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是他,我发誓在这一刻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就是荣庆班挑梁唱‘夜奔’的武生,那一张安静的脸,那双总是回避开的眼睛,即使见过他的身手,我还是不能相信。
黄: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
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黄: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而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刘: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黄:所以,你能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黄: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着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我还是决定把你埋在我们的中间。
——from 夜奔看夜奔是因为那个精灵古怪的女子。
不相识,不聊天,只是一直默默地关注。
关注,豆瓣上我最喜欢的形式,不需要认可,不需要承认,一厢情愿的关注,很简单,很好。
豆瓣上满是这样的奇女子,只是要在一个帖子里相遇,也需要缘分。
喜欢看她的图片,看她的文字,那个坚强又敏感的女子,她说,她泪崩了,所以,我看了。
昆曲,那个婉约柔肠的古老戏曲,不管什么场合听来,都会有那么点暧昧的意味。
我以为,会有那么一个娇柔绝代的男子,唱着华丽多情的词,一个回眸,满是柔情,接着演绎一段波荡曲折的恋曲。
但是,却是一个俊朗的武生,唱的是悲怆的林冲夜奔,爱得是那么辛苦和决绝。
我喜欢那个隐忍的男子,舞台上唱的掷地有声,眼神有力坚定,舞台下貌似懦弱,却有着世人所没有的勇气,勇于恨,勇于爱。
我也爱那个单纯的女子,一个转身,失去了所有的爱,却仍然用一种善良试图成全一段旷世的爱恋。
这样的女子,值得所有人爱。
而那个柔弱的少东,终究是懦弱的,他会一切发生后,依然对英子说我喜欢你,他会逃离一切,带着悔恨,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男人,是懦弱,但是却真实。
看夜奔,会想起霸王别姬。
会想,为什么,戏台上的男子,为什么都生得那么娇媚,又爱得那么坚决。
演尽了人生百态,看惯了人情冷暖,也许他们对于情感有一种更加纯粹的信仰,所以,程蝶衣说,说好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所以林冲拍着胸口对他说“我这儿,记得你!
”。
这些戏子啊,总是能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情感,而戏外的我们,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被触动心底的那根心弦。
但只是感动罢了,他们是真虞姬,我们都是假霸王啊!
其实,这个片子还是零散,拖沓。
但是,爱的就是大片大片的独白,安静又美丽的文字,还有大提琴低沉的声音,灰蒙蒙的镜头,留着短头的奶茶,骑着自行车,在一条满是梧桐树的呼啸而过,这些细节,零碎,细致,满是文艺腔,倒是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片名让人不禁想起那部享誉世界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年少时便是唱《思凡》成的角儿。
再看《夜奔》,心中不免就有了对比。
看罢全片,虽不像《霸王别姬》那样浓墨重彩,淡薄中却也淋漓尽致;没有程蝶衣的疯魔痴狂,却有不一样的执着纯粹。
倘使我能遇上这样一个人,沉默寡言,神清气朗,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我想那应该是林冲。
他跳下墙头走到少东面前,告诉他“你在我心上”,直白地不像话。
于是少东迟疑了,就是这点迟疑尽误终身,接踵而至的生离和死别,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了结了人格沦丧的班主后,林冲去找英儿,托她转交少东一支笛子,然后转身投入了茫茫夜色。
