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叶正红》从香山透视北京,呈现了香山双清别墅、故宫、玉泉山等诸多地点,从故事背景到历史情境,都具有浓郁的古都地域特色,展现了众多名胜古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同时该剧从市容市貌、人民生活风貌、饮食等多层面描绘了北京的民风、民俗、民情,生动展现了香山的“红色文化”“古都文化”“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香山叶正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甫一开播即收视飘红,被观众赞为“在开天辟地中不失烟火气息”。
促成《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等主旋律作品热播之变的,首先是持续高涨的国民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当国人对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主流价值 ① 以香山为切口,通过重大事件再现恢弘历史。
从香山看中国,《香山叶正红》以独特的视角、磅礴的气概、史诗的气韵,再现了新中国筹备和建立这一段伟大历史征程。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追求光明和真理。
作为首部以香山为切口,鸟瞰新中国成立过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七届二中全会”“西苑阅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国共和谈”等重要事件依次展开,带领观众走进历史,感受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建国风云”。
② 创新叙述方式,“正在进行时”更让观众共情。
《香山叶正红》改变了一种回顾式叙事方式,转而选取了“正在进行时”,生动展现了当时意气风发、蓬勃生长的开国气象,让屏幕外的观众与之共情,心生“盛世如您所愿,吾辈更要自强”之感。
这就是主旋律作品的深远价值所在。
③ 《香山叶正红》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策划、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对北京香山这一重要红色革命地标所承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特殊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是又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精品力作。
《香山叶正红》与CCTV-1开年播出的《觉醒年代》一起,生动了紧扣主线、贯穿全年、首尾呼应的播出格局,提升了“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品质,进一步凸显了精品创作“北京模式”成效。
④ 从年龄上看生于1957年的沈保平现年64岁,而1949年前后的蒋介石是63岁,年龄上比较接近; 这部剧中很明显,蒋介石只是作为一个配角,他出场的机会并不多,虽然在外表形象上的确没有王劲松那样更接近蒋介石本人,但个人认为在神情心态、上角色的把握上还是很不错的。
因为此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人民解放军集结在长江北岸随时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很清楚,李宗仁所谓的“划江而治”、保留江南半壁江山的企图,直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国民党败局已定,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这时蒋介石所做的一方面是从上海等地转运物资去台湾,把那作为最后的巢穴与人民对抗。
另一方面则是在大陆这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多给人民军队解放全国造成一些破坏麻烦,和谈显然也是这样,根本是没有一点诚意的。
当然,面对着即将失去的大陆,蒋介石的心态自然是很失落、很颓唐、又很不甘心的。
所以在这个剧中沈保平饰演的蒋介石就是很好地诠释了演示出了蒋介石这时的心态、神情,无奈、愤怒、又不甘心,好消息没有“坏消息”不断,他也只有坐在那或发火过说些无可奈何的话了。
《香山叶正红》昨晚播得两集真是太刺激了,差点还以为自己在看谍战剧。
尤其是这个节奏、配乐,相当紧张,看完感觉好刺激!
源头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保密局的张成吉,觉得自己把粮食的事情搞砸了,对不起上级,上海又早已被共产党占领,总想着把北平这一池平静的池水搅乱,找有些能杀人的人,办一些“大事”,能日后邀功。
于是他找到同为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特工齐彩凤,想让她推荐点能“干大事”的人。
张成吉想到在北平有很多流浪汉、亡命徒,想通过他们之手刺杀共产党领导干部。
齐彩凤想到南城有俩兄弟姓柴,以前是江湖上的,给钱就干。
这俩兄弟也不含糊,听说要杀害共产党的大领导,开出黄金百两的天价,谁知齐彩凤一口就答应了。
张吉成又到北平饭店找同伙,正好看到华北司令员聂荣臻下车,便有了刺杀聂荣臻的想法。
于是这俩兄弟开始每天蹲点,观察到聂荣臻司令每天就是北京饭店、庆王府两头儿跑,这两边又不好动手,准备在中间一个窄桥上下手。
兄弟俩拿了两根金条的定金,开始准备刺杀行动。
兄弟俩装扮成车夫在行动地点蹲守,期间不断出现的表盘特写增加了不少紧张气氛。
一看到车来,柴姓大哥便将街边一个小女孩推到马路中央,顺势朝着紧急制动的车内开了两枪,完事儿转身跳上弟弟拉得车迅速逃跑。
这一套动作下来可把人紧张坏了,可谁知道,今天聂荣臻司令刚好没在车上,车上的是黄秘书,虽被子弹擦伤,但并无大碍。
聂荣臻下令尽快抓住凶手,谁知那俩兄弟刚回到家就被躲在家中的张成吉灭口了。
张成吉还以为自己计谋得逞,忙着打电话给上边邀功,毛人凤听后也高兴,忙着要嘉奖张成吉,还大肆在报纸上宣传。
当时共产党人对此事严格保密,在随后一次大型会议上,广播里播出聂荣臻三个字的时候,张成吉愣住了,再想到发报宣传的毛人凤,真是狠狠地打脸啊!
