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和妈妈一起看完了《小姨多鹤》,每一集都处在流泪和准备流泪的两种状态之中,为了剧中的母爱、坚韧和苦痛而从第一集哽咽到最后一集,着实不易。
通篇看完后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说实话,我看过的中国大陆制作的电视剧很少,平时都打着学英语的幌子狂迷美剧,但是接连两部电视剧《潜伏》、《小姨多鹤》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有始有终的认真品味了每个细节,每句台词。
恰逢前几日《阿凡达》热映,在新浪围脖上看到一句评论:“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
”当时看到这句评论有点断章取义了,颇有微词,但是当时又一时想不出印象中哪部中国电影格外闪耀人性的光辉,不知这句话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电视剧,如果是的话,我好想说,《小姨多鹤》这部电视剧,真的让我体味到了人性,深刻而普遍的人性。
看到豆瓣上好多人都呼吁一定要看《小姨多鹤》的原著,电视剧翻拍的有多篡改,其实有些庆幸先看的是电视剧,这样在看的时候才会完全的纯粹的投入剧情和表演之中,而不是分神鄙视编剧。
所以,下面的评论完全是基于电视剧本身的,对于严歌苓的原著,我心存敬仰,真的是很厉害的女作家,将女人的美和悲刻画的那样淋漓尽致,无论是一个人的还是俩个人的,“史诗”一词真的不为过。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一对老夫妻,五个人就像被命运捉弄一样深深的卷入一潭苦水,越挣扎就陷的越深。
每个人都有他可怜至极的地方,但是谁又比谁苦?
谁又应该让着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恐怕没有定论。
“到底你是孩子的妈还是我是孩子的妈?!
”——朱小环每次听到她对着多鹤吼出这句话我的心都很疼,明明孩子是竹内多鹤十月怀胎生下的,吃尽了苦头,为什么在朱小环的嘴里就可以这么轻易的、大义凛然的蹦出这样一句质问的话?
有时真的分不清这话是质问多鹤的还是质问她自己的,惟有一种原因可以解释,小环是极其单纯的女人,在孩子的事情上她是真的将自己烙印上妈妈的标签,所以才可以这样毫不犹豫的质问。
小环可怜,在“无后大过天”的家庭里她偏偏不能生育,这样不可解决的矛盾为整剧铺下了悲怆的基调;小环是因为日本兵的骚扰而跳崖不能生育的,偏偏丈夫二孩儿要和一个日本女人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虽然管她叫妈,可是亲妈和亲爹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二十几年,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可以想象得到。
她在夹缝中生存,公婆逼她,道义逼她,使得她自己只能满心苦痛的蹒跚前进。
她绝不是完人,只是一个善良、刀子嘴豆腐心、除了丈夫的事其他都好说、心胸没办法宽广的普通女人。
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朱小环的影子。
“可以的。
”——竹内多鹤这是多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那场款日持久的战争不光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老百姓,还破坏了很多日本普通家庭的幸福。
多鹤和婆婆间的母女情感是最为感动我的,我就受不了和妈妈有关的情感,绝对的敏感,都不太敢去看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
始终认为母爱是最伟大的,最让人动容的。
多鹤这个角色实在是太隐忍了,一个人的一生怎么会充满这么多苦痛,东北话说就是“憋屈”,太憋屈了。
日本女孩被卷入这场战争,在16岁时就受尽了机关枪和炮弹的惊吓;被土匪装进麻袋一毛钱一斤的卖;遇到了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好心中国人家,还得与他们家的“傻儿子”生孩子;明明是付出自己的贞操,却要主动示好,洗澡水洗脚水一应打好,得来的还是二孩儿粗暴的拒绝;生下了孩子不能做妈妈,只能做小姨,每天受小环冷言冷语冷眼;砸石头、喂三个孩子、拉煤车,那些男人做起来都吃力的活偏偏要一个弱小的女人做;被坏人彭瑞祥时刻惦记着,遭尽各种冤枉受罪;本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偏偏丧失在二孩儿手里;女儿疯了,二儿子跟着坏人正邪不分,三儿子下乡知青……生活的乱麻缠的越来越紧,让人透不过气。
多鹤想到过放弃,但是小环一句“咱死不起”打断了她最后一条逃避的路,连死都不可以的人生,多么悲哀啊!
