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70:《某种女人》~导演:凯莉,雷查德~这部电影,应该也是诠释孤独的,在我看来,它不单诠释了孤独,在电影里面,同样诠释着孤独的原因~一部电影,三个小故事,看完电影,就是让你思考的,导演做到了,而且,应该给予了每个人思考的宽度,影片里很多的细节,捕捉多少,都可以有你自己的见解,那些问题: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动物之间,捕捉越多,越清晰?
还是,越模糊?!
~故事地点:利文斯顿,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曾经到过,怀念一下~
如果你在中西部住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孤独的故事触动:开车漫长的路途,生活日复一日的相似,冬天臃肿死寂万物都在沉睡,四周没有什么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
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荒凉的中西部小城的冬天,荒凉,萧索,平静日常下的戏剧性,人们试图寻找一些联系。
第一个故事是日常中的荒诞,也是这个电影中唯一有一些传统的“冲突情节”的故事。
而第三个故事,bittersweet, 赤裸而柔软的感情描述,却又没有被激情淹埋,结尾美丽而又令人心碎,却又给这个电影添了一些明亮的色彩,被大家重点讨论,有剧评家说“如果单独拿出来也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短片”。
而第二个故事多多少少有点被评论忽略,有的形容词也是“chilled”和“thin”。
这个故事倒也是很简单,人物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福的女人”:女儿讨厌她,丈夫出轨。
故事是她要和丈夫一起在郊外盖房子,去找熟人买下他院子里的一些石头。
That's it. 这个人物并不新鲜:中产阶级中上层,高挑美貌的金发美女,事业成功,对自己要求高,坚持锻炼,身材保持得极好,有品位且追求完美:要自己盖房子,而且对材料挑剔,想要从旧建筑上拆下来的好材料盖一堵墙。
然而她不开心。
独自一人的时候会默默地偷偷抽烟。
女儿明确表示讨厌她,只跟爸爸说笑。
爸爸跟女儿说,你要对你妈妈好一点。
她女儿翻白眼:为什么?
爸爸的答案说,因为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
——不是因为“她爱我们,她对我们非常好”之类的传统慈母形象,而是“她为了我们工作非常努力”言下之意“虽然她不讨人喜欢”。
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从来不喜欢powerful women,在这个世界的设定下,她们一般都不讨人喜欢。
当他们去找朋友要院子里的石头的时候,男人明显地尴尬——他其实对这些石头无所谓,他可能觉得这样过来找一个头脑看上去已经不是很清楚的老人买东西,本身就是占便宜。
但是作为丈夫和下属,必须配合妻子,他坐在那里,几乎就只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而女人目标非常明确:礼貌地small talk,提买石头的事情,并且一再说“我们可以付钱”。
老人并不太喜欢这个女人,但还是同意把石头给他们。
女人表现得非常感激,道谢。
男人不好意思地说:“你可以再想想,不一定非要卖给我们。
” 女人看了他一眼。
此行目的达到,女人看了看表,开始礼貌地告辞。
出了门之后,老人开始自言自语地说鸟叫像人说话,女人接话说,可真是呢,并模仿。
有个影评人提到老头儿只跟男人说话,并不理女人,以此指出这根性别有关——在这个特定的故事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一丝不苟、彬彬有礼且体面客气、而由此而来有距离感的一个人,她只是为了那些石头而来,并不关心这个老头儿到底怎么样。
而老头儿因为老和病,孤僻任性,到了一个无须维持表面的客气、想理谁就理谁的程度。
女人后来学鸟说话,也是她最后一次尝试跟老头儿建立某种connection,然而目的太明显,还是失败了。
但这都没有影响她得到那些石头。
也有影评人说,这些石头代表她在家庭方面的执念:想建立一个坚固的家庭堡垒,这也是她一直缺失的。
但我觉得在这里,石头代表她外部的成功,她总能得到她想要的——因为她坚定、明确,能克服情况中的不舒服、礼貌地跟人协商。
但是在人和人的联系上,她是缺失的,大家都不喜欢她。
比起在第一个故事里面 Laura Dern在电话里开玩笑地说,“也许如果我是个男律师,他一开始就信我了”,我觉得第二故事是更加具有女权主义意味的:一个成功的女人在“贤妻”和“慈母”以及“讨人喜欢”这些事情上的失败——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不是吗。
Williams的衣服可真好看啊……
《某种女人》里的风光实在是另一个主演:空旷、永恒,但又很私密、transient。
三个故事里有三个人(Michelle Williams, Kristen Stewart, Lily Gladstone)都是放下自己的正常生活,来到先无人烟的大西北部,或者建度假小房或是打短期工;三个故事里的都充满了无数我们认为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刻——开车路上等红绿灯、洗碗洗手刷马搬草、到课堂脱衣服摘围巾——而那些瞬间才是最私密的时刻。
