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再来回想这部电影,觉得它以调侃的语气道出民族问题,比许多人包括导演自己所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正统天主教的法国中产爸爸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穆斯林,以色列和中国人,原本指望最小的的女儿能够找个正统法国白人,条件差点无所谓恨不得是个男人就行,结果老四却偏偏找了个非裔黑人,黑人他爹还是个根深蒂固反殖民主义的强硬派,于是各种种族梗简直不能更欢乐。
男主法国中产老爹算是法国白人的代表,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在非法裔的女婿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压力面前,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法和不满,并且极力表现出台面上的政治正确。
这其实也是欧洲白人在越来越深化的民族融合面前所面临的困难。
政治正确并没有问题,相反它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女儿是自己的,法兰西兼容并蓄的传统也是自己的,自然不是想不管就不管的。
既然要接触,用政治正确来压抑本能的愤怒,并且维持表面上的平和也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手段。
所以政治正确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道德准则,也是西方社会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稳定的手段,毕竟已经发展到这一步,逆民族融合是不可能的。
但是政治正确也是不够的,昨天的巴黎的恐怖屠杀虽然更多是法国外政的结果,但其后续的效应必然会影响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民族政策。
法国何去何从,欧洲何去何从,现代文明又如何应对IS这样反文明的极端保守主义,确实都是无法预计的问题,但未来的迷人之处也恰恰在于不可预知性。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比如女婿之间会吵架打架,但是就事论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
中国女婿虽然不同意岳父的观点,但一直保持礼貌微笑只是为了不让气氛尴尬,不让场面更僵,是在维护岳父的面子,很多中国女婿都是这样保持中庸之道,他们觉得跟岳父没啥可以吵的,毕竟又不是和岳父过日子,凡事还是拎得清的。
但在法国岳父眼里,这就是刻意谄媚,岳父宁愿中国女婿跟其他两个女婿也吵起来,好让他继续挑刺,因为挑不出错就不能证明把女儿嫁给他是错的。
可是相反的,岳母却觉得这是三个女婿中最好的,毕竟脾气这么好又不挑事的女婿简直太难得了,在其他两个孩子般的女婿的对比之下,这个中国女婿显然更加成熟稳重一些,关键他能包容他们家有心理问题的女儿,岳母是站在女儿这边的。
还有第一顿饭是中国女婿做的,为了避免冒犯其他襟兄弟的宗教信仰,他选择了骆驼肉,在对待“外交”问题上,细心和稳妥也是中国人的好品质啊。
法国岳父总看不惯中国人的面面俱到,觉得这很装,但是起码人家女婿把该有的排场给你了呀!
总之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好多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导演安排了一个大家都放下种族偏见,真爱跨越了种族的大结局。
试图用这种和而不同的开放精神去打动观众。
电影背后也在传递着导演隐含的一些价值观念,比如巴黎是一个具有开放的,包容的城市,并传达着作为法国人的优越感。
同时我怀疑导演信奉天主教,法国文化,天主教精神会得到认可,或者说可以感染,同化他人,不论他的宗教和民族是什么。
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对中国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一些刻板印象。
后两者我不熟悉,但是对中国人的印象,比如上挑的眼角,对外国人来说过度的尊敬等等由于我作为中国人这个主体身份,在看到这些调侃时,会产生一些反感。
但导演同时有安排了一些中国人的“优质”印象,好像又把中国人看到影片时的反感给抹除掉了。
通俗来讲就是,“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
在这心情波动起伏中,我们便对电影加深了感受时间,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影#《 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 》《Serial (Bad) Weddings》《岳父岳母真難當》7.5/10法國電影界真的是精神分裂,而且是極端分裂,一邊情色文藝高逼格,另一邊搞怪低俗無節操,這部《岳父岳母真難當》說盡所有種族歧視笑話,把法國人心裡牢騷都抖出來曬太陽,讓人笑足兩個小時,開心到爆漿。
法國保守天主信徒家庭4個女兒,前3個分別嫁給猶太人阿拉伯人中國人。
老爸老媽可憐巴巴苛求小女兒找一個白皮膚天主教法國人,能在老家教堂舉辦一場傳統的天主教婚禮,想不到小女兒卻先斬後奏帶回家一個非洲黑人……法語本身語速極快,法國人動作又誇張,平時生活就已經很喜劇化,再燒上一把現在最熱門的“種族歧視”的幹柴烈火,簡直能把抑鬱症患者搞成狂笑不止。
法國類似題材電影有過,狂打politically incorrect 笑話牌也不是新意,但是這群人就是能鬧得你捧腹大笑。
演員為了加劇衝突,把各種族面具化僵硬化,自黑和互黑生生不息,真是擔心導演編劇會被瘋狂綠教徒報復啊!
