩托、拖拉机、卡车、奔驰,正是各人生活状态与传统文明游离关系的象征。
图雅一开始是骑着骆驼,最传统,也是最缓慢的交通方式。
她甚至连马都很少骑。
她的丈夫更是失去了骑马的能力。
开奔驰而来的图雅的老同学是图雅婚事的有力竞争者。
这个人已经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改为在草原上挖石油。
电影中他和图雅有段很有趣的对话,他问图雅挖井取水的事,图雅问他是否也要在这里挖石油。
这两个人对草原价值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个人已经离开了草原,虽然他哭诉自己对草原的眷恋,但是他却要把图雅带离草原,带去他的省城。
他的象征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对过去还有所依恋,但是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转变了。
他对图雅很好,图雅有可能跟随他。
但是他是排他的,他必须成为图雅的主宰,而图雅却必须带上自己的过去,图雅无法把自己完全交给他。
这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根本性的矛盾。
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面对新兴文明时,必须处理的矛盾。
图雅的选择是留在草原。
这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细节。
当图雅的老同学用奔驰带着图雅走公路去省城的时候,图雅的邻居却是骑着马从草原追来拦下了他们。
马真的能追上奔驰吗?
导演在这里安排下如此一个戏剧性场面,显然是为了突出他的暗喻。
等一下再来说这个邻居。
图雅的求婚者不少,重复出现的还有一个四人队伍。
他们骑着马来,依照传统的提亲手续和会客礼节。
求婚者象个影子一样躲在老人后面,他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知道他不喝酒。
而电影中已经解释过,酒是苦难生命的象征,是用来在绝望的时候喝下去的。
图雅用酒活下去,也有人用它来死去。
而这个青年却根本没有喝过酒。
他象征着躲在传统的背后,假装所有的危机都不存在,粉饰太平。
图雅在绝望时想过跟随他们,但是,他们却不能接受喝酒的图雅。
那会打破他们心中那个天下太平的幻想。
图雅的邻居象征的是草原的新一代。
他充满了变数。
他有羊,也有拖拉机;他骑着摩托车,也骑马。
他的生命在草原和城市之前摇摆不定。
他想要买一辆大卡车离开草原,但是他对图雅说的最动人的话却是,我想把你留下来。
背离和留守再次成为电影的主题。
要在草原留下来,或者说要挽救草原文明,必须要找到图雅梦寐以求的水。
水这个意象在整部电影中都隐隐若显,然而在邻居的求婚开始后,才跃上前台。
他取水的挖掘之道是非常艰难的,很快就无法靠人力而延续下去。
他以性命相博来取水,然而即使到了电影的最后,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一口新井。
这个邻居和过去的传统草原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把自己的大卡车卖掉了(那本来是用来离开草原的),换成了机械的打井车。
他希望借用现代的技术来找到新的水源,而在草原上生存下去。
开放的留守,这大概就是编导所期望的草原文明生存之道。
然而即使如此,残疾的旧人和未来的新人依然在新旧交替之际大打出手。
所有的变更都伴随着变更。
如我之前所说,开放的留守仅仅是一个希望,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水井,也不知道他们能够真的留守下来。
当然,虽然我分析了这电影中的暗喻,然而首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一部关于艰难人生和抉择的电影。
只有首先关怀图雅的生活,然后才能体会这部电影的思虑。
电影的摄影非常漂亮,荒芜的草原有残缺的美。
然而演员的表现上似乎略有不足。
当然或许那就是他们的原生态,只是我不了解而已。
在我看来,电影最大的不足是,虽然电影有很多的暗喻,但是先天的小格局限制了这个寓言的展开。
在剧变与抉择中,这个文明所承受的痛苦依然不够深入,对抉择的思考也有些流于肤浅。
但是小格局的限制并非必定不能跨越的,更多的是要看编导的功力。
看看《一一》,人家也是小故事,但是气魄多大。
此外,这样借由婚姻来讨论一个文化在剧变中的选择之路,沈从文老师的小说中早已经用过了。
如果你熟悉沈从文的小说而没有想到这个暗喻,那么请重新再读一次《边城》。
今天周日,我想有点东西可想,于是乎找些可以让人对婚姻有美好憧憬的电影。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两句台词,一是图雅和巴特尔在政府部门办离婚手续时,工作人员问到巴特尔和谁过,图雅说了一句:“和我过……”;第二就是图雅在暴风雪中找到扎亚说了一句:”我们回家,羊也不要“……在我看来,这都是可以改变图雅一生的两句话。
第一,图雅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在办离婚时,让巴特尔跟着姐姐过,这也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巴特尔和他姐姐主动提出离婚,没想到她会要求和巴特尔一起过,这也是我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原因,如果没有这句话,接下来的剧情我真心没兴趣看下去,所以,我才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它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还会有此等女人?
