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时候每个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梦想,在蛋糕店或者玩具店找个角落藏起来,等下班后,痛痛快快的吃一顿蛋糕或者痛痛快快的玩一次玩具。
或者是发个狠:长大有钱了一定把冰淇淋或者冰棍什么的吃个够,结果长大了你还会有这种想法么?
香港贺岁片感觉也是如此,90年代的贺岁片,家有喜事,花田喜事,八星报喜这类片子和如今的六福喜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年我们眼界狭窄,网络又不发达,更多的港片是通过录像带来看到的,看到一些搞笑的桥段,哈哈大笑,可如今呢,各种网络段子使我们的笑点大大降低,港片又是十几年不变的风格,所以当港片离开录像厅进入大荧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爱看香港贺岁片了。
天河电影城40元,一小时40分。
正好天河电影城楼下有个六福珠宝。
我观看任何电影,都会戴上一副鉴别演技的眼镜。
我对演员演技的评价,一向是最公正,准确的。
曾志伟100分薛凯琪99分郑中基98分吴千语92分古天乐90分杨千嬅90分郑中基,我以前不知道有这个人,长得像胡军,发型像胡军,年龄像胡军,但一看演技就知道不可能是胡军。
郑中基扮演的是一个被家里催生小孩的年轻人,大概30岁的样子,他父亲59岁。
59岁还没抱孙子,确实该着急了。
”30岁没生小孩那才违法,该判刑”不仅是农村大爷的心声,不仅是贫穷落后地区的看法,连马来西亚,香港这些发达地区的亿万富翁也是这么想的。
对于“生”或者“不生”,影片都提供了有力的典型例子,两个女主角各站一边。
薛凯琪扮演的是不愿生小孩的现代女孩形象。
她算是影片中的反派了,设计了骗局来敷衍长辈。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影片中的小孩,并没有特别地闹,让父母心力交瘁。
明亮轻松的节奏中,探讨一些沉重的话题,生男好还是生女好?
夫妻能不能只做好朋友,不做爱?
为什么人在容易怀孕的年纪,往往生出来养不起,而到了能够承担责任的年龄,反而却生不出了?
曾志伟,无间道里的黑道头目,在香港影坛每一出现,都是一副历尽沧桑的形象,连他这样的人,最后牵挂的也只有一件事,就是能够抱个孙子。
真可谓人在江湖数十年,什么都能看透,就只有这件事除外。
我从来不觉得生小孩是喜事。
我赞同的是《橡皮头》,即生小孩是一件恐怖,邪恶的事情。
看了六福喜事,这个观点要发生变化了。
每次去天河电影城,都会见到很多中学生模样的情侣,当众拉着手,接吻。
平常我都对此嗤之以鼻,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我比他们强多了。
只有今天,和一对对的中学情侣一起看六福喜事时,我觉得我很渺小,在为人父母这一课上,他们是优等生,我是0分。
几十年了,新的一部又来了。
两个老对头,斗了几十年了。
杨亚伟快抱孙子了,结果最后生下来却是女儿。
雷鸣要求侄孙也赶快生。
可是侄孙和他的老婆却因为身体状况,暂时生不出来。
但是如果不生的话,又会失去生活来源,无法继续过着奢华的生活。
所以就打算用假怀孕的方法来瞒骗一下长辈,但最后依然穿帮了。
这么俗的故事,我真佩服自己,居然可以坚持看完了。
这几年,每年都有,我也都坚持看了。
挺佩服黄百鸣的,好执着啊。
没结婚赶快结婚、结了的快点生养一开头就出现了“森蝶,请到前台,你爸爸给你带饭来了”的广播消息,中段致敬《一代宗师》,宫三小姐大战咏春杨伟,背后也有呼啸而至的火车君做背景,穿插着“卖萌”、“土豪”等流行词、以及“我们夫妻俩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友情了,我亲她就像亲我的朋友唐牛”、“为了收视我们怎么会有人性呢?
不然其他台怎么会黄啊”、“反正也帮不了忙,我们一起上去看看热闹吧”等犀利台词,大团圆结局,最后众主演向观众朋友贺岁拜年,是的,“喜事”又降临,贺岁多欢乐。
《六福喜事》以大龄夫妇婚后生养为主线,穿插着重男轻女、父子隔阂、港漂双非等矛盾。
口味较重,有着一些大尺度演出,笑果频出,是一部合格的能让观众放松的喜剧。
也只有黄百鸣有这个能力每年都请出这么多明星拼盘演出。
不建议阖家观看,倒是蛮适合老情侣、小夫妻。
香港的70后经历过辉煌的黄金十年,内地的80后是改革开放后的独生子女,都是享受过好东西、被时代宠坏的大爷。
所以这两伙人都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
乖乖得奉献自己、默默得为家庭承担责任,呵呵,先森看来你想太多了啊。
逃避责任做鸵鸟,害怕失败不尝试,这也许是一部分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养的原因吧。
意外怀孕是无脑,养儿防老是无奈,奉命父母是无力,为什么要孩子?