裡面很多對白都是含有豐富隱喻,字幕組只能直譯,剩下的靠自己領悟。
比如他們一家聖誕節走進教堂,鄰居就在低聲嬉笑“Family of Benetton"來了。
(Benetton 是衣服品牌,它們口號是“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
)很多類似妙趣橫生的對白,讓人回味無窮。
心情不好或者週末想放鬆一下的,強烈推薦此片。
PS 電影譯名是一門藝術,法語原名直譯是 what have we done, God! 但電影英文名是《Serial (Bad) Weddings》,中文版豆瓣名字《岳父岳母真難當》,我覺得還是港版翻譯《非常4女婿》更加吸引。
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旧式传统资产阶级家庭中有四个女儿。
一年,一年,又一年,三个女儿嫁给了阿拉伯、犹太、中国丈夫。
岳父岳母大人在婚礼上几乎笑不出来。
十八个月后,她们去参加外孙的割礼,割礼结束后的,几家人在中国女婿家聚餐。
席间,由于讨论割礼是否是野蛮的,阿拉伯女婿和犹太女婿 首先爆发冲突,紧着几家人都卷入冲突,最终以中国女婿对犹太女婿的一记掌劈咽喉告终,不欢而散。
之后岳母几乎患上了抑郁症,她经常去神父那里倾诉,神父貌似也并不敬业,一边听一边在那里刷淘宝,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牧师袍。
岳母决定采取行动以缓解这种局面,她邀请三个家庭来家中聚会。
他们用心的布置,搬出三女儿的怪异画作摆在客厅,买了三只火鸡,分别用犹太方式,穆斯林方式,和中国方式进行烹制,席间,虽小有冲突,但大家慢慢的开始包容理解他人。
之后三个女儿的家庭也开始来往,相处融洽,设置合作生意。
即便如此,岳父岳母终究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可以和一个正常的法国天主教徒组成家庭,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小女儿身上了。
小女儿的男友终于亮相,是一个黑人喜剧演员,小女儿也因为几个姐姐的婚姻对父母的打击,迟迟不敢将真相告诉父母。
假期间,小女儿在机场送非洲男友回家,男友求婚,并说他们的家庭是绝对开明的,也让小女儿必须向父母公布恋情。
回家后的小女儿,经历了一场父母安排的相亲,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但话不投机。
小女儿终于向父母坦白了自己已有男友,即将结婚,只是在最后时刻任然隐瞒了男友的黑人身份。
回到家后的非洲男友同样面临问题,对于他与法国人的婚姻,他的父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开明。
准非洲女婿终于到了面见未来岳父岳母的时刻,开心的岳父岳母大人又一次遭受打击。
三个姐姐姐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们也希望四妹妹可以有一个符合父母医院的婚姻,他们跟踪非洲男友,拍到他与一个女子进入酒店的照片。
以为胜券在握的他们将照片拿给四妹妹时,却被斥责无聊,女子本是自己男友的妹妹。
婚礼终是要举办的,两位母亲也渐渐认可对方,但双方家长通过视频商谈婚礼事宜时,两位父亲间仍然是浓浓的火药味火药味。
婚礼前几天,非洲亲家来到法国,非洲父亲对这个多民族融合家庭的完全无法接受,两位母亲却在商谈具体的婚礼事宜时渐渐产生了友谊。
随着婚礼的临近,岳父大人的情绪几近崩溃,他决定卖掉房子,甚至说出可能要和妻子离婚。
几个女儿知道父母间的冲突,小女儿也纠结于自己的婚姻的将造成父母的离婚。
婚礼前一天,两位父亲去钓鱼,并进行最后的谈判,他们说出自己都不支持这段婚姻,也与对方发生了争执。
在共同钓上一条大鱼后,他们决定去找个酒馆,讨论如何这场婚礼,谁知在之后的交谈中两人越谈越投机,一同去购买甜点时被店家认为是来砸场子的,报警将二人带走。
