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迈克尔·哈内克(以下简称“哈内克”)的电影作品的影迷都知道,他的影片充满了对人类冷酷的直视或透视,甚至逼视。
印象中,哈内克是一位从未拍过喜剧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幽默感。
在哈内克的最新作品《快乐结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一点点的幽默感,而且他还玩起了新媒体——但柔和新潮之下,他的镜头仍然对准冷漠的人类。
影片开始的两段“直播”,看似无聊,却又让人莞尔。
莞尔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冷漠新人类——13岁的小女孩伊芙,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
而她的视角,也将成为这个无爱家庭的重要见证。
《快乐结局》是一部典型的群戏作品,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构成了“冷漠的人类”的群像:退居二线的老爷子一心只想求死,在要求安乐死被拒之后,他整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老爷子的女儿经营着家族的建筑公司,是一个“女强人”,但她却培养了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儿子。
在一次工程事故之后,她的儿子自知接班无望,便自我沉沦,更在家族事务中各种捣乱。
老爷子的儿子是知名医院的外科主管,离异并与前妻育有一女。
他的再婚妻子美丽温顺,刚生下儿子不久,而他却又跟一个提琴演奏家偷情。
他的前妻因大量服用抗抑郁药而昏迷住院,他只能把13岁的女儿伊芙接回大家庭。
伊芙人小鬼大,她偷看父亲的电脑并掌握了他偷情的事实,她也因此患上了被遗弃妄想症,最后甚至服药自杀,幸而被及时救回。
……影片人物众多,多线交错叙事,留白也比较多,观众一不留心,就会错过一些细节,从而影响对影片的整体理解。
哈内克采取了一种碎片化的叙事策略,但每一个碎片,都能够在前后文中找到对应的模块。
用心去看,观众其实不难将事件、人物拼贴起来,最后拼出这个家庭的家族树。
所有的碎片都能够拼起来,但拼成完整的图景后,我们却发现,人心都麻木了,正如13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父亲说,我看出来了,你谁都不爱。
外科医生心中无爱。
他的妻子有家无爱。
女企业家心中无爱。
她的儿子心中缺爱又无爱,内心敏感的小女孩也如此。
眼见老伴失智卧床的最后三年,老爷子一心只想在死亡中找到“自我”,爱在老伴去世的时候已经被带走。
《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也是哈内克的前作《爱》(2012)的男主角。
在《爱》中,他不堪忍受妻子毫无尊严的活着,闷死了她。
在和孙女的谈话中,老爷子提起了这段“往事”——实际上,《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和《爱》中的男主角(他在闷死自己的妻子后,选择了自杀)并非同一个人,导演只是以此使之与《爱》建立的某种延续的关系。
此外,于佩尔在《爱》中是那对老夫妇唯一的女儿,而在《快乐结局》中,她的“父亲”仍是这个老头。
与《爱》的沉重和绝望不同,《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对死亡的“追求”带有某种戏谑的味道——这是否意味着哈内克对“安乐死”的态度变得更为洒脱了?
而有尊严地死去也许是冷漠的人类最恰当的自决。
看了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我曾一度相信,资产阶级确实是有这种神奇的“魅力”的。
但看了《快乐结局》,换了一个视角,我猛然发现,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什么审慎的魅力,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冰川,在气候变化中不断崩塌。
"���O
首先,恭喜国内终于有资源了,所以点没用的还有看了有字幕的自带优越感的都冒出来了。
其次,关于我的标题,请google一个概念:click-bait。
最后,优越感不是好东西,丢掉越早进步越早。
The best form of self flattery is self imitation.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显现得太完美了。
也许Haneke大爷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风格吧(一般都是老了的表现),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一切元素:表面完整实际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人,底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冲突,还有各种镜头运用的方式,都是他以前玩儿惯了的把戏,但是这一次他好像没有像以前那样极端,虽然很多情节如他的前作一样都是细思极恐,但是实际上从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说大概相差10个Funny Games,所以大爷可能是真的老了吧。
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可能除了儿媳妇和那个襁褓中的宝宝)以外,都可以用“冷漠无情”来形容,让观众毫无任何共情感。
而导演实际上正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欧洲上层中产社会人士的虚伪和可笑,夹在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富裕的家庭的背景中的,是因为疏忽导致底层工人受伤而最后也因为有钱人有更好的律师而得不到赔偿的事故,是各种黑人移民艰辛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摩洛哥“仆人”(to quote Pierre)的被迫低三下四的情绪,让人不禁感叹巨大的阶级鸿沟。
这里面最可圈可点的角色就要数小姑娘Eve了吧,从电影一开始,她对她妈妈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的视频分享拍摄,到后来去猜她爸爸的电脑密码,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的是让人恐怖的冷静与克制。
虽然在电影中我们得知她的妈妈是死于“神秘的overdose”,但是假设你有认真观影,以及认真揣摩小女孩和爷爷的对话,以及联想到她“毒害”过自己的小仓鼠这点,我觉得真相已经是呼之欲出的状态了,那就是她妈妈显然是她毒死的啊!
