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色彩明快靓丽。
缺点把中美德国人都突显的无情。
韩式幽默和催泪。
演德秀母亲的张英南在这片里演技好赞。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一生。
少年时的经历和父亲生离死别时的叮嘱指示了德秀一生要走的路。
他坎坷的一生最幸运的是有个好朋友达九还有美丽善良贤淑的英子。
讽刺的是向德输出劳工这段戏,因近几年他国对韩处理输入劳工问题的谴责。
德秀一直不愿关闭“花粉之家”的原因是一直在等待离散的父亲和妹妹。
结尾寻找亲人的部分很催泪。
德秀找到了妹妹,完成了两个心愿中的一个、遵守和父亲的约定,但也付出了太多太多。。。
环顾我们身边,这样的亲人不就是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们吗?
可是另一个心愿恐怕是难以实现了,即使父亲在世,年事已高已无法再相见了,人生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难以复加的遗憾。。。
万家灯火之时,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和睦团圆、幸福美满!
朝鲜战争期间,少年尹德秀随同父母登上美军的救援船,却遭遇了毕生难忘的生离死别。
战火虽然停息,南北半岛则一分为二,饱受炮火荼毒的北方故乡遥不可及。
长大之后,代替父亲成为顶梁柱的德秀(黄政民 饰)努力赚钱,为了筹备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和童年好友千达九(吴达洙 饰)前往西德当起了矿工。
万里家国,乡愁如缕,孤独的德秀偶然邂逅在德国念护士专业的韩国女孩英子(金允珍 饰),从此黑若煤炭的生活照进了灿烂光芒。
快乐的时光与死亡的磨难如影随形,好在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德秀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并赢得了英子的芳心。
韩战—西德矿夫—越战—寻亲,苦难史深刻地浸入在个人生命中。
其实整个东亚都有韩国这样的苦难一代,《国际市场》以商业片的方式拍了出来。
很难讲是真实,都是单方面的故事,却是韩国率先走出苦难的证明。
不知何时我们能有这份处理自己伤口的心态。
但很质疑这种历史观—伪装在个人视点里的韩国单方面的历史态度,处理历史时过于独断轻易,并不是很好的反思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假“勇气”。
想起数月前看过的新闻,韩国本土观影人数超过《阿凡达》,来到历史第二位,然后是前些天大钟奖满堂哗然的横扫。
究竟是什么样一部片子,只看标题心里不免还是狐疑,直到一个平凡的星期六早上。
故事从一个接近现实的布景开始,一对老夫妻在楼顶花园里闲坐,黄政民饰演的德秀聊起自己年轻时候梦想成为一名船长的旧事。
镜头转换,成年的一屋子儿女要外出旅游,把年幼的小孩子送来看管。
只房间里见面就看得出,一屋子人都是冲着英子(金允珍饰)奶奶来的,还不断责备德秀爷爷没有照顾好让奶奶生了病。
德秀像是也习惯了自己被这样“不公平”地对待,一个人跑去国际市场街自己经营的小店,和处心积虑想把店买走的开发商缠斗。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出现在这时跑来找外公的小孙女,牵着手被路过行人撞肩的一瞬,德秀蓦然回想起萦绕在记忆最深处、他这一生波澜的缘起。
时间来到1950年,朝鲜战争。
战事的蔓延,还是毛头小子的德秀被迫踏上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父母要背行李和两个婴儿,大一点的妹妹默顺就交由德秀一路照看。
就在难民们争相登上美国军舰的时候,背着有些昏睡的妹妹拼尽全力爬上甲板,却发现手里只紧握着一只撕下的袖口。
得知事况,父亲决定下船去找妹妹。
临行前把大衣给了德秀,并嘱咐说自己如果回不来,你就是一家之主,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以家人为重。
母亲和三个孩子来到釜山一个专门售卖进口商品的小市场来投奔德秀的姑妈。
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但总算安定下来。
为补贴家用,德秀上学堂之外的时间开始在镇里的大街上擦皮鞋,还因此结识了一生的挚友,达久(吴达洙饰)。
比起出身贫苦早早学着当家的德秀,家境尚可的达久却是个满脑子怪主意,每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刺头,有时还“连累”了德秀。
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德秀靠在码头干体力活谋生。
