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很难 对 homosexuality 有任何评价 但是 MILK 无疑是勇敢的 最喜欢 Scott 帅爆了
老友很早就推荐给我看这个片子下载了很久放在电脑里因为一些凡事总是没有办法静下来心来看前面因为天气实在炎热,我改睡再客厅里使得我在午夜时分可以安静下来欣赏它喜欢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电影觉得那个时候所有的感情都沉淀下来慢慢体会不知道为何一直喜欢看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从第一部蓝宇开始当同龄人觉得恶心的时候我却被里面深刻的纠缠的情感感动的哗哗大哭看到milk,其实它不算是一部同人电影它是一部传记描写了milk的成名到去世的伟大历程让我觉得喜欢的情节是最后他遇害了,他曾经的男友回想起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过40岁生日到了40岁,他突然发现他人生的前40年他没有任何作为他不敢出柜不敢自由生活不敢泄漏自己的真实一面突然间,他明白了他想过得有意义,他要过得不一般他要帮助所有一样和他有同样困惑的人西恩.潘的诠释让我钦佩,看到报道说曾经milk的好友看到他的扮相都吃惊的以为milk重现人间他有孩子般的纯洁,他始终相信美好的感情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有卓越的政治头脑他也有一个成功男人的霸气是的,如果他没有遇害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功真是部不错的片子交错了很多当年的真实画片,milk自己的回忆录还有影片的最后演员和真人的对照照片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惊喜真的不错
电影[米尔克]的开始,1978年的某一天,穿戴整齐的哈维·米尔克正用录音机保存自己的遗言。
对同性恋权利的争取,使死亡跟他若即若离。
先前的黑片纪录片片断已经勾勒出当时的情况,同性恋被视作社会的异数,他们的聚会被警察打扰,突然出现的摄像机令他们颜面尽失。
米尔克可以说应时而生,以对自由和平等的信念支持,用合乎法律的方法去为自己和更多人争取空间、权利。
在他的喃喃自语之间,不断插入他的讲演片断,直到最后的真实影像,斯时他已经与市长一同遇刺身亡。
潘影帝带来的米尔克,能将同性恋者、温柔的爱人、渴望得到承认的社会活动者和狡诈的政客集于一身。
这个复杂的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勇敢到置死亡威胁于不顾,却总能记住自己的热情所在,借此保留最后一线勇气。
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因自己的事业而死,却被不明不白的政治斗争而吞噬,这真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
[米尔克]与桑特的第一部影片[邪恶的夜晚]非常相像,以轻盈和不羁的方式去纪录一段悲喜交加的经历,无处不充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为米尔克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所在,事实上,社会边缘人群如同性恋者、嬉皮士的大量涌入早已经令世居此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困扰不堪。
米尔克凭着不枉费人生的冲动,以及爱人和朋友的支持成为“卡斯特罗街市长”,进而试图参与政治活动,竞选市监察员(supervisor)。
此时,尽管并非本意,同性恋者对警察的反抗往往演变成暴力冲突。
在米尔克的努力下,凭着对平等的坚信,边缘人群的反抗终于逐渐演化成有组织的和平方式。
米尔克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政治中少不了尔虞我诈、背叛和讹诈,从他决心以“机器中的一员”身份去争取同性恋者权益时,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米尔克绝非完人,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之所欲,并尽量的义无反顾。
在影片里,Don White最后的杀人似乎是“无因的反抗”。
事业、家庭和信仰的危机,都不足以完满地解释他的极端行为。
他和米尔克的关系亦敌亦友,同性恋者的成功和米尔克的“背叛”,与深存于心的偏见混合、发酵,似乎都是悲剧的催化剂。
尽管有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珠玉在前,眼下的传记电影[米尔克]仍然值得关注。
大量纪录片片断和新闻报导的加入,使本片“真假莫辨”,这一点跟[二十四城记]异曲同工。
这个米尔克游走在“真假”之间,不致于因为其事业被神化,也不会因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流于自怨自艾。
“事实”与表演的切换,保留了一份思考的空间。
作为出柜政治家,米尔克成为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象征。