林冲亡命天涯,少东魂不守舍,懦弱的他选择抛下一切回美国。
路途迢迢,在夜奔的不止是林冲,少东还有英儿何尝不在夜奔,逃得是感情,逃得是自己。
少东爱林冲,颠覆伦理;英儿爱林冲,颠覆阶级。
所以少东只能和英儿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只因逃得是自己,逃不过的,也是自己。
再说黄子雷,我们早已无法知晓到底病重的黄子雷对林冲说了什么,但有一点,就是整部影片里也许唯有他才最爱林冲。
千方百计费尽心思,从北京追到天津,困住林冲半生。
他胆大包天,不把徐少东放眼里,更不把世俗放眼里,但凡林冲的戏他场场包满座,任谁都说“黄少爷是来真的”。
林冲和少东开车夜奔的那晚,在没有林冲的云天楼里,黄子雷双目噙泪,流露出些许真心。
他在林冲最落魄的时候施以援手,让林冲无从恨起。
之后日军占城,他家道败落身染重疾,林冲用做苦力得来的薪水为他抓药,日复一日细心照拂。
英儿问林冲为何这般,林冲只一句“无法弃之不顾”便使之哑然。
黄子雷病故,林冲终于可以说服自己去找少东。
他躲在集装箱里想偷渡到美国,却阴差阳错去了欧洲。
待到他看见自由女神像时,已过了四年光景。
不期命运无常,林冲因非法移民被扣押,其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遣返之事一拖再拖。
再见已是阴阳相隔,等待少东的的竟成一罐骨灰。
林冲走了,病亡在冰冷的美国医院,千辛万苦仍未看见挚爱最后一眼。
少东悔恨无比,应了那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此后,他仿佛一直奔跑在找寻林冲的路上,在那个雪夜,在林冲生命的最后,他幻想自己一直都在他身旁。
年老的少东坐在林冲墓前,有人问这并排三个是谁的墓,他说:“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在人生的尽头,少东终于成全了自己,成全了林冲。
影片文艺气息浓郁,音乐缠绵悱恻。
大提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着宛转的昆曲,似能直指人心。
在一众烂片当道的如今,《夜奔》被埋没了,它太安静,就像那个寡言的林冲一样。
夜奔 (2000)8.22000 /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徐立功 尹祺 / 黄磊 刘若英半夜在b站看到了这部片子,为时隔多年居然又在b站看到同性题材正片兴奋得半夜开始看。
前几分钟一直在想其他影片何时上架,直到少东第一眼看向林冲,一下被拉入这个故事。
如果说林冲吸引少东的是声音透过喧嚣戏院传到他心中的那刻,那这部影片吸引我的一刻就是少东无心听戏、匆匆离开的步伐顿住,一眼望回戏台的刹那。
在观念封建、阶级森严的大环境下,这几乎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压抑的环境,三个心头尚有火热的年轻人,跨越了经历、身份、性别在“林冲夜奔”这一自由又仓皇的故事下相遇。
公子小姐羞怯地让林冲教唱戏,在林冲眼里,也是第一次有人称他的工作为艺术,有人让他把戏唱给群山堡垒听。
那一点互相不做矫饰、互相尊重的时光,便成为记了一辈子的爱。
影片中阶级的味道很浓,很压抑。
少东不能拒绝父母的安排,英儿无法顶撞父母的言语,这是家里的秩序。
林冲有骨气却没法违背班主,这是记着养育之恩,这是道义,也是旧思想的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冲没拒绝黄少、少东没有拦下黄少、英儿见林冲被打气冲冲跑回了家却没有言语、少东在车厢里那一扭头,都不好简单用有没有“勇气”来说话。
英儿敢和班主叫板,不是因为她比林冲勇敢,而是因为她在班主面前代表了老爷家,所以她有权没有后果地反抗。
少东敢拒绝黄少的邀约,却不能替林冲拒绝黄少的邀约,也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还没掌权的少爷,没财力也没立场去替一戏班子人的生计说一句决断。
(在戏班子的生计上,黄少无疑是恩人,也因此林冲在干苦工收入微薄时,还养黄少到了死。
甚至可以说,换到黄少的角度,可能从他狭隘的观念里,对于一个身份贫贱的戏子来说,他已给出他真正的爱了。
)在缺乏勇气与真心的年代,他们要为自己的真心付出代价。
代价是什么?