这部剧充分描写了这个叫做多鹤的女人性格上的隐忍和坚毅,哭,她会找个没人的地方,笑,她会让所有人看到。
不管身边的情况有多糟糕,即使新婚第一天死了丈夫,她还是会坚持着去扬沙灰,这真的让常人难以想象。
她偏执的追求家里干净、整洁,绝对是个极其能干的女人。
孙俪的演技在这部片子里有极棒的显现,前半部她基本没有台词,可是好喜欢她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温柔甜美,含起泪来让人心痛不已,她经常简短的说“可以的”、“嗨”,很好听。
前几天看李静对孙俪的专访,讲到怎样入戏时,她说自己会提前听音乐,用相似节奏的音乐将自己带入戏中。
怪不得演绎的如此逼真、动情,堪称她的一部佳作。
沉默——二孩儿张俭这个角色是变化着的,但是他始终是个好人。
最开始他给我很傻的感觉,看待事情单一又固执,但是绝对的忠诚也绝对的孝顺,脱离开父母后的二孩开始起了变化,在经济独立后慢慢的开始注意起多鹤,懂得了如何去疼爱一个人,成熟了许多,到最后被彭瑞祥迫害而入狱改造,他骨子里那种固执逐渐转变为了男人的坚强和骨气,这是看着很过瘾的一点。
看着剧中一男两女长达二十几年的纠缠,发现这其中很有现代感。
男人都是会变的,女人也一样。
年轻时小环可以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获得二孩的疼爱,可是到了年老她还想使用这招就有点过时了,张俭没那么在乎了,也没那么当真了。
所以说女人上了年纪就要知道何时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丈夫。
聪明的女人绝对知道随时转变观念,套用胡爷爷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张俭其实是这部剧里面很可怜的一个人,左右为难了一辈子。
都说养儿能防老——张家老两口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用尽了最后的气力让儿子能够传宗接代,最后老两口得到了什么呢?
中国的父母真的是太辛苦了,不但是儿子女儿幼年要管,管到成人了还要管,就业、婚姻双管齐下,就连儿子能不能再生儿子也要管!
可悲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的说来,这部剧没有华丽的服装设计,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几套破棉袄、花头巾;没有宏伟的故事铺陈,单单一个东北农村家庭里的爱恨情仇;没有绚丽的布景、标准的普通话……可是就是这么几个演员一台戏,就让人又哭又笑的,是部难得的好片。
这年头,把人逗笑不容易,像浙江中国蓝跨年晚会,想尽方法搞笑、逗乐,结果很不错,而想把人感动哭也没那么简单,不是演员掉眼泪观众就跟着哭的。
《小姨多鹤》是部以女性情感生活为切入点的剧,虽然题材很普通,但这故事里主人公却一点不普通.‘她’是一个日本人,是一个当年日本举国大移民时期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是一个出生在那场战争浩劫中的女孩.只是,这个故事的主旨却不是要讲诉那场灾难战争,多鹤只是个生长在那场苦难下的孩子,她生于日本,却成长于中国,她生活的年代,是上个世纪里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我很欣赏这故事的背景铺垫,无论是日本难民逃跑时的被害镜头还是抗战电影中的杀戮场面都只是最单纯的情节需要,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成分.故事从八年抗战的末期开始说起,关于那个让许多人难忘的岁月,其实现在的许多人也并不陌生,太多的影视作品都曾经展示过.但相比于大多于战争为切入点的故事,《小姨多鹤》则另外选择了以人为主线,也辗弃了众多那个特殊时代的故事中采用的冷峻色调,更多的时候故事一直在表现人与人之间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种最本质真情实感. 