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心里的评分是四星半 但看到豆瓣很不给力的有这么低得分 必须五星 为平均分的提高做一点贡献这部片子里德每一个演员表现都很棒 看不到痕迹 好片 获奖吧又想笑又感动 泪还没流出来然后又不得不笑出声总之 有才哥说 台儿庄战役,,,人家都拍过了呀 没有人拍我们村的事 我拍这部电影 是想让孩子们不忘本大家都很真实 很有爱 所有人都很可爱 还有 我纳闷儿为什么这些人的演技就能那么棒比起那些各种动辄上千万或过亿成本的烂片 简直太好了有才哥三叔在看大家拍片的时候太入戏昏倒 让我结结实实的感动了还有大头爷教北京话 关键是有才哥他们还学得特认真的时候 也结结实实的把我 雷翻了%电影不是闹着玩儿的!
日本鬼子的仇都记住了!
唉对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 举起手来 当时觉得咱能不集体意淫了行么!
这片子要是被老外什么看到人不丢大发了!
就是放在国内教育小学生 让他们学什么?
让他们知道日本鬼子都是傻逼?
翻译官就是他妈的斗鸡眼?
连个女的都打不过?
而且用抗日这个题材来拍一部喜剧片 我表示不想接受那时候班里放举起手来 大家都觉得不怎么样 后来同学都走得差不多了看来大家还是有主见的我觉得 这部比起那众星云集 专业导演演员之类之类 绝对是好的太多了
这部片子是近期能让我发自内心真笑并且略带一点点伤感的影片。
比起最近什么贺岁大片好看多了,整个故事也很新颖,比在影片里以为讲几句RUB就能把观众逗笑的想法好狠多。
看到中间,我想原来拍电影不就是这么拍的嘛,有什么难。
可到后来又觉得看起来不难的事情做起来每一件事都要周全了,不然还真是很难。
想起来我们自己的现状,又开始莫名的伤感起来。
总之,这部片子一定能让你笑出来。
自从《疯狂的石头》“疯狂”之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就层出不穷。
国产电影有三宝:山寨、床戏、明星炒。
《气喘吁吁》不就单凭葛优一颗光头,气喘吁吁的从中途退场的观众手里抢来了首周2000万的票房。
最近,由卢卫国导演,李易祥主演的本土方言小成本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偏偏反其道而行,不拉明星、不做爱、不山寨,120万小成本,倒也获得了良好口碑。
该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富裕了的河南农民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拍摄成一部电影的故事。
全片河南话对白,纯生活化剧情,场景布置更是简易到播放直至十五分钟,我还坚持认为这是一部《刘老根》那样的情景电视连续剧。
近些年的小成本电影仿佛吃了同一个牌子的春药,勃起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不靠谱的情节、繁琐的拍摄角度、拐弯抹角的叙事手法,就想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偏就是不愿意把故事给观众讲清楚。
这个片子最值得称道的特色,便是它老老实实讲故事的态度。
影片的故事主线十分明朗,农民想拍电影、农民不会拍电影、经过努力农民拍成了电影,标准高中作文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写法。
单纯从这条主线看片,配上乡土味儿十足的逗乐台词,就是一部纯正的阿甘式奋斗电影,简单朴实的Mr.Bean式的本性幽默剧。
坏就坏在是电影里农民们倒腾的那部影片,是一部抗日片。
于是,导演想从商业片中升华出建国大业来。
片中通过主人公三爷一次次对主人公所拍情节的否定,呵斥主人公拍片不够真实,非逼得主人公通过身体力行的钻麻袋被打戏,来实现拍摄的真实。
三爷哭了。
之后,导演开始不断暗示我们:法定感动时间到,准备准备,该哭了啊。
日本兵在殴打我们的八路军!
日本兵在强暴我们的姑娘!
我们的壮士都牺牲了!
屏幕里的人儿都哭了,屏幕外看的你也该哭了吧?