最后刘妈那句“看你这鱼,吃饱撑得吧!
”也是别有深意!
整个计划及真相都在一集中交代清楚,内容紧凑节奏到位,谁看过不说一句痛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香山叶正红。
近日,由巴特尔执导,盛和煜,柳桦编剧,唐国强、许文广、王伍福、郭连文领衔主演的革命历史剧《香山叶正红》正在CCTV1热播,葫芦视频与卫视同步播出
该剧以香山为切口,从进京、和谈、渡江、经济建设、筹备政协、召开政协等多个事件入手。
讲述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入驻香山“进京赶考”,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搭建起新中国四梁八柱的故事。
从首播情况来看,央视又一次拿到了王炸,收视率轻松破1。
该剧开播后不仅有央视亲自为其宣传内容,更是被新闻联播表扬,并配以视频。
据悉,剧集塑造了23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完成了348个场景拍摄。
这意味着,除开主角这部剧的每个小角色都是真实、鲜活的。
《香山叶正红》将以剧情的方式来为大家展现这段历史的清晰脉络。
在编导上,编剧盛和煜非常值得信赖,他一直是靠成绩说话,他编剧的《走向共和》,至今仍保持着9.6分的高分,绝对是国产剧中的佼佼者。
而《汉武帝》、《夜宴》、《恰同学少年》、《赤壁》、《黛玉传》等观众认可度也极高,由他操刀,剧本方面是有保障的。
导演巴特尔更是品质的保障,曾执导过《我是警察》、《江山》、《较量》、《大唐代宗》、《至高利益》、《国家孩子》等多部优秀作品。
2002年凭借《江山》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
除开编剧及导演,这部剧的演员也都是实力派,基本都是老戏骨,年轻演员以及流量小生很少。
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强老师继《跨过鸭绿江》《大决战》之后,唐国强老师主演的电视剧又一次登上央视的舞台。
唐国强,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毛泽东特型演员。
出演过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各种大奖几乎拿了个大满贯。
再次饰演毛泽东,唐国强本人表示压力很大,1999年他在这里拍过《开国领袖毛泽东》,21年过去了,再次塑造毛主席,他希望能有所突破。
除了唐国强老师以外,还请来了3位特型演员。
王伍福,也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大决战》、《跨过鸭绿江》等诸多大剧中都是饰演朱德的角色,所以经验颇丰。
饰演刘少奇的郭连文,和王伍福情况类似都是多次出演同一角色,已经能够将其的性格特色,人物风格完美拿捏,给了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至于周总理的表演者,议论颇多。
原定的演员是刘劲,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1996年出演《遵义会议》,饰演“周恩来”,从此成为特型演员。
此后出演了《长征》、《张学良》、《建国大业》等多部影片。
然而因为刘劲的档期冲突,无法参演。
剧组只能更换人选,最后选定了许文广进行饰演。
许文广,光听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在《人民的名义》中塑造的“丁义珍”一角却是深入人心。
也正是因为这一角色过于深入人心,再加上外形上的差距,不少人表示,无法带入。
不过除开外形,许文广的履历一点也不输其他人,他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还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影视公司董事长、演员中心主任。
从剧情上来看,该剧可以说质感满满,很多细节藏在其中,第一集主要人物就全部登场,尽显一代伟人的风采。
《香山叶正红》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将当时的场面复述了下来,相当真实。
开头就是欢快的歌舞,庆祝北平解放,后面更是从人民脸上洋溢着笑容、给解放军送食物等等情节都有极强的代入感,和书中讲的一般无二,也是展现出大家对解放的认可和对我党的热爱。
从播出的前几集来看,节奏非常快,第一集就讲述了离开西柏坡前的一些事情,无论是主席品尝辣椒,还是警卫员与主席的对话,亦或是萧静娴不让把指示标识用钉子钉在墙上,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还铺垫了一些戏剧性特色,增加一层神秘感,有一个镜头就是南京保密局少校特工接到密保,上面写着“尽快了解,目标何时进北平”,不仅使得情节更加紧张刺激,也是为后续内容做了铺垫,逻辑缜密。
夯实的剧本实力加上演员的精湛演技,《香山叶正红》的情节虽然偏向于纪录片,但剧情进展速度恰到好处,特别适合一家人一起看。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追求光明和真理。