现在都说批判说社会风气差,女生都超现实,我想说,为什么没有指出男生其实也很现实呢?
每个人都现实,哪何来资格批判别人。
我不是提倡现实,反而我更推崇图雅式这种乌托邦才有的女孩。
我想表达,我们要改变女生都现实的这种风气,首先是不是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也是现实的主呢?
想要找到不现实的女生,你自己是否能放下外貌,家境等客观因素。
我承认我不能,我现实,所以我也只能找现实的女孩。
既然我要找现实的女孩,我就不能怪她现实对吧?
第二点是关于母爱,maybe等我将来有孩子再补充吧。
第一次写影评,思路各种乱,纯属今天闲得蛋痛,练练指法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故事的开始像极了许地山的《春桃》。
记得凌子风导演的同名电影,清晨的薄雾中,长长的巷子,春桃的眼神欲说还休,那一场的意境远胜过小说。
《春桃》中三个人的日子终究难以继续下去,瘫痪的李茂要自杀,深爱着春桃的向高选择出走。
结局究竟会怎样,凌子风没有说,20年后的王全安一样给不出答案。
“嫁夫养夫”,这样的婚姻模式本身并不违背情理或道义,而是极大地挑战参与者的个人尊严。
因此,男人们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反抗,甚至在婚礼上大打出手。
也许影片正是由于真实地反映人性才得到那么多的奖项和赞美。
然而,影片的结尾让我感觉到残忍,甚至有一点点愤怒。
这并不是因为导演没有安排一个封闭式结局,而是蒙古包里图雅伤心的眼泪让我想起当年春桃复杂的眼神。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注定绝望的故事里,总是由女人来背负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导演们的安排下,女人们具备一切传统美德,漂亮、能干、善良、母性、坚强。
相反,男人们不是身体残疾,就是心理脆弱,要么自私,要么怯懦,甚至自尊心过于强大。
在生活面前,男人们选择逃避,女人却只能舍弃欲望,继续做外人眼里的好女人。
《图雅的婚事》很明显对图雅持赞美态度,但是没有人能帮她摆脱困境。
最可怕的是,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并不是导演杜撰的,而是活生生地就在我们周围。
是该为女性的命运哀叹,还是该颠覆几千年来的传统审美?
《图雅的婚事》剧照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影片中,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因为打井摔残了腿,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
年轻的图雅迫不得已挑起家庭的重担,日夜辛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图雅被查出严重的腰肌劳损,不能再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
然而,生为草原的牧民,强健的体魄是生存的唯一指望。
巴特尔的姐姐劝图雅改嫁他人,将巴特尔交由她来抚养。
图雅念及姐姐一人养着六个孩子,不忍心将巴特尔推给姐姐照顾。
图雅出院后,带着巴特尔去民政局领取了离婚证。
同时,她很认真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谁要娶她,那就必须带着巴特尔。
一波波前来提婚的人,因为图雅的这个附加条件讪讪而返。
就在这时,腰缠万贯的中学同学(宝力尔)专程回来向她求婚了。
看似一幢不错的婚事,终究还是因为巴特尔的去留问题,一拍两散。
电影的后半截,邻居(森格)接受了图雅的条件,成功迎娶图雅进门。
然而,婚礼上巴特尔和森格的冲突,以及图雅儿子和邻居孩子的冲突,可以充分的表明,这说不上是一幢完美的婚姻。
改嫁还带着前夫,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森格为了倾慕已久的图雅,答应了她这个荒谬的条件。
可是,答应不代表发自内心的接受,也不代表他丝毫不介意。
从片尾中森格和巴特尔的冲突,可以看出“答应”有时候只是一种妥协,一种委曲求全。
如果深爱一个人,你会爱上她的一切,但是绝对不包括她的前夫、前男友或是男闺蜜。
如若我是图雅,我不会做出这么任性的决定。
既然下定决心改嫁他人,又何必对前夫念念不忘,这样纠结的情感如果持续下去,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的快乐。
从森格的角度来说,这对他不公平。
他是想娶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老婆,而不是借由婚姻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第三者”。
站在巴特尔的立场来看,他自然是不希望老婆带着孩子改嫁的。
可是他有心无力呀,无论自己是多么的不情愿,总要给老婆孩子一个活路。
图雅如果是可怜巴特尔,痛他所痛,那就不要嫁好了,向巴特尔的姐姐那样,腰痛的时候就喝上一口烈酒,借着一股子热辣劲儿,拼尽全力的活下去。
可是,她又不愿意。
她想要有情有义,想要一家人在一起,还想要好好的活下去,她想要的太多,所以成就这部电影。
如果我是图雅,我不会嫁给森格,更不会把巴特尔强行留在自己身边照顾,我会嫁给宝力尔。
看过影片的朋友,应该可以明确一点:宝力尔很爱图雅,不远万里前来求婚。
嫁给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永远不会太错。
爱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凭借一己之力获取大量财富的宝力尔,身上一定有许多图雅还未曾发现的优点。
当她和宝力尔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谁能保证她不会爱上这个优秀的男人?
