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其实很幸运了,有飞机做庇护所,还能捕鱼吃,水也不缺。
还有泡面吃。
这简直就是荒野生存(装逼)大挑战。
反套路是来了直升飞机,以为有救,结果却摔了,飞行员死了,男主又走狗屎运了,还死剩一个女的,这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正好寂寞相守吗?
可惜女主没了知觉,连话都说不出,真白费工夫。
对白非常少,显得更沉闷。
女主基本是躺着把戏演完,跟《请叫我英雄》的有村架纯一样,真是爽死了。
北极熊危机瞬间解决。
夏日降温必看,极地风光+求生指南,人在极端处境下,在生存和道德的两难境地该如何抉择?
越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那么希望也就越来越大,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坚信心里的炙热之光,能够驱散黑暗,保持人性里最好的一部分,那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无论所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不会变成没有感情的野兽,丧失掉驱使我们变成文明社会的那些道德枷锁!
绝美的雪景,绝望的求生。
人类的渺小,就是在茫茫白雪之中,成了米粒大的黑点。
人类的渺小,就是在茫茫白雪之中,成了米粒大的黑点。
人类的伟大,则是在绝境中生出喜悦。
绝望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往复中渐生。
终于到来的飞机,下一秒却因为恶劣天气失事,一死一伤。
不但自己没被拯救,还不得不面临又一场死亡。
美丽的花仿佛是生命的象征,下一秒却掉入了洞穴垒起的一个个土堆,是自己见证的一场场死亡,送走的一个个生命。
重复着的一句句“没事的,你并不孤单”,对女人说,也对自己说。
最后是得救了吧。
不曾放弃的男人终于等来了救援。
可是谁知道呢?
会不会又有一场暴风雪,会不会出现新的北极熊,会不会又遭遇其他的自然的恶作剧?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一个人的生活是容易的,也是孤单的,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只为挣足自己的吃饭的钱,爱人,房子,家,只不过是奢望,日子越过越纯粹,越过越绝望,越来越不敢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不敢打破现状怕遇到比现在更可怕的困难,贪恋自己那仅有的一点舒适,但永远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就快把人逼疯了,终于狠下心来,迈出那艰难的一步,迈出去后就没有回头路了,即便再艰难也要咬牙走下去,所有的困难,委屈都和着血水吞下去,努力挣钱,买房,哪怕很小的面积,按揭,小心翼翼地干活还贷,然后找一个还不错的人一起生活,彼此相依为命,让自己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动力,同时为了房贷,为了让生活更好点,为了让即将出生的孩子生活得好点,就必须玩命地干活挣钱,根本不敢停下来,不敢生病,不敢偷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生活的责任,生命的托付,终于在自己倒下之前,和满脸皱纹的妻子依偎在一起看到了孩子长大成人。
孩子由于起点低,要想过上好日子,也必须特别努力地干活,再重复一遍和父母相似的人生…如果人一生要这样过完,还不如放弃,很多人日子过得其实并不开心,肩上的担子把腰都压弯了,一次次地自暴自弃但还是一次次地再次挺直腰杆,生命值得敬畏,生活需要希望,哪怕再渺茫,也值得为之努力!