我去过一次美国大西北Wyoming/Montana周,第一次站在一片360度望不到头、空旷无一人之地,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otherworldly的、神圣的地方,从Lewis & Clark到《愤怒的葡萄》,从Thomas Cole到Georgia O'Keeffe,这就是为什么American West两百年不断吸引人们,并且某些程度上定义了America‘s collective psychic。
Sparsely scored and frugal with dialogue, 这片子的节奏和风格可以和阿彼察邦媲美,慢到让比较商业的Landmark Theater里的观众走了好几个。
但是同时,观众也成了另一个角色。
静下心来,我们不仅会注意到每个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会注意周围观众在座位里挪动的声音,自己的每次呼吸、和所思所想。
然后在你陪着银幕上的角色开车、开车、停在一个红绿灯前、再开、再停的时候,突然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冲动。
其次还有这三个故事。
哦这三个故事!
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三个故事分别是女人事业、家庭、爱情的triptych:一二都涉及家庭,因为二中的丈夫和一中的女主角偷情;三中涉及事业和家庭,当无依无靠的Lily Gladstone耸耸肩说,it's just a winter job的时候,你不免开始猜想她从哪里来、冬天过完会去哪里。
其次,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女人或者女权的故事。
第一、二个故事有重要的男性:客户Fuller,有石头的老爷爷Albert。
某些程度上,第一个故事里的Fuller比Laura更让人同情。
导演把第三段故事里Jamie的角色,从原小说的男性变成女性,让故事丰富了很多,有了是暧昧还是友好、是同性还是异性的各种可能性。
讲了半天我认为这电影不是什么。
于是,我觉得这片子在讲人与人之间希望沟通理解、却无法沟通理解。
第一个故事里,Fuller不听Laura八个月以来好心、正确的劝告,让Laura很闹心;Laura关心Fuller,给他买饭吃,但是面对Fuller的精神依赖、让她写信,却又不知所措。
也就是说,Laura reach out to Fuller时,Fuller不领情;Fuller reach out to Laura的时候,Laura不领情。
第二个故事里,女儿似乎更喜欢爸爸,俩人什么笑话前仰后合,Gina问丈夫笑话是什么,丈夫不情愿的重述了一遍,Gina反而觉得不好笑。
两个人都试图在沟通,但是沟通了并不代表能理解对方。
第三个故事里,Beth主动过来和Jamie闲聊,问附近有什么吃的么,邀请她继续来听课;但当Jamie冲动地去找Beth时,Beth显然没那份情谊,Jamie还故装无所谓地说,没事别让我当误了你上班你要去就去吧。
在Jamie看来,这本不是她的自作多情。
导演和Vox访谈的时候说过以下一段话:It was just more like working women — not even just women, just people in this area — which allows for questions about relationships with strangers, different ways people live in community, or the family nucleus, versus solitude, whether that solitude is just being alone in a bar or alone in your bedroom, an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you can have with a stranger. Or the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a connection with a stranger. It's just kind of about people who brush up against each other. 大意就是,我感兴趣不只是女人,或者说是人,如何面对独处和群居,如何能和陌生人擦肩而过,或者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间建立复杂的关系。
某些程度上可以说,第三个Kristen Stewart和Lily Gladstone之间的故事最动人心弦,甚至相比之下,第一、第二个故事弱了一点。
但有了一二,才和三一起,构成了成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一样、轻描淡写但是涵盖万千的当代人与人交流的全景图。
——————不好意思角色演员名字互换有点混乱,以下是人物清单:第一个故事:律师Laura Wells (Laura Dern饰),客户Fuller (Jared Harris饰,哦Lane Pryce!