影片用了后面的整个故事告诉了观众。
在少东的故事里,他多愁善感,家人却让他少小离家远渡重洋去学一个他一点兴趣没有的银行管理;他有一位知心的未婚妻,却爱上一个同为男人的林冲;他勇气不足转身的一刹那,原以为只是一支烟的时间,却居然就是和爱人的永别。
他逃去美国后那么多年里只有自己一人,有家难回、父母决裂、还想着不知身在何处的爱人,辗转难眠浑浑噩噩那么多年,等来水晶提琴和一罐潦草的骨灰。
多悲惨的故事。
在英儿的故事里,她天真地对未婚夫好,天真地给林冲爱,可在那两人偷偷滋生的爱的故事里,她的爱竟没有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她也主动牺牲了自己的爱。
可这甚至算不上悲剧的开始。
那之后家国沦丧、生离死别,曾在她最爱的戏班子里发生的一切,都被断壁残阻隔在遥远的过去。
被战乱掺合的青春岁月,最容易有恍如隔世的感慨,何况还有生离死别,还有复杂的情爱。
可与林冲的相比,他们的忧愁又是那么飘渺,甚至无关痛痒了起来。
演林冲的林冲,因为演好了林冲所以叫林冲。
在他的漫长的忍耐中,有师傅的恩情、黄少的捧场,以及无数的不可僭越。
在三人共有的离别记忆里,只有他的苦难远远超过离别和思念。
他一共逃了三次,一次从浴池,他没能得到吻,得到了雪夜和高烧;一次杀了师傅,那之后勉强靠苦力维生;第三次去纽约,得到了囚禁和死亡。
夜奔是三个人共享的、离别是三个人共享的,可只有他为此真正付出了一生。
到这里,想说不值得,想说果然只有少爷小姐有资格叛逆。
但至少林冲做了三次真林冲,至少他在对英儿说你怕我开车吗时、在对少东说我记在心里时、在浴池出来的路上握住少东手时、推开师傅房门阻止了他强暴师弟时、拿到少东在纽约的住址时,他真正喘了口气。
至少在他死后,还有两个人真心记了他一辈子。
回想起那年戏台,少东在戏台上拉琴,英儿到后台看到林冲因前夜和他们出去玩晚归被打的伤。
少东拉着琴沉浸在他的忧郁里,英儿冲回家理论又戛然而止,林冲隔着那层蓝幕向少东的琴说一句喜欢,就好像暗示了他们的一生。
少东看着幕上人影,想看到另一个自己,而林冲透过幕布,看着一生的不可企及。
望家乡,去路遥。
俺这里吉凶未可知,他那里生死应难料。
《夜奔》讲述了昆曲艺人林冲,通过表演古老的昆曲《林冲夜奔》,而认识了韦英儿和徐少东这一对未婚情人,三人遂成好友。
林冲屈服于富家子弟黄子雷的压迫与占有,内心却喜欢上真正尊重他的人格的徐少东。
同时,徐少东与韦英儿发现,自己所爱的并非对方,却都是戏子林冲。
于是,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爱恨交织以及社会与家庭的世俗压力,使他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这部影片拍得很好,在立意与人物塑造上都非常成功。
然而,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夜奔》与昆曲《林冲夜奔》相结合,使影片拥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昆曲《林冲夜奔》在整部影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昆曲《林冲夜奔》联系到一起。
韦英儿是一个戏迷,她对昆曲的领悟力非常的强。
她对林冲的感情,是从“崇拜”这个角度开始的。
由于她们家的便利条件,韦英儿很容易结识并爱上林冲这个她心目中的“偶像”。
徐少东第一次进戏院,有一点“被迫”的意思。
他作为一个完全接受美国文化的年轻人,对于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文化,有着自然的排斥。
然而,徐少东在美国学习的是大提琴。
对艺术家来说,音乐这种超然于语言的艺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上不会造成任何障碍。
当徐少东起身离去时,一个悲凉的声音透过喧闹的人群传进他的耳朵。
他被林冲的唱腔惊骇,被戏上的林冲所震动。
是昆曲《林冲夜奔》,让徐少东认识了林冲。
又正是出于艺术家对艺术家潜意识里的怜惜,林冲才成为徐少东一辈子难忘的爱人。
摒去黄子雷的品性不说,黄子雷也应是林冲的知音。
他一样因为昆曲而结识了林冲,继而爱上了林冲。
《林冲夜奔》被林冲唱得凄凉,黄子雷首先爱的,是戏里那个彷徨无助的林冲,于是才对现实中的林冲表现出了强大的占有欲望。
