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Ocean Flame,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主演:廖凡,莫小奇,任达华,林雪,海一天,赵会南,周楚濋,许绍雄,郑丹瑞,罗子溢,鲍起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8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剧照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4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5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6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4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5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6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7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8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19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剧照 NO.20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剧情介绍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 香港,是一座充满罪恶的城市。王耀(廖凡 饰) 就是其中的一个无耻的皮条客,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假装成被带绿帽子的丈夫敲诈勒索和老婆偷情的男人。有一天什么都不在乎的王耀遇到了纯情少女丽川(莫小奇 饰) 。王耀原本以为, 丽川就像其它无知的女孩一样,可以任由他的摆布,但是丽川的倔强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并深深吸引了他。两个人相爱了,却经常互相折磨中,并渐渐越走越远。终于在一次警方的围剿行动中,王耀不幸被捕,而丽川穿着洁白的婚纱在浴缸中割腕自杀了。服刑八年后,王耀走出监狱的大门,持枪闯入丽川母亲(鲍起静 饰) 的住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康定情歌死亡终点站万凰之王熊猫人永不放弃再奏一曲圣诞歌报告老板第二季兽兵卫忍风帖:龙宝玉篇桃子的爱情信义兄弟宝宝大错位2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曼陀罗天晴烂漫!苍穹浩瀚第五季社畜人薮怪医黑杰克ParadoxLiveTHEANIMATION母亲的乒乓球缘路终点站革命机Valvrave第二季恐惧制造大宅男觅踪寻迹袁天罡之异域妖踪通感恋人战栗特工预见者驯鹿游戏法医朝颜2022特别篇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长篇影评

 1 ) 一半是装逼,一半是傻逼。

大叔说,看电影,再烂的电影也要写影评,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就写一句话影评都行。

那么,看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立刻想到的一句话就是:一半是装逼,一半是傻逼。

廖凡同学,他在演这部戏的时候,就好像大脑被驴给踢过。

表情异常狰狞,语速非常慢,台词的咬字重音都特别奇怪。

我久久久久不能适应。

从他进入咖啡厅,坐下来说了那句经典台词“一杯咖啡”,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就让他的戏给雷到最后。

我操,这走的什么套路,怎么突然由香港黑帮片变成学生DV作业了?

廖凡演了那么多年戏,怎么突然就不会说话了?

说情节。

王耀,这个明显从北京胡同出来的小混混连同捣饬的比他帅很多的发小,还有一窝北京胡同的姑娘们,不知道怎么就混到香港黑社会去从事性敲诈行当了。

这一点导演没交代,我们也就只能将就着看。

这小子到了香港以后,还特潮流地弄得特别硬朗颓废的造型,到处以特别装逼的架势说话,结果在咖啡厅被道上混的一胖子给海K了一顿。

被K完了他还特别不要脸地躺人家地上不起来,完了还约人家咖啡厅小姑娘去海边,去到海边就强吻人家,吻完就跟人家说: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这才不过影片刚刚开始,我脑袋就看的嗡嗡的,就差没起鸡皮疙瘩了。

不过话说回来,王耀装逼也就算了,偏偏装逼犯遇到一个特傻逼的主儿,内女的自打跟他一起去海边做了次爱以后就一直跟着他。

说实话,除了跟他上过床,我实在看不出来她对王耀到底有什么理由可不离不弃的。

就算上过床,感情也没深到那种程度吧?

丫太他妈脑子有病了,被骂,被抽,被打,被利用,被欺骗,被背叛,被遗弃。。。

总之她就是把所有特别贱的事都经历一遍了,这也就算了,问题是观众一点没看出来王耀有哪怕一点爱着她的表现,或者有什么隐忍的理由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她却还一次一次死赖着不走,这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

(我知道她也没办法,导演不让她走,还让她一遍一遍地被羞辱。。。

)这样毫无逻辑,情感建立都无法合理,怎么可能表现得出来他们之间一直维系下来的是对对方无比深沉的感情。

还有达尔文那一段台词,我就不明白了,难道非得运用跟故事情节没有一点联系的扯淡台词,才能表现人物天马行空放荡不羁的性格么?

或者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是一部寓意深刻充满个人主义和意识流地伟大著作么?

片中那些暴力和色情的镜头,简直都称不上是暴力和色情,离真正的暴力和色情实在相差的太远了。。。

内血浆的颜色怎么调的,都快和番茄酱有一拼了,还有莫名其妙的一遍一遍表现做爱和裸露的镜头,根本都是多余的,内露点的女生简直露的太没劲了,因为这根本都称不上是为艺术献身,充其量只是能为自己短暂的出镜抢抢镜头。。。

其他各种情节,我简直,都不稀的说了。

在这部电影里,我从头到尾都没看出来,王耀到底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而在最后,女主角嫁给他的发小郑重的时候,我更一点没觉得那是爱的绝望,我到觉得她嫁郑重就对了,郑重多好一小伙子,比王耀强多了。

王耀那根本就是一四六不懂的真禽兽。。。

当然,我也没太看出来郑重什么时候爱上丽川,并且已经爱到什么程度了。

要么是这些人掩饰的太他妈好了,要么就是导演给忘了。

最后。。。

当丽川按王耀当初说的,安静的放了一浴缸水,安静地割腕去死了。

当王耀从监狱里放出来以后知道她死了,竟然也戴着面具去海边徇情了。。。

我突然觉得,从头到尾看下来,本来,我也许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我也努力去往那上面靠,可是到最后,为什么呈现出来的,就是王耀一直很装逼,丽川一直很傻逼呢。

