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有质感,光影美,画面美,演员颜值和演技也好,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看电影时的思绪总是不自觉的飘到【这家餐厅的厨房卫生真可怕呀】, 地面上满是可乐,厨师抽着烟做菜,做菜时还和别人吵架打架调情,也不见他们洗手(男主给情人做三明治前倒是知道洗手了)。
你说这群移民受压榨忙吧,吵架打架冷库调情午休堕胎一样不落下,这是真实的工作场景,还是导演想象中的,我不知道。
在《厨房》面前,我惶恐、震惊,无比崇拜又想快些逃离影院。
并非电影不好,而是它从内容到视听语言两方面不断向我施压,路过散场通道的时候,郁结的那口气仍未舒去。
这是一个发生在餐厅后厨的故事。
全片的故事主线挺明确,一个墨西哥女孩来到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家葛丽(Grill)餐厅,想要投靠她的同乡找一份工作,目睹了餐厅厨房里发生的一切故事。
佩德罗,一个墨西哥人,为了生计来到餐厅当厨师已经两年有余。
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让他在矛盾的处境中极其想要得到一张“身份”,能够和心爱的女孩平起平坐,收获他人应有的尊重。
然而在与另一位白人厨师的争执中,他总是首先被惩戒的一方。
“第三次犯错,你就离开这里”仿佛成了魔咒,永远颠倒黑白、缺乏公正。
仿效鲁迅先生的说法,佩德罗可以算得上一个“中间物”:他既会英文,又会西班牙语,因此无论是来自哪方的情绪,只有他可以照收不误。
压抑的困境中,佩德罗宣泄着暴力、污言秽语以及对其他人同样不屑的态度。
这种态度好像来自于种族阶梯的传承,具象化成了餐厅里的职能划分。
厨师大于服务员,厨师內又有高低,白人优于其他人种,有人戏谑一句“按肤色来一一盘查丢失的现金”,又真实地反映了在这间厨房里的鄙视链。
丢了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佩德罗定了“死罪”,威胁他要被遣返出境。
尽管现实充满了惴惴不安,但仿佛Daisy之于Gatsby,佩德罗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慰藉,女友朱丽娅。
怀孕的女友缺钱却又一心想要堕了腹中胎儿。
佩德罗预支了工资交付给女友,却也三番五次阻止她,原因不是需要传承血脉或什么,而是这个孩子可以成为厨房里唯一的欢乐与幸福。
孩子,也许是佩德罗唯一可以逃离这种痛苦与不安现状的解药。
情欲与真心倾吐过后,他们约定好了要一起去公园散步,说开一切的烦心事。
然而就这么一个平凡的午休时间,当佩德罗还在与工友们幻想“梦”的时候,朱丽娅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现实:流产,并在迟到了25分钟后佯装无事人一样,回到了岗位上。
术后破裂、流血、晕倒…一切美好的期待只化成一滴泪,被朱丽娅轻轻吻去。
意识到被骗的佩德罗最终还是爆发了。
他咆哮着奔向备好的菜、出餐台与潲水桶,用污秽将自己弄得湿润。
他不过是一个异乡人,渴望用一纸身份换取白人的认可,那是天方夜谭。
路易斯的行径为他所不齿,然而在控诉的时刻,他有没有一分一秒想起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在暗暗追求认可和平等呢?