这时两位父亲完全与家人失联,焦急等待的小女儿去河边寻找父亲时,发现带血的手帕,他们认为两人一定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小女儿再也无法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决定放弃婚礼,离开小镇,回到巴黎。
第二天,从警察局回来的两个亲家开心的告诉大家他们很支持这个婚礼,但这时被告知小女儿已乘上开往巴黎的巴士,无法参加婚礼,两位亲家追上巴士,做了最后的弥补。
婚礼如期举行,漂亮的新人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岳父大人也决定邀请自己的妻子开始一次环球旅行,去每个女婿的家乡看看。
法式幽默,对不同种族包括对法国人自己的讽刺,吐槽。
但这种幽默的度却也很难把握,也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看这部片子前刚刚发生了巴黎一家漫画杂志被残忍屠杀的事件。
感谢ceéline推荐的法国喜剧,虽然看完是有作业的。
法语课上看这部剧的时候,大家一起笑疯。
老师推荐我们看了很多的喜剧,但是这一部是我觉得最好笑的一部。
因为在这部剧里,其实笑着笑着还能发现很多小感动,比如父母对女儿的爱,爱的包容爱的释怀,又比如女儿对父母的爱,爱的迁就爱的退让。
剧里的大家都很可爱,可爱的开撕,又可爱的维持和平。
前部分讲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阿拉伯人,犹太人,中国人,三位女婿和法国岳父的相处已经很搞笑了,后部分本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身上的父母(希望她嫁一个法国人),结果小女儿爱上了一个非裔黑人。
剧情可谓一路高走。
不说太详细反正嫁了啦。
有一个小剧情我很感动,小女儿的婚礼双方爸爸都很反对,黑人爸爸说“就像油和水一样无法融合”法国爸爸说“但是卡布基诺和牛奶就可以完美融合”嗷嗷嗷,触动哇最后是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啦
1电梯里大家对取名默罕默德的吐槽2中国人说要给大家做烧狗肉 所有人沉默3第一次聚餐中国人用鸵鸟肉给大家做的 因为有穆斯林不吃猪肉4犹太人黑穆斯林6岁才割礼 他们出生就割了5岳父指着大女儿充满抑郁的画说 你最近画风越来越活泼了呀6岳父走了之后 三个女婿的互相吐槽 阿拉伯都是小偷 身为犹太人不会经商 中国人鸡鸡小7岳母去穆斯林那买清真火鸡 然后店员说中产阶级老人都信穆斯林了 法国没救了8岳母刚和穆斯林哈拉完 直接走进中餐店9岳母走进中餐店 店员吓了一跳 问她是不是卫生检查员10岳父岳母在准备晚餐时候 岳父说 赌20块中国人最先到11岳母指着中国女婿两个黑头发女儿 说和你姨妈长的多像啊12岳母为三个女婿刻板印象了三个烤鸡 结果女婿换着吃13大家一起吃火鸡时候 讨论犹太幽默和阿拉伯幽默 然后问中国女婿中国幽默什么样 中国女婿说没有14岳父岳母还不知道小女儿找了黑人 睡觉前讨论说 还好小女儿正常 没有全军覆没15岳父岳母第一次见黑人时候 等的时候说迟到了10分钟 还好应该不是中国人16岳父岳母见黑人时候说 我们家马上可以凑齐彩虹的颜色了17三个女儿讨论黑人的时候 说小女儿找了个黑人 就像黑人的俗话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8岳父把院子里树都砍了 女儿说院子跟亚马逊雨林一样19三个女婿说岳父岳母已经三个女儿嫁给外国人 再嫁一个黑人就像福岛核泄漏一样糟糕20黑人猜三个女婿时候 先指了中国人 然后大家说 对 中国人都长一个样21岳父说要卖房子去环游世界 因为女儿们找的女婿启发了他22警察局那里 4个女婿都说是一家人 把警察直接吓住了23为了劝小女儿结婚 岳父和黑人爸爸抱在一起说是最好的朋友 小女儿说手帕上有血 黑人爸爸说我们歃血为盟了
念大学的时候,我还是文艺女青年。
认真地选修电影鉴赏课,尝试着啃哲学著作,只喜欢不出名的乐队,直到我接触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它们让我意识到,「看电影原来是一件如此难受的事」「回归普通青年的审美真是当务之急」「再装X尼玛绩点就要不保了」!
