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罗宾威廉姆斯是好演员,但是演这个角色明显偏老了一些,和女教师互动时还是有些出戏。
不晓得这种情况在美国或者欧洲是不是常态,就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过于平等和直白的关系,面对手淫、性交等敏感话题,中国父母肯定不会这么直白地和儿女这样讨论,但是美国父母就毫无顾忌?
儿子是学校的废材,只有一个更废材的同学兼朋友,不幸自我射死后,成为全校的怀念对象也有些不可思议,即便有他在同一学校的废材老师的父亲伪造的遗书和自传,即便是怀念了,也就是一时兴起,不大可能发酵到人人爱戴的地步,尽管是讽刺性喜剧,但剧情的不合理就使得讽刺的力度大大减弱了。
最后威廉姆斯脱光衣服跳入泳池的动机和意义也有些不能理解。
不要觉得这片子夸张荒唐,而是人类社会就如此夸张荒唐。
不要说有多少卡尔一样的孩子被人称为“怪胎”“智障”“畸形”,在学校被人欺负,被老师认为需要送往特殊学校……我们这个社会仿佛是不需要也不欢迎异类的。
人们的所有选择看似合乎现实的逻辑,实际却是一种趋于大同,生怕掉队的被选择,胆小懦弱的本质被强势的数量撑腰壮胆。
这种数量延展到整个社会,就是一种深刻的恐怖力量,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即便沉默着,有时也会让他们的眼中钉不得好死。
具体到这部影片,卡尔没心没肺不卑不亢的态度,反倒让人欣慰不少,当他在自己独特的趣味的手淫方式中意外死亡时,我以为导演在开玩笑。
一个根据观影“老经验”推测出的剧情路线,到这嘎然而止。
之后的发展,便进一步剖开了这个社会的表皮,迅速暴露出其内在的荒唐与悲哀。
影片以相当夸张的基调跟主人公急转直上的生活境遇改变告诉我们:看吧,其实这种事情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而且你们很可能都是促成其中的一分子。
被老爹包装过的卡尔迅速成为人们心中膜拜的文青偶像,他的死与他的文字相互催化作用,魅力无可比拟,促成一个巨大的供所有人意淫的舞台。
而真正写出如此智慧文字的卡尔他老爹,从始终的无人关注,到最后的被众人转脸比出中指,其实彼此都从未改变过。
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愿意拨开平凡不济的表象去欣赏他的智慧与善良,去除了包装,人们心中的圣经可以立刻变成一坨屎。
当然,除了同样“智障”的安德森跟邻居欧巴桑,愿他们永远那么酷。
尽管在IMBD上得到了7.4分的高分,但形式主义的猫说她不想看这片儿,“一听名字就觉着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你就自个儿乐呵去吧。
”起初我也以为真是一冲着父爱去的滥俗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有着作家梦、但写的东西从未被发表过、只能在一狗屎中学里做诗歌课教师、上他课的学生以个位数计且全是脑残的中年失意男单身父亲,撞破了智商接近于零蛋、满嘴脏话、从来都视自己的父亲为傻逼、除了上黄色网站、偷窥肥婆邻居换衣服之外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变态儿子的一次重口味手淫。
这样的开场,结合那样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接下来会是,父子之间经过一系列喜感的冲突、调和,终于相互谅解乃至和谐社会了的亲情故事。
没想到,故事推进了没多久,儿子竟然在一次手淫时HIGH过头把自己给勒死了,父亲不希望别人知道儿子死得这么丢脸,更不希望自己因此成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于是就伪造了儿子自杀的假象,还伪造了一封遗书。
这样的剧情进展又让我以为接下来会是,警方毕竟发现了儿子并非自杀、父亲为了维护儿子的名誉索性承认是自己亲手杀了儿子的残酷物语。
可是我又错了,故事的发展是,遗书被公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大家开始试着了解这个本来人神共厌的儿子,向父亲打听儿子的种种事情,父亲于是宣称儿子其实是个乖孩子、是个有思想的聪明人,于是儿子成了永垂不朽的精神偶像,而父亲则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名啊利啊女人啊的蜂拥而来……至此我才算明白,这个表面上讲父子关系的荒诞故事,其实是场彻头彻尾的反讽,从儿子意外死亡那一刻开始,电影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竭尽全力地嘲讽这个世界的病态:因为谎言,父亲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实际上,父亲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谎言高明,莫如说是因为整个世界实在空虚、伪善、荒谬、无聊到了何种程度。
疯子尼采说得好,当整个世界都已经走上了歧路,把不折不扣的谎言当作真实,并要求别人也同样说谎的时候,真相还有鸟用?