我记得她在尝试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拆穿她爸爸偷情之后的话“我知道你不爱我,你没爱过我妈妈,你不爱你现在的老婆,也不爱那个Claire,我只希望你不要把我送到青少年收容所”,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话还能觉得她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我佩服你的insensitivity. 最后,小姑娘和她的爷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我觉得也正是因为爷爷看透了她是一个真正的无情之人,所以认定只有她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要死的愿望(可是最后竟然还是没死掉...当时全场都笑了......)。
于佩尔阿姨的角色和她之前在《她》那部电影中的女强人角色有点类似之处,而她可能也是这个家庭中唯一“正常”一点的人,可是我们从她和儿子那段对话,以及她儿子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中也可以意识到其实她也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成功,但是她还是强打精神在保持这个家庭的完整,这点不得不佩服,就算最后她的儿子大闹她的订婚现场,她还要保持冷静安抚客人,着实可怜。
不过从我自己亲身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女强人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女强人其实都是她这样的,不吹不黑......爷爷也是一个我想多说两句的角色,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爷爷这个角色是之前大师那部《爱》里面的男主角的延续,所以这部Happy En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那部电影的续集,爷爷虽然有时候显得脑子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非常明白他坚定地只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杀。
我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叙事很松散,但是我觉得恰好相反,这部电影不会像很多电影一样恨不得110%一般清晰地给你解释清楚故事的走向,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都是有其用意的,而且会在剧情不断地进展之后展现出其用意。
比如有一段很长的镜头爷爷拖着轮椅走过长长的街道,拦住一些黑人青年,车水马龙的声音让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能看到他有求于他们,甚至摘下了自己贵重的手表,但是后来通过他和理发师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猜到,实际上那个时候他是希望那些黑人青年打他一顿,或者用其他什么方法让他可以死掉。
这里导演的黑色幽默又体现出来了,去找黑人青年了结自己,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呢?
而电影最后出现的一组黑人青年,也是导演刻意为之,Calais是这部电影故事进行的地方,也是一个黑人移民大量聚集的城市。
这些细节都强迫观众在观影后思考,也是Haneke大爷最厉害的地方。
类似的手法在Hidden那部电影里面也有运用,包括通过视频去旁观别人,以及故意让观众听不到角色间的对话只能看到他们的动作等等,都是大爷玩儿过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没有得奖着实可惜,因为我能感觉到大师对自己个人风格回顾的仔细和认真,只求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去欣赏它,并且喜爱它,我想大师也许也会满足吧。
五星的一部。
另,我想吐槽一句,这部电影的豆瓣简介是哪个脑残写的?
请问是Google Translate直接翻译的吗?
请你把它改一下好吗?????
2018北影节敲字幕的最后一场,用《快乐结局》来收尾还是挺应景的移民危机,畸形的网络直播,复杂的逻辑关系新时期法国社会内部暗流涌动,快乐结局并不快乐。
按时间顺序,这届北影节一共敲了七场《扎马》西班牙、《看护人有你真好》日本、《蓝衣女人》荷兰、《混蛋我们爱你》法国、《旋转玛丽》加拿大、《捷克古老传说》捷克、《快乐结局》法国快乐结局的上座率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拜拜北影节 #BJIFF#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从剧情到剪辑没有任何细节不让人抓狂。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还有7.3分,都是抖M吗?
