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园丁》在手上很久了,知道这是一部沉重的片子,所以一直好像没有那个feel去看,嗯......看电影也讲feel的,跟吃东西一样,一个人总能感觉出自己今天想吃什么,或者想看什么,嗯......反正我是这样,anyway,今天终于看了。
果然这是一部沉重的片子,当然是悲剧,但甚至比通常会打动我的涉及人性的悲剧还要悲,这是一部涉及大爱的片子,主创人员是有大爱的,他们有足够的野心和能力将这些反映在银幕上,这部片子仿似不大红,这真奇怪,这样触及灵魂的片子竟然不红,却又不奇怪,因为人们并不总喜欢被触及灵魂,尤其是明知灵魂上处处是缺憾。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折射出的态度比钻石还真,政客的赤裸裸的贪婪的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我们这些普通人完全无视的茫然无知,大多数的民众估计都不会去想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地方的那么多人生活在那种景况下,大多数的民众碰上二奶二爷神人同事变态上司已经苦不堪言,哪有精力去想同一个天空下居然还真有那么多人命比纸贱,而那些人跟我们一样,无论白的黄的黑的棕的,都跟我们一样,都会笑会哭会流血会痛苦有父母情人儿女,他们居然也是人!
巧的很,昨天在三联翻到一本丹麦的绘本,很薄的一本册子,叫《不是我的错》。
前一半是漫画,一个孩子被打了,站在一边哭,后面是一群孩子,每个孩子都说不是自己的错,“我只是轻轻打了他一下”、“谁叫他老哭,讨厌死了”、“他可以求救啊,他要喊出来我就不打了”,这一群孩子一起打了他,可都觉得自己没有错——“别人都打了,我只好也打了”;后一半是照片,广袤的非洲,黑色的非洲,骨瘦如柴的非洲,瞪着温驯而又困惑的眼睛的无辜的非洲。
这真是一本很薄的册子,一分钟就能翻完,可是翻完,那种萦绕不去的不安顺着脊椎冷冷的爬上来,即使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与那些悲惨似乎毫无关系,但我们无知,我们浅薄,我们的目光最远只看到自己的嘴,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耻!
知识分子因为懂得更多见得更多应该想得更多做的更多,他们应该是这社会的良心,是这社会的风骨,如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是有风骨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呢?
我们皆须扪心自问。
忘了说了,这片子暴露的大主题我固然是非常非常欣赏,非常非常感怀,但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的男女主角的行为我却不咋苟同。
首先女的,太过冲动直率,她一直研究相关事态,该知道有关人士的心狠手辣,可是她却不肯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非要当众质问莫国卫生部长啥的,根据东方几千年的战略战术阴谋研究,这一招有个名儿,叫打草惊蛇。
后来发现自己被监视,仍然我行我素,也不收敛点,也不小心点,行踪也不瞒人,啥人都信,也不稀得整个曲线救国啥的,这简直不需要找名词了,这揍是天真啊!
这样都不死,还有天理么!
所以她死了。
人光热血是没用的,除了当炮灰的时候。
男的吧,稍微好点,但后面又何必去死呢,为老婆殉情还不如继承老婆的遗志继续奋斗呢,嗯,当然这只是我这个不咋感性的热爱奋斗的人的个人看法。
唉,其实女主要是悄悄的弄到证据,再将证据往网上那么一散播,往各大媒体那么一寄,媒体就疯了,这事儿就成了,当然,这电影就不煽情了,就不用拍了。
在全国人民争先恐后的往电影院砸钱看那部好莱坞宗教大片的时候,我却倒腾出压在电脑里的这部 《不朽的园丁》来看。
一直被这片名先入为主的错觉误导,看完后才觉得和gardening完全两码事。
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改编自法国作家John Le Carré的小说,整部电影充斥着悬疑,爱情,背叛,政治阴谋,人权,政府和制药商之间的勾结以及在非洲爱滋病人作人体试验等。
这当然不是一部entertaining的电影。
它揭露了人性十分丑恶的一面。
作为弱势群体的非洲爱滋病人在生命权上毫无选择地被收买了政府的卑劣制药商随意试验,剥夺和处置。