你不知道再次看到你的脸我有多高兴,Mr. Harris),情夫Ryan Lewis。
第二个故事:妻子Gina Lewis (Michelle WIlliams饰),丈夫Ryan Lewis,,女儿,卖石头老爷子Albert。
第三个故事:年轻律师Beth Travis (Kristen Stewart饰),农村帮手Jamie (Lily Gladstone饰)。
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首映,10月14日将于美国公映,好评不断。
海报上四个女人的头像KS的最大,其实看过影片后你会知道,小K只是个出场十五分钟左右的配角(连三女主之一都不是),当然她现在名气正盛,加上本片她悄无声息的演了一个女同的角色,成为电影的宣传噱头也不奇怪。
三女主方面,不论是奥奖提名的劳拉·邓恩(演过《完美的世界》、《涉足荒野》等),还是多次奥奖提名的米歇尔·威廉姆斯(演过《断背山》、《蓝色情人节》等),都不如Lily Gladstone演得出彩,而Lily Gladstone在豆瓣电影里的影人条目连照片都没有,电影介绍里的演员名单里也没有她的名字。
电影是无趣的,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画面萧疏灰暗,完全没有BGM,看的时候觉得并不好看,看过后还是能体会出点味道。
电影可看,但并不好看。
三个女主三个故事,关于事业、家庭和爱情,角色之间只有一点点关联,不过有没有关联也不重要。
劳拉·邓恩是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因为是女性的关系,哪怕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也不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米歇尔·威廉姆斯是个主内也主外的女强人,但是丈夫吃软饭,女儿不认可,每天任劳任怨反而隔阂越来越深;Lily Gladstone是个养马的马倌,电影里她这个角色甚至没有姓名,有一天她认识了小K演的法律老师,虽然都是女性,而她孤独的心仿佛开始有了期待。
多说一下Lily Gladstone这个故事,小K因为路途遥远辞去了Lily Gladstone所在小镇的工作,Lily知道后连夜驱车四小时去小K的小镇找她,第二天早晨终于找到小K,才发现之前几天的相处似乎是她的错觉,亦或者她们本就是没有交集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于是她在跟小K打了招呼后开车离去,这里的长镜头Lily的表情特别是眼神非常棒。
追逐爱情失败而归的各位应该都懂,去时所有不安的情绪都转化为失望一种,甚至有些绝望和麻木在里面。
(马、山、养马的女同,有没有让你想起《断背山》?
