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欢黑白的镜头设计,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员的表情、肢体动作和台词的细节上。
电影本该如此,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推动剧情的走势,靠音乐烘托情绪。
2、喜欢里面神叨叨的不停说着隐喻的戈特弗里德和“怀着恶意揣测”所有人的艾普尔,他们代表信仰和真实,十分可爱。
3、喜剧的羊皮,悲剧的狼心,展现人类情感的极端矛盾和复杂。
4、“七日谈”类型的对话体。
5、“只是门上的一块玻璃窗碎了,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
6、最后,人参是烤糊了的肉酥馅饼味。
😂
荣升卫生部部长的中年女人珍妮特,罹患癌症的大学教授比尔,灵修导师戈弗里德和现实主义妻子艾泊罗,在同性伴侣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玛莎和通过体外受精怀了三个孩子的基妮,神志不清的瘾君子汤姆,全程未露面的玛丽安。
一场庆祝珍妮特升职的party把这些人聚在了一起,在狭窄的空间里彼此试探、挑衅、周旋直至秘密被捅破,这部获得了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的《Party》通过展现巨大的冲突揭示了人们生存的荒谬性……01主要情节影片的开始,门被打开,短发女人(珍妮特)举起枪,黑黢黢的枪口正对观众。
而后,镜头一转,音乐响起,比尔(珍妮特丈夫)蜷缩在椅子里,眼神空洞地望向门外。
正在厨房做饭的珍妮特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
客人陆续到来。
艾泊罗(珍妮特好友)和丈夫戈弗里德从进门就开始争吵,基妮(珍妮特好友)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要见玛莎(基妮的同性恋人)并告知了她自己怀了三个孩子的消息,西装革履的汤姆(珍妮特好友玛丽安的丈夫)一进屋就把自己反锁进了卫生间,掏出又放回了自己的手枪。
冲突开始出现。
当七个人同时出现在客厅,交谈中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比尔向众人宣布自己患了癌症。
各个角色的行为开始变得激烈,珍妮特表示自己很悲伤并提出要辞职照顾比尔。
剧情接着发展,几个人不断就比尔的病情展开争论。
汤姆质问比尔为什么不说出真相,这时出现了第二个转折点——比尔说他要离开珍妮特,和玛丽安(珍妮特的下属,汤姆的妻子)在一起。
珍妮特一个巴掌打在了比尔的脸上,气氛瞬间变得十分紧张。
在剧烈的争论间,牵扯出了比尔和玛莎在大学期间曾经在一起的情况,基妮瞬间爆发,声称要离开玛莎。
汤姆把手枪扔进垃圾桶,珍妮特意外发现手枪。
敲门声突然响起,珍妮特大步迈向门口,打开门,叫着,你说你爱的是我。
手枪举起,出现了开头那一幕——珍妮特和玛丽安(汤姆的妻子,比尔的出轨对象)也有情人关系,此刻门外站着的正是玛丽安。
02技法分析电影充满了巨大的戏剧张力,70多分钟快节奏的冲突展现更多地带有舞台表演的风格。
整部片子逼近镜头很多,演员脸上的表情清晰而准确,对手戏异常精彩,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观感。
另外,由于这是一部黑白电影,隐匿了色彩的场景对光线的要求很高,而这部电影精致的打光无疑是优秀的,尤其是玛莎和基妮最后发生巨大冲突的那一段,玛莎的脸在不同时刻隐匿在黑暗中的比例和部位随着二人对话的推进不断改变,配合玛莎细腻的表情变化,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气氛。
配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道格玛誓言》中有一条:“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
”这部电影严苛地遵守了这一规则。
剧情设定比尔喜欢听音乐,因此房间里的留声机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着不同的音乐——包括爵士乐、迪斯科音乐、古典哀乐等。