女主人公为了揭露这中间的肮脏交易惹怒强权幕后,最后被强奸并且谋杀。
之后男主人公彻底理解妻子,放弃名利顶住压力为其达成了遗愿,使事实昭然于世,并且也放弃自己的生命追随妻子。
片尾低沉悠长的音乐中快速掠过的是非洲儿童明亮的眼睛和无邪的笑脸,妇女沧桑的面容,男人无奈的身影。
一直以来以对弱势群体关注为主题的电影也不在少数,不过大部分都是以主人公无奈挣扎并且失败告终,太过悲观厌世,丝毫没有解决问题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灵感。
而这片子感动我的是主人公们敢于揭露丑恶的决心和面对强权的勇气。
至少在这点上让人比较振奋。
在一个强权统治的社会,没有是非黑白,只有屈从和附和,那是人性的变态和扭曲。
而我们日益丧失的正是简单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反抗的勇气。
《不朽的园丁》这个名字很奇怪,因为片中并没有太多的笔触去描画Justin作为一个园丁的故事,所以觉得这个中文译名翻译过来以后比英文原意少了很多暗含的深刻意义,这是一部商业化的政治片、爱情片,虽然来得并不像它之前勇获N项大奖提名时那样有力度。
总的说来,《英国病人》后时隔近5年之久再次看到Ralph Fiennes的精湛表演,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场没有料到的饕餮享受,Ralph是天生的演员,他的每一丝神经末梢,都是为了表演而生的。
诚然在这部本身深度有限的作品中,Ralph发挥的余地也是分外捉襟见肘,可是无法忘怀那些面部特写时他眼神中涌动奔流的爱意和悲愤,很深入。
也许只有Ralph,才能将Justin这个角色演的有这样的入木三分的感觉吧。
影片的主题依然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无论是爱情线还是政治博爱线都没有能像《英国病人》那样让人仰天长叹,甚至不客气的说,爱情线被掩埋的太久,最终爆发时观众已经疲劳,所以估计是很难有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政治化线路则避重就轻的将矛头转嫁给简单的商业利益驱动,完全忽视了发掘人性的脆弱面还有抗争性这本应是主题所在的闪光点,所以不客气的说,是一部导演的并不理想的有点跑题的作品。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仍是2005年最不容错过的佳作之一,至少在倾听非洲大地的歌声,在看到火红的天堂鹤轻舞的时候,心里还是被彻底的感动了。
只不过有的时候,批评是因为希望这样一部本来可以更加完美的影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惋惜罢了。
一开始女主角发神经,男主角就喜欢了,马上女主角就请他到香闺一坐,接着就毛遂自荐要去非洲,男主角高兴极了,要到非洲找到美女相陪不是那么容易。
到了非洲,女主角肚子大了,沒关系,天天去看爱滋,男主角也说好。
女主角想着想着就要给胎儿取黑人医生名字,男主角才有点反抗。
没关系,眙儿马上就死了,女主角马上就抱了黑婴儿喂奶,差点以为她生了个黑儿子。
接着就看不下去了,反正一开始女主角就死了,剧情也没什么好猜了,加上爱滋,药品公司,一切一切和中国人的相夫教子相违背,甚至英美少有的家庭观也不见,像德兰修女,去印度救助穷人。
但女主角又要做圣人,又要没本事,又要没耐心,不能像德兰修女,努力经营几十年,难道英国人想做一点好事,就可以扭转做了几百年的坏事?神经病!!!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总也忘不了所以就一遍遍重复Ralph Fiennes和Rachel Weisz都很喜欢特别是Rachel Weisz在THE MUMMY就很喜欢而这样严肃的电影中总感觉她是唯一的光彩呵呵好象有点像Rachel Weisz的专帖了其实Ralph Fiennes真的不用再多说了有些过于辉煌的历史所以就让人没办法说的明白只有自己深深体会就很好了太喜欢一个场景几乎要完结的时候Justin回到了Tessa死去的地方夕阳很美他坐在那里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似乎在回忆又似乎在和Tessa诉说告诉深爱的妻子他帮她结束了一切海鸥自由地飞翔就这样不朽的继续
蕾切尔薇兹几乎是这类大爱大片的代表人物了,之前看了一部《告密者》,当时就被这位制服女性给征服了,这么有轮廓的脸颊,均称并不性感的身段,一眼就能引起100%的关注。
