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4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麦肯娜·格瑞丝,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布莱德利·惠特福德,约瑟夫·费因斯,麦克思·明格拉,安·唐德,玛德琳·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四季 剧照 NO.20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长篇影评

 1 ) 《使女的故事》内容梗概,忘了前面剧情的可以看看...(有剧透,慎点)

在不远未来的美国,工业污染严重,不育症越来越普遍,婴儿死亡率奇高,人口出生率骤降。

恐慌和暴乱中,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名为「基列国」的男性极权社会。

由于女性生育力稀缺,因此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成为国家统一管理的资源。

她们被送往红色中心洗脑,被驯化成生育机器,这些女性称为使女。

她们身穿血红袍、头戴白便帽标出自己的身份,被分配到各个统治者的家中,成为统治者的生育工具。

她们的名字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从属关系的某某氏。

比如女主开始是弗雷德主教的侍女,她的名字就是奥芙弗雷德(Offred)。

意味着,属于一个叫弗雷德的男人。

后来她去了另一个名叫约瑟夫的主教家,她的名字便成为了奥芙约瑟夫(Ofjoseph)。

这里,曾经的秩序不复存在,女人只是生育工具。

运气好的成为统治者身边的花瓶女人;或者成为嬷嬷,帮助统治者驯化使女,维持基列国的基本秩序。

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要么要么成为女佣,要么被派去隔离营捡拾核废料;

使女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乖乖听话服从权威。

任何质疑或反抗换来的只有残酷的惩罚,殴打、挖眼、电击...身体少一部分无所谓,只要能生育就行。

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整齐划分,从道路铺设、人的衣着,到统一思想、各种禁言。

白便帽不是为了遮阳,而是为了减少与外界交流;血红袍也不是一件普通的服饰,它代表着等级划分。

使女对接触的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万分小心,因为这可能是统治者安插的天眼,监视她。

她们彼此监视,彼此告发。

强奸女性的男人,嬷嬷会组织一群使女围成圈,对女孩进行荡妇羞辱,再借着她们的手对男人进行杀戮。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每一个使女的手上都沾了血,那么每一个人都无法说自己无辜。

如果所有人都有罪,那么所有人都无罪。

在这里并不是每一个男性都有资格娶妻。

一般职业的男性、一个下等的天使军士兵是没有机会娶妻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女性。

这也意味着,本剧并不仅仅只是诉说女性被压迫的剧,它要讲述的远比这深刻的多。

举个例子,一夫多妻制度,虽然不少男性非常喜欢。

然而自古以来,无论哪个国家,男性都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在一个男性独占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社会,女性是无法实现经济独立的。

也就不难解释,会存在好几名女性都依赖于一个占有经济资源的男性的现象。

而在这里,男性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

假设每有一个男性拥有5个妻子,也就意味着有4名男性找不到老婆。

赞成一夫多妻制的男性不会认为自己要付出代价。

他们确信自己属于那一个,属于拥有5个妻子那一列。

也就是说,即便在男性极权社会中,享受好处的不会是所有男性,得到资源与权力的仅仅只有那一小撮人。

基列国的改变是温水煮青蛙式的。

也许某一天,作为女性的你被赶出了办公室,不是因为你能力不够,而是法律政策规定。

你出门的时候要刷信用卡,却突然被告知,你的银行账号被冻结。

你的钱不属于你自己,你不能自己管理和支配,你的钱被转给丈夫或直系男血亲。

你去学校接孩子迟到了,受到指责的不会是男性没有承担育儿责任,而是你没有照顾好孩子!

于是你一步一步被禁锢于家庭,不能自由外出,只能在家为男人做饭、洗衣、生孩子。

你的钱是你丈夫的财产,你自己本人也是。

这时候你觉得不舒服,但你的丈夫会“体贴”的告诉你:没事,我来工作养你!

再接着,等你们终于察觉到不对,想要逃离时,却被追杀,你的丈夫会被枪毙,而作为有生育价值的你,将成为使女。

在这里无论你犯下多重的罪恶,一切都可以用最高尚的目的,来辩解最残忍的手段。

本剧在第一季谈的是生存,成为使女的琼在基列国挣扎求生;第二季谈母职,她生下了表面是主教实际是司机的孩子,成为母亲。

第三季谈反抗,她联合一切可以联盟的人,反抗基列国的极权统治。

到了第四季,我们看到改变从来不是那么简单,阻碍与危险重重,女主琼最后能取得胜利吗?