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啊。
也不需要他有多大的成就,也不期望他有多么的英俊漂亮,只希望她能快快乐乐的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自己的梦想里闪光。
“以前跟你拍拖的时候,我整天唱歌给你听。
但自从跟你结了婚之后,慢慢我就觉得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的,而我又变得越来越懒,甚至懒得忘记了我曾经答应过你,要经常唱歌给你听,每天都哄你笑。
”只叹己身无新履,未见他人无完衣。
珍眼前人,惜身边物,感恩生活,温暖自己。
(1月20日,罗马银城)
2013年我因为一个意外,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了黄大仙的《百星酒店》,不过还好,还是有许多笑点能让我开怀大笑。
我很喜欢看喜剧片,所以我不会觉得无厘头重口味的喜剧片会很烂,相反我觉得,喜剧片不就是让你放松的笑嘛,能让你笑,那么喜剧片的意义就达到了。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当然很多人都想着喜剧片能够接地气有含义,不低俗够高雅,像《大话西游》,而我自认笑点低以满足,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求一笑。
《六福喜事》还没上映,在时光网已经是跑低分,但是到了《六福喜事》贺岁上映,在时光网竟然能高到8分以上!
时光网的兄弟们大喊消灭水军让我忍俊不禁——电影评论往往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六福喜事》比前几年的喜事系列更加搞笑而且更加重口味,是能让我重头笑到尾的电影,而和我一起看的朋友却相当喜欢郑中基和薛凯琪这对欢家组合,而我也觉得郑中基的喜剧功力也十分厉害,我一直觉得他是周星驰的接班人,可惜他并不专心于拍喜剧类型片而且港片的不景气,最终近几年智能出现在贺岁当中。
这下黄大仙换成谷德昭,《六福喜事》难免有小小的重口味,我看见有评论说这电影老是说精子卵子,让人怎么带孩子一起来电影院看,我也觉得《六福喜事》能够在大陆上映,也算是一种惊喜,和《低俗喜剧》真的只有一线之差,其中恶搞的桥段真的让我大笑不已,蹬地拍椅。
看完走出来,朋友们纷纷表示《六福喜事》比上一年的《百星酒店》更加搞笑,而且有一些爆笑桥段甚至能过目不忘。
虽然评价不高已经是毫无悬念,虽然套路不变已经是其中软肋,虽然不接地气对北边地方并不讨好,虽然大家都觉得是一出烂片,但是贺岁片图个开心,能让我笑个不停,就值个4星。
最后呼应标题,《六福喜事》即使是公认的烂片,也能笑抽了你,开心过年!
可能是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刁,可能是现代人再也不满足看完电影只余哈哈一下,近年来的港产贺岁喜剧基本就没有超过6分的。
虽然经不起推敲,但总体故事流畅;情节荒诞可笑,表演夸张用力;老少咸宜合家欢,好事多磨终圆满;最后结局美满,阖家欢乐,最好能有点寓教于乐,这就是港式喜剧近年来的套用公式。
总的来说,该有的这部戏都有了,所以即使没有及格分,但较之以往,也没有退步就是了。
喜剧一直是电影里比较吃亏的类别,“要高分,行,我像盖里奇一样拍黑色电影;要票房,行,那就别向我唧唧歪歪的讨伐我没深度。
”这几乎成为一种悖论(我们可以数数奥斯卡历来最佳电影有几部是喜剧)。
进影院前,我就没指望用30块换来一部阿甘正传,我知道我就是为了能笑一笑进的影院,即使依然有很多梗不现实、不好笑,但整部戏看完我是轻松地,那么我就觉得还行,至少不亏(现在经常有电影让人看完想把隔夜饭给吐出来)。
最后,三颗星给至今还在坚持的港产喜剧电影一颗星,黄百鸣曾志伟等一众老影星一颗星,还有坚持每年都给大家的拜年大集合一颗星。
香港喜剧电影在大陆向来不受欢迎,尤其以每年年尾的贺岁剧最为口碑低下,这可能是让香港电影人很奇怪的事情。
很多香港电影人将症结所在定义为,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认为很多粤语的笑料,在大陆普通话的语境中是炸不出来的。
早年周星驰的很多反讽喜剧电影,即使转换为普通话,也是十分好看的。
这点足以驳斥粤语说。
我们倒是不妨赘述一下最近两年,在大陆口碑叫好的港产喜剧电影。
《低俗喜剧》算一个,其它的,还真不敢恭维。