不仅音乐旋律根据剧情需要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切换音乐这一行为本身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电影的细节一方面为情节做铺垫,另一方面充满了隐喻色彩。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配乐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为之后比尔公布自己和玛丽安的恋情埋下伏笔;珍妮特窥视窗外玛莎和基妮的对话与之后她和玛丽安同性恋人关系的曝光形成呼应……在隐喻方面,影片名字“party”一语双关,既指庆祝珍妮特升职的派对,也有政党的意思;珍妮特跪在地上安慰比尔之后抬起膝盖,拔出扎进肉里的玻璃碎片,而这碎片恰好是开庆祝酒时散落在地上的,寓意珍妮特所谓的政治成就实际上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03思想隐喻“《Party》在光怪陆离的情节中散发着黑色幽默,同时又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对英国政治的讽刺,女权主义体系下的家庭状况,同性恋人的困境和矛盾,对现代婚姻意义的探讨,当代科学和宗教的碰撞,现代人感情的复杂存在形态。
当珍妮特说出那句“我觉得自己自始至终都在追逐海市蜃楼”时,荒谬感从她挫败的表情里表露无遗。
这也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一方面,思想的解放、文明的进步给过去所谓离经叛道的行为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些“叛逆”行为;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见文末注释)越来越快、越来越紧,使人们不得不伪装自己的“叛逆”,在“正常”的生活轨道里,“体面”而“自在”地活下去。
而这种伪装,究竟能持续多久,却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有一种好电影叫——小空间逼出大人性。
像《活埋》《杀戮》《十二怒汉》,都是这个类型的经典之作。
今天快搜君要安利的这一部,也同样如此。
71分钟,7个演员,一个房间,既戳中人性漩涡的暗礁,也勘破社会演化的暗流——《酒会》豆瓣评分:7.3
故事开始于一场友人之间的聚会。
首先登场的是这场酒会的女主人珍妮特,她在厨房中忙着准备食物。
因为她最近荣升了卫生部的影子部长,正春风得意,于是邀请了朋友们来家里开个酒会庆祝一下。
相比起兴致勃勃的妻子,珍妮特的丈夫比尔在客厅中却是一副沮丧且生无可恋的神情。
唱片机里放着老音乐,他拿着一杯红酒坐在沙发上,好像对这次聚会漠不关心。
不过,珍妮特对此毫无察觉,不仅因为她正沉浸在仕途升迁的飘飘然当中。
更因为她其实已经另有情人,并且和那人缠绵得不行。
在珍妮特准备酒会的过程中,两人不停地电话来往,真是奸情一刻都停不下来。
随着客人们的陆续到来,家中的欢乐氛围到达了顶点。
当客人全部到齐后,比尔告诉大家,他有一个重大的事情要宣布。
他得了癌症,医生说他活不久了。
一时之间,酒会的氛围瞬间从欢乐转为震惊和悲痛。
珍妮特立马蹲下抱住比尔,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要辞职,要把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和照料比尔。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珍妮特还准备和电话那边的情人分手——回归家庭,陪伴老公最后的日子。
然而,比尔似乎并不想和珍妮特共度最后的时光。
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比尔打算直接捅破两人貌合神离的表象——
他准备离开珍妮特,跟他的玛丽安一起共度最后的日子。
是的, 比尔背着珍妮特也出轨了。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立马暴走,上来就给了比尔一巴掌。
不过此时,比尔口中的玛丽安还并未到场,在场的是玛丽安的丈夫 汤姆。
汤姆其实早就知道玛丽安同比尔的婚外情,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怒火。
他参加这场酒会,随身还携带了一把枪,想着要不要给比尔致命一击。
正当这几个人闹得一团糟时,更多的信息被曝出来,让这场酒会变得更加鸡飞狗跳:比尔和玛丽安偷情的地方,是玛莎提供的。
我把你当朋友、当姐妹,你却瞒着我帮助我老公出轨!
得知真相的珍妮特瞬间爆发,怒而捅出比尔与玛莎几十年前丑事。
原本场面已经够混乱了,却还有俩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同样貌合神离的夫妻戈特弗里德和艾普尔 ,两人一直周旋于几人之间,煽风点火。
这出闹剧越闹越大,就在这时敲门声突然响起,全片的高潮来临…
《酒会》沿袭了许多经典的套路,每个参加酒会的人都带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后经过冲突发酵成不可挽回的地步。
有的忏悔,有的自曝,有的暗自庆幸,有的则把友情推向了崩溃边缘,还有的拳脚相向甚至掏枪。
乍看之下,感觉纯粹就像是一部狗血剧,但其实并非如此。
这部掐头去尾只有60分钟的电影里,每一秒都是精华,每句台词都是炸点,对中产阶级更是一黑到底!