王朔的小说我看过,因为看的早,基本上不是把很多故事混淆在一起,就是根本忘光了。

但是我敢保证,王老师就是再操蛋,也绝对不会让谁无缘无故爱得死去活来的。

这根本不成立么。

我不敢说王朔老师的作品被糟蹋了,但是我必须要说,在这部电影里,廖凡是真被糟蹋毁了。

 2 ) 强烈的刘奋斗

1 由于对刘奋斗导演两部电影看的都是被删节的版本,所以似乎无法真正的讲述说他的影片。

许多想法也许缘自不知情。

但《火焰海水》是那么的艳丽锋锐,在强烈的观影体验下,还是忍不住想要谈一谈。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明艳的中国片了。

那么蓝的海,那么亮的阳光。

爽丽的镜头,许多带着北野武味道的幽默段落。

我很遗憾没有看到那个长的版本,因为目前的这版,许多情绪明显是截断的,生硬不舒服。

而以导演对电影质感的把握,我猜原版的那些冗长应该是顺应情绪的。

看了很多英文网页上西方人在电影节上对这部影片的观感,大多不得要领。

也很集中的反应在对其中冗长情爱戏的不耐,太无聊了!

人们说——而人们越是这样讲,我越是想看那个长长的三个小时版本。

对电检局滋生怨恨,连“无聊”的权利也要剥夺么。

戛纳后,美国的《综艺》(Variety)写道:“整部电影的篇幅可以至少砍掉40分钟,反复地穿衣服、脱衣服,反复地爱、恨。

随着时间过去,让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游戏变得无聊,而且整个过程的发展并没有戏剧化的效果。

”——典型的好莱坞杂志,对这种不理解我很理解。

一位观众评论,他很喜欢片中的黑帮戏(?

)所以很急不可耐的等着黑帮戏出来,毕竟开场时,廖凡的表演确实让人分神不少。

但接下来突如其来地爱情,让这位观众招架不住,他艰难的等着这两位赶紧玩完,男的甩了女的,女的上吊;或是女的甩了男的,男的报复。

——谁知两人越玩越上瘾。

也没有枪战了,也没有火拼了——可惜那么多香港黑帮片的演员从旁衬着。

莫名其妙两个轮着死了。

无聊啊!

这位观众气得的大喊。

对于我们这群熟悉原著故事的中国观众来说。

不会发生上面这种预期落空。

我们眼巴巴的等着爱情降临。

像所有改编电影一样,我们总在观察着,电影和小说哪里相似,哪里不同。

其实,对于这部片,这种比较没有意义,但是有趣味。

在王朔的小说中,结尾那段难忘而明丽的排比十分开阔,这是一个“生的”意象:  “我一路乘船、火车回家。

穿过了广袤的国土。

看到了稻田、鱼塘、水渠、绿树掩映下粉墙绰约村镇组成的田园风光;看到了一个接一个嘈杂拥挤、浓烟滚滚的工业城市;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著名山脉,婉蜒数千公里的壮丽大川;看到了成千上万、随处可遇的开朗的女孩子。

”男主人公不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形式上,也逃脱了与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

刘奋斗的《火焰海水》影调虽然那么华彩,却充满死亡的阴霾。

对信奉现实哲学的人们来说,死亡意味着一种终极的封闭。

一个圆的首尾接点处。

生命至此画上句号,一切回到起点。

也因而,刘奋斗的故事极为锁闭。

从两部片加一些访谈猜测,导演本人个性也颇极端。

这部片视点单纯:王要王要或说就是刘奋斗刘奋斗。

女主角被排除出外。

刘奋斗在访谈中对记者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评论不明确欠丰富,回答,“确实如此,我也觉得是缺憾。

”但我觉得这完全是有意为之,或说是一种个人的无意识——故事一定要锁闭到这样一个绝对主动的程度:“我、爱。

”他不要互动。

女性角色、观众的反应啊,她的前史等等,通通不重要。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绝对的叙事了。

这位导演真是个性鲜明。

他不怀疑么,也许是他的影像不怀疑。

以我的经验来说,一般以作品呈现混乱的原因是,作者自己本身的思维也混乱。

在这点上,刘奋斗导演的清晰、偏执和绝对触动我。

王要最后的死让我吃惊。

从而意识到刘奋斗在情爱观的浪漫。

如此年代,还能看到殉情的男女。

这种古典与单纯让人惊讶。

从而恍然到,这是一则神话。

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向死的”。

他所有关于女性的测试都指向死亡;据说性欲的驱力与死亡的驱力相似。

痛感神经与快感神经住隔壁。

所以西方流行文化中,渐渐把吸血鬼塑造成一个极其迷人的性动物。

嗜血的欲望与性欲念连接在一起,死的神秘与活的本能交织。

构成一张极其黑暗复杂的欲望之网。

本片在未删节的部分安排了那样多的鲜血和性,浸透着疯狂,恐怕也源自这种原始驱力。

于是这部影片是一部男性视点下,反写的爱情神话悲剧——很奇怪啊,但的确是部关于爱情的神话,也的确悲剧——因为有人物性格上的毁灭因素。

越是这样的痞子无赖,爱情越像神话。

间中的一场戏,已经得道麻木的丽川换上一袭黑衣,端坐屋中听着吕岩与王要争吵,你不就是……我不就是什么?

你说呀!

你不就是爱上丽川了吗!

电光幻影,暴怒的王要大打出手,一伙人乱作一团。

哦,爱是个不能说的字。

当我突然认识到这是一个神话,对这部影片,就又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单纯、自私、独占、毁灭。

荧幕下的我们但愿永远不要经历这样的情爱。

碰到这样作品的创作者,也许交谈会陷入失语的状态,因为他“不要求对话”。

他是自我封闭的。

2故事虽然是封闭的,影片的朝向却未必。

这部电影因大量的违规镜头估计很难在国内公映。

也因此,影片直接送去国外参加影展。

刘奋斗是继姜文之后,中国当代电影中罕有的另一位荷尔蒙气息极浓的导演。

看惯了大多数身份个性尚未确立,更谈不上性别的,不温不火的画面,这两个人的镜头常常令人瞠目。

刘奋斗本人对此是自觉的。

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这位导演“垮垮而谈”(姿态很垮)中国电影的过去与现状,特别顺着访问者查建英,用性别味道很浓的字词指认出“中国电影没有生殖器”,那么你的片呢?