他以为的曙光,其实是朱丽娅跨不过的种族障碍,是白人老板的施舍与谎言,是遥远而又闪烁着的灯塔绿光。
他打坏了订单机,幽幽的error绿光笼在他的身上,他没有梦,但他成为了别人的梦里人。
那第一个见过外星光的人,胸前有一个“X”,在绿光里消失了。
也许在某个角落,佩德罗也成为了一位做披萨的厨师,一生也永远被忧伤笼罩。
这一刻,他和数十年前的盖茨比同频共振,因为一束遥远而相似的绿光。
影片的视觉语言非常有意思。
除开冰冻室以外几乎全黑白的调色,仿佛在看一场上世纪的老片子。
开头冲过来的火车,将我带回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在那儿我被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吓得心惊肉跳。
摇晃的镜头,总是带着初入大都市的惶恐与不安。
影片的视觉重心永远落在边边角角,负空间让人感到压抑与焦虑。
大片的留白,是沉默也是质询。
看到后面,我大概终于明白了黑白的意义:黑白让人分不清夜晚和白昼。
于是在观众看来,仿佛这一群人永远在厨房忙碌,无休无止,不分昼夜。
所有人落入了时间的循环,那里没有拐角,所有的路都通向起点。
这宿命般的循环,早就指明了佩德罗的结局:无论他多么努力,想要走出厨房的怪圈,他最终都会落回起点。
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墨西哥人的血液,那便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认可的美国人。
这隐喻已经从路边的怪人嘴里道出,仿佛美国版的“好了歌”。
写到这,不禁想起Langston Hughes。
佩德罗又岂不是他呢,只不过前者为了Harlem奔走一生,而佩德罗则是失心落魄的殉道者。
无论怎么说,面临着生存与尊严的考验,我很难想象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比他们更好。
这是来自种族、生存与时间的诅咒。
厨房 (2024)7.32024 / 墨西哥 美国 / 剧情 /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 劳尔·布里奥内斯 鲁妮·玛拉
原来真的没有理解透那句话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情境之中。
今天的事情也很复杂,自己的私事不放在这里多讲。
想一想,我们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生意场,真是没完没了的忙碌。
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被火车的轰鸣声吵醒,总是打断我的梦。
好精彩的台词呀。
你见过人贴吗?
这是心脏就在这里。
时代广场,你去看看什么是时代广场,时间不是规则的方形,但时间有它的表面,而你正流动其中。
每次走过这里,你都能看到一个不那么放心的人。
我知道我不是生活在时代广场,不仅仅是住在这里,更是那种奢华的生活体验,知道自己是个地道的纽约客,现在你可以思考一下,这里有一个方块,一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人在其中生活,我只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方块里,我的地方不是在水泥方块,也不是在监狱格子间,而是个我能自由呼吸的街区,这一切都关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看作一个方形,所以你会问时代广场到底特别在哪,是因为人吗,是因为我们这种嗨到飞起的生活,还是因为这里的灯光,可有趣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你早就来过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它叫时代广场,因为绕着时间流转,从却从未意识,他没有角落,你只知道总有一个转角等着你,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一个转角,只不过你永远不知道方向在哪罢了,记住我说的时间是避不开的嗯。
我不知道这个场景想表达什么,但是我觉得不符合卫生标准。
我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就是这个。
有钱的时候我是大佬,我变得慷慨,我爱全世界老兄。
怎么能一边谈钱一边谈梦想呢?
好现实呀。
整篇来说,感觉男主一直陷入多重身份的困扰。
儿子,父亲,移民者,厨师。
身份是多重的,但是好像人生只有一个。
就像他在厨房要精准的把控,每道菜的调味用量和熟成度。
但是好像他自己在身份认同的两极之间在剧烈震荡。
但是它其中移民这个身份,我也偏向于他的老板,只是在pua他。
他的老板不会帮他。
领导都这样,目的只是为了让你多干活而已。
所以后面他会想带着那个女生回去,而不再执着于在这里生存。
其实其中我觉得还是展露出了一些制度性暴力。
整个环形叙事结构包括一些黑白镜头的运用,我觉得是高级的,但是也有部分桥段的设计让我有一点不明所以。
我们究竟是厨房里掌勺的艺术家,还是被食材异化的劳工呢?
我们在被资本铸造成什么样子?
仍然谈一谈印象比较深的画面。
第一个是后厨,大家突然开始铺天盖地的脏话。
然后前厅非常精致的法餐。
好像厨房的蒸汽成为阶级封建的雾障。
当然,对于女主来说,她因为是服务员所以游走于后厨与前厅的夹层。
然后关于在冷库中两个人的亲密行为,这个不过多讨论。
整条线我觉得比较清晰的是丢钱这个事情。
当然感觉在这家店里还是存在着一些阶级划分,我不知道能不能说这是一种后厨政治的微观暴政。
整个内核来说,我觉得探讨一些问题,还是拍的蛮好,但是就像我前面讲的,有一些桥段,我觉得有点不明,所以我觉得内容方面有点不满不“精致”。
看完会引起一些思考,但是马上就会思考完,然后觉得不够。
如果你看电影是求个好心情,那《厨房》不是个好选项。
影版的《百年孤独》,导演为了让观众体会拉美人民的失落,用了一种几乎“杀死观众”的手法。
持续的噪音、吵闹,长时间密不透风的对峙,在矛盾暂时结束的一刻,我有种“还好没被掐死”的重生感。
片尾处闪过的“致敬马丁”,让人不由想起高中历史课本,《拉丁美洲解放运动》一章里的圣马丁:“玻利瓦尔自北向南,圣马丁自南向北,解放了西属拉美。
面对最后一批龟缩于秘鲁的西班牙军队,二人举行秘密会谈,没有第三人在场,没留下任何文件。
会谈后圣马丁引退,交出指挥权,由玻利瓦尔最终完成拉美解放事业。
”隔壁近代史书上,国共从27年到49年,耗了22年才打出一个结果,你圣马丁,说引退就引退啦?