导演采用了黑白色调的拍摄方式,这反而成了电影的加分项。
因为黑白色调更容易让观众专注,也更考验影片的拍摄角度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力。
在超多逼近镜头下,演员脸上的每一条细纹都清晰可见,他们需要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去突显人物的情绪变化。
愤怒中隐藏的欣喜,悲伤中暗含的嫉妒,或者是贺喜中隐约的不屑。
约翰,因为老婆出轨,时而暴躁时而克制,空洞的眼神透露出他极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尔,那暗中观察的眼神,佝偻的背,是不是给人一种“做贼心虚”的既视感。
而同样偷情的珍妮特,给情人的电话时的表情,像极了所有热恋中的情侣,娇羞神态一览无余。
导演在一所房子里用类似于舞台剧的方法完成了整部电影的拍摄。
在有限的封闭空间里创造出这么多的戏剧冲突,着实令人惊喜。
而在这些冲突里,影片中的几人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撕逼——探讨英国政治,福利医疗,性别及爱情,还有对死亡的见解。
比如,比尔被检查出癌症,去医院治疗,被朋友教育“西医是巫毒”,而且极其私人,极其昂贵。
珍妮特得知老公得病后,声称要辞职照顾他,但塑料感情却被接下来的对话实力打脸:“他与我并肩经历了一切,为我放弃了哈佛的教授学位。
”“是耶鲁”什么叫“貌合神离”,在这对夫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荒谬的剧情及滑稽的行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啼笑皆非中恍然大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黄乙杰(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10746/你会好奇神秘玛丽安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
戏剧般的酒会每个人各自狰狞的真实的面孔淋漓尽致,唯独玛丽安只有其他主角的只言片语塑造出了一个模糊的形象。
像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人,拥有3个真心爱他的人(男人和女人),金融家丈夫象征金钱,思辨家比尔象征纯粹的爱情,政治家珍妮特象征着权力、地位。
某种程度上玛丽安追求并拥有了金钱、爱情与权利,而一场闹剧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最后就像bill说的“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人性本贪懒啊……
舞台剧一般的精彩效果和荧幕呈现,最开始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现代的电影用黑白的电影效果来呈现这样的一种形式,刚看了一会之后就进入佳境,被剧情所吸引,里面能不能穿插着很多观点,总的来讲确实就是一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影片牵涉的讨论有关于公共医疗体系卫生部长所谓的信仰治疗者和唯物主义论,关于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关于议会制政治的讨论,性少数群体的讨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以语言为武器的政治家以知识为武器的知识分子和以资本为武器的大资本家,充斥着大量他们所坚信的所谓真理与虚伪而冠冕堂皇的语言,而篇幅也相当精简,当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很好奇,玛丽安究竟是何等的奇女子,能够同时吸引文艺,政治,经济三方的大佬青睐,我个人更加偏向的想法则是他精神性上的需要比尔的交流与共鸣,而物质上则需要依靠汤姆的资本支撑,而正如影片所揭示的,接下来女主角将成为卫生部部长,而玛丽安也将成为他的下属,这是他在工作上的需要,显然,他能够与这三方大佬有亲密的关系,也是出于个人的需求,在这个层面上看,情节又不显得唐突,总之,很佩服导演的现场调度以及剧本的编排,情节发展起伏常连贯,演员们功底也非常强,几乎没有什么浪费的镜头,每一个镜头语言都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
一部英国电影,自嘲火力全开。
文化差异没看出喜剧,讽刺倒是满满。
表面上看,故事涉及的核心冲突是男主人的出轨。
这倒是很像去年的《完美陌生人》,几部手机把好友们的面具全部撕破,最后探讨的是婚姻与家庭。
但是本片的冲突起源于出轨,但野心却完全不止于此,冲突背后是为了暴露出的各个所谓的上流人士的真面目。