)多说一点关于小K,这几年可以说非常勤奋,看看过去的成绩,大片、烂片、商业片、文艺片、主角、配角都在演,评价有好有坏。
不过最近逐渐被有分量的大导演邀请参与电影拍摄,演技也在不断磨合中成长,我还是比较看好她的。
作为圣丹斯系的一员大将的《某种女人》近来可谓炙手可热,加上“Kristen Stewart悄无声息地演了女同片”的标签推波助澜,NYFF放映时架势不逊于诸多大成本顶级卡司三大系翘楚。
导演Kelly Reichardt的备受瞩目开始06年的《旧梦》,其作品核心多为探索人物模糊或丢失的“身份”,“他们总渴望着某种东西”是对人物概括性的解读。
《某种女人》也不例外,改编自Maile Meloy09年推出的短篇小说集,平铺式地刻画三个生活在美国小镇的女性形象,节选事业、家庭、爱情上的片段,与视觉诱惑背道而驰,萧索的笔触贯穿全片,试图将披着隐形衣的女性主义完美地藏匿在每一帧里。
开篇的景深镜头,旷野平原、山丘云烟一览无余,经典对角线,行进的火车粗暴却不违和地割裂画面,镜头转向白雪覆盖的屋顶,耳际传来代表权威的画外音。
就这样娓娓道来第一个故事:Laura,中年,女性,律师。
家中的一个镜头意味深长,给丈夫一个中景,右上角的部分镜框里是面色紧张的Laura,这何尝不是一幅不动声色的社会素描。
或出于破罐破摔的绝望,或出于男性权威受损的不悦,相识八个月的顾客死命纠缠。
第二个故事更为简单,Gina,为家庭忙碌奔波的中年女性,有一个对其劳动和奉献无动于衷的女儿和一个关键时刻一无是处的丈夫,在波澜不惊的日常里,她所做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第三个故事,一反常态的纯情戏码,Kristen的女同题材处女作或应贴上别的标签。
片段里最让人心动的是沉默,深邃的眼神里穿透现实的渴望。
Kristen饰演的律师Beth,接下深夜驱车四小时的教职,碰巧遇到无名饲马女,后者充满爱意的凝视模糊了叙事所需的情节起伏。
“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I didn’t want that.” 这样不加修饰的台词一反镜头语言的精致,在制造脱离感的同时真实得可怕。
片子里依旧有不少显性的女权主义声音,比如Laura与丈夫打电话的时候谈到:It’d be so lovely to think that if I were a man and I could explian a law people would listen and say “Okay..”,或Gina对日夜操劳的慨叹。
近年来银幕上不乏独立女性形象,高等教育和体面工作像光鲜亮丽的壁纸装饰着其矛盾的社会形象,即便仅是对男性视角表面的挑战,依旧使得不少认露出了恐惧的面容。
而《某种女人》,在其冷静的叙事背后,在满是意境的画面深处,(这点与《她》异曲同工之妙)在女性地位上升的今天,敲响另一面警钟:如何看到被闪闪发光的正方形包裹着的伤痕累累的正三角?
(稍作解释,观念上的女性地位是正方形,而其情感的缺失和撕裂是语境里的正三角。
)电影媒介与窥视欲望密不可分,换句话说,电影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这项“本能”。
男性,或通过认同人物角色,或通过满足视觉需求,完成另一层面的征服,取得了亦真亦假的胜利感。
女性形象通常是叙事的阻碍,功能往往局限于提供奇观或推进男性角色发展。
影院的漆黑气氛是短暂脱离现实有力的背景条件,而沉浸于影片制造的虚拟空间里,往往实现了对性别权威的再次确认。
因而,越是对故事不可自拔,越无法拍出真正的女性电影。
而《某种女人》的特别之处,就是这种难得一见的抽离感,通过零碎的故事结构、点到为止的人物感情、最小化的戏剧冲突,呼唤观影的自觉性和清醒度。
一旦短暂地在某个时刻和剧中人物达成共识,下一瞬间即被猝不及防地拉回现实:因美国总统辩论而颇为热门的counter-mansplaining颇具感同身受的潜质,新时代女性事业家庭的双重责任亦不陌生,而陷入对颜值和智慧兼具的他者的fetish中不可自拔更是家常便饭,但不可否认,导演并不想制造情绪上的统一,每每观众即将投入情感,当头一棒来得恰到好处。
这与《卡罗尔》是截然不同的观感,后者制造的幻觉足以彻底将观众带入叙事世界,剧中角色美得如此惊世骇俗,美得在剧终时刻依旧沉醉,美得在现实中醒来时不知所措。