“我觉得我这片至少是有生殖器的。

”在这篇话题还算集中的访谈中,关于中国电影在西方呈现的问题,其实刘奋斗似乎深谙“看与被看”的理论,只不过到他这儿,也许变成了性意味很强的“干与被干”。

刘导谈及,大部分中国电影都非常阴,也就是“有奴性”。

“看与被看”的关系,一段时间是研究西方电影节上参展的中国电影很重要的一组关键词,其实是从后殖民议题上延伸而来的。

据我印象里,这个问题仿佛是在电影史研究人员从早期西方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中国人形象而延过来的(记得在巫鸿对早期西方摄影师照片里的中国形象也提及过)。

这些年中国电影开始频频亮相西方主流电影节,人们日渐习以为常。

没人再想这些了。

可刘奋斗还记着。

“看与被看”包含着一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在这里,“看”的主语当然是西方,“被看”的宾语是中国形象。

在刘奋斗以及许多电影研究者看来,中国导演应对西方注目,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渐渐知道人家想要什么了,就开始迎合了。

“心态不单纯了”,“开始琢磨了”,也就是“奴”的姿态——这恐怕是这组关键词最严重的后果,因为这种“看与被看”会渐渐内化到被看者一方的自我认同上。

“我也觉得我这样才够中国!

”以致于一段时间内,只要出大片,中国电影永远是武打。

这是现在能够走出国门,某种意义上,“被迫”必须走出国门的中国导演关心的事(我不是说张艺谋)。

刘奋斗敏感于怎么被人家看。

他甚至把上述情况涂抹的屈辱味儿更浓,“集体被阉割”。

于是他说,我们和西方,要站在同一种理解平台上,比如关注一些“人类共通的东西”或“深层次的情感”。

总之这篇访谈给人的某些感觉是,刘奋斗的眼界或曰观众预期,从来都不光是在中国,而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影情境。

从这个角度看《火焰海水》,许多设计就有了另外的意味。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阿城说刘奋斗的首部影片《绿帽子》是在冒犯中产阶级。

而《火焰与海水》,似乎到冒犯了某些外国观众对香港黑帮片和中国电影?

的预期。

我突然想,这位胆子不小的导演,也许干脆就索性“小众”——意思是——“中国人没法看,我就拿出去。

至于电检局呢,你们爱删删,反正我也不在乎”。

但,这样想象着西方,揣摩着如何拿给对方“看”——是“蛮横的给”还是“舔着笑脸贴”——不仍是在惦记着对方麽?

我怀疑着。

中国当代电影能否在自身的语境、历史脉络中形成一种格局,而不用如此关注西方观看、市场?

也许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日本、韩国电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走过的路径,很难搬演到今日中国的情境中。

那么如何搭建起“可供理解的阐释平台”,也许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也许尝试“介入、理解对方的价值系统,并寻求对话”的态度是如此路径的第一步?

我仍在怀疑着。

但刘奋斗等创作者在此刻的做法,无论成功与否,已经在基于一种对平等对话的尝试。

2007年 于 北京

 3 ) 刘奋斗镜头下的斯德哥尔摩症结

本来我不想说些什么,但是看完豆瓣上的一些评论,让我有些话想讲出来。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刘奋斗将王朔的那本小说彻头彻尾的变成了一部新的作品,我有幸读过王朔的这本小说,和电影传达的感情完全是南辕北辙。

但是我并没有将两者放在一起针对某一故事,而是单纯的去欣赏刘奋斗的这部电影。

电影将故事放在了香港,这很正常,反倒是发生在大陆让我难以置信(绝对沦为地下电影)。

我之所以把题目提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因为刘奋斗把小说里畸形的恋爱这一部分放大,乃至整部影片。

这是一部爱情故事,带有心理学症状的畸形恋爱。

我曾问过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有没有遇到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人,她说,不用刻意遇到,生活中到处都是。

我很难去想象,怎么会有人愿意协助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人?

电影里似乎也给观众提出这样的疑问。

答案就是爱情。

对犯罪者产生了情愫,这一切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丽川将爱情视为一次次的冒险,恐惧里掺杂刺激,这是她的症结所在,而王耀对待爱情的畸形态度,反倒是一种消极的理想主义体现,他要丽川爱他,但是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是王耀的症结。

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主要有几点,首先,关于改编众所周知的小说的电影,本来就是见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按步照班,连自己都没有进行下去的欲望,如果改编,则肯定会招来一片谩骂。

刘奋斗提取了小说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刘奋斗最感兴趣的就是——性),并加以改编,扩张成一部电影,其实非常的困难,而最后看到的效果,故事叙述的安排,电影节奏的把握,都还尽如人意;然后,就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演员表演部分,我觉得非常意外,可能也是因为不在大陆上映,所以打破很多的禁忌,在镜头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这都是几位实力演员的功劳。

对于刘奋斗,我觉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依旧是重复《绿帽子》的问题,镜头设计太过单一,并且几乎没有任何配乐,让大部分的镜头失去了他该有的力量。

当然,你可以说刘奋斗的做法是一种风格,尤其是亚洲地区,这类电影比比皆是,但是,对于处理这样一部畸形的黑色的爱情故事,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恰当?