这类典型的国际大爱片子,终究要揭开人道主义旗帜下惨不忍睹的黑幕,如《卢旺达饭店》中难以理解的种族仇杀,《告密者》中国际豁免权下的人口贩子,以及这部电影中,以活体作为新型药物的试验体。
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做着毫无底线的勾当,不禁让人打起寒颤,也只有在这样身临其境的叙事故事中,才能真正揭露西方政治游戏中赤裸裸的种族观和价值观。
难以理解西方鼓吹的信仰问题,有时候人性的赤裸和信仰没有一毛钱关系,长得拧吧不一定就不花,西装笔挺不一定就有人性,国际大爱组织里面也充斥着丧失人性的魔鬼。
所谓的国际秩序,不过是几个大国协商妥协的结果,当某一群人欲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随时打破这种格局,伊拉克、叙利亚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在国家利益或是个人利益的驱使之下,可以挑起战火,挑不起火,甚至可以公然在别人的土地上放火。
我们都知道非洲贫穷、饥饿、霍乱、仇杀、野蛮,可我们看到的不是大爱,不是救济,不是人道,不是食物,不是药,当卢旺达横尸遍野,当东欧少女、14岁小女孩不断在人贩子和警察之间倒卖,当肯尼亚难民被当做活体实验品……这样的国际规则和逻辑,制定的是这样一群人:做慈善可以赢得选票,做慈善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赋,做慈善还可以开发新药。
这样的打法一招一式,压榨的永远是穷人,没有人会去在意他们的死活。
影片不够催人泪下,但也有凄凉的几个镜头不得不提,黑人小孩阿布不能搭乘救援飞机离开,迎着飞机刮起的黄沙,拼命的奔跑,没有方向,后面的故事我很想知道,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在这个地方却是一文不值,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祷告……这位不朽的园丁贾斯丁,英国驻肯尼亚大使,蕾切尔薇兹的丈夫,为了查明蕾切尔的死因,而一路被医药公司的人威胁,在活体实验的证据收集齐全之后,选择了回到妻子发生意外的地方——盐湖,荒芜的大漠,弯曲间断的小河,如诗如歌如画的盐湖,美丽的地方却是一片凄凉,他和妻子不朽于此。
一直以来非洲都有很多标签,荒凉,贫穷,艾滋病,野蛮...这是我看得第一部直面其伤口的影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性暴露其弱点。
喜欢Ralph Finnes湛蓝的眸子,忽然间《英国病人》感情又涌了上来;Rachel Weisz褪去单纯,美丽而坚强。
Fernando Meirelles把非洲苍凉的气氛很好地融入到影片中,落日,湖泊,飞鸟,稀树,非洲小孩的眼睛。
特别喜欢Fernando Meirelles用惊飞的水鸟代替枪声的处理,对于残忍最好的描写莫过于无声的控诉。
片尾曲Kothbiro听得心阵痛,但是似乎逃避不了:This is Africa.
贾斯汀回到了妻子在伦敦的故居,他环视着庭院的四周,野蛮生长的植株肆意地占据着这片狭小的空间,庭院中央那张正方形的桌子上散落着几片枯叶,一派阴郁的景象。
他双手抵在玻璃门上,望着客厅,那是以往他与妻子泰莎温存嬉闹的地方,但那已经随着泰莎在非洲遭遇的不测而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过往。
念及此,处于崩溃边缘的他变得泣不成声。
这是电影《不朽的园丁》中的一个片段。
而从这之中流溢出的那种深切的悲情足以令观众肝肠寸断。
电影开场于一次突如其来的噩耗,从这开始,便进入到一种回忆的模式之中。
让我们一同随着贾斯汀返还到与泰莎相遇,相识再到熟稔的过往。
出演过《英国病人》的拉尔菲-费因斯在片中饰演了一个随时都镇定又冷静的男人,但那副镇定的神情之下暗自涌动着的内心波澜,却精准地将那份不可言说的悲情表现得无以复加。
贾斯汀是英国的一名外交官,他为人随和,并且温文尔雅。
而妻子泰莎则是一名激进,又随时被强烈的正义感所驱策的记者。
这样的结合无论如何看起来都显得让人感到诧异,但实际上他们结识于一场无聊的演讲上,贾斯汀在台上宣讲着外交辞令,而泰莎则在台下步步追逼。
这便是这段感情的开端,没有那些刻意浪漫化的桥段,有的只是令人难堪的针锋相对,以及这之后的一点善意的谅解和对于冒失的歉意。
而这样争吵的场景却成为了他们日后生活中的一个缩影,直至泰莎的死讯传来,一切才被打破。
