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早就看过,是冲着夏雨主演的噱头,当时虽然不是太喜欢,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在读过它的原剧本以及各方对它的评论之后才发觉原来好电影一定拥有一部好剧本,但好剧本不一定会催生出一部好电影。
导演导出的作品将编剧编出的剧本改动颇大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的问题,导演和编剧在一些想法上存在一些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这里并不是说导演不能改动剧本只一味听从剧本,但改编剧本一定要在掌握了编剧的思路以及大方面资料的前提下,否则剧本只会被改的面目全非,遭到人们的质疑。
《西洋镜》的导演胡安作为一位美籍华人,不可避免的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但是本片要讨论的话题却又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这一重大历史文化问题,因此导演的掌握功力自然也就不那么令人满意,可以说,导演当初买下这一剧本进行拍摄的想法就是不明智的,既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又使得自己落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对剧本和影片的一番比较之后,我发现文学剧本中有很多有意思,有文化的内容被导演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的硬伤和缺陷,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在看过影片后最不满的一点。
当然,《西洋镜》这部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影片的导演是一位美国导演,因此影片更多的接近于好莱坞模式,这不失为电影的一种交流与影响,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使得影片赢得到了足够多的市场炒作,但同时商业上的成功反而使得文化上的缺陷显得更加明显。
不得不承认的是,本片电影技术很到位是中国电影需要学习得地方,我国的电影业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大片应运而生,但这些大片却又都有着共同的问题,即技术上还没有达到大片应有的水平,但值得庆幸的是故事已经学得越来越会讲,因此如果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话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再回到这部影片上来,本片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建立在一个另一个冲突之上的,而这么一部讨论中西文化交流的影片文化冲突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冲突,而本片的文化冲突的主题却空架在故事情节之上而不是从个人出发,这样就必须从大的方面把握,我们知道,大的方面自然没有小的,基础的方面好把握,因此影片就显得没有条理,其实本剧的剧本是整体的立意却是从个人出发,导演本来是想给予这么一个大的话题一个大的平台去展现,想不到大的方面是如此难以把握,导致反而没有剧本从人物出发给人一种现场感来的更加大气。
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适当的虚构是可以的,但本片作为一部带有纪实性质的影片导演违反历史真实与原著剧本大量虚构情节就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了。
上面我们也说过,我们的电影已经越来越会讲故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故事还是没有好莱坞讲得好,但是这部影片因为讲的是我国近代的故事,因此自然是了解历史的我们讲的更好,而导演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不根据剧本就盲目的去揭示和解决矛盾必然导致矛盾过于简单粗糙和概念化,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另外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体是最需要好好整合与表达的,可以说一部影片的好坏几乎完全由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原著剧本中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其实非常容易在影片中表现出,但令人失望的是事实上影片的人物性格却丝毫没有展现出,或者说表现的非常平淡,令人倍感惋惜。
而另一部描写同样题材的影片《定军山》由于是了解我国历史的电影人主持拍摄的,所以《西洋镜》中的许多硬伤就不存在了,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太过于主旋律约束了本片的艺术性,这点正是我国影片与外国影片相比缺失的东西,因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是那句老话,我国电影应该在与其他国家地区电影人交流的时候谨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发展我国的电影业,充实我们的电影文化,丰富我们的电影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艺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一九九九年,正值中国电影改革的高峰阶段,尤其是业界内放宽了政策,像姜文和冯小刚也是得益于此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几年里,除了电影院的再次兴盛之外,再有就是电影频道的崛起,对于挽救彼时的国产电影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胡安的这部《西洋镜》正是在这样一个好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部《西洋镜》取材于真实事迹,想必对中国电影的诞辰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一眼看出。