为什么说失望呢,因为现在类似的历史题材影片都专注于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而从渡江战役以后这段时间的事却很少,我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这段时期的作品,现在来了,质量却牵强人意。
1.演员选角就和《大决战》差了一大截,除了毛主席,其他人物选角都不太行,首当其冲的就是不太像,特型角色选角要像不像的,会给观众一种割裂感。
2.本剧和《大决战》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个历史时期大战较少了,大部分都是文戏,而文戏更考验演技,但是却选了一些二流演员演,从对白到表情都差了很多。
另外很多人的表演都很刻意,拿腔拿调,甚至拖长音,动作慢半拍等,很不自然,对白不像日常对话,却像是在背政治书。
3.细节上粗制滥造,出现很多BUG,比如很多环境衣着和季节对不上。
配音痕迹严重,很多镜头人物只是张了一下嘴,却吐出了一大段台词。
11月28日晚间,电视剧《香山叶正红》在央视一套播出第10集内容。
随着剧作热播,该剧的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均实现了非常耀眼的成绩。
收视率方面,已经连续获得单日收视冠军,并且处于同时段遥遥领先位置。
观众口碑方面,该剧更是好评如潮,剧迷们纷纷为剧作的恢宏叙事和朴实温度点赞,认为该剧无论在伟人呈现,还是小人物塑造方面,都真实、立体,具备真正的严肃历史剧质感。
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讲述的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香山之后,如何带领全国人民筹建新中国的故事,“进京赶考”和“打破周期率”成为本剧重要的叙事内容。
《香山叶正红》遵从电视剧自身创作规律的同时,严格遵循正史原则,不仅对严肃历史进行影视化叙事,而且在这份叙事当中,自带历史理论和历史精神。
这部作品其实是以电视剧的方式回答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党“进京赶考”是如何取得优异成绩的,我党又是如何尊重“历史周期率”,并且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这个周期率,获得长治久安的。
因此,《香山叶正红》在自身影视剧范畴内的叙事、通过剧情对历史精神的传递等方面,均有过人之处。
综合起来讲,个人认为,通过10集的剧情,至少已经有三点缘由,让这部剧堪称精品佳作。
第一点缘由,恢宏叙事与朴实温度有效结合,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
《香山叶正红》讲的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如何在香山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四梁八柱”的故事。
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我党工作重心如何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如何团结各民主党派,如何积极和谈、避免战火继续蔓延等等,都是历史维度上的大叙事,是非常恢宏的题材内容。
在《香山叶正红》中,遵从了自身电视剧属性的要求,越是恢宏的历史大叙事,越能娓娓道来,尤其能在有温度的小桥段中,把大道理向观众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讲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之后,要警惕腐化问题,便提出了“糖衣炮弹”的理论。
负责警卫工作的战士柳二勇随即便开始思考什么是“糖衣炮弹”,甚至拿着自己的窝头问直属领导,炮弹外边裹上糖衣,一爆炸不就化了嘛。
镜头一转,毛主席和自己的秘书正在吃的,也是窝窝头。
恢宏叙事的,是党和军队进城之后,如何警惕腐化的问题;朴实温度的,是战士们坚守生活简朴、精神作风过硬的品质,毛主席则和战士们一样,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窝窝头的食物和打补丁的衣服,正是伟人最温暖的底色。
在《香山叶正红》中,这种恢宏叙事与朴实温度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俯仰皆是。
因此,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毛主席和党中央搭建新中国“四梁八柱”的“历史大内容”,而且可以看到完成这些工作的伟人乃至伟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是带着人间烟火气,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并且保持着和人民群众一样的生活底色。
这种底色与温度,是对历史的最好记录。
