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补充:10多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好羞耻,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底下的评论非常能反映时代的变化。
一些感悟,放在评论区了。
」「以下是正文」很惭愧,《最后的武士》03年就出来了,而我是今天才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毫无疑问,我再次感到国产大片写故事和教化人的能力太差了。
从故事本身来说,其实《最后的武士》的故事背景和中国洋务运动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结果不同罢了。
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日本天皇为了使国家迈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对内部保守势力进行清剿的过程。
故事中,保守的武士首领胜木,和中国清末的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一样,是非常抵制天皇的新政的。
他们破坏铁路,拒绝使用新式武器。
无疑,从历史的潮流发展来看,他们是落后的,而且必然会被淘汰的。
不过,导演却把批判的眼光对准了天皇.... 影片中,导演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Tom Cruise在日本小村庄中的见闻,展现了整个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
这就是日本的传统。
其实,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人们会为这帮武士可惜....因为如果他们拿起枪,他们绝对是最优秀的日本皇军。
但是为什么他们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剑?
Tom Cruise在最后面见天皇的时候给出了回答。
当他呈上阵亡的胜木使用的宝剑时说:He hoped that you would remember the ancestors who held this sword and what they died for.当天皇问及胜木how he died,而Tom Cruise却告诉天皇how he lived. 正如天皇感触之言:I have dreamed of a unified Japan,of a country strong and independent and modern.And now ,we have railroads,and cannons,western clothing.But 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or where we come from....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胜木是如何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努力去了解其他文明。
他守旧,但是绝不自我封闭。
很显然,他不是一个中国式的传统卫道士。
当他的传统文明被西方世界暴力中断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该何去何从,他虽然不知道,但是却一直在探索,虽然最终被时代抛弃,但是至少使得传统文明得以延续。
当影片最后日本西式皇军集体对着他的尸体下跪时,我们可以感到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从盔甲中渗出,侵入了每一件西式军服的心中,这就是文化的延续.... 中国也何尝不曾面临这样的场面。
在一场场政治革新,社会革新,文化革新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守旧老人在守旧的同时开眼看世界的姿态。
最终守旧老人死了,传统也就这样被抹杀了.... 当我们再庆祝我们实行了各种现代化时,可能我们已经忘了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想想当今中国人精神的苍白,美好的传统精神自我更新能力完全丧失。
我们现在只能捧起千年之前的文字依葫芦画瓢,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喧嚣之后,至于我们画的什么,没有谁知道.....
刚看完这部2005年上映由美国人拍摄讲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武士们与新式陆军对抗故事的电影,看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是一个对日本传统文化范畴中对生死的认知文化以及真正的武士道精神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看懂这部电影的。
电影的主角是由阿汤哥饰演的一名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并在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英雄上尉军人,他名叫纳森欧格仁。
战争结束后,纳森始终无法释怀战争期间自己参与的屠杀手无寸铁印第安部落的残忍恶行以至于得了战争应激反应综合症,他一直在酗酒并撂倒的生活着,直到他在曾经的上司引导下见到了一群来自日本替天皇来美国寻找合适的新式军队教官人选的商人们…故事由此开始,纳森来到日本并亲自见证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后一股精锐的武士群体与新式陆军进行对抗直至覆没殆尽的历史事件,纳森的身份也由日本新式陆军教官转变为武士群体中一员…武士虽然覆灭了,但是纳森在武士群体中感受到的那股虔诚的,超脱生死的精神信念却让他无法安灵的内心找到了寄托,获得了安灵!
具体情节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亲自去看看这部优秀的电影。
现在我要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当纳森来到武士村庄中,他看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聚精会神的对待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农民们在伺候着粮食庄稼,妇女在准备着餐食,小孩子在一起玩着游戏,武士们在场地里锻炼着战斗技能…他在此感受到了一股特别的精神力量,那就是虔诚!