我未去影院观影,不知场下反应如何,但我猜应该哭者寥寥。
时至今日,一部影片在没有任何视觉冲击、内容铺垫的情况下,就想用如此老套的“主旋律催泪大法”向观众要眼泪,未免显得太乐观了吧。
且不说主人公“土法炼钢”的拍摄工艺能否达成结尾表现的那种催人泪下的真实效果,就算拍成了,又能如何?
影片结尾主人公拍片成功,剧中人纷纷感动,三爷更是情到浓时而昏厥。
但故事的最后,改变了什么?
什么都没改变。
其实这才正是最真实的地方,农民的眼界决定了农民的高度,农民的高度只带来一腔无助。
即使拍成了梦寐以求的电影,生活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山还是那个山,狗还是那条狗,女人还是干部的女人。
我们每个人,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农民,满腔热血想拍出一部叫做“梦想”的电影,到头来才知道,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我们无法导演的电影。
影片本该去深度挖掘这些个人成长层面的东西,却在“国仇家恨不能忘”的路子上跑的欢实。
随意拔高,就是误导。
恰恰是拔高后的哭戏,成了破坏全片真实感的败笔。
煽情很乏力,悲喜转换太突兀,部分台词衔接也显得粗糙——本以为你拍的是反战的,没想到到最后是个反日的!
你让我情何以堪?
这个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早已不再是人民与鬼子间的矛盾,而是民间渴望的幸福感与艰难生活间的矛盾。
观众刚从电影里看到点儿老百姓平凡的乐趣,你这又给我们下达了蕴含政治使命的哭的艰巨任务,笑都不让人笑舒坦。
影片导演其实和影中的导演一样困惑,不知道人民的精神生活究竟需要什么。
影片中还是有些桥段不痛不痒的轻戳了几下社会的G点。
村民都不愿演汉奸,村长便用大喇叭通知村民“明天谁不来鬼子演汉奸,不给谁家批宅基地”,果然次日全村老少欢聚一堂齐出镜,恐怕白领看到这也会悲愤起自己遥遥无期的房贷而颇有同感。
记者采访主人公时轻车熟路现场指导了他一篇“首先感谢国家”的五毛体,一定让中国苦大仇深的局域网网民深有感触。
如果不像笔者这样满腹阴谋论的观影,找找乐子、了解一下河南乡土文化、听听“得劲”的河南话,这片子真的挺不错。
起码比那些隔靴搔痒打着“喜剧大片”骗瞌睡的片子,要来的痛快的多。
另友情建议:如非河南人,携带一名河南朋友一同观影,可有效提升欢乐指数。
【©本文系《南方人物周刊》稿,转载请注明】
看完《孔雀》后,我在郑州豆瓣小组发贴询问故事发生地在河南的电影,大量豆友推荐了这部片,真是一个惊喜,比起10年扎堆上的烂片们,这部成本只有120万,河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片子好得太多了。
这部片主旋律是抗战精神,很和谐,不过全片多处流露出不和谐的意识,本文就其中几处我发现的谈谈,欢迎批评指正。
1、李易祥见到女一号后谈到他要拍抗日的电影,女一号说姜文不是拍过《鬼子来了》吗?
你还拍啥?
这《鬼》片当初可是被总局禁的。
导演怕我们忽略这一点,又让女一号说了句,我家还有DVD哩2、演员不够,村长用大喇叭以不分宅基地“胁迫”村民出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如此广泛之地,怎能允许如此行为出现?
3、张明带着“有啥说啥”的记者去采访,先说了一堆子让李易祥感谢国家的套话,结果他却直接说跟他们都无关。
这不是直接揭穿我们宣传机构的谎言吗?