短暂的相处就已经可以看出宝力尔的不少优点:1.体贴。
副驾的图雅因为长途跋涉甚是乏累,宝力尔当即决定中途择一豪华酒店休息。
2.大方。
当森格牵着马等着堵她老婆时,图雅想要给他一些钱让他好好照顾自己,宝力尔不假思索的就掏出自己的钱包。
3.善良。
他会因为欺骗了图雅而哭泣,自愿掏钱给巴特尔抢救。
真正心狠的人,早就变着法子带图雅回省城结婚了。
4.多金。
他有豪宅有巨款,可以给图雅更好的生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嫁给宝力尔之后,可以让孩子们多和亲生父亲巴特尔保持联系。
即能保证一家人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会失了彼此多年的夫妻情分。
成全了宝力尔,不伤害森格,也解决了一家人的困境。
前面我说,爱是可以培养的。
然而,另一方面说来,爱也是会被消磨的。
如果和巴特尔厮守一生,不仅燃尽了自己,也会消耗掉两人之前的爱情。
“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夫妻。
我们之所以会大加赞扬那些舍己为人,忠贞不二的人,就是因为罕见。
而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批评她人遇到危机另择新偶,往往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最后,图雅选择了嫁给森格,这真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我不这么认为。
森格流着一身浪漫主义的血,轻信他人,做事莽撞且无长远规划。
虽然他耿直善良,但是社会上的人有几个不善良,耿直就更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优点了。
敢问图雅,一个随随便便就倾家荡产的男人,值得你去托付终身吗?
我的观点:森格蠢笨笨,巴特尔略矫情,宝力尔亮晶晶。
如若让我来续拍,我会将宝力尔置于宣传海报的C位。
是2007年柏林影展金熊獎作品,中國導演王全安在內蒙古拍攝,算是民族電影,以蒙古放牧民族的風土人情為背景,搬演婚姻倫理和愛情為題材的故事,情節雖簡單角色情緒刻劃也算複雜深入,只是大量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有時覺得有點平。
婚姻在片中看似是生計生活所需也是交易,但慾望和感情仍然是主導一切,只是女主角為了失能的丈夫所堅持的婚事,到後來也許會換來更多的麻煩,電影直到最後結尾才點出來。
但整個情節的過程還是可以感到女主角這種帶著前夫找新丈夫的非傳統家庭關係和女性自主的可能性。
由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 是继《红高梁》(张艺谋,1988年)和《香魂女》(谢飞,1992年)之后第三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的中国影片,其缓慢而诗意的节奏,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强烈现实感的纪录片式摄影,塑造了一个坚韧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简单聊聊。
诗意与现实。
王全安在采访中说:“一个电影首先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其次才是讲深奥的道理。
”这句话虽有待商榷,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电影首先要好看,“好看”不单单是画面的美感,还包括了叙事的流畅、人物的层次和主题的深度等等。
以诗的意境展现平凡和苦难,让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故事显得不那么悲苦,反而透射出生命的沉思。
印象深刻的桥段,一个穿着皮袄的女人迎着越下越大的暴风雪,穿行在空旷的草原上(很有“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女人的寻子心切与坐骑的不紧不慢呈现出的反差,让人不自觉神经绷紧,象征着人生无常与艰辛的天灾,凸显出图雅的坚强,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视角与象征。
