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第一部去看的,因为真的很喜欢第一部。
但是可能之前没有搞清楚,这个故事原来是本小说。
所以第一部和第二部,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不是续集。
当时走出电影院就觉得,这部电影除了名字,和第一部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个片子虽然拍的挺有意思的,通过写信牵连着两个人。
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太牵强了。
虽然可能是我太计较这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艺术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啊。
比如说汤唯都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她还在写信,就算有回信,那不也是寄回家,能收到吗。
最后老人死了,解开了为什么会突然没有消息的原因。
但是那里的套路,虽然挺唯美,但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那么唯美的恰巧偶遇。
恰巧插肩而过。
而且结局也有点模糊。
好了,这是艺术吧,总是高于生活一些。
五一假期,午觉睡醒,打个电话给基友,他说去看电影,我说好啊,那一起吧。
然而结果是我提前愤愤不平的离开了影院,回到家仍然觉得一想起电影里的情节就有点想吐的感觉,然后我就觉得不吐不快,把心中的槽点分享给各位,痛苦和人分享的话是会减半的,亚当斯密说的。
首先是三观问题,第一部的时候也是这个问题,客观上来说,第一部就是个花钱如流水的小三因为远离高富帅,再由于高富帅一度进局子里的,找了个备胎做依靠,后来高富帅一回来,分分钟就上了高富帅的车,真是一个好人的故事。
这一部呢,再客观的来说,一个女混混再经历了众多高富帅后,蓦然回首,和笔友见面的故事。
她贪婪,想依靠数学系的学霸一夜暴富;她矫情,明明就是为了钱和大老板到美国度假,再拿陪了一夜赚到的钱去赌场赚到更多后放老板的鸽子,还谈什么不尊重她,我了个去,假如那20万她又输掉了呢,应该还得回来继续陪睡吧?
其次是常识问题,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信从澳门到英国,再到美国,再从美国到英国,最后到澳门,又不是顺丰也不是ups,看样子就是普通的邮递,这一个来回少说一个月吧?
那么多的对话,怎么完成的?
还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那么多回,逗我玩呢,吴秀波明明前一秒还在体育赛事的直播里被抓了,下一秒就出现在店里写信,还正好和女主角偶遇,看的我尴尬症都范了。
大写的尴尬啊,看到那里,我已经忍不住,骂了句我去,然后就出影院了,简直侮辱智商。
最后是片名问题,就像小时代1234一样,这部电影更是赤裸裸的打着第一部的旗号随便搞个编剧拍出来圈钱的电影,对于这样的无良商家,我真的为中国电影市场感到悲哀,这种电影会有不错的票房,然后会有更多这样的烂片,永远无法进步。
果然再次这样冒失地去看国产电影是个错误的选择。
珍爱生命,远离北西2。
完全不认同姣爷的生活方式,赌场、砍刀、巨额债务、富豪包夜声色犬马,这一切离一般人的生活太远太远。
可是,那种破败和拼力挣扎的感觉,相信许多人与她是一样的。
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虾米,奋力张舞着脆弱的须须与生活抗争,心力交瘁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个依靠、有一些温暖、有一个呵护和爱自己的人。
所以当邓先生说出“你可真让人心疼”时,姣爷几乎要缴械,她以为自己有幸等到了。
直到一夜20万再次残酷地将她打回原形。
我们也可能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会心宜、心动,但最后,仍是一个泡沫。
我们没有姣爷戏剧化的故事,但我们与她有相似的人生,斗着,渴望着,失落着,再勉力自己继续斗下去……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青春走远了,年华已老去。
终究,我们等不到一封由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相比姣爷,大牛离普通人更近。
年岁已不小,自以为已看透人生,信奉人生来孤独,不会将自己交付于人,也不让别人走近自己。
相信这世间还有真情吗?
NO,既使不是逢场作戏,所有的温情也只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自己的目的。
爱情可做不可谈。
这样的人真的太多。
可是,会有几个人因为一对相濡以沫70年的老夫妻,而意识到自己错了?