他的劲敌,保守派歌手Anita Bryant仍然不遗余力地伸张“上帝旨意”,打压同性恋者权利。
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年她大力推广的各种歧视同性恋者法案正在逐渐受到淘汰。
譬如影片中着重指出的Dade郡,在1998年终于否定掉了歧视同性恋者的法案。
造化弄人,B老师在1980年经历了婚姻失败,乃正统基督徒的奇耻大辱,也结结实实地受到了启示。
真是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在生活陷于困顿后,她的女性意识大为觉醒,开始关注女性问题。
同样悲剧的是,Bryant最后几乎一事无成,还陷于破产的窘境,政治活动到底把她也给毁掉了。
现在她一心做慈善,对从前的姿态也有悔意,可是似乎对同性恋还是无甚好感。
实际早在1977年(米尔克遇刺以前),B老师就在衣阿华州府Des Moines被同性恋活动者盖脸赏了一个水果派,予以表彰。
影片里没有这段,不过米尔克和爱人Scott倒是有类似的戏谑。
社会该如何保障文化多元,如何推进公平,如何认识歧视,都是应当善加考虑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公众人物能多被苹果派之类好吃好玩的东西“表彰”,倒也是个好的开始。
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下来,回去想想自己究竟哪里做的不妥贴,那就再好不过。
PS:在我们国家,即使同性恋已经不复作为刑事罪,想想当年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试图研究同性恋时,受到的压力,也不怎么能乐观起来。
再想想今天的“绿霸”,听说在违禁选项里也有同性恋这一项,就大体可以猜出“庙堂”的态度了。
这期《南方周末》A6版有关于出柜大学生的报道,值得一看,好歹能乐观一点。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962110/
看过,想哭。
应该是被片尾街巷上成千上万手捧蜡烛的人感动了,听着耳边很平实很坚定的男声说着:“I would want five, ten, a hundred, a thousand to rise.”然后镜头扯远,一条街巷蔓延成烛光的海洋。
许是希望,以这样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Milk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为了希望。
印象很深是他和Scott的争吵,Scott怒斥他曾经是藏得最深柜的gay,而现在却一次次地呼吁着所有人出柜。
就是在那一瞬间猛地懂得Milk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没有人希望被歧视,被鄙夷,但大多数人选择藏起自己,以伪装来换取一个暂时平和的假象,而Milk则要毫不留情地摧毁这世上的其他人自以为是的信仰,他向那守旧的、陈腐的世界下了战书,执意要掀开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战争的帷幕。
他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正常人,享有权利、被尊重,而他追寻希望的方式不是掩盖,而是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昭告天下他所身处的群体和这世界上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异,同样享有被尊重,理解的权利。
当你对某些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什么,当某些群体强大到你无法忽视,无法匹敌,就如同这自然界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规律一样,你要么作为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思想代表灭亡,要么接受、妥协,以和平共处的方式继续生活。
不会说豪言壮语的话,所以文字会在此刻拙劣得可怕,那心里澎湃的波澜,此刻竟无语凝噎。
然而还是不能不说Milk和Scott的感情,看到心痛的情感。
时光流转,有一份真情抽离一切繁华之外,只剩一份铅华洗尽的安然。
即使这世界在身边飞速流逝,总有一个人的容颜你这辈子无法忘记,叫作刻骨铭心。
他会在生日会上说想念他,然后吻他,再落寞地离开;他会在他失去爱人时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他会在他的辩论中坐在第一排,我想这将是个许多年无法忘却的镜头,他只是坐在那里,眼中却有我读不懂化不开的深情。
然后他给他打电话,让他看日出,然后他说:“I'm proud of you, Harvey,"。
我想这是那句他从四十岁生日就开始等待的话。
所以才有力量看他痛彻心肺的死亡,因为他得到的是超越生命的感情,更足已超越死亡。
如果,那些被某些人唾弃的,鄙夷的事物,却有他们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的温暖与纯净,那只能说他们自己才是那些虚伪,恶劣的生物。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正统意味着欺骗与背叛,那我愿得一心人与我携手逆流而行,白首不相离……