每个人都很虔诚的,认真的生活着 ,他试图去理解这种精神力量。
作为观众,我也对这种虔诚的生活态度深深着迷。
生活在精神世界日渐空虚的现代社会,我深深向往这种对每一件事都专心去做去体验,任何时候都心绪宁静的精神状态~△日本阪神大地震惨状日本这个国家地质非常特殊,自然灾害频发,他们无时无刻都要准备着面对地震海啸以及各种自然灾难带来的生离死别,在生死面前毫无抵抗力的日本人学会了直面生死,他们对生死的淡然态度让他们学不会人性中的悲天悯人,他们眼中的死亡是美丽的是充满着神秘力量的,武士们在战争失败时喜欢将自己的生命通过切腹这种方式献祭于这股精神力量以此证明自己的荣誉,而这也是武士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为什么说日本人眼中的死亡是美丽的了?
电影中另一个主角武士首领胜元在和纳森交谈时提到了这么一句话:你不怕死,有时候甚至很想死…单纯的理解武士道精神就是不怕死是错误的,这句话的意义是武士们眼中死亡是显示自己武力荣誉的最佳证明,他是光芒,美丽的,胜元临死时眼中看到了樱花盛开你可以理解为武士们眼中死亡是可以和盛开的樱花一样美丽…我看电影时弹幕上有人在批判质问鼓吹日本武士道的罪恶与可耻。
我不觉得日本人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与二战期间被军国主义扭曲的伪武士道是一回事!
我觉得深入了解别人的文化对照自身查找弱点防范于未然远比毫无意义的抵制选择性无视别人的文化来的更有意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在大陆市场获得这么高的点播评分而未被禁播的主要原因…
这片子恶心到我了,一帮傻逼抢着去送死,也许只有西方人能看的兴趣盎然吧。
我看到了拥战,历史的倒退,21世纪了竟然还有宣扬扭曲人性的武士道的片子,服了。
影片不合逻辑的地方极多,爱上杀夫仇人,男主双腿中枪还能走路,被打成筛子还不死,胜元最后一口气拖得可真他妈长。
影片想表达的东西最后竟然通过天皇之口直接说出来了,结尾比屎还恶心。
我要记住导演编剧的名字,遇到他们的片子绕道走。
嘲笑日本的那种在我们看来属于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
嘲笑曾经的日本武士那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属于愚昧和顽固不化的迂腐?
我一直怀疑或者说自我批评我们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民族与文化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直到最后,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骨性特征。
甚至于,我都有点后怕:这样的民族延续是多么的命悬一线啊——我不否认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的的儒家文化自有其深刻的内容。
我们的土地上没有诞生一种明确的、原生的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者从客观上说,是我们这片土地之外的其他土地上大众自觉地结果。
我感觉我们的信仰是模糊的、软绵无力的。
我们比不了经过了文艺复兴的西方世界,同样,也比不了近邻日本。
这是一个容易引人深思的国家,尤其对于我们中国。
从甲午战争之后,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和民族一直是我们民族思考和情绪化的焦点。
我们想要知道到底什么在支配这个国家是那样的坚定和残忍。
可是我们并不愿意承认我们已经探索到的且很可能是正确答案——尽管只是部分答案,这可能令会令我们追赶的意志和决心消失殆尽。
无须讳言,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和信仰……片中涉及到19世纪的两个世界国家:新大陆的美国和正在明治维新的日本,背景很有意味。
战争场面设计的也算不错。
我一直喜欢看好莱坞拍摄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魔幻影片,因为这会让我感到“血都是热的”。
比如,《勇敢的心》、《魔戒三部曲》等。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中世纪开化之前的欧洲会诞生一个骑士阶层我们并不感到其奇怪,可是位于东亚、曾经沐浴着中国文化和风的日本列岛,会诞生一个天下皆知的武士阶层,这一点与中国截然不同。
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骑士和武士的“职业军人”,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呢?
抑或也是深层文化的原因?