然而,《卡罗尔》更像是一部LGBT电影而非女性电影,因为它走得很近,又或许太近,近到女性看不到自己。
《卡罗尔》所缺失的,或许正是《某种女人》所强调的,一种发人深思的距离感,即使这和影片本身的好坏关系甚微,作为理解电影的另一个角度,偏文本内涵而非影像脚本的诉求,而最直接的感触便是观后的恍然大悟,即便在观影过程中不时抽离。
这又与意识流的普遍形态相呼应,发散式的思维,而非聚焦式的冲击,这或许便是《某种女人》在平静如水里孕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一句话总结,观影过程中,即便未曾有一刻完全置身其中,但始终以思辨的、交互的心态感受被软弱和不安囚禁的渴望。
既然每个人都是囚徒,困在这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里。
当电影放映机点亮大银幕或电影播放在电脑屏幕的时候,与此同时,另一部“电影”在观者的心灵舞台悄然上演。
不同于电影上映时“创作者的创作就已经停止”的实质,心灵内部影片的结构和情节却被永无停歇的修改着,创作者就是观者自身。
观者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就是观者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随着画面或音乐而推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视觉或听觉的摄入,根据其强度和活跃度的不同刺激着观者的心灵,比较的过程的产生是自然和原始的,人们不会对一成不变的对象产生特殊的印象或观念,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都是来自于这些作用于对象的性质和其寓存于之主体的比较结果,差异性造成印象的加深和观念的形成和自然推移。
针对比较后产生的相对强或活跃的情感,联动了其它类似的情感和情绪,喜悦、悲伤、沮丧、同情等等,情感结构的本身具有排他性,它聚合着相似的情感而忽略或排斥相异的,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因为观者的经验所积累起的知觉体系是在循环往复地筛选、结合或分离印象和观念。
例如影片中律师劳拉的当事人挟持了一个保安人质,应警察的请求她进去和她的当事人沟通,当她的当事人要求她佯装他在背后拿枪抵着他,而他要从后门逃走。
当他把枪放到墙边的时候,而且劳拉还将目光停留到了枪的身上,看多类型片的观众就会不自主地想到劳拉会突然拿起枪而反客为主,当劳拉没有这么做的时候,观者又及时的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而预测她的下一个举动,观者不会只停留在主角的言行和情感带入,任何激起他们情感的角色的言行均会令其进行知觉系统的动作,例如观者会对当事人对于律师劳拉话语的反应和回答做内心判断,符合其预想的会使其产生满足甚至是喜悦,即使没有符合,如果其造成了某种惊奇的效果,也会令观者的内心涌起一种相似于喜悦情感而产生新的认同,这种由一种观念到一种观念的推移是自动完成的,它会作为下次观感的基础而存在。
再看影片中在马场工作的姑娘,当她在夜校发现老师丽兹没有来的时候,她连夜开车去市里,观者对于女孩的这个举动会作第一时间的判断,一部分观者会认同女孩的行为,而担心的是市里的丽兹对于女孩的突然到来持怎样的态度;另一部分的人不赞同她的举动,内心会随着带有一种窘迫感,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如此的不当和草率,同时也预测丽兹的反应是嫌恶的,观者会从女孩的举动而联想自身,如果观众以前也有类似经历(这里不局限于同性情感,异性同样适用),女孩的行为唤醒了这方面的意识,更会使自己有蒙羞和谦卑的感觉。
当女孩在停车场遇到丽兹,下车走向她时候,观者的思维和推理是最活跃的,这里有千万次的思维碰撞与缠结,它们在任何一刻都不具有单纯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也没有同一性,我们又如何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呢?