这部剧给我们了一个警醒,即我们现在所依附的体系是多么脆弱。

当现在的信用经济成为不可或缺的习惯,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财产、身家交给了系统。

便捷的电子支付、舒适的环境,一切都依靠于虚拟且瞬息万变的数字。

而我们在安然享受的时候,也要保留一份警醒。

另外,在本剧中虽然男性也受到压迫,但显而易见的,男性的权力普遍大过女性。

即便是系统中驯化使女的嬷嬷,看似拥有极大权力的她,实际上只不过是个打手罢了。

而主教,表面上看他对女主琼没有暴力,实际上他比嬷嬷更可恶、更恶毒。

因为他所代表的“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一群人、一个阶层,而是一套禁锢了所有人心智的不良制度。

而任何人在这个体制中活这么久,你所见到的、做过的、承受的,都会改变你。

本剧的原著出自阿特伍德1985年出版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未来的小说。

阿特伍德曾说:“《使女的故事》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这意味着,书中的故事与现实只是一纸之隔。

那些经过旷日持久的抗争坚持,付出生命代价流血、坐牢所争取的权利,我们要万分珍惜。

因为倒退发生的时候几乎是瞬间完成的。

就像伊朗女性从遍地超短裙到现在的全身武装,蒙的几乎亲妈都不认识,距离现在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已。

 2 ) 有点意思的基列国

都知道基列国是个反人性的邪恶政权,那就列一下它的”邪“处特点:1. 解决反对意见的办法就是解决掉提出反对意见的人,简单快速效果好。

部分“有用(useful)”的人即使让其活命,也要从各个层面包括精神上摧残和肉体上折磨,以达到使其顺从的目的。

2. 严防国民出逃。

国内重重设卡,边境可以无需警告直接开枪。

对于侥幸逃出去的,也要施压邻国,迫使其遣返。

3. 鼓吹血统论出身论,严格限定人们的社会阶层和分工。

比如女人主要就分四类:官员夫人、使女、女仆、荡妇。

管教嬷嬷数量较少算不上一个阶层,受污染的殖民地女工基本上不属于人类范围了。

甚至对于每个阶层穿戴什么都有着严格限定。

4. 搞出一套系统的理论枷锁来教育大众。

固定用语“ Bless be the fruit”、“Praised be”、“Under his eyes”、“By his hand”等等,用的越多表示越虔诚,作用类似于“伟大的XXXXX说过“,用在对话开头或结尾。

5. 高层领导人物表面上一定要道貌岸然,以”拯救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国家“为幌子,暗地里热衷于荡妇俱乐部等官妓场所以满足阴暗私欲。

6. 禁止非高层男性和女性接触书籍和文化,说白了就是愚化被统治阶层,坚信”知识越多越反动“。

7. 鼓动“相互监督民间互告”,在精神层面鼓励被统治阶层之间相互检举揭发,历朝历代独裁者惯用的有效统治手段,基列国当然也完美继承下来。

8. 酷刑。

挖眼剁手石刑绞架等一个都不能少,惩罚只是手段,震慑大众才是目的。

9. 禁言。

非统治阶层没有说话的权力,使女和女仆们偶尔只能偷偷找机会私语或者用眼神传递信息,首都教区干脆把使女的嘴都缝上,还戴上“沉默面罩”。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0. 在国际上虽然已经臭名昭著,但依然要装无辜扮可怜,就像Fred夫妇拉上June装做思念”女儿“的样子演给外国舆论看。

对外宣传必须是“我们的国民选择的生活方式很幸福”。

还有哪些遗漏?

欢迎补充。

==========================================================================小更新一下最近突然发现有提示说被设置为“禁止评论”状态,不是我主动设置的,之前的那些评论也都看不到了

 3 ) S4E4:并没有很想骂编剧

不知道编剧组是怎么写的,把第四集写的很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June第三集那个行为没什么大问题,作为妈妈看见女儿被囚禁在玻璃房里,作为母亲,卖队友也……emm…如果你孩子被威胁了你会怎么样…至于牛奶里吵架那番话,可以代入一下June…在卖队友以后已经出现了信任问题…Rita: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和Martha,对Serena并没有那么对立,见Serena那面很犹豫的态度很证明,最后的寿司+阳光算好结果有关Janine的去医院看护士/医生部分,台词基本上都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高度一致,那个Black Woman和电影里面的诊所老太太一模一样…现实社会中至少美国非大城市就是这样…就不提阿拉巴马的法律了医生的台词和电影也很一样,#很好奇为什么没有做人流而是药流,可能那样太残忍了#有关最后…June肯定不会做的,母亲就是女权分子,不《我唾弃你的坟墓》就很不错了,当然这不是B级片;极端社会下,普通人的基本权利被剥夺后,客体化稀松平常,历史书中的案例不要太多,不仅对女性,男性也一样…Gilead的核废料殖民地里,男性/女性干活就是等死…Janine的悲剧人生从Gilead前就决定了…底层家庭+未婚生子后的生活决定了她的性格,最后的对话也没有很可以,人善被人欺……#在使女时的就一直在被Lydia和大主教欺负#……另外,June并没有想去吃土匪的东西,只是换了衣服跑…并没有非要Janine去…只是…这集要的是观众感同身受的效果,Gilead成立就是当年温水煮青蛙煮出来的,从女性不能堕胎,女性不能工作,不能有独立账户开始…按照证言主线,June在Janine死以后跑出来后(板上钉钉),最后两集控告的震撼力会更大…编剧大路线不会错,Atwood老奶奶还在当剧集编剧,还有续集书在,不会烂尾的