更别说,会有来自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北西2》对于冰冷破败的现实生活和人心的描募可以说是真实细腻的,稍有生活经历的人,大概都能心领神会,这一部分作为电影的基底,应该还满加分。
同时,它又是以一种不现实的甚至是虚幻的方式去化解这份冰冷,对此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觉得做作矫情,但别忘了有一种说法是:电影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观众打造梦,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存在,我们可以到电影院去梦一场。
讲真,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国产爱情文艺片。
虽然看见这名字我就有种隐藏雷的预感,但是我还是被选择了这个电影。
这个电影居然damn的两个多小时!
看的尴尬绝望如坐针毡。
整个剧矫情自私充满各种土大牌,及奇怪三观,各种感情文章的金句走一遍,欧洲美国风景来一遍,还加上一些笑梗,再加上煽情催泪的三组海龟家庭的yy故事,哦,还有各种唐诗三百首及宋词还有一些古文典故,凑成的国产文艺故事。
先讲女主,我不太懂这个人设,她总说自己充满了失败,但自己仍然不顾一切的往前冲,给人感觉也是虽然历尽坎坷但是依然阳光的文艺女青年。
可是真实故事呢?
这姑娘好赌成性,所有的悲惨的原因都是因为她赌来赌去不存钱,加一把年纪在赌场里挑男人,除了男主,男人全是赌场的遇见的。
第一个男人号称北大精英(真不是黑北大么?
)能心算,然后姑娘感觉爱情和钱都来了,借了一百万给这个男的赌,结局自然而知,输了。
最后汤唯的角色没办法自己还钱。
期间各种作,还钱的方式是继续赌钱。。。
还一直很有骨气的声明自己绝不欠钱!
既然不愿意欠钱为什么要赌博?!
为什么还要随随便便就高利贷一百万去赌博啊!?
这到底是哪门子文艺女青年啊。。。
而且她借100万去赌博的时候也没什么设定的困难,除了没房子,但是年轻貌美又有工作,电影也没解释,感觉除了贪也没别的说法了……我觉得文艺女青年也没门槛无所谓的,但是你能别让女主一脸正气好像很有骨气的样子其实却在做滥赌的事情,ok?
槽点太多,感觉都没法按照某一个时间顺序说了。
还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说吧。
不,还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吧。
女主不是欠了一百万么?
但是她因为一本书。
(这个电影号称是给这本书致敬的,但是我不知道人原作者认不认…原作者已经过世了,所以欺负人家没有话语权么)和男主通上信了,因为他们都往这本书的名字寄信。
这是个伦敦的地址,而男主在美国,女主在澳门。
就我对平时邮局的预估,这信怎么招也得一个两个月才能收到,加上俩人一来一往,得一会计季。
(结局还有更大彩蛋)但就这么招,俩人愣是像发信息一样,干什么事情马上能告诉对方,对方又能像满格wifi苹果手机一样,立马回复,你不要不要这样…于是女主在送外套到一个想约她的有钱男人房间里,发现一百万的筹码并拿走时。
(因为高利贷逼债,至于为什么逼债是因为她赌博,但是全电影没说一句赌博的危害,甚至没女主的悔恨,只有她不停的感慨生活艰难。
) 女主还在走廊里拿着筹码逃走的时候,男主的念信的声音和幻影就出现了,不停的叨叨你不要这样啦(其实夹杂若干古文古诗词),女主也与之有像念信一样的对话,女主当然的醒悟了,然后在有钱男人没发现的情况还了回去。
然后女主和有钱男人在拉斯维加斯有了一段故事,在她因为她这是真爱的时候,跟有钱男人借钱还债。
(当然是被逼的,因为高利贷逼她在澳门的爸爸的前女友,汗。
只要出现钱的事情,文艺女青年都是被逼的,无辜的。
我觉得那高利贷才无辜好么?!
)然后有钱男人就说哎呀数不大么?
正好是你这俩天陪我的辛苦费……女文青就豁的炸了,说好的是真爱呢?
原来都是骗我的,马上写借据,翻脸不认人说我从来不欠人钱。
( 那你欠高利贷的一百万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么啊喂)一个常年在赌场混迹的可以在高利贷处靠面子借一百万的老油条,转眼还是一位清纯文艺又独立的清新女性呢!