主角的演技和细节处理都很到位。
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角钓到大鱼的喜悦、线路不合适的纠结、遇到北极熊的害怕、腿被卡住的挣扎、烧掉衣服求救的拼命。
都让我的心跟着揪了又揪。
虽然片子里有些许让我觉得逻辑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明明资源很匮乏,为什么还会一直开着火(因为在现实里资源匮乏的时候理应很珍惜)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电影是作品,不应该用现实的角度来看待。
我认为本片的结尾很有意思。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去想。
1.主角最终躺平放弃等死。
2.主角放弃了,但是希望又来了。
总而言之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留白多,台词少,干净利落,也让观众觉得剧情跌宕起伏。
影评第366话《北极》——大叔和哑妹的征程影片《北极》于2月1日在美首映。
本片讲述了一个极地求生的故事。
教授虽然出生在冰城哈尔滨,但教授喜欢生活在温暖如春、鲜花盛开的深圳鹏城。
不过有关极地严寒的电影,还是能够吸引教授的。
有关极地严寒的电影如杨紫琼的剧情片《Far North》,俄罗斯悬疑片《Transsiberian》,赵又廷的《南极之恋》和经典越狱电影《极地重生》。
以上四部电影均为极地佳片,向大家推荐一下。
相比之下,本片显得比较平庸。
首先是大叔因飞机失事,困在了北极。
美女和同伴为了救助大叔,也不幸飞机失事了。
美女的飞行员同伴就地嗝屁,美女受伤却活了下来。
大叔,都是有异性而没有人性的品种。
大叔救助了美女,却将飞行员曝尸野外(不过大叔最终还是良心发现埋葬了飞行员)。
出演美女的是一位冰岛女神,但受伤的美女除了“哼”和“哈”,整部影片就没有几句台词。
大叔为了把受伤的美女带到临时补给站,真的是连命都豁出去了。
不过这也能理解。
设想整个地球就剩一男一女,很不幸,那位唯一的幸存女性丑得像母猪一样。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在剩男的心中这位唯一的剩女就是貂蝉。
大叔也曾想过放弃救助哑妹,但最终还是雄性荷尔蒙占据了上风。
本片的导演似乎对极地求生缺乏一些常识。
导演竟然不知道雪盲。
大叔凭借自己的裸眼,整日在皑皑白雪中穿梭。
大叔竟然从来没有雪盲。
我只能说,大叔的双眼比北极熊还牛X。
大叔长时间没有维生素的摄入,手指甲竟然没有一个脱落,大叔练过何门武林绝学?
除去一些不合理的情节,本片仍属一部野外求生的佳片。
本片不如类似剧情的《南极之恋》。
向大家力荐赵又廷的《南极之恋》。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Arctic》几乎就是Mads Mikkelsen的独角戏,能接到这样的本子应该很爽也很有挑战吧?
演技非常打动人,让我在观影的时间里,跟着他一起紧张、气愤、感动、愧疚。
看的普通话版,对配音非常不适应,好在本片对白非常少,全靠演技,以及北极茫茫冰雪地的代入感。
前几年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华人电影,讲北极的,最后就是男女主在极地恋爱,狗血剧情。
看这部,开场男主救下救援机里受伤的女主,我一心想,别又是狗血剧情,实际并没有,人在绝境中的互相温暖,即便是“道具人”,也能给生者一丝希望,把男主身上的责任感、存在感激发出来,很感动。
影片也没有走常规套路,时不时介绍一下人物的前史,直接就是戏剧化的背景下绝地求生一根主线,在这个主线里,希望-失望交织,片尾两分钟吊了一下观众胃口,好在最后还是给了希望。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起一部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第一集是藏地的小孩,要翻越冰川上学,也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面对危险的挑战。
很喜欢喜欢的一个细节,救援直升机坠毁后,男主救出女副驾,然后快速翻机舱的设备,打开储物架,掉下来三桶泡面,他迅速撕开一桶,哗啦啦把料包都翻在地上,拿起面饼就狼吞虎咽,咬到第三口,突然停顿,几秒钟之后,脸上似有泪珠,他不再吃了,开始找其他东西,然后找到了一个雪橇,把女副驾拖出了直升机机舱。
就这几秒钟,Mads Mikkelsen真是神演技。
Mads Mikkelsen将女副驾安顿在自己的机舱里,第二天,告诉昏迷的女主:“我出去一下,很快回来。
”他出去了,找到了更多材料,捕鱼的区域又多了两根鱼钩鱼竿,有个鱼竿动了一下,拉出一条大鱼,他说,这是北极鲑鱼。
那一刻,作为观众,我真的好开心啊!
