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纺织姑娘》剧照

《纺织姑娘》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未知魔法禁书目录3爱与怪物茶色生香黑暗漫步你好,我的对面男友天鹅公主:明日公主今日海盗缺席的人你想去哪里?窃听风暴黑暗时代之无证妓女反噬觉醒这个夏天有异性我杀死了巨人绕个远路吧,少年如是说。暴力刑警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间谍教室第二季你好布拉德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第二季教授大人有点甜杀手之王复仇的未亡人遇见贵人爱情宝典废柴特工布莱恩·班克斯熊嗨了狄仁杰之通天谜案

《纺织姑娘》长篇影评

 1 ) 余男加油

我喜欢余男的很,漂亮又大方。

她的表演不矫情不造作。

片子一直很平淡,如果王全安要的就是这种普通人的劲儿,那目的达到了。

片尾最后两个镜头,余男下床走到窗边和在铁路上边跑边笑,一个虚一个实,生命很美,余男很真。

另,她的角色很像吴越在09年那部《前妻/老丁的春天》里的样子,尤其是病发的痛苦样子。

 2 ) 卑微的生命与浪漫无关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3 ) 时代的癌症

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4 ) 残忍与温情

《纺织姑娘》中的余男是悲哀和无奈的,但是她获得了导演给她的一抹温情。

在这样一部看上去略微显得枯燥的电影中,导演的温情几乎是打在每一个画面上,然而又那么克制。

略有瑕疵的是:里面有些情节显得不那么可信,韩国恋人大冬天跑到北戴河看海……李莉的疾病发展过程被大大柔化了,白血病实际的痛苦估计远超电影的表现,不过这一类绝症电影表现得太残酷对于观众来说是过于强烈的考验。

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在克制的情绪中,三个主角的状态和故事都表现出充分的多义性和含混,作为观众很难对李莉的婚姻与前男友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也不容易生起明确的感情方向。

每个人都处于这种犹疑之中。

李莉讨厌她的老公,老公知道,但是最后卖了房子,投入到绝望的治疗中,李莉该如何想他呢?

她心中割舍不下的那个文艺青年,似乎也不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让人喜欢不起来;李莉自己这一生,稀里糊涂,美貌,忍耐,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没有让她真正得到幸福。

在除夕夜的烟花中,她死了。

她的灵魂从床上起来,看着烟火,该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最后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销魂……电影很残忍地把一个在社会中无足轻重的悲剧摊开来,大量的眼光又充满温情,那个叫做“李莉”的姑娘(中国有多少叫做李莉的姑娘?

),是这个蓝色星球上一滴刚刚落下的泪水。

补充一句:三个主演都非常棒,无论是美丽的余男还是两个平庸的男人,表演无可挑剔。

另外问一个小问题:央视大裤衩的修建是2005年左右了,那个时候西安的歌舞厅还像电影中的火凤凰歌舞厅吗?

总感觉不至于……

 5 ) 还能开心就好

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6 ) 国企的共和国翻篇了

王全安的这部低成本电影硬刚生死,也难得记录了世纪之交下岗潮倒闭潮给工人阶级留下的创伤。

下岗女工一抹泪,转身走进了夜总会,中间一句忘了,最后一句是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影片也有对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破败的老国企民族志式的记录,破败的厂房和机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唯一温暖的就是工厂的合唱队,那些旧苏联的歌曲和带来无限遐想的手风琴,当然也还有集体的淋浴房。

但影片最难得的仍是正面硬刚一个女工的生死。

李丽患了急性白血病并知道了病情,丈夫早已下岗,工厂即将倒闭,这外在的困难压得他们走投无路,最终只好卖房。

从内在来说,李丽该何去何从?

生命还剩下三个月该如何去过?

她去了趟北京,找到初恋对象,她要了却心中的结,然后又一起去了趟男友在她心中种下的有大海的北戴河,那是生活在别处,是理想之国。

望弃卧轨自杀后李丽回家,厂子已经倒闭,李丽和女工们只能结伴去做舞女💃赚钱,丈夫们集体在外面等候。

最终李丽在医院里痛苦的撕抓着喉咙,切管手术不久就在昏迷中去世。

她灵魂起身,安抚着病床前沉睡的丈夫,站在窗前看着新年的焰火燃放,她或许能听到远在北京的旧恋人重新拉响的手风琴。

李丽和纺织女工的时代过去了,国企的共和国翻页了,手风琴偶尔唤回一点回忆。

然而如同李丽说的,她们这一辈子活的不好,不快乐,然而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唯一能做出的表情是撕扯着喉咙,无声的哀鸣,痛不欲生。

 7 ) 王全安试图记录这个时代

《纺织姑娘》。

6分。

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主演作品。

看了几部王全安的作品,撇开私德不谈,他的作品,真的没有一部打动过我。

作为60后一代导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沉沉的暮气,这和70后的贾樟柯截然不同,贾科长的审美明显高级了许多。

但真心话,余男实在是比赵涛更好的演员。

《纺织姑娘》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自我的故事。

余男饰演的纺织厂妹李丽被查出患有血癌,以她俩口子的收入这是必死之症,医生说活不过半年。

于是李丽毅然决然决定在死之前再去寻找一下爱情,找一下当年的初恋问清楚为何当年失联?

