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德国电影展·戏梦空间·2023】设定在电影一统天下的某个未来,电影语言已成为通用语言——剪辑之枪、默片隧道、动效瓶、跳切、背景人物、花䋈人物、情景剧老板娘、一言不和就消声、三观不正就打码……当电影工业的逻辑成为治国之本,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梦幻。
人们按三六九等依角色轻重被分配到主角、配角、废角人形金字塔中去,如同现世,资源和机会只照临塔尖,底层劳碌的芸芸众生时刻面临被删除的厄运。
经过严格的上课、培训和考核,为底层也留有上升通道,但只有价值认同,天资出众,技巧高超者通过若干年的培训考核方可入选。
哪里有阶级哪里就有压迫,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为实现阶级跨越却意外翻车,最终导致大厦将倾的惨烈事故。
很像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皮克斯动画的漫改,直白形象生动地呈现阶级、制度、集权以及它们的运转。
最锥心的是女儿探寻爸爸去哪儿的过程中不断诘问母亲真相,母亲却始终用三句固定台词予以答复,作为配角,心中纵有万马奔腾,也只能使用这些分配给她的台词,不得超纲,因此才有了在礼堂革命时,配角们集体跺脚抗议的名场面。
当电影照进现实,便是导致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的演员编剧大罢工,表面是对抗AI,本质上的核心冲突是好莱坞的分配制度,尤其是流媒体影视上线后付费收入的再分配。
艺术源自生活,并不高于生活。
第一幕,配角母亲培养主角女儿。
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乌托邦式的现实,母亲和万千单亲妈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垒;第二幕,朋友的无稽之谈助推葆拉突破防线,踏上了寻找主演父亲戏梦碎片的旅程。
途中受到废柴“管家”等人的影响,葆拉认清自我,为循迹父亲真相克服主角对废柴的歧视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
在这里导演用新与旧,黑白与多彩的电影史来隐喻葆拉多彩的现状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与旧的立场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不敢于表达。
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台前废柴“男友”在配角母亲的伪装下来到幕后用“静音瓶子”为葆拉加油打气,最后真实又直白的口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不容易接纳了母亲的做法,触动在场的“观众”……葆拉打破常规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坚持、探索、改变,确定了立场得到了拥护,表达了废材也是不可轻易删减的觉醒,诠释了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对废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观影人的共鸣……
冲着有趣的主角配角设定进来看的,没想到浪费了我2个小时,以至于我一定要发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影评,这个电影是怎么打到7.6分的???
不要以文化和艺术做遮羞布来遮掩混乱的剧情线和逻辑表达。
除了女主角好看,身材不错,其它真的是坨。。
莫名其妙的科幻片,4分慢走不送(本来要给2分的,多的2分给女主)!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歌德中心德国电影展的第一天,许多观众奔着这一部而来,场地爆满,映后连线足有一个小时,导演非常可爱,整理一下现场问答,为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们提供一些背景。
这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她之前是学心理学的,同时非常关注社会问题,拍过一些短片和电视剧,也为青少年做过戏剧。
这些经历在电影中都有所呼应。
对她来说,拍短片是一种风格练习,从内在自我的艺术化探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影像语言,这部电影中超现实主义与温暖的日常相互交织,构成了她目前最舒适的表达方式。
而拍电视剧像是在做一种效率测试,同时赚点钱(笑她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也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主要线索,对少女葆拉而言,寻找父亲的痕迹、展开折叠的社会、定义真实的自己,三者在她的成长史中环环相扣,推着她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最后推开那扇门通往成熟吗?
好像也只是人生两幕间一场漫长的延宕。
(感慨一下女主真的好萌!
至于大家关注的大量迷影梗,导演倒是表示她并不希望为这部电影设置一个百科全书的门槛,选取的雨中唱歌等场景都是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经典视听符号,重要的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制造出一个扑面而来的film metaverse,不过确实提到了阿甘正传,死亡诗社,雨中曲,等等等等,反正我是数不过来,大家可以评论补充。
谈到影片中的社会议题,导演坦白讲川普和他干的一摊子烂事是刺激她拍这部片的原因之一。
“排他”(exclusion)往往是通过定义“我们”的方式进行的,比如电影中的肤色和bgm,排他的叙事从来都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出于本质,而是一种动态的控制手段。
我认为这部电影区分于其他敌托邦的一点在于,它将情绪资本(emotional capital)作为阶级区分方式,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美国的发展相对应,人们逐渐掌握了自我叙述的语言资料,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学市场。
从创伤到愉悦再到欲望,所有片段的情绪都脱离时空的限制非线性地组合在一起,定义了“我”,就像主角们自带的bgm一样。
主角就是心理学量表中经典的“健康”形象。
影片最后显然是拒绝了被更宏大的剧本定义,但个人的自我定义仍然存在悖论的,葆拉可以自我定义为主角吗?