看完《Arctic》之后的几个小时,心情也不能完全平静,感觉即使是身处热闹的花花世界,又何尝不是像Mads Mikkelsen这样艰难跋涉呢,遇到障碍,用希望跨越障碍,失望不想前进,这这条跋涉路上也很正常,同时,自然面前的适者生存既符合规则也很残忍,不得不接受,所谓“人活一口气”大概就是这部影片的概况,也是我们每个人跋涉路上的概况吧。
麦叔一人的独角戏啊。
影片开始,麦叔面无表情地凿雪地,凿出大写SOS,开始了麦叔绝望的北极野外生存大挑战。
麦叔从安于每天捕点小鱼,挖挖SOS,调调求救信号发射器,反正一时半会neng活下去。
但某一天救援的直升机发现了麦叔,但在麦叔充满欣喜的瞬间,直升机坠毁了~~~女机师助手重伤幸存,这下麦叔要做选择了,若救援队迟迟不来,女技师助手就没救了,眼看消炎药水用完了,麦叔拖着女技师助手,徒步前去求助站……风暴、北极熊、看不见的山洞……坚定活下去的信念在瓦解,一种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的绝望,但麦叔的表情在绝望,害怕,重担在肩及生存欲望中挣扎,当他拼尽全力,甚至烧掉外套都换不回在他看来是最后希望的救援直升机时,麦叔躺下了,抱起奄奄一息的机司助手,呢喃着:you are not alone, okay ……麦叔的演技太有代入感,星都给麦叔
从可能成为BUG的角度,理解男主的行为。
首先值得吐槽的是两次飞机失事主要通讯设备都损坏,片中没有直观体现出来,虽然几率小,但不算太大问题。
毕竟没有这种巧合,故事也就无法成立。
其次,首次救援直升机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出现,一般来讲遇到坏天气直接返航。
但是,坏天气的具体状况要靠飞行员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因为局部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具体面对的救援情况也不同。
错觉嘛,我能反杀,她(他)喜欢我。
首次救援更不同的地方在于机组成员是夫妻,虽然片中没有体现,但仍很有可能是妻子,也就是女主建议尝试救一下。
毕竟已经目视受困人员,和没有亲眼看到感觉是不同的。
从事救援工作的人,完全不冒任何风险,只按最保守的规定做事,眼睁睁看着等待救援的人痛苦、失望,甚至可能错过就死亡,并不容易。
有这么“良好”的心理素质,经商多好。
福报996呢。
不过最后还是发现气象状况太恶劣,准备返航的情况下失事了。
为什么妻子尝试最后救援,原因是,女主获救后对男主的态度不够积极,虽然受伤,虽然丈夫死了,但还是感觉太冷淡了。
直到后来,后面说。
然后是,拉女主上山的BUG,确实有很多办法,最简单的绳子穿入冰镐,做支点,连入另一个雪橇,利用重力推行,到位置卡住,返回拖上来。
比起直接拉省力气的多,而且不会一次次失败,浪费体力。
但是,低温环境下人的判断力会大幅度下降,小时候亲身经历,冰天雪地中,忘记带手套,冻的抖了一路,完全没想到手套就在书包里,甚至没想到检查一下。
简单说,脑子冻木了。
明显北极更冷,所以,如果男主以前没做过类似工作或相关培训,考虑不到还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第二次看到直升机求教,男主竟然下去推女主上坡后才开始求救,在多数人看来简直是不可饶恕的严重BUG。
这确实是BUG,但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为了影片整体表现,有存在必要的BUG。
准确说,是一个你认为它是就是的薛定谔BUG。
试着设想一下,把自己带入男主,带入他的经历。
飞机失事,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下来了。
虽然不如《到也门钓鲑鱼》有趣,也缺油少盐,但收获感不差。
从差一点获救到照顾一个救援自己的人,在药品用尽,对方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好吧,经历一番思考,只为了对方,冒着巨大的风险徒步拖行女主去另一个季节站点。
行走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经历自我怀疑,我这么做是否值得?
只有我自己,根本不需要冒险,可以安心等待下一次救援,何况现在可利用的设备更多了,可以说更安全了,路途中,随时随地的拷问自己的良心。
而每一次恶劣状况,暴风雪,阻挡的山坡,北极熊的袭击,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加深怀疑,加深良心的拷问。
然后在物资用尽,精疲力竭,对方不能紧握自己手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哪怕明知道对方还活着,理智告诉自己,只有独自离开,才有幸存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遇到救援,不用怀疑,男主一定立刻拉开求救烟雾,因为男主此时的判别顺序明确,判断力清晰。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便随着中提琴的哀伤曲调,男主见到的是北极冰雪覆盖下,岩缝中绽放的顽强生命之花。
是未来的希望,是生存的证明,是又一次的自我怀疑。
故事仍未结束,紧接着,掉入冰窟,被岩石卡住,无法脱离,是男主最大的心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体验到不能行动后的孤独与无助,让男主完全感同身受女主的经历,被帮助,被放弃,不只是孤独,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绝望。