成绩优秀的弟弟考取了汉城的大学,却苦于没有钱念,德秀一筹莫展,总躲在屋子里喝闷酒。
这时一心想要出国见世面的达久跑来拽德秀一起去德国做矿工,深知家人在身边的可贵但面对可观的报酬,德秀决定一试。
异域的生活辛苦而单调,矿井里时而发生的危险更是难以预料。
这一切让德秀彻夜难眠,直到遇见了英子。
同样是为赚钱才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做护士,相似的经历让两个人感情不断升温。
过去只顾为家奔波的德秀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女孩子相处,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厨艺。
然而梦境一般的美好被突如其来的矿难打破。
矿井逃生时为救被落石砸伤的达久,两个人被困在了里面,险些因此丧命。
伤好之后德秀的签证到期,不得不回国。
病床上德秀问英子要不要和自己一起回去。
英子故作坚强地道别,决定留下继续工作。
这段感情没有输给生活,到三个月后英子带着身孕回国找到德秀,两个人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依然不容乐观。
妹妹要出嫁跟家里要钱,和年迈的母亲吵翻;姑妈去世后,酗酒的姑父要卖了姑妈的小店。
时值越战,急用钱的德秀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拉上达久再一次踏上艰险。
比起德国时候,西贡的情况只坏不好。
市镇里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村落里还要时刻小心越共游击队的出现。
一次撤离行动中,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德秀被打穿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
战争又一次让德秀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活着的意义。
八十年代,生活稳定下来。
国内兴起了返乡寻亲的热潮,无数被战争打散家庭的人们聚集到汉城汝矣岛广场,写满、贴满大字报希望找回失散的血亲。
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引得万人空巷,人们为两鬓斑白的亲人相认泪流满面、鼓掌欢呼。
达久陪德秀一起也加入其中,想找回父亲和觉得是被自己弄丢的妹妹,而一次现场连线未果一度让德秀和全家人失去了信心。
就在几近绝望的边缘,一个自称是在逃难中失散后来被美国人收养的女孩联系了电视台,德秀激动得声音颤抖,又一次来到演播厅。
当对方说出自己和妹妹分别前最后说过的“这不是游乐园,我们不是来玩的”和那件少了一只袖子的童衫,德秀和电视机前的家人们喜极而泣。
时间最后回到现实,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给劳苦一生的德秀母亲拜祭。
席间要小孙女唱歌,而当小孙女唱起爷爷教给的唱小时候逃难离乡的曲子时,大家面面相觑,接着又开始埋怨德秀。
离开欢笑和喧闹,德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抱着父亲批给自己的那件大衣老泪纵横。
父亲的嘱托自己做到了,德秀守护了这个家,没有让任何一个家人受苦。
那一刻,他也仿佛看到了父亲拍着自己的肩膀,说着感谢。
观影后以及行文到此,笔者两次落泪。
影片并非无可挑剔:相似的故事结构我们在《阿甘正传》甚至《活着》里面都有见过;时间前后的切换也不难想起《阳光姐妹淘》(总觉得里面也有金允珍,看来是笔者记错啦);煽情手法也不免通俗甚至有过度的嫌疑;老套收尾呼应和苦中作乐的桥段更是见多不怪。
然而,打动人内心最深处的却正是耍把戏躲追兵才得来的好时巧克力;是孩子追问母亲违和从不提起妹妹时候的稚气;是久别甚至是大难不死后重逢时家人之间拥抱与玩笑;是西贡丛林里偶遇被搭救的南天王成为一生偶像;也是象征家族的袖口的蝴蝶和花。
这些点滴,组成了这幅名叫“家”的图画,画面里不是只有家人就足够,还要有彼此的羁绊,包括那些我们称作“苦难”的冷色彩,点缀其中,才可能是无限接近完美的杰作。
黄政民还是痞气十足,一头白发都好像罩不住(笑),大概笔者的印象还有些停留在《新世界》的黑帮大哥那儿。
金允珍看过的作品比较少,觉得前面一出场扮相有些过于成熟,而后面刚刚好,最喜欢丈夫越战归来的那一场戏,很真。
黄金配角吴达洙就不多提了,出彩又不抢戏,今年的另一部作品《暗杀》里饰演河正宇的副手,也是可圈可点。
最后点个题吧。
苦难从不曾彻底远离,而我歌颂生命的美好。
2015.11.28
我为什么爱看韩国电影,因为文化、传统的相似;因为透着真、温情、爱和深度;因为看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执着和用心。