其次,将“林冲”、“夜奔”在不同时空、不同意义下展现,形成意识上的强烈对比。
昆曲《夜奔》是明朝李开先《宝剑记》里的一出戏,后来被昆剧采纳,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
夜奔一段基本取源于《水浒传》,主要描写了林冲在夜奔梁山的路上,“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心情。
这种复杂,实际上是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在得罪高俅被逼上梁山的路上,骨子里的官本位思想使他对落草为寇表现出极端的无奈。
夜奔路上的生死难料地忐忑心情,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凉气氛。
戏子林冲之所以能把握住这种心情,源于林冲在黄子雷与班主的压迫下对戏子生活与欲逃不得的无奈。
林冲以它本身的生活阅历,并不具备很高的艺术解读力,只是他生活的茫然于林冲对未来命运的茫然恰巧不谋而合。
今天的督军教头林冲,明天不知道会变成什么人;今天的戏子林冲,明天不知道会演什么角色。
在宿命论思想的禁锢下,他们所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与悲观情绪,于是造成了戏里的林冲与戏外的林冲性格在表现上的巧合。
而戏里戏外的两次夜奔,则是传统故事与现代故事的碰撞。
林冲在杀死班主后夜奔在逃亡的路上,他不忘的是韦英儿和徐少东。
我们可以看见在这个时候,导演给了天空一个画面:漆黑的天幕上没有星星,并不圆满的月亮皎洁明亮。
这一个意象将戏里戏外的林冲,以及不同时空里两种相同的情感汇合到一起。
然而,它们的意义已经有了不同。
戏里的林出更趋向于屈服,而戏外的林冲更趋向于反抗。
虽然反抗是软弱的,但至少已经不象历史上的林冲那样懦弱。
这样的对比发生在故事的高潮,在几乎相同的原因下被迫逃跑。
他手拿着萧在夜路上奔驰,那眼神是坚定的、充满光明的,并不畏惧,没有怯懦。
这样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巧合,与紧张的气氛,形成了协调的统一体。
另外,林冲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林冲因昆曲《林冲夜奔》而具有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林冲成了韦英儿和徐少东在爱情上的障碍。
两个具有高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为什么会对一个下层人产生如此大的好感?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林冲真正的个人魅力微乎其微,他几乎没有个性。
然而作为戏子,他承载了巨大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他独特的内涵,昆曲又给了他戏中人物所拥有的个性虽然这束缚了他本身个性的发展。
因为昆曲《林冲夜奔》,人们欣赏他、喜欢他。
而韦英儿和徐少东所爱的,正是具有了这样深刻的文化背景的、一个活在戏里的林冲。
这样的林冲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不是戏班老板赚钱的工具,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人。
同样的,黄子雷之所以对林冲纠缠不清,除了强大的占有欲驱使,更多的也是对于“林冲”这个历史人物的喜爱。
还有,昆曲《林冲夜奔》在林冲消失后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而存在。
“逃”回美国的徐少东,不能正视他跟韦英儿和林冲之间的感情。
在美国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徐少东对于爱情的巨大痛苦。
他努力埋下自己对林冲的怀念和爱恋,可是这些努力却在他再次听到《林冲夜奔》后功亏一篑。
一段昆曲冲破了他思念的堤坝,徐少东痛哭流涕,不能自持。
对于他来说,林冲和昆曲《林冲夜奔》是一体的,不可分的。