我觉得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可否认的是,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却感到无趣,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但是,豆瓣上很多的评论,一边倒的将其归类为“装逼”···呵呵,我觉得有些牵强,至少,真正装逼的片子们和这部片子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玩命讲究灯光的,连个故事都讲不完整的片子,一堆一堆的吧,你说是不是?

刘奋斗呢,他骨子里就有点儿地下电影人的劲头,什么光啊,镜头,音乐的,都抛一边,将摄影机一放,给演员一个“方框”,在“方框”传达刘奋斗的意思。

所以,刘奋斗很讲究画面的对称美和音乐美,很多的长镜头,远景。

这些都是刘奋斗冷静态度的表象,试图跳出故事的构架,最为一个旁观者去叙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我不知道刘奋斗愤青还能撑得到几岁,《绿帽子》开篇就拿观众“开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又把王朔的小说改成一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病例”,但是 ,刘奋斗的态度和胆量,是我最喜欢的。

 4 ) 与爱情有关,与执著有关。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被朋友郑重告诫,里面有很多sex,我看电影不多,带颜色的根本没有几部,从小妈妈就是我严格的广电局。

  但是看后,我不觉得这是情色片,相反性却是必须包含的一部分,当语言,纸笔不能够倾诉时,身体是我们最后防御和进攻,身体的交流是我们最纯粹,最坦白的交流,甚至包括他们在做爱时的挣扎,缠绵,疼痛和不舍,实在是倾诉了,包含了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当一个生活里不会容纳爱情的人遇到了一段执著的像火焰,纯洁的像海水的爱情,他第一个选择是逃避,而逃避却分为许多种,皮条客遇到了丽川,他最自然的方式就是他的社交方式,用最下流的,最粗鄙的方式去蹂躏她,让她走,让她心伤透。

  她越是纯,她越是受伤,她越是信任,她越是难堪。

  丽川在嫖客房间内惊慌失措,但是他却坐在外面稳如磐石,丽川被扒了个精光,被他抱走时还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这么晚才来?

尽管那时,她已经虚弱的站也站不住了。

  这样的爱,显然不符合我们的世俗标准,但是我还是能感到强烈的爱情存在,近乎神经质的追求,放弃所有尊严的乞求是爱情;用尽力气的逃避,谩骂和暴力,试图来否认和践踏爱情,却被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而露了马脚,他是爱她的,只是她死后才知道。

     当我们依然青春,依然会因为空气的湿润而皮肤润滑,因为夏夜的到来而心跳加速,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烈火一样的青春去做一些看似疯狂却执著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件执著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强烈的感到自己生命的力度,深度,韧度。

王朔看似一个痞气十足的北京混不吝,但从他的作品里却总能感到他是一个最呆的人,他的呆就在那点对尚未泯灭的理想主义的追求上,那么纯真那么美,在嬉笑怒骂之下有这么一点坚硬和闪亮,如果不在平时日把它收好了,锋芒毕露会两败俱伤。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与爱情有关,与执著有关。

 5 )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我看过后悔的电影,严重后悔,昨晚看的一直后悔到现在;也是唯一一部我在豆瓣推荐上给了很差评价的电影,确实是非常差。

说起来也算是机缘巧合,去年在北京的时候跟几个圈内朋友在簋街吃饭,朋友叫了自己的一对夫妻朋友一起,说也是演员大家凑凑热闹,这对夫妻就是这部电影的女一号莫小奇和男二号海一天。

当时吃饭的时候聊起来都在忙什么,他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最近刚从香港回来,跟廖凡一起拍了部“毛片”,言语间满是戏谑,完全不像在说一部王朔小说改编刘奋斗导演任达华监制的作品。

海一天跟廖凡都是上戏的,他们跟李冰冰任泉是同一届的同班同学。

现在想来作为演员的他们对这部戏的感觉都不过尔尔,而且看了电影我才明白了为什么要说“毛片”。

以上是题外话,下面说说我对这部“毛片”的感受。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王朔早年纯情时期的重要作品,作为王朔作品的忠实拥趸,我读过很多遍且非常喜欢。

小说分两个故事,前半部分是讲女大学生吴迪遇到了具有文艺青年气质的流氓张明而坠入爱河,在两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吴迪试图用自己的善良和宽容改变张明,失望中的吴迪自甘堕落也加入了流氓团伙,最后在绝望中割腕自杀。

后半部分是写张明出狱后一直沉浸在对吴迪的思念和忏悔中,在一次去南方散心的途中遇到了女大学生胡亦。

张明在胡亦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吴迪的影子,试图保护胡亦,但是胡亦还是被两个伪装成文艺青年的逃犯强暴了,一如当年的自己,最后张明协助警察抓到了这两个逃犯。

这是个纯情的一塌糊涂的故事,很八十年代的感觉,当年看这个小说,吴迪的自杀可是赚取了我不少眼泪。

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了三次,第一次叫《天使与恶魔》,太早了我已经不记得了;第二次是罗刚和谢蒂演的,我依稀记得,如今罗刚还是活跃在内地影视第一线,感觉上罗刚的形象比较符合我心目中张明的感觉,眉清目秀,有着文艺青年的气质;第三次就是我昨晚看这一部了,廖凡版的让我大倒胃口。

可能小说原著在我心中烙印太深,虽然这部电影仅仅用了小说中故事的一个大概脉络,基本上看不到原著的影子,但是我还是对电影中的很多东西忍无可忍。

因为我觉得在故事的运用上,导演算得上是吸取糟粕,去其精华了。

首先,我不明白的是这么一个纯粹的北京故事为什么要搬到香港,大概投资方是香港的原因?