但归结到电影层面上,有正史必然也有戏说的成分,这样捧腹的效果也使得这样一部作品做的不像之前的主旋律一样正襟危坐。
看看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些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国人民族性或者抗日主旋律的作品,而冯小刚、姜文等人必然是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清风,胡安的《西洋镜》亦然。
这部《西洋镜》大许算是胡安的导演处女作,当然,在编导技法上面仍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样一题材着实是值得肯定的,借由“西洋镜”这一洋玩意儿,顺势管窥了清末的人文景观,而之中流露了大段的风景空镜头,颇有一幅古典国画的风貌,也算是中国电影扒窗走向世界的一次好的尝试。
电影中流露着浓厚的北京土味儿,除却不够标准的北京话之外,其他的如在风土人情、琐碎细小的平民生活场景展示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
事实上,这样的切入点也是成功的,这部影片也比较合流地融入到国内市场,较为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记忆最深的是,这部电影曾多次被央视六套重播。
尽管本片疵漏偏多,但是依然是一部真诚之作,首先在主题方面,既向中国电影百年献礼,又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面貌。
片中的“清朝人”好奇地将眼神投向西洋镜,既符合当时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但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现时国人渴求巴望世界的心境,两手并举,一箭双雕的喻涵也算是成就了此片。
从“西洋镜”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眼神,也看到了国人的一种纯真。
此片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中,尤其是浮躁的九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又是历史,很有趣。。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某种不错的境界,有趣,有细节看了很舒服的同时,它有文化、传播层次上的涵义,我觉得这点比较难得。
小刘,他的演技没说的,就看那幅活表情,没法说
以前上高中时候每天来回都要路过一家电影院,好几个学期,橱窗里面的贴着的都是这部《西洋镜》的海报。
经常看见,夏雨和电影机的图像就留脑子里面了,所以也特别想看一下这部电影。
今天终于圆了这个心愿。
其实早就下载好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成了我那些沉睡在硬盘里面的电影之一。
看完就删除了,其实大概开始放了10分钟,我就知道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闷片啊。
挺好的一个故事,就被拍成这样了,用一个词来形容——粗糙。
里面的话语都是现代的,查了下导演的背景,好像是海外华人吧,估计拍这片子也去忽悠老外的,连片头什么的都是外语。
估计就没想给中国人看吧。
难怪凭着夏雨和刘佩琦的名气都没怎么火起来么。
记性不太好了,反正里面好多情节都是硬加进去的,或者看起来莫名其妙。
比如雷蒙他们去看戏,被轰出来后竟然打起来,想想也情有可原,可是之前都没这方面的描述,突然感觉夏雨换了个人。
也许这只是导演的一个叙事手法吧。
呵呵,不做伪专业评论了,略带失望。
晚清时期,如果多数国人像刘京伦一样,有那样的思想境界,那现在的中国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啊?
可是,历史没有假如;人生也没有假设。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保持着对外来物的原始抵制,生怕这些外来物破坏了我们的国粹。
但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的伟大祖国遭受了几近灭亡性的破坏,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的国粹和本土文化完全的离开我们,而我们自身的一些运动,如“文....革”,对好多国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好多国之精华就此与我们永别了;反而那些国外侵略者对我们的一些文物保存的很好,只是主人的名字换了,这让我们国人觉得那是一种耻辱,为止羞愧,指责那些侵略者的后人,让人家归还, 我们能别天真了吗?
有人会说,这事有什么可(包括刘京伦这人)谈论的、赞扬的,这本来就会到来的,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跟比赛得名次一样,跟造原子弹一样,跟拥有航空母舰一样,中国是第几个几个拥有电影的国家,这是一种面子上的虚荣,而人们就是喜欢争夺这样的虚荣,同时,这也是一种实力的展现。
刘京伦这样的人,可以说思想前卫,能够接受新事物,为中国电影打造了开端,是一种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国人却没有去歌颂他,以至于像很多跟我一样爱电影的人一样,都不认识、不知道他,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而这部电影还是个外籍华人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刘京伦,在接受电影这个新事物的时候,可谓经受了道德伦理的考验,经历了内心的折磨,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也许没有那些抗击国外侵略者的英雄那样伟大,可是却值得我们去纪念他。
当时,很多国人对此事为之不耻,纷纷指责刘京伦的不伦不类,但在刘京伦要喝他们观赏的时候,他们还是进观影厅观看了,我们该说些什么呢?