所以提到法国电影,我的大脑几乎被「文艺」「高冷」「看不懂」刷屏(不是法国电影的错,是我的错)。
但,作为法国2014上半年的票房冠军,「岳父岳母真难当」一点也不高冷,反而接地气,好玩,混杂着现实和童话,温馨和搞笑。
我记忆里上一部类似的法国电影还是2008年的「欢迎来北方」。
「岳父岳母真难当」讲述了一对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夫妇如何与四个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女婿斗智斗勇的大团圆故事。
看完我才发现,原来不管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是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都在纠结着「全球化」问题。
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们头疼「如何移民」「如何转移财产」,而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们正好发愁「拿这些移民怎么办」!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好玩的话题,尤其是各国人民齐撕逼的时候。
「岳父岳母真难当」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撕逼素材,所以,为了让大家对较充分地get他们的「撕」,我贴心地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二字再加重点下划线),如有异议,欢迎讨论或当我没说 :)既然是法国家庭,那我们就先从法国梗开始聊起。
---【别叫我岳父,我听得不舒服】称呼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第一个坎,毕竟交流是从打招呼开始的。
不仅仅是法国,西方国家普遍倾向于直呼其名,不论长幼。
这道理老生常谈了吧?
但在真正的交流中,我们的中国脑子还是会有些换不过频道。
比如中国女婿不过是想体现一下自己对岳父的尊敬,所以恭敬地叫了beau-papa,老丈人却听得一身不舒服,默默为中国女婿扣上了「马屁精」的帽子。
这真是天大的委屈,「谦虚」「赞美」是中国人民友善的示好,直线思维的老外们却以为自己真的牛逼到让人献出膝盖。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下次遇到外教或者外国老板,别叫teacher或者boss了,他们会摸不着头脑,还是直呼其名吧!
【弥撒,决不能错过!
】法国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
很多人以为天主教就等于基督教。
这样讲是不对的,天主教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如果百度一下「基督教」,你会发现它的派系纷繁复杂,整整列了几个表格。
但所有派系都属于基督教(Christianity),因为它们都信仰耶稣。
之所以有这么复杂的支系,简单来讲是因为基督教的两次「变化」。
从耶稣在罗马帝国的偏远山区传播教义起,到11世纪中期(也就是天朝「水浒传」好汉们嚷着上梁山的时候),基督教都勉强还是一个大家庭。
但梁子早在700年前就结下了。
4世纪的时候,一位机智的罗马皇帝把帝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上了皇帝,也就是东罗马和西罗马。
本来罗马帝国的东西部就讲不同语言,有不同文化,这差异就如同豆花吃咸吃甜一般难以调和,所以,国家一分为二之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最牛逼另外一个是山寨,反应最强烈的就是两边的教会。
不管是西边罗马的教会,还是东边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都想当对方的boss,以至于在此后的700年间,他们一直在撕逼,直到11世纪终于彻底决裂。
西边的教会称自己天主教(Catholicism),是现在大部分西欧国家信仰的宗教,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以及本片中的法国。
而东边的教会叫东正教(Orthodoxy),听名字就知道他们对于「正统」「正宗」的执着。
信仰这个教的国家主要在东欧地区,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
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变化」。
虽然分裂,两派皆有不同,但仍都属于传统保守型。
基督教的第二次「变化」就不仅仅只是教会撕逼这么简单了,国家元首人民群众都统统参与进来。
那是500多年后的16世纪,历史背得好的小伙伴已经想起来了,这是地理大发现的世纪,殖民时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这些词啥意思?
简单来讲,就是「需要钱来开路,人来办事」的时代。
钱和人从哪里来?
中世纪最有钱的就是教会了,教会公职人员们都过着奢靡的生活,主教甚至连走路都不用,有专门的人负责抬他(当然厕所还是要他自己上的)。
人们的理想工作就是成为教会人员,因为那是铁饭碗,估计就跟国考当上公务员差不多。
而教会的钱则几乎全部来自劳苦大众爱的供养。
所以在缺钱缺人的情况下,就有人提出来了,「不用跟教会交税照样能得到救赎,只要你信耶稣」,而且「你要很节约,把钱都省下来多做事」。
而且他们还倡导,「天主教的仪式太多太浪费时间了,我们就选其中两项来执行吧,多下来的时间,我们好好工作,天天向上」,于是就这样,钱和人的问题解决了。
这就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而这些观点也成为了新教(Protestantism)的主要思想。
新教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旧教,即天主教,东正教,大家对仪式、「圣经」解释等问题意见不同,所以彼此也撕了很久。
新教觉得上不上教堂都无所谓,心里有上帝就行,但旧教对仪式是非常看重的。
所以,「弥撒,决不能错过!
