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蛮强大威武的,平时也不喜欢小小事情就天女散花我写点小小的东西仅仅留作自己回忆的念想悄悄的,学会做一个妈妈说的,内心强大的女子因为,那天记得最清楚的你对我说的是:“不哭”昨天 是你走的第二周,就是大人们说的二七烧给你的包,都是我用不娴熟的书法写的,不是最漂亮的,希望是你最喜欢的七天的时间,我还不了你照顾我20年的恩情每天拿着小盆上洗手间为你打温水的时候,我都在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回家,你化疗时候,我只赶上最后一次的最后一天你第二次医院住院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赶上你走的时候,我就赶上了你那生前的7天你留给我7天,我是不孝女······我晓得,你后来愿意忍受着手已经被针扎肿的痛苦,在医院吊着营养液其实只是为了延长时间等我回来······我调研,我他妈调个毛调为甚么上苍对妈妈这么不公平我总接受不了哪些坏人为什么不造这种罪,却让我妈妈来承受这种地狱的痛苦一辈子辛苦操劳,尽心尽力爱我们一家人她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这事实。
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老天爷也许是嫉妒妈妈开始幸福了就要无情夺取我和姐姐用再多的泪水,也唤不醒你了眼睁睁的,看着一条生命的逝去我们无能为力。
如果可以,我想再抱你一次温存的身体但是,现在连最简单的最平凡的所有已近变成奢求、妄想我们永远爱你,你也永远爱我们!
幕后花絮: 《世》片根据著名作家张洁日记题材的散文改编。
影片通过一位女作家诃的回忆,叙述她为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母亲看病、治病直到送母亲远行的心理历程。
作品带有强烈的女性色彩。
通过主人公对母亲刻骨铭心的再领悟、再体验、再认识,引导人们如何对待那些尚健在的父母,如何让父母们不要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同时又让人们不要在父母离去之后再感到遗憾。
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马晓颖(马俪文),今年才31岁。
《世》片是她的处女作,仅有198万的低成本投入,但却拍成了一部电影精品。
马晓颖说,她早在1996年就读到了《世》书,她是一口气把书看完的,并马上寄给她的妈妈看。
“当时妈妈正在天津伺候长期不在一起生活、患食道癌晚期的姥姥,妈妈很快给我来了长途,说她看完以后很难过,书中讲的很多情节正是她面临的,书里的问题也让她思考和自责……然后让我震动的就是姥姥的离去对妈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妈一下子就垮了,直到现在妈还内疚地念叨自己对老人的种种遗憾……”正是从那时起,马晓颖决心把这个作品搬上银幕。
马晓颖认为,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女作家诃对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世界前后的经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做过些什么、我们所做的是母亲心里所想、所能接受的吗?
马晓颖说:“影片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对孝顺的体现方式作了新的探讨。
有些儿女给予父母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尔去看看,说些敷衍了事的话,直到有一天父母病重或临终,才慌手慌脚痛心地守护身旁……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都会有下一代,都将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下一代人对上一代的爱总是欠缺的。
”导演的话: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抒情风格写实的电影,讲的就是感情,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朴素的电影,但它的情是深入人心的…… 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女作家诃对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世界前后的经历,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做过些什么?
我们所做的是母亲心里所想、所能接受的吗?
故事中的中年女作家对她老母亲的爱以及爱到极致恨铁不成钢反生恨的表现方式,她的逆反心理和善良美好的愿望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力量。
女主人公对妈站起来的目的希望值的升高和现实的残酷所产生必然的结果……我是非常爱你的,我期望你会好好的,好到我们大家都好好的,可是你不好了,我就想法让你好,我耗尽所有的精力你却没有达到我想象的程度,反而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那倾注整个巨大的爱里面有奋争、挫折、压力、磨难、急躁都顶到极限。
性质变了,逆反心理出现,它变化成抱怨和愤怒,但本质没有变,爱是依然存在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用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有些虚弱…… 现在这里还有一个要说明的社会问题就是孝顺的体现方式。
有些儿女生活的富足使得父母不再发愁衣食住行,给你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尔去看看你,说些敷衍了事的话,他们只要让父母认为:你的孩子过的不错,你们就过好你们的吧……但是什么是好呢?