观众内心惧怕她们会面后的对话、反应和结果,认同女孩冲动行为的观者会非常担心丽兹的反应会伤害女孩,但这种伤害通常不会回照观者的内心,或者说对于观者自我影响很小,而不认同女孩行为的观者也同样担心丽兹的态度会伤害女孩尤其是自身,实际上不认同女孩这种行为的人,更可能和女孩是相似性格的人,所以化身影片中女孩而感同身受的人是她们,而不是前者。
观众对于影片中任何对象的这样一种知觉过程而产生的愉悦或厌恶,会导向他们对于影片的最终观感。
随着观看影片阅历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也是一个完善和迟钝的演变过程,当然能对于心灵起刺激作用的对象或者说那种性质和其主体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感动到我们的影片也就奇货可居了,夸张的感官刺激已是司空见惯,强烈视觉和听觉的轰炸激起是人类表层的印象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的活性降低,人们也就不会对其产生变化的情感,而另一类影片传递出那种细腻的情感才可能进一步挖掘人类内心,触动心灵隐藏着的敏感部分,形成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意象,《某种女人》无疑是属于这样的影片。
最近追了Kelly的四部片子,关键字都是slow cinema, minimalist, feminism等,其实Kelly Reichardt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的真诚和真实,并且她用结构精良的摄影构图把最简单的人物关系,置于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人性的思考中。
中国西南有毕赣,美国西北有Kelly Reichardt。
某种女人的三个女主,处于三种状态的人生,Laura Dern被他的客户需要,但是没有被信任,整个大环境似乎只把她当作工具人,包括警察和她的情夫。
家庭生活中的Michelle Williams独立强大,应该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但是她一样没有被尊敬,和老头子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她被忽略。
丈夫出轨,女儿不愿意对她温柔,她的孤独和不被理解,她也要维护好母亲好老婆的形象,抽烟都不能当着大家的面。
最后的Lily Gladstone(整部电影演员的演出都很棒,但是Lily是让我最动容的)被小K利用着(小K依赖Lily了解小镇的律师和餐厅等),陷入自以为美好的情网,但是也是唯一一个冲破了围栏(最后一幕的深意),为自己的需求,奋不顾身的人,即使冲破围栏只是置身荒野,面对远处未化完的积雪(旧父权的象征),一切又那么无意义。
女性不再是作为弱者来讨论,而是深入到她们的生活,她们的真实中去,她们被需要着,但是她们的需要呢,导演没有给出解决办法,女性是否继续失语,还是往一片荒芜冲出去,似乎还有很多问题和很长的路。
个人而言,我还是很欣赏Lily那一段,没有事业和家庭的顾及,年轻的荷尔蒙随风入夜。
人生想想真无趣我看电影《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 2016),只犯困,因为这部电影太没波澜了。
但可以想象那些有经验、经历和期望者是不会困着的,因为片中的几个女主角的其人其事会让他们产生代入或联想。
如果你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天生又缺乏某种情感,那么,想想如下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困”境:“某种女人”是以三位女性来呈现的,她们具有哪些“同类项”可以让她们被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而这些同类项又到底想表明“女性”的哪“种”特质?
不同的观影者当然会归纳出不同的同类项,比如有人认为片中满满的都是“失意”,这就很有启发,只是影片并不重点展示她们的追求、梦想或渴望,“失意”似乎也无从谈起。
不过,最后一位初付情感便遇挫折,的确算是一种“失落”,再想想前面两位女性的行为和经历,至少站在她们的角度看,“失落”似乎是主旋律,但让我们串起来看,更多地想到的是人生的无趣,因为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这样。
第一位女性可以说是“仅有事业者”。
她现在生活状态是:单身,有性无爱;有子但无监护权;有家却惟有狗相伴。
对于一个女性来讲,这些就显得很不正常了,可是,她仅有的律师职业,也没能让她为自己多争些分。
一位当事人,虽然难缠,但她8个月的努力竟然抵不上一位男律师的几句解释,多少会让她产生性别上的挫败感:在法律事务上,女性更不容易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当这个当事人一时头脑发热,劫持了一个人质时,她作为当事人的律师被要求去做安抚工作,她劝当事人自首,结果本想自首的当事人却将她撂到一边,不仅自己先出后门向警方自首,而且还将她置于不守信义的尴尬地位。
这哥们好像根本就不信任她,事实也证明她根本就不可信。
可见,她在法律事务之外也没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她去看望那个蹲监的当事人,她好像连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当。
我们不知道她在上述列举的事情上是否有所失落,但作为旁观者,我们是不是都替她觉得很无趣?