金融精英吸毒持枪想杀死老婆的情夫却是个怂包,全片的情绪只有暴躁和怂两种;身为女同的女权主义者,满脑子都是“男人都是强奸犯”的观点;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同在伴侣试管受孕成功来报喜是觉得这只是动物性的部分animal side of things(笑喷的点是,女主人质问她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出轨,不仅不告诉自己还把房子借给狗男女幽会,说好的friendship呢,她的回答居然是“总比让他们在你的房子里幽会好吧”,哈哈哈实锤塑料姐妹情);号称理性主义者的耶鲁前教授观点是“从统计学角度看,阶级和经济地位决定健康和寿命”,影响程度还definitely more than diet and exercise,结果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又开始相信上帝、诅咒;荣升卫生部长的女主人更是把政客的表里不如一演绎到极致,比如一边说自己不能伤害出轨的老公一边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我怎么就管不住我这双手呢”。
The Party真的做到一语双关,既指这场为了庆祝女主人荣升卫生部长而举办的酒会,party还有政党之意,让我们看到了政党以及围绕在政党周围的金融家、知识分子、**主义者们面具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
你会好奇神秘玛丽安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
戏剧般的酒会每个人各自狰狞的真实的面孔淋漓尽致,唯独玛丽安只有其他主角的只言片语塑造出了一个模糊的形象。
像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人,拥有3个真心爱他的人(男人和女人),金融家丈夫象征金钱,思辨家比尔象征纯粹的爱情,政治家珍妮特象征着权力、地位。
某种程度上玛丽安追求并拥有了金钱、爱情与权利,而一场闹剧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最后就像bill说的“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人性本贪懒啊……
《酒会》:老戏骨们在不断反转、不断自我突破的剧情里贡献了撕裂般的演技。
作为一个舞台剧的电影版,酒会与《完美陌生人》有相通的模式,但针砭时弊的内容,涉及讽刺英国国家议会制度、医疗改革、财政金融、社会制度、同性恋婚姻等各各方面。
看似喜剧的壳,却充满悲剧元素,大喜大悲交错其间,嘲讽解构互为观照,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升腾与泛化,一系列情绪与欲望的克制与控制,见人性,见丑恶,还见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四星推荐,值得再看。
本片在2017年的英国公映。
而在其前一年的2016年,英国,乃至法国、美国,政党政治都陷入奄奄一息的状态。
影片开头曲说得很明白——一曲“耶路撒冷”将人带入英格兰政治。
耶路撒冷是“英格兰”国歌(不同于天佑女王是“英国”国歌。
)英国,仅在2016年,无论执政的保守党——明着是卡梅伦因“脱欧”公投而下台,实际上是——特雷莎·梅用党派内斗的方式击败卡梅伦;还是反对的工党——科尔宾在半年之内遭遇两次党派内部信任危机——都证明了英国政党的颓势已经显现——已经不再是尔虞我诈,而已经大楼将倾——支离破碎。
但在这之后,保守党内部再次爆发内斗——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没斗完。
在“脱欧”之时,特雷莎·梅为了弱化对约翰逊的权力,在这位2008年奥运会上不系西装扣的外交大臣约翰逊之外,设置了“脱欧”大臣一职。
而工党人士却因为科尔宾的极左,也一直争斗。
要不是因为2017年英国大选特雷莎·梅勉勉强强拽住另一个小政党的衣角才守住首相位,科尔宾说不定还会再面临一次不信任投票。
特别是隔壁的法国,两大传统政党之后都被马克龙的新兴政党扫地出门。
美国一样。
要不是民主党女主席的丑闻帮助希拉里击败了那位极左的老大爷,毫无党派背景的特朗普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从2016年开始,人们发现,美国传统上向左的民主党越来越保守,而传统上向右的共和党却因为门外汉特朗普的突入,而开始有些激进。
——西方政党政治开始崩溃。
“The Party”用了婚姻中人人都出轨的荒诞,映射出政党政治中人人都濒临支离破碎的现实。
The Party不会不欢而散,只会循环往复。
谁会是倒在下一个人枪口下的再下一个人呢?
sex knowlege polity economy 在自我认知领域范围内的作用,往往被自己忽视。
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常被忽略不提,由于传统或者由于自我意识。
性与欲望往往被自己看作是内心最隐蔽的地方,所以不加审视便容易被误解为自我意识的真正面目。
从而可能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不负责任的行动来。
换个角度,举个影片中的例子来说:Bill过去的一年和玛丽安偷情,自以为她喜欢思想,他们是为了爱情,而在最后一段当他活了过来以后对他的妻子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我们变成了这样。
表达了自己的后悔的情绪。
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这些不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做了?