」,对于典型的天主教法国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
不过,从现今的土豪程度来看,信仰新教的国家普遍赢过信仰旧教的国家。
比如英国,德国,北欧五国就比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豪」。
而英国的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比西葡的殖民地巴西,阿根廷强一些。
现在,法国信仰天主教的人数一直在减少,人们对宗教的坚持和重视也不若过去(或许在天主教失宠的众多因素中,「豪不豪」也占那么一点点分量吧)。
比如,电影中岳母在告解室向神父倾诉她的苦恼时,神父却在欢快地刷着淘宝。
这也许令传统保守的法国人感到无奈惆怅,但反过来看,丢下一部分的传统轻装上阵,跟着时代不断更新也未尝不是好事。
-太久没更文,羊年头篇,我准备用真心和诚意回应一个月以来在微信(订阅号:Annstand)上给我留言催更的亲古们。
现在就为大家呈上「岳父岳母真难当」第二篇。
Merci beaucoup!
上次我们只聊了两个法国梗,一个关于称呼,一个关于「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撕逼故事(阅读上篇,回复「2007」),算是开胃前菜。
这次我们聊聊法国的移民故事。
讲到移民国家,我们的理解一般是美国,加拿大,澳州,新西兰此类「欧洲屌丝们离乡背井抢人家地盘」建立起来的国家。
这样的理解不算完全。
事实上,欧洲许多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瑞士荷兰,也是移民国家,与美国不同,它们属于现代型的移民国家,移民们不是来同化当地人,也不是来抢地盘,更不是来建立国家,他们来,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平常我们提到法国人,脑补形象基本是白人。
如果时间退回到100多年前,这确实没错。
可在今天,法国人的外貌特征已经很模糊了。
除了白种人,黄种人、黑人都有可能是法国人。
电影里,四个女婿分别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科特迪瓦人,为什么是他们,编剧是随便选的吗?
当然不是!
这样的组合就是法国人口构成的缩影。
短短一百年,法国人口结构为什么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跟20世纪初起法国经历的几次移民潮关系密切。
别误会,法国移民不是从20世纪才有的。
严格来讲,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法国已经有移民进入了。
主要原因是工业劳动人口不足。
跟英国靠圈地运动把农民硬生生赶到城市来做苦力不同,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把农民们圈出来,所以只得依靠移民们来当工人,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转型。
当年的移民们大多来自于周边的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因为地域相近文化相近(可自行类比江浙沪之间的关系),他们对法国的影响和冲击并不大。
20世纪二战期间,大批犹太人(大女婿)(犹太人梗我们后面再聊),因为法西斯的压迫逃亡到法国。
尽管法国人老被吐槽又懒又不靠谱,但法国一直坚持不懈地为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政治难民移居提供庇护所(虽然自己都被打得要死不活的),可见「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当年)不只是喊喊。
二战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法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劳动力来重建经济,政府鼓励邻国人民移过来帮帮手,但效果不大显著(当然不会显著,隔壁邻居自己都缺人呢)。
于是法国想到了过去的老熟人:他们的非洲殖民地群众(阿尔及利亚Algeria(二女婿),科特迪瓦Coate d'lvoire(四女婿),摩洛哥Morocco等)。
果然,前殖民地群众非常配合,一口气就占了移民总数的大壁江山。
这样势头甚至延续至今。
如果查看一下每年移民法国的人口比例,你会发现几乎有一大半都是来自非洲的友人呢。
另,不要疑惑为什么二女婿来自非洲却是白人。
非洲本来就分为「白非洲」和「黑非洲」。
「白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区,比如摩洛哥(Morocco),阿尔及利亚(Algeria),利比亚(Libya),埃及(Egypt)。
这些国家的主要人口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才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非洲,即黑色人种占大多数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黑非洲」。
现在,移民法国的队伍依然庞大,如果不考虑非洲阵营,当仁不让的老大就是亚洲大军,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中国人(三女婿)。
传统的中国移民一半以上都来自浙江,特别是温州,青田,瑞安这三个地方,他们在法国主要靠开餐馆,或开小型加工厂起步,再「先富带后富」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过去发展。
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语言不通的)亚洲人在底层打拼是异常艰难的,要生存靠的就是各种吃苦各种耐劳,而素有移民传统经商传统的浙江人尤其有韧性,所以能在法国站稳脚跟。
关于他们的故事还有专门的电视剧,名字就叫「温州人在巴黎」。
(海报也是让人蛮醉的)相较于传统移民,现在的中国移民又有了新的特点,三女婿就是代表之一。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并不一定是土豪才有这个能力)选择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学习,其中法国就是留学机构强推的地点之一。
在法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对法国而言)也不能小觑,现在大概3万,人数仅次于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生。
很多人念书之后因为签证优势留下工作,做着做着也就做成移民了,其中做金融的尤其多(请参考三女婿)。
跟传统开餐馆的移民相比,这类移民更接近法国的主流社会。
PS,本来打算写三篇就OK的,但写到第二篇,我猛然发现:尼玛才三个point,我的draft list还没写到一半啊!