其实通篇看罢,多鹤是个相当聪慧的人.但聪明无助于帮她避免那个时代在她身上留下烙印.8.15光复后,东北数量庞大的日本移民的所谓出身“正统性”已经烟消云灭,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为生存问题考虑,是等待当时自居正统的‘国府’去引渡,还是靠自我努力逃回家乡?个人感觉若从日本民族的本质着眼,我觉得他们似乎应该更倾向于后者,露丝·本尼狄克特在《菊与刀》中曾经很多次的提到,日本人的本质更倾向于信奉‘自我的力量’,而非‘外因的扶持’.所以,多鹤他们选择的逃亡似乎更多的是本质的驱使,在这段不知未来生死的逃亡中,她遇见命中注定的男人张俭. 按照小说的论述,多鹤和张俭的相遇一点不正常、不浪漫,相反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形式,她是被装在麻袋里带进张家的,代价是‘每斤一角钱’.而且由于当时的文化风俗,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奉行的都是很古老的教条‘男尊女卑’,加之特定历史下的特定身分,多鹤最早时只是被做为一个‘生育工具’而买进张家门的.对于这点,我不得不说,无论从人性还是生活来说,多鹤都是可悲的.但或许多鹤自己一开始并不认为自己是可悲的,反而多多少少感到一丝幸运,因为想比于太多死于途中的同伴,至少她在进张家的时候还活着.而在那个时候,活着似乎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欢乐了.从这点开看,或许多鹤确实不应该悲哀,应该悲哀的是那个动荡的年代. 张俭一开始对这个买进家门的女子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病态心理,受了太多年的痛苦,带一丝报复的心态这不难理解.而妻子身有异样,不能生育则是难堪的事实,更何况小环的绝育的原因其实是多鹤的同胞所带来的灾难.只是多鹤那时候还太小,纵然聪明伶俐、纵然饱经风霜、纵然多经磨砺,她仍然是个孩子,孩子所能想的很多,然而所能做的实在是太少.所以,不管想与不想、愿与不愿,从那时候她实际上已经成了张俭的第二个妻子.然而说是“妻子”其实又不妥,因为封建文化的观点,只有长房才能叫“妻”,而且从最初张家态度来看,也确实没把多鹤当成“自家人”.尴尬的身份放在动荡的年代里,等待多鹤的生活似乎只能用苦涩去形容了.但小说中这种近乎残酷的情节却并未在剧中浮现,多鹤在剧中来到张家的缘由变成另一个很小说化的意外,由于逃难而被张家的长辈收留,于似乎小说的苦难风一下子变成了很和谐的品格颂,我不敢评价这种改变的得当与否,但从多鹤身上讲,这种遭遇比起书中的冷漠,确实多了几分的人性化. 相逢的桥段从‘买卖’变成了‘收留’,张俭与多鹤的故事也自然从冷漠的现实化变成略显温情的人性化,报恩成了主观心愿,种种旧时的残规陋习反而变成了客观原因.不确定的只是这个时候张俭和多鹤的感情.很多年以后,张俭曾经多鹤说:“我很对不起你,你给我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却不能叫你妈妈.你在我们家这么多年,最初时我却只把你当成生孩子的工具,那时候我恨你是个日本女人…….”我无法检验出这话的成色,但我相信这也绝对不是张俭一时谎话.至少,多鹤下了为张家续香火的决心时,张俭是不那么爱多鹤的.诚然,这话也不不甚得体,因为多鹤年轻靓丽,而自古就有‘秀色可餐’之类的轻浮之言.所以,某人‘喜欢不等于爱’的理论到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那个时候张俭或许喜欢多鹤的人,但却并不爱她.而委身于不爱之人,对女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痛. “知恩图报”,其实是一种高贵品质,这不单单是一报还一报的简单因果算术题,而是因为它发生的几率实在稀少,某些人常说:朝闻道,则夕可死也.但其实现实中我们更习惯的是,拿一个后果去评价人的当初.我们更喜欢说这样的话,要不是当初我原谅了他,他现在也不可能有如此成就,早已经堕入邪魔歪道.