几不得而知。
日本武士的装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刀,在片中表象的十分锋利,尤其是奥尔根杀掉跟踪他的几个曾经的武士那一段,把武士的动作表现的十分精粹:迅、猛。
当时日本的相关冶炼技术已经比较高了,所以日本刀才会那样锋利。
可是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枪炮的。
另外,片中的另一种武器弓箭给人的印象也十分深刻——难怪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出现甚至都改变了作战方式。
俱往矣。
我感觉,本片和《与狼共舞》似乎异曲同工,有一种难言的默契。
又想起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本片、《与狼共舞》和《小马精灵》中,当时美国军人的装束真的很特别:高马靴、紧身裤。
不过,本片中的一些镜头似乎变成了中国导演的风格:比如,人死了,花落了。
一向的,对于好莱坞导演,我把这称为偶然失误,而对于中国导演,我称之为刻意的错误——如果不是弱智的话。
类似于片中这样的镜头在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似乎很少见,看来东学西渐,这会使中国导演产生某种“快意”。
日本女人高子令人印象深刻,与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人民)的一贯感觉符合。
我不认同我们国家的教育对于这种现象的态度和批评。
这是生产力低下时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和一定程度的延续,或许,这才是传统的田园牧歌生活。
我甚至怀疑,日本变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一点有着直接的关系:所有的男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而无须为家务琐事分神。
总的来说,本片不错,轻松的看吧——当你不知不觉中变得软弱无力而本身又似乎能感觉到这种变化的时候,我建议你看一看好莱坞的这些哪怕是所谓的大片。
可能是吹的,但不是假的。
一个美国退伍军人,不远万里来到日本,把武士的荣耀当做自己的事业,险些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
爱德华·茨威克的史诗片总是那么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从英雄主义到儿女情长,从贩卖情怀到塑造人物,从战争场面到音乐摄影(Hans Zimmer + John Toll),都堪称好莱坞顶级水平。
影片最牛之处在于阿汤哥(提名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这个纯YY的角色居然毫不违和(除了主角光环过于强大),他从北美印第安战争留下的PTSD让最后的慷慨赴死基本可信。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渡边谦(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饰演的胜元盛次空谈理想主张不明(天皇让你说你偏不说),除了悲壮谢幕很难让观众引起共鸣。
当然,胜元的人物原型西乡隆盛也确实有着类似遭遇。
从倒幕运动的名扬天下,到王政复古的权倾朝野,到西南战争的起兵反叛,只不过匆匆十年时间。
当初作为维新三杰之一的他为天皇夺权浴血沙场,为日本崛起兢兢业业,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所在的武士阶级也随着时代变迁成了明日黄花。
为了不合时宜的尊严和众人拥戴的信任,稀里糊涂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走上了多年前被自己颠覆的德川幕府的老路。
如今看来,西乡只是为了保住武士和藩国的既得利益而孤注一掷,实际并没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可行的办法,被时代淘汰在所难免。
但因为他本人恪守武士道精神品德高尚素有威望,因此被誉为“最后的武士”也不为过。
话说西乡战死的场景与本片也颇为相似。
当时他率领萨摩藩的将士向天皇军队做自杀式攻击(但应该没有片中加特林机枪对长剑大刀那么悬殊),在身中数弹后东向遥拜,由旁人介错斩首。
死时不到50岁。
与前两天看过的《为奴十二年》相比,《最后的武士》这部片子好在它有令剧情生动起伏的动作戏,这些场面萌妹子看了会花容失色尖叫“嘤好暴力好血腥好怕怕哦”然后娇弱地扑倒在男朋友怀里,男汉子和女汉子看了则会心潮澎湃两眼放光跃跃欲试恨不得自己手里就有一把武士刀冒着“随身携带管制刀具”的危险挥舞着显摆显摆。
很可惜本人不是萌妹子而是一个女汉子,尽管买不起阳江的装饰刀具,起码我能在电影结束后抽疯地拍着桌子大喊“Bravo”。
然而,动作戏只是这部片子的一种抒情方式,就像邓紫棋总是飙高音激起你一身鸡皮疙瘩一样,它的许多闪光点还等着你去慢慢挖掘。
首先,从演员角度来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汤叔了,不像许多萌妹子看偶像剧眼冒桃心地浪叫“欧巴”,我纯粹是被他所演绎的角色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了,当然我也并不否定他本人很man很charm。
汤叔演了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矛盾而又总把自己陷进矛盾境地中的角色,比如他和胜元的敌友矛盾,他和多香的“仇恨”与“赎罪”,以及最后他要用冷兵器和自己训练出来的热兵器军团决一死战。
汤叔在戏中第一次令我动容是他在首战中战败后作困兽斗,那面白虎旗子猎猎作响时衬托出他的不屈和骨气。
后来,是他用木刀单挑“桃花源”中的一名武士被一次次打趴下,又一次次爬起来。
我拙笔难生花,我只知道:这就是男人!