电视上歌功颂德之言不都是这样教出来的。
(有啥说啥是河南台的节目,不知道是广告还是故意讽刺)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欢迎补充,欢迎批评,更欢迎送小豆。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首先,这分打的偏高,不过谁叫那是咱老乡呢。
片子的瑕疵比比皆是,情节、演员、莫名其妙的政治课,透着那么假还没法让人说假的三爷(涉及敏感话题了),电视剧般的镜头。
在同期许多国产大卡士大制作的许多大片中突围,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一部小制作里,看得出河南人的实诚。
语言,首先是语言,这绝不是小品里的调调,而确实是郑州附近的群众们日常所操方言。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演员虽不专业,但绝没有红遍大江南北的东北式的“自我标榜”“自我陶醉”,“看了你不笑就是你没品”。
那种“实在”是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沉淀下来的。
一种“牟啥”的答客难。
影片结构散乱,很多类似小品的堆砌,演员都豫剧团的范,但也都清新自然,不过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咱们毕竟不是去电影院看河南方言秀的,展示河南话的韵味,文化的积淀,既然选择了电影这个载体,我想还是需要通过情节的冲突、人物的冲突来说话,语言是工具,好的电影往往会让人忘记所操的语言。
听说还有后面两部,希望更多的看到咱们河南人的生活。
不失真诚但更多雕琢。
作为一个河南人,感受到影片最大的优点是与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有强烈的关联,但仍有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角色鲜活但不鲜明,特别是女主角可代替性太强,故事完整度不够,情绪过于依赖音乐渲染,其中呼吁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的主题可以再明确一些,作为一个喜剧片,仅有方言梗是不够的,多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会更好,不是闹着玩的方向是河南电影名片,河南人希望它能拿得出手,希望它更好。
大概我是河南人的缘故,看着非常亲切, 虽然刚开始河南话一说确实有点土,但是越来越感觉亲切, 而且不做作 ,不像那些电视剧什么的 翻成河南话,难听死了,像是贬低我们一样。
看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是看电影,感觉和真实的一样,比那些所谓的大片好完了。
还有意义,挑毛病的人就不用看了,这不是那些投资上千万的电影,其中当然有瑕疵,但是其中的感情是上千万也买不来的。
片名/不是闹着玩的导演: 卢卫国编剧: 卢卫国主演: 李易祥 / 于根艺 / 曹随风 / 田华类型: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普通话/国语 / 河南方言上映日期: 2010-06-10片长: 90分钟又名: No Kidding剧情简介:电影一直与阳春白雪相关,似乎很少有人把它与下里巴人联系在一起。
可河南某小镇某小村,却发生了一件事,让电影与下里巴人进行了一次对接。
村里的电影放映员蔡有才(李易祥 饰)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亲自拍一部电影。
这不是闹着玩的,有才果真开始实践起了拍电影之梦。
围绕着鬼子进村的主题,有才开始寻找演员,构造场景,可这些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和资金的限制,让片场状况百出也笑话百出,经过各种磨难,有才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本片为真人真事改编,全程用河南话进行对白。
真实情形为河南许昌县灵井镇兴元铺村的农民赵兰卿发动村民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开创了农民自己拍电影的先河。
|本文一共1142字,你数一数,肯定对这才是抗日神剧应该有的样子,不过我们现在的抗日神剧空有一副皮囊,里面的东西从技术的角度看来确实比较高明,但是从艺术乃至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神剧远远比不上之前的了。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见一些即使是简单但是却富含情感的东西的。
本片一定程度上摒弃了那些国产电影中的糟粕,虽然是非常低的成本拍摄的,但是确实非常地道的有地气的作品。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那些我们本来已经放弃了的东西,和那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不报有希望的事情。
从一个底层的农村的角度去看待电影这个事情,从而唤起我们那些已经泛娱乐化的记忆。
我们不需要整天用那些主旋律的片子来麻醉自己。
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人民群众真的喜欢的,但是在资本的主导之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效果的。
就像片中的蔡导一样,他的初衷就是想让那些被人遗忘或者说是被人怀疑过得故事进行重现,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最后却成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
这本身就完全背离了他的初衷。
而且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出资本以及权力对于艺术的强加干涉。
筹措前期的资金时候蔡导和孙子一样,后期到了招募演员的时候自己苦口婆心的一句话远远比不上村长的小广播。
而最后当领导开始重视的时候全村一下子涌进来了好几千人。
这段场景难道不是对于当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讽刺。
虽然本片是打着抗日神剧的旗号,但是丝毫没有因为仅仅是讲述抗日的剧情而遗忘了其他方面的讽刺。
在资本的主导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样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恶性循环之中。
没有谁是真的想本片的蔡导那样有着非常单纯的目的的。
他们当然不会在意一部电影究竟需要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我们需要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但是还需要对于某一段不能遗忘的记忆的永存,但是当下的神剧却不会承担这样的使命的。
他们的承担往往只限于资本,以及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不走心,充满恶搞。
本片中蔡导关于台词逻辑的推敲中有这样一句“看看是你的嘴硬还是我的鞭子硬?