我们习惯以后果去评价当初,而在我们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选择常常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有极个别的人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会选择“以德报怨”,然而大多数人却常常对这个别情况下个别圣人贤者的作为进行吹擂,仿佛自己也如先贤一般的伟大、一般的神圣、一般的知恩图报.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文明和品德.所以,抛开其它不谈,剧中多鹤从报恩一点出发,肯张家传续香火,其实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这种品格凌驾于物质之上,是多鹤日后面对种种困难时不退缩的一种精神基本. “母子连心、父子天性”,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单单是血缘相同那么简单,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多鹤却不能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也不能叫多鹤“妈妈”,如果痛苦可以分为十种,这种痛苦大概是最后的那一种,是植于心头永生难忘的一种.多鹤忍下了,她知道,这是报恩所带来的附属品,是她想回报恩张家所必须承受的痛苦之一.假如日子可以一直这么下去,其实多鹤的痛大抵也就止于此了,然而,随着所谓国府独裁政权的倒台,一夫多妻制也随着历史而湮没了.这意味着无论多鹤多么忍耐,品质多么美好.她也再不会得到一个名分了,这又给了这个女孩另一个巨大的打击,她不但无法拥抱自己的孩子,从解放的那时候起,她也无法在成为张俭的女人了.她的身份变成了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与三个孩子,与张俭再无半点名分瓜葛. 小姨算是半个娘家人,多鹤还可以继续住在张家,但每天面对着自己的骨肉却无法开口相认,其实比相隔千里更加痛苦.而张俭,在这个时候,慢慢地对多鹤关注起来,从小说去看,我觉得二人相近与“欲”有很大的关系,多鹤漂亮温柔,而张俭则年轻气壮.扯在一起“欲”的成分无法掩饰.但剧中刻意弱化了这条线,去掉了小说里那些有关于欲望的描写,生育之后的二人再无所谓的男女之事,张俭对多鹤的好感完完全全出于彼此间亲情的关爱,继而让这个离奇的家庭中出现一种本不该有的和谐气氛.但大抵上,对于多鹤自己来说,她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苦涩味道,因为她面前还有一个朱小环,还有一个张俭的‘妻子’存在,那么她和张俭的一切就只能处于隐晦的、不可告人的状态下去办,这个时候的张俭开始爱上多鹤,但他和多鹤还没有到可以面对一切的地步,社会、妻子、同事都是张俭要躲藏的对象,他们之间的这份潜移默化的爱,弱不禁风. 多鹤依然保持着美好的品质,她可以去干活赚钱,为这个家庭忙前顾后,她越发的像孩子们的“小姨”,但追求者的出现,给她的生活第一次抹开了阴霾,她得到了可以选择未来的机会.是张俭、彭瑞祥还是石玉良?张俭是这时候多鹤想选择的,但为现实所不容.彭瑞祥是现实中可以改变生活的,但品质为多鹤所不容.石玉良的感情是隐晦的,让多鹤摸不清头脑.最后,与孩子的亲情,与张俭的爱情让多鹤选择了留下,虽然留下代表则她得继续承受生活的苦涩.但多鹤善良的品质让她无法割舍张家. 文化大革命来了,多鹤的身份开始成了大问题.这个时候的张俭以无心去想新的生活,但出于男人的本性,他也不愿放弃多鹤.彭瑞祥攀上了武斗的尾巴,想靠权利威胁多鹤.石玉良关怀多鹤,想给予她幸福.似乎,生活给了多鹤一个温情的出口,给了她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路,她准备选择石玉良,第一回准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上天似乎总喜欢和人开命运的玩笑.