我们只能感谢他们,是他们的观看,让电影在当时得以存活,得以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向刘京伦先生致敬,您是伟大的人物,感谢您的付出。
Shadow magic 具有魔力的光影。
在20世纪初,在老佛爷掌权的大清朝,在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洋人一脚踹开后,一种神秘的匣子出现在了中国,起初人们认为那是种摄人魂魄的邪恶之物,后来人们慢慢接受它,那个木匣子把我们的面孔印在了画片上,比画得还真。
于是北京城阔绰的老爷奶奶们都想给自己留个影儿,照相一时成为了时髦稀罕的新玩意儿。
西洋的各种新奇物件儿也开始流行起来,紧随照相之后的便是影戏了。
片中夏雨扮演的刘京伦是个爱琢磨新鲜玩意儿的照相馆掌机,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遇见了洋人雷门后他对那种会动的照片着了迷,他完全被那种能动的光影迷住了。
在那之后他主动要求为雷门工作,和雷门一起向人们宣传影戏。
在帷幕上看到雷门和他妻子亲吻的画面后他也想把北京人自己个儿的生活拍下来,让以后的人们看到当时的生活,跟着那时的人一起乐,一起琢磨。
那是中国第一个关于电影的梦想,拍下老李和他的骆驼,拍下小杏和她的相好,拍下我们自己的日子,拍下长城,拍下日出,拍下咱们的大好河山……当小刘透过窗看着街上的形形色色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描述自己的梦时,我似乎看到了无数电影人的梦想,那闪着光的梦想。
而当人们抱着怀疑态度去看影戏时,当帷幕上出现那些活动的景象,从所有人睁得大大的眼眸中小刘知道他们也像他一样着魔了,那是光影的魔力。
它向人们展现了大洋彼岸的生活,它为那些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因为在给老佛爷放影戏时意外失火,雷门被逐出境,小刘受伤经求情免于惩罚,小刘又重新回到照相馆工作,可是他的眼睛里不再有光芒。
知道一天他收到了雷门寄来的包裹,那些他和雷门一起拍摄的“本土风情”胶片。
于是他又有了热情,他想把那些景象放给京城的百姓看,而一向反对他弄影戏的父亲也为了他拿自己的眼镜换了一个镜头。
影戏在京城重现,人们趋之若鹜。
人们看到了自己出现在帷幕上,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说相声的,演杂耍的,北京城的故事,那些看影戏的人们无一不深深沉醉其中。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许多人都会想到另一部讲述电影故事的经典之作《天堂电影院》,在影片最后主人公放出那些所有被剪掉的接吻镜头的时候让多少人感动落泪。
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影像是有种怎样的魅力让人们为它伤心,为它落泪,为它着迷。
其实真正让我们无法自拔的不是胶片本身,而是那些胶片上记录的人生,那里面有我们的酸甜苦辣,有我们的泪水与欢笑,有我们致仁致孝的大义,也有我们卑躬屈膝的媚态,它记录着我们的五味人生也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梦想。
当那些韶华时光随时间流逝,我们至少可以借助胶片去回想当年。
在本片的结尾小刘与谭小玲在放映室边放影戏边接吻的镜头也给人很深的印象,在那个时期,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他们的行为也是一种超越。
紧缩的国门已被打开,开化的思想,新鲜的事物都奔涌而来,看过影戏的半百老人都承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刘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管他是谁的”。
一种新的思想开始进入到国人的头脑中,也预示着一种新的事物必将出现。
说起中国第一部电影,很多人并不会陌生,那部诞生在1905年的电影,成了我们国家影像事业的里程碑之作。
自此,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并将其一步一步地朝着成熟走去。
那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据说当时片子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当时可谓是万人空巷。
可能大家理解不了电影当时在国内的地位,作为刚刚引进国内不久的摄影技术,这已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而对于放映技术以及影视技术,在当时而言,很多人不能理解。
这一景象并不亚于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放映的时候人群惊慌失措。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第一部电影由此诞生,我们可想而知其非凡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国内第一部电影诞生的前夜,那些为之奋斗的影人们的艰辛。
听片名你可能不会有感触,但是对于当时来说却很贴切。
《西洋镜》,这是人们之前对于国外的照相技术的统称。