没想到原因也简单,初恋当年根本没收到她的来信,一封都没有。

两人无交而散。

这个故事毫无动人之处,它既没有表达时代的缩影,也没有表达爱情的曲折,它甚至也没有表达女性的抗争,它全篇都是“自我”。

和那个年代不知为何成名的导演一样,都非常莫名自我。

 8 ) 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西安东郊有一块特殊的区域——“纺织城”,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只因这里有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以及西北第一印染厂,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纺织城”成为了这个方圆5公里特殊区域的名字。

那里曾经是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和后来的衰落,很多西安人都看在眼里。

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主人公李丽是一名的纺织女工,一如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平常。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厂子濒临破产;她性格倔强,为了几十块钱和工资科人争吵;只能带着儿子去单位集体澡堂洗澡;下了班带儿子去学钢琴,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却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老公提前下岗,在小市场卖鱼……一切都让你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

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一样少不了波澜,李丽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知道病情的最初日子,李丽变得很消沉,也曾试图自杀。

后来她决定到北京寻找初恋男友赵鲁寒,或许这还算是她生命最后那段日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和赵鲁寒一起去了北戴河后,了却最后心愿的她再次试图自杀,对生活仍有留恋的她还是抽回了即将迈向死亡的那条腿。

这一刻,对于李丽来说是她短暂人生的一个折点,同样被巡道工追赶的镜头,在片尾再次出现的时候,李丽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在首映礼上王全安说到:“如果一个人能坦然面对死亡,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

”,我想李丽在那一刻的内心是豁达、敞亮的。

新年到了,深夜,远在北京的赵鲁寒孤独地拉起多年未动的手风琴,同时,身在西安医院病床上的李丽终究还是停止了心跳。

可是导演对片子结尾的处理却又不让人感觉那么悲伤。

镜头中,李丽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焰火……结尾字幕出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希望这掌声都是发自观者内心的。

这是一个生命与爱的故事,整部片子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

身旁的一位大伯问我们年轻人会不会喜欢这样的影片?

听没有听过片子里老的苏联歌曲?

那一刻,他的眼里涌动着泪花。

在那个不大的剧院里,彼此陌生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共鸣。

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文艺剧情片的魅力,能让我们去思考人生,面对人生。

王全安说:“当一切正常的时候,你很容易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你不认为什么会结束,你以为生活是无穷尽的,但其实不是,结束可能一下子就到来。

例如我们说北京人可能从来不会去天安门,但很多外地人反而去过,人很容易无视你身边的东西,轻视这个东西”。

因为血癌,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

影片首映那天恰巧是西方的感恩节。

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片段:镜头一:车间里,机器运转声轰鸣着,李丽站在前排机器前,身后纺织机整齐划一排列着,鼻血再次不经意间流了出来,李丽随手拿起口罩擦拭(这也是电影海报截取的镜头,焦点在李丽身上,背景虚化,想起摄影上的构图)镜头二:休息时间,李丽和工友在车间外聊天,末尾镜头上抬,破旧的厂房窗户上的棉絮随风飘摆 镜头三:李丽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找十年前的初恋男友赵鲁寒,在印染厂车间里,镜头从李丽身后的背影猛然切到前面镜头四:赵鲁寒在机器旁打盹,面色略显苍老却仍显露出一丝书生气,李丽有些怯生的用手捋捋头发,未作过多的停留,进入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锅小店,透过凝结着水蒸气的玻璃,摄像机自右向左缓缓移动,李丽和赵鲁寒面对面坐着镜头五:李丽和赵鲁寒并排坐在开往北戴河的大巴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里,身后的游客有的打盹,有的望着窗外,有的表情木讷。

赵鲁寒说昨晚没有睡着,想不通为什么一封信都没有收到,李丽对赵鲁寒说:“时间都过去了,换不回来了”镜头六:冬日的北戴河游人甚少,海滩上空空荡荡,镜头面向大海,远处李丽旅行团的大巴车穿过画面镜头七:赵鲁寒去旅社寻找李丽,可是李丽已经不告而别,空荡荡的走廊上,赵鲁寒呆呆站在那里,满脸失落镜头八:李丽躺在铁轨上试图自杀,镜头沿着铁轨自右向左,火车从远处渐渐驶来镜头九:李丽被巡道工训斥,拎起包跑着,肩扛机在李丽前面不断后退,微微颤动(同样的镜头在片子后面再次出现,不过随着镜头慢慢远去。