但凡熟悉点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套操作到底有多炸裂。
或许“能为人之所不能”,他才被称为圣马丁吧。
可解放者们若看到,如今南美沦为美国的后花园,同属拉美的墨西哥后裔,在经济劣势的情况下,只能以非法移民身份来美国谋生,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生活的失落与民族的失落双重叠加,电影里的墨西哥移民们,眼神是空洞的,梦想是被碾碎的,新生命是不被祝福的。
激情到一半,男主会很自觉地转过身去用手撸,因为女主不能再流产。
多聪明的男人、多靓丽的女人,在时时加码的高压中,都会变得忙乱、刻毒、癫狂、崩溃。
于是佩德罗成了很少见的,观众还没喜欢上,就开始痛恨他、厌恶他的男主角。
最后彻底崩溃的他,从战场般的后厨,一路打到了岁月静好的前厅就餐区。
那是屏蔽了移民们的另一个世界,是他们悲剧的缔造者,像那台摔碎了还试图出订单的机器一样,是他们最愤怒又最无能为力的所在。
拉丁美洲被侵占、反抗、破坏、重建又破坏的过往,让拉美的孤独也成了一个历史化的结果。
“没办法扭转乾坤,也不满足于随波逐流。
没有现成的方案,也丧失探索的热情。
想保存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却难抵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许诺的诱惑。
种种困顿,造成绝境。
”中国的大国失落,是如何争第一的失落。
拉美则是沉重的,付出高昂代价也未必能换来希望的失落。
所以,《厨房》带不来愉快,它喧嚣、吵闹、致郁。
但看完它,你会拿到一种检测标准,一种不再被忽悠的确信:能表达出深刻主题的电影,开头哪怕再一脸懵逼,结尾也会化为一声叹息。
而不是相反,绝不是相反。
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是:人性、社会、种族、移民、两性、家庭…因为一起“偷钱”风波让一群餐厅牛马陷入一种空虚的境界,信任感完全丧失。
原来后厨一群每日碌碌无为为了生计、身份依赖的一份工作,或是打情骂俏或是互相嘲讽,都是表面祥和,对移民的歧视、打压、二代移民对初代移民的诱导甚至欺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
最近在看《百年孤独》终于理解西班牙人文化背景下的那种大家庭感、孤独感的由来是已久的。
整片是黑白色的,只有最后男主爆摆烂后那一闪闪的打印机工作灯绿灯亮起,照应了影片前面耗子说的那个故事(有哲学内涵但被别人嘲笑)。
这种电影语言有点陌生,有些文化背景不太熟悉。
但人的情感表达是相通的,在信仰丧失的那一刻,男主的世界完全崩塌了(他在异国他乡理想拥有的家庭以及自己的后代,能让他立足和安心的基石倒塌了)像是在说他的脆弱,又像是在说他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负担的小孩。
关于堕胎有很多人会觉得女主坏透了、或者从信仰上来说她罪该万死,但我们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价呢,应该从角色的根源出发,她为了私欲有了孩子但最终生活的困境让她放弃了他的信仰,导致全盘崩塌。
电影里翻译的粗话和成人镜头倒是给影片(西班牙文化背景下)带来一丝“趣味”。
院线版据说翻译地很克制了。
24年上海电影节没抢到票,如今上映了,真的好难的啊!