是否仍然需要剁着脚一起唱阿卡贝拉的他者来参与这场反叛呢?
对这个问题,导演的回答很有趣,她说她所关心的并不是定义“我”的问题,而是“我”如何重新发现那些影响了自己的人和事物,以一种互相关怀的方式定义“我们”,用这种热忱的“我们”,来对抗那种种为了排他而设置的分裂和对抗。
我喜欢这个回答,它让我想起那句,it’s the similarities we share defines us, not the differences from others.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呜呜呜呜呜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啊啊啊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惊喜,在剧院看超大屏电影的快乐,还是戏梦空间的设定。
太可爱了呜呜太美了色彩,是主角们虚假单调诡异的色彩,也是流水线般的配角身旁的色彩,是刻意甜美的色彩,他们在蜂巢彩色大楼里日复一日有序地展开枯燥对白。
不能被剥夺了对白啊,就算我们只是配角。
成为配角也是规则的错,不是因为肤色、细小无谓的错误或者其他无趣的理由。
别再为规则辩护了,你们这些聒噪的机器人们,在给定的情景里活得太久了,其实这些对白根本不属于你们。
和整个剧院的人一起看才会发现大家这么轻松可爱的发笑,所谓,哄堂大笑。
电影院或者一个聚集很多人看电影的场所是有魔力的,这么多个互不了解各有烦恼的人在这段时间全把心聚焦在大银幕上,要不怎么说大银幕能造梦呢,造演员导演的梦,也造观众的梦。
观影是私人体验,影院也给大众提供情感流淌汇聚的空间。
同一段画面,有人轻松愉快地发笑,有人紧紧攥着手指紧张,有时在剧情中紧张的人也会被旁边不知道缘由但发自肺腑的笑声安抚到。
戏梦空间,就是影院本身,也是我们的生活。
这两天电影给我的第一感受都是,它让我看生活的视角会变,会更懂得怎么去观察去体验生活,它们充实了生命,不止二三个小时,你知道思维变化的快乐吗,就像在黑暗洞穴里飞驰而过,走出洞穴的时候,世界又换了个剧本。
宝拉的独角戏考试太动人了,看着看着就,在最后谢幕那句话说出来的瞬间和电影中人物一起哭了,瞬间觉得好笑,是我像电影,还是电影太真实了。
电影设定里主角在有情绪时会发出音乐,不能给自己配乐的只能当配角,重点是,这是那些主角剥夺不同肤色不同讲话方式人幸福的方式。
制定规则边缘化他们,他们的情绪被忽视,有配乐的才叫情绪,配角和废柴的情绪一文不值。
他们的生命也被漠视,这里是虚假单调的主角和无限丰满的配角们,价值判断不应依据所掠夺的资源来定。
那个卡帧的男孩也太可爱了,卡帧让他出人意料,在戏梦空间的设定里他是可以被随意杀死的废柴,但在地质礼堂里,他是让所有人开心的主角,因为他卡帧,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下一个位置、随机丢失台词,换一种视角就是高水平的喜剧。
人文主义科幻,一种蛮黑色幽默的混合呈现(电影工业的框架、社会分层的现实),东德集体主义式的建筑和规范审美、温和复古的调色。
故事的两条叙事,一条喜欢,一条疲惫。
喜欢的一条是女生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真相的探索、现实生活的建构、与父母关系的重塑,这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的命题,个人的认识成长和自由冒险永远打动我。
感到疲惫的一条是电影名《The Ordinaries》,包括从开篇对配角的塑造和边缘的强调,以为是要讲边缘视角的困境和生活的,母亲对于主流生活的融入、对女儿边缘身份的隐瞒、主流父亲对边缘母女的抛弃,都在强化社会分层的规范和价值倾向;可最后的解决呢?
是边缘女儿顺从主流规范并且取得了主流成就…啊,这不就是主流收编边缘的故事吗?