而且认为和一个打过几次照面的壕老板是真爱……我累了,我看了俩小时多的这种文青电影,还要无聊的到写微博吐槽……简单写写吧……第三个男人是个在澳门遇见的诗人,随后却发现女壕的老公,分别的时候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呵呵,诗人的政治学的不错嘛然后就和吴秀波遇到了,吴秀波那条线无数的槽点,一帮在美国的中国人,老人脱口闭口古文古诗词思念故乡,小孩装自闭症不好好学习其实是想回国。
(但是人家就是不和她妈妈说。
)……老人思念祖国为什么不回国??
因为儿孙都在美国?
但是从头到尾儿子都没出现过,包括老人生病住院,大年三十吃饺子,卖房子,最后老爷爷过时,抱骨灰陪老奶奶的都是吴秀波,儿子人呢??
吴秀波本人也够无语的,自己一直想回家但是因为爸妈离婚就二十年不回国。。。
在美国的奥迪豪车上念叨“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我最讨厌过节。。
”咱可以不这样装么……那一对老人的感情还是很感人,我落泪数次,但是还是觉得有些假有些莫名其妙,故事搬到美国就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毕竟都在美国住了六十多年,肯定有绿卡或国籍,这么想国内,为什么不回家看看?
而且俩位老人没有一点美国人的感觉,基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见过,说是游客还差不多。
我对吴秀波不太感冒他的戏我都在神游,因为汤唯美,所以看的更仔细。
最后说一下结局彩蛋好了,原来俩人的信都寄到了伦敦,那个地址的老人想做好事就把信都拆了然后分别寄给对方………俩人除了第一次一个写中文一个写英文,后面都是中文,加上电影中还出现了老人查字典的画面……也就是说俩人的信先从澳门或者美国寄到伦敦,再又这位老人拆开翻译看完,再再由伦敦转寄到澳门或者美国………这过程太慢美到我不敢想,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俩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收到彼此的信,去趟拉斯维加斯还要说,我要休假暂时不能给你写信了…………我真的累了,请问导演,文青就文青电影,为什么要涉及赌博和壕们,既然已经扯赌博了但是却是赞扬的态度。
那既然都洗白赌博了,为什么还要五分钟一次的古诗词诗朗诵,高歌什么情怀呢?
最后那一百万怎么还的?
当然是女主小宇宙爆发靠赌博帅气的赢回来的啦,还帮壕赚了利息,简直棒棒哒!
完全是因为这电影名字的前几个字和两个主演,来看了这个电影,结果跟前几个字也真是没什么关系。
这段爱情真是莫名其妙,故事讲得智商全无。
这样两个混迹江湖日久,遇到的生活全是复杂的熟男熟女,会因为笔友,因为心灵鸡汤和名句诗词而发生纯爱,跨越世间来相爱,真是难得一见。
不过,不讲逻辑问题,单看电影还行,全剧的帅哥美女,演技也在线,异国风情,制作精良,不失为合格的商业片。
有幸在朋友的邀约下,在清华看了首映。
结尾的主创人员采访环节,导演薛晓璐聊起感悟和拍片历程数度哽咽。
从诚意的角度,主创们绝对用了心。
影片结构,叙述方式,画面质感,支线设置,全都透着“我想把这件事er玩出花活来”的决心和态度。
至于呈现效果。。。
今天北京的天特别好,天可蓝了,你看到了吗?
1 《北西1》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评论《北西2》以前,先说说《北西1》。
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豆瓣上有32万人标记看过(做个对比华语票房冠军《美人鱼》有26万人标记看过)。
我自己在电影院看过一遍,在跨洋飞机上看过一遍。
身边更有一个疯狂影迷去电影院看了三遍。
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北西1》?
抛个观点,《北西1》赢在创造了一个华语电影的崭新类型——中产爱情片。
在《北西1》之前,我们看得到的爱情电影是这么几类:革命史诗tie爱情电影,《红河谷》《云水谣》;古装tie爱情电影《剑蝶》;京味喜剧tie爱情电影《甲方乙方》;风光片tie爱情电影《非诚勿扰》;都市小妞tie电影《非常完美》;职场励志tie爱情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虽然完成度不一样,但是这些片子都是用一种生活状态去tie一段爱情。
仔细想想对于会在大银幕前看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少了非常重要的什么?