李丽的脸上露出放松的笑容)镜头十:下雪了,远处的演出台上,厂里的合唱团在排练着《雪球花》有没有人能把这首曲子和儿时的一款电子游戏联系起来,台下一片雪白镜头十一:厂子倒闭了,男人们成群结伙骑自行车带着老婆们去黑灯舞厅陪人跳舞挣钱,一路上有说有笑,突然间有人带头唱起了秦腔传统名戏《三滴血》中的片段:“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之后镜头留下一段“空白”,满地白雪,远处是城中村镜头十二:一个吊瓶在上面晃动着,镜头转向躺在担架车上的李丽,随后再次切换到上面护士和老胡的脸镜头十三:赵鲁寒在地下室翻出落满灰尘的手风琴,深夜孤独的弹奏着,同时,李丽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已经去掉,心跳检测器传出长鸣声。

赵鲁寒靠在床边的椅子上已经睡去,李丽起身站在窗前,看着过年远处的焰火

 9 ) 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

重人轻物——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纺织姑娘》是导演王全安2010年的影片,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上一部是多年前的柏林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

导演在《纺织姑娘》中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大病摧垮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不足,而是一名普通女性在巨大困难面前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女性作为视觉焦点,都诉说了女性在困境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体现了导演对于他们的理解和深深同情。

这与国内其他“勇猛”导演(主要是贾樟柯)的宏大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对于社会残酷环境的反映与揭露。

导演王全安一头扎在社会人群中,对群众的贫苦生活给予仰视的角度,报以同情。

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实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面对强大的一个充满惯性慢慢向前翻滚的巨轮,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清巨轮的结构,我们也真的没有一点力量与之抗衡,甚至发出一声呐喊。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总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样难,导演没有讲述这个问题。

影片叙事整体上整洁工整,但戏剧化的情节,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

血癌的这个特定情节,本身就不具有普遍性,定位普通纺织女工的不普通遭遇,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戏剧化,这与图雅的婚事是有很大相似的。

主线和中心都是女主人公,丈夫和情人的在全片中占比重很低,显示这两个人物在女主人公的生命线中的地位,情人是浪漫、理想、自由的一个代表,丈夫是现实、残酷的一个代表。

这种全部重心压在一个女性个体身上的安排,直接的结果就是给女主角很大的一个施展舞台及其同时带来的全部压力。

观众更多的关注都在女主角身上,这让女主角的无助被放大,镜头变得“主观”,环境的根本影响被冲淡,影片笼统的提到了“失业”这个直接结果,却没有继续分析其他的社会原因,因为情节本身的不普遍,让其他情节看起来都不重要。

两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比较模糊,仍旧相互挂念的情人沉稳异常,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表示,让人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不爱的丈夫压抑着内心无可宣泄的愤怒也少言寡语,最后却非常“不合理”的卖了房子为她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虽然这显然比有感应的情人在时空另一边拉出充满幽怨感情的“纺织姑娘”要温暖的多,让看似没有轻重的两个男主人公有了一丝倾斜,但这显得是道德上的最重需要更多一些。

纺织姑娘们去歌厅陪舞赚钱看上去是对当时环境的一个揭露和讽刺,但是回避了陪舞的主体和当时其他整体环境的交代,不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变迁,和洗澡一样,是为了触动观众感官的两次“现实主义描写”,是影片“漂亮”的又不会触动当权审查的两件泳衣。

导演对于时空的对比非常熟练,影片唯一明亮整洁有生命气息的场所竟然是宣布死亡信息的医生办公室。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铁道工作者追逐下的小跑,节奏欢快,女主人公第一次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导演把唯一非正常时间顺序情节剪辑在这里,给观众一个小意外,把影片沉重的基调在结尾挑破。

镜头语言方面很古典很美,影片绝大多数采用了手持摄影方式,强化纪实感觉,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让本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自然光的熟练使用(非常明显的就是结尾情人在厨房的灯光下拉手风琴),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显示了卢茨摄影的强大功力和追求,但这些手段都关于偏向对美学和艺术流派讲究,纺织厂除了追求视觉美感的几个广角镜头(车间震撼的纺织机几何构图,室外空旷的排演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苏制、共和国时代的印记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当然主要精力都是去洗澡了。

部分地方细节处理有进有出,细致的地方:韩国留学生的拍照一场:第一次快门是尴尬回避的女主角,第二次快门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弄了弄头发的女主角,但是,邮寄给女主角的是稍好的第二张,寄给情人的是残酷的第一张。