父亲登上全美知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既要装哭,心里却又非常得意,想放声大笑,却又只能硬生生憋住,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不知道是笑还是哭了,那场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唯一的遗憾在于,电影的最后,父亲到底还是在以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图书馆的庆典上说出了真相。
窃以为,这样的安排其实削弱了故事里那种极致的讽刺力量,大可以这么玩:父亲在庆典上继续洋洋得意,大家继续顶礼膜拜,儿子的身影在空中浮现,沉默地看着一切,所有人都不再具有面孔,沉默如冷水一般迅速渗入一切,而一切又在沉默中黏糊糊地溶为一摊,儿子也在那里边溶化,怎么喊叫都无人听见……
有人说反讽过头了,最后人人皆翻脸无情,令观者感到无趣。
真是这样吗?
其实最后Lance说出实情之后,虽然挨了一耳光,但片子的侧重点并没有放在人们如何“翻脸”上;相反,镜头随着Lance一路狂奔至泳池,脱衣,跳水,赤脚回到家里,其后又与邻家孤儿寡母看自己喜欢的僵尸片……这是全片最最令人放松的部分,因为Lance终于撕掉面具,承认谎言,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我常说人来到世上,生、死皆不由自己决定,但起码在世的这段时间可以掌握,所以应该好好接受自己、爱自己。
连Kurt Cobain也说:Wanting to be somebody else is a waste of the person you are。
可惜现实生活中,随波逐流、虚情假意才是混下去的前提。
这一切在片中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态度展现出来的:导演并没有想要说教,他只是把人性当中的这一面给你看,让你自己去下结论。
如果观者有过至亲好友(在中国,特别是农村)离世的经验,应该不难产生共鸣。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福州,Richard遇害以后,那些原本与他要么素不相识要么交恶的人,是多么急切地想要表示他们和他的亲近,插手根本就和他们屁关系都没有的事情,在葬礼上喝得烂醉然后摔跤……你每天就生活在这些人当中。
电影只不过把他们集中挑选出来,放到一个相对密集的空间和时间里了。
但是它叙事的风格并不是鲁迅那种“投枪”和“匕首”式的辛辣讽刺。
相反,我觉得这片子很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毕竟片名World's Greatest Dad暗示了这会是一部“亲亲小妈”式的家庭伦理片,不是吗?
来自“我们是电影奇客”网站的评论(http://wearemoviegeeks.com/2009/06/cinevegas-review-worlds-greatest-dad/comment-page-1/):‘World’s Greatest Dad’ is a film all about risk, and Bobcat shows no shame in the dark and twisted way he unveils his characters. How some of those characters react to the world and what occurs to them is as black and as divisive as a comedy can get. Yet, Goldthwait barrels through, never once apologizing to his audience for the audacity his film holds onto. In the end, it all works towards the film’s ultimate success. Goldthwait has created a grand achievement.‘World’s Greatest Dad’是一部关于风险的电影;导演Bobcat以黑暗、扭曲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而且丝毫不以为意。
有那么几个人物,他们应对世界的方式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达到了喜剧般的黑色和分裂。