所有角色的共同点就是“冷漠”,Sir Laurent掐死自己的妻子,Thomas抛弃前妻再婚并且出轨,他女儿Eve在同学的饭里下药,Anne对儿子pierrot无情,而且导演根本没有交代她丈夫去哪里了。
Laurent公司出了安全事故然而逃避了所有责任,这片子里唯一没有什么错的大概是Anaïs,还有Paul。
每个人都面瘫,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
导演大概是个抖S,焦距就没有一次合适的,镜头要么快要怼到脸上,要么就是隔一个篮球场。
总之,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感觉全程都在听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
法国人也会拍这种黑色童话吗,我以为只有苏联人和德国人会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片子里以于佩尔阿姨为首的角色们,个个貌美如花,干的事丧尽天良。
看到最后,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自己幸福又高尚吧。
年过七旬的老人想必喜欢怀旧,也喜欢记忆起风光年代里的美好。
好比哈内克大师的这部新作,无论是在影像风格与探讨主题都像跟十多年前的《隐藏摄影机》有极大相似之处(中产阶级、难民话题),再加上情节中对他自己经典作《爱》的戏仿与影射,俨然是一部自我总结之作。
最闪光之处仍然是采用媒介(手机视频)作为切入点去揭开中产阶级家庭光鲜外表下的龌蹉秘密,开头与结尾的视频录像片段最狠准,低像素画面的质感无疑拉近了剧中虚构人物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视频录像者的视点令人浮想联翩,好比是《隐藏摄影机》里的匿名录像带的神秘拍摄者。
然而,这个故事则没见太多新鲜感,中产阶级的虚伪与阴暗面大家估计看太多了。
又或许是家庭群像的关系,情节显得较为琐碎,并没有一条明显贯穿的主线。
每条人物线都没能充分展开,人物形象塑造较为仓促,或者说是有概念先行的设定,令可信度与共鸣感双双大打折扣。
类似主题先行的情形也出现在某几场哈内克标签式的长镜头调度里,表现形式与叙事陷于彼此孤立与割裂的状态。
比如儿子前往受害者家门口挨揍的一幕,冷冰冰的暴力展示跟之后的情节关联不大,只让人怀疑导演仅为了风格展示而已。
而在另一场离家出走的老人坐着轮椅在街上偶遇黑人的段落,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抹去彼此对话的内容,冷眼旁观的形式没任何具体的指向意义,尽管这群黑人在最后高潮部分再次现身。
尽管电影大师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仍然抱着深切关注的心态,也在尝试透过新的手法开拓影像的表现力,然而在情节拼凑的叙事法则里,难以突出呈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与真正的社会问题永远像是两条平行线,貌似偶尔汇聚一起,却最终却发现并非如此。
那个冷酷的男人迈克尔·哈内克又在冰冷的现实里撒了一地的雪。
爱是奢望的,死是渴望的。
亦或,通过死我们才能感受到闪烁即灭的爱。
在彻骨寒冷的《爱》过后,哈内克奉上了《快乐结局》(Happy End)。
熟悉哈内克的影迷一定不会被他的片名的所蒙骗,正话反说,是他的小心思。
松懈你的防备,出其不意得至你于死地。
《快乐结局》就是这样干的。
在上一部《爱》中,片尾有令人心碎窒息的6分钟长镜头。
没有丝毫的调度,镜头平静悲伤。
老人给病重的妻子讲述了过往的美好,然后用尽全力、争分夺秒的用枕头闷死了她。
他希望减少她的痛苦,多一分,多一秒,他也不忍心。
由此,死亡与爱意搭上了关系,爱得越深沉,捂得越用力。
极致的爱,超越了一切。
这一次,哈内克似乎心软了。
在《快乐结局》的片尾,小女孩推着老人去到海边,两人早已在心灵上达成默契。
“推我去海边吧”,“嗯,你可以放手了”。
小女孩没有迟疑,她预料到了这个结局,放手后退,注视老人被海水淹没,她拿出了手机,记录下了老人最开心的片刻。
死亡解放了老人,消灭了他的肉体,释放了他的灵魂;高涨的海水,冰冷了躯体,却温暖了内心。
死亡唤醒了亲情,小女孩录下的视频是老人的墓志铭,也是亲人超越伦理的关怀;急迫赶来的家人,丢盔卸甲,慌张中露出了封藏已久的真心。
《快乐结局》集合了哈内克几乎所有经典主题和视觉手法:稳定的长镜头下是中产阶级的冷漠和伪善、压抑和负罪感,人与人之间脆弱痛苦的关系,家庭的土崩瓦解,趋于崩溃,社会的疏离,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及进一步的虚无,人性的荒野。
在《快乐结局》里,生命不是爱情和亲情的器皿,而是囚牢。
影片一开始就要杀人于无形。
这次哈内克用了颇为新颖的社交媒体作为窥探社会的放大镜。