第二位女性应当是个“兼顾家庭者”。
她应当事业有成,连他丈夫都替她工作;她并非“仅有事业者”,她还兼顾家庭,朋友聚餐,她能亲自下厨,可就这样一个家里家外一把手的能人,却跟自己女儿关系势同水火,虽然对丈夫谈不上礼遇有加,即便不满也只温柔指责而无恶言相向,然而丈夫对她却早已不忠。
虽然她愿意忙碌,但条件可能是她的绝对权威,比如聚餐时,她能容忍丈夫饭来张口,但绝不允许丈夫将她当下人来指使,所以,我们才看到,她丈夫拿了汉堡又想要啤酒时,慌忙改口说“只是玩笑”,这种施舍的态度应当是导致丈夫背叛她、女儿反感她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她能否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她聚餐时的失落感是非常明显的,快乐似乎是别人的,问候她“How are you”的只有那些野地里的鹌鹑。
她的温柔强势,虽然让外人无法拒绝,比如她要买邻居的沙岩,但她那种目的明确,根本不给别人考虑余地的态度,应当是她挥手致意而邻居老人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纵有千般强势万般温柔,为了一点私利却得到如此“礼遇”,那个场景真的够无趣的了。
第三位女性应当是个“情感孤寂者”。
初付情感便遭挫折,这种事虽不能说都是无趣的,但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她和她在一起时享受过、为她离开时不舍过。
她连夜开车四小时只为再见她一面,可称得上痴情,但当我们看到她面对她的举动却不肯有任何表示时,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事太没劲了,是不是又一幕“付出的爱收不回”?
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不仅针对这几位女性,换成男性,可能也一样,充满着失落与无趣。
然而,再失落、再无趣,生活还得照样过。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Ps. 感谢V游网字幕组成员Jane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CERTAIN WOMEN is a microcosmic film-making in its most auteurist stature.
Carving out a sublimely low-key triptych out of Maile Meloy’s stories onto the screen, Kelly Reichardt’s lucidly orchestratedCERTAIN WOMEN whisks her audience to a small-town Montana, and in each part of the triptych, a woman finds herself flummoxed by a common-or-garden quagmire about human interaction (by turns, professionally, domestically and emotionally) which soberly flouts any sensationalism through Reichardt’s brilliant execution.Laura Wells (a pensive and discomfited Dern), a middle-aged lawyer, is frustrated by the persistent visits of her client William Fuller (Harris, strives for an ostensibly expansive persona but strikingly betrays his disquiet bobbing right underneath the surface), who insists on suing his company for the work-place injury inflicted on him, even after Laura repeatedly explicates to him that it is legally nugatory reckoning with his circumstance, still he won’t take her advise seriously, not until he implicates her into a late-night hostage foolery, the episode finds an almost anticlimactic pay-off.The heroine in the second segment is Gina (Williams, exquisitely smoldering in her understated flair), who is married to Ryan Lewis (Le Gros), and they have a teenage daughter Guthrie (Rodier), their marital rift starts to aggravate when they visit an elderly friend Albert (Auberjonois) to buy a heap of sandstone lined up haphazardly in front of the latter’s house, which they can use to build their own abode.If Laura’s plight is occasioned by exterior intru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people tend to believe an authoritative male figure than a female one), Gina’s story tackles a more internal frustration within a nuclear family, stranded inside a loveless marriage (right out of the box, Reichardt notifies us Ryan is Laura’s part-time lover), Gina seems to have an upper hand over a biddable Ryan and in negotiating with Albert for their house’s sake, but Reichardt’s observant camera brings home to audience that she is also invidiously victimized or undermined by the male parties here, not to mention being given the short shrift from the pubescent Guthrie. A scathing but tonally placid critique about motherhood, wifehood and