不是现实中我所看到的软趴趴的屌丝和小白脸!
可惜汤叔最后也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劝诫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第二个让我鼓掌的角色是多香。
这部每一个镜头每一次剪辑都能体现出刚强的片子里,导演或者编剧非常聪明地安排了多香这个外柔内刚的角色,保持了刚柔平衡的同时也使她令这部片子增色不少,最起码吸引了大批男票填补票房漏洞。
多香这个一举一动无不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的女人令我这个伪汉子恨不得打回娘胎重新做人,她接受汤叔的道歉时我不自觉地想起芒果台暑假必播的《还珠格格》里紫薇的一句台词:“宽容,是人世间最大的美德”。
难怪紫薇最后能“姓福”,难怪汤叔甘愿成为传说屁颠屁颠跑回“桃花源”找他的温柔乡,也难怪我至今交不到男朋友。
老外拍女人的性感不外乎洗澡、上床或者走光,幸亏导演爱德华拍多香时没这么干,否则这又是一部《艺妓回忆录》了。
多香洗头发和换衣服的两个镜头含蓄得让伪汉子我都坐不住了,果然最性感的不是扒光了让你看个够,而是要露不露的风情么。
第三个是胜元。
作为前朝功臣今朝逆贼那是老生常谈了,随便一个“九龙夺嫡”都能把一票中国女观众们唬得一愣一愣的,四爷八爷党至今仍争个你死我活。
所谓英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啊,最后洒家倒在你怀里叮嘱你代替我好好活下去啊啥啥,我这个骨灰级资深腐女竟然从头到尾都没敢发作YY,证明胜元大人塑造的光辉武士形象牛光普照不容亵渎啊。
从宏观来看呢,结尾日本天皇把俺要说的“莫要忘本”啊“批判继承传统”啊都说光了,俺就说说别的吧。
从《艺妓回忆录》到《最后的武士》,美国老外似乎很是喜欢拍日本古代的东西,而有关中国的呢,俺就只想起来一个《功夫熊猫》和《花木兰》。
当年《彩云国物语》热播时就有人说日本人了解中国历史似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像更之前的《中华小当家》和《龙珠》,身为中国人都要感慨自己还不如日本人了解自家美食。
当然,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能对中国历史倒背如流,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我只是觉得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最后,关于冷兵器与热兵器,关于旧文明与新文明,关于野蛮也文明,这部片子都能给我很多的思考。
如果所谓的文明仅仅只是穿西装礼服喝红酒坐轿车,我宁愿回乡下种田织布养娃与世隔绝;如果热兵器的最大用途仅仅是杀人爆头进行政治大清洗,我宁愿拿武士刀砍柴割麦刨坑。
人类在通向文明的道路上究竟该丢弃什么,保留什么,又收集什么,是值得思考的永恒的话题。
-谢斯底里 -Cocovenus
1:题材确实不错,日本传统和新思想交流融合的时代。
但是,一个洋人,千辛万苦的去帮着叛军跟着自己的老东家死磕,这非常离奇。
2:剧情最离奇的地方莫过于,天皇最后看到刀突然雄起,还一个劲的问,老师最后是怎么死的,很逗比。
不描写大背景与其他的线索,人物这种180度的大转弯真的好难接受。
3:这片子好像一直在讲武士道精神,片子将这种精神描绘成为了荣耀而死的感觉,理解太浅薄,也就能骗骗西方观众,毕竟,不怕死或者把死当中一种荣耀还是很能勾起人的好奇心的。
4:人物。
人物性格太单一,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或者对人性的刻画都浮于表面,呆板。
关于武士片,前段日子看的《隐剑鬼爪》挺不错的,推荐!