所以,各位,这是个比我的想象大一点的坑,且容我慢慢填吧!
-2016.6.18写上一篇「岳父岳母真难当」影评已经是一年多前了,没想到这一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朋友给我留言,问我什么时候更新填坑。
每次都回复谜の微笑的拖延症girl,这次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回一句“现在更”!(虽然拖了一年多也没什么值得理直气壮的><)。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关注微信公众号Annstand,回复「ff」,就能收到我为大家准备的线上观看链接了(简直想给贴心的自己一个泳抱)。
前两篇文章我们聊了基督教的撕逼故事,也提到过法国移民潮, 知道电影里四个女婿(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科特迪瓦人)正好代表了法国移民的人口结构。
这次,我们聊点更具体的,把注意力好好集中到大女婿犹太人身上来。
大女婿也不负众望地在片子里提供了不少犹太梗。
<图片1>▲ 比如,为什么要戴上小白帽披上白披肩?
▲ 比如,岳父大人这印象哪里来?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得先想想:犹太人究竟是谁?
初中历史课讲到「纳粹大屠犹」时,我脑子里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纳粹们究竟是怎么分辨出谁是犹太人来的?
明明大家都是白人,长一个样呀!
不止我分不清楚,就算在犹太人最多的国家美国,有同样疑问的朋友也不少,看看Quora(美国版的百度知道)上的提问就知道。
<图片3>不像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如果你仔细看,你基本可以猜出大概。
我个人觉得,分辨出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的长相也不是不可能(耶,我是不是很厉害)。
但犹太人实在很难猜,从2000多年前,这个民族就开始流亡到世界各地,大部分都很难直接从长相上进行识别。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犹太人可能是白人,黄种人(中国开封犹太后裔),或者黑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
而且,这里我们讨论的还都是从DNA上验证是有犹太血统的,没有犹太人基因但因为宗教信仰或婚姻等原因成为犹太人的群体暂时不在讨论范围。
所以,怎么分辨呢?
犹太人自己说他们有jewdar ( jew radar ),如果对方是犹太人,他们的第六感就能感应到。
是不是真的有jewdar这回事我是不知道啦,不过,我知道「套路」一定是有的。
# 长相有特点?犹太人的长相并不是完全没有辨识度。
看看这几位犹太大神,从左开始的Albert Einstein,到中间的Woody Allen,再到右边的中国人民老朋友Henry Kissinger先生,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你可能也发现了:他们的鼻子都蛮大的,而且形状似鹰勾。
对此,英文里有专门的术语,叫Jewish nose,甚至还有学者在做关于它的研究。
除了鼻子,也有人说犹太人长得有点像老鼠。
这听起来有点racist,但我之前看过一部犹太人自己画的漫画,讲述父辈在二战时期如何逃脱纳粹缉杀、侥幸存活的故事,里面所有的犹太人的脸都被画成了老鼠,而且这本漫画的名字就叫 Maus (德语老鼠的意思),是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 波兰裔犹太漫画家Art Spiegelman的漫画作品Maus#着装有讲究?如果说样子辨识难度太大,着装就相对简单不少。
传统的犹太服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头上的小帽子,叫做Kippah(有的中文翻译叫「基巴」,我也实在很无奈...)。
<图片6>▲ 犹太人的Kippah如果留心观察,犹太人之间的Kippah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大女婿是白色,而跟小孩割礼的犹太人是黑色。
在有的情况下,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同的教派,具有一定的宗教甚至政治意义。
Wikipedia上的解释说:- 锡安主义的犹太教,男信徒所佩戴的Kippah是用羊毛钩针纺织制成,强调他们是神圣的以色列子民;- 传统派犹太人男性,佩带的Kippah是用绒毛革制造,颜色以天蓝色为主色,蓝色属天空和海水的颜色有圣化的印记;- 哈雷迪犹太人男性,所使用的Kippah是用黑天鹅绒毛纺织,黑色属神勇之意;- 保守派犹太人男性佩帶的Kippah是绸缎编制,白色属圣洁之意。
当然,大部分犹太人的生活也没有严格到百分之一百遵循这些规则,他们可以自由选择Kippah的颜色和款式,除了重要的宗教场合,平时也不一定非要佩戴。
除了小帽子Kippah,他们还有特色披肩Tallit。
再上一遍图,看看披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图片7>有没有发现披肩末端有不少流苏(Tzitzit)?