1.1969年6月27日夜,美国纽约市发生了同性恋群体发动的著名的“石墙事件”,事件的影响很快地就波及了整个世界,然而亚洲区包括中国在内,似乎是这股浪潮中缺失的一环,它的主体力量是在西方世界。
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的同性恋群体的生活图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一片的空白,他们没有背负社会主流群体所给与他们的压力,即使与西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并未遭受来自宗教势力的更为极端的压力与干涉。
总之,痛苦肯定是有的,从现今不断在媒体上陆续报道出来的一些事和人来讲,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同志肯定是背负者着更多的寂寞和压抑……2.Milk的到来可以看作是这场浪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继续延续,影片在今年没有飘扬过海来到中国之前,我相信中国的大部分观众仍然不太了解这个人,我也是一样的。
因此,对于今年我们的同志电影视界渠道相对缩水的一年来说,这样好的影片的出现,应该讲是弥足珍贵的。
所有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所有带有偏见或正在被偏见误解和遭受漠视的人们都应该带着“人本”的心态和角度去看一次这部电影。
对于你如何才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我只想说:只要你想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3.如今我在大学的教学楼的卫生间里面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手机号码的留言,小的时候看见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都得是一些“不好的人”或“坏人”留下的东西,他们的意图就是在于坑蒙拐骗……等到自己长大了,发现自己原来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一群只因为想找一个和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相爱,而不能大大方方地在外界的阳光下面晾晒幸福的人,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和幸福写在阴暗的角落里。
然而,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4.从人本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不渴望幸福,即使是坏人内心也希望他的朋友是一个好人,素质高的人。
所以给同志群体“贴标签”这件事是非常不正确的。
滥交、艾滋病、性交易、不忠贞的爱情,请问是先从异性恋文化中而来,还是同性恋文化中而来?
一切无非只是“爱”的问题,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到最后,人们最好的关注就是从此再也没有关注。
5.既然没有宗教的阻力,没有极端的恐同势力,中国的同性恋者权益进程就没有产生偏左色彩图景的前提和必要;然而共建‘和谐社会’和‘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的社会共识,必然会促使这个群体的人发出自己的呼声和诉求,这一切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它自己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哪一步应该到提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智慧。
而不是犯盲目地犯幼稚主义病,效从西方的模式。
此外,本剧的导演曾经对电影里的唯一一个华裔主要演员说出过一些有关种族方面的不屑的“轻视”和“贬低”之词……这件事虽然说是个小插曲——但是对那些有点“泛崇拜”和“全盘崇拜”人士来说,还算是个有益的提示,希望他们遇事儿能够冷静、客观,西边的太阳不因为你和他们有些某方面的共同,就一直会冲着你发亮。
6.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则。
虽然中国同性恋者权益事业不应该操之过急、过激,但是也不是说要“过于沉睡”,最终睡了过去,反而会给“反人性”的群体与思潮以可乘之机,最终将变成“洗脑式”净化,形成最终的“合法沉默”。
7.在中国,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最最关键的还是“改变人们心中形成的一些对于同性恋现象的错误观念与看法”,然而,这恐怕也是最难的一个层面,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意识难,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看似没有庞大阻力,却实有最难改变的阻力——心灵阻力。