张俭开车撞死了准备和多鹤成婚的石玉良,张俭说是无意的,但多鹤却认为那是有意的.无论怎样,多鹤都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她一直以为相伴的苦涩上.骨子里,她无法和张俭、和三个孩子分别,于是她只能继续过去,继续苦涩. “现实会让人变得陌生”,这话没错,面对诱惑,多鹤的孩子想要揭发她的身份,面对现实,张俭已经无法照顾这个家.面对生活,朱小环重病在床,多鹤只能撑起一切,生活上、思想上.与张家在情感上纠缠了十几年的她已经无法在离开张家了,虽然她的报恩其实早该结束了.故事尾声时的多鹤已经淡定了,照顾张家已经成了习惯,这个时候的朱小环对她的情结也从敌视变成包容,但一切都太晚了.朱小环不是坏人,她是一个正统的、守旧的妻子.张俭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普通的、没什么主见的丈夫.多鹤则是个太善良、太恭谦的人,她无法去夺取别人幸福,那么她自己就只好苦涩下去. 最后母亲来接多鹤时,我已经感觉不到喜悦了,承受了若干年的苦涩绝非一朝的母女相认可以冲淡的,她的生活、她的爱已经无法再挽回了.假如,这故事是真的,假如多鹤离开时我可以在场,我想真诚的对她说:“一路顺风,竹内小姐,好人一生平安.” PS:孙俪身上挥之不去的中国气息很难让人看出东洋气质,虽然她演的很好.但形与神似乎还是无法统一.个人比较中意《紫日》中的前田知惠那类型的演员去演多鹤,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与剧版风格差距很大,个人角度还是更偏爱小说一些. Aiyangmoe 09.11.16
一个差点被当做大白菜卖掉、死掉的日本女人,为了感恩救她的一家人,甘愿成为生育机器,不小姨不母亲,不妻子不小妾的活在这个中国家庭里,活在日本战败后满是“仇人”的中国里,东躲西藏,处境艰辛。
任何人类在历史的大浪里都是小小的水花 。
战争带给任何一方民族的底层人民的都只有苦难,换一个时间横截面重新看待这场战争的后遗症,值得思考 。
剧中的两个女人,多鹤有🇯🇵女人的自律、隐忍、温柔;小环有🇨🇳女人的大方、市侩、乐观、洒脱。
国度不同,人性相同,为着同样爱着的人,即使关系对立,也能在磕磕绊绊中相互搀扶,共同前进,给彼此温暖,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小环真的是个善良的人。
因为日本人失去了孩子和生育能力,却还是接受了多鹤和多鹤生下来的孩子。
她对多鹤的复杂情绪多半是源于太爱自己的男人,而并没有将对日本的仇恨强加在多鹤身上,这是很难得的。
她一生的吵吵闹闹多半都是为了家里人。
多鹤,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从开始的为了孩子而活,到后来遇到真爱,而复失去,真爱意外死去,姐姐瘫痪,女儿疯掉,姐夫坐牢,儿子被坏人蒙骗……悲苦不断的生活没有压垮她,却成就了她的伟大。
一个如此特殊、弱小的女人面对这么多的苦难都没有低头,何况幸福时代的我们呢?
有点年纪的观众大概都看过这位前辈的剧。
张玉嬿早年台湾拍过一系列类似的苦情剧,大概的套路就是:一个媳妇被婆家百般刁难欺凌,忍辱负重。
后来婆家被奸人暗算落魄,媳妇不计前嫌帮助婆家东山再起。
而张玉嬿是其中最出名的女主角之一。
像不像?
只不过在电视剧《小姨多鹤》里,小环取代了恶婆婆的位置,而多鹤是那个受气的媳妇。
苦情剧之所以叫苦情剧,主角必须苦,没有苦也要制造苦。
尽管时代背景和台剧差异巨大,却达到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
原著的苦是时代的苦,是千千万万个苦难家庭的其中一个,人物命运的偶然中又隐含着时代的必然。
电视剧的苦是刻意制造的苦,仿佛所有的恶都来自一个小彭,如果没遇到这个人,就不苦了。
还有一点:张家老母亲这个角色根本不是人类啊,简直就是圣母本母。
和用来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莫名其妙上演了一出母子情深,意义何在?