无关乎爱国,无关乎矫情,只缘于深度和艺术。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家国之痛,分离之苦,历来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区,古今东西都一样。
至于国产片拍不出如此震撼之作的原因,大中华同胞心照不宣,往大了说,是政治现状的限制,国产片无法触及这一敏感问题,2010年王全安的《团圆》,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都不错,演员演技也有得发挥,但是只谈现在,不及过去,点到即止,缺乏张力;往小了说,是电影工业的问题,不是导演水平差,演员不好,拍一部表现分离之痛的经典电影并非难事,是电影人的态度问题,用流行话讲,“不走心呐”。
其实,相似的传统文化、相似的现实情况,总能使我们在这种电影里找到共鸣,联想到本民族似曾相似之处,有一种感动叫感同身受,如今的80后、90后、00后已经很难找到这种共鸣了。
两岸本一家的情怀,只能去韩国电影里寻找了。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本文首发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2750/
《国际市场》在北站买的纸巾真厚啊,有四层,可是还是一沾到眼泪就湿透了。
韩国是带着伤疤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像电影里被欺负的德秀和达九一样,明明是自己的巧克力,却被别人抢走外加暴打了一顿,最后剩下哥俩带着伤疤苦笑,像极了现在的南北朝鲜,不过话又说回来,就这块巧克力,还是别人给的。
涉及到政治的事情不多说,单说这个民族,应该能算得上是多灾多难了吧。
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民族太多,我们大种花家也算一个,只是我们的伤太厚太重,不能提,一提就是大江大海。
扯远了,说电影。
家国之痛这个题材太大,不好拍,就像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导师说的,太大的题目写不出好文章,顶多写出来个综述。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选了个好角度,一个从小就被要求做家长的男孩的一生。
他也着实做了一个好家长,韩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我们种花家很像,大概是因为受我们影响吧,长兄如父,家庭最大。
隐忍坚强的哥哥,吃苦耐劳的母亲,聪明的弟弟,不听话的妹妹,什么都割不断的亲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啊,我什么都改变不了,只是想让弟弟有学费上大学,让妹妹有钱办婚礼,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结尾的时候德秀一个人在卧室里痛哭,隔壁客厅里一家老小笑着闹着。
德秀哭着对想象中的父亲说,可是我好辛苦啊,怎么能不辛苦,命都差点丢掉好几次了,他其实只是那个小男孩而已啊!
德秀一生另一个使命就是寻找父亲和妹妹,父亲和妹妹是他一辈子的心结,拼了命也要守护好家人可能也一部分原因是他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不小心弄丢妹妹的内疚。
他守护了一辈子花粉之家,因为父亲说会去花粉之家找他的,直到他自己都当了爷爷,直到子女都无法理解他的顽固和执拗,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了这个守护,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对于妹妹,德秀更多的应该是内疚吧,寻亲这段真是整整让我哭了两包纸巾,人类真是作死的生物啊,人为造成了这么多人间悲剧,半岛如此,我们的宝岛不也是?
吴宇森守着家国情怀拍了乱七八糟的一部太平轮,真是不甘心啊,我们明明伤的更厚重,更深沉,更无奈,可是我们的电影拍出来却不感人。
希望后来者能给我们看一部真真正正的太平轮。
在卧室里捧着父亲的衣服哭的时候,我想德秀心里其实是开心的吧,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可能等不下去了,他已经老了,时代还在变迁,他已经跟不上了,还好,他还有一个爱的人在身边。
“你为什么要跟我结婚?
”“因为爱你啊。
”
爸爸,爸爸德秀啊如果我一去不回,那就在国际市场做买卖的你姑姑的铺子里见吧上那里打听花粉之家都会知道是花粉之家 知道了吧是===========================================然后 德秀 创建了 华为,搞了个俱乐部:花粉之家!