第二点缘由,从伟人到小人物,均性格饱满、真实且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立住了“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内核。
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被观众口口称赞的另一点,则是这部电视剧中,无论是对伟人的塑造,还是对小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真实,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大家认识的人,有着革命温度和生活质感。
而该剧对于其他角色的塑造,也是客观、公允。
比如已经播出的剧情中,对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国民党人等角色还原与精神塑造,都是有口皆碑的。
《香山叶正红》中对毛主席的呈现,一面是工作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面则是生活中的乐观主义和感怀动情。
工作当中,毛主席带着伟大的革命豪情,指引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做出了很多高瞻远瞩的决定。
剧作中,也有毛主席生活的内容。
比如,警卫战士想让坐了一上午的毛主席出来活动一下筋骨,就带来两个孩子唱歌跳舞。
毛主席走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顿时成了一位带孩子的老人。
而当毛主席大踏步出去活动一下时,警卫战士追上来。
主席看着年轻的战士,想起自己在延安时的警卫人员张思德。
这位已经牺牲的张思德和很多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同志,让毛主席感怀伤心,伟人内心的情感温度,瞬间呈现。
该剧对柳二勇、姜莱阳、萧静娴等多位小人物的塑造,也是栩栩如生,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当年的革命青年。
于创作而言,人物塑造有编剧成熟的技法加持,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情感内核要立得住,能够赢得观众认可。
无论是伟人,还是小人物,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朴素的情感内核,那就是对历史负责,为人民服务,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这样的情感内核,放在当下的中国,依旧振奋人心,鼓舞着大家继续前行。
第三点缘由,讲历史事件,但更是讲历史何以如此,讲历史的真正逻辑。
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不仅为观众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要为观众以电视剧的形式将历史何以如此讲明白。
《香山叶正红》经过10集剧情,在叙事上已经明确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前进线”:我党为何能够取得“进京赶考”的好成绩,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我们为何能够走出“历史周期率”,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的。
《香山叶正红》是以电视剧的形式回答非常严肃的历史学问题。
观众看到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冲突的同时,更是在看历史发展的必然脉络,看到历史前进的本源逻辑。
《香山叶正红》已播剧情中,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之后,思想建设层面上防微杜渐、警惕腐化;工作层面上深入实践,多方学习城市管理经验;小的一面,进入北平之后,清理了北平城上百年的垃圾;大的一面,则是保障物资供应,各行各业恢复得井井有序;革命的一面,紧密团结各党派进步人士,大家纷纷来到北平,共商国家大事。
尤其毛主席请黄炎培先生出山的那句话,最具备历史质感——不是请黄炎培先生出来做官的,而是请您出来为人民做事情的。
坚持以人民为根本,坚持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正好回答了“何以走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香山叶正红》遵循真实历史,注重历史质感的表达,在史实叙事的同时把真正的历史精神娓娓道来,向观众很好地讲述、论证了我党何以能够“进京赶考”取得优异成绩,何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出“周期率”。
基于此,这部剧能获得收视率和观众口碑上的双丰收,则是必然了。
跟v以往领导的形象差太多了,演过头了。
有时间驶驭不了还不如不要演,,导演也真是的,都没有把好关。
实在没太多话讲了,就是为了来吐槽一下已经写三行了不上不够,剧评太难了,我只看了3分钟,写的时间还长一些以下是废话。
你是?
你在哪呢呀呀呀呀呀呀?