林冲因昆曲《林冲夜奔》而存在,如今昆曲依然哼唱,林冲却不见人影,这自然引起了徐少东的伤感。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昆曲《林冲夜奔》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影片的灵魂、影片的存在基础。
虽然这部影片有一些模仿《霸王别姬》的痕迹,但由于昆曲与影片的完美结合,使它仍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1.20世纪末的中国戏曲电影总是与男txl的情欲、死亡、压迫交织在一起,像是那个时期京城文艺界的昏暗文化。
戏曲舞台所表现的“林冲夜奔”、古典小说里文字描绘的“林冲夜奔”与少东想象的“林冲夜奔”三者跨时空交互在一起,暗合了现实生活中这对苦命鸳鸯的“夜奔”。
我想,戏曲舞台激发的历史想象是被“催眠”的过程,看电影也是被“催眠”的过程。
2.京城有些景观像《悲情城市》里的山城,可能是少东的“美国”身份、英儿的台湾口音使得京城故事不那么“京城”,我才有这种错觉。
跨国身份与在纽约的结尾给这个京城txl悲情故事增添了一种悲壮感、宿命感与阶层残酷性。
孤儿林冲在戏班受压迫,逃离后在社会上受压迫,阶层限制他永远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下定决心追爱,可是“他都不识字,怎么会懂你的英文住址”。
阶级性的身份压迫使得林冲逃离了遭受肉体压迫的戏班子,却也逃离不了遭受精神压迫的黄子雷,受虐者终被迫主动进入“受虐”心理,于是将饥渴的孤独转化为继续进行自我压迫的怪圈。
少东的优越出身使得他在原生环境中受到挤兑也可以逃离到另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中野蛮生长。
异国空间缓解其在原生文化上受的压抑。
3.在音乐上,巴赫的大提琴西洋乐曲与传统昆曲以一种侵入式的姿态配合着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博弈。
4.男txl之间的情欲表现在典型的澡堂空间,多角情欲关系呈现出一种阶层权力的张力。
女性在其中扮演着中介身份进行沟通。
5.最后纽约的霓虹灯景观与三块墓碑使得这个悲壮的故事略显虚幻。
6.喜欢旁白书信的文学性表达。
“当你眼睛触到林冲的那个刹那,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
一直都觉得,如果看过一部电影,能让我有很多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就证明它于我而言是好的。
很早以前就关注这部电影,因为它有奶茶。
我喜欢奶茶一字一句说话的声音,淡淡的,让人心暖。
所以《夜奔》里大段大段的文艺对话,很对我的胃口。
曾经也有过很长时间和知心的人通信的经历,所以我知道能够那样对着遥远的一个人诉说自己所有的琐碎是多么珍贵。
英儿和少东多年来通信的这个情节,很打动我。
在苏州听过昆曲,感觉老年人更适合听它,或者是有一颗老去的心的人。
年轻人听它我总感到做作,似乎我们未必能懂得这样余韵绕梁的真谛。
所以林冲在台上开口的那一嗓唱腔能打动英儿和少东,却没有打动我。
真正让我欣赏的,是他下了妆以后干净的侧脸,和在想到少东时明亮清冽的眼神。
三个人互相爱慕,也互相依赖。
虽然一般情况下,感情问题中三角关系总是不稳定的,但他们三个人却始终如一地坚韧着。
看到最后英儿和少东躺在床上,英儿说,她一直爱着林冲,然后少东从后面搂紧她并露出了然的神情,我感动了。
只有爱得无私,才能接受别人也爱自己的爱人。
我自认这点是我最缺乏的。
最后。
我想说,有点诧异最触动我的镜头是,英儿低头用叉子摆弄盘子里的苹果时,少东突然握紧她端盘子的手。
那一刻我鼻子酸酸的。
因为他说。
直到她来,他的黑夜才结束。
写得有点乱。
只是想记录点零散的感触。
虽然是部20年前的电影,但《夜奔》的开头依然令人充满期待:搬来借住的戏班子荣庆班,班内英武的头牌林冲,戏痴般的大小姐韦英儿,留美归国的未婚夫徐少东……如严歌苓的小说一般,选题好极了,主角更是无比精心的设计,扫一眼大纲就知道有戏,必然有戏,一度让我以为发现了另一部被埋没的《霸王别姬》。
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夜奔》就又如严歌苓的小说一样,每到要害处,绵软的絮絮描摹便泄出丝丝真气。