且取得主流成就的她不仅仅是个案吗?
可以成为参考和帮助边缘人群吗?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激励,而是很无奈、普通人的无奈、以及塑造普通神话案例的哑然,这对普通你我毫无帮助。
规则改变了吗?
最后大家看似是走向了一种虚无空间,一场「大屠杀革命」都没有改变的社会规范,会被一个少女神启般的行动都击破吗?
太理想主义而失真啦!
如果真的是讲边缘人的普通生活,想到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他是这样无望的、危险的、徘徊的,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家人最后载着三轮车,依然要在河内艰苦的讨生活。
同时想到《老狐狸》一样,给了普通人的故事失真的解决,却完全省略解决的过程…普通人,是一种什么也未改变。
它会卡带,会被剪辑,会回放,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黑白色,他们不能说,他们看不见,他们会音画不同步…..但这世界还有另一个“完美”的版本,它有音乐,有字幕,有歌舞剧,有饱满的情绪,里面的人自带bgm,永远光鲜….你愿意活在哪个世界里呢?
最后的最后,黑白色的人生也有饱满的感情和动人的音乐,而做超人的主角也会怕高,演爱情戏的人也会用水管制造氛围,他们也会念不齐对白,也会有自己的缺陷。
打开最后一扇门,我们都存在于这个灰色的有无限可能的剪辑地带,我们的人生不是被设定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就是会碰撞出无限可能字幕有什么意义呢?
给观众看的。
我从来都不相信观众。
很有创意主题的片子。
讲述在荧幕内的第三世界,大开脑洞。
初看世界观上,甚至相似《寻梦环游记》与《开罗紫玫瑰》的联合世界,后发现他真的创造了一个画内世界。
但又充满作者电影的风格。
在构图和色彩上又是欧洲电影的风味。
作为一个新世界观的艺术片,题材开发角度,应该是几年内电影中鲜少能够有所新意有所表达有所革新的电影了。
用男主角来代表“跳切”,形式感很足,比如利用三次剪辑爆炸重复表达“学院”压迫感,有着很多电影技术的提及(但也仅仅是浮于纸上的cue了一下而已)声画不同步、戏剧性停顿、剪刀音效代表剪辑……这些创意点就值得打三颗星了,但一般这样的片子创意多了会让人考虑故事内容是否能够匹及这样精妙的创意。
故事从寻找父亲为动机形成一个个故事节拍,浅显主题就是“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如此的通俗戏。
通俗不值得被诟病,如果一个剧本通俗且深刻他也会成为经典。
这是一个好电影,但她不会成为一个经典电影,因为人物刻画不成功。
很多uu们觉得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做铺垫太冗长了,然而真正的主题却在将近后半个小时突然间才显现在观众眼前。
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根本问题还在于女主角的人物刻画。
在她出现的前半个小时,人物动机是通过女主角考试,后来寻找父亲精神凌乱,人物动机变成了找父亲。
找父亲的过程中她从害怕、无法认同花絮人物、渐渐认同到帮助他们与他们产生联结。
表面上看这样的内容程序并没有问题,但在两个小时内要讲清楚故事的最主要方面,在于讲清楚“如何转变”。
但大多数女主角的“如何转变”是极其突然的甚至很轻易的,比如女主在结尾认为妈妈骗了自己跑出房间,但又突然舞台上讴歌妈妈,中间没有任何的情感铺垫,只有男主一句“你妈妈给你安排了一切”。
又比如她在监狱内坚定地不愿变回彩色人,妈妈说了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她又愿意变回去了。
影片中她什么时候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观众也会觉得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这就是表达没表达清楚。
电影工业内有关于电影艺术可以发掘的内容很多,有后期人员的光辉与蒙尘,有电影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有许多人说的电影片场就像是法西斯这个状态无法改变,有被政治操控太深找不到折衷,又或者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有许多的各姿各彩往往A+B不等于AB……但故事偏偏只侧重在演员一个群体的主次上,主题十分随大流,和整个画面和镜头的精致艺术感难以相融。