在纽约曼哈顿霓虹灯下的墨西哥餐厅后厨,一场关于生存、爱情与尊严的戏剧正在上演。
墨西哥导演阿隆索·帕拉西奥斯以黑白影像为笔触,将后厨转化为资本社会的微型战场,通过教科书级别的运镜与封闭空间叙事,勾勒出底层移民劳工的生存图景。
影片改编自1957年同名戏剧,却将故事背景从伦敦迁移至纽约时代广场,以移民议题为切口,展现当代社会的压迫与撕裂。
【资本社会的微型战场】影片以长达十分钟的长镜头开篇,摄影机穿梭于狭窄的后厨空间,捕捉墨西哥厨师佩德罗与同事们高强度劳作的瞬间。
锅铲与刀具的碰撞声、油污斑驳的墙面、多语言的脏话交织,构建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这种空间调度不仅还原了餐厅后厨的混乱本质,更将美国多种族的非法移民群体具象化为被资本剥削的“他者”。
导演通过黑白影调消解文化差异,将观众注意力引向人物内心的挣扎——佩德罗因被指控偷钱堕胎而崩溃,最终在愤怒中摧毁厨房秩序,这一情节成为移民身份焦虑与阶级矛盾的集中爆发。
【爱与欲望的生存寓言 】影片中,佩德罗与女服务员朱莉娅的爱情线暗含更深的阶级与性别权力博弈。
朱莉娅堕胎的秘密成为压垮佩德罗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白人女服务员的整洁制服与佩德罗的油污围裙形成鲜明对比,隐喻种族与阶级特权下的身份固化。
导演以食物隐喻梦想的变质:餐盘上的精致摆盘与后厨的混乱形成讽刺反差,暗示移民试图通过劳动融入主流社会的徒劳。
【技术美学与社会批判的完美融合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延续其标志性的黑白摄影风格,通过裂像对焦、慢门特效等手法强化心理动荡。
长镜头与斯坦尼康运镜的结合,将午餐高峰期的混乱升华为“银幕交响乐”,被《DEADLINE》评价为“场面调度载入影史”。
影片更以厨房为舞台,展现美国社会的微观缩影:主厨的专制、老板的冷漠、非法移民的生存挣扎,共同构成一幅残酷的阶级图谱。
尽管部分影评认为影片形式略大于内容,但其对底层劳工的真诚呈现与对空间叙事的创新探索,仍使其成为兼具艺术野心与社会关怀的佳作。
正如导演所言:“厨房就像一个不容小觑的等级制度,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战,孤独而充满竞争。
” 《厨房》将于2025年2月28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建议观众关注即将到来的点映活动,感受这场关于爱与生存的震撼视听盛宴。
影片不仅是对移民困境的深刻刻画,更是一次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尖锐叩问。
首先翻译误导人太多,tiny penis、whitetrash…都没翻译出来。
最垃圾的翻译莫过于男主Pedro崩溃时所说“你们都想看我浑身湿透吗”,这谁能看出来“湿背人(wetback)”实际是一个专门针对于墨西哥人的歧视语?
个人认为至少应该翻译成“你们都想看我变成被遣送回国的落水狗吗”。
不过,Pedro情绪爆发的这句话落点在于非法移民的歧视也非常具有迷惑性。
他真正崩溃的点在于,Julia不仅坚定地堕掉了他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位单亲妈妈。
这意味着Julia不可能放弃纽约根深蒂固的生活和他一起回墨西哥乡下经营民宿,他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梦破碎了,如果一定要说是他的美国梦寄了,那也是他娶“金发妞”回家光宗耀祖的梦寄了。
如果Julia能生下孩子和他走,他早就做好了离开餐厅回墨西哥的准备,根本不在乎能不能获得美国的合法身份了,“你将是那里唯一的金发妞会获得尊重,而我也会获得尊重,因为我是你的丈夫”。
所以整部电影最讽刺的不是移民梦,而是Pedro的繁衍焦虑。
他不在意Julia生育的苦难,也不在乎她对婚姻的恐惧,只是一味要求她生下孩子和自己走。
和家里通电话时,透过听筒中的热闹幻想出一场其乐融融的合家欢,而“从小聪明争气”的他却不是这份合家欢中的一员。
于是最后Pedro终于决定告诉父亲将会以他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儿子,这一刻他的繁衍焦虑达到了顶峰。
和Pedro设置的对照组Max也很有趣,Julia堕胎晕倒时他上去揍了一顿Pedro。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作为堂堂正正的美国人为什么没有被Julia选择,反而输给了一个偷渡客。
他对Pedro的歧视也源自于,“我有合法美国身份,我更有优势,你一个外族人凭什么和我竞争本地女?