因为他们错误的判断,认为其背后那些东西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然而错误之处在于对日常道德的轻视和违背,以及由之而来的责任的缺陷。
怎么解决这类问题?我觉得还是真诚的互相表达,尤其是对自己亲密的人的坦诚是最为关键的。
这样可以多一面镜子,更好的面对问题。
还有,如果一定要加个保险杠的话,那么不妨使用政治类的思想,当二人结成婚姻的时候,放在桌面上约束或者称之为规定 虽然表面上显示是有悖爱情,然而深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不过是让爱情更加甜美的一个工具而已。
玛丽安是最大赢家
剧本太弱了。
无语的一群……
英版的《完美陌生人》 整体故事一般,胜在时长,没有拉的特别沉长
no money is clean
简简单单一个乱哄哄的三角关系,非要包装上一堆高词儿来讽刺知识分子,但又堆得不咋像... plus 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太牵强
很讽刺很讽刺,同性的开放,原来更有助于带来转折与埋梗,阔以阔以。
中产阶级的室内剧,重在考验剧本,戏剧性是够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算是小亮点),但台词精炼度稍逊,模仿痕迹明显,结尾一个大反转容易提升好感;以一场聚会为契机,拆解众人不无伪装的生活,在营营役役热闹非凡的现实和崩塌失常分崩离析的真相之间,有一条绝望到荒诞的沟壑。
莎莉波特真是宝刀未老啊!克莉丝汀.斯科特.托马斯老了后好像玛琳.黛德丽啊!!!
很平庸吧,party就是那个党徒party,一屋子女强男弱的后后女性主义困境,说教混杂着自我趣味的沉溺。
刻意设计的情节冲突破坏了人物的塑造,所以演员演的越好,就觉得越尴尬,而且并没看出有任何拍成黑白片的必要。
喜剧片?哪好笑了。
聪明的导演懂得适可而止。
似乎想把每个人角色塑造成代表为那个行业,但不太理解为什么结果出来是塑造得如此低能而且情绪化,还以为导演是个初出茅庐对中年人只有片面刻板印象的学生,没想到是个成熟大导。有巧劲在其中,紧张感建立完善,唯一就是那对女性couple塑造得还行。
看得很爽,就是我的邻座不让我笑,说我的笑声打扰她了... 这种(自以为)严肃的观影人真是不可理喻。希望她看完能明白这部片子讽刺的就是她这样的人:)
剪裁精良不失毫厘的西装小品一件 优雅至极
4.5 七人派对。小时候看“英国病人”特别记得Ralph Fiennes痴迷KST的锁骨,如今她都把手机藏锁骨下,这个小动作好迷人。Tom和Jinny的气场和演技跟其他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看过“我是牛,我是马,我是男人,我是女人”后很喜欢SP,感到自己愿意做牛做马做龟做狗做狐狸。2018.7.5 重看更喜欢了。
so much negative female energy,年岁已大的Sally Potter不再自恋了(虽然还是说性别政治)。完全阴盛阳衰的房间里(连唯一生育的伴侣也是蕾丝)早已不是弱势的女性仍然面对各种问题(本身也在犯错)。终于借女同志之口说出,男人不是敌人。
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极佳的电影质感,这在电影之初特别抓人,但是进入剧情,忽略掉形式上的东西,编剧上就有很多人为的痕迹。远没有《完美陌生人》更合理和吸引人,时长很短,但观影过程却很难熬。结尾是亮点,完全出乎意料,挽回一些好感。
英式黑色幽默,荒诞的上流社会,这部电影讽刺了整个英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p4y1a7LZ海报不好看。从来不喜欢这种调调,演员我也不喜欢。不喜欢黑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