 4 ) 对这部剧完全丧失好感,只想快点知道结局

无论别人怎么说,这一季我是看得十分麻木的。

说实话,June的种种搞事行为放在其他使女身上早就是非死即残了,只有她可以顶着一张便秘脸大杀四方,直到第四季第三集被逮才受到刑罚,况且另外两个搞事的使女都直接被杀了,她却只受到非永久性的创伤,跟前三季展现的那些被残害得面目全非的使女完全没法比较。

June的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行为除了说明这个人物本身的缺陷以外,就是体现编剧的水平低下了:一方面她执意要反抗Gilead,一方面她又放不下Hannah,可是她难道就没有想过,在她反抗的过程中,Gilead怎么可能想不到用Hannah威胁她,或者干脆伤害Hannah作为报复?

Serena老早就警告过她这一点了!

假如第二季结尾June自己也跑路,暂时放弃带Hannah出来的想法,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然而June偏不,她既放不下Hannah,又要带着大家跑路,结果Gilead果然拿出Hannah作为要挟,她也立马就出卖组织叛变革命了。

刚叛变没多久,June又忍不住逃跑,又搭上了几条命!

请问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搞了半天你自己是终于跑出去了,可是Hannah还是没有救出来,还是会被Gilead当作人质,而且还牺牲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

为了水够剧集长度,把观众当傻子戏耍真的好吗?!

 5 ) 第四季演一多半了,谈一谈个人对本季角色内心的理解

June三季半看下来,感觉对Gilead的恨已经把June整个人吞噬了,她心中有一杆秤——救Hannah>反抗Gilead>姐妹情姐妹诚可贵,抗争价更高,若为Hannah故,两者皆可抛。

June与Luke的感情两人之间的感情应该是亲情和愧疚的混合体。

爱情则会比较复杂,Gilead的畸形社会改变了June,而Luke则一直在正常的社会等候。

使女肉身可以逃出Gilead,但内心遭受的创伤是不可恢复的。

相比于与普通人交往,她们会更容易融入Gilead受害者的小圈子。

从Emily与女友的关系就可以看出。

所以除非最终季编剧刻意生硬发糖,否则June与Luke的感情大概率不会是个happy ending。

Nick与June的感情Nick为June做的所有事,都是在不危及自身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

两人的感情有一点“两个孤独的人抱团取暖”的感觉,也有点“互相利用”的意味。

这种感情在Gilead的畸形社会下产生,也只能在Gilead发展。

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下,两人三观的不同被掩盖了;一旦进入正常的社会,他们之间的分歧也会慢慢浮现出来。

Serena和FredSerena的心中只有两样东西:Nichole的探望权,此刻怀的孩子的抚养权。

她会为了追求这两项权利而不择手段地牺牲其他一切,无论是与June结盟还是与Fred结盟。

Fred虽然认清了Serena,但为了自保仍然不得不讨好Serena。

Joseph第三季Joseph同意配合June送走孩子,是为了送老婆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加拿大生活。

Eleanor去世后,他万念俱灰,完全是在June的威逼下,才继续行动的。

Joseph的三观自始至终都与June不同,且没有了牵挂,预计行事会更加大胆,他不会追求改变Gilead,而是会追求生存和权力。

Lydia嬷嬷Lydia嬷嬷是一个符号化的虔诚邪教信徒,甚至可能比大主教们还要纯粹。

预计本季她的所有行为,也仍然都是践行着基列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6 ) 结合《证言》看未来剧情走向

看了第四季的前三集之后重读了一遍《证言》,由于阿特伍德对于剧集编剧的参与度很高,《证言》的后记中也写到这一点,所以最终剧集的结果应该是会与《证言》时代或者前《证言》时代的事件相吻合,据此推论一些剧集情节的发展。