”(所以他一直强调要说英语而不是西班牙语)。
看,所有歧视最后都落点到了性焦虑和繁殖焦虑。
除了Max外,还设置了其他墨西哥移民对金发妞的直白渴望。
一切都在说——我们追求的种族平等/美国梦,就是也想和你们本土白男一样能曹金发妞的丕,能让金发妞给我生孩子。
Pedro大发疯从后厨一身狼狈地冲出来的时候,来到体面光鲜的餐厅,有种《寄生虫》里在地下室住了十几年的醉汉终于冲出地下室的荒诞感。
在压抑中待了太久,来到地上肯定是要毁天灭地一番的。
还注意到,画幅一直在宽窄两种形式变化,没看出来具体的区别,等上完整流媒体再对其他没注意到的细节复盘一遍。
看后由于要洗澡,速记:新来者视角,就如《红楼梦》经典的林黛玉介绍贾府一样,带来新鲜感。
紧接着引入两人矛盾,第一个小阶段,底层白人男性一样的困局,面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一样不顺。
误差性结局,文学化的梦想是消失的黑人却在最后站出来保护了男主。
这可能也是剧本创作者本人的化身。
群像,而很好地象征了三个阶级,所有者、管理者、劳务人员。
所有者和管理者皆为男人白性。
节奏,有动有静,一处喧闹快节奏的段落之后,紧接着便是文学化慢节奏的场合。
光亮,是本剧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两处光亮,蓝光、绿光。
蓝光:关于人的自由,人的欲望,而且是不关乎人种的达到。
绿光:商业的异化,肤色决定歧视。
往后我拍电影,肯定要加入红光的,关于政治的,笼罩在人物身上的光亮。
女主与亚伯的关系,我没有看得很明白。
剧本可以称得上相当普通,没有强烈个性的冲破固有观念的性格出现。
男主表象桀骜不驯,内心追求传统价值,为人甚至说得上热血、单纯、天真和不切实际,为了自己的欲望和一个幻梦而生活,这才是他无法说出自己梦想的原因。
女主,几经摇摆地最终选择堕胎,是在经理强烈的偏见之下做出的妥协。
她害怕一个失去职业的墨西哥男人当自己的丈夫,她对于这段关系的本有着对于男主学识(龙虾的故事)、性格(敢于冲突,天真)的钦慕,但是最终还是在生活面前投降。
配乐、多次配乐宏大而嘈杂,环境音由令人崩溃的吵闹后厨切向优雅舒适的前厅时的差异,揭示小女孩心境那一段,可谓达到了通感,将内心的感觉实体化,化为音乐。
有些地方让我想起了《饥荒》的配音,不可谓不好。
高潮处理,导演是以前拍动作片的,最后一段长镜头,流畅,分裂,还有疯癫在最后权力所有者面前的沉默。
在冷冻储藏室里面来一发是绝对没想到的。
朱莉娅很直接地说,她喜欢的是佩德罗的鸡巴,不过中文翻译成了“身体”。
埃斯特拉不会英语也敢一个人去纽约,挺勇的。
布鲁克林人讲的那个外星人光线的故事还挺感让人的。
拉顿不喜欢,从他偷窥女生淋浴间开始就好感全无。
在佩德罗为美国人说好话时,还感觉人还可以。
但是后来他对劳拉的态度就感觉他也是人渣,还有在跟父亲通话时,为了“自尊心”,说自己马上就要当爸爸了,其实朱莉娅已经跟他说了要打掉孩子了,后来又因为这个跟朱莉娅发了一通飙。
要不要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由女性自己说了算,这是常识,为什么男的就是不明白,有本事自己怀去。
埃斯特拉这个名字的确挺好听的。
在片中感觉她和劳拉最受虐,被人各种使唤、训斥,因为她们的肤色因为她们不是美国人,更因为她们是女人。
片子最高潮的当然是午餐高峰和晚餐高峰。
当出单机不停的吱吱作响的时候,所有餐厅的一线人员都跟疯了一样。
最讽刺的是午餐那段,后厨的饮料机因为有人接了樱桃可乐,它又开始狂流不止了,满后厨的地板上都是饮料,但前面餐厅里,人们还是很欢乐的享用美食,一切和平美好。
还有一堆女服务员围着一家亚裔过生日给唱生日歌,讽刺到位。