原著的文艺青年范儿的流氓换成了电影中外形猥亵,荷尔蒙分泌过剩不停爆粗口的暴力黑帮分子,纯情的女大学生换成了涉黑酒吧的女招待,不是我不厚道反正觉得酒吧女招待纯情起来比较难。

再说情节,原著小说中吴迪的整个堕落过程和最后加入流氓团伙自暴自弃一直到自杀都合情合理,张明对她从引诱到看着她堕落意识到真正爱上她是一个从主动控制到最后无法控制的过程,两个人还是拥有了某些很温馨很美好的瞬间,特别是小说中两人录制的那盘录音带,还有吴迪自杀前后的描写,都让整个故事极具悲剧效果,让整部小说的感染力也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电影怎么编的呢?

形象猥琐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暴力小青年在某酒吧被黑老大暴揍了一顿,被打的头破血流的暴力小青年醒来后发现一个貌似纯情的酒吧女招待在为自己清理伤口,于是两个人就爱上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惨不忍睹了。

只能说男小青年很黄很暴力,女小青年很傻很天真。

男的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禽兽,或者说禽兽也不如,女的还非要死心塌地的缠着他,甚至在男的逼她去卖淫的时候还不离不弃。

这就要说到“毛片”了。

其实整个电影几乎没有裸露的镜头,但是性爱场面却显得非常色情暴力,毫无美感只觉得反胃,这也算是导演的功力吧。

小说中的张明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内心无比邪恶强大,外表始终温文尔雅;电影中的王耀则是个披着狼皮的羊,无论外表多暴力多强大,内心其实无比空虚软弱,是个怂货。

最后说说演员。

我一直不喜欢廖凡,总觉得他形象太猥琐,而且不管演什么都是一个味道,劲劲儿的,但不得不说廖凡在这部戏里的造型还真是符合要求,实在是太传神。

男二号海一天跟廖凡形象其实非常接近,两个男主角在形象上没有区分,难以辨识,特别是海一天演的其实还是个相对善良在感情上负责任的男人。

造型上分不开,就要靠演员来演了,可惜演技上也实在没有什么闪光点。

女一号莫小奇一袭白裙的样子貌似清纯,也只能说貌似而已,至于好多同学说的那个太丰满,呃,我就不做评价了。

演技且不说,好多地方甚至跳戏了,比如拿刀去刺廖凡那段,坦白说廖凡做足了戏,莫小奇则完全没有入戏,太假了,唉。

从那次北京吃饭聊起来的样子来看,他们压根没认真演也未可知。

不知道是我看的版本的原因还是导演的特意安排,剧中演员的对白都是自说自话。

也就是说内地演员都说国语,甚至京片子,海一天间或的还带出点东北口音,而包括许绍雄、鲍起静、死胖子林雪等来客串的TVB老戏骨们则是一口粤语。

反正似乎人家之间也都听得懂。

通篇的京片子粗口、暴力打斗,男人打男人,男人打女人,就连男女性爱场面也是充斥着暴力和血腥,仿佛不打就不能正常交流。

把这一切和一个荒诞的所谓爱情故事放在香港碧海蓝天的美景中,这就是所谓文艺片?

有人要说了,80年代的爱情故事拿到现在肯定不合时宜了,这点我承认;但是二十一世纪的爱情也不是让一个男人掐着女人的脖子疯狂叫嚣,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女的就除了我爱你我恨你,基本不会说别的了。

男的说你不是就想知道我到底爱不爱你吗,你死了我就告诉你,于是那女的就真去死了。

这也太装太做作了。

一定要这样,还是让我回到八十年代去纯情吧。

 6 ) 如果这都不算爱。

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听到这句台词,第一次出现总觉得是一种不确定性和一种必需的强迫;第二次,不免伤感些许恳求。

看到一半我就开始喜欢,不是因为廖凡,更不是因为莫小奇。

看到最后更加喜欢,我知道是因为那首歌。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很佩服丽川的勇敢。

她受了多大的伤害仍然像一个垃圾一样赖在王耀身边。

她应该是坚强的吧。

那应该也是一种信念,打不死撵不走的信念。

她选择嫁给里面我最喜欢的郑重地原因,估计也就是想刺激王耀。

不死她也不会幸福。

所以王耀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死。

你不是想知道我爱不爱你吗?

那你就先去死。

你先死我就告诉你我爱不爱你。

我是个很普通的姑娘。

很期待有一个像郑重一样的人陪在身边。

不受伤害。

不受刺激。

无需炫耀。

无需报复。

王耀爱丽川。

王耀也爱郑重。

郑重也爱丽川。

郑重也爱王耀。

本来是一多么简单的问题呢。

在一个极端正常的环境下,选择权简单的交给丽川,最后肯定是一个happy ending,正如我所希望的应该发生在正常生活中的故事。

不知道是王朔拧巴还是刘奋斗拧巴。

最后的结局就拧巴了。

或许电影就是电影,永远要跟生活不一样。

王耀想要丽川面对现实,于是丽川为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面对现实。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郑重想要保护丽川不受伤害,于是郑重一次又一次的隐瞒自己的感情。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丽川成为王耀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王耀因为她的存在而再不同于之前。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

有时候看到电影不免会想到自己。

是电影太神奇还是生活太平淡?

想象丽川和郑重的存在是一种爱的箴言,最后剩下王耀一个人孤独的承受着他应得的悲凉和思念。

当一个女人把能给的全部托付给了一个,一个在社会眼里不是什么好人的男人,不计后果,这应该是,我一生都无法为自己设想的经历。

幸福的爱情总能瓦解人本来的韧性。

而不幸的爱情却总能给人更多的勇气。

所以很多人放不开手,徘徊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

郑重的出现应该是一种恩赐吧。

他给了丽川一个接受摆渡的机会,他给了丽川一个上岸的机会。

最让我伤心的是,那段不幸的爱情带给丽川的勇气太过,让她不仅用自己的婚姻去留在王耀身边,还最后一次的信任了他。

于是,很自然,她死了。

我很喜欢文艺片。

但是《一半》有文艺片很少具有的吸引人的,刺激,和吸引吧。

想说,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么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34153110.html

 7 ) 一个男人而已

随手翻了翻影评,还有一些友邻的短评,感觉跟我的想法差的太多。

我向来不会判断一个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即它是否应该存在,比如说这个男主这么装逼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世界上怎么会有逼女朋友为娼的男人等等。

它既然存在了,就暂且认定它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即我只会尽量去探寻这个事物为什么存在,比如说男主既然这么装逼这么渣,为什么女主还喜欢他。

女主究竟爱不爱男主?