”这个本身在神剧中可能一次过的台词,蔡导却推敲了好几遍。
为的就是需要一个逻辑的严谨。
就这样的敬业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作风恰恰是神剧导演需要学习的。
可能在他们看来神剧就是一个工作,按照套路来就行了,至于符不符合逻辑这个并不重要,因为拍完以后谁还管他呢?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缺少了一大批的可以为之较真的人,因此我们拍出来的东西才没有内涵,没有情感。
即使本片中的电影是非常但是却无一例外的让人动了真情。
可见人们还是有鉴赏力的。
至于那些侮辱人智商的人有多远请走多远。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原来国产电影的出路在于小成本,因为小成本所以请不起大明星,因为小成本所以不被资本所笼络更容易拍出精品,因为小成本所以广大观众还会有时不时的流露真情的冲动。
四婶儿四婶儿,恁看恁孩儿在那演汉奸嘞!恁看汉奸多坏,将来生孩儿都木屁股眼儿!
8 31 闹着玩的~~
我们的愤怒与仇恨要怎么拍摄?只想自己拍电影,赔进自己的所有财富拍一部不求回报的电影,是想还原历史,警醒现在。三爷的愤怒无法释放,他的眼泪是辛酸而凄凉的。什么都和政治挂钩,是我们特有的诟病。小成本一样可以很精彩很感人,拍电影是为了纪念,为了观看,不是争票房争奖项,利欲熏心的搞大排场
本来是不在意的……结果就这么看进去了……教北京话那点最乐!
笑死俺了! 河南话听着可得劲了!!!!!!!
这电影中
那个村庄,我很喜欢
先看的第二部,再看第一部感觉第一部更无聊。基本就靠演电影的时候犯二来制造笑料,一点没有农村味。
很搞笑
河南话挺有意思,不过我觉得没第二部好玩。
语言倍感亲切,但水准实在是低
还算中 虽然俗点又是农民拍电影的题材 而且拍的还是打鬼子 这种主题已经滥到老外都看腻歪的境界了 好么 偶们已经记住国耻了 拍点国荣吧 行行好 不过整个片子还算比较搞笑流畅
一点意思也没有
拍电影真是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信念和毅力让人佩服,不过这帮人也太业余了……虽然严格的说这不是一部电影,但还是给个三星,向诸多独立电影人致敬!期待我们的《无冕青春》~
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前端欢笑后端感人,真的让我很震惊,如果天朝电影都能拍出这种朴实和真切,那还真是一大幸事!~
真为咱河南老乡们捉急啊!——本条信息由河南话发送。
笑点不少,宝鸡回西安的大巴上放的,整个车厢的人都笑的前仰后合然后继续闭上眼睛睡觉,睁开眼睛看两眼继续笑,当然也就这种环境下才会让人对这部片子充满些许好感了
不知道为何,实在是无法和这样的片产生共鸣
坐在班车上看的。本以为是个烂片,却笑倒了了整车人。
挺逗的,河南人的幽默里是带着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