在中国这个群体意识、从众认同意识文化依赖度非常高的国家,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还需要有智慧的、积极的人。
8.默默是我最熟悉陌生人,我们之间并不认识,但是我们同在一个宿舍楼。
我的gaydar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同志。
他有着让人刻骨铭心地瘦,同时,背一个非常耀眼的女生才背的的时装包。
他从校园走过去的时候,周围总是投来异样的目光,谁都会多看他几眼。
包括我,也免不了俗,每次和直男哥们儿遇到他时,我都会装着和直男们一起把他鄙视一番。
你看,这就说明,我也是有意是无意识地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态度,在众人和自己两边分裂出两个“我”,其实,反而是默默活得比我潇洒得多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是说谁错了或是谁对了,我只是想说,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更真实一些、更宽容一些……其实默默的气质一点也不C,只是喜欢把自己穿得更“优雅”一些罢了。
借此机会,向默默表达一下我内心的小小歉意吧,即使我们以后仍然没有认识的机缘,就祝他好。
《Rescue Me》的主角说过,现在的电视都被gay们占领了,以前觉得是玩笑。
30年河东,30年河西,时间到了09年初,当我大致浏览了08年的部分电影后,我只想说,我要漂白,我真的真的很想漂白。
在这个全民出柜的年代里,坚持straight的道路才是难能可贵的事,不过,狼性难移,腐是本能,我也很无奈……兹已证明《Milk》:和异性恋导演总在窥测这个异色世界不同,Gus Von Sant用理所当然的平常心叙述的个人传奇更惹人怜爱,无需当作政治片来看。
《情色自拍》:超人小哥、Fuckback Mountain、荷兰双转盘不是搞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科学可以无视国籍、无视立场、无视距离、无视爱情,但不能无视知己,爱丁顿同学更是直接被BBC逼良为gay。
《RocknRolla》: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是双插。
《故园风雨后》:伊夫林沃变成了E.M. Forster。
除以上尚有《午夜巴塞罗那》的养眼couple、《九降风》的苦情小受,《热带惊雷》的美型预告片,等等等。
重大嫌疑《Doubt》:gay不一定有恋童癖,恋童癖也不都是gay。
《The Oxford Murders》:先碰到一个老变态已经够不幸了,接着又碰到一个小变态,最不幸的是这两个变态还甩了你搞到了一起。
《赤壁(上下)》:不赘述《梅兰芳》:男人跟男人呷醋,男人跟女人呷醋,女人跟女人呷醋,今年的几部国产大制作都可以套用著名句式改一下名,如:人人都爱梅兰芳,人人都爱诸葛亮,人人都爱叶问……《Righteous Kill》:从《盗火线》到本片于我的意义如同从《大决斗》到《无名英雄》《In Bruges》:我其实挺不忍心把它排在这里,毕竟推荐给别人时用的理由是难得英国拍男人戏一点都不gay。
轻微倾向《暗堡里的三恶人》:看到黑武士出场我以为要出现经典台词,没想到黑武士和猩猩有不得不说的过去,最后猴子离开了公主和另一只猴子在沙滩欢乐的追逐。
《剑蝶》:一直想落实梁山伯是基佬这个观点……纯属YY《Frost/Nixon》:意大利鞋、剑桥幸存下来的,刨除掉单主角奋斗史(《The Wrestler》、《七磅》),一个萝卜一个坑(《本杰明·巴顿》、《革命之路》),N个萝卜配N个坑(《女人不坏》、《桃花运》),甚至一个茶壶N个茶杯(《金瓶梅》),一个茶杯N个茶壶(《爱情呼叫转移2》),或者不知所云的傻X片(《硬汉》),有着一个以上的同性主角且有大量对手戏,剧情正常台词正常演员正常的,所剩寥寥。
我决定郑重提名《Pride and Glory》为年度straight电影。
昨天化了一天时间下了米尔克。
西恩潘这个好莱坞的坏小子,减肥之后的样貌惊人,按照片子里他自己说的“又老又丑”,但是这部片子就是看了就不能刹车,就必须看完。
看完了,我哭了。
在半夜12点,泪流满面。
情节并不陌生,但是在电影中就是如此的有画面冲击力。
警察冲进同性恋酒吧,逮捕同性恋者。
这些报纸上茶余饭后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陌生。
但是真正用画面来展现,是那么有震撼力。
对于gay吧,我并不陌生,杭州的君度,北京的目的地,都相当的熟悉。
谁能曾想,就在30年前,不,也许就是不久前,警察冲进酒吧,逮捕同性恋者,剥夺他们玩乐的自由呢?
在柏林电影节上有部新加坡影片,诉说的是20年前,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的一条小河边,警察假扮同性恋者诱捕同性恋的事情。
当国家机器被开动于掠夺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的时候,这一切变得那么可怕,寒心。
今天的人们在网上,在聊天室里交友,不再有当年的恐惧感,但是,情感的释放是不是就不再如同以往压抑了呢?