答案很明显,爱。

那为什么爱,也很简单斯德哥尔摩症(此处没有贬义或任何价值判断)加上她由于厌倦所有枯燥乏味的东西,从而她喜欢所有反叛不羁的个体。

当然,她喜欢他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不感兴趣,就像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斯德哥尔摩症一样,由于语境限制也无法继续探求。

因为女主显然相比于男主更加“正常”,更容易被人理解。

我感兴趣的是,男主究竟爱不爱女主?

我觉得是爱,但是这种爱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

换句话说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比看上去要复杂。

首先,男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他赖以活下去的东西是什么?

是一种满足感。

他的这种满足感来自于他比别人更强的错觉,由于他没有安全感,他要用这种错觉来喂饱他的自卑。

比如他说他并不是为了生计而犯罪,而是喜欢犯罪,是因为犯罪可以让别人痛苦,而他则是那个惩罚者,在他犯罪的时候他是更强的那一方。

他会不紧不慢地羞辱那些嫖客,甚至在那些人面前幼稚地掉书袋,因为他知道那些人不敢反驳他,这其实也是出于对自己文化水平的自卑。

他从心理和生理上伤害女主,因为他只有在她痛苦的表情中才能感受到她对他的爱。

这跟情侣之间的互相伤害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真的不要一副人家都是神经病,就自己最成熟的样子。。。。

(看了其他的影评稍微吐槽一下)他对女主说,我不是什么好人,其实是当后来伤害女主时,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你看,我早就说了我不是好人是不是?

我又不像那些窝囊废,我就告诉你我要欺负你又怎么了?

”在这种我不是窝囊废,我敢于宣扬我要欺负你,你走就走了,我又不爱你的姿势中,他在爱情中再次获得了我才是更强的那一个的满足感。

但是,如果男主仅仅只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只能给电影打三星。

因为任何脱离现实的夸张都只能叫作秀,而没有深度。

而男主的另一面丰富了他的形象。

但是,如果男主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只能给电影打三星。

因为任何脱离真实的夸张只能叫作秀,而缺乏深度。

而男主的另一面丰富了他的形象。

男主虽然看上去放荡不羁、无所牵挂,但是在某些时刻他却又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当他察觉他的兄弟对女主产生了感情后,两个人打了一架;他因为吃醋,把当地的老大杀了。

有时候他又表现出脆弱的自尊心(疯狂锤门那一段)。

这种占有欲和脆弱的一面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一定的真实性。

那么回到男主和女主之间的爱情问题。

影片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是沙滩。

如果说阴暗的公寓、富丽堂皇的宾馆和拥挤喧闹的城市象征着现实的话,那么沙滩就象征着一个现实的避难所。

在沙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具有浪漫色彩。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男主两次把自己埋入沙子,第一次是和女主一起,第二次是自己独自一人。

刚刚第一次看到他把自己和女主埋在一起的时候,我没看太懂。

当后来他自杀的时候我才缓过神来。

当他第一次和女主埋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过了很长时间,女主惊醒,赶紧把男主叫起来,生怕他死掉。

但是男主却一副不为所动的表情,似乎他在说:“我可以永远地躺下去。

“如果永远地躺下去,那么不就是情死吗?

他通过这样一种行为隐秘地告诉女主:”如果我们现在就把这堆沙子当做坟墓的话,我愿意。

“情死的动机就在于,因为深刻地知道爱情只会在某一瞬间达到顶峰,接下来就会慢慢发生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好的或者坏的,总之不会比那一瞬间更加强烈,因此只有死才能让时间停留。

所以说,男主是一个极端浪漫但又自卑的矛盾体。

他既要时刻保持在爱情中的战斗姿态,又无法抑制内心对女主的臣服。

他愿意为她死,却不愿在她死之前说出爱这个字。

他享受着爱情的快乐,却又想尽办法逼走爱情。

所以最后就总结成了一句话: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8 ) 烂片好片,一年里总是一半一半。

今年,着实看了不少难以释怀的烂片。

但是我觉得我以及剧组外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说谁谁是一部烂片,是一个烂导演。

因为,我们对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并没有参与,更没有像他们一样的付出。

正金马奖之前,廖凡的企宣很用力的发通稿,我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好多封。

其实,加上我之前的印象,对影片对导演对演员,承认确有些反感。

在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即将揭晓的时候,廖凡的表情严肃紧张到每个人都看的出来,作为一个演员一个等待着被肯定的演员,我觉得他当时的表情是真实值得鼓励的,不假装潇洒也不无所谓。

那一刻我觉得,这部电影我还是得看一下,不管之前的第一感觉如何。

然后就看了。

然后心里比较咯噔。

我当真觉得一部太过用力的电影会让人感觉尴尬。

比如之前的《硬汉》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甚至,看完以后当场摔掉手中的毛毯,对身边的人说,这电影,什么跟什么!