对于当时国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用一个自己觉得贴切的名字来描述。
西洋镜——一种来自西洋的镜子,这个镜子有神奇。
《西洋镜》讲的是一个老北京第一家照相馆的小伙计,因为酷爱鼓捣洋人的玩意,偶然之间遇见了一个放电影的洋人,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后,小伙计开始在洋人开的电影院打工,顺便学习拍摄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后来得到了进宫放映的机会,不过放映却出了事故,从那以后,洋人被驱逐出境,小伙计只能自学成才。
最后,终于和照相馆的老板合伙做成了自己的电影放映机,与此同时,国内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
本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本片是一个好故事,从演员阵容过来看,本片都是实打实的演技派。
这个在当时来说凑齐这些演员之后,故事一定不会太差。
当然,现在很难说;其次,本片的纪念意义远大于本片的故事意义。
这确实是一部意义大于内涵的电影。
而其中的意义我们也能看得出来。
比如说里面出现的那些卢米埃尔兄弟的很多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诸如《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猫的午餐》、《火车进站》、《纸牌》等经典之作。
当这些影视作品进入到国内之后,大家的反应跟之前外国人第一次看见电影时候的反应如出一辙。
艺术确实是共通的。
虽然《定军山》落后了外国电影十几年,但是从那开始,我们的电影事业真正迎来了起点。
对于当时的那些场景的还原,本片可以说是非常的用心,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那么一定不会对片中的慈禧太后拍摄的“艺术照”感觉到陌生。
那张照片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本片中出现的“丰泰照相馆”也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回过头来再说说电影本身。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是一种启示。
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是有必要的,而技术无国界更是有必要的。
回想起美国掀起的贸易战,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你就会觉得很难以理解。
同样的是新技术的诞生,美国政府此时此刻的态度就如同本片中清朝统治之下的民众对于照相技术的态度一样。
敌视有一个过程,但是片中的这个过程会过去。
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阻挡的是一个时代的到来。
现在也是如此,当新技术开始生根发芽以后,任何人都是不能阻挡的。
否则那些权力阶层的阻挡很容易就会被底层人民推翻。
就如同片中那些开始不接受,后来却慢慢的接纳的民众一样。
先进的技术对于他们而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像很多西方的东西来到国内以后,要逐渐地落地生根就需要有人推行一样。
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就是一个将西方先进技术国产化的推手,有了这个推手,才能促进本国的相关产业顺利发展。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洋人一开始的不成功与夏雨之后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纪念意义十足的故事片,本片可说的太多了,正是因为本片的这些可说的部分,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国产影视界的曾经。
这或许就是1905最好的证明。
刘小五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好好的伙计没事老爱瞎想;放着正经事儿不做,总玩些不经传的西洋玩意。
是这样吗?
不是的,他比很多人文明开放,懂得审时度势。
外来文化在那时已经是来势汹涌无法抵挡了,能做的应该是吸取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所有物;一昧的抵制外来事物只会走向灭亡,原来事物也会在没有新鲜感的情况下消失。
刘小五知道把洋东西变成自己的,使它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有种举一反三的感觉。
很善于思考,用自己习惯用的东西去改变它。
可以说他是这样的人,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从而改变困境,改变入赘张寡妇家的命运。
凭什么伙计即使是娶个寡妇都得觉得那时天大的恩赐,人家寡妇看上他,他还得感恩戴德呀;伙计的命运应该大多都是这样的吧,可怜、可悲、却无可奈何。
还好刘小五没这么认为,坚守着自己那份纯洁的爱情,并且付诸行动;我不知道刘小五最后有没跟那个姑娘在一起,他们能不能冲破那道无形的墙?