开片的几个场景发生在社交工具Snapchat的直播取景器里,影片的海报上也出现了录制的取景框,哈内克希望用“镜中镜”提升隔阂和距离感。
缺少沟通的家庭,女儿和母亲的亲情断裂;然后是被遗弃,下药,慢慢死去的仓鼠。
看似游离于主线故事之外的几个简短场景锋利无比的扣题,埋下了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第二组场景依然以隐喻的方式,用现实中的一场工地滑坡事故拉开了故事鸿沟,预示着角色内心和角色之间,从个体到家庭集体土崩瓦解的开始。
处理工地事故的是公司的女老板,家中的长女安妮。
她在公司和家里都稳如基石,从家人到生意伙伴都受到控制。
可这个精明的女人却有一个懦弱无理的儿子。
在她二婚的仪式上,儿子大闹现场,带来一群黑人移民讽刺现场的众多上流人物。
这个母亲,女强人露出最为凶横的一面,折断了儿子的手指,打断了他的胡闹,转身安抚现场的宾客。
这场闹剧,被13岁的小女孩伊芙看在眼里,她的母亲“自杀”(很可能被她下药毒杀、结合一开始给仓鼠下药)后,10年未见面的父亲托马斯接她来到了这个表面和平的家庭中。
托马斯有了年轻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可他却正在出轨大提琴师,肉麻露骨的聊天记录透露着他压抑之下的癖好。
聊天记录被伊芙无疑间看到。
她问父亲,“你爱现在的妻子吗”/托马斯用谎言掩饰慌张。
“你从前也爱我的母亲,可你现在有了新欢”。
面对父亲的欺骗,伊芙吞下了母亲的抗抑郁药物自杀。
父亲说不会离开她,伊芙凶狠的回敬,爸爸,行了,不要演戏了。
我知道你谁都不爱。
你不爱妈妈,你不爱阿娜伊斯(妻子),或者那个克莱尔(情人),你只爱你自己。
当然,这都没什么,我只是不想流落到收养所去,请你记住。
伊芙看透了成年人的虚伪,她选择同流合污,以便保护自己。
这个家,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家中的长者乔治在第一天和伊芙吃饭时就说,“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乔治下肢不便,备受老年痴呆困扰,妻子离世,他撞车自杀,可惜只换得全身多处骨折,永久性的留在了轮椅上,残喘度日。
他希望死,渴求死。
他祈求他的理发师给他弄来自杀的工具,答应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回报。
“我的医生儿子原本可以轻松处理这件事情,可懦弱的他不愿意。
苏黎世那边也拒绝了我,他们说我看上去很健康。
”理发师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最后,他发现了内心强大的伊芙,两人一拍即合。
伊芙自杀未遂后,乔治问她自杀的原因,伊芙支支吾吾。
“难道你觉得我傻到听不懂你的话吗”?
然后他给伊芙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故事,他亲手捂死了自己病重的妻子(互文哈内克影片《爱》的片尾,乔治的扮演者正好也是《爱》的男主角)。
伊芙听懂了暗语,她讲述了一个她在夏利营中用母亲的药给同学下毒的过往。
于是,最后的一幕发生了。
在一地鸡毛的婚礼仪式上,乔治要下女孩把他推到海边,他任凭海水淹没躯体,他欣慰的找到了帮手。
面对死亡,伊芙拿起了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神圣的一刻。
远处是匆忙跑来救援的托马斯和安妮......在100分钟的冰天雪地后,这片刻的温情在死亡的伴奏下,终于跃然于荧幕上,可哈内克没有给出煽情和宣泄的时间,立刻掐断了柔情,让银幕重回黑暗,落幕而止。
《快乐结局》的节奏整体缓慢,但在哈内克偶尔凌冽的剪辑下又显得凶猛。
上一秒是大段的露骨聊天,欲火焚身的谎言不堪入目。
下一秒瞬间跳切到了阴冷的地下车库,乔治缓慢的踱步向汽车,准备施行他笨拙的自杀计划。
《快乐结局》的叙事主线不算突出,依然是抖落在各处的小段叙事,以拼凑的方式勾勒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看完全片,你绝对会清楚了解整个剧情的起承转落。
哈内克精致的剧情结构为故事留下了解读的空白,观众可自行脑补出残缺的部分。
分散结构和隐藏剧情是哈内克惯用的手法,他希望调动观众的主动性,考验观者的惰性。
《快乐结局》里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藏叙事手法运用。
轮椅上的乔治孤独的在大街上游逛,镜头平稳的横移,不紧不慢。
镜头中,乔治处于中心焦点,路上纷纷流过。
突然,乔治停了下来,在和一群黑人成年人沟通什么。
观众只能听见街上嘈杂的背景声,无法听到对话,只能看见人物动作和表情。
一位白人加入了对话,黑人慌张的离开。
在与乔治对话后,白人也懊恼的离开,留下了令人心疼的乔治。
观众虽然无法知道乔治到底在说什么,但随着接下来几个事件,要理发师帮忙自杀,和伊芙关于他杀的对话,结合前面他驾车撞树,你立刻明白,他在大街上是寻求他人帮助,杀了他!