内核挖掘的不是很深,制作精良仍然可看性十足。
多的一颗星是男女主的感情线很浪漫。
个人还是很喜欢,无论是长椅还是后来的静音无声对白和中枪都戳极了,在结尾节奏上我认为踩脚拍手那里突然破坏了美感……有一句男主角的台词还挺喜欢,“他们恐惧我们表达情感,他们不想我们听到彼此的声音。
想让我们忘记自己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你还是可以听到,听到我们的心声”如果这个台词不是放在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这样的主题,如果片子中是现实社会折射放在其中那就太妙了。
有奇思妙想,但是剧作逻辑和执行仍是学生水平,在没有建立稳定人物和情感关系的前提下强行用极其老套的好莱坞糖水结局上升高度,典型的高开低走。几处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也是空有噱头,并不能为电影本身叙事加分多少。似乎更适合做成诗选剧(毕竟结局都和sex education一样了),来展开那些有趣的设定,作为电影来说差不少,或许导演应该去“预备导演学院”学好基本功,不然再奇妙的灵感设定也是“废材”
片尾时一个角色说,“我们不相信观众”。可是,电影结束后一位观众大喊一声NB,全场哄笑过后,在我后排的观众问我,“我们错过了什么彩蛋?”仿佛观众成为了角色,角色成为了观众。电影内外的有趣互文是电影院外独自观影所难以体验的。另,在配角们一起跺脚时,我总觉得下一秒就要广告植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横扫饥饿,做回自己!”黑白人物吃下士力架后变成彩色……#BJIFF 2023.4.23
是一部刚开始看会觉得新奇有趣,越到结局反而感到无奈和痛苦的电影。有符号过于直白的缺点,却也内含多重巧思。主角配角花絮演员既指阶级也暗指多数少数或是主流边缘。希望讲述自己故事的结果,可能并不会像本片结尾那样美好。当然在个体层面女孩还是做到了与母亲的和解,而对父亲的寻找最终大概只证明你爸是谁不重要。
空有一个精妙的设定,却没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的细节和围绕设定有效推进的剧情……包裹再多迷影元素都救不回来的程度
有点不伦不类,是讲专制与革命呢还是阶级呢还是种族呢还是母女情呢?没必要把一个高概念故事放到德占区反抗组织(或盖世太保)的语境里;就一些元电影的小设定还行,比如花絮区地下酒吧做黑市交易的音效制造者(本身是个被剪掉的跳闪状态)、台词有限的配角们的嘴部马赛克、女主随时自带情绪音乐;用黑白脸孔代表边缘人实在是反胃
楚门的配角
设定很棒,真的生活在电影里。有很多迷影元素,飞行的超人,坐在公交车站的阿甘,剪辑之枪,默片隧道,没有BGM的配角,跳接的错误角色,被剪掉不用的废材,总有一个片段会让人不禁失笑。不过整个故事有些凌乱,寻父的主线也没什么意思。
先:太着急坐错排了啊啊啊啊,对不起原座11排的你,祝你生活美丽!另:设定很妙很写实hhh看电影的确也经常忽略掉,电影对角色就是有可以掌控至此的权力。结尾有些太理想化了,权力大概不会因几人的呼号而停下来的。这样大的世界观,讲着讲着就散了,更想看大屠杀的故事。
真正的人生如戏,一心怀揣主角梦的“配角”。等级分明的世界分主角、配角、废料演员三等,配乐、音效、剪辑、跳切、消音、画外声、数字化等电影元素盛满,人既可以被褪去色彩也可以被打码噤声,大开眼界,异常有趣。以对称规整的构图,整体晦暗的色调,冰冷黢黑的建筑映现出满幅冷峻严谨的德国式美学,女主精灵乖巧又苍白的面孔活脱脱一张反乌托邦的脸,女主妈妈亦长着一副板正严明的德国面孔。熟男范的老爸好帅!!继《大都会》之后,时隔95年,德国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电影!此部更是将反乌托邦、科幻、歌舞等风格罕见地糅合于一炉。今天看的电影里,上一部《AI创世者》是寻找妻子,这部是寻找父亲。结局用集体跺脚的方式反抗高度等级化的集权社会骤然显得黯然无力,悠扬吟唱的民谣片尾曲那般婉转倾人![10.21看的]
感觉设定有很多漏洞,不能自圆其说,比如配角是只需要在公开场合说固定台词还是私人生活也必须按剧本?这个片子到底是其实是配角身份的女主的主角电影,还是一个讲各种角色故事的电影?因为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表达的东西也很混乱,角色定位和社会阶级,自由意志和宿命,社会规制和独立思想的因素都混杂在一起,还有狗血的寻爹和所谓的爱情,情绪生硬得一比,看完真是一整个???