提到武士道精神的影片,其实更多的是黑泽明的武士系列,但我最喜欢的却是由爱德华茨维格导演的《最后的武士》!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武士道精神的含义以及本片涉及到的背景、人物、事件等等问题。
先说一下什么是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精神支柱。
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还要说一下本片的背景———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大量的封建残余思想得以保留。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
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言归正传,说一下本片的剧情。
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日本国内没落武士阶层风起云涌的暴动时期。
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到了江户末期,武士阶层开始产生分化,下层武士的生活急剧恶化,许多不得以而私底下从事农业和小商业。
不堪重负的农民不断暴动,加上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打开日本国门以后,更让人看清了德川幕府的严重危机,这才有以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倒幕运动[4]。
美国内战退伍上尉纳森·阿尔格兰(汤姆·克鲁斯饰)受政府委派来到日本为天皇训练日本的第一支现代火器军队,明治天皇打算借此彻底铲除掉旧日将军势力最后的残留物——武士,为制定更加西化的新政策以及推动对外贸易打下基础。
阿格伦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是阻挡军队变革的武士集团。
在一场浓雾中激战后,军队惨败,武士集团首领森胜元生擒了他。
身处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里,阿格伦竟然发现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并与胜元惺惺相惜。
同时,在在胜元的妹妹多丽子(加藤小雪饰)的悉心照料下,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
不知不觉间置身于两大阵营斗争漩涡中心的他必须依照自己的本心做出决定,选择究竟要跟随哪一方。
人物方面大概有3个纳森·阿尔格兰演员 汤姆·克鲁斯他是一名西方的战士,被当时的明治天皇邀请前往日本训练士兵及交流军事技术;此时,一批反对日本军事现代化的“最后武士”群起反抗,在战斗中,他杀死了多丽子的丈夫。
森胜元渡边谦日本最后的武士首领胜元。
他严格地遵循武士道的所有规则,并视传统的和谐生活方式神圣不可侵犯。
即使势单力薄,他仍然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多丽子加藤小雪胜元的妹妹,爱上杀死自己前夫的外国人。
该片的筹备工作可以追溯到90年代。
当时,雷达制片公司有一个“美国人来到明治时期日本”的故事创意,该片制片人汤姆·英格曼知道他的邻居兼好友兹威克一直想以全新角度来演绎美国西部英雄,而西化中的传统日本恰好与此异曲同工,两人对于这个创意一拍即合。
兹威克找来编剧约翰·洛根,两人开始携手打造剧本,后来马歇尔·赫斯柯维兹也加盟到剧本创作当中。
他们决定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寻找失落灵魂的西方人,在东方的文化里找到了自信与光荣。
兹威克将几本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的书籍交给克鲁斯,只要一有空,剧组成员就可以看见克鲁斯在孜孜不倦的阅读。
为了应付片中大量动作戏,克鲁斯整整训练了8个月。