在哈内克的镜头下,死亡才是“快乐的结局”。
《快乐结局》不光涉及了家庭,人情冷暖,还触及了欧洲难民问题和社会层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等主题。
哈内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以为这是个废镜头,其实分秒之间都在透露着潜藏的意义,且和上下结构之间紧密呼应。
所以,哈内克的片子一定要对照着看,叙事单元排列的顺序,两幕之间的互文对照,都有着导演的企图。
令人映像深刻的两组镜头都与长女安妮有关。
一面是安妮安抚自己的儿子失败,儿子痛斥希望看到真实的她;另一面是安妮递给下人女儿一盒巧克力,让她在疼痛的时候吃一颗。
一面是安妮带着儿子,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用3.5万欧元买断工地受伤家属;另一面是她喜笑颜开的在律师的帮助下签字,成为了公司的第一把手。
上层和底层人之间的关系和差距在这两组镜头下得到了由点及面的呈现。
镜头里看似没有说明什么,但其实什么也都说清楚了。
想要从里面看到多少,全凭观众自己去领会。
《快乐结局》算不上哈内克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依然深刻,而且片尾难得的温情要让我们能够在观影之后,不至于失魂落魄。
1、布紐爾、夏布洛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漢內克所批判的對象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了——前者的敵人我們很熟悉,就是資本家,後者的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的特性業已消失,所有人共享一種非人的無能感,如果二十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了問題,災難必須所有人一起承擔。
可以這樣說,在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中,漢內克關注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處境,不過鑒於世界關心勞工階層已經夠多,這一次他把人類觀察集中在一個無望的高端中產家庭裡的三代,而一般人尚未經歷真正的資產階級內在的崩潰,在感覺上只是無法認同這光怪陸離的一家人。
佛洛姆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1955)中這樣描繪:綜觀十九世紀的社會特性,我們可以說在本質上它是競爭的、囤積的、剝削的、權威的、侵略的、個人的。
……在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去除了剝削與囤積,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銷售;去除了競爭,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朝著「協同工作」邁進的趨勢;去除了永遠增加盈利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一份穩固而安全收入的希望;去除了剝削,取而代之的是共享與散布財富;去除了合理與不合理的公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匿名的權威——輿論與市場的權威;驕傲與征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卻又不自覺的無能感。
2、故事的表面非常零碎,可是在這麼碎片化的場景中,我們對每一個角色掌握得非常清晰——這證明導演的功力。
對於現代西方文明社會中人的無助、脆弱、徬徨、疏離,故事以職業災害到各種精神病(明顯如憂鬱症,隱蔽如愛與生存意志的喪失)所表徵,以至於不忍苛責每一個角色殘酷冷漠的行為舉止,因為我們對他們何以如次的原由抱以同情。
不過其中,我感到最為艱難的處境在伊莎貝雨蓓的身上。
3、快樂結局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即便它只是暫時作為慰藉的假象,難道有人想目擊老人沒頂?
4、若不是傅達仁向瑞士申請安樂死通過的新聞播出,台灣人不會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老人向理髮師尋求幫助的時候,說自己因為身體太健康而「遭受蘇黎世的拒絕」。
5、電影中的自殺與殺人,相較於愛慕(Amour,2012)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媒體所謂快樂結局是愛慕的續篇,是形式上的便宜的認知。
如果忘掉愛慕的故事,不把它當作理解老人行為的原因,單純就老人和小女孩在書房裡說的話,那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他們彼此交代了如何殺人的過程。
尤其當老人一再追問小女孩為什麼要給夏令營的孩子下藥,女孩說:「我不知道。
」這時,老人露出了一絲曖昧不明的笑容,太驚悚了!