最后的跺脚?idea不错,但故事讲述和呈现比较平庸。
以高概念化的「元电影宇宙」设置背景,用主角与配角的角色区分引喻社会定位与阶级关系,德国人这一波在表达形式上已经赢了。逻辑预设跳脱出原始的泣诉式定位,将自我价值体现融于电影化情绪象征,构建的世界观虚离现实却又巧妙新颖不显突兀,和谐、随意且自然。缺点是主线核心新意不多,以为的大开大合的推翻制度消除阶级最终却落位于老套狭隘的个人价值体现还是太过保守。且台词设计、情绪铺垫以及节奏与推进均略显缓慢而笨拙,明显的「身体跟不上意识」从而导致呈现效果有些头重脚轻力不从心,代入感不高亦在所难免。两星给概念,呈现值一星!!
《边缘者之歌》。故事讲得太平庸和拖沓,悬念并没有太大意义,亏得套了个元电影的躯壳才显得生动一些。高开低走,一开始的想象力和世界观预设很有趣,包括在逃亡过程中通过剪切来表达权力的介入,非常有创意。但叙事节奏时快时慢,太多线索都不完整也不明确。母亲每次出场明明如预设程序一般说着台词,是如何弄来药与妆造、使得那些Outtakes能混入最终的会场(而不仅仅是赞颂母亲)?究竟大屠杀是怎么回事(而不仅仅是政治影射)?最终人物逃出舞台,如何在Abschnitt之间延续和生存(而不仅仅是戏仿楚门的世界)?当然最让我咯噔的还是演出那一幕,叙事和表演完全屈从于刻板印象,道貌岸然的掌权者瞬间转换立场,那些角色自曝缺陷依然像是执行程序,“vorbestimmte Storyline是否存在”这个议题显得毫无意义。
我感觉整个剧情都好零散,故事也很平平无奇的平庸,不敢想象都2022年了还有人拍这种片子。。
整个片子的脑洞还是开得特别有趣,尤其是片中故意制造的那种被剪辑的痕迹,甚至卡帧缺失音效的痕迹,都特别有趣。整个片子还特别有趣的是那些角色,除了被剪掉的废角色之外,其他人都没法自由地说什么,所以每个人都是昨天的场景好美,女儿每天回到家妈妈都是那么几句话。而废角色反倒是自由的。只是他们自由地表达却反而会残缺。但透过这个很有趣的壳,表达的东西确相当平庸,大家都在说着自己犯过的错,那些和角色不一致的错,感觉还是落于俗套的人无完人,人要活出自我的那套话里。同时整个片子的设定其实略显模糊,尤其是我们看到的剪辑痕迹片中人物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版本,包括其中很多创造的术语感觉有些内容太多了。整个脑洞确实还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来。 2025-4-30看
#2022金鸡国际影展反乌托邦,阶级隐喻并不少见,但这种以戏剧形式呈现还是很有新意,人生如戏,表演成了物质生产本身,音效和台词成了关键生产资料,进而演化出,主角、配角、废柴,三种阶级分类。结局是一次对阶级社会的奇袭,一次深入敌人腹地的特洛伊木马,狠狠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一个废柴在台上当了主角,也能使用音效,也能自己决定台词。显然,三种阶级没有本质差异,谁都可以表演,谁都可以有音效和台词,但当一部分人控制了舞台,就能决定谁是主角谁是废柴,控制了台词删减器,就能决定其他人言论的权利。在这种社会中,自我意识成了难题,每个人都亦真亦假,哪一句话是台词,哪一句是自我,已经难以分清。但结尾隐隐约约给出答案:片段之间。在被社会结构压扁的缝隙,在被生产时间控制的闲暇,也许,会有自我的存在。
挺好的构想拍得这么无聊
大失所望,题材明明可以,拍的这么无聊
75/100 将人生电影化&将阶级角色化的创意实在无敌,剪辑&配乐&台词这些原本属于电影的元操作和元属性均被拉入银幕之内“具象化”,作为可以明显被感知和戏谑的主体。将这些加以创作完成一篇“阶级反抗”的命题式作文太合适不过。但执行上还能做得更好,尴尬式的告白作为高潮收尾的前奏还是有些让人翻白眼的 #BJIFF2023
为什么吹的天花乱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