(以下严重剧透《证言》小说内容)《证言》的时间设置在《使女的故事》之后十五年(标志性时间点是妮可宝宝十六岁生日)。

当时国际社会已经和基列国基本上达成了和平,加拿大有基列的领事馆,持有基列护照的珍珠女孩可以以类似于外交人员的身份出入加拿大领土。

在外交压力下,加拿大曾答应送还妮可宝宝,但宝宝“失踪”了。

五月天被认定为恐怖组织,不能公开活动,但有系统性接待逃亡使女的地下网络(可能雏形就是剧集中出现的基金会)。

妮可宝宝隐匿身份后,在为五月天工作的养父母的养育下,在加拿大自由空气环境中,成长为独立自信勇敢富有正义感(也有一点点小叛逆)的青少年,并在发生变故时极其勇敢地承担了前往基列获取情报的任务。

《证言》结尾提到“母亲与两位父亲”都来到了加拿大,并且妮可的父亲一直能获得她成长中的照片。

所以作为妮可宝宝父亲的Nick应该还是去了加拿大的,只是不清楚时间和方式。

剧集中已经当上了大主教的他会以什么形式反水呢,又或者剧集在这里会不按照书里发展?

(毕竟书里只是提了一句,没写很多)这个人物蛮有潜力可挖的,不搞点大动作有点可惜,但现在剧集的预告里似乎没他多少镜头啊。

而June肯定在更早的时间去了加拿大(第四季的长预告中显示了她身穿正常社会的衣服而非使女服,站在演讲台上呼吁的镜头)。

《证言》书中,June的形象一开始主要是以传说形式出现,后来提到她成为了情报人员,长期活跃在对抗基列的前线。

第四季前三集中表现出的下毒刺杀前往芝加哥前线的基列军队高官等内容,可能是她后来从事生涯的一个开端?

目前剧集中表现出来的Aunt Lydia总体上还是个完全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是为了这些姑娘们好,也信奉基列体制的忠犬。

与书中那个一方面在基列系统中获得了身为女性可能的最高地位,甚至获得了塑像和画像的地位,另一方面成为了五月天在基列内部最高级别的线人,长期提供顶级机密情报,甚至最后送出了致命一击的角色,还相去甚远。

不知道是不是会在剧集中展现转变过程。

如果可能(且观众也有兴趣)的话,那还挺有意思的。

直到《证言》的时代,Hannah还生活在基列,作为大主教的女儿Agnes长大。

也就是说June离开时没能成功地把大女儿带出去。

书中并没有写到(第四季第三集里)她在记事后见到过亲生母亲的那段故事。

 7 ) 简单说一说第四季与之前的不同吧

非常喜欢这部剧,还没演完,短评想必也写不下,在这里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欢迎同好一起讨论。

关于本剧节奏慢,刚开始我是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基调是压抑的,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去爆发。

后来逐渐厌烦了,因为看着太压抑了,心想:这昏暗无光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不过在第四季,June明白:把孩子一个个送走,还是改变不了上层建筑。

June在前三季都是在进行一种温和的反抗,简单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但在第四季第一集就能体现,她对那个被强奸的女孩儿说“good girl,make me proud”(哎呦我听到直接原地跳舞!

),从这里愤怒爆发,再到后面一系列的行动,都表示剧情的转折。

后面June到了加拿大,我本来特想让June赶紧出来(这里为Jenny流了很多眼泪,太心疼她了),但是当June真的出来以后,又想到,基列国里面还有下一个June吗?

June的汉娜会成为基列国的一名没有思想的生育机器吗?

会不会像书中写的那样,认为“书是有害的”?

如果真的要到这地步的话,可能还是会续订,这剧完结遥遥无期。

还有一点我觉得更好的是,第四季为我们描绘了更完整的基列国整个国家的形态。

阿特伍德也提过,《使女的故事》填补了书中没有的细节,比如第三季玛莎们通过食物来交换信号,还有这一季,基列国内的一些危险地带,整个国家的局势形态都更加清晰明显。

这更上升了一个等级,从救孩子和嬷嬷斗智斗勇,到整个国家,到战场,应该齐头并进,这样加速灭亡嘛(笑。

哦还有!

画面是一如既往得好,这个没得说的,因为在这一季剧情的需要,音效方面做得太好了,戴上耳机听到火车呼啸而过,枪林弹雨(其他的想不起来了)55,再加上画面,完全不输电影,甚至想和同好们一起到影院包场体验。

有一点不太喜欢的,也是很多朋友们都提到的,就是太“圣母”了,必须要有所取舍,June当然不是superhero,当她把刀交给那个女孩儿时,才算是改变。

三季走来,到第四季,June一直在探索、自救,在痛苦中挣扎,靠主角光环罩着才勉强活命,但愿June在加拿大能赶快走出基列国的阴影,现在June的PTSD看着太让人心疼了。

(再小小私心希望Nick镜头多一点)--原著重要剧透!!!!

