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夏加尔与马勒维奇,Chagall-Malevich
导演:亚历山大·米塔
主演:列昂尼德·比切文,阿纳托利·比利,Kristina Schneidermann,Semyon Skalikov,德米特里·阿斯特拉罕,西蒙·特列斯库诺夫,Sergey Migitsko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4
简介:以民谣和神话的风格来重现马克·夏加尔之谜。影片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夏加尔的形象,而是试图通过传说和故事来通过银屏来呈现他变化莫测的创造力。详细 >
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画笔去表达。
本以为电影是自传,其实是以魔幻的角度和一战的背景下展示了两位艺术家的才华,很喜欢电影的饱满的色彩和童话一般的画面。夏加尔居然是这一个这么专一的人,老婆说的一句话也是作为艺术家身后的女人的最好诠释了 “当他飘在天上,你就一定要落地”。两位艺术家相比我更喜欢夏加尔的画,色彩饱满,充满童话感,一个如此长不大的心也是由老婆来保护的。推荐喜欢艺术的人来看吧。2021.04.27 on line
理想主义童话诗
世界是空无的我们用艺术填满它
所有的星给最后一段的超现实,好梦幻啊,原来夏加尔和马列维奇还有这么一段battle,但是电影拍得真的…两次点开,两次睡着
一个把爱融入到美里,用美表达爱的人。
心中充满爱的夏加尔❤️
作为传记片,故事其实还算饱满了。只是滤镜调色太非主流了,贝拉的颜值和备胎的颜值调换一下,也许还能让人更入戏些。特效虽然土但是架不住它可爱,一帮小人儿在天上飘来飘去什么的,哈哈~没有政治隐喻,基本就是明说,这有啥好隐喻,苏联都是上辈子的事儿了,又不是国产片,整天搁那儿隐喻隐喻。以前学油画,整天抱着夏加尔画册和传记翻,完全没有注意过政治背景,毕竟小孩儿,满脑子都是浪漫和想象,谁会去关注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真实人格。长大后才明白,艺术家人们主张的“艺术可以超越一切”仅仅是针对艺术情境来说。当然这个句式也可以灵活套用到任何文化门类上,比如“文学可以超越一切”,“技术可以超越一切”,“设计可以超越一切”等等。
喜欢画面色彩的处理,随便一截图都美如画~夏加尔在天上马列维奇在地下,夏加尔开朗马列维奇阴暗,谁离开谁都不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夏加尔一个马列维奇,一个渴望平衡一个渴望冲破。
#釜山国际电影节# 81岁的俄罗斯大导Alexander Mitta时隔多年后的新作。故事以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的十月革命期间为背景,超现实主义和最近超红的马列维奇的先锋派至上主义间的冲突也有涉及。结尾是超现实的。
影片以1917-1918年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暂住在维特伯斯克期间为背景,用类似民间传说和歌谣的体裁,夏加尔和马列维奇的画作与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通过电影屏幕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戏剧化呈现出来。
Art and Politics
结局太浪漫了,恋人内心的喜悦带领他们离开地面,漂浮在半空中,夏加尔画作中反复出现的一幕成真了。从动荡的年代走过,作品里还能充满鲜活的色彩和绚丽的想象,真的很妙。
一看就知道导演是那种不懂艺术的三流货色,对于艺术家的臆想和很多门外汉别无二致。夏加尔就是天使一样的人设,马列维奇就是癫狂的疯子,完全没考虑到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人士如何存在的。即使如此,片中艺术家的宣传画受到托洛茨基表扬时雀跃的表现还是暴露了导演的奴才思维,马列维奇都自诩为上帝了,领导的表扬就让他屁颠屁颠?电影的摄影也就是中央六的数字电影水准,调色也很奇怪,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像摄影失误导致画面偏色
这调色和这输出 原谅我和鸦接受无能..
最讽刺的一幕是马列维奇和学生们制作革命海报的第二天上午,他们的作品被长官首肯之时,内心所涌动的那种悲哀。艺术明明是自成一体的,仅仅被艺术自身所证明的世界,却需要去获得政治的认可,像饿狗一样乞怜。抽象艺术明明具有先锋性,却恰恰可以去共鸣一种战争的热血,从而触发其具有的广告效应的机关,被长官所认可。夏加尔发小的爱情明明也是诚挚了,这种不被接纳的爱情最后却化作伤及画家与军官自己的一把利刃,一颗子弹。一座被艺术所改造与保护的村庄居民,又轻易被流言所煽动,去毁灭艺术。艺术内部的派系风格之争,同样将一所艺术学校的创办者,推向艺术的断头台,艺术所应做的份内之事,却掺和了血腥与残暴。电影是真的美,却真的是一部讽刺之诗,让人不得不去反省,艺术永远不是抬举太高了,永远是太不被关照了。
有点表现主义的感觉
展现了他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相互影响,相互信任,互相成长
一个天使心,一个帝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