如初见林冲登台唱戏,少东心头涌起的那一点奇异的神秘的感动,本属可以处理得极好的段落,只需轻轻一推观影者便能感同身受地进入少东视角,成为少东,却立时被无处不在的念白割裂。
该沉潜处沉潜,该送上去的轻轻送上云霄,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做到,能立马联想到的正面案例是《奥丽芙·基特里奇》。
除了上述细节处理的缺陷之外,林冲杀人出逃的前后情节,有意对照《林冲夜奔》的结构,却没继承《林冲夜奔》内在严密的逻辑安排——林冲上梁山是真正的被逼上梁山,每一步情节前后紧扣,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真正实现了“故事真实”(详细了解推荐阅读毕飞宇《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十分优秀的传统。
可《夜奔》没有继承这一叙事传统:班主鸡奸后生的情节几乎突如其来,林冲杀人也并未具备足够的铺垫支撑,戏班其他人怂恿林冲脱逃亦非故事的必然——这前后种种都不具备故事真实,和《林冲夜奔》差得老远。
作为全片高潮的段落尚且如此,就不再展开讨论全片前后只在外部游移,丝毫不深入少东的懦弱这种幽微深暗之处了。
原因如下,一,黄子雷比徐少东长的好看长发披面时,下面是干净的胸肌,很美二,黄子雷比徐少东勇敢让林冲的戏每场都包满座,早已不单单是捧一个戏子,是对林冲公然的勇敢追求,而徐少东甚至在两人独处是,都羞于碰触,如履薄冰,伤人的懦弱三,黄子雷待林冲比徐少东更好徐少功是个世俗的人,黄子雷却脱俗,所以他不怕世俗中一个个狰狞嘴脸林冲跟徐少功跑掉的晚上,黄子雷眼晴里含满了跟他这个人物毫不相称的眼泪,而为了整垮情敌,他不惜动用舆论的压力,虽然不光彩,但他的确是在争夺,跟那个甚至不敢去争夺的人争夺姻缘流转,黄子雷还不及庆祝自己的胜利,就赶上林冲误杀师傅出逃,黄子雷想尽了办法找林冲,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找到他,徐少东则有些如释重负,用他的话讲就是“迷失了自我”,想抓住英儿,却并不得法,只好逃到美国,空渡一生,他把竹笛挂在床头,以证明自己的爱,却没发现,其实他还是最爱他自己这样说,我喜欢黄磊,却不喜欢徐少东,我喜欢林冲,却不喜欢尹昭德其实,所有人都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女子,刘若英
夜奔 Fleeing by Night“flee”这个单词,是逃跑,还有一层消失的意思。
剧情还算一般,全程都是平稳的悲。
书信式的结构不算新颖,人物表演的有点呆,几乎是旁白和对话撑起了这部电影。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人动了心,一种感伤从影片中走了出来,直逼你,揪心,无奈,感慨,落泪。
这是一个三个人的爱情故事,林冲,少东,和英儿。
这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爱情故事,但若干年后可能还是会记得它。
这也是一个悲凉的故事,戏子独唱,大雪夜奔,转瞬即逝,已到暮年。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两国之间的通讯全靠书信。
就这样,影片从英儿与少东书信间的旁白开始,介绍了英儿是北京某家大小姐,而远在美国留学的少东则是她的未婚妻。
英儿家来了一班天津的戏班子,大师兄叫林冲,不是译名,而是真名。
在一番认识后,三人马上就成了朋友,而少东与林冲的第一次见面后就被林冲的唱戏给吸引住了,想让林冲教他唱戏。
少东喜欢抽烟,而林冲就学会了抽烟。
这种模式非常常见,两个想要互相了解的人必定会去染上对方的习惯。
始终觉得林冲在剧中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他孤儿的身世,和逃脱不了老师和黄少爷的束缚,和他的名字,就让人感觉林冲就是命运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以唱戏谋生,可他却没有自己的观众,观众只知道他演的林冲,但不知道他就是林冲本身。
所以,他问少东,“我现在是林冲,将来我又是谁呢?