在肯尼亚任职的日子里,贾斯汀最大的爱好便是修剪植株。
而泰莎却每天忙碌于与一家庞杂的机构相对抗——那是一家颇有声誉的药厂。
明面上打着为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药物的旗帜,私底下却是利用病人充当研发新药的小白鼠。
而那些药物的副作用,则从来没有向病人提及过。
泰莎决定将这一切揭露,而现实却举步维艰。
出于一种保护的想法,她选择将这一切对丈夫有所隐瞒。
这在两者之间横亘着的巨大鸿沟,让他们无法触碰到彼此的内心。
在泰莎意外亡故之后,悲恸贾斯汀决定接手妻子未完成的工作,这是对妻子的一个交代,也是对于自身的一个释怀。
其实从这里开始,故事就进入了一种经典的找寻的模式。
在那些欲盖弥彰的说辞之下,真相被一点点地抖落,而贾斯汀与泰莎之间的隔阂也在渐渐地消融。
在影片的前半段,汽车从医院驶往家中的路上,泰莎要求贾斯汀停下车,去搭载一对往返都需要长途跋涉的姐弟,而在姐姐的怀中还抱着一个新生的小生命。
“我们不能介入他们的生活“,“这里有数百万人需要帮忙”,贾斯汀无奈地拒绝道。
“可是我们可以帮忙这三个人“,泰莎不满地质问道,或许在她眼里,贾斯汀只关心他自己的花草植株,而对于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却充满了漠视。
后来,在一架逃生的直升机上,飞行员拒绝搭载一位小女孩,因为按照规定,他本不该如此做。
而贾斯汀则义愤填膺地争辩道:“去他妈的规定,你要多少钱才肯载她?
”而讽刺的是,飞行员的说辞却和贾斯汀之前所用的那般无二。
“但我们可以帮助这一个!
“最后,在贾斯汀与飞行员难解难分的争吵之中,那个小女孩跳下了直升机的舱门,一路奔逃,独自面对着诡谲莫测的命运。
但谁又能否认贾斯汀那番愤慨的驳斥不是亡妻的还魂呢?
或许这便是爱情曼妙又神奇的地方,它让人们放下了各自的价值纠葛,纯粹的爱意将彼此的灵魂完成了一次紧密的链接。
其实相较于电影中那些渲染宏大和悲壮的揭露黑幕的戏码,那些落脚处虽小却无比真切的情感更能够直抵人们的内心。
与其说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两个人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慷慨赴死,不如说它讲述了一对恋人如何因为这件事从甜蜜的热恋滑向误解隔阂,再从精神的疏离到融入彼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事关揭秘的戏码更像是一种陪衬,情感线寄宿于此,也借由此而展开。
而那段感人至深的爱情则丰富了电影的血肉,并为之注入了魂魄。
《不朽的园丁》里有资本与官僚相勾结在一起草菅人命的冷漠,也有着贾斯汀与泰莎之间逾越死生的深情,而这一切又被置放于那片雄浑苍茫的非洲大地之上,进而搅拌出一种奇异的化学反应。
在故事的末尾,贾斯汀被枪杀于妻子亡故的地方。
乐意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的权势者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也得到了伸张。
这是个难以简单地去评判好坏的结局,但却有那么一种悲凉又沉郁的情感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无处排解。
在泰莎的葬礼上,贾斯汀上前阻止了几个正挥舞着铁铲的人员,他们是来为墓地浇筑水泥的。
这样做能够防止盗墓人。
“泰莎的希望是躺在非洲土地里,不是水泥里,水泥里长不出东西。
“贾斯汀哽咽着说道。
这可能是再直白不过的隐喻。
最终,泰莎也化作了一颗植株,被植根于贾斯汀心底那片柔软的土壤之上,在时间的流转中苍郁不朽。
<不朽的园丁>/
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外面有上百万这样的人” “但至少现在眼前有需要帮助的人”“过保质期的药品,那些制药公司捐出来就能获得减税优惠,没用的药给没救的病人用。
在这里,它们根本没有保质期,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烧掉。
大制药公司和军火商是一丘之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糟蹋非洲的……这就是他们赎罪的方式,制药公司,援助机构,每个人。
整个机制都是由罪恶感驱动的”“你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行善来救赎自己吗?