佛洛姆對於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超越的需求,有一個說明:倘若我不能創造生命,至少我能毀滅生命,毀滅生命始我超越了創造生命。
⋯⋯破壞性是一種次等的潛能,只要人存在,就有這種屬性的存在,他的力量與任何激情無二。
可是破壞性卻是創造性的唯一替代物,創造與破壞,愛與恨,並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本能,而是對超越的這一人性需要所提供的兩種解答。
一个破碎的法国上层家庭,一个想自杀的成功老企业家和一个自杀未遂的小孩,一个有婚外恋的已婚男人,一个家庭主妇,一个溺爱儿子的单亲母亲快要迎来自己下一段婚姻,一个被母爱限制了自由儿子和一群生活在他们的“理想国”中的仆人。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那些藏在手机里和电脑里的不为人知的秘密,电影直接用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代替了摄影机的叙事,渐渐地推进故事的发展。
法国文艺电影明星大团圆,全是跟哈内克合作多年的人马特兰蒂老头子,于阿姨,艾米丽男神卡索维茨等上演了一出文艺范儿的家庭闹剧。
电影还借老头子的故事延续了哈内克之前的获奖作品《爱》,深情的特兰蒂老头坐在轮椅上渐渐地沉入大海作为《快乐结局》的结局。
电影从讲述家庭关系和人物感情的细腻程度上让我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而哈老一贯的实验性手法在本片中依然用得恰到好处,老当益壮的哈老用好的故事,好的电影语言让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有好的电影存在,只叹息这几年的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都走向了好莱坞化,《寄生虫》和《小丑》这些电影放在哈老头的电影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
一个家庭的悲剧和一个社会的悲剧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实在无聊,奇怪的片头奇怪的拍摄晃晃的镜头,看到结尾又忍不住从头再看,哦,原来这里是这个意思。
看家庭电视剧的时候我很难不把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代入,所以当女孩说她妈妈的时候我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对待我身边的人。
父亲,实际上谁都不爱,忍受不了前妻,实际上也不爱现在的妻子,对刚生的孩子也漠不关心,而对自己十三岁的女儿也说:我已经忘记有一个女儿是什么感觉了,而和女孩一起生活的母亲,女孩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是这样的场景
母亲因为某些原因中毒进医院后(很可能是小女孩给妈妈喝的过量安定药),女孩来到了父亲家,只能靠轮椅生活的爷爷,生活和事业正处在一团糟糕的姑妈,刚生孩子的后妈,工作上又导致了塌方事故的表哥。
女孩姑妈的新对象影片中正是夏天,从小女孩的房间向外望去阳光灿烂,和父亲在沙滩上的时候貌似也很是惬意,但听到父亲电话里的暧昧和实际上的感受给人带来的一点都不温暖。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我们觉得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对他人做着同样的事情,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爱一个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有些时候我们伤害到别人总觉得是别人不够坚强才会在乎这些细节,那我们遇到同样伤害的时候呢?
我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父亲接女孩放学,女孩哭了
这是本部影片给我带来的反思,和大家讨论。
安娜·洛朗,大女儿,还有她的儿子皮埃,他在工地工作,她希望儿子以后能继承她的公司,最近工地出现塌方问题,所有人都停工了,一名工人受伤不治身亡。
托马·洛朗,小儿子和他的再婚妻子阿娜伊丝,他在里尔一家医院任外科主管,前妻因严重的药物中毒进了医院,现在他们的女儿伊芙暂时和他一起住,疑似有婚外情对象克莱尔。
老洛朗将近85岁,他去年曾经想去苏黎世安乐死,现在他半夜开车出去,撞上一棵树,断了几根骨头,只能坐轮椅行动。
每个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对现状不满,对家人冷漠,洛朗家族关系冷淡。
好不容易才沒有睡著
要完-01/11/17 at Lincoln Plaza Cinema
头疼的时候千万不能看哈内克,深呼吸几次才捱着困意看完,一如既往的哈内克式冷峻,甚至和《隐藏摄像机》的内核相似,直播和窥视的本质想通,都从从一个客观的影像切入点进入中产阶级腐坏的内层。想想真是有毒啊,中产阶级得罪谁了,挨个被批判。因为是哈内克,因为是重复自己的风格,所以评价:一般
一团糟的中产阶级在维系体面。孙女是互联网世代的冷漠新人类代表,病态的网络直播秒杀家族中的一众老中青。[B+]
虽然有失水准,但哈内克老爷子还是哈内克老爷子。但最近几部于佩尔阿姨的戏真是让我对其好感度急转直下,感觉怎么演什么都是那种感觉了?