晚餐高峰,佩德罗因为知道朱莉娅把孩子流了,开始崩溃发疯,砸掉一切包括那个出单机。
对佩德罗还有一点不喜欢的是,后厨都忙疯了,他还有心情跟朱莉娅调情,关键是你调情不耽误干活儿不给同事添麻烦也行,但根本就是别人忙死了,你还在那边玩儿,最讨厌这种。
员工们吃工作餐的时候,一个墨西哥男的,讲美国女人与墨西哥女人做比较,完全把女性描述成物品而非人类,让人作呕。
里面还有说道,美国女人对于墨西哥男的来说就是签证上的爱
冲突是戏剧必备的要素,误会做冲突的引子,牵动观众的思绪在各个场景之间游走、揭开的每一幕都是冲突的注脚。
所谓冲突,就是美国土著和外来移民之间的因出生背景、固有阶级、经济水平导致的无法调和、彼此难以互相理解的矛盾和差异。
时代广场上的饭店,接待的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然而后厨和大堂,几步之遥、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从两个世界中穿行的白女服务员,似乎在后厨中时更能自在的做自己。
而厨子们的生活空间基本是嘈杂的厨房和肮脏的后街,有如过街老鼠一般的生活,只为了在这座城市拿到合法身份、好堂堂正正活一次,但是当劳动致富、落地生根的梦破碎,帕德罗彻底疯狂,而恰巧这时,误会也被揭开,仿佛一切的荒诞本色才正式显露。
努瓦讲述的梦境里,外星的光照进人间,拯救了被“有罪论”的外来移民,让他能够凭本事留在美国,而电影的最后一幕,打单机冒出的绿光洒在帕德罗身上,努瓦的梦成真了,但帕德罗的梦却完完全全碎了一地,在这个对他完全没有一丝善意的纽约,帕德罗再也无法对任何一个人抱有期待。
作为观众的我们,仿佛镜头下的estella,她被绿光辉映时,想必终于理解了这位童年玩伴、老家亲友们引以为傲的“美漂”帕德罗,原来我们都一样,身在异乡为异客、梦里不知身是客。
虽然我们探讨人权,但女的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
这个抽帧看得我难受
午餐高峰期的后厨长镜头看傻了。
太冗长了,一个小时可以讲完的事情硬生生拍了两个多小时,Pedro和Julia这条主线到中间已经开始让人厌烦。镜头语言很漂亮,但是与之相对的是文本的过于简陋和直给,内容根本无法支撑形式。并不认为移民问题和底层劳动者的尊严这样的话题是老套的,但这个讲法确实是老套。
在剧作框架、影调构思、主题立意、演员表演(布里奥内斯除外)四个方面的设计(当然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青年作者的炫技)使本片拥有了成为杰作的潜质,但是前提是帕拉西奥斯能够学会控制技艺而不是被后者反噬:这种尴尬在片中的具体表现则为常常用过分功能化的桥段、对白、“自我表达”来消解影像本身的张力,另外作为主导激励事件的核心人物,过分强调布里奥内斯的角色/表演相当欠缺说服力,在大多数时刻都只能沦为影调中的无用静物,只有在鲁妮玛拉强大表演的映衬、支撑下才能真正进入叙事。
#2024SIFF#-3 太凶了,罗马mix荒蛮故事,4:3的镜头是压抑室内、走出来的街景变回正常画幅令人长舒一口气的处理很常规但是很有效。混乱的后厨是美国甚至世界移民问题人种问题的缩影,这里没有政治正确,因为它投射了一个越来越分裂、所有人都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有攻击性的现实世界。现场观影体验里最印象深刻的是讲外星人故事时,电影中的声音设计变得极为安静,全场两三百观众也默契地进入一个寂静无声屏住呼吸的状态,太棒了。令人无法共情的暴力癫狂男主扣一星,看够了这种男的看似深情实为自私和自我洗脑的把戏了。