他比其他人提前两小时到达片场进行练习,不仅要学习剑道、日本武术,还要学会马上搏击术。
克鲁斯亲自完成了绝大部分特技镜头。
扮演胜元的渡边谦也在经历了刻苦训练之后完成了大部分特技,但在制作初期,作为受到完全西式教育的现代日本人,渡边难以理解胜元带领手下武士及村民的“送死”行为。
不过他最终想通了,对于胜元而言,生死无关紧要,武士的荣誉才是最重要的。
胜元是武士们崇拜的领袖,所以经常需要发表煽动性演说,由此渡边也经常要在片场面对500多人训话,而且时常喊得说不出话来。
为了创造出真实的明治时代氛围,美工设计师莉莉·科尔维特在影片开机前几个月就全面展开准备工作。
她率制作团队花了几百个小时来阅读史料,包括明治时期及之前的各种书籍、图片和文件,不断请教专家,探询明治时代建筑材料的究竟,甚至装饰树叶的品种都不放过。
最终,片中所有的建筑都由美工部门亲手建造而成;其中有150棵“人造”樱桃树,每棵树都点缀着足以乱真的可拆卸树枝和树叶,以应付四季不同景色的需要,而这种“换季”场景一天之中可能发生多次。
为重现片中的传统武士村,科尔维特带领200多人开发了新西兰新普利茅斯的一块40公顷土地。
他们用直升机运来木材,屋顶的茅草取自附近的山谷且全部手工扎堆,布料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以区分武士团队。
除了少量材料是从日本进口之外,所有工程都是在新西兰就地取材。
新西兰政府还为剧组提供了片中高潮戏的场地,不过必须铲去40英尺高、400英尺宽的土方才行。
拍摄期间,由25人组成的绿化队随时待命,在拍摄间隙,他们要冲到场中去修补被战马踩坏的草皮。
在服装制作方面,服装设计师迪克森统领位于日本、洛杉矶和新西兰三地的裁缝,严格遵照历史图片、文件记载以及历史学家的访谈,制作了超过2000件明治时代的服饰。
所有主要演员的服饰都是在日本本土制作,迪克森设计好样式之后亲自奔赴日本,进行材料挑选和手工缝制,因为这样的程序正是古式和服的制作流程。
迪克森甚至在日本找到了当年曾和黑泽明合作的服装师,由此汲取了宝贵的制作经验。
另外,片中所有服装的选料用色都是根据人物性格而定的,例如胜元的和服的颜色以深蓝和褐色为主;而多丽子的角色开始是忧伤的,因此其服装用色也郁郁寡欢,随着她与内森之间感情的日渐深厚,她的服装颜色也开始变得轻快起来,如花般绽放。
武士盔甲的制作相当复杂,整个过程由铁匠、裁缝与珠宝师协力完成,每件盔甲都经由多道工序、由上百个配件组合而成。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本片的制作是多么精良。
阿尔格兰作为西方的战士,却在东方的传统武士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重新体验了作为战士应有的忠诚、勇气与荣誉。
总之,这是一部你看完后会感触良多的电影,看完之后不禁自省,自己也应像电影中的纳森一样勇敢无畏,对生活充满信心!
整体故事的布局也属商业片的典型款,但是不是流于视觉或者打斗的纯刺激的感觉,觉得代入感还是挺足。
中段山村生活的描写,不知道是否够真实,但是恰恰符合我对武士这一文化符号的认知,武士是有极高精神承载的群体,他们最看重的是荣耀,有很强的意志力和毅力,他们每天习武,女人和儿童负责家务,这也与中国古代类似时期的情况类似。
山村生活的取景是日本典型的风格,木质结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和谐,雨天是这种场景经常出现的天气,这种气氛是最佳。
暗杀这场打斗戏虽不够宏大,但是描写紧凑,篇幅合适,这场戏承载这阿汤与武士的结合及自身实战的提高,在观影者自然产生的期望情绪中效果特棒,尤其是这场戏主要人物完爆对手,加上有力的配乐,看起来十分有感,代入感最强烈的的一段。
日本文化中很难理解的是武士的荣耀感,以及包括女人与儿童对荣耀的认同,在片中被反复的嵌入,因为这也是电影想表达的一种思想。
至于为什么要反叛,其实站在哪方面都不一定是错的,内战都是这样,特别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影片正面选的是叛军,那其实来平叛的军队除了指挥官被描述成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士兵并没有太多刻画,最多是开头的训练,所以也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