据说,这些流苏的来历是:耶和华为了让以色列人远离不良性关系和外来宗教的恶习,所以在他们衣服四个角位上缝制了流苏,虽然,远离恶习和缝制流苏之间的逻辑我实在不太看得懂(摊手)。
但总之,出现在披肩或者衣服边上的流苏,是非常典型的犹太人着装特点。
# 都是什么姓?如果从外表和着装都看不出来,我们还有一个办法——看姓氏,虽然不是百分百靠谱,但准确率还是挺高的。
-Cohen/Levi: 如果是这两个姓,基本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犹太人,这是两个著名的犹太部落名。
-stein | -berg/-burg | -mann/-man,或者姓氏开头的Sch-:这些姓其实大都是德国姓,因为二战的缘故,很多德国的犹太人移民美国,所以这些姓也因为打上了犹太人的印记。
比如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比如Bob Dylan的原名其实是Robert Allen Zimmerman,比如Starbucks创始人Howard Schultz。
-ski/sky/cky/dzky | -cik/-czyk | -vitz:还有各种来自东欧的「斯基」「奇克」「维茨」,也是犹太人常见的姓。
- 或者你见到某人的middle name是ben的(比如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David Ben-Gurion), 他也可能是犹太人。
因为Ben在希伯来语里表示Son,David Ben-Gurion翻译成英文就是,David, the son of Gurion.凭着以上三大特征,我们大概知道犹太人是谁了。
回到文章开头,岳父那句话还记得吗,「我原来以为犹太人都有从商的天赋」。
是的,犹太人赚钱的能力一直被世界膜拜,已经近乎成为民族传统美德了。
他们究竟多能赚呢?
答应我,看到后面千万不要惊讶地叫出声来。
这是Brandeis University做的美国犹太人口分布图,颜色越深,表示犹太人比例越高。
很明显,犹太人聚居的地方集中在东北部和西海岸,而这两个地方正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图片8>▲ Brandeis University做的美国犹太人口分布图具体到行业和企业,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你熟悉的名字或品牌都是犹太背景。
金融界同学们心驰神往的华尔街巨头Goldman Sachs, JPMorgan,The Blackstone Group, Citigroup 都由犹太人创建或掌握在犹太人手里。
美妆界的大佬Estée Lauder, Max Factor,快时尚界的Gap, Levi's,Calvin Klein,奢侈品界的Diane von Fürstenberg,Ralph Lauren全由犹太人创立。
让Starbucks开遍全世界的传奇人物Howard Schultz,恩,我们上面说过了,也是犹太人。
更别提,互联网世界的超级大咖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关注Annstand微信,点这里,看他的推荐书单),之前出现在「100 COOL PEOPLE」里的我的女神Sheryl Sandberg,以及Google大神级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统统统统都是犹太裔。
而且,好不意思,这还不算完,他们还有一片广袤的天地——M.E.D.I.A!
<图片9>图片太小,大家可能看不清楚,这张图的全称叫Who Controls Your Mind 2015 (是谁在控制你的想法)。
里面列出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媒体和娱乐公司,标红的部分表示由犹太人创办或掌握(黑色的部分表示未知)。
其中包括了做电影的21 Century Fox, Columbia Pictures, Paramount Pictures, Walt Disney, Warner Brothers, Universal Studios(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好莱坞电影不是出自这几家公司之手),做新闻的The New York Times, ABC, CNN, ESPN, USA Today, Reuters,等等等等。
数据说,犹太人口在美国只占2.2%,但45.8%的传媒界高层管理职位都掌握在犹太人手里(这数据只包括了向外表明犹太身份的高层,估计潜水的还有不少)。
所以按逻辑推断,在被犹太人承包的好莱坞里,也一定有很多犹太演员,对吧?