可我想既然那部中国的第一部电影都成功了,刘小五是不是也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得到那位姑娘的心。
人的命运应该是可以自己改变的,只要勇敢的走下去,或许那条路会适合你;娶一个中年寡妇的命运,对于一个平凡伙计来说已经是福星高照了,就象照相馆里的一个伙计对刘小五说的那样“我们做伙计的就是人贱、命贱”。
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社会发展,个人潜伏的不安分的因素随着发生改变的;平凡的人们造就不平凡的事,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循环都是这样演变地。
我们可以平凡,也允许你平凡,但平凡的背后你拥有的是一颗平庸的心吗?
只要有人会招他入赘,哪怕是半老徐娘也照样欢天喜地?
我想当时的刘小五内心就在排斥这种思想,好好地放着心爱的貌美如花的姑娘不娶,去入赘不个半老徐娘的寡妇家?
这能不纠结吗?
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在他的身体里运行,那就是想方设法出人投地,改变这残酷的命运。
没有声音的电影,配上刘小五精选的音乐,在那时候怎么看怎么听都觉得稀罕。
把生活放到电影里,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真实;人离电影其实不远,近的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历史人物——永无衰老。
刘小五他透过电影向世人诉说着中国的大好河山,人间风俗;不是外国的生活就是安逸舒适地,在中国那些老北京的生活更是安逸舒适。
刘小五,一个很聪明的伙计,一个懂得与命运挣扎的平凡人,然而平凡的人造就不平凡的事业。
生活如此美好,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维,现实可能就不那么残酷了;在哪里,无论何时心态很重要,乐观的心态向坏处想它可以让你身心永逸,向好处想你能随时接受不好的事物发生,从而走向成功。
没有看完的电影,它的结局按故事发展来看它应该会让人欣慰;就凭着刘小五的信念、决心,我想刘小五不应该会让悲剧发生。
我们通常是把某样发生的事情怪责其他人,总认为他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就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往往忽视了他人内心最确切、最真实的想法;在影片里无论是刘小五的爹、他老板、馆里伙计只是在劝他认命吧;或许那些人已经被生活磨的无形了,看重眼前的、限有的就是最好。
那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呢,娶一个寡妇。
我很欣赏刘小五,因为他没有被现实吞噬,他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的幻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摆脱伙计这个身份出人投地,或许有那么一天他能站在那姑娘的爹面前,向他提亲。
一切皆有可能,只是别想的太绝。
2000年上映的《西洋镜》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电影。
只是现在,很难再看到这样一笔一划精雕细琢的国产电影了。
照相馆的小刘是个天生就爱折腾洋玩意儿的聪颖少年。
小小年纪就成了泰丰照相馆的掌机大师傅。
在那个时代,有这样天生好奇心的人不多。
正如小刘的同年对小刘说的“我们啊,生的低贱,死也死的低贱”。
就像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劳劳碌碌的为了两个饱一个倒而过完一生一样。
然而,小刘并不是这样的人。
时代的机遇偶然降临在他的身上,而让他抓住这个机遇的,是他超出于常人的那份好奇心。
影片中,刘佩琦扮演的照相馆老板当初入赘女家才有了今天的照相馆和财富地位。
然而在女家抬不起头来的事实却伴随他从青年变成了中年。
而小刘呢,也几乎要走同一条路:被父亲命令娶寡妇为妻。
只因为寡妇有钱。
照相馆老板对他表示同情,但也告诉他这是一条人生捷径。
小刘和那时的百姓们有什么不同呢?
——因他是充满热情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他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将来迎娶谭小姐,以及把中国的大好山河和人民拍摄成电影给全世界的人看看。
——在那个年代,有几个中国人会知道全世界呢?