好好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啦啦啦,编剧也太注重温情了,和历史总觉得还是有脱节
最近播出的这几集给我看破防了。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群中,除了我们英勇的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
他们虽然没有同解放军一般穿一身军装在前线奋战,但他们也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勇的母亲赵玉甜是河北河间府支前队队长,带领队员将物资送到部队后得知部队缺船工,便号召队中的船工留下陪部队渡江,即便被姜莱阳告知这项任务是危险的,大家也决定一同出力。
二勇十四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到了部队,还笑称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带着他支持革命,都是妥妥的“老革命”。
赵玉甜说起儿子满满的骄傲,东北战役都有儿子的功劳。
儿子在警卫团尽职尽责,母亲在支前队伍上奋力支持,即便母子二人多年未曾见面,但二人都全心全意为同一个目标前进。
还有江南渔家女黄阿毛,她的母亲是游击队队长张淑花,多年来一直奔波在抗战第一线,阿毛曾在南岸与母亲短暂见面,又匆匆分开,还没从再次离开母亲的伤心中走出来,父亲黄水根就为了保护刚组装好的船只,被国民党的轰炸机炸死。
我的泪也跟着流啊……
在大家的共同协力下,解放军开始渡江。
在夜色中,解放军划动小船直奔长江对岸,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大炮纷飞打向对岸,掩护渡江的船只顺利渡江,也向国民党的南岸阵地发起攻击。
众多船只上,赵玉甜和阿毛也在一只小船上摇着橹,一位是母亲,一位是女儿,但她们都在为了共同的胜利而斗争。
渡江突击团上面的红旗已经被子弹打穿了不少窟窿,但大家的士气足。
经过不懈努力,张淑花带领的游击队和姜莱阳部队终于汇合,双方激动拥抱握手,张淑花也在人群中看到了欢呼跳跃的阿毛,母女俩穿过人群呼喊着对方,这是多年后千载难逢的团聚,让人泪目。
就像剧里旁白所说,渡江战役是人民的战役,有很多像张淑花、阿毛、赵玉甜这样的人民群众,她们都是大军中的一员,她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与解放军并肩前行,威力势不可挡。
看完这几集给我治愈了,一觉醒来又是美好的一天。
向平凡又伟大的他们致敬!
看了两集,一如继往的好看,喜欢看这种题材的剧,虽然演过多版,但都角度不同,内容不同,百看不厌。
这次演员换了不少新的,总理的扮演者有些出戏,不如刘劲舒服,可能是不习惯吧,其它人换的挺好,外型酷似,特别是叶帅,克公,太像了,这次选演员下了不少功夫,马晓伟这次没演常,有些小失望,继续追剧。
前两集,演员方面,唐国强和王伍福年纪有点太大了,新的周总理特型演员言午看着很别扭,一是脸上太松,二是侧身驼背,三是他看人时候那个表情总让我感觉偷偷摸摸的,和以前演的那个丁义珍一样,不太好。
当然了,刘劲来了也不行,他现在太胖了,大决战里他的总理形象我已经有点接受不了了。
今天又看了几集,还是选角问题,陈毅的特型演员年纪已经太大了,真的不能再演了,而小平的演员比刘伯承还高…特型演员断层问题很明显,还是希望导演们能在选角上下点功夫,不是来个人化化妆就能演历史人物的,很多老戏骨演技不错,但是年纪已经太大了,建国的时候毛周还有各位元帅将军(当然老总稍微大一点)大部分都是四十五十岁,荣光华发的中年人,并不是一群看起来就很大的人…继续上次写的,观感真是越来越差了,不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剪辑转场是谁做的,太业余了,很多转场太生硬,甚至bgm都没放完就突然恰了,粗制滥造的有点太明显。
唉,我已经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个戏现在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是他的转场,就拿7-12集来说,多少次都出现了非常突兀的场景变换,而且很多剧情演的不连贯,无头无尾,比如国民党的特务搞事,又是弄毒子弹又是安排杀手喝酒又是说已经准备好了逃跑手段,酝酿半天,营造紧张气氛。
结果到了正戏开始之后,就摔了个碗,紧接着是一连串令人迷惑的幻灯片式静止图的连续播放,然后老总说了句看起来都解决了,这段剧情就过去了,我也是醉了,我还以为没演完有后续,结果下个转场直接天黑,另一段剧情开始了???