再次返回女主身边的问候,“你好”,“你并不孤独”,“我很抱歉”麦斯·米科尔森在这个场景中精湛的演技真正做到让人动容。
女主的态度,在此时也有了改变,表情明显丰富起来,哪怕此时受伤更重。
在这个关键点上理解了男主,男主之后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用冰冻麻木的方式止痛,拖着一条断腿,拄着拐杖,继续带着女主前行,不计代价,不计个人生死。
此时男主思维中已经取消个人求生优先的念头。
男主与女主完全成为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共同面对生死,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一方再次孤独,体会绝望。
就像误以为救援离开后,男主仍在安慰女主,没事的, Is's okay.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但确是重重经历后合理的感情。
这是片中自然呈现的心理转变,不只是因体现人性而拯救他人(女主),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伟大无私的不顾自己性命拯救他人的故事,也不只是因自己出事后愧疚的补偿,体现人道主义的部分在带女主走,直到放弃已经非常充分,后面的部分(断腿拖人)已经不理智,远远超出普通救援的范畴。
主角有充分的时间评估危险,甚至已经评估过并放弃,再次返回代表的什么不言而喻。
或者说,这种返回必然有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因为又一次的迟疑,良心拷问而返回的单纯人道主义救援。
只有主角感同身受孤独与绝望后,才能超越自身生死之外,将两个人的命运连接起来。
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共同求生,共同求救,就变成了毫不意外的选择。
抱出女主一起面向救援,误以为直升机远离,仍然告诉女主,“没关系,我陪着你”,一起牵手躺倒在雪地上,都是对这种独特关系的强化,或者说,进一步体现给观众,试图让观众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感情与选择。
是的,并不理智,但理智走不到这一步。
要不一起死要不一起生。
同生共死从来不是理智而是美。
综上,不能理解这种感情,确实是BUG,理解了BUG就不存在。
而愿意去理解,观影中会有更多感动,感受更多的美。
除了不喜欢北极这么严峻的环境,其他都喜欢。
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喜欢安静的世界,天天生鱼片。
观影感受,人性还是善良的,从别人救他,变成他救别人。
我们生活中付出了,不用着急要回报,回报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有雪地遇险电影该有的寒冷感和绝望感,几乎没有台词,更凸显人类面对绝望时可贵的品质。老麦演技太牛逼,90多分钟的独角戏,秒秒钟在线。
结尾,我认为是男主的幻觉,事实是女的早就挂了,他也彻底放弃了。剧中,在生死抉择时,关于是否遗弃受伤女主。说实话,我觉得,应该放弃。另,丹麦男神,一个人就可以承起一部片子。
绝处逢生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去等来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拍的太慢太细致也不太讨好,不如直接纪录片得了,没有任何故事,就是坠机了荒野求生1小时40分,多少有点无聊,北极熊没用特效不错。
我想演女主,还能被麦叔亲手拖着跑,挺好的。
有点《荒岛余生》北极雪地版的意思,独角戏却一点也不无聊
乏味的独角戏,毫无惊喜。
很不走寻常路地完全没解释为啥主角求生欲和生存技能这么强??我数次以为他要把那两个随机掉落的倒霉蛋吃了,都是丹麦国宝这张脸的错。
siff第二部,大荧幕观影体验极佳,故事本身不太行,最后烧衣服的桥段也不算新鲜了,但本片的音效方面做得很优秀。当努力把腿从石块下拔出时,刺耳切真让人感受到疼痛。全片的高光时刻可能就是躲在大石头旁两人的两出戏,再见和重逢,不断重复的对不起和你不是一个人像是不停的拷问。
相当boring
看之前就想到剧情的平缓程度 谁叫叔演的呢 1.5倍看完
其实拍的还行,只是我,没看出个啥...闷的时候看,越看越闷...
抉择和淡定是成年标志。
冷硬核生存
要是我有两架破飞机的生存条件,我可以住那一辈子,就算走也等女的恢复吧。钻山洞那明明可以有熊掌吃的,干嘛浪费个求救弹?
这导演两部对照看蛮有意思,感觉像是第一部人数限制没法放大伦理困境又去拍了第二部。下面再来个孤岛片凑成独孤三部曲嘛;查了下原来这片本来想拍成火星片的...这么说其实是第二部的续集了;但第二部里讲的那个故事分明又就是这个
补189
影像上太平庸了,完全可以再风格化些嘛
每次男主给妹子说“没关系,别放弃”的时候,其实都是给自己说。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的确需要极大的意志力。面对每个困难,男主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佩服。
孤境求生的历险和Adrift无差,携带的伤员也算是坚持下去的寄托;也片中对“冷”的感觉感同身受,诸多的细节简直是自己去北极被冻傻的痛苦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