---因为疫情,剧集开播延迟,我在间隙看完了《证言》,原著中那个最大的眼线,给加拿大的人提供重要线索的人,会和剧中符合吗?

我倒希望是的,因为先入为主了,现在想想, Lidya以前的经历,她以前的观念,她以前的职务和性格(这里我指的是她的沉默,隐忍),Lidya可能真的是最后揭穿基列国一切丑陋的人呢?

 8 ) 反抗的美学

反抗的美学。

如果说古典主义被定义为对激情的控制,古典时代就是一个艺术将当代人的激情作为形式和程式来表达的时代。

今天集体的激情超过个人的激情,艺术不需要控制爱,而是在其最纯粹的意义上的政治。

人被一种对其处境的希望或绝望的激情所控制。

然而,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1)因为要体验一种激情先要表达它,集体的激情吞噬了艺术家所有的时间;2)因为死亡的机会更多——甚至这是真正地体验集体激情的唯一机会,即愿意为它而死。

因此,真实性最大的机会同时也是艺术最大的失败的机会。

看来古典主义也许是不可能的。

如果它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类反抗的历史就有了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导致这种局限性。

黑格尔可能有道理,历史的终结是不可想象的,它只能存在于一种失败之中。

黑格尔这里可能错了。

但是,如我们似乎相信的,如果这种古典主义是可能的,至少人们可以看到它只能由一代人创造出来——而非一个人。

换句话说,我所说的失败的机会只能由数量加以平衡,就是说,十个真正的艺术家有一个存活下来,能够在他的生活中发现激情的时间和创造的时间。

艺术家不能再是一个孤独者了。

或者,如果他是一个孤独者,那是得益于整整一代人的胜利。

***1945年10月反抗的美学。

人不可能完全绝望。

结论:所有的绝望的文学都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个案,并非最具象征性。

在人身上最值得注意的并非他是绝望的,而是他克服或忘记绝望。

——绝望的文学永远不是普世的。

——普世的文学不可能止步于绝望(也不会止步于乐观主义——倒过来推理就足够了),它只需考虑这一点。

需要补充:文学是普世的或不是之理由。

***反抗的美学。

宏伟的风格和美丽的形式,是最高级的反抗的表达。

以上摘自《加缪笔记》这段太太太契合《使女的故事》了

 9 ) 对剧作的一些不满:愤怒、极恶以及其他

一口气看完了四季。

当然有时候会倍速和快进,这部剧也不值得我用1.0速度细细看完。

从第二季开始就是原作的同人文,第一季相比原作也改动甚大,时间线调整了很多,原本在原作大概70%处的生产事件提前到了第二集;人物性格也有所变动,甚至可以说有个别重要人物在剧中有点ooc。

我能理解剧集为了制造冲突和戏剧性所需要的调整,但我私以为改变了太多原作很多细腻的情感,甚至是原作的精华之处,以至于看到四部剧集都在8分以上时,我有点愤怒。

首先是june被改动成大女主形象,她愤怒、勇敢、富有领导力;但这恰恰破坏了原作中offred在渺茫历史中普通的形象和普遍的经历,她不应该独特。

我很喜欢原作在结尾的研讨会上的演讲,它用极短的篇幅将offred单人的视角放大到历史,剧集中可以用飞机运送82个孩子的june,她太英雄了,她变得不再普通。

原作中故事只发展到眼目将offred带走,后续情节我们无从可知,但从前文中其实可以感受到offred并不如此具备反抗精神,她有反抗意味的行为异常小心翼翼。

比如原作中offred并没有主动和ofgelen提起要为mayday出力,甚至于ofgelen向她提出请求,希望她可以去大主教的办公室翻翻查查的时候,offred拒绝了。

「但事实是我也不想离开,不想逃跑,不想越境投奔自由。

我只想呆在这里,和尼克在一起,在这里我对他触手可及。

」她也是怯懦的。

和其他使女一样。

剧集制造了一个大女主的形象,offred将受尽的委屈化为愤怒。

她要反抗,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但在原作里offred将这一切化为对爱的追求。

在这样变态的世界里,只有一点点原本世界里的情欲能让她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在书中开头,offred会在采购的路上对哨卡的士兵产生性幻想,「我希望他们见到我们时会硬起来,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在涂了油漆的哨卡上来回摩擦」。

offred是享受这样的时刻的,因为「这是对清规戒律的一次小小的叛逆,小到不可觉察」。

这两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愤怒是可信的,但我个人更喜爱书里的处理方式:offred尽其可能的去搜寻爱。