有标准吗?
仅仅是吃喝不愁的日子吗?
还谁有耐心真正能和父母沟通感情呢?
微乎其微。
更别说听从他们的意见,大多数长大的儿女都认为和父母有障碍没话说,爸妈不了解我,我也不想知道他们,好像觉得根本没必要交流,中间的隔阂直到父母真正出现了问题,病重或临床,才慌手慌脚通宵的守护身边,体现进一步的关心……我们有没有真正用心去询问过我们的妈妈或爸爸:您快乐吗?
您幸福吗?
您满意吗?
您在精神上还有什么需求?
您这一辈子还有什么遗憾的吗……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都会有下一代,都将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下一代人对上一代的爱永远都是欠缺的,这种永久轮回的性质根本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尽管是在表明一个社会问题,但决不尝试说教。
(芷宁写于2002年初夏)看过多次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在文中反复地述说着母亲去世前后的点点滴滴。
同样作为母亲的孩子,估计很多读者会和作者一样心潮起伏、默默流泪。
而且,这种触动心弦的阅读会令人产生一个想法——倘若把此书改编成电影,那该是件多么好的事情。
当然,把此书改编成电影是很有难度的,但也很值得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并不是妄想,就在刚刚落幕的长春电影节上,这部影片面世了,而且十分引人注目。
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囊括了该电影节的优秀华语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是此次电影节的最大赢家。
很多观者都认可这样的评价:影片成功地通过一位女作家为母亲看病直至送母亲离去心理历程的回忆,叙述了主人公对母亲感情的刻骨铭心的领悟历程。
片中的女作家由著名演员斯琴高娃主演,斯琴高娃的演技自不必多说,而影片导演马晓颖对大众来说却是个新面孔,而且这个新面孔还很年轻,年轻到令人惊讶,“她简直就是一个小姑娘”,一个小姑娘如何执导得起如此有内心分量和感情激荡的戏码?
看来这个小姑娘不容小视。
该片是马晓颖的电影处女作,初次执导就一鸣惊人,实属难得。
而她的得奖感言则更有个性:语言是没有力量的。
如此,在她看来电影镜头是有力量的。
片中母亲的饰演者黄素影是老一代电影人,可以说导演选角选的妙,你很难把她和片中的那位慈爱的怕给子女添麻烦的老母亲分开。
此次她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着实不易。
观众看到她在电影中的表演时都禁不住落泪,这样的年纪了还要时而拖着病体跑步,难免令人为她捏把汗,也有感于她的敬业精神。
电影拍得出色,和之前所下的功夫不无关系。
开拍前,认真的斯琴高娃曾写信给马晓颖表达自己的感悟:“……每次阅读时的内心投入,使我无法按捺心头起伏的波澜,常常不能自已,需要很长时间调整呼吸和情绪方能安静,我深深感到我们的题材是个神圣的使命。
”打动演员和导演的是原著里的母女情,而且这种感情也的确能打动观众。
果然《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给了观众们一次心灵上的震撼和思考,而且的确该片风格“朴素而有力”。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诞生也是历经磨难的,可谓"波折像片名一样长",影片曾在1998年首拍时流产。
年轻的马晓颖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打造,终于将这个故事情节独特,充满温情和伤感的新鲜影片呈现给观众,而这部电影的全部投资只有198万多。
在这里,不妨体会一下张洁这部书里的精华吧:“一九九一年七月底,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体也分崩离析地说垮就垮了。
好像昨天还好好地,今天就不行了,连个渐进的过程也没有。
”“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他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地失去。
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的伤痛。
” “在这样的变故后,我已非我。
新的我将是怎样,也很难预测。
妈,您一定不知道,您又创造了我的另一个生命。
”“我还有什么奢求吗?
我等不及和妈来世的缘份,她不能解脱我想念妈的苦情。
我只求妈多给我托些梦,让我在梦里再对她说一次,妈,请您原谅我!