读书人口中的天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并不是世界,更不是全世界。
雷门把电影放映带来了中国,却从此为小刘打开了一扇门。
雷门和小刘亦师亦友,让小刘打开了世界之门。
在当时的世界,唯有照相和电影能让一个人看到全世界。
这在当时,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因为御前播放电影引发火灾(当时胶片很容易着火,这在《天堂电影院》里也有过类似的场景》雷门被驱逐了。
小刘则幸免一死。
然而开放的大门是关不上的。
这一场挫折、这一场意外并没有让小刘止步不前。
这一场火无法熄灭小刘心里的那一团火。
这就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后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和为理想而执着的勇气之源。
影片巧妙的用小刘、雷门、谭培鑫老先生以及一众老戏骨把整个戏里的老北京、市井生活、人们的观念构建起来。
而电影的出现,让他们包括一种市井百姓改变。
而这就是电影带来的进步。
电影也是使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开化的重要发明。
——对电影不屑一顾的照相馆老板最终和小刘从雇佣关系、朋友,变成了合伙人——代表守旧本分百姓的小刘父亲终于为小刘拍摄的电影而深感欣慰和自豪——谭培鑫老爷子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小刘求情,后来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戏剧《定军山》——就连老佛爷,实际上都认知到在大清以外,是有科学技术的,在封闭愚昧的紫禁城也明白电影将改变世界,因此要珍惜人才。
——而小刘则收获了爱情,以及可以大踏步的奔向他的理想 在许多讲述民国、满清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老百姓都是善良、贫穷、无助和愚昧的。
当然这不是全部。
而《西洋镜》这个电影却通过电影镜头记录下来的这些我们已经以刻板印象看待的老百姓,以及那些被电影带来快乐和民族自豪感的老百姓,一个个在特写镜头下似乎鲜活了起来、有力量而有趣,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这,就是进步的力量。
——这,就是开眼看世界的力量。
——永远不要怀疑这个民族和这些老百姓是是希望的。
哪怕他们身处于贫穷、蒙昧和水深火热。
因为真正时代的进步和洪流会让他们前进。
自1666年工业革命,到蒸汽机、轮船、火车、电报、电影、汽车的出现。
20世纪之交的全世界都因科技进步而欣欣向荣。
虽然我一直认为1666年的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后续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其后将近300年的世界动荡。
然而,经历过殖民/移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也真正建立起人类社会的普遍文明。
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是的,科技应当以人为本。
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界的科技大爆炸。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也许伴随着战争和生灵涂炭。
但更高的科技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
也让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更丰富。
甚至在21世纪的头10年,几乎全世界的人民都会相信:世界上的战火终会因人类文明而消弭。
终有一天,全世界不再有贫穷、不再有饥饿。
甚至20年前的《AI》(人工智能)就层一度发出疑问:AI是否会消灭人类?
是否会剥夺人类的工作机会?
直至引发动荡?
AI始终是掌握在资本手上。
这是普通人、普通人群体——底层的人们所无法对抗的。
一旦资本利用科技形成垄断,那么受伤的终归是普通人。
谭培鑫谭老板始终不认为电影会影响他的生意。
最后还亲身拍摄了电影。
这就像珍妮纺机的出现,令纺织品的生产力提升了数百倍。
虽然暂时打破了手工作坊的饭碗。
但更多的人获得了工作。
火车虽然取代了长途驿马车,但却极大的激发了长途出行和人类迁徙,因而令交通客运产生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汽车虽然取代了马车,却让那个时代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了汽车。
让汽车行业容纳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就连年轻的马车夫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转行为汽车司机。
网约车虽然对出租车形成了竞争。
但最终却形成了更多的劳动岗位。
所以说无人网约车取代有人网约车出租车是时代进步的人非蠢即坏。
AI是科技的一部分,难道不应该以人为本吗?