时代的变革导致一个群体走向末路,这用命运这个词形容是合适的,武士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洋枪洋炮闯入清末时是一样一样的。
但是武士精神在日本作为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还是保留的比较多的,相比之下。。。。。。
阿汤哥最能证明演技的一部电影,主角形象塑造的比较丰满,阿汤的发挥空间也比较大。
渡边谦塑造的叛军首领也是不怒自危,真田广之属于性格火爆战斗力很强,忠诚的形象跟酱缸狼里面完全相左,可塑性是不错了。
最后说说女一号也是唯一的女主脚,在爷们戏里面那必须得是镇得住的角色,小雪,典型古典风,演过的另外一部看过的三丁目夕阳,市井主妇不落于俗气,有日本女性的典型形象。
感触最深的是,电影正反两个角色(圣元将军和大村)所对应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命运。
先从电影Last Samarui的历史背景说起。
一般认为圣元将军的原型是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反派人物大村的原型是维新三杰的另一人--大久保利通。
“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是萨摩藩的同乡,都是靠自己奋斗起来的下层武士。
他们都是倒幕府、恢复天皇皇权的忠君维新派,但性格与处事方式导致了他们人生道路的不同:西乡隆盛自幼受传统严格的武士教育,性格既尚武又极度忠孝仁义。
在其服侍的第一任藩主岛津齐彬_百度百科死亡后,西乡本打算自杀殉死,后来经月照和尚苦劝,才放弃自杀念头,立志进行幕府改革。
在倒幕勤王过程中遇到挫折,西乡被驱逐,他感到倒幕勤王改革大势已去,便与月照和尚相拥一起跳河自杀,所幸被救起。
后来,在掌握了大权的大久保利通的帮助下重返权力核心。
在维新改革中,传统武士士族利益受到侵害,西乡隆盛所在的萨摩藩的武士造反,拉开了西南战争的序幕。
尽管西乡隆盛并不在萨摩藩,本可脱离干系,但他闻讯之后慨然长叹,依然为义所困,回到萨摩藩统率士族,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
最后政府军击败萨摩军,西乡隆盛在负伤的情况下由部下砍下头颅。
日本最后一场内战结束。
反观大久保利通,虽然同是萨摩藩下级武士出身、同为倒幕勤王,却是八面玲珑、铁血无情、不念旧情。
年轻时落魄的大久保利通与同乡西乡隆盛成立了政治团体“精忠组”,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对比西乡的性格看,在藩主岛津齐彬_百度百科病死,西乡准备自杀殉死之时,大久保利通决心在新的实权人物(久光)身上下功夫,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发现久光爱下围棋,便苦练棋艺,以便交流。
听说久光想看《古史传》,他便设法弄到多达28册的《古史传》分册借给久光,并乘机在书中夹带纸条以让久光明白自己对形势的见解。
功夫不负苦心人,久光终于逐渐疏远保守派,开始重用大久保利通, “精忠组”也获得合法地位。
在倒幕勤王过程中,大久保利通纵横捭阖,与不同政治派别分分合合,通过联盟、政变等手段逐渐控制朝政。
并且保回流放在外、自杀未成的西乡隆盛,自己处理内务配合西乡,由西乡统帅军队通过戊辰战争,消灭了幕府,彻底回到明治天皇统治时代。
在明治天皇统治时期,因为是否征韩,大久保利通(反对征韩)与西乡隆盛(提倡征韩)产生分歧,最终大久保利通在政治斗争中再次获胜,西乡隆盛被迫辞职。
介绍了正反主角的历史背景,返回题目,即“最后的武士”给我的感触。
电影总要塑造正反,在对比中丰富剧本。
圣元将军(西乡)不放弃传统武士精神,在传统落伍之际宁愿为殉死,用生命捍卫传统的尊严,值得尊敬。
需要大家知道的是,被刻画成懦弱多变的大村,其原型大久保利通的真实结局是这样的:【山吉走后,大久保便到太政官(相当国务院)去办公,乘马车来到曲町清水谷。