iPhone拍摄还挺与时俱进的。不算最好的哈内克,但依然够吊打全世界大多数导演了。因为洞察,所以冰冷,哈内克对西方中产家庭的失望比海还深。最后一个画面又把人拉回了“爱”,可惜丽娃奶奶已经永远不在...
哈内克对智能机时代的当下生活的一点思考。虽然是夏天的故事却让人感到丝丝寒意,开篇便是女儿用手机直播母亲的死亡,结局是女儿直播爷爷的自杀过程。因为《爱》才来看这部续作,片名与《爱》一样具有迷惑性,这哪里是皆大欢喜快乐结局?更像是哈内克与观众开的一个玩笑。和哈老头其他作品一样,他对人性的悲观绝望一览无余,每个人都是病态都有秘密,给母亲投毒的小萝莉,扮演完美丈夫的却脚踩N条船,故意车祸以求去苏黎世安度晚年的老头(《爱》的男主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叛逆且同情底层人却被家族除名的儿子,还有于阿姨饰演的神经兮兮的母亲……这家人依然是哈内克的讽刺对象,因为他们有着中产阶级的各种弊病(哈老头是不是和欧洲中产阶级有仇?),这是特兰蒂尼昂倒数第二的作品,这位伟大的演员于今年夏天去世,缅怀RIP。#哈内克专题放映#
社会痛点和人性痛点庸俗化
原来可以看作是《爱》的续集
这哪里是“喜剧片”?全程尴尬体验。也许这就是老爷子所希望的吧。
三代都有人活得不耐煩。無聊的故事,劇情緩慢到沉悶。
结尾很具有爆发力,然后回头看开头,才发现是有呼应的,其余的中间的大部分都比较平缓,人物之间的关系构筑比较生硬,三星半吧,期待哈老头儿下部作品重回水准
7.8 我觉得还是很好看的,冷峻克制,分离崩析的中产阶级家庭。就是哈内克把自己以往的各种元素都来了一次大杂烩。小女孩的视角非常不错,但整体的剧作水平还是弱了点,哈内克宇宙真是细思极恐。不过电影里的直播还是不如我大天朝啊,推荐哈内裤了解下快手23333(可怜我sia)
用细路祥家菲佣的话说就是“this family 好多问题”。哈内克先生一把年纪这么的不装逼不故弄玄虚,对观众友好,这点尤其更值尊敬。
全片完全没有温度,直到最后滑向海中终于有了一丝温度。
视点看起来挺散的,但实际上每个点都精准得可怕。《白丝带》是反思,《快乐结局》是预言,一则更多人死于心碎的预言
临时回悉尼,赶上两天电影节,匆匆买了票,进到state theatre才知道是山顶。手机直播啊聊天软件啊电邮啊的字幕啥都看不见……还是很喜欢。冷酷的人和人生。
画面能走在时代前沿,但却没有时代前沿这些物件该有的内核体现。手机直播,网络问题,这些能和现实生活中老生常谈的死亡,爱情,亲情,阶级一起混为一谈吗?可以阿,但是不是这样每个都来走个过场,然后起一个警醒世人似的电影名。表面功夫相当花哨,细品起来味同嚼蜡
2.5,最后的结局拉上来了。其实一直都挺喜欢哈内克克制的拍法但这部确实比较无聊也感觉失水准……看得出来用了很多“年轻人”的手法什么手机拍摄社交媒体之类的,看起来很努力追上时代脚步但……
欢迎来到这个混乱的大家庭!第一部迈克尔·哈内克。几乎无配乐,不过还是能感受到片子满满的情绪与温度,温润如水的推进,缓缓道来的剧情,外表光鲜亮丽的中产家庭的内在确是满满的痛苦与不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正印证了那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活的很困难,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伪装得很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