”一个连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的人,游离在戏里和戏外之间,问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林冲,还是奴役在权贵下的林冲呢?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再怎么有才干,再怎么与命运抗争,也逃不了身世的束缚,更别说去追求自己爱了。
所以被虚构化的林冲,反倒让观众觉得真实起来。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爱一个人到底有多难,冲破了世俗这道城墙后,等待的却是分错的时间和空间。
空间把他们分开了彼此,时间使他们消失在了漆黑的夜晚。
逃亡的无奈和乡愁的悲凉,接受命运的和不接受命运的,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和默默地承担岁月带来的的孤独,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变得沧桑和凄凉。
英儿和少东都爱着林冲,林冲爱的是少东,这三个人之间的爱,是凄凉的,又黑又漫长。
他们再怎么逃,也无处可逃。
戏子独唱,大雪夜奔,转瞬即逝,便是永远。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我还是决定把你摆在我们的中间。
”
这是王蕙玲对这个剧本的诠释,我更喜欢她的初衷。
愛被驗證為當一方遇見另一方,生命出現了無可抵擋乃至是摧毀性的變化。
它不該是一種可以類比推衍的慣例,它必需以生命的形式獨一無二的奉獻給某一個特定的人。
它是一個單獨的完成。
在族群標誌類化的年代,要冒著愛一個人就成為一種人的危險,和不愛一個人就背叛一種人的風險,人對感情的定義成了一只一只的抽屜,以前迷惑是一種痛苦,現在旗幟鮮明則又有另一種不允許迷惑的痛苦。
愛是自身攜帶的指紋,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徵,無法複製,無法兩相吻合。
所以,愛也是各自一生的獨白…… 當那個摧毀性的強烈度發生,超越年齡身分地域性別一切一切,你便是愛了!
即使愛如此迷離……。
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3.5星吧,制片叶如芬最新推出的是《女朋友。男朋友》。
爱情的面目如此模糊。男人与女人的那种友谊,却让人为之动容。
你走了很多的路,打算去见一个经年未见的老朋友,你走到一个柜台前面,在几张纸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有个穿制服的人从小窗口里面递出来一个小坛子,说拿去吧。——卧槽不带这么玩儿的好吗!尼玛敢不敢虐得更若无其事一点儿!老子居然还没从这种电视散文里面毕业也是真的没救了好吗!
太多片段有着霸王别姬的似曾相识,观感上又差着不止一截两截。命运有着不同的分叉支路,畸零人的孤苦却大抵殊途同归。那夜的一扭头,情与欲硬是没奔出来。对白那么文绉绉,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离着无路可走的悲凄也愈远了。
相比《祖与占》,更多的篇幅在描写男性。前半段真的觉得还不错,后半段属实无趣且空泛。黄磊和刘若英都接不住戏,林冲和男配黄子雷让人更入戏。林冲刚开始的唱戏并不吸引人,到后面才觉得还可以。说实话,只要多爱一点就可以在一起的情节,拍出生离死别,倒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文艺男的自恋,透漏出他没有爱谁,所有的慨叹不过是一种无病呻吟。倒是林冲和黄子雷同甘共苦的那段,显出不一样的真情。
电影没什么。但看完之后愈发喜欢崑曲了。
十几年前看的,要不是关于昆曲的题材,这种阴阳怪气的戏也是不会看,话说内武生真不咋地,身上僵的跟打军体拳似的,不会演咱可以找个专业武生做替身,用远景不齐了。
一星给林冲 另外一星给一些意象和豁出去了的戴立忍老师我哈哈哈哈哈(。真的很不喜黄磊这个发型,很突出脸型缺点,偏偏他有很多 哦,还有林冲虽然帅但台步太差!!!感觉没有经过专业指导!!一点都没!