除此之外,还有剧情不完整的问题。
很多次眼看一个剧情a要展开了,结果突然画面一转放剧情b,之前的bgm骤停,之前的a也再也不讲了,给人看起来就是后期剪辑有问题,只是把一个个零散的剧情拼凑在一起,并没有做渲染和加工处理,就连回忆杀也都是直接转场,连一个渐变效果都不做,给人的观影体验太差了,很多时候根本看不懂剧情要讲什么,到底演的是剧情里正常的时间线还是回忆杀,就和写文章没有过渡一样。
真的不知道这部剧的后期制作在干嘛,你能把每一集的集数报幕做的那么文艺,就不能好好修一修背景音乐和场景转场吗?
我们的主旋律电视剧不能只看题材,换句话说,这部戏的剪辑转场根本就对不起这个题材。
我个人是很喜欢看主旋律电视剧的,不说别的,就拿《换了人间》来说,《换了人间》的剧情讲的大事情多,详细展开少,但是转场部分做的比这部戏好太多了。
周恩来太不象了!
之前周恩来的饰演者都不错!
虽然一个不如一个,但是总算是过得去!
这次太令人失望了!
英俊潇洒的周恩来在此剧中一看腮帮子鼓嘟嘟就作呕!
可是我爱看此类题材电视剧!
勉强看一下吧!
唐国强老师的毛泽东真是形神兼备,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幸事!
朱德,邓小平,刘少奇,陈毅,都是老演员!
值得期待!
央视开播!看起来很不错~
虽然说这种革命历史剧可发挥的空间有限,但即便如此,它在革命历史剧中也并不出彩。主演们中毛刘朱都是演了多少年的特型演员了,但年龄太大了,脸上的松弛的赘肉丝毫看不出是奋斗多年的革命家们。周的演员换了刚看不适应,但多看几集倒也还好,没有明显的纰漏。主角们自然是一贯的伟光正了,这无可厚非,虚构角色的剧情就太尴尬了,看不到多少逻辑。团长过江侦察就找到了船工失散十多年的妻子,船还没靠岸,十多年未见面的母女就确认了对方的身份抱在了一起,国军飞机就丢了一枚炸弹就命中了船工,支前的大娘和团长闲聊就发现自己儿子原来在四野就是团长的手下,而且二人关系不一般,这些内容简直在侮辱智商。把它当做历史事件的梳理就可以了,至少知道了进京赶考住在了香山,除此之外无法期待更多。
我们能赢不是靠蠢靠蛮靠无谓牺牲换来的!如果不知道怎么拍,去看能文能武李延年!
勿忘建党之初心,勿忘建国之使命
几个主要演员不是最常见那些了,所有人都仿佛老了十岁……
像一部剧版建国大业,这么多线索,居然还不至于显得很杂乱,有点东西。
①以香山为切口,从进京、和谈、渡江、经济建设、筹备政协、召开政协等多个事件入手。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入驻香山“进京赶考”,筹建新中国。 ②丁义珍转身演绎周恩来。
粗制滥造应景而已
🤓️
有点烂,但也有亮点,题材不错的啊
这到底是哪里找的周总理,太不像了,太刻意了!除了这点哪里都好
陪长辈看的,周总理跟以前看的不一样有点不习惯,剧情也一般般。
让丁义珍来演周恩来,怎么想的呀,咋看也看不出来周恩来的样子来,毕竟周总理是以相貌和气质出名的,你怎么着也得稍微贴合一点吧。有一些演员形象上确实有出入,不过说实在的,演员不是重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前几集极力展现的共产党人刚刚进入北京城的种种现象,应该说是时隔多年以后再一次展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几位青年演员里,有的人不错,但是那个萧姓女青年,说实话有点做作。能把一个好题材拍这么无聊,也挺佩服导演的功力。
中老年人专供的剧吧,剧情,人物台词都像在过家家,经不起一点推敲。还有打光问题,太敷衍,所有场景都一样的高亮度,根本不想用灯光去营造氛围,图省事是吧。配音也是一样敷衍,不同人声场不一样,同一个人一段话声场也可以不一样。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吧。
主旋律题材,全篇浓浓的说教风格,台词满满的申论套路,让人听了烦不胜烦。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看的热血沸腾,只因为主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还行吧,感觉演员年纪大了,换人有些不习惯
戏说还是梅花呢,一派胡言…
呵呵
开场五分钟左右的旁白好感人,丁市长有点出戏……/剪辑稍微有些混乱
刘劲老师是有事儿来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