然而,Goldthwait一往无前,一次也没有为他的影片所坚持的大胆态度向观众道歉。
最终,这部片子必将大获全胜。
Goldthwait创造了不小的成就。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配乐有点喧宾夺主了。
家乡里人们形容某事很荒诞很戏剧的时候就会说“这事真电影”。
此手法很巧妙,电影变成了个形容词,电影是假的但很电影的东西却是真的。
这个被我发现很电影的电影叫最伟大的父亲,瞟了一眼演员表发现了罗宾威廉姆斯,这个喜剧出身的小老头最先出现在我眼的却都是些略显悲情的角色,死亡诗社里令人敬仰的精神领袖,心灵捕手里沧桑落寞的背影让我心生寂寥,若不是老友记里看他那极具天赋的客串打死我也不信他是演过喜剧的。
言归正传主角父亲当然是他,电影前段压抑衰颓自嘲的调调跟美国丽人有一拼,总之是有一个失败又心地善良的老父亲和一个一无是处的混蛋儿子。
本以为它会像姐姐的守护者一般打出催人泪下的亲情牌,如父亲将儿子在自己的无边无际无私无求的教导和爱中熏陶改造之类。
哪知电影进行到一半儿子竟然死了死因:**,像普通小混蛋一样的荒唐结局,现在父亲的角色没有相对的对象了,只剩威廉姆斯孤身一人了,再没有实现一段可歌可泣的亲情之旅的途径了,我很奇怪他还怎么成为伟大的父亲,而此时电影才似乎刚刚进入主题,威廉姆斯开始正式走上舞台,他美化儿子的死亡原因,却不想那篇忍痛写出的伪遗书感动了生活周遭的所有人继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子变成了青少年乃至所有人群的精神偶像,自己更是享尽了所有荣耀和利益。
我很迷惑,不知道它讲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干什么,父亲所作无可厚非,他不过是为了儿子的体面和帮助其他人,但现状依旧让人觉得别扭,当然最后父亲说出了真相,但转变得略显突然。
影片开头是父亲是独白:我最害怕的是死时孤老一人。
而结尾,父亲无忧无虑地和那些所谓失败的怪人一起大嚼爆米花看肥皂剧。
剩我一时惘然。
后来想了想,安慰自己道,或许伟大的父亲跟父亲这角色压根无关,它不过讲的是人的惧怕、恐慌和对生活的态度,儿子不过是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父亲说:我知道我的儿子是个混蛋,但我爱他。
实际上父亲对儿子的依赖更多,儿子可以让他摆脱孤独,摆脱对未来的恐惧。
美国人不太擅长或者说是不屑于絮叨亲情,所以我看姐姐的守护者时感觉更像中国电影,背着父亲去上学之类的。
伟大的父亲才是美国的思考方式:关于个人的人生思考,关于个人与周遭人们,关于这个千奇百怪的社会的思考。
结尾老父亲无忧无虑洒脱坦然赤条条地跳进游泳池似重生,但我知道这不过是个美化了的结局,那般个人与周遭的矛盾会一直伴随他,当然让人庆幸的是他不孤独了,他找到了同样被周遭不承认的知音朋友。
这部片子是喜剧???
看了影片后只觉得伤感。
这个父亲不够伟大?
看了别人的影评后只觉得无语。
一个不被认可的老好人,怀揣一个从未实现的作家梦,还有一个丢人现眼的儿子,人生之衰,莫过如此。
儿子生前,他努力维护儿子的尊严虽然儿子从不领情,儿子死了,他只是想把儿子想象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个可以被世人认可的孩子,儿子却意外的成为了英雄和偶像。
这些并不是这个老爸事先可以预想的到的呀!
我想,这只是一种伟大而深沉的父爱,儿子不成器,可是心里却想美化他,这一点都不虚伪,也并非刻意的沽名钓誉。
这种感情反而比一般的父亲来的都高贵和难得。
这种从天而降的荣誉反应的只是世人的肤浅和盲目。
爸爸最后选择了坦率的承认谎言,继续真实的活着,却被别人看成了欺世盗名的骗子。
真是个荒谬的世界。
噢!
原来大众心里的标准并不是你的心灵美不美,而是你的面具美不美。
可是可爱的爸爸选择了摘下面具,让那些世俗的眼光去见鬼吧!
有又老又丑的女邻居和又傻又笨的小朋友真心的喜欢上了这位loser。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真正的美是用眼看不到的,要用心才可以体会。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好莱坞所有成功商业导演的那种蠢蠢欲动的愚蠢动机了——他们要让这个可怜的父亲讲出事实!
理由很简单,也是我广电总局的一贯审片原则:主题一定要积极向上!
这个在影片中看似消极,其实特别TMD积极而和谐的结尾毁了影片前面一切的铺垫。
真的需要这么虚伪地扣题吗?!