”“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
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641849_d.html)
再看---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已经第几次看这个电影,我已经记不清了。
小说也是看过的,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过这本书。
还记得,那封面变黄,有些残破。
每次看,我都深深的感到,做母亲的伟大。
可我们做儿女的又有什么时候能真正理解了那份伟大。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子欲养而亲不待。
到那些时候,也许等我们真的想弥补也就快晚了。
影片根据张洁同名小说改编。
讲述的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女作家终年到处奔波演讲,无暇照顾年老的母亲。
八十多岁高龄的妈和心爱的猫及雇用的小保姆住在一处简陋的家里。
一日,当小保姆兴奋地告诉妈诃来看望她时,妈第一反应竟然是先拿起电话去听。
她看到母亲的衰老,十几年视力几乎为零的母亲被检查出脑瘤,做手术后被她强迫锻炼。
她是希望妈健康的活着,可是,年事已高的母亲还是走了。。。
最疼我们的人,就这样走了。
愿我们做儿女的,都能早点理解母亲的不易,早点把母亲对我们的爱回报给她。
愿我们的母亲晚年都能够健康,幸福。
2007年5月27日 10时39分11秒来源:补
看过很多遍每次都变红鼻头红眼睛的大白兔导演用最古老最俗套最简单的桥段演出了不俗不简单的电影,讲情,油而不腻它完整且真实,真实的可以感受到完整的感情,一个倔强的老太太倔强的生活在这个电影里最后她轰轰烈烈的走了...倔强的老太太有时候心猿意马有时候倔强到让人捶胸有时候沉默的可以忽略掉她的存在...每一种有时候都是一种关心,一种疼爱,直到每一种都变成了习惯,习惯的被疼爱却不发觉,唯有失去了心里仿佛突然多了一片空白时才开始注意那个来自习惯的源头此时想起那段经典到俗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却没有如果
一个知名的作家,他母亲却有着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人走到这一步,跟她以往的经历有关,她的思想已经被锁死了,她的认知没有,那就更没有正确的行动。
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要坦然面对这一切,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好好生活的时候就好好生活。
我是一直这么劝自己的,但我做的不够,在工作上用心太多太多了。
因为工作放弃亲情,放弃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要找回来,我不能再这样了。
否则等我要死那一天,我是会后悔的,感觉不值了。
给妈妈的信2006年2月18日星期六丙戌狗年正月二十一 从今天开始我再也没有和您说过一句话。
我心里回想着昨晚和您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睡吧!
明天就好了!
您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昏睡,整整一个晚上您都很安详。
我们期待者明天到来,期望有奇迹出现您可以恢复健康,或者和平时一样也行。
早上您呼吸沉重的沉睡让我们都很不安,请来了医生告诉我们留心观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诊治方案。
其实早在十个月前我们就拿到了您的诊断书,我们知道您一直都不是很相信西医,我们这次也不相信,所以换了一个又一个医生,一家又一家医院,完全一致的答案,肾功能衰竭,只有两个月。
当时我看着医院中的您的背影我......................... 十个月来我们战战兢兢害怕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不知道那天真的来临我们该怎么办?
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从早上开始我们轮流在床边和您说话,大家都很无助,其实也很无知,更是无能,我们到最后谁也不敢把结果告诉您,大概您也是理解我们这些懦弱子女吧,一直也是闭口不谈后世料理。
现在每个人都在那里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告诉您。
我看着一个一个亲戚来到家里,来到床前,又一个一个走到客厅中坐下,我心中很是恼火,你们是不是都在那里等着最後的结果。
我想把您叫醒赶他们走,您快醒来吧!
我想把您扶起床,咱们走吧!