叙事结构和情绪张力都很饱满,柏林电影节周六早上9点场放映地点恰好就在柏林墙旁边,移民的困境不只是真实可见的墙,更是人性之恶。时代广场上的美式餐馆,后厨没有专业厨师,只有一帮边备菜边国骂,各怀心事的人。唯一的美国厨师切肉不讲刀法,其他厨师也是粗暴地炸肉搅拌沙拉,接着态度紧促的侍者咣当一下放在餐盘里,最后漫不经心的食客随便嚼了几下就一吞而下。影片里只有男主给心爱的女主做三明治的时候,和给流浪汉做龙虾的时候,才终于像模像样了一点。到底是美食饮食太粗鲁还是时代太粗糙呢。
6.4/10。有点晦涩,大概明白好像是把一个压抑至极寻找出路的各色人种放在了狭窄的厨房中互相碰撞,有自己的小世界,当厨房的主人。最精彩的莫过于五分钟的后厨长镜头,呈现出来的空间和人物调度有序又充分展现忙碌的混乱。当然主角到最后如同狼藉的厨房一片鸡毛。
你看看打工人这美丽的精神状态
几乎所有叙事都建立在对这个异托邦性质的后厨空间的建构之上,这个空间也是一个标准的剧场后台,唯一的存在意义就是不间断地生产叙事,将原本互相冲突、难以理清的个体情感生产为统一的标准化叙事,这个空间从而成为对现实中充满各种不平等结构的工业社会的隐喻。但《厨房》在暴露出这个空间的生产逻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一种叙事的生产模式之中,这个空间只是拥有一种表面上的迷宫结构,看似复杂的镜头运动和演员走位都带着一种明显的被控制的痕迹。
他固然压抑,但被他欺负的服务生该去哪儿流泪呢?
无谓地放大形式,试图用黑白摄影、长镜头blablabla给陈词滥调的内容里擦出一点闪光,但更像是个杂耍小丑,本质只是对电影技法的剥削和滥用。 @Berlinale2024
整个三幕剧的结构藏的很自然,基本对应主厨的“三次机会”,也因此男主的发疯几乎第一幕已摊牌,也就造成最终期待有余,惊喜不足。前一小时很好,整个厨房-战场-丛林效果很棒,樱桃可乐直接把时代广场还原为原始雨林,连“水果味儿”都还原了;幕间休息听绿光的故事节奏开始往下掉,这段从打闹开始拍的有些散漫,不像节奏变化,更像“两部片子”;最后的高潮逻辑合理,情绪着急,加上整个厨房本来就抓马感很满,砸烂瓷器店反而显得比较普通。绿光、找钱、堕胎三条线的贯穿还是挺棒的,但效果而言,绿光锁定人物,找钱只在情节,只有堕胎跟移民主题真的有来有往,是最有效的叙事线。男主是痛苦的融入,揉碎家乡的胡椒叶,哺育臆想的新娘;女主是本能的剥离,母性难以分出更多。电影批资本主义,但更在讲如今此刻彼此都很疲惫,到了该分手的季节。
冰柜里是蓝色的 好美。喜欢耗子。
电影界应该禁止鲁尼玛拉和男的谈恋爱(
4.5/10。这种电影越多,鲁本的价值越高;好久没看过如此愚蠢自大的影片了,上次还是魏书钧的《永安镇故事集》。十二分钟的送餐长镜头纯属导演炫技,虽说有技总比没技强,但好歹服务些主旨啊,点燃火柴的冷笑话、蓝色冷冻库的缱绻、乞讨给龙虾说这曾是印第安人的土地都是些有想法的扁平表达,黑人讲述的外星人绿光呼应结尾摔裂的出单机,丢钱乌龙靠口香糖解决,黑白模糊了种族,美国不是一个国家。男主受到歧视时将愤怒转嫁到女友和女服务生身上,他的可恨超雄幼稚多过了可怜,这让高潮戏的发疯像场彻底的闹剧。最后现身的老板问“你们还想要什么”,镜头环视有色人种的脸,到大城市追梦的女孩看清了资本的面目。(这家店真不能去吃,简直是地狱厨房)
一部移民美国梦碎的故事,导演拍得过于匠气,男主的狂躁令人无法共情,而且后厨的群像没大建立起来。摄影不错,后厨长镜头很棒,画幅比变化也是室内和室外的区分。结尾的绿光和前面讲的故事call back了。
男的发神经
蛮怕碰到男主角这样的人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情感里。
外星光那段挺好。男主实在是个不nice也不有趣的ass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