而且萨日娜在《闯关东》里又上演了类似的一出戏码,可能导演都觉得萨日娜长了一张圣母脸。
改编的作品能得原著精髓的很难,如果作者本身的文字语言很成熟那么就更难了。
严歌苓的文字有时候让我很疑惑,她出生于上海,12岁就在西藏开始当文艺兵,去过很多地方,还去越南当过战地记者。
在她的简历里中国北方仿佛不是一个关键词,顶多是许多地方中的一个。
但是她笔下的两个典型人物王葡萄和朱小环从语言到动作都充满了北方女子的劲儿,而她自己的文字我觉得也透着一股北方女人的劲儿。
严歌苓说过让影视作品来宣传文学作品很悲哀。
也是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在看完书《小姨多鹤》的,是看的第一部严歌苓作品。
看完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女人真敢,把两个民族的故事这样写。
其中最爱的是朱小环,这是个百分之百的女人,但印象深刻的是二孩妈说的:“要成为一个女人有两个坎儿,一是把身子给了,二是生下孩子。
”可朱小环偏偏一辈子过不了那第二道坎儿,但这个女人从来没有放弃,她圆滑事故、刀子嘴豆腐心,她有颗最透亮的女人心。
知道阎学晶出演小环,我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阎学晶是个地道的东北女人,个头壮眼睛媚,又是唱二人转的,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多鹤,让谁来演我都觉得难合适,因为多鹤这个形象太特别了,太异类了。
她是夹在中国与日本中间的,她是母亲和女孩的综合体。
看了孙俪演的多鹤觉得比想象中的好但比起原著就。。。
这不能怪演员,只是这个人物太异类了。
要好好说道说道的是编剧和导演。
到说不上糟蹋了原著,只不过拍成了一个煽情的故事而已。
从一开始电视剧就走上了和原著不同的路。
电视剧里多鹤是被救出来而不是买回来的,而且是救回来才打了帮忙传宗接代的主意。
于是一个复杂的关于人性、民族的故事就变成了个简单的报恩的故事。
第二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改动是对于多鹤和张家母亲间过分渲染的感情。
别的不说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在日本战败后就算被中国人救回来也不是一碗小米粥就能让她放下戒备武装的,就一碗粥一个鞠躬一个拥抱,那么多恩怨情仇就了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就都释怀了?
由于这些大的小的改动使原著里人物的亮点被抹去了很多,比如多鹤的执拗甚至于死心眼儿还有对故乡的思念都是被削弱的。
小环我也就不说了桑心啊,浪费了一个好人物一个好演员当然电视剧里多鹤与二孩产生感情的一段是拍得比较好的一段。
絮絮叨叨那么多可能我的看法难免有先入为主的问题,但还是很推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
孙俪,姜武,阎学晶,萨日娜,杜源演的都太好了以至于我这两天都沉浸到戏里了又笑又气又哭又替他们憋屈小石去向张俭家求婚多鹤她愿意吗?
她愿意我想那一刻张俭肯定在后悔为什么没有对多鹤好点儿有些人总是在即将错过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人本应该好好珍惜的
我是看了原著才看的电视剧,就是冲着孙俪去的。
怎么说呢,孙俪演技没的说,演的太可人疼了!
但是这不电视剧还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因为已经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没有太多的联系了!
只不过是借壳生蛋罢了!
原著小说多鹤就是被买去生孩子的,电视剧里却变成被张家救了,为报答恩情才跟二孩生的孩子! 情节改动太大,已经失去了原著的精神,没了灵魂,缺少了力度,一切都变成了温吞水!