以客观的平视视角,记录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图雅——妻子、母亲、女人、家里的劳动力——事无巨细的日常劳作,以此映照出丈夫丧失劳动力、丧失尊严的悲哀和无奈,比如巴特尔自杀、婚礼上打架,都成为他召唤尊严的象征。
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外化了图雅的内心,构筑象征。
比如打水与打井的变化,因为丈夫打井出了意外而瘫痪,图雅家吃水很艰难,直到遇见了森格,他们家又开始打井。
在昏天暗地的荒原之上,一铲下去,种下了生活希望,也播种了爱情,是希望的象征。
爱情与婚姻。
尽管电影从服装、置景到配乐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故事内核却探讨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爱情与婚姻观,比如相亲,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一听说图雅带夫嫁人,都打了退堂鼓。
继续保持联系的人,要么想把她丈夫送进养老院,要么是想娶小娇妻的老男人……,这也成就了本片的高级之处,通过不同人的不同面挖掘人性,探讨爱情与婚姻。
当然,导演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让两个相爱的人修成正果,也适时拯救了图雅(这一度为本片制造了悬念,有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思),很理想主义;只是重新走入婚姻的图雅又将面临新的纠葛,而以哭泣的图雅做尾非常耐人寻味(与开篇形成互文,仿佛在暗示“婚姻不同,本质相同”)。
图雅的婚事,离婚再婚,带着前夫再婚。
这就是故事。
故事也好,世事也罢,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
我在婚事里看苦难,以及苦难的秩序。
苦难还要有秩序么?
苦难只能且必须生生世世下去?
图雅的生活很苦。
如说是电影,这个苦,观众司空见惯,看到的电影只不过是一块布上的光影流动。
王全安怕是想,苦惯,别再吓着了吧。
也是,将苦难拍成恐怖片?
况且,不苦的电影,苦过的人,依然会觉得苦。
水是苦难之源。
没有水,一切白搭。
没有水,苦难开始,更多的人事物搭进去。
巴特尔搭进去了,一个英雄只剩下名号和回忆。
图雅眼看也要搭进去了,一个家的平常还能不能够继续?
森格来了,他步巴特尔之后来掘井,娶了图雅担这个家。
水也是幸福之源,水很平常,幸福也很寻常。
宝力尔,他打井,他的井不出水,冒石油。
当初他为石油离了婚,现在他与图雅婚事不成,因为他的井出的不是水。
他错,后悔,仍走不到一条路。
巴特尔揍他,森格也揍他。
森格老婆跑了,车丢了,回来打口井。
于是在一起。
一起是大团圆?
是幸福?
王全安没这么说。
我看,幸福在,苦难还在。
相同的苦难下,人才拥有相同的尊严和信念。
不能拥有相同或类似的苦难,就不能拥有相同的幸福。
这是苦难的秩序,生存的秩序,以及幸福的秩序。
之前以为图雅就是男名
语言:普通话(?)
找个人供养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2007.3.20 中国电影资料馆
带着丈夫去结婚,倔强勇敢的图雅
又让我想起女权主义这个词。。
上课时候看的。
死缠与赖活,嗷
看这种片真闹心。
纯朴、真挚、热烈的情感诞生于那样贫瘠、干涸的土地。
纯粹的披着内蒙外衣的陌生化的汉族文艺青年的憋屈和拧巴,另外,这配音不是汉语普通话,明显是内蒙方言
演技和剧情都不怎么样
剧作课重看,一场油腻中年男的巨型意淫。功利不够还要故作幽默地消解话题就是这样的下场。隔靴搔痒,白瞎了一个这么好的命题
你们是我少年时的偶像! 狼来了,妈妈吃了它!
真心不觉得配得上金熊
活着,就是最大的恩赐和神谕,那些平凡如蝼蚁、在严酷环境里艰难挣扎的人们,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老师上课放的。。其实我没有认真看。。
余男很不错。其他的演员和台词都太雷。特别是有一场,故人回忆旧日时光,忍不住哭起来。看得我手抖,也太演了吧~不说普通话可能好一点
故事完整干练 收驰有力度 女人那不尽言的抉择与流离下的悲天悯命 余男演的好 中国难得的好演员
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