真的有人想让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吗?
有没有人理智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消灭谎言跟那些想消灭四害的街道办大妈一样可笑。
不管你承认与否,谎言就跟你吃了拉出来的东西一样,永远会真实存在下去。
谎言也分好的,坏的;大的,小的;良性的,恶性的。
别见着谎言就立马搬出小时候爸妈老师教你的那套“打倒理论”。
也别总觉得自己说了谎言就成了伪君子了,就成了虚伪的坏人了。
如果你非要这么做,我告诉你,你可能得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欺骗自己,好让自己怀揣着“我是好人”的心人格分裂般地过完下半辈子。
我不觉得电影里的父亲坚持这个谎言有什么不好。
既没有伤害任何人,相反还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他自己。
唯一伤害的就是某些人信奉的“说谎不是好孩子”的理论。
电影里的儿子基本上就是个垃圾。
当他的父亲说出真相的时候,我觉得潜台词好象是说,垃圾就是垃圾,别做梦了,如果你们像我的儿子一样在混,你们也是垃圾。
你们的内心不可能还有什么深沉的东西。
你们唯一幸运的就是在自慰的时候采用了正确的方法!
瞧,说真话多好!
FK!
电影的结尾以为让父亲讲了真话就让他从此不再虚伪了。
其实,反而让他从此开启了更加虚伪的生活。
不信,你从现在开始一直讲真话,绝不讲假话。
我相信,不久你就会收到SB俱乐部的邀请函了!
博弈论里有“囚徒困境”,我沾它点光,起名“乞丐困境”。
人们总会赞美和引用某人说的某段话.觉得那是真理。
其实那句话,之所以鼓舞人心让我们激动不已,之所以是我们等待的话,成为我们想听的话。
只是因为从“正确的人”的嘴里说出来而已。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in the world" 甘地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本记下来;海淀桥下的乞丐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手机拨打110。
甘地说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期望;乞丐说的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如此的超额,以致于让自己无法面对和承受他比自己都强的事实。
怎么容许呢?
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们迅速的拿起了武器,利用我们作为高级于“乞丐”的社会认同,对他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判决。
而作为乞丐,如果真的不小心搞了点深度,琢磨出条真理,他是要勇敢的向周围说出来,还是要顺从和实现大众对他的期望和判定,仅仅把“真理”和很多人的一块钱放在那个盆里呢?
PS:一直很赞ROBIN选的剧本,而且他貌似迷恋当老师...好为人师啊,一部比一部深刻。
如果说死亡诗社让我痛哭流涕后热血沸腾,而这一部则让我痛的连哭的力量都没有了。
对人性涓涓小溪般的描述,却如此TMD露骨。
我很惭愧。
总的说来,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很有想法且拥有着令人没办法容忍的喧闹气息的喜剧故事,全部都是围绕着一个男人展开的,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和随后发生的连锁反应之后,他意识到曾经完全不被他看在眼里的东西,最后竟然变成了他的快乐之源……原来心灵上的孤独与环境方面的孤离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别。
过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的兰斯·克莱顿(罗宾·威廉斯饰)不得不学习是如何让自己彻底地安顿下来,他一直梦想着要成为一位声名显赫、家财万贯的作家,可惜至今为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一所高中当诗歌老师。
兰斯惟一的儿子凯尔(达里尔·沙巴拉饰)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混蛋,时刻不让他的爸爸安生--凯尔正在和他们学校里可爱迷人的艺术老师克莱尔(阿丽克谢·吉尔莫饰)约会,显然,她并没有严肃对待这种不成熟的爱情,即使她已经公开承认了自己正在和学生谈恋爱的事实。
随后,一场无法形容的怪异的意外事故的发生,让兰斯发现自己正在遭受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惨剧,不过这同时也代表着他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机会,他突然之间需要面对的是所有名望、财富和流行的可能性,满足了他曾有过的一切梦想,他很快就有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了。