《低俗喜剧》受认可,好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它没有树立什么高大全的精神楷模,也没说大道理,相反,倒是做了很多瓦解的工作。
说白了,这一点,是与大陆的喜剧精神吻合的。
拿最近正在上映的电影《六福喜事》为例,它便是典型的香港年终岁尾贺岁剧的模式,在大陆观众中差评一片。
究其原因,正因为它的故事环境离大陆太远。
在大陆各个生的起养不起的环境中,演一个香港人不愿意生孩子的故事,显然不合时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没有金钱困境。
香港人过着根本不需要为钱发愁的日子,轻而易举地就能家里还几台车。
我不知道普通香港居民的生活境遇如何,但影片中的情景,在大陆,俨然是与之针锋相对的。
在大陆,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每天一睁眼,愁的,都是钱的事情。
而在《六福喜事》这样的香港贺岁电影中,却如空中楼阁一般,无论男女老少,都已经脱离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与不能满足这种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我们满可以认为,香港领先大陆进入发达社会,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不在金钱上边。
大陆喜剧电影便不一样,无论是《泰囧》还是《私人订制》,天下之人,皆为利忙。
为了利搞出大量的笑话来。
同样是贺岁电影,《私人订制》绕不过“我想有钱才能高兴”的路线。
这正是大陆民众的真实反映。
大陆人的高兴,来源于两点,要不就是有钱,要不,就是反讽不公正。
大陆出品的所有喜剧电影,都逃脱不了这两个东西。
在香港这个发达的地区,讲钱和不公正问题,可能都比较遥远了,所以,香港的喜剧电影,很难拿捏这两个大陆喜剧法门。
像《低俗喜剧》这样的好评较多的电影,也不过是反讽了一下电影投资人对电影人造成的草骡子的不公正,因此才取得了大陆喜剧的认可度罢了。
像《六福喜事》这样的电影,开始拿长辈希望晚辈生孩子这件事来做文章了。
矛盾的冲突点在于,年轻的,还想多玩儿几年,年老的,就想着抱孙子。
一个戏剧点,穿引起大量的闹剧桥段来,就拼凑成电影故事了。
大陆影迷难免与自身的现实对照。
大陆人不生孩子,大多数可不是因为还想多玩几年,而是穷屌丝,你生不起孩子。
这样的贫富差距严重的电影与现实之间,能有笑点才怪。
在香港的富裕环境中,缺少大陆观众认可与感同身受的喜剧笑点。
同时,还有一点,尤为重要。
香港文化体,是一个青年文化体,他的文化形成期,不超过百年。
这种青年文化体,更像是一个婴儿的笑点智商。
几个简单的动作,一些夸张的表情,就能笑出来。
在大量的港产喜剧片中,表演夸张,是其惯用的手法。
但是,大陆文化体则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更像是一个老年文化体。
老年文化体的喜剧魅力在于“笑着把当年的苦难说出来”。
所以,在优秀的大陆喜剧中,笑背后的,肯定是不笑。
大陆文化体下的笑,太过于沉重。
我们可以说这种沉重,是几千年的文化性格带给大陆的。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陆孩子自出生开始,便亲身经历各种沧桑,他们大多少年老成,过早的进入了这个老年文化体的认同圈。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诸如《六福喜事》这样的港产喜剧片在大陆市场上折戟沉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作为传统、地道的广东人,我是看着港片长大的,什么《赌神》《赌圣》《苏乞儿》《警察故事》等等,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但我感觉如今的港片除了警匪片还能入眼,其他就一般般了。
对于传统的南方人,很多人会选择看本地电视台或是香港电视台的各类贺岁节目,因为北方故事的背景和演绎的人员,与成长在这片土地的我们没有接触。
你说农村爱情故事或是各种归家小品,对于劳动力输入大省+经济大省的广东,有没有种地放牧的本土人士怎么会理解呢?
于是看到央视春晚、芒果春晚等等立马转台。
我为什么喜欢看港式喜剧片呢?
因为港片够骚够劲爆够大胆。
你敢公开调侃刘德华想要生二胎么?
演员敢放得开搔首弄姿却又把握好尺度么?
你敢调侃影坛一哥谢贤去情趣旅馆开房么?
你敢自嘲丑得像曾志伟么?
你敢讽刺当今的政治人物么?