AI应该令危险工作不再导致人员伤亡。
让劳动者免于职业病、死亡和伤残。
AI抑或科技,不该是让人类失业而致贫的。
这就是最低限度的科技以人为本。
如今,某度(这个最不思进取、最不劳而获、三观不正的公司)搞了个无人网约车。
要知道,每一台网约车背后,都是一个骆驼祥子,每一个骆驼祥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也许除了萝卜快跑之外还有西瓜快跑,番茄快跑。
然而这些都是打着科技进步的幌子,争夺底层老百姓最后退路和就业机会,以科技知名行垄断之实的资本。
应当为文明的人类社会所唾弃、所制裁。
这绝不是进步。
此刻,科技正在助纣为虐,令时代倒退。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低端行业只是为不思进取的人准备的。
这个观点也是非蠢即坏。
而文明开化就应该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给弱势、贫穷、接受较少教育的人们一条活路。
若这些人没有活路,相信那些耍嘴皮子的也会被反噬的吧!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在想: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电影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西洋镜》是昨晚视觉与图像中心的唐师兄推荐给我的,他听闻我想做早期电影的题目后,说看看这部片子,或许有所裨益。
“当然,这是一部红色的影片”,他说道,但应该能带来一些启发。
于是,这篇评论会跳过电影审查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也刨去最初电影商人牟利和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更单纯地来谈我所看到的一个启发点,即电影让国人抬起头来。
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美术学出身的唐师兄说,与如今的美术馆的画展形式截然相反。
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上:首先,以往的观看是私人的,比如一幅画,很少能挂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欣赏,多是私人收藏的性质,逢见二三知己,才小心翼翼地慢慢拉开卷轴,凑在桌前,让大家一饱眼福;其次是,以前人看画,是俯着身子,这种近距离地俯视画面,其实是一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者少数人的特权。
一般人是不被允许拥有这种特权的。
平民的观看对象,不是画作,而是大戏。
是茶园戏楼里的瞎热闹。
逢年过节,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性质。
戏台搭得高高在上,观众在下面,但这是否能说国人可以抬起头来看戏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有一个事实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即京戏院里的观众分层。
其实和西方的歌剧院很像。
有钱人(比如影片中的老佛爷),他们的位置是远远高于戏台的。
他们仍然是俯视戏台的。
所以,就传统的戏曲形式来说,底下的一般观众的"抬起头”看戏,其实是种假象,是被纳入到了统治的权力阶层划分当中。
他们抬起头看高搭的戏台,而戏台表演之上,仍有更高的人在看戏。
这种抬头,是更高的观看者的施舍。
照相这种方式,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挑战。
因为照相让被摄对象能够平视镜头。
而电影是激进的!
这种激进最集中地表现在在幕布上面,没有更高的人。
相较于传统看京戏的那种抬头看,电影的这种抬头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人和观看对象(影像/画面)之间的平等。
即便是老佛爷,也得抬着头看电影。
影片中雷门问小刘子: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哈腰鞠躬啊?
(想必大家也有同感,五四以前,国人的形象多是缩瑟的,当然也有文天祥一类正气高昂的人物,但多少是个例外,寥寥可数)对这个问题,小刘子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电影里当然表现得是不卑不亢,有种市井人物特有的世俗智慧)回答道:因为弯着腰,你看着人家的鞋子,你就知道了这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呐……如果说电影真的给国人带来了什么?