离开他们,让他们找不见,我想现在让世界末日到来,我想就这样依偎着您一起变冷。
下午17时,舅舅摸了摸您颈边的脉搏,告诉家人穿衣停床,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许我再碰您,因为您的入殓仪式开始了。
我跪在水晶棺旁边,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棺内的您,我在口里默念:您动一下,动动啊,我好把您扶出来。
您躺得好安详啊,比所有时刻都要安详。
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我妈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事的时候不知说过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她发现她怀了我的时候,爸爸并不同意要孩子,但是妈妈觉得年纪不小了,坚持了下来。
难受,呕吐,争吵。
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生下了我,白白胖胖,爸爸也爱上我。
所以随着经历的增多,我越来越相信,我这一辈子就该为我妈妈也做出牺牲,去爱她。
因为我的父亲我一直不觉得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他都没有保护好我的妈妈。
以前我不懂,现在我觉得,既然你不能保护,那我就要来保护。
因为我脑海里的所有记忆,都是我妈妈接送我上学,带我去医院,给我开家长会,为我做一切。
我不能不孝的说我没有父亲。
可是在我日渐长大的过程里,他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
有的时候心里苦涩甚至觉得自己是单亲家庭。
妈妈的家。
姥姥姥爷八年前相继去世。
大舅不在这个城市,并总是出国工作。
小舅精神有病,自顾不暇。
她没有亲人,没有化妆品,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享受,没有家,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丈夫的呵护,她有的只有我。
所以我现在,在飞了二十个小时才能到的地方,想到她,心中柔软抽痛。
有时候想,独生子女就该有牺牲为了父母。
但自己想想,不是为了别的。
她对我,我对她,都是最重要的。
她的生命在我这里延续。
为了她我要过的好,我也要让她过的好。
每次想起我的母亲,我几乎不能自已的流下眼泪。
他是我心中永远的柔软
电影在一首无比悲戚的歌声中结束。
我盯着屏幕,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都说这是部不择手段煽情的影片。
我不可否认,但还是认认真真的被它煽了回情。
不过,与其说是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被那个叫做母亲的人感动。
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体会到那份深情。
看着电影,脑子里就一直在闪现那些关于她的片段。
我想,我怎么也该为她写点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的录像里,她兴奋的抱着我,逗我说,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
我笑得露出两颗刚刚长出的小牙,高兴的喊:好,好。
那时候的她那样年轻,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她的样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子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有着小女人天生的妩媚,温婉可人。
我想起,那些练钢琴的日子。
每次都是她带我去。
从城南到城北,需要倒两辆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两次的钢琴课从来没有中断过。
而我总是不努力,老师数落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她也默不作声。
记得她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看看人家妈妈,跟着她孩子多风光,我跟你去只有挨训的份。
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贪睡的我总是起得很晚,然后一边吃饭,一边让她站在身后为我梳小辫儿。
她的手很轻很柔,不敢弄痛我。
她总是给我编两个麻花辫,还在下面为我绑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
我想起,初中的我脾气很坏。
每天中午午休醒来后都带着一股冲天的“起床气”。
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叫醒我,桌子上摆着她一中午没休息为我洗的水果,我总是气得看都不看一眼,或者抓起一把摔门而去。
而她也总是不生气,默默的锁好门跟在我后面,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和我上学的地方相同。
我想起,高中住校的日子,每个星期她都来看我一会。
没买车之前,她每次都是挤公交。
她都是提着好多水果和一大桶饭菜在我的校门口等我。
水果都是洗好的,菜都是我最爱吃的。
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家里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她隔三差五请好假来陪我一起住。
每次她来,都会变着花样的为我做我喜欢的饭菜,洗好我所有积攒的衣服,晚上11点下晚自习,她都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
每次不让她接,她总是叨叨,再不接,就接不着了呢。
回想自己成长的日子,总觉得那些还并未走远。
就像影片中的女儿说的,总觉得自己的母亲还年轻。
可她就那样老了。
看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早,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老了。
她在家里捣鼓了个小花园,每天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还养了两条贵宾狗,天天忙着操心它们的吃喝拉撒。
她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
现在,每次挂在QQ上,她总是给我发些家里的花或者狗狗的照片。
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叨叨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听。
可是我从来都是应着她。
因为我知道她是我妈。
妈就是那个你对谁不好都必须要对她好的那个人。
她是带着多大的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带着多少隐忍和坚强让我们长大。
同样,我们要有多爱她,才能换回这出生就注定欠下的深情啊。