那或许根本不是爱,比如我从不认为原作里nick和offred有爱。

但比起冷冰冰的愤怒,有人性温度的情欲能让人感到真实,能给予一些支撑下去的意义。

其次是Waterford大主教的形象。

我很欣赏原作对于大主教的刻画,他是一个恶人,但他同样抱有人性的善,他同样怀念过去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

比如原书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大主教通过nick传达让offred单独见他的命令,offred充满担忧地赴会后,大主教只是小心翼翼地问她能否陪他玩一盘拼字游戏,并且在分别之时索吻:「他后退一步,俯视着我,脸上重新泛起先前的笑容,局促不安的笑容。

如此的真挚诚恳。

“不是这样,”他说,“要像真的一样。

”他伤心透顶。

这也是一种重述。

」这部分情节还诞生了全书我最喜爱的描写。

在回到自己的房间后,offred强忍内心的狂笑:「我仿佛要呕吐似的紧紧捂住嘴巴,跪下身子,笑声在我的喉咙口如沸腾的熔岩咕咕作响。

我爬进柜子,耸起双膝,感觉就要被呛住了。

我的肋骨由于憋得太久开始阵阵发痛。

全身抖动着,上下起伏,像地震来临,又像火山爆发。

我就要爆炸了。

炸得满橱柜通红一片,欢乐与新生协调同步,哦,笑别人间。

」当时我也花了一会去思考offred的笑意。

答案对于未曾经历如此迫害的人或许并不直截了当。

但在书里,通过作者的提示,慢慢地读者就能感受到笑意的来源: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但他们也饱受其害。

正如后文ofgelen知晓offred和大主教的私会后,询问道:“他想要什么?

玩性变态游戏?

” offred「避重就轻,应了句:“就算是吧。

”至少这样还能体现一些*高压统治的尊严*。

」这些情节在剧里也并非直接抹去,而是拆分到不同的段落,也导致了对大主教这个人物刻画的变味。

比如索吻情节,嫁接到了offred想请求大主教再带她去一次荡妇俱乐部时,这个吻就变得十分无趣,充满了利益的诉求和权力的展现。

剧集也有offred在拼字游戏后的大笑的部分,却因失去前因后果,而让这个笑变的不知所云。

这个前因后果就是前面提到的,大主教的善和脆弱的一面,剧集里waterford是个完全的恶人,他的所有所作所为都是基于对权力的渴望。

其实剧作对于原作的改动还是蛮大的(仅仅限于第一季,因为第二季开始已经没什么原作的影子了)。

我其实认为剧作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是一个不同的offred。

也是个不同的ofgelen,不同的珍妮,不同的nick,不同的大主教。

在所有人物的改动里,珍妮或许是最为成功的。

原作里珍妮的故事线其实很短也很窄,也给了编剧足够的空间去填补。

珍妮的演员也非常出色,把一个精神在失常边缘的女孩刻画得十分生动。

珍妮对于身边的悲剧的处理方式和女主是不同的,且非常逻辑自洽。

她通过把周围发生的一切合理化的方式来与破碎的自己相处。

她会爱上强暴她的人,大主教沃伦,还有抵抗军首领steven,由此来美化这个糟糕的世界。

在所有人愤恨嬷嬷时,她相信她们,她坚定的认为嬷嬷是爱她的。

这样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自我保护机制,她刚来到red center时因为顶撞而被挖掉了右眼,于是她不再反抗。

但珍妮的内心不愿让恐惧和屈服占据。

于是她选择用充满美和爱的左眼去看待发生的一切。

沃伦大主教为了自己的性需求欺骗她,她选择相信沃伦,相信他是爱她的,以此来欺骗自己是基于美好而作出的选择。

嬷嬷利用她,她选择相信嬷嬷,相信她们迫不得己,相信她们是爱着她们的使女的。

steven不过是想要一个性伴侣,她让自己爱上他,说服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从被迫的性服务转变成自愿的性愉悦。

另一个算是改动得比较成功的角色便是大家都很喜爱的nick。

坦白说在原作中nick真的无足轻重。

他可以是任何人。

他不过是女主用来满足心中对爱的渴求的对象。

他可以是司机,可以是士兵,可以是其他人。

剧集对nick的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改动,他和基列的崛起开始产生交集,他不再单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也成为了海啸前蝴蝶煽动的翅膀。

这样一个身份的构建,瞬间让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

剧集中还给nick增加了很多情节,比如作为有卓越贡献的人被奖励妻子;比如升为大主教;比如作为还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大主教被派去前线送死。