即使救赎中充满挣扎?
上帝控制头脑,恶魔控制胆量”“不,在非洲没有谋杀,只有令人惋惜的死亡。
我们从那些死者身上获取文明的利益,这些利益如此唾手可得,因为那些生命如此廉价”
看了半小时还在铺垫。我要是丈夫,我早就过不下去了。
一般,情节拖沓,失去了本来的吸引力。
1.讲爱情又一点都没感情基础,夫妻情深?实在不足以被支撑。夫妻缺乏沟通尊重了解,还谈什么感情啊,我的妈啊,言情小说吗,实际上,升官发财死老婆,男的应该高兴死了(反讽)。 2.找线索的过程弱爆了,毫无紧张感。 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没劲的电影
肚子里的孩子咋突然就没了?漏洞好多啊。我知道女主很好,但是作为一个妻子,她当年是不是为了去非洲才和他结婚的?
啊,这片真是太悲伤了,结尾是悲凄的美啊,看的好难受。景色美,色调美,音乐美,人美。
期望过高,最后失望.导演拍出了City of God,但这一部片中他没能做到最好.男主跟他老婆的演员都演得很棒——只是导演这次让人有种自废武功的感觉.
这片子取材就很加分,毕竟人道主义应该支持。再有就是非洲的部分很写实。后半部分太满人物跟支线太多,不出意外果然是小说改的。有些处理也比较儿戏,比如明目张胆的用人做试验,比如会有信件这种东西,一个情书一个罪证,这些人都是傻瓜么?
expiate,salvation,出现了数次的不同于atonement的赎罪 却带给了我看《赎罪》时相同的悲伤的情绪……4年前 我还没这么喜欢她~
漏洞不少…张力不够
高饱和度的色彩和极具异域风情的配乐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是让人有敬而远之的刻板印象。不过本片试图用一种悬疑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但恕我不太认同导演的叙事手段,后半段的拖沓和凌乱削弱了戏剧张力。结局还是有升华主题。奥斯卡是不是向来青睐有政治诉求的影片?
完美展示一个烂剧本如何毁掉一个好故事,非洲艾滋病患者、丧心病狂制药大厂、官商勾结、人道主义援助、秘密调查组织、暗杀肢解,完全可以拍出震撼人心的黑暗政治阴谋犯罪片,但是剧本全程拉后腿,前一小时时间线跳到头晕,把重点聚焦在爱情线上,悬疑揭秘一直往后推,发现调查被杀的过程潦草至极,台词丝毫没有水准,角色丝毫没有弧度,冲突丝毫没有新意,主演们演技也顶多及格水准,跟《760号犯人》一样可惜,好取材≠好故事≠好电影。
标准烂片,毫无逻辑,每个人都赶着去送死,而不用脑,不是用保护自己与家人,只为世界黑人和平
Tessa是一个极为理想主义的斗士,她的行为无可置否是正义的,但也应辩证地看待,世界的运行法则就是残酷的,无休止的革命与斗争并不能够打破触目惊心的现实。《不朽的园丁》始于悲剧,也终于悲剧,它打动人的是Justin与Tessa之间不渝的爱情,是观众与Justin一路重新认识Tessa的过程,而不是破碎且愤怒的政治批判。
非洲这块土地,生活着贫穷卑微的生命,可惜能为他们做什么和愿意为他们做什么的人太少,
伏地魔你好爱非洲~~这是男版《永不妥协》吧~
看名字完全不知道是非洲悬疑片,尽管将普通的政治丑恶、医疗纠纷放在了非洲人道主义的背景下,还是那么无趣。。唯有费因斯的深情足以迷倒我,一个男人的神情
三星半。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节奏差距有点大,前面铺垫不够,后面有些拖沓。但整体的风格很美很悲凉,迟来的理解与爱的领悟,补偿式的飞蛾扑火,以及结局没有“正义必胜”更是为这份悲伤的爱推波助澜。非洲的异域风光真是太太太美了,“美”下面的“恶”愈发触目惊心。
前后像是两个电影
挺好的故事,怎么就拍的这么平淡呢?真实白瞎演员了,辜负了大家的时间,哎可惜电影拍的要悬疑不悬疑,前后很多矛盾的点,拍的太急促
这剧本就像是个真实事件。配乐很好,风光很美,反讽着我们所谓的文明是剥夺所谓劣等民族的生命换来的。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