情理之中韩国类型电影,总能直击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总能找到合适的镜头表现人物最真实的映像。
很少在电影中看到关于历史事件的反映与呈现。
但《国际市场》却大量还原历史事件,并且对于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窘境,人物在事件中人物得以成长蜕变,一丝一缕的牵引到众人面前。
德秀变成父亲心中的家长,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把握每个对的机遇对于人们来说或许太过苛刻,但是好的机遇总能让你成为不一样的,更优秀的。
把握每一次机会,做正确的事情,或许可以弥补过去的遗失。
主人公德秀一次又一次找到了自我正确的救赎家庭的方法,一次又一次承担起所有,这一切都好像在设定好的情节中进行,但却是德秀心里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最正确的机遇。
作为所有人的担当,一切都得独自承担,电影最后的镜头,成为内心最真实的呈现。
所有事情到最后也没有向任何人坦诚。
默自承担成为德秀在影片中的常态。
最近看了《美国往事》,其中导演在影片中的转场过渡运用十分新奇,回忆与现实的交叉让观众的心灵得以受到最大冲击。
在本部影片中,一个优秀导演的功力得到了最大的呈现。
转场十分了得,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都有出现。
“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关于韩国电影我已经不想再多费口舌了。
韩国电影看多了只有两种结果,一类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射,凡是看起来差不多的韩国电影,甭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能激发起观影兴趣。
如果再加上几位靠谱的韩国演员,那肯定是必看不可了。
还有极少一部分人是被韩国电影“玩”坏了,“打”怕了。
因为一部差不多水准的韩国电影就可以让你笑你笑,让你哭你就哭。
这部分人因为这个原因开始畏惧韩国电影,怕被韩国电影带起节奏而不敢去看。
在个人看来,这也是韩国电影的魔性所在。
亚洲第一无悬念,且已经推动(韩国)社会发展。
注意这里说的是韩国电影,不是韩国电视剧。
从去年看到《国际市场》的预告片开始,我就知道,又有好看的了。
首先说的是片名《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是釜山中区新昌洞一带的著名购物区,是一个地名,而不是类似财经频道里谈的关乎经济与市场规则的抽象词。
《国际市场》由现年四十五岁的黄政民主演,就是在《新世界》中演吊儿郎当的大哥的那位。
注意,黄政民现年四十五岁,有八块腹肌。
影片镜头由飞舞的白蝴蝶引入,落在一个跟老伴儿谈梦想的老头子身上,这老头儿叫德秀。
因拒绝卖掉位于釜山国际市场中名为“花家”的店,成了一名老钉子户。
而后德秀记忆犹新的过去时光与恍如昨日的历史事件相继铺陈,虽不是大起大落般游戏人间的潇洒岁月,却展现了一段无愧于灵魂的生命之旅。
在剧透警告之后可以发现开头五分钟老伴儿打了德秀三下,三十分钟时第一枚小型核弹引爆。
参考大饼脸的《辩护人》可以看出,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在第二次剧透警告之后老年德秀说出了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
德秀一生经历了625朝鲜战争,西德矿场派工,与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第二次,第二次出现船,第二次出现了小盆友争抢巧克力的情节。
并引出了家书:德秀感觉生在艰苦年代,是件幸事。
第二次角度扭转同样也在越南战争这个时期。
第一次出现船时,导演不知有意无意把中国给黑了,那场战争局势复杂,为了这部好电影我先忍忍。
第二次出现船时,导演又借剧中人之口说明去越南不是打仗,只是帮忙。
却没说清楚是帮哪边的忙。
而再来看看德秀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还得是那么大一条大船的船长。
从投奔姑姑的“花家”,到接手“花家”时德秀的巨大付出,再到老年德秀死活也不肯卖“花家”。
这家名为“花家”的店不仅没有易主,也没有改名。
影片最后白蝴蝶飞走,德秀说了看似莫名其妙的一句话,然后很坦然的答应卖掉“花家”。
不禁让人想起德秀小时候在街边替人擦鞋时脖子上挂的牌子。
“现在来不了了吧,年事太高了。
”影片开篇时的白蝴蝶很容易让人想到《阿甘正传》中的白羽毛,也有很多人说《国际市场》就是韩版的《阿甘正传》。
虽然题材相同,都是由小人物的人生展现时代的变迁,但个人感觉《阿甘正传》包含了太多太大的事件,而《国际市场》则更多的聚焦在了亚洲人民细腻的感恩之情与坚韧的责任之心。
“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电影就是好,一个镜头随意跨越两场婚礼,一个画面就可以连起两世人生。
然而德秀一生的艰苦与甘愿也同样是透过影片展现出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所看出的可能是气氛的过度营造与特技效果的大肆展现,也可能是看到了上一代人的生活不易而激发出了感恩之情。
个人看来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影片,如何直面灵魂、无愧生命,如何过好这一生。
“苦来我吞,酒来碗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德秀的名字来源于《国际市场》导演的亲生父亲。
开头结尾很好哭。
看这片其实就为哭一场。
略闹心
对韩国这段历史不了解我不感兴趣。电影角度讲,开头不吸引人,妆容造型也很不好,看不下去。
长兄为父!自己抗了太多责任,历经了如此艰辛…好在,最终还是幸运的!最终可以坦然释怀!