看了电影,我在想,米尔克在第三次竞选监察员失败后,原本答应伴侣放弃政治生活,不再参与竞选的,可是他却骑虎难下,只有继续。
伴侣离开了他,新的BF严重缺乏安全感,上吊自杀。
对于他来说,监察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他甚至不屑提出给监察员加薪的议案,相反,政治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伴侣,从最开始,就收到一份份恐吓信。
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
虽然影片中他给出了答案,为了他的信仰,为了少数族群不再被歧视。
但是,也不得不说,是时代和才能,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
他是为了维护心中的自由的信仰,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各人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人们血脉的。
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个信仰中,秦始皇和洪秀全都采取手段毁灭过儒教,佛教曾经面临了四次法难。
但是它们都延续了下来,因为信仰是被人选择性地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所谓投缘。
能成为普遍信仰的宗教,其力量远远胜过国家机器。
信仰是什么?
信仰让Anita这样的卫道士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让Briggs之类的参议员,自以为是,用牺牲小众来成全所谓大众的利益。
暗杀米尔克的Don,也是个信仰很虔诚的教徒,他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消防英雄,爱护家庭。
正因为如此,他们与米尔克的信仰之战,显得如此具有普世的意义。
很多人说,中国的同性恋过得比美国的艰难。
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来说,同性恋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对于一个同性恋,家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赶紧结婚,用结婚这个形式来掩盖同性恋的事实,所谓的矫正显得特别简单。
而且,同性恋和异性恋结婚,即使有婚外同性性行为,都不构成法律追究和赔偿的理由。
中国的同性恋,其实比美国要轻松得太多。
但是,中国的同性恋绝对比美国的同性恋压抑。
因为他们没有信仰。
更没有心中的目标。
影片中,米尔克的朋友提出米尔克竞选失败的原因:你总说反对,反对,那你得说出,你支持什么?
我看到的中国同志,绝大多数都只有批判。
对,你批判了,那么,你支持什么?
你要什么?相比三十年前的6号议案,同性恋教师被剥夺工作的权利而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性向限制条款,中国的态度,是漠视,是视而不见。
也许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实在太多,关注不到人最基本的性生活的需要吧。
本来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就是教育人们禁欲,道教也教育人们清心寡欲。
异性恋尚且如此,何况是同性恋?
刚开始会觉得米尔克是一部政治片,但是到了影片结束,让我在痛哭失声的情况下,滋生了很多思考。
多数人群如何与少数人群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远远比热爱重要。
我们每个人看似多数群体,都完全可能在某个情况下,某个条件下,成为少数族群。
信不信?
所以,确保同性恋的权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世事无绝对,人是最强大的,也是最脆弱的,将心比心,把心放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米尔克》:弱势群体的不抗争刚刚落幕的奥斯卡颁奖礼,影片《米尔克》获得了最佳男主角(西恩•潘)和最佳原创剧本(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大奖。
影片是一部关于哈维•米尔克的传记片。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在1970年代,曾作为首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客参加竞选,并成功荣任旧金山市政府官员。
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也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从政的政治家。
哈维亲手缔造了美国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同性恋区,推动了七十年代的同性恋民权运动,一直致力于为同性恋者争取平等的公民权益。
然而不久,米尔克和他的政治盟友——市长乔治•莫斯科恩一起被保守派丹•怀特刺杀身亡。
身中五枪,年仅48岁。
导演就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来拍摄《米尔克》这部电影。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已不再是茕茕孑立式的形影相吊,相反出现了琳琅满目式的波澜壮阔,前有《费城故事》开道,轰动一时的《断背山》继往开来,至于今的《米尔克》无疑又掀起了一股“玻璃”(同性恋)热潮。
有影评人对比三部电影,《费城故事》是平和与自尊的,《断背山》是含蓄与包容的,《米尔克》的抗争而不愤怒的。
《费城故事》个人没有看过,不做点评。
相比于《断背山》爱情题材的同志片,政治题材颇浓的《米尔克》则要严肃把握好电影视野与角度。