太失望了,劝大家还是直接看原著吧!
电视剧实在是整了个满拧!
朱小环是女性版的“福贵”,她挂在口上的“凑合活”与福贵的“活着”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
小环与多鹤,不同的姿态,相同的价值观内核——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如同钗黛,如同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原著的双女主,不分伯仲。
电视剧把小环改编成市侩醋坛子泼妇,把多鹤改编成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傻白甜,两个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流俗于刻板印象,立意和格局顿时小了,实属挂羊头卖狗肉。
孙俪的美貌支撑我多看了几集,然而演员美则美矣,奈何剧本已经失去灵魂。
好看是好看的,但是把朱小环改得太可怕了,成天在家这么闹腾,这么计较,这家能安生吗?
这点上不合理啊……电视剧里朱小环这样性格放在那个年代,老早就被贴满大字报批斗去了,一点秘密也藏不住。
虽然这样的老娘们儿多了去了,但我总觉得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朱小环不该是这样的呀,整天跟个私家侦探似的捉奸,有意思吗?
《小姨多鹤》是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电视剧讲述了抗战结束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女子竹内多鹤与一个中国普通家庭之间长达三四十年的情感纠葛。
原著中,多鹤是善良的日本女人,但她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的行为,她救人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她工作是因为对孩子和这个家庭的热爱。
而剧中的多鹤却被演绎成了一个集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坚韧、知恩图报等良好美德于一身的完美女人,与中国媳妇朱小环的“尖酸刻薄”形成反差,显得趋于完美。
对于这样的人物设计,编剧林和平表示:多鹤的隐忍、委屈等形象,更能获得观众的同情,但小环体现的善良和宽容绝不在多鹤之下,我们可以在两个人身上看到温暖的人性。
小环的出发点是维系她作为‘母亲’的家庭地位,她的很多行为是一种贴近生活、本能而自然的表现,而在那个年代,维持那样一个复杂的家庭,是很不容易的事。
电视剧比原著更向往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更贴近生活。
突然想起来看过。原著挺玛丽苏的。电视剧在文学品质上跟原著差不多水平来着,但没有原著那么狗血吧。
中国老百姓就是这么对待日本孤儿的?日本人都对中国人感激涕零,中国人自己的解读还真是新颖啊。
忍、、
人民文学上看的小说首发,选角挺赞的,尤其是小环。
小学看的,孙俪好白好漂亮
什么封建残留 当年看的恶心死 孙俪年轻的时候演的都是圣母白莲花的角色 豆瓣赶紧出负分
严歌苓的三观真是歪的可以......
同人作。暗中观察推进剧情。
我在陪我妈看这个电视剧。
演员们很给力。。。。。我快被虐死了………………
被改得面目全非 不过戏剧冲突还真是超强啊~
演的真好,越来越喜欢孙俪了!就是剧情有点儿长了
化妆太假减一星 孙俪加一星
演员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情节也紧凑跌宕起伏,喜欢!
孙俪的早期作品,前半部与后半部演技有很大的提升,良心好剧。
陪我妈看的~
电视剧改得好红色、好悲情、好主旋律啊...这还有严歌苓小说的影子吗...整个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都变得扭曲狰狞,国产电视剧非得这样拍么。姜武和孙俪的选角尚算成功。最无聊的是,我一边骂一边咳得肝肠寸断,还一边追着看...
孙俪真好看~~~~ 看不下去了。。。
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懂装懂瞎J13评论....你大导演啊?
孙俪这会儿真美啊,红围巾衬得眼神湿漉漉的。剧情拧巴、狗血,好一场大背景下的家庭伦理戏。我确实不明白,人都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生孩子,家里几亩地要继承啊?生完又被猜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生的孩子又是混球,不如生块叉烧。反派快打上门了,一家人还在玩内斗大戏。tui!生气!我家里人又在看,再减1星。生什么小孩?养的什么白眼狼?烦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