对豆瓣评分失信的第二部电影
不是潸然泪下,而是哭出声来。这不仅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史。正是因为一个个像男主角一样的人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大韩民国,成就了今天大韩国民的国家精神。这样的电影,太具凝聚力和煽动性,比任何意识形态宣传都高明!!
韩战 出国务工 越战 寻亲 怎么苦难怎么来 。。。太刻意了 反而效果不好
被开头“中国军队攻过来了 美军不要坦克了救难民“的地方给气乐了, 其结构现实与过去交错着算是好看,一生恪守父亲嘱咐的德顺也确令人动容。
把人物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各种磨砺愈发觉得人活着真不容易…曾经的苦,最后怎么也会释然吧……
关于“兴南大撤退”背景可以不了解,但是民众的惨烈在所有战役中都是相同的,历史的长河总是由民族的血与泪汇成。其实没有一些人说的“矫情做作”,但估计是我泪点过高,全程只有感慨无感动。
港台译为《半个世纪的承诺》《给父亲的承诺》比较正常,就是从娃儿初记事一直拍到老死的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我在想这种平白的叙事结构是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主题性任务,能在其中插入更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变迁,但这于电影本身太浪费了,情节严重冗余,家国和个人的交缠也不够紧密。德秀是个好人,但他不是个好看的人,黄政民能担起这个人物,但是浪费。浪费演员也浪费形式。泪点和笑点都中规中矩,在韩影里中等偏下。看点是年轻的黄政民(当然还有年轻的吴达洙)。
故事(其实应该说「韩战对平凡人的影响」这个切入点)不错,但剧本挺平庸。当然,和许多韩片一样,最烂的是无处不在的煽动性破坏影像的配乐。走失的妹妹是永远的泪点,我从走失一开始就哭了(年纪大了看不得这种。不过最后有点好笑,东雅直男辛苦却不被表扬的一生,只能背着家人抱着爸爸的故衣偷偷哭。
虽是催泪连环煽情炸,苦情苦出来的类型片,苦(哭)点不停,但也是实在受不了这种没完没了的煽。
中规中矩韩国版阿甘正传。
个人命运终究抵挡不过国家命运和历史的洪流。生在和平年代太幸福,老一辈都帮我们把苦难尝遍了 。
有点阿甘正传的意思,不过拍的实在是一般,一锅烩。离散家属寻亲那段挺感人的。
见过无数吃女人的家庭,没见过吃男人的家庭。严重脱离现实。作为男人可以出国打工,不就是种特权吗。所有女性角色都是工具人,真的有女人会喜欢上来就盯自己胸的男人吗?越看越不舒服。妆发也很糟糕
3.0。野心是瞄着韩国往事的力度拍的,可惜光是哭麻了没有用,全片没有电影感,状态很难进入情境,不过它跟一般的苦情片还是有些区别,你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真情实感,这除了有个非常厚重的历史背景外,它展现出的内心渴望没有情感绑架和道德绑架,是人性中比较原始的情感诉求,黄政民拯救了这个电影。
坐在我左边的老夫妻在边看边擦眼泪,也许是出生在那个年代所以更加感同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