少了这么一类:生活富足体面,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生活情趣,但又没能挥金如土的中产们,怎么谈恋爱?
他们的生活状态什么样?
爱情在他们的生活里会碰撞出什么造型的火花?
想想《北西1》聊了些什么?
赴美产子,拉拉代孕,400万买西雅图别墅,小三和美漂精英的跌宕起伏。
如果你在北京上海CBD写字楼的吸烟室里稍微转转,随便听几个对话,就会知道,这几个话题有多接地气。
而且别的电影还没来得及染指,所以接的还是那新鲜热乎的地气。
选题就已经赢了,更加分的是电影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西雅图和纽约的洋气街景,恰到好处的异国漂泊感,精致有品位的室内陈设,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俗不low的笑料,气质不俗的两位主演。
它的商业成功,简直水到渠成。
几乎没有人从技术上挑这部电影的毛病,唯一的诟病是:三观不正。。。
汤唯饰演的小三,青春美貌就算了,作为小三届的战斗机,她居然单枪匹马达成了三项小三届的最高成就:生出儿子站稳脚跟,挤下正房嫁入豪门,洗尽铅华收获真爱。
而且在导演和汤唯的加持下,她的姿势及其可恶,这么一个狐狸精,居然看起来敢爱敢恨真性情,路人甲乙丙丁们还挺喜欢她……OMG,我仿佛听到全天下的大奶捂住自己男友/老公的耳朵,大声咆哮:小三凭什么大团圆?!?!
这个世界怎么了?!
说好的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呢?!
三观不正啊!!!
这恰恰是电影多了一点争议和深度的地方。
好的故事并不需要一个道德完美的角色,而是需要一个魅力强大的角色。
(客观想一想《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都做过些啥)电影仅仅借汤唯的脸展示了现实,现实就是:文佳佳这样漂亮,情商高,看起来真诚,拥有强大恋爱技能的女性,她有能力在爱情的角逐中,攻城略地,见佛杀佛。
哪怕她做的事情不那么道德。
2 北西2的尝试与大失控严格意义上来讲,《北西2》和《北西1》在剧情上,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它们拥有同样的导演,同样的主演,本片与《北西1》的风格气质一脉相承。
这次剧情里赴美购置学区房,反复强调的15万美元家庭收入中位数,培养了一家子医生律师名校生的老年夫妇,澳门拉斯维加斯赌钱/结婚剧情设置,依然是独树一帜的中产爱情片。
从这个角度说,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节把握非常敏感准确,这让文艺到在天上飘飘荡荡的剧情和独白,居然依然接着地气。
角色都扎根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追求,才经得起推敲。
所以,即使《北西2》里没有第一部中的任何角色,甚至没出现北京/西雅图,但北西2不算是打着一代的金字招牌骗钱,两部同一条生产线上下来的作品,类型相同,神韵相通。
用点评达人谷阿莫的话说,爱情电影,就是交往,分手,复合,结婚生子。
(OS:全TM是套路)我之前写过一篇日志《爱情喜剧八股文》也是这个意思。
绝大多数的爱情电影只能在保持这个骨架的基础上,换人设,换演员,点缀笑料,促和不同的化学反应。
甚至包括第一部。
这样一对比,《北西2》的叙事结构特别有追求。
汤唯和波叔各自有独立的故事线,汤唯忙着整理自己破碎的人生,波叔忙着平衡情义与金钱,中间靠着一个神奇的媒介交换书信,完成互动。
一直到故事的结尾,互为笔友一年多的两人终于在伦敦见面。
直接客串了一把《向左走向右走》的大结局。
听到这个故事结构有没有倒吸一口冷气?
这个叙事方法非常走钢索。
男女主角在通信一年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侣互动,甚至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
这与2010年代的生活方式太脱节。
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借很多角色的口,呼唤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的回归(我复习了很多中学生古诗词),心灵回归。
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耐心谈这样的恋爱呢?
交换书信诶???