他是一个比原作的大主教还要矛盾的人物,他渴望和june的平淡而正常的生活:在教堂的窗边,他抵着june的前额,轻轻地说:“我应该在我还有机会时和你一起逃走”;但他深陷基列这个体系,享受着特权,早就失去了独善其身的能力。

所以写到这里,剧作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我未提及的地方,例如Serena,rita,eleanor,ms.Keyes等的人物设计,都在剧作中有其独到的精彩之处。

但仍然,我很怀念原作带给我的由点及面的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大恶人”waterford大主教等人更复杂的维度刻画。

如果后续有时间,我也想写一写第一季与原作之间的差异,以及我对这些改动的理解。

 10 ) 观剧随记

第三集基列国为了让琼说出其他使女的下落利用汉娜来威胁她,琼发现汉娜竟然害怕自己,对一个母亲来说多崩溃啊。

尼克竟然成为了布莱恩大主教,他和琼的结局也许是BE。

这集末尾尼克和琼分别之际,彼此深情表白“我爱你”“我也爱你”享受过自由,谁还想再回到什么生殖殖民地去?在强压之下只会有一次次的反抗。

这集的配乐也很棒🎵57min29s 歌词“Cracked eggs, dead birds ”“I can feel death”可惜啊,最后只有琼和珍妮逃出去了第四集&第五集琼和珍妮一起去找夜鹰,太好哭了珍妮真的是很好的一个姑娘,对她而言,待在史蒂文阵营这边起码暂时能保证安全,但是和琼一起出发,前方尚未可知,但是她(莉迪亚眼中的乖乖女孩)敢于迈出那一步,和琼一起(使女就是要结伴在一起的呀),得花费她多大的勇气啊。

第一季,珍妮初登场觉得她怎么疯疯癫癫的,在红色感化中心公开反抗,还被莉迪亚弄瞎了一只眼睛,成为“一只眼的女孩”,从此似乎变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

她似乎很快接受了自己使女的身份,是这一批使女中第一个怀孕生子的,但她真的那么胆小嘛,她抱着自己的孩子站在桥上,即便是死她也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后面在琼的领导下,一起反抗基列国的统治,拯救孩子。

四季下来,珍妮成长很多,是配角里较为出彩的难以忘记的,就像琼说的“谁会忘记只有一只眼睛的姑娘”,珍妮真的超美!

就是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存活下来虽然经历了轰炸,但是琼终于得救了!!!第九–十集珍妮还活着,虽然又回到了基列国,但是所幸莉迪亚顾念她为基列国生下过两个孩子,处处照顾她。

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莉迪亚身上或许还残留一些善意,前几季也能看到她对于使女们的维护,虽然更多是对这些还能生育的子房的保护。

琼带着妮可终于和尼可一家三口团聚了,琼开车出发后的表情都不一样了,真的超级幸福开心。

一家三口团聚的场景真的太幸福太温馨了,尼克还带买了洋娃娃逗妮可。

尼克和琼还能不能在一起啊……而且尼克也太懂琼了,知道琼牵挂汉娜,在会面之前就搜集了汉娜的资料(和卢克扭扭捏捏绕着圈让琼带着她和尼可的女儿去寻求尼克的帮助相比,高低立见)经历了这么多,其实琼和卢克都明白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吧,感觉后面两人会分开艾米莉竟然回基列国了,就在使女们处决完弗雷德·沃特福德(绝对是本季的高光时刻)之后,下一季且看艾米莉复仇记琼又该如何救出汉娜。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短评

姐妹们团结起来,烧光这个肮脏的世界。

10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力荐

85/100,1.从2018开始看第一季,3年后2021追完了第四季,June这个人物配了我四年,看她从压抑的基列国,一步步反抗斗争,与好姐妹,与两个男人Luke和Nick之间的纠葛,然而Jannie却依然留在了基列。2.最后一集曾经的使女们共同杀死了大主教,复仇畅快淋漓的同时,也为她们的境遇落泪。3.真正的女权主义电视剧,值得所有女性和有共情力的男性观感。#2021电视剧28

11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力荐

看得我抽筋拔骨……擠牙膏的難受……

15分钟前
  • Vermouth
  • 还行

The finale was so freaking glorious. Let’s go June

20分钟前
  • 关键是be free
  • 力荐

会功夫了?