幕后花絮 【不同寻常的电影之路】 影片由从喜剧演员晋升成为电影人的鲍勃·格德斯维特(Bob Goldthwait)自编自导--从电视现场节目和真人秀的世界里一路走来,算算也过了20多年的光阴了,不过迫使格德斯维特跨入电影行业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他想要讲述一个自己真正能够把握的情感故事,格德斯维特说:“哪怕最后只有一位观众看到了我的电影作品,我也算是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了,因为一位热情的观众足以让我兴奋到几天都没办法阖眼,所以当我获悉《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得到了参加圣丹斯电影节的许可时,忍不住浑身上下都在激动地颤抖……我之前拍摄的那部《莫惹是非》(Stay)也曾参加过2006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类的竞赛片单元的角逐,那一次自然成为了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回忆--我觉得电影节上的观众要更具有包容性和接纳性,甚至已经到了一种有点荒谬的地步。
正是因为有了那样一次愉快的经历,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和朋友们一起拍摄我们都想看到的那类电影作品,根据自己的主张,游离在主流电影工业之外。
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达成所愿的话,和热情洋溢的观众们一起观看我们制作的电影,那么我在这个圈子里经历了超过25年的洗礼之后,也算是终于找到了我真正喜欢的东西了,而且我感觉自己在这里要更加地快活、自在。
” 鲍勃·格德斯维特曾经说过,如果他能拥有一台时光穿梭机的话,那么他一定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给当时只有22岁的自己发出警告:“千万别拍《金牌警校军》(Police Academy)系列电影。
”其实了解格德斯维特的人都知道,正是这套系列影片奠定了他在喜剧行业的表演风格,即使到了现在,观众仍然最认同的是格德斯维特在镜头前有点疯狂的搞怪。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地致力于电视剧的幕后工作,并最终找到了真正值得为之付出的兴趣所在--电影制作。
格德斯维特最新的电影作品《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拥有的就是一种顽皮的智慧,算得上是对那种愚蠢的生活中的失败者的一首颂诗,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带点讽刺意味的自恋狂,由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饰演,因为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方向。
对于鲍勃·格德斯维特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无疑代表他记忆中、继《莫惹是非》之后第二个最值得骄傲和纪念的完美亮相,当他看到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观影的人群发出了满意的赞叹之后,忍不住泪流满面,格德斯维特承认道:“那种感觉真的是太疯狂了,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我意识到不仅仅只有一个观众喜欢它的时候……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圣丹斯电影节才制作这部影片的,但是在独立制片的领域里,我发现自己要更加地自由、不受约束,我甚至能够感觉得到大银幕和观众之间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可怕的联系--我想,这也是我继续在电影之路上一路前行的惟一动力。
我对为自己的名望增添无谓的光环并不感兴趣,不过我也从没有产生过自我厌恶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好演员。
我知道自己非常擅长喜剧表演,有本事让观众发出大笑声,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 -有的时候,我领着女儿去洛杉矶的艺术学院看一些著名的喜剧明星的现场表演,看过之后她总是对我说,‘爸爸,你真是一个糟糕的演员。
’我知道女儿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决定寻找另外一个我真正喜爱的事业,比如说拍电影。
” 而鲍勃·格德斯维特之所以会对电影制作产生这么强烈的兴趣,最初的时候还要源于别人对他的请求不断地拒绝,格德斯维特表示:“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人愿意雇我拍电影,没想到这反而激起了我对这个行业的无限热爱,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不断地充实自己,就为了有朝一日不让人再拒绝我……当我还是个少年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夜总会的舞台上表演单人喜剧了,学习如何才能在人前制造出快乐的气氛,让观众从中获得乐趣,那个时候我才20岁。
后来,我身边都是做类似的表演的朋友,我反而对这片舞台渐渐失去了兴趣。
很快,我就成了一位喜剧专业户,渐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我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开心果’--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的原因,我要告诉22 岁的我,别接下《金牌警校军》的工作。
其实有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回想,如果当时我直接去电影学院进修充电,是不是现在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呢?