在影片观看过程中,看到汤女神和波叔一次次的焦急等待对方的回信,我一次次在心中浮现出问号:你,俩,为,啥,就,不,能,交,换,个,微,信,呢?
交换个电子邮箱也好啊。
影片放在十五年前,绝对是合格的剧本,放在现今,非要逼观众去融入这么复古的恋爱方式,太难。
难以唤起大众的共情。
如果导演真想复古,至少应该把双方不顾各自牵肠挂肚也要作天作地坚持通信的动机给说圆了。
更要命的事,两边叙事的来回切换,把整个故事陷入了昏昏欲睡节奏。
商业电影在叙事中居然完全无视观众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轻重缓急,使得整个故事像是汤女神和波叔用美好的声音念了两小时剧本。
演员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也帮不上忙。
两个笔友只能把对方当成树洞,这种状况下无法构建双方之间的戏剧矛盾。
他俩的爱情,看起来特别不可信,不打动人。
相对应的是,配角们拥有非常饱满的剧情。
惠英红,秦沛,吴彦姝贡献了最大亮点。
惠英红善待已故前男友的女儿汤唯,用最大的努力包容和张罗着一个破碎的家。
身在赌场时,她的眼神里尽是老江湖的犀利;被债主逼门时,她的一滴泪,凝结了这个人物艰辛生活中的所有委屈。
几下子就立住了人物。
秦沛和吴彦姝饰演的老夫妻,子孙满堂但晚年寂寞。
一场婚礼戏,赚足了眼泪,秦沛的台词功力,不露声色的摧哭了半个影院的人。
吴彦姝更是用80岁的高龄,演活了少女的娇羞,让我们相信,她依然是当年秦沛用十头驴迎回的那个小妹。
想想现在一群当红小花们顶着如花容颜,居然都没这种少女感。
我不禁长叹:爷爷奶奶,你们给我们演个番外吧?
虽然影片确实诸多不足,但这部电影不能算烂片,毕竟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的诚意。
如果一开始就奔着钱去,那《北2》有着太多捷径可走。
但导演为了更高层的风景,偏偏选了一条更艰难的路。
她跌倒了,我不会嘲笑她。
导演是个聪明的导演,不管是《北1》还是《北2》,她都贡献了非常多佳句,催泪点也毫不廉价。
但对《北2》来说,已经选了高难度叙事的基础上,还填充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又节奏失控的内容,像是个笨拙的巨人,丧失了灵动的生命力。
导演的聪明之处还体现于,她非常擅长借鉴。
汤唯和吴秀波这对组合的气质,像极了《真情假爱》里的凯瑟琳泽塔琼斯和乔治克鲁尼。
男女主角分线叙事的结构,非常像前作里反复致敬的《西雅图未眠夜》。
而中产爱情片这个思路,与90年代茱莉亚罗伯茨,梅格瑞恩,桑德拉布洛克的招牌喜剧非常接近。
照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凭借导演的扎实功力,还是可以期待这个系列会越来越好。
3 她们为什么爱吴秀波?
她们爱那个一切都刚刚好的中产大叔说回两个主角,汤女神在本片的表演不时掉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怀孕的缘故,好几个大破绽,让我震惊。
这真的是多次入围金马金像的汤唯吗?
结尾处,她与波叔相逢时捂嘴含泪的镜头,做作到我都可以感受到四周无声的白眼。
她的精彩依然在那种眼波流转中,似有似无的难言心事。
但只要是突破这个安全区的表演,大多处于不自然,或者失控的状态。
相对而言,吴秀波要占优势。
因为他根本不需要演。
这种角色他太轻车熟路了。
时下最流行的征婚条件,男性来说,最好有这么几条:身高175以上,颜值过关有气质,穿着有品位,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收入,有房产,脾气温和,又偶尔男子气,有一定生活情趣。
每一条都不难,合在一起就太难了。
但如果我们来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会符合这个条件?