21分钟前
  • 4nix
  • 很差

剧情过于抓马快节奏且不合常理……但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演绎又很细腻微妙,后面几集能看到所有人都有各自的矛盾和挣扎。

22分钟前
  • 北渚
  • 还行

June终于干脆地逃出基列国,那下一季我肯定看了。编剧们应该再考虑一下剧情策略,每一部最后一集goes skyrocketing,相当于忽略先前章节观看感受,第一季新鲜感加持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到第四季就有点套路化。这一季行为心理学是亮点,逃出基列国,有些人成为复仇女神,有些人重复奴仆行为,有些孩子眷恋从前的生活,有些人唯有一死才能摆脱罪恶感,少数幸运儿还是正常人。历经创伤,新的开始是最难的事,身处自由地,内心从未离开恶土,逃离≠解放。

24分钟前
  • 屁屁普
  • 推荐

以极强的耐心看了四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看到新角色登场时我以为要讨论新一代年轻人将女权暴力化的后果,结果完全没有,还是老一套的逃跑、被捕、酷刑、没事儿、再逃跑……加上超长慢境,以及各种痛苦的脸部大特写。累了,比我当年看《越狱》还累。就这样吧,不打算看下去了。

25分钟前
  • 懦弱者的托词。
  • 较差

可怜的卢克。看到女主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突然想起荣格的阿尼玛斯了,女人的阿尼玛斯往往是多个,还真是。憋了三季总算是出气了。英雄到反英雄,然后呢?

30分钟前
  • 骚棒持有人
  • 推荐

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镜头语言是有特点但多了让人感到乏味,配乐全是那些overused的歌曲,太浮夸且on the nose了,人物动机经常很不一致。

32分钟前
  • 绿马猴
  • 还行

再也没有看第一部时的震撼和感动了....后来才知道导演和编剧早已不是原班人马,格调越来越低,纯粹为了营造视觉冲击力的爽剧,已经变了味道。剧情设定漏洞百出,June绿茶特性一览无余,最后结局不错,大主教惨死,瑟琳娜,下一个就是你

36分钟前
  • 八分饱
  • 还行

和原作的核心也差不多没什么关系了,就算当原创片看也越看越疲劳,越往后拉条的频率越高

38分钟前
  • 鳄鱼我困了
  • 较差

已经不care人设有多崩,剧情有多扯淡了,有生之年能看到基列灭国就算值得。

39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还行

剧情摄影配乐登峰造极的好剧,请继续拍下去吧。从1985年Atwood的原作出版到2019年续作《证言The Testaments》; 2017剧版第一季开播到2021年的今天,我们也在现实中关注与见证着身边女性遭受的压迫和女性意识崛起的坚韧反抗,在某种意义上《使女的故事》是现实的一面启迪之镜。如果继续拍,那就继续追。

42分钟前
  • 提姆六月
  • 力荐

结合three children政策 可以打上现实主义题材标签了

46分钟前
  • 大三角
  • 力荐

这一季可以说非常不喜欢,尽管它如此高分。故事中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简单到只有爱与仇恨。而以爱的名义,角色们又做出了无数匪夷所思的举动,合理化伤害、背叛、暴力、私刑。讲述一个真正关于仇恨的故事或许不是坏事,毕竟只有原谅的世界和平也不真实。但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却仿佛都是疯子。套着女性主义的外壳却讲的都是父权和集权的故事,以及泛滥到殃祸他人的个人英雄主义。

47分钟前
  • 薛定谔的猫粮
  • 较差

June的主角光环越来越大,上季救出了那么多小孩,这季把自己也搞出去了,然后最后竟然把Fred搞死了…

49分钟前
  • 星宇
  • 还行

无论别人怎么说,这一季我是看得十分麻木的。说实话,June的种种搞事行为放在其他使女身上早就是非死即残了,只有她可以顶着一张便秘脸大杀四方,直到第四季第三集被逮才受到刑罚,况且另外两个搞事的使女都直接被杀了,她却只受到非永久性的创伤,跟前三季展现的那些被残害得面目全非的使女完全没法比较。

54分钟前
  • 渚薰
  • 很差

上一季看完差点弃,秉着有始有终的精神看完这一季,仍旧很失望。看够了女主坚定、不忿、苦大仇深的脸部特写。作为基列的地下革命领袖,没体现领袖才能,反倒是关键时刻三次卖队友。被捕供出同伴藏身处,跳车第一个跑让后面的挨枪子,独自上船抛下珍妮。她永远正确,永远有苦衷,有正当理由,就是没有作为精神领袖的担当。坏人不讨喜,女主不讨喜,女主的朋友配角就是政治正确的符号,脸谱化严重。活脱一出美国当代样板戏。

58分钟前
  • 杨八点
  • 较差

感觉这季水的情节太多了😅加拿大拥护者的反应令人错愕主角光环过了点

59分钟前
  • No.88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