大久保在马车内还利用时间阅读了文件,不料8点左右,遭到石川县岛田一郎等六名征韩党士族的袭击。
大久保虽然身受白刃,还厉声呵斥,沉着将放在膝上的文件用绸巾包好,不久倒向前方断气了。
时年49岁。
】大村(大久保利通)同样是对传统皇权极度忠诚的,在变革难以避免的时代,为了恢复皇权、振兴日本,忍住个人痛苦,投身纵横捭阖的恩怨情仇、身不由己之中。
由于有了大久的掌控权力,几次只知殉制的西乡才有被召回权力中枢的机会;有了大久的后勤保障,西乡才有统帅三军平定幕府的战功。
作为传统武士,大久所忍耐的难度与痛苦更甚。
如同有过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活着才是最大的勇气。
越来越有一种应当被批判的价值观,为了理想活下去、成就理想后死于非命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PS 渡边谦好帅。
拍的非常好的一部电影,看完了让人充满遗憾与钦佩,一个时代的终结,最后英雄以死报忠。渡边谦的演技太棒了
Orientalism
正值看完剑心强烈迷恋幕末明初那个年代的时候,很认真地看完了这片
He is not dead, sprit lives ever and ever
看不看完都无所谓了,日美友好。
烂片,看着一群骑马持刀的人无所畏惧冲向枪炮口时,我感受不到什么骑士精神,只想对他们说一句:大清已经亡了!(另外,阿汤哥穿衣服那段吻戏是什么鬼)。
三四年前看过的,好像就是一个美国人去到了日本,成为了一个武士。
继《生于七月四日》和这部之后,不由得开始佩服阿汤哥的演技,一改自己原来对他的花瓶印象。前半段和后半段都很不错,中间略冗杂,有拖戏的嫌疑。那身大红色盔甲再配个武士刀,真心帅!!!一直很喜欢日本战国文化,武士道精神有自己接受不了的部分,但很佩服那种忠义之心
日本天皇需要一个美国上尉告诉他WHO THEY ARE 中国人需要韩国人告诉自己WHAT I AM
是真正的大片,其中的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其中的配乐,有东方的苍凉悠远,我估计是日方做的,他们的音乐让人很是待见。这部电影虽然是描写日本社会变更时期最后的武士,但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拍摄,让人觉得大美帝国主义真是战无不克,连武士首领胜元都一直询问上尉如何作战,orz~不过武士很感人
两个半小时一口气看下来会觉得有点冗长;最后的英勇就义浪漫地诠释了武士的精神。
就是喜欢这种有着东西文化交融的东西 战争场面 服装设计 台词对话 无处不流淌着日本武士道的神韵 最后的大战很霸气 还记住了一句We can not forget who we are, or where we come from. 不能忘本啊~~
还可以吧
美国人想当然的日本,与渡边谦过于流利的英语一样怪异。
这片子就是拍来黑我大清朝的!大日本帝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式陆军就这尿性!我大清居然没能再续五百年!!!架空的结果就是人物行动的动机不能细想要不就一脸问号 但是!like it or not,在好莱坞规范内的技术和节奏上这也是A分作品了
看见白种人穿着武士装觉得怪怪的
Boring. Completely built on the curiosity of Western world about Japan, which even looks a bit funny from an Asian's perspective.
1,最后一战,装备差距太悬殊,在DOOM和BH的带领下,天灾放弃死守,冲下高地求战,最终人头送尽。但受到感动的对手已然在心中敲出GG。2,众多大场面小细节的粗糙处理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用心。3,太长。4,喜欢汤姆克鲁斯的自会去看,不喜欢的看了也会有所得。5,不值得推荐的好片。
武士道的精神力量不可否认,不过被运用到侵略战争,走向凄惨命运也是必然。
音乐赞,演员赞,真实自然的震撼,捍卫本有的文化...日本果然是一个灵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