一线城市的中产。
职业最好是金融,医疗,律师。
从小城市生活,不缺世面,一路名校读下来,八成还是海龟。
这就是进入婚恋状态的女青年们在苦苦寻觅的那一种对象:对比穷小伙子,他们有体面稳定的生活;对比土豪,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比权贵豪门,他们知冷知热,不会把感情当成用钱打发的交易。
爱情电影的女主角肩负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觉得自己想成为她,或者就是她。
男主角的任务是,让女性观众爱上他。
每一位打动人心的男主角,靠的绝不仅仅是你看得到颜值性格撩妹技巧,还有在你潜意识里他的举手投足所暗示的整个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线城市的中产们已经渐渐发展壮大,爱情电影在呼唤这么一位中产情人。
他不大富大贵,但有充分的物质生活,有相对充裕的精力投入感情,有品位会打扮自己保持身材,有凭智商吃饭的体面工作,他代表了市民出身,凭借自身努力,一个男性所能达到的最佳稳态。
现下的男演员,小鲜肉们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迭代老公届,相对应的是,大叔市场现在欣欣向荣。
陈道明是知识分子气质,就是缺点烟火味;张嘉译是体制内官员,就是不够洋气;孙红雷是黑道大叔,呃。。。
想和颜王谈恋爱吗?
按泥卫(anyway),吴秀波太适合拉出来胜任中产精英这一类型的角色了。
他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站稳了这个风口:去翻一翻他近年演的片子,《北1》里,他演阜外医院王牌心脏医生,《离婚律师》里,他演律师,《北2》里,他演加州Top10的房产经纪人。
如果再加一个银行家,他差不多可以集齐中产男神的所有职业选项。
虽然得承认,演技的角度,他不算最强,但是合适就是最好的,不是吗?
蓝眼睛米奇——休格兰特,演了一辈子爱情喜剧,但也不妨碍我们义无反顾地爱上那个面对女神会脸红结巴的可爱男人。
——本文始发于南都娱乐周刊《关于北西2和吴秀波:“中产爱情”的新思路》
全新的故事。
不像以往的文艺片晦涩难懂或是有百无聊赖感,讲述的同样是两个不同城市的人发生的感情故事,与第一部不同的是,虽然“不二情书”前仍缀有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字样,但其实全片并无涉及到北京和西雅图这两座城市,在这里我猜想导演制片的用意或许是一来借着第一部的口碑宣传,因为主演未变动;二来是出于我自己的想法:北京和西雅图大概是象征着蕴藏爱情的两地,指人亦指地点,暗示着世界上一定存在有缘人,无论相隔天涯咫尺终会遇见,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也是导演对自己的一种爱情观的流露。
影片讲述的是澳门少女以赌场为家,遇上洛杉矶房产经纪人,千百次错过,终换来一见钟情的故事。
他们彼此间信件往来,互诉衷肠。
生活看似充满交集,实际上又过着彼此不尽相同的生活。
影片中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亮点:对中国文化包括古文与成语在信件中的运用凸显了编剧高超的文字水平,台词干练有序,俏皮活泼。
再就是男主生活中出现的一对老夫妻的百年爱情为影片加分不少,贴近生活地感人,演技配音出色,让人动容,也是全片泪点最集中的part(尤其在爷爷去世后,奶奶对男主人公独白的那一段)虽有些老套但还是足以打动观众。
影片时间较长,但总感觉结局如果再丰满些会更好,两人相见也只不过几分钟而已(对白大概在第一部里面都说尽了吧哈哈哈)又或是导演是想表现那种相隔千山万水蓦然相见而一眼万年的爱情情怀。
我是带着第一部里吴秀波绅士、沉稳、内敛的形象记忆走进电影院的,结果一开头汤唯红唇夹克、飞摩炫酷的追债梦就把我的印象抹得踪影全无。
看到最后也确定,它跟第一部真的没任何瓜葛。
女主焦姣告诉我三句话:一是要想重温时过境迁的同学友谊,去赌场输一场就知道该不该再回味了;二是情和钱的交易永远是不对等的,谈钱伤感情,谈情又太伤钱;三是不要以为捧着本书、吟几句诗的就是脱俗的,他想风花雪月,也想红尘滚滚。