being a strong woman allocates the second chapter ample elbow room (for both Gina and spectators) to breathe and introspect.Yet, a crescendo is crystallized in the third story, about a young girl, simply credited as the Rancher (Gladstone), whose Indian descent is only hinted, takes a horse-tending job on her ownsome, seeks any ghost of human contact out of her monotonous solitude, she stumbles on a night class of school law taught by a young lawyer Beth Travis (Stewart), who has to inure a four-hour drive (one way) for this biweekly endeavor. An unilateral attraction germinates in hugger-mugger, so how far does one can go to venture a possible reciprocation? Most of the time, the answer is always there, clear as day, but no one can blame you for trying, the newcomer Gladstone kills it in her transcendent reaction shots in response of a bewildering nonevent, brimful of subtlety and unfeigned undertow of heart-breaking, meanwhile Stewart brings about a significant mien of jaded weariness and guarded spontaneity as a wrong-footed, short-changed bottom feeder. Opting for a less elaborately interwoven structure,Reichardt allows each story flourish on its own terms without much fragmentation, and only tentatively suggests the characters’ tie-ins (Laura and Gina is obliquely linked by Ryan, the Rancher and Laura has a fleeting encounter in her office, that is all), and most extraordinarily furnishes these heartfelt female-centered stories with an incisivecontemporary spin meanwhile upholds her aesthetic integrity to the hilt, CERTAIN WOMEN is a microcosmic film-making in its most auteurist stature.companion piece: Reichardt’s MEEK’S CUTOFF (2010, 6.6/10)
看的时候以听为主,但是总是恍惚过后又往回看刚才发生了什么才会这样,但是越到后面看的越专心,生活片段式的电影这几年看的不多,这算是很舒服表达很精准的一部了,所有的克制、误会、无言以对都可以代替大把的台词。
今年又要过去了,自己看的东西少之又少,生活节奏快了又快,还好,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和片子里沉闷失落并无二致
平常人的生活,充满各自的无奈和困扰,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确实最真实的平淡。
像门罗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在了无生气的冬天里,看到一点光就会去追——那个对女律师毫无戒心的疯男人是,那个一心想着新房子的女人是,那个突然想再看喜欢的人一眼的女孩也是,在一个缺乏尊严的角落里,互相温柔地交叠着生活。
始终被无边无际的孤独笼罩,叙事太平毫无波澜难以入戏。
纯粹、隽永,无比饱满、克制。私密到足以抵达宇宙的边际,一眼望穿即将踏入的深河尽头,是可以历经超越今后所有时代风格的珍宝佳作。当姿态就已成为面貌,暗藏的情感便已没有了必要性,她们便已不再遮掩。雷查德的视点是如此精准且不动声色地击中每一个静谧的瞬间,将流动的图景凝滞成时间的永恒。几乎在对于影像的任一解构中都臻于完美,而我又是如此的感同身受,又是那么的残酷和于心不忍地迎接流逝的终结。这难道不是观众对所谓「真实」性的自然抵抗么?每一块地域个体在她的镜头下都类比成孤岛切断了所有联系,小心翼翼去周遭触摸探索未知的危险,善良、温柔、孤立、同样的,也具备勇敢。那辆在漫长公路行驶的汽车,迎接注定悲伤的宿命,却又义无反顾地前往,所有的欲望和指向可能性都在每个注视中得到解脱和冲撞,在下一次相遇中消融与电影的距离。
原住民妹子技压你K
太闷了,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OK fine I guess certain women just deserve their miserable lives. 只有第三段因为Lily Gladstone的表演有光彩。
7. 改编自蒙大拿作家Maile Meloy的三篇短篇小说的三联画:某些人生的某些片断。虽然这种形式与风格早已屡见不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又是凯莉·雷查德风格的显著合集,那些市面上极少能见到的女性形象,以及结构简单、不稳定的、潜在却从未发生的不安与孤独感,他们内心的荒凉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对边缘小镇贫瘠的冬季平原。
第三段故事,暗香浮动,余韵悠然
故事本身就蠻無聊的,拍得更是無聊。
好平淡,平淡到我睡著了。
基本上,你很难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时间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7/10 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实在是看不进去了……
颜色寡淡,风景寡淡,内容也寡淡。我不想太承认生活就是如此,因为老娘我生长在魔都,生活真的想寡淡都不可求,嗷嗷嗷。当然身为女性,多少可以体会一些些无奈,一些些无处发泄的情绪,不过因为个人真的没空去体会寡淡,所以很难有更深的共鸣了。
就是装逼!不喜欢!
小城故事多
Deeply hum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