那么我想,大概就是大家不需要再弯腰了。
毕竟,你可以弯着腰看人,弯着要听京戏,但没有人能弯着要看大屏幕上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是夏雨扑通跪下抽了自己一耳光,当时上幼儿园的侄子当场模仿
这个片子最令我难忘的是夏雨摇着西洋镜时,和姑娘的一吻,看这个电影,我总想起Happy Arabia的旋律---S.E.N.S
朋友老早给推荐的我一直拖到现在才看了(骚瑞)!整体的观感比较平淡,但也偶有打动人的时刻,关于影戏的由来以及中国电影的诞生,最初都是以“入侵”的方式,无法离家便让电影扎根于此。场景年代感的塑造很足,关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剧情上在影戏传播的过程之中也包含了儿女情长,不甘穷命的小伙渴望通过影戏逆天改命,一些矛盾和冲突的设计有些过于突兀(到来与散去)。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关于群像部分的写实,那些粗糙真实的面目,面对新鲜事物的到来,守旧和接受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带微笑或是动手打人,那些触碰,告白,轻吻的浪漫时刻,亦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任掌柜对小刘子的关照,仿佛从他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同样是面对父母之命的婚姻,他却没有那份抗拒传统的勇气,俯视着那眼里的泪光,令人伤感…
人因梦想而伟大
我们的友谊,会永远存在会动的照片里。故事很简单,略微流水帐,中国电影史的开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愚昧与温情共存,对外来的舶来品充满排斥,历经文化碰撞,最终与本土文化融合。谭鑫培看到电影的那一刻感动瞬间变为落寞,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他看到了京剧的未来
1、小刘指着照相机对谭小姐说:“你从此就留在这里了”“人没有办法躲避自己” 2、结尾小刘和谭小姐的一吻算隐喻性的西方生活方式通过影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3、小刘:“都是洋人的玩意害了我。”雷蒙:“你回不去了”“你无家可归”4、很多早期影像复原,包括老佛爷照相都还原了历史照片,剧情还有《火车进站》,谭小姐妆造也像旧照片里的样子5、06年的《定军山》抄袭里面部分片段,但是档次上低了不止一档,算拙劣模仿。
2.29于火车🚆中国电影史草创期的故事,质朴拍摄的影像,新奇事物对当时人们的冲击,戏曲、摄影、影戏三样东西的冲突与融汇,纯粹的电影理想在此被点燃。
电影的整体气质还是显得老气横秋了,主要是几个老演员难以摆脱的话剧演法所致,夏雨倒是演得出色,把一个人的卑微、怯懦、机灵、决绝都刻画得很好。
能做到举重若轻,把一个大事弄成一个小事,而且人物都很鲜明,确实不易
【7.5】虽然用着老套、虚构的框架,但真诚地描绘出了电影引入中国之时的社会反馈和文化矛盾,更多的是历史科普意义。无论何时,民众都不会拒绝带来感官震撼的奇观。“我非搞影戏不可”。
同样是表现中国电影诞生那段历史的电影,这部《西洋镜》的境界和格局远高于《定军山》,拍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国民面对西洋事物时,既新奇,有痛恨的矛盾心理,而这一切根源是人有我无的自卑和泱泱大国的自傲,落后就要挨打,进步又必须靠每个人的努力。
比中国电影史好看多了
西洋镜,我说怀念这个词,会显得很老吗?- -|||
拉那么大阵仗,不菲的服化道布景,却用拍电视剧的节奏和运镜去拍电影。叙事流水账且沉闷,节奏拖沓且冗余,说句台词憋半天,太多没必要磨唧硬抻,几无华彩之处,文本拿不出手净水时长。后面为了让一潭死水的故事有戏剧转折,强行设置突兀的剧情,也不考虑合理性:穿西服去看戏挨打,宫廷放映巧合失火,怎么方便怎么写,毫不动脑的都合主义。男主夏雨也奉献了他精湛的痴呆儿表演。一个人价值的贵贱,全看老佛爷的脸色。本可以在议题空间上大展拳脚的守旧派和开眼派,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新文化涌入封建社会后的世俗冲击,甚至风雨飘摇的帝国反应,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落脚点放在铺垫良久却依旧干瘪不可信的电影梦上,格局狭隘,注定是一部会被岁月遗忘的平庸之作。6/10.
佳片。有点儿想给五星的冲动
片儿里北京话不地道,主角就夏雨有京腔
就剧情本身来说可算是寡淡如水,没有戏剧爆发点,更多的是对百年前电影在中国启蒙发展的追忆与致敬。
也是在电影频道上看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挺喜欢,觉得夏雨还不错~
小时候中央6看的,记得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吻,两个人的那种想吻又害羞的样子,真实又可爱,后来看幕后故事,两个人的吻戏是清场拍的,两个人特别害羞,然后还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大概率是真疯,小概率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