男主罗大牛除了他自己的一份“既可以做,又何必谈”的爱情之外,还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一对为儿孙而远游、装着去国怀乡梦的老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后落叶归根的故事;另一个就是一个被母亲扼杀梦想,生拉硬扯来美国读书的“问题”少年,最后终于带上偶像的限量版帽子我心飞翔的故事。
导演想讲的太多,爱情、亲情、人情、家国情,一个都不想丢,所以一个都不突出。
尽管我在影院里也听到了笑声,也被那对爷爷奶奶的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状态所感动,但这弥补不了影片的杂碎和浅白。
影片结尾说是纪念《查令十字路84号》作者海莲诞辰100周年,当初海莲和书店老板弗兰克书信往来20年,最终未能见上一面,给读者留下了一种遗憾美,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更会念念不忘,所以《查令十字路84号》能成为经典。
《不二情书》也想要从书缘续情缘,但太过表面,始终没能让我体会到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深切的期盼和想念。
尤其用了幻觉这种太形式化的表现方法,我宁愿没有那个打着光晕的身影在眼前晃,单纯的心里对白也许要好很多。
说到形式化有一处不得不提,大牛和老奶奶最后的对话“人在哪家就在哪,人不在了呢?......”这到说里,老奶奶的手已经放到了大牛的胸口,我想“在心里”那三个字若能不再经大牛的口说出来,给影中人和观众都留点白也要好得多。
编剧应该是个古典文学爱好者,可中国古诗词的优美并不只在于文字,更胜在意境。
《不二情书》的诗词用得实在生硬,格格不入。
终上所述,这《不二情书》还真有点二。
女主角开始就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藿香正气地歌颂了一下社会主义一国两制对澳门的巨大作用,从而保证了本片不论之后粗现了什么情节都不会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实我觉得,爱情电影么,有点小浪漫就可以,如果用力过猛,真的容易跑偏....一个是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从小成长于烂赌家庭的且仍旧嗜赌成性混迹于澳门的赌场女公关一个是居心叵测坑客户的钱财的地产中介可能因为事业不那么有成,所以很闲,因此成了笔友....当然还要感谢84号的老先生,因为更闲,竟然没事帮笔友们互相配对,还说能从中体会人生真谛,跟据其葬礼上来看,哥们懂得语种是实在是多,伦敦蓝翔语言技校毕业的吧?
两个人各自走在自己事业线的钢丝上,终于都栽了....自从两个人都栽了以后,两个人都开始发梦了...(其实我觉得导演也开始发梦了)先是小罗莉把之前困在裤裆里的三观拿了出来摔一个粉碎,换了20万之后就去赌场翻了身,其实这是延续了上一集的观点:你想获得inner peace吗?
来先变成一个婊子,当然,前边的定语不一样,你可以是绿茶,红茶或者奶茶之类的,但是,一定要是一个婊.....更神奇的是那么重气节得了老爷爷竟然请大牛回来吃饭.....说真的小萝莉为钱所困,上了王老版的床,我还能理解,老爷爷为啥找大牛回啦?
导演之前使出吃奶的力气,把老爷爷装成一个仙风入骨的老正经逼,最后老爷爷神奇的的跳回TVB里的路人甲形象....即使你虐我千百遍,我还待你如初恋...然后小萝莉还了钱,王老板说其实我不是就是想睡睡你,我还是想提拔你一下....这就好像是来了一个大老板,本来是说零售,现在提出来想和你合作....小萝莉却不干了....因为老娘有钱了....大老板估计这时候脑袋有点懵圈,我也是...当然,大牛也比较神奇...这么二了吧唧,还有个洋妞对他死心塌地,看上他哪儿了呢?
可能是傻吧?
后来老爷爷死掉了,老奶奶对大牛说,房子卖给你了,你给多少无所谓,够我养老就行,我家乡在中国一个风景区,你也知道!大牛心说:大妈您不想卖就明说,何必绕这么大圈子...最后两个网友终于在伦敦见面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约炮,还没搞定,就好像兴冲冲下了个A片,发现全是前戏,让我怎么给三星?
PS 1于是两个人,夕阳下,泰晤士河边,没羞没臊的在一起小萝莉告诉大牛:老娘为了还债陪睡过!
一晚上20万港纸!
大牛哭着对小萝莉说:你这价格超过好多网红外围了!