这反映了路人甲的主观逻辑选择,两次快门下的女主角都没有笑,这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实际心态的;不细致的地方:与情人吃涮羊肉的饭馆里,听不到邻桌的声音,这与影片的纪实风格不符。

影片沉重的风格贯穿始终,唯一的幽默在“北戴河一日游”这个情节。

一个镜头:一群穿着羽绒服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面无表情、一脸茫然,切一个反打:原来大家站在海边,然后导游举着旗子从镜头右上角进入,有很强的仪式感,仿佛一个牧羊人,来到她一群迷茫的羊群面前,然后说去玩吧,这里是著名的草场(虽然这个季节什么也不长),半个小时后我带你们走,大家一哄而散。

这与《图雅的婚事》中的相亲队伍的黑色幽默风格非常相似。

结尾的演职人员表中播放的俄语“纺织姑娘”非常好听,不应错过。

通过王全安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在讲述庞大社会机器下的弱小女性个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叙事结构上的精练手法和个人特色,但同时也发现这种“人文关怀”在残酷的社会环境前的苍白与无力,于此,我们会再次想到鲁迅“发现医术并不能救人”的残酷现实。

 10 )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纺织姑娘》短评

伪文艺

4分钟前
  • Carol
  • 很差

为《团圆》练手的?不少空镜头和固定机位。雪景。现在我是越来越喜欢看些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了,神马宏大叙事神马戏剧冲突神马俯瞰众生都不需要,导演你能不动声色讲好个简单的故事,让我在观影的某时某刻小心脏突然那么嘣一下,就很满足了。

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那些年,沉默的丈夫们驮着自己的老婆,送她们去舞厅陪人跳舞,一支曲子明着跳五块,暗着跳十块。一个月一千多,补贴家用。

1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你看你无论多么用力的挣扎始终逃脱不出这个牢笼。

14分钟前
  • Claire
  • 力荐

非常好的素材和题材以及时代背景,喜欢李莉与赵鲁寒的戏,镜头的处理显得不是那么完美,手持有些小抖动。余男觉得有一些可惜始终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实力和前途的演员,甚至比巩俐好

17分钟前
  • Monden_Z
  • 推荐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2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太闷了

21分钟前
  • 阿一土憋
  • 较差

年纪大了缺少了沉静的动力,对这种缓慢的隔靴搔痒的文艺故事片感到沉闷…下岗工人,家长婚姻,年代印记,欠缺一击致命的中心点,平淡无奇的压抑…

25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不错 余男演技挺好的

29分钟前
  • 树叶
  • 推荐

刻意,做作!

33分钟前
  • 有质感的小熊
  • 较差

冬天的北戴河,二人之间隔着窗户立柱吃饭馆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朱文的《海鲜》,估计王全安看过的。算是巧合也好致敬也罢,先不说这一点。纺织姑娘们洗澡的裸体镜头,是洗去一身凡尘还是展现毫无曲线美的凡俗肉体,而标榜所谓敢将摄影机扛进女浴室里拍摄大尺度的噱头呢?

38分钟前
  • 老刀
  • 较差

开头的十分钟我就确定了要给四星,可到了李莉生病我觉得影片稍显僵硬呻吟了。纺织女渐散的青春像一个长满青苔的大缸,随意一块石头就可以打破这片波澜不惊。眼下对受生活重创而急需挽救的遗憾,就是条快活地鱼儿骚动犹豫不屑的心。其实结尾结的并不完整,最后该搁置的还是囤于角落,留下的还要继续卖活

40分钟前
  • 还行

长镜头,呆滞,无奈的生活。

42分钟前
  • Andy
  • 还行

本片涉及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余男有几场戏演得真棒。不过整体总觉得臆造的成分太大。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底层,底层,底层!看不到明天的今天!

45分钟前
  • 昼见
  • 力荐

生命就是上帝手中的一首乐曲,或急促或悠扬或高昂或低沉,又或者在那并不似尾声的地方就戛然而止。冷酷命运里没有烟花,只有当它结束了我们才能看到窗外绽放的璀璨。王全安镜头下的“苦”简直像极了昨晚那杯连花清瘟颗粒泡的水....

50分钟前
  • 解歪
  • 还行

临近死亡才知道要真正为自己活一次,人生呐充满叹息。

54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看着她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丈夫,只是感到无奈。

59分钟前
  • 蓝 田
  • 还行

还算挺喜欢王全安拍吃饭的场面的,这也总是他能控制好的场景,不能接受结尾赵鲁寒重新拉起手风琴的设计式呼应。

60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说实话,平淡得可怕的电影,明明是那么千折百回的故事,却以那么平淡的口吻在讲述。余男很瘦,很低调。。。。

1小时前
  • 竹外桃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