硬汉和海水火焰一样,让我能深深体会到它想引申出别人的深思,它想囊括很多种表达方式,它甚至在向很多个很多个大师与大作致敬。

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对不对,因为我毕竟看片不算多,有的只是对‘致敬’、‘大师’等词语的基础概念,还有,就只剩下我的直觉,我自认很敏感的直觉。

我常常觉得尴尬。

比如看到这些片,比如看到快乐大本营很硬拗的搞笑,小S的老梗,SJ每次跳一样的舞步……太过用力,太急于表达,太想不一样,太爱造就脱颖而出的惊喜,反而煮糟了一锅粥。

不吃,浪费了食材。

吃,难以下咽。

 9 ) 退避三舍

我绝非批评主义者,观影评说,只关乎个人喜恶。

烂片不少,粗制滥造或是沉闷不得其义的,看后顶多小郁一下。

而这一部,看了却堵得难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本来N同志推荐的电影大多不错,多半聪明吊诡,另类生香;该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因尺度问题未在国内公映,据说在外国获了奖,我却实在不敢认同。

一部胡作非为打着爱情名义胡闹的死矫情的电影。

一个小混混,靠在高级酒店进行性敲诈为职业,招惹了一偶遇的纯情白衣女孩,转脸女孩爱上这个小混混,爱得天翻地覆也恨得死去活来。

赶也不走,被他骗去做性敲诈的诱饵,然后自愿地去做诱饵,男人性格扭曲又猥琐,从精神上折磨伤害她。

她打胎,淌着血走出医院,他却在身后恶魔般嘲笑。

后来她报复,他像疯子一样痛打她。

任打任骂她却痴缠不放。

最后她嫁给他的好友,在新婚之夜放一浴缸水割腕自杀,血水肆流。

男人被警察因性敲诈抓走,出狱后去女孩家拿到她的骨灰,去他们在一起的海滩埋入沙里,殉葬。

我尽量地交待也写得不明所以,这混乱不堪……我所记得的只是男人死命扇女孩的耳光,那女的还哭着喊着纠缠。

还有一个镜头,男人问一个嫖客为什么出来,答曰孤独,然后作出一副心有戚戚的感同状。

真真装矜得想叫人上去踹两脚!!

羊爱上狼的故事。

充满嗜血的虐和罪。

起初看名字还比较期待,海水火焰,极端的善恶,爱恨,美和毁灭,应该震摄人心。

可是……不是不懂爱情,只是这里面哪里有一点点爱的影子?

男人对女人残暴的轻辱,女人犯贱似的自虐追随,整篇只有性而无爱。

煽的是哪门子情?

不是没看过情色,不是所有和性有关的文艺片都算情色,所有的裸露和交合都与情节无关,仿佛是刻意而为的性,女人的身体很美好,撕咬间却让人感觉丑陋害怕。

不是没看过虐恋,《钢琴教师》里的虐爱够扭曲够变态,却有悲剧中独有的洁净和残缺,让人不得不深究人性过程和阴暗。

同是悲剧,这一部却叫人看着莫名其妙,完了想骂粗口。

不是没看过莫名其妙。

曾看过电影通篇只有两句对白,然后不同的人物,地点,穿插情节,即使是这种故意的另类混乱也有迹可循,不似这横生的颓废和乱伦,硬生生的。

爱得莫名,死也死得古怪。

也不是没看过颓废,只是别颓废得这么羞辱这么贱。

哪怕像安妮的书,浅薄的故事,颓废是鲜血滴上白色的花,然后看着它慢慢凋谢腐烂的傲慢心悸。

它不,拼命地想给观者痛感,胡扯的脆弱,矫情的阴暗。

…… ……也许我是女生,也许我看不惯,实在不喜这种性本恶的叫嚣和完全没有美感脏兮兮的性,看着有些寒和恶王朔那厮……我自以为看书的口味并非难调,还算包容,且不说王朔现已过气,当年正红时,他的书我也几乎绕道的。

《无知者无畏》,《千万别把我当人》……看着就很雷人做作的书名,透着没事儿讨打的痞气,一张斜翻白眼的相片走哪贴哪儿,起劲儿地逮谁骂谁。

我且用一个“贱”字形容,他老人家素来愤世嫉俗,又无畏得很,相信也不会太介意后辈口实。

倒是那篇《致女儿书》我看了,虽江郎才尽反映平平,我却认为比较真实动容。

一个大男人终肯低头承认锥心的缺失,肯剥下嬉笑怒骂自觉惭愧,在自己女儿面前正视这虚空和挣扎,掏心扒肝地倾诉,很可贵了。

老实说,王朔俗,想来也不会俗到如此粗糙,听说原著不错,那就是剧本改差了。

导演装矜得无可救药,一部伪文艺行为艺术情色片,耐着性子快进看完,莫名其妙,揪心地愤怒。

不得不说,真是一部烂片啊,删得毫不留情。

 10 ) 它不是纯爱片儿,我才是纯情范儿

计划用二十分钟写完这个影评,然后奔去赶飞机。

时间应该是不够。

但,试试看吧。

上次同样的情形是05-06年冬天,我在三鹰,匆忙写完《如果爱》的观后感。

写这个,是因为周围的很多朋友对它都是负面的评价。

而我很不合时宜的说了自己喜欢。

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受虐狂或内心阴暗(虽然开玩笑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因此觉得有必要写一个自陈贴。

豆瓣上的负面评论,分两类。

一类是觉得对王朔的小说把握不到位,篡改太大不能反映其原貌。

一类是觉得电影本身暴力三级无聊加装逼。

我没看过王朔的原作。

但是看评论的时候,有人说王朔描写女主公割腕自杀时“鲜血铺了整整一地,伤口向外翻着,好象婴儿的嘴唇”这个意向太生猛了,决定有空的话去把书拿来看看。

我猜这篇小说是关于纯爱的吧?