电影中的米尔克是同性恋身份,面对着社会上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与不公,起初米尔克选择了逃避,他来到了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
那里是同性恋者的天堂,因为同性恋者在那里属于多数强势群体。
当然这个多数如果放在整个市,整个国家的层面,他们是绝对的少数,绝对的弱势。
但是他们是存在着的少数,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努力并追求属于自己的阶层,希望享受与异性恋者公平的社会地位和平等的公民权益。
“40岁了,还没有做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米尔克在不断的自我拷问中坚强的站了出来,来引领愤怒,带领同性恋者去争夺那属于自己的权利。
他抱着对社会、政府的种种不满积极入世,多次参加竞选,屡败屡战,在几乎绝望的境地最终赢得竞选,成为旧金山市政府监察员。
毋庸置疑,米尔克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但他并没有排斥这个社会,一味的咒骂,牢骚,自暴自弃,而是按照社会、政府规则的主流认可方式——竞选去获得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同性恋者聚众闹事,米尔克大声呼喊“我知道你们很愤怒,我也很愤怒”“让我来招募你们”,获得警方的游行许可证,合法的激奋的向着这个世界呐喊。
相比较“暴力血腥”的抗争,米尔克的抗争显得“文质彬彬”,积极去参选,相当于中国的积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种情景可以看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举动,一种模糊化的“不抗争”。
而这种“不抗争”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安贫乐道”,“我认命了”,“你们,爱谁谁吧”,又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不抗争,“口头叫骂”,体验一时的嘴上发泄胜利法,骂你我爽了,却取得不了任何向着目标上进展,有时相反的会把事情越弄越糟。
而这种弱势群体“不抗争”恰恰是对当权者最强势的抗争。
我按照你制定的规则来玩,我作为权利拥有者参与到你的决策中去,你无法忽视我,避开我,跨越我,而只能直面我,重视我,被我影响着。
“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弱势群体获取政治手段的难度非常大,但一直在努力并且全心全意的去做就是很大的胜利,哪怕道路是异常艰辛充满阻力的,哪怕结局是无可奈何注定失败的,相信“说到不如做到”,“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正如此次中国律师远赴欧洲,去法国阻止“佳士得圆明园兽首拍卖”一样,尽管诉讼成功的几率渺茫,但是如果没有这第一步,万里长征何时才能走完喃。
米尔克以悲剧结束,但此生却无愧于心,“40岁了,还没有做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的台词也被个人诠释修改为“48岁了,终于做成了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影片讲述的是同性恋者的故事,但他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同性恋而拍摄的,他更代表着全世界弱势者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对于当权政府的政治诉求。
影片结尾时,逾三万人走上街头手举蜡烛悼念这位伟大斗士的牺牲,同时,米尔克最后的留言在蜡烛组成的光海中深情道来:“上周我接到一个电话,从宾夕法尼亚州的蒙土尔打来,声音很年轻的那个人对我说‘谢谢’,你一定要为同志们赢,这样的年轻人,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人,才会希望更好的生活,希望更好的明天。
我这样请求,假如我被暗杀,我希望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人站起来。
假如子弹穿过我的头让它也穿破每一扇合上的柜门(注释:穿破柜门是勇于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我请求运动继续。
因为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声望,无关权利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
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少数族群。
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
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
所以,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一定要给人们希望!
”时政链接:2008年11月4日,美国第8法案通过,预示着同性恋的婚姻不再合法,而加州同性恋结婚合法这一法案也在生效的6月到11月这5个月后迅速被推翻。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在大选胜选演说中说:“如果还有人仍在怀疑美国是否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的话,如果还有人仍在疑虑我们美国的缔造者的梦想是否还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话,如果还有人仍在质疑我们民主的力量的话,今晚你就可以得到答案。
”希望,永远不要埋没希望!