也许我对电影制作始终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下,并不是什么坏事,相信没那么多专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我反而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怪胎”同盟会】 《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更像是一个对所有生活中会碰到的棘手问题的综合,然后再以喜剧的形式讲述出来,鲍勃·格德斯维特解释道:“我想这也是罗宾·威廉斯愿意参与进来和我一起制作这部影片的原因,他所看中的正是故事里突出的喜剧重点和人物性格……我只想拍摄一部能够真正让自己发笑的电影作品,一般情况下,我看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的真人秀会乐得前仰后合,还有像《临时演员》(Extras)和《办公室》(The Office)这样的电视剧也非常符合我的笑点--所以观众们能够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中找到很多类似的喜剧元素,里面全都是我喜欢的内容。
当我回想这其中的原因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我本来就属于工人阶级,生长在一个的天主教的家庭里。
就电影方面来说,我能从伍迪·艾伦 (Woody Allen)的作品中找到很多共鸣,这个在曼哈顿的犹太小老头实在是太有智慧了。
我虽然从没上过大学,却爱死了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全部都是根据他从自己的生活提炼出的元素和人与人的关系改编而成的喜剧故事,我想这些影片对我可能产生过更加深远的影响。
” 从《莫惹是非》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鲍勃·格德斯维特所关注的都是一些跳脱出主流文化之外的人物,他似乎对这些“怪胎”和生活中的失败者拥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格德斯维特说:“基本上而言,我的作品都是对焦在一些‘局外人’身上的,我惟一关心的就是这些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的失败者的命运,而且每次我一看到围绕着类似的‘怪胎’展开的电影故事,就忍不住开始发狂……这些人物在影片中都是通过一种很有气概的描写方式展示出来的,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想要变得举足轻重,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手段--不过这里面最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原来反传统文化早就已经不再流行了。
” 总的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并不是那种会让人产生如沐春风的舒服感的喜剧作品,有的时候甚至会感到些许的痛苦,包括一些精神不济的颓废,不过鲍勃·格德斯维特制作这部影片的本意其实并不是要让观众感到难过,他表示:“我还记得有一天我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然后就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灵感,当时我的想法是,‘这可能是最让人震惊的电影概念了。
’不过一般情况而言,我制作的影片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至少对结局的处理应该是最先明确的,然后再以此往前类推……那种感觉就好像罗宾·威廉斯的角色兰斯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我是不会和那些对我不友好的人扯上关系的。
’” 鲍勃·格德斯维特决定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圈定在独立制作的领域里,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的是一个不拘一格的自由空间,格德斯维特继续说:“反正这里有的是‘怪胎’可供挖掘……虽然我连这种类型的电影是否有观众群体都不知道,但是当我走进这个行业之初,就没把心思放在所谓的市场前景上,我只制作自己真正愿意拍的东西--所以对于我来说,我需要担心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发生过。
” 之所以选择制作这种“小型”的独立电影,倒也不是因为预算方面的考量,鲍勃·格德斯维特承认道:“我当然也有过一些比较‘费钱’的电影想法,只不过我对这些故事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不想单纯为了制作而制作,甚至在某些地方做出妥协化的处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懂什么叫做合作……而且我实在是不愿意经历一家电影公司过于繁琐的程序,那样只能完全扼制住我的讲故事空间。
比如说我的上一部影片《莫惹是非》,里面有一个人物原型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哥哥,我可不愿意让别人在旁边指手画脚,对我说我的哥哥在影片中看起来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