所以,黄老板才是整部剧三观最正的角,不仅做了自己,还收获了尘世的爱情得到了善终。
这完全是被低估了的中国同志电影!个人认为是最好的一部!实在是有诗的浪漫,雪的干净,复古又现代。是一群纯粹的充满爱的人在时代的周折中不断错过。哪怕有一次,少东勇敢握住林冲的手,也不至于如此遗憾“我喜欢你”“可是你爱林冲”“这里有三块墓碑,一块埋葬我的妻子,一块埋葬我的爱人”
尽管以「传统戏剧」串联起「三角恋」的故事是一种「时髦」(在21世纪初的华语片语境下,「同性」元素几乎是先天的「投机取巧」),不过如今看来扭捏做作感无以复加,生硬营造的「文艺感」几乎是20世纪末延续至今的华语片通病。
没有名字的人演谁他就是谁,本来是随波逐流的戏子,轻柔一句「我这儿记着你」早就等于交了心,那浅笑他也只对他流露,林冲正气善良清隽,谁不喜欢这样的少年,别人的恩他都想还,无奈出身卑微于是只能压抑隐忍而后用命去赌一次渺茫的见面机会。再来如果都是透过听戏,黄子雷不比少东少懂林冲,而且爱得更大胆不惧世俗。少东则太浪漫主义理想敏感,只在乎自己,还不如英儿那般无邪勇敢。英儿因为他们懂得了爱,成了过去将来的桥梁,这些事她都记着呢也爱着呢,好姑娘有情有义亦不将就。但故事终还是遗憾,望家乡去路遥,一曲哀歌白发生。
“那个下雪的夜晚,既是生离,也是死别。”旁白很文艺,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一个舞台就是一个世界。
怎么说呢,除了经不起推鞘,毫无出彩的地方
民国,京剧,同志——在这样典型性的预设下,如果没有很好很好的角度和很精彩的处理就会被同类型的《霸王别姬》淹没在黑暗里。在《霸》六年后出此作,无论是最基本的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剪辑、声音、美术,还是立意,都太过松垮和小家子气。导演拍这个片完全是自取其辱,应该换李安来拍。
人生幸得一知音,又如何?入戏之人比看戏之人坚韧,深情,勇敢。那段时间黄磊和刘若英是黄金搭档,黄磊演的都是撩完就跑搞得所有人痛苦甚至令爱人送命的易于妥协的懦弱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然而我们还是交出了少女心……
若干煞有介事莫名感伤的台词组成的电影,感情产生不是通过表演而是旁白,感觉有些可笑。。
重看,台词熟悉到能背,没想到还是会看哭。昆曲的经典唱段对少东和英儿来说是浪漫是艺术是富家子弟对台上戏子的兴味凝视,对林冲来说却是命运的无从选择和生活所迫。夜奔的悲剧情节跟主角的人物命运完美叠合,逃离但无处可去。三人同游长城那段戏《细数》的BGM一响就泪崩,因为我知道那是绝无仅有的最后的温馨时刻,是林冲漆黑命运里唯一的光亮。如今重新审视这个脚本,觉得少东跟林冲这条核心感情线写得很单薄,甚至后面挺狗血的。林冲跟黄子雷的感情就更微妙和弧光完整,是类似于甜蜜蜜里李翘和豹哥的关系,也许有情欲但更多是不离不弃的恩义,戴立忍虽然戏份少但演技真的是熠熠生辉。
林冲没有北方的味道,无法信任这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下了台,也很台湾言情。这不合理。戴立忍他不适合做演员,每一部由他的作品都很恶心。他无法建立合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