2009-3-3晚
没有英文字幕,只能裸看,半猜半看的俩小时.<米克传>这样的电影,若是交给<独立日>的那位导演先生,恐怕更要变本加利的搞煽情,人家也是根正苗红的基,淋狗血又是强项.所以在gus先生的电影里,听到如此主旋律的配乐,我也不怀疑是耳朵不灵,很正常.他不是在作诗也不是写散文,电影自然不会象既往那般空灵,飘逸,诗意.......只需要如实纪录,外加许多新闻简报,好省事.于是给了sean penn机会大现身手, josh brolin的反派也完全不脸谱化,风头盖过JF的男2号.影评人说,这是成就演员的电影啊,冲着奥斯卡来的.恩,潘先生如果得奖,我等衷心祝贺,只不过,我等看客观众,who cares oscar?乔治克鲁尼被狗仔问及8号提案,答,gay issue和黑人问题一样,即使咱们不能活着看到同志婚姻合法化,下一辈一定看的到.<米克传>是30年前的旧事,按导演的说法,不到今天这电影也拍不成.石墙运动以来,美国基拉们一直没停止折腾过.电影里的"6号提案"是关于同性恋能否做老师的,接下来的是同志从军权同志婚姻权,一天没歇着,难怪华人老先生们抱怨,这还有完没完?同志们则说,不折腾不行啊,闹了30年还是结不成婚啊.30年是什么概念?嬉皮士都老了,披头士成了怀旧经典,婴儿潮的一代都当过总统了,性解放的回归传统了,出走的娜娜们回归家庭了,叫嚣着女权基权的激进派们都不见了,地球平了,全球化了,能源经济挂帅了.真的一切没变吗?<阿甘正传>里说,那些喧嚣的青春,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这话说的怎么这么孙海英,呸呸呸.长的漂亮的花架子黑人居然真的当了总统了,而差一点当上总统的另一位,就是个女人.米克在40岁生日那天,对被他勾搭上床的小青年说,我要改变.多年后的一天,他在电话里听到一个小男生告诉他,sir,I don't wanna die anymore.所以他说,just give them hope.10年前的一部电影叫phenomenon,男主角被闪电击中获得特异功能,于是他立马天降大任于斯人,改变了周围所有人的生活.谁知道最后竟然是脑子长了瘤作祟,逃不过一死.米克不正是现实的写照?难道辉煌都是幻影?所有一切,最后一粒枪子儿,灰飞烟灭?可看到结尾,长街之上的一根根蜡烛,觉得好熟悉,<甘地传>里也见过.而那部很不出名的电影phenomenon,却有一首很有名的主题歌,名曰,change the world.
当哈维·米尔克在地铁站下意识拦住自己未来的情人时,他是多么的风情万种,那羞赧的笑容和深情的眼神,传递出一种带着孤独味道的温暖。
认识男友斯科特,是他新生命的开始。
恰巧,那天是他四十岁生日。
之前的岁月一事无成,事业中籍籍无名,生活里又不敢暴露同性恋的身份,活得谨慎而战战兢兢。
曾有过的三段恋情,男友都因受不了无穷无尽的隐藏而有过自杀的念头。
于是面对比他年轻近二十岁的斯科特,他下定决心好好生活。
那时他不知道未来为了维护这理想中安宁的二人世界,将要走上怎样的道路,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床上“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五十岁”的玩笑,竟然一语成谶。
当父母离世,他们又从纽约搬到自由的旧金山后,米尔克终于“出柜”了。
他与斯科特在卡斯特罗街头毫无顾忌地接吻,又无意间将他们的照相铺子经营成为同性恋者聚会的所在。
原本这样下去就足够幸福了,但七十年代的美国,尽管经历过了60一代的叛逆运动,仍然充满保守和偏见的空气。
同性恋者常被警察质询或逮捕,在酒吧,在公园,甚至在白天的人行道上,以各种莫名的理由。
尤其旧金山,由于同性恋聚集者众,更成为全美“严打”的典范。
米尔克不断去警局保释自己的朋友,店铺亦因同性恋受歧视被要求多交税款。
这一年是1972年,电视上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正热火朝天,当从市政厅理论回来的米尔克看到司法部长一再固执地称“我想不起来了”,一怒之下去捶打电视机。
“终于到了这么一个时刻,我要么参与,要么闭嘴。
” 四十二岁的米尔克决意参政,竞选旧金山市监事会议员。
他只是为了能与斯科特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只是希望政府中能有人为同性恋群体说话,却没料到走上这条道路,只能离个人梦想越来越远。
也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悖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却发现走上既定道路便与初衷南辕北辙。
米尔克不断地参选、演讲、游行,再也没有空间留给个人生活,斯科特在他败选三次仍不罢手后决意离开,而新男友甚至在自己与政治相比毫无分量的悲观想法下自缢身亡。
可是,米尔克又确实以个人的努力挽救了更多想自杀的年轻生命。
这大概是一切可被称之为“英雄”的人们曾面对的选择:小我还是大我。
最初可能是为了小我,等你走上追求梦想的道路,等你面对公众们充满渴望的期待,等你因未来的目标隐约可见而不舍放弃,只有选择大我了。
悲壮、孤独,但坚信努力的意义。