包括这部《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在内,我从不轻视任何一个出现在画面中的角色,我关心这里的每一个人物,也许他们中有一些让我感觉没有那么疯狂,但并不代表我就会弃之不顾,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在创作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就会想起普莱斯顿·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要知道他的影片都有点像是寓言故事,全部是由里面的角色来驱使着内容上的发展的,显得非常具有现实主义风采,然后他还会在里面添加一些喜剧的作料--在这一方面,我采取的是一种和斯特奇斯非常相似的故事表现手段,由此来衬托出来里面滑稽搞怪的那一部分。
”
很喜欢,符合我的价值观。
罗宾威廉姆斯演的男主角是一个混得不咋样的中学老师,写了n本书稿,没一个被出版社看中的,有个上中学的儿子,跟他文艺老爸相反,对音乐、电影、文学、体育等等统统没兴趣,在学校也不招人喜欢。
有次这孩子在家玩自缢式自慰把自己给搞死了,男主角回来当然哭个半死,哭完想想还得为亲者讳,就伪造了一封遗书,弄出孩子是对世界绝望所以自杀的假象。
几乎没什么人来参加他儿子的葬礼,男主角回到学校,同事和学生们更有意无意的躲避他,他的诗歌课就剩三两个学生了,同为教师的漂亮情人也投入其它人的怀抱。
只有他又老又胖的女邻居,和他儿子唯一的朋友,一个瘦弱阴郁的男孩在他身边安慰他。
正在这时,峰回路转,媒体把他写的那篇又有文采又有深度的遗书公布出来,死去的孩子顿时成为青少年偶像(不是因为文笔好,是因为自杀这件事值得炒作),学生们全跑来他的诗歌课,他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本来脚踏两只船的情人同事也公开了和他的关系,在他以他儿子日记的名义出了书之后更被邀请参加脱口秀,他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要把图书馆以他儿子的名字命名。
在命名典礼上,他对着那些疯狂崇拜他儿子的学生和满脸期待的老师们说出了真相。
愤怒的情人甩他耳光,学生也竖起中指,但他只是跑到学校游泳馆,脱掉所有衣服,从跳台跳入泳池。
(多么直白的象征)他丢盔卸甲的往家走,他儿子的朋友走过来对他说,我知道那是你写的,你写得很好,别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是老胖女邻居、儿子孤僻的朋友和他三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他们最爱的僵尸片。
这就是我所认同的。
如之前在讨论《骇客帝国》里叛徒赛弗的选择时说的,真实是幸福的基础,真实的荒漠胜过虚幻的完美。
真实是1,虚幻是0,再少的欢乐美好乘以1仍有欢乐美好,再多的欢乐美好乘以0都等于0。
我宁愿只有一个又老又丑的胖女人和一个阴郁古怪的孩子爱真实的我,也不愿无数人疯狂迷恋他们以为是我的那个人。
PS.有很多人说,男主角说出真相不合理,故事是为了迎合符合道德教条才硬拗成这样。
是啊,对那些把追名逐利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且觉得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的人,对那些从来也没觉得做真实的自己有什么重要的人来说,男主角的行为确实“不合理”。
但别忘了,男主角一直以来就是“loser”,就甘于做一个“loser”,那些“幸运的降临”在其身上的一切,当然是很多人想要的,但未必就是他想要的。
很多人觉得他为做真实的自己放弃了太多,太可惜,可如果那些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放弃了又有什么可惜的?
人家觉得为那些虚名小利放弃真实的人生放弃做真正的自己才真叫可惜呢。
有什么不合理呀。
85
荒诞,但我喜欢。
原声很好听
太特么诡异了,不太能接受,而且说教意味浓烈。
闹剧!
很喜欢robin,所以看了这部片。最后他跳入池中并且露出真正快慰的笑容的那一幕很美。
杯具啊杯具。
84分钟的时候,他儿子喜欢的那个歌手 布鲁斯·洪斯比 Mandolin Rain 曼陀琳的雨 很好听。
What the hell!!
导演想要讽刺这堕落不堪的社会,揭露这些人人皆知的虚假人性。但如果社会中种种导向都是为了利益,何必当了婊子还去抢那微微的贞洁牌坊,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人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导演砸了牌坊,老爷子那么卖肉的最后一跳给片子赢的了一颗星的幸苦风!
人死了才永恒赞美,所有一切都是假的
死得好
我曾经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what do you do?where do you go?what do you say?and how do you know?i'll say who cares,when people stare,i will make myself invisible.
父亲的失败人生在儿子意外而又尴尬的死亡之后有了转机,本意只是为了掩盖那样的不体面,最后却阴差阳错改变了许多事情和人。父亲一定觉得讽刺荒谬和可笑,可是他找不到出口去发泄去揭穿去指责,最后只好用一种不管不顾的姿势跳进真相。会后悔么?也许吧,可是内心终于平静。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is ending up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all alone. "结尾三个人的画面好温馨~PS..Robin爷最后那一裸,重口味啊-3-..Queen和鲍鱼爷唱得UP亮了~
因为Under Pressure,给了我一个比较爽的结尾,其他就真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咋就一次都没笑出来呢。八过Bruce Hornsby的音乐倒是给我留下了印象。
音乐好!!!!
深刻的闹剧,看著太揪心了,減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