真的没错,好莱坞的犹太男神女神多到随随便便就能拼出一张九宫格(看上去简直万分赏心悦目)!
<图片10><图片11>朋友们,是不是看到了新世界呢?
Peace :)未完待续 :)看图文版,关注微博(Annstand)or 微信(Annstand):D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对这部影没有任何来了解的情况下,但看影片名称,真的会误以为是中国式家庭伦理电影,法国也有不和的情况?
带着这个疑问看完电影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是一部十足搞笑的法国喜剧电影。
拥有四个女儿的父母,要经历四次婚礼,拥有四个女婿。
一大家子人,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真是很大的缘分,虽然起初不免会有一些矛盾。
而影片的各种笑点也多集中在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带来的不同习俗行为之间的矛盾,对了,里面还有一个中国女婿。
面对这么四个女婿,父母虽然开始不悦,一直想拥有一个自己本国的女婿,但还是尽力的调和,看到女儿们的幸福是他们的快乐。
从开始的不和冲突,到最后的其乐融融相处真是让人感动。
影片温馨轻松,笑点不断,是一部让人忘掉烦恼,解除乏味的良心之作。
搞笑之余,也让我们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就是岳父岳母真的是难当啊,值得一看。
我觉得这应该是经典的法国喜剧电影吧?
因为我没怎么看过,之前总误以为这种喜剧的不好看,但是看了以后觉得真不错。
这部电影在法国人心中TOP20,可见它有多合法国人口味。
笑点满满,很滑稽。
种族、宗教各种偏见的冲突集中在一个家庭里,但是他们学着融合,学着接纳,学着和而不同,真好。
四个女婿一起去派出所接岳父时我觉得好好啊,真好,他们又暖心又帅气。
四个女儿也都很好,都那么漂亮,懂事,有想法。
就算一开始他们互不待见,也能看出他们都是很好的人,至少他们各自夫妻之间感情很好。
岳父岳母也很恩爱,还有他们为了家庭和睦而做的努力。
我懂了,我最羡慕的还是他们的爱情!
mad最后我甚至都哭了,婚礼上岳父的发言,旅行的约定,去女婿们的家乡,好好啊,多么美妙啊!
文化大同,是为繁荣。
还有它暖黄色的明亮色调,超级完美的happy ending,我觉得都是法国经典电影的象征。
怪不得之前问外教不知道候麦,可能她更喜欢这种电影吧。
看完这部电影刚好外教课问法国婚礼做些什么。
L'église,la fête,nourir les invités,voyage de nonce…最后那场婚礼是岳父岳母唯一笑的一次。
法国片拍得这么好莱坞化也真是……
2014年法国票房冠军?很少有法国喜剧可以get到它的笑点,这部除外,主要它显得比较通俗,人物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看点,制造的矛盾也就相当有趣,当做是法国版的《拜见岳父大人》,两部片子甚至都有包皮的梗,整体还满好玩儿的,至少不用动脑,另外也看到了法国人的家庭观和包容性。三星半。
这一家子女儿、女婿可真好看。
“你没告诉你爸妈我是黑人吗?”“我说了……”“确定?你爸看见我都快中风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太刻意了。
蛮鸡肋的,不过庄园好漂亮。
笑点不是不懂,但是文化上的隔阂使得有些笑点弄不懂。
无法理解
不太好笑。
7分
估计也就法国人可以如此“高冷”的拍这种喜剧
三星半。典型法国文本式喜剧,靠轻快而机灵的对白营造喜剧效果,这方面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YY得还是脱离了实际,拿中国人开涮完全没抓准点,基本上是想当然,合理推测对其他种族的也是一样。
设定有看点,电影完成度太低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67637/
后半段比较糙比较狗血。
笑点貌似挺多,但不能完全get到,不过还是挺欢乐的。。。
文化差异-消弭误解-皆大欢喜。小女儿好美。
中规中矩的法式喜剧片,平等调侃每一个高贵法兰西以外的民族。不过想到中国互联网上的“乳法”梗,觉得笑一下算了。
是我太高冷了吗?看了10分钟一点都笑不出来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无聊死了好吗,哪里有笑点?
共产主义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