年轻时候,还是很为这种类型的爱情感动:外表不羁浪荡的男子,却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内心。

(这个联想可能不对。

我只是反省自己心路历程,跟王朔无关)这满足了女生多么美妙的关于爱人的幻想:他是危险的,有趣的,但骨子里却是痴情的,可依靠的。

但现实里甚至不用在生活里兜兜转转,看惯分离,就很快了解这其实是多么大的一个骗局。

大部分的浪子从内到外都是浪子。

善良的小绵羊披着狼的外衣,也许不是没有,但是概率近乎零。

因此我很庆幸这个电影没有落入这样的一个窠臼。

它不是纯爱片。

男女主人公之间有吸引,有喜欢,但是爱不是他们的起点,也不是终点。

现世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它:从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多少太多失败的爱情的共同处啊。

王耀对于丽川是真爱吗?

我只能说丽川对他而言是特别的。

但大概也只是一只猫见到另一只老鼠的特别。

戏弄,征服和调教的成分更多吧。

而丽川呢?

在她单纯而美好的年纪,碰到了这么一个危险,勇武(-_=),新鲜的男人。

该让她多么新奇和兴奋呢?

在悬崖上的那一幕,别人不看好,我倒觉得,这是为什么王耀和丽川能在一起的原因。

丽川的体内,就流淌着这样疯狂的血液。

她从痴迷到失望,到痛恨,到绝望;但是就是不能放手。

而他也不能放手。

他试过放手。

让他走,去陪另一个大哥;或者让她和自己的兄弟结婚。

但是还是会喜欢她,伤害她。

自私吧?

所以我看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有普遍意义的,失败的爱情的故事。

这种爱情的失败,环顾四周,放眼望去,不计其数,满目悲凉。

这才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你也许不会爱一场就死去,或者和男友血淋淋的厮杀。

但是爱情里的玩弄,犹豫,不舍,坚持,爱别人和搞不清自己的纠结;受了伤害的恨,自我伤害的痛。

都是一样的呵。

一段失败的爱情,所要经历的这些历程,难道不是都一样的吗。

你说,因为故意的逗弄,让一个人心痛三年,和让一个人自杀,到底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么?

在别人眼里可能前者是怜悯,在我看来是一样的呵。

其实我才是纯情范儿对吧。

最后上次说到李米的猜想。

我觉得这部片子比李米所挖掘出来的人性更深。

李米那种爱情,夸张和幻想了善的爱情;这多少见啊。

这里的爱恨纠缠,夸张了脆弱和阴暗的感情,这多常见啊。

我就是这个意思。

:)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短评

比起綠帽子是有了點進步.

3分钟前
  • l.m.
  • 推荐

剧情一星 八字奶加一星

4分钟前
  • Fal Conde
  • 较差

裝逼?

6分钟前
  • 皇馬小媳婦兒
  • 还行

刘奋斗阿刘奋斗,你丫就是一想装逼的傻逼;唯一的印象就是女主脚虚伪的清纯和招摇的奶子,表面清纯骨子里是骚货,这种女人是我的最爱,这颗星给她

10分钟前
  • 子 。非年
  • 很差

47分15秒时,那女的脚丫动两动,特别可爱,哈哈哈

13分钟前
  • Olivia
  • 还行

还挺好看的 廖影帝应该这部就拿了啊

18分钟前
  • stoudemire
  • 推荐

真消极

23分钟前
  • marsemigrant
  • 较差

耶稣说:当人打你的左脸,你应该伸出你的右脸。宛如孩子那般天真的王朔对于这句话的误读不可谓不浪漫。然而将灵肉分离展现到极致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却不是一部爱情圣经——它是所有爱情的反面教材。这也是本片被低估的原因,同时也是其价值所在。影片并没有任何宗教元素,但恐怕也只有“上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活在《异度空间》里的电影了。在这部后爱情主义作品里什么都有,但唯独没有自由。倘若没有自由,有也是没有。就连十恶不赦的魔鬼都会爱上耶稣,还有谁会质疑爱的真假呢?王朔是一个不自信的杠精:他让一个不信任爱的人通过出卖爱来否定爱。可惜他越是证明自己的“对”,就越是“错”得离谱。事实上,最该诚实的人是王朔。他一定是因恋爱才创作的剧本,但这份爱却不能说。为此男主脸上的狰狞就是作者那颗躲在面具之下,脆弱而易碎的心。

2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男主女主都是性感的人儿啊~~~不过不知电影在干吗~

28分钟前
  • 雪融露露
  • 较差

爱情是互相折磨以此在对方身上寻找存在感/廖凡你演的真他妈操蛋啊

31分钟前
  • 醋梨儿
  • 推荐

太过装逼

32分钟前
  • 拧发条橙
  • 较差

还是2011年出差看的

33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还行

当时我还很讨厌廖凡,跟欧美版的海水火焰相比,这部虽然遵循原著但是烂透了!!

38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较差

太彪了。

42分钟前
  • 残忍的虫子
  • 很差

7年后好好看了一遍。这片不好看,但有意思,看时笑了好几次。算勉强及格吧,莫小奇是加分项,这姑娘脸太男性化,但是奶子好好看啊,还露了。尹丽川到底把刘奋斗怎么了?这哥们的爱情观几近扭曲,但这根爱情的执念断了以后,估计他也拍不出什么电影了。但本片来说,真挺难得的,在华语电影里十足的蛊惑

4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挺喜欢郑重的,我怎么老喜欢配角呢

50分钟前
  • sincia
  • 推荐

廖凡脸不怎么样,肌肉还不错~莫小奇的胸部真大~

53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奋?愤?还是粪?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小說不錯,電影太裝B,一個字,太他媽爛

58分钟前
  • Lynus
  • 很差

王朔的原著,翻拍的很重口味。。最后那个画面太模仿《花火》了。。

1小时前
  • kindso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