影片的最后,女儿的女儿“书包”站在门口,她却像她的母亲一样,拿起了电话。
这意图很明显,每个女儿都会变成母亲,每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
我在想,会不会总有一天,我的母亲也这样,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却习惯性的拿起电话。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条件反射,一个让所有身在异地,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酸的条件反射。
而我,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离我而去,身在遥不可及的异乡,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当将要被“备皮”的母亲急惶惶的叫来摄影师,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生疏的摆出POSE;当头发被剃光时,老太太两眼无神,孤独的坐在凳子上,摸摸自己的头;当她固执的想要拆去床边的围栏,说像监狱;当女儿为了锻炼不去服她,她自己默默的爬着去上厕所;当女儿抚摸着母亲的头,说等你好了,我们去收拾新家,到北海去划船,到舟山公园走走,到王府井商场去买一套新衣服;当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行将远去,在黑夜中望着自己女儿的背影,眼里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神情……这些细节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深深的疼,疼过之后,又深深的温暖。
这些天很奇怪,一做梦就回到我的家乡,跟妈妈在一起。
是想家了。
一个“家”字,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读书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温暖。
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幻想着,毕业以后留在杭州,或者去香港上海,闯一番自己的新天地。
但我越来越想待在他们身边。
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油城安家落户,有时间的时候去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对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呢。
曾经为自己的爱情纠结不已,他为什么就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爱我呢。
曾经为朋友的背叛困惑不已,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对她那样对我。
但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无私的来爱你。
除了你的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好好爱你的母亲!
电影本身确实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删了其他好片却依然留着这部电影,有自己的理由。
因为它真实,因为它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活生生的。
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父母病重,自己工作繁忙,那时人们会如何处理?
是怎么度过的?
心路历程怎么样?
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浓缩的生活版,或许那就是生活,残酷而又动人。
任何认真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些感慨,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们。
而我,从电影中看到了某一天的自己和父母,有些难以接受,但终究是要来的,电影让自己更明白了些“生活”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很多道理不经过是没办法感受的,但是感受到的时候又通常太晚,他们给的爱,已经是最无价的礼物,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如何不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没有离开,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爱我的人们你们从不曾离去,只是开始从远方注视我们。
那种又爱又恨的亲情很难解释清楚
好好的一个剧本好好的一个题材被导演毁了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啊!不入戏啊!一见斯琴高娃就没感觉了!
影片没有小说好看,不过妈妈这个词已经足够让人感动。
以前不敢看,后来不敢重看。
百善孝为先,马俪文导演太懂老人了,这部电影跟《我们俩》一样好、一样真实,看的心里有点乱,回头得看个喜剧缓缓
斯琴高娃演的太过了
催泪良剂,真心不敢认真看。。。认真看肯定是哭得一塌糊涂。。。
太煽情了,亲情是软肋啊!片尾哭了!总是记得看过的一个片段,一人哭着说,我没有妈妈了!那个撕心裂肺啊!
各方面都难以下咽。整体可以归纳为:传统孝道下自虐自嗨文化一览。
前半部一直禁不住的泪奔,想念在天堂的外婆。连续看了两部马俪文的片子 跟《我们俩》一样 这同样是一部很难用评分来界定的影片 马俪文将老人刻画的相当真实
还是我们俩好
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唯有女儿才是妈妈的小棉袄;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父母赐我们世上一遭;老太太很可爱,斯琴大妈表演太真实到位了。
人总有老的时候
没落泪,但在斯琴高娃老师的身上我依稀看到了我母亲的身影……在我婆婆住院的那段时间里,焦虑,不安……却是那么深爱
我也觉得斯琴高娃老师的表演太过用力,以至于那种本该深切而质朴的情感不被凸显。黄素影老太太您真棒。
凑合吧,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那些强烈不必去渲染。电影很僵硬,也许是导演的问题,也许这样的题材本来也很难发挥。
马俪文的处女作,整体很好,但在故事衔接和场景转换上还是有点生硬。老太太表演自然不必说,斯琴高娃还是给人感觉用力过猛。我们相互伤害,我们相互折磨,我们相互深爱,我们相互依赖。而影片的结尾似乎预示着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不能理解这电影为什么分那么高,不能理解我一直特喜欢的女演员为什么把这角色演的像个疯子?当虎妞演的??电影里的母亲演的真好,但是怎么看都想是被女儿活活逼死的,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