大陆的片子没几个敢,要么就往制度讽刺里说,要么就各种装白富美来炫富。
其实现在大陆很多喜剧片都有仿效港片形式,仍旧没有找到属于自己风格的喜剧表现形式。
尽管黄百鸣在见面会上说“贺岁片子是绝对儿童适宜”,但对于我们这些“老江湖”来说,很容易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性。
而片子的预告片也已经表露出无节操的一幕:各种涉及到“夫妻那些事”的肢体语言、长辈干涉夫妻房事、调侃当红明星的私生活等等,足以让大家爆笑,内容也很迎合潮流。
可惜我观看的是国语配音版,没有领略到原汁原味的粤语创作版本。
另外,这个国语版本使我感受到了制片方的诚意,在最后滚动的职员表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条:国语对白设计。
不需要任何野生字幕组的各种补充,即便是全程粤语制作,但来自官方的对白设计就已经能让观众懂得在国语的语境下《六福喜事》是如何进行幽默讽刺。
星爷说的我认为我拍的每一部都是悲剧,但你们都认为是喜剧。
Funny,港式的调侃讽刺下隐藏的是各种人性丑恶和制度弊病,很多人全程都是或笑或被感动随后略过。
《六福喜事》真的稍微略儿童不宜,薛凯琪我觉得演得有点过,郑中基收敛了挺多,林峯不管怎么看都很帅。
不知道一直打贺岁擂台赛的曾志伟与黄百鸣的这次联手是否能挽救下港片的贺岁票房?
近几年黄百鸣的贺岁片无聊到让我对贺岁片几乎没有观看的欲望,但我同学看完之后告诉我:《六福喜事》超赞的笑死我了,再加上有曾志伟,我也屁颠屁颠跑去看了……看完全片之后才发现我同学口中的好笑原来是全片满天飞的黄段子,虽然确实挺好笑,但是看完之后我只有一个念头:这尼玛是贺岁片?
你他妈在逗我?
很好奇香港会把给片子分到几级?
起码在电视上播也要打上PG家长指引的那种程度吧。
主角名杨伟,给孙女起名杨巨,杨欢喜,还有吴君如一直精子卵子行埋,外带挤奶油到裤裆上等等。。。
这真的是全家共赏的贺岁片?
而且笑点基本集中在黄段子上这样的贺岁片真的没问题吗。。。
不过片尾古天乐太赞了。
比起大陆层出不穷的圈钱“喜剧片”,我更喜欢在闲暇时刻慢慢欣赏一部这种纯港式喜剧片。
曾几何时,看见黄百鸣的“喜事”系列,就知道今年的贺岁档来了,也知道不免被很多人吐槽的时候也来了。
但我至少觉得,黄百鸣监制的这一系列港式无厘头贺岁喜剧已经完全奠定了自己的风格,提起它,脑海中能有个大致的轮廓印象,这就是品牌。
“喜事”系列的电影,最突出的几个特色无外乎是很多大牌明星汇聚、有许多经典电影桥段的拼接、无厘头搞笑与戏仿等,如果你对这些都不感兴趣,那么也没必要走进电影院去了解此类型的港式喜剧文化了。
其实很多人吐槽这样的贺岁影片,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大家在电影院观看的是普通话配音版本,get不到港式喜剧语言的魅力,加上大陆观众很多本身不懂粤语幽默的梗,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鸡同鸭讲”的错位。
不得不承认,香港喜剧的精髓是语言大于表演大于本身,语言不通,很多电影想要传达的幽默也就自然接收不到了。
于我个人而言,看这样一部影片,笑一笑比什么都好,能让你开心,别的无需计较太多。
这种类型呢片子其实已经够了
六福珠宝赞助的,黄百鸣拍的贺岁片越来越没意思了。
比百星棒
好多年没看香港贺岁喜剧了……贺岁片这种东西果然是笑得开心就好了啊管它个隆冬锵!
百星酒店原班人马啊 fifi一个夸张一个美我就是喜欢
笑成狗
满脑子全是薛凯琪
好無聊
真是三姑不知丑,生孩子生到四十九
笑到扑街。
1.换成谷德昭作导演,还是一样;2.吴君如的口音真不容易,和曾志伟恶搞《一代宗师》也不错;3.薛凯琪和郑中基有戏,感觉薛越来越像年轻的杨千嬅了;4.吴千语很漂亮;5.冯勉恒穿的是西班牙国家队哈维的球衣:8号。2014.3.29
好好笑
确实有的地方挺好笑_(:з」∠)_
薛凯琪你再瘦下去就不好看了。
笑死我了
只看薛凯琪 其余的都没兴趣
看过的蛮不错的喜剧片
算是近几年贺岁片里有点笑点的片!
每年一部的黄百鸣团队乐哈哈作品 全片全仗郑中基和薛凯琪啊 两人越来越默契了 一年一度的贺岁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不看总觉得会少些什么 哈哈 虽然很幼稚 但有的桥段还是蛮搞笑的 给予三星鼓励吧 坐等2015年贺岁
是这样啦,老式港产喜剧,开心一笑就好,其他别太计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