米尔克最终在1978年竞选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以公开同性恋者身份当选的政府官员。
从政11个月期间,他推动旧金山实现对同性恋实现就业平等的法案,并领导同性恋者打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6号提案——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师等公众工作。
一个个奇迹在他手中实现,沉闷偏执的七十年代正逐渐被打破,所有出柜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正在欢呼。
孰料一切戛然而止,米尔克的同僚丹·怀特在市政厅出人意料地将其枪杀,在此之前几分钟他刚刚枪杀了市长。
丹·怀特的动机到现在也没人搞清楚,有人说因为提案屡被否决政治前途暗淡,有人说他本人正是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承受不住来自于家庭、宗教和政治三方的压力。
搞笑的是律师为他辩护说,他是因为食用过多垃圾食品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失衡而失手杀人,被公众嘲笑为“甜点辩护”。
丹·怀特仅被判了七年徒刑,判决宣布当天,旧金山聚集起三千多人游行暴动。
有记者采访暴动原因,一名参与者说:“告诉大家我们就是甜点吃多了。
” 年仅48岁的米尔克,推进美国同性恋合法的进程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后来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更成为无数维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人景仰之偶像。
电影导演加斯·范·桑特也是其中之一,在米尔克三十年祭的2008年,他抱着尊敬的心情推出电影《米尔克》。
影片舍弃了他擅长的长镜头、迷幻和非主流,精彩地展现出米尔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及七十年代的美国环境。
主演西恩·潘更是今年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据说他的扮相与表现令认识米尔克的人以为米尔克借尸还魂。
《米尔克》于2008年10月底在美国上映,上映期间赶上奥巴马当选,又碰上加州最终通过了禁止同性恋合法婚姻的8号提案。
这三件事大体可以总结为一个主题:少数族群及其合法权益。
在号称最平等自由的美国,在光鲜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少数族群似乎越来越被关注和维护。
然而那些从未享受过平等自由的人们还在苦苦奋斗,以其艰辛乃至悲壮的现实成为美国梦的巨大嘲讽。
从6号到8号提案,无数米尔克们整整走过三十年,而追逐梦想的历程还未显露出曙光。
恐怕被拖出来轰轰烈烈纪念的哈维·米尔克也要在九泉之下黯然心碎了。
Milk.DVDRip.XviD-DiAMOND
肖恩潘神演技。
在发生任何改变之前,政府至少要给予民众讨论的权利。这是诸多民主政权已经努力要做到的,也是任何民主进程发生的前提
挺美好。
★美国电影学院十佳影片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男主角Sean Penn、男配角Josh Brolin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Sean Penn ★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十佳、最佳男配角Josh Brolin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男主角Sean Penn、编剧 ★
最爱电影之一
life is a struggle
我蘭蘭啊美死了Jones給小鬍子口的那段超可愛
还不错!演员演得都很好
Sean Penn大赞,总觉得范·桑特要将这片拍成文艺片呢,可能我自己走神了
敏感题材,还是看睡着了~~
同性恋中的马丁,但是又有点不像
可惜可惜,死在了政治洪流里,而不是自己效忠的同性恋事业里。影片只做到了纪念,启示意义弱了。
人间的希望
非常的直男視角…整個主創人員裡面真的有gay嗎😅在地鐵遇到一個男人就帶回家睡了,門口撿了一個男人也帶進門睡了…塑造這樣的gay角色這真的不是在詆毀同性戀群體嗎…然後得了一身病再出來抗議讓全社會為你的行為買單嗎…同性戀之間是有真情的但是片子沒拍出來,這樣的形象對gay群體非常不好
骨子里的那种精神,那就是美利坚民族最迷人的东西。片尾很有历史感。
right!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omosexual!
从传记电影的角度五星,从男主角的角度四星,从电影的角度三星,从现实的角度一万颗星。
是部好片子,但距离我太远
only ha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