我尼玛赚大了!
我好感动!
PS 2给前传打个小广告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201038/
书信带来时间和距离上的发酵,在书缘与情缘之间牵了一根红线。
自我否定的辩证人生观,换取向死而生的顿悟,在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下永远。
木心先生《从前慢》里写到:那个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北京遇上西雅图2》就是要在浮躁的现代都市去追寻纯粹的爱情和单纯的美好。
画风高比格,风景特别美,演员顶级配,音乐恰到好处,剧情刻骨铭心,爱你诗情画意。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书,一个地,一段神奇。
薛晓路做了全新的尝试且极其成功 ,介于文艺与商业之间作品。
汤唯把它称作为浪漫爱情 ,以信笺和诗文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画句 ,零碎的线索和应景的诗词拼凑出难言的感动, 年岁酝酿的炙热醇厚情感让我泪奔了几次。
不二情书是彼此遥不可及的爱意蘸着情话一气呵成了岁月长书里写给你的妙笔生花。
受不了,中国编剧普遍配不上中国演员,太矫情文艺了,不如第一部,虽然票房很高
失望。
没有第一部好看,这情书写的有点尴尬。
作为副线的秦沛那对老夫妻完胜吴-汤组合。汤唯到影片最后才入戏。
赶脚好赞!戳泪点无数遍~为老夫妻婚礼上的那一段儿誓词哭 为向死而生的勇气哭 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哭 为靠不住别人而只能自己拔地而起的坚强哭 为不得不接受诱惑但永远得不到打心眼儿里的尊重哭 为心中熄灭希望远方却有一个人帮你燃起哭 为两个人最终的见面哭#所有的感动都是因为心有共鸣#
。情节老套,那对老夫妻算是一个亮点吧
首先,《查令十字街84号》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汤唯王志文那段很有趣,她跟人家睡一夜,要借一百万,人家要分期给她,她觉得自己的真情收到了侮辱,他家里有没有老婆你知道吗?你觉得自己受尽委屈还如此理直气壮?
导演对外多次解释自己拍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人生孤独、生死感悟等等心灵至上,但这个题材和体量真的容不下这么多,文艺和浪漫的任性后就导致了:叙事飘,主线偏,内容挤,主题乱,看到最后的感受是“撑到”而不是“享受”。但觉得相对上部,这部才是薛晓路为讲而讲的故事,明显少了很多照顾资本的东西。
故事有点拖沓,及格。多一⭐是给吴秀波的。
这么烂的电影还拍第二部!?
汤唯这么下去真还不如章子怡
三星半。就算眼瞎,耳朵没聋,比第一部好太多了。又及薛晓路是不是曾经被北大出身的诗人伤过?
剧情跟第一部并无联系,在前作获得商业成功以后,薛晓路得以在续集里表达更多私人化的情绪。查令街84号的线索、古典诗文的运用,表明她在召唤中文世界行将消逝的书信传统,这个时代稀缺的谈情说爱的方式。剧本创作优于影像呈现,老人的支线优于真正的主线。电影的优点与缺点一样明显。
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居然有奇点哈哈哈哈哈,二,神州专车,完了。
慢一点,盼书信,情义浓~
薛晓路做了全新的尝试且极其成功 介于文艺与商业之间作品 汤唯把它称作为浪漫爱情 以信笺和诗文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画句 零碎的线索和应景的诗词拼凑出难言的感动 年岁酝酿的炙热醇厚情感让我泪奔了几次 #不二情书#是彼此遥不可及的爱意蘸着情话 一气呵成了岁月长书里写给你的妙笔生花
吴秀波好有魅力啊,汤唯老了。
差强人意。书信传情,像《玛丽和马克思》;正式相遇之前已同框多次,如《向左走向右走》;她眼神凌厉哀伤转身,似《华丽上班族》;《查令十字街84号》做信物,想到《月满轩尼诗》里汤唯也叫爱莲,《北西1》里吴秀波也叫弗兰克;汤唯没有上一次那么用力了, 波叔也比上一次敢大声讲话了。
信 我们有多少年没写了 每天的手机 手机 还是手机 让人们的心 越来越远!谁还记得当年的第一封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