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男人,男主角是我们要学的。
血性,担当,绅士。
血性男儿,有志有专,有志成为ACE飞行员(帕里克?
式的人物),并超越了他,成了Ace of the Aces。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身先士卒。
清醒的政治头脑,自己的red color对敌人有威慑,自己是宣传机器的人物,国家应该休战,但战斗时还是会去出生入死……对女人,对朋友和敌人又是那么的绅士。
是男人,就要象Red Baron冯•里希特霍芬那样,to be a man of ace, a man to be respected, a gentleman.另有点感触:什么是贵族,男主角和他的家庭是中国的新老富贵阶层应该学的。
这部电影他们也应该看看。
现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新老富贵阶层,除了炫富,讲晕段子,做秀慈善,吹嘘如何摆平公安警察,真打战了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吗?
Deutshe民族有很多值得中华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不能老在四大发明,勤劳的历史书上睡大觉,耗在内斗上,耗在为个人谋利益捞资本上。
德国造的奔驰,你能造个假货吗,德国的双立人,WMF你能造假吗?
红男爵,从一开始,就以绅士的风度来面对战争:我们可以对着敌机开枪,但绝不能对着坠落的飞行员开枪,我们的目标是击落敌机,而不是杀死飞行员。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
朋友一个个离去了,某一次飞行,口风琴的声音断了;某一次飞行,睡帽永远地被遗留了下来;某一次飞行,白色的围巾飘落了……战争让人类如此残忍。
战争让生命如此沉重。
原来,战争不只是一场绅士的游戏和竞技,战争是血腥的,他带走了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朋友,从此,那个人的音容笑貌再也无法重现了,所有留下的有关他的一切,不过反复而无情地提醒着活着的人,那个人不在了,永永远远地不在了。
那些曾经打闹嬉笑,在空中协作,在生死边缘一起奋战的人,一个个离去了,只剩下飞机的残骸,还有内心难以名状的沉重。
电影没有渲染最后的一场飞行战斗,也没有表现那颗穿通红男爵心脏的致命子弹,它只给了他起飞前无言的告别,还有那个似有似无的笑容。
就在那定格的一眼中,所有的执着,所有的迷恋,所有的沉重已经所有的悲哀,都释然了。
徒留我,对着屏幕,沉重万分。
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一战时期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
自从知道的他的赫赫大名之后,每次看见那架全身红色的老式战斗机,都肃然起敬一番。
而当我发现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后,自然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了一看。
虽然个人认为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彼此双方没有一边是好人,正如电影中说的那样,一战不过是几个相互之间通婚无数次,甚至有近亲繁衍的嫌疑欧洲皇室的亲戚们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而拿着无数的生命作赌注去豪赌而已。
但是在那由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机枪统治的战壕站和双方都心安理得地进行的卑鄙的化学战组成的,唯一的亮点还是那笨重异常的坦克的无聊却血腥的地面战场上,彼此的飞行员之间却进行着如同绅士一般的战争。
而这个红男爵,我不想去评论他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但是其个人魅力却是让人钦佩。
战争这个词总是给人两个极端的感觉,一种是那真实的战场上的血腥和残忍的一面,惨绝人寰,血肉横飞,同类之间彼此杀戮,文明在刀剑和炮火之中灰飞烟灭;另一种则是英雄们那光辉和不朽的传说,在铁与血的映衬之下更加具有震撼性,光芒四射,让人眩晕,甚至有些憧憬那片血海尸山。
这就如同红男爵的国家德国一般,人们既能对他的盖世太保,种族屠杀,集中营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唾弃,也会因为德国人有古德立安、隆美尔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将军,有豹式坦克、斯图亚特攻击机这样的艺术品般的武器,有魏特曼(一次战斗击毁盟军25辆坦克)、哈特曼(击落敌机352架)这样的传奇士兵而感到惊叹和佩服。
而那些真正传奇的军人总是毁誉参半,比如巴顿,比如隆美尔,比如拿破仑...这是因为战争这个充满了死亡和刺激的地方将人性体现到了极致,丑陋的和光辉的交相呼应。
就如同一战的上空,起初飞机只是用来侦察,而且结合到当时的阶级制度尚存以及飞行员的高要求,往往驾驶飞机的都是一些出身很高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见面的时候甚至相互敬礼致意。
直到某个人终于忍不住使用了武器,不过貌似最早的空战武器不是机枪,也不是手枪,而是如同砖头和抓钩一般的冷武器。
慢慢地,有人发现自己可以边开飞机,边拿手枪射击,后来又有人把机枪绑到了飞机上,最后飞机终于有了战斗机这个分类。
而战斗机飞行员则代替被机枪扫射得满身抢眼的骑兵,成了荣耀和传说的象征。
蔚蓝而无垠的天空中,彼此以复杂而眩目的技巧生死以搏,刺激和浪漫得一蹋糊涂。
而且风险也不大,有很多飞行员被击落以后还能安然逃生,然后继续飞行。
后来的二战的英伦空战中,英国空军飞行员就是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和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力,在逆境中取得了胜利。
反观可怜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一旦被击落就是有去无回,想回也要等到战争结束了以后...这可要比在地面战场上冒着机枪和大炮冲锋,还要闯过地雷阵和铁丝网,最后进行一场白刃战的普通士兵安全多了。
当然不得不说,飞行员的技术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这群空中的高贵的骑士们总是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英雄,而他们彼此之间也如同绅士一般保持着相互之间的礼仪和尊重。
正如同电影《红男爵》中的描写的那样,飞行员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甚至有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能建立起很深的友谊。
据说朝鲜当时战场中美双飞的飞行员几十年后再相会,虽然彼此都早已成为了各自国家的空军的统帅级别的人物,但是还能相谈甚欢。
这就是彼此以勇气和智慧为底牌,以生命为赌注,彼此互搏之后的惺惺相惜。
甚至可以说是在双方杀得血肉横飞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思想也随着血液相互融合。
这点不仅仅是战斗机飞行员,很多军人都是如此。
彼此在冷战的铁幕相隔之下,苏军的象征朱可夫和盟军的象征艾森豪威尔之间就彼此惺惺相惜。
而当巴以和谈的时候,看着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握手,你怎么能想到,其中一双手的主人是最激进的抵抗者,而另一个人则是最坚定的镇压者。
也许只有经历了那生死时刻,真正的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含义,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一直不太喜欢现代战争,感觉缺乏了那种原始的血性和艺术。
是的,当你看到铁甲巨舰彼此轰鸣着对射的时候,当你看到骑士们呐喊着冲锋的时候,当你看到坦克如同洪流一般对撞的时候,当你看到战斗机在空中以极大的技巧缠斗的时候,你都会觉得这些画面如同难以言喻的艺术品一般,让你热血沸腾。
而那些战争指挥家们在生死一刻的勇气和智慧的迸发,也被人们视为艺术一般传颂至今。
但是,当看到美国人拿着金钱堆砌的先进武器砸向毫无还手之力的弱国以及这些弱国的某些人则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袭击着平民作为抵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战争只能反应了其最消极的一面,而且最积极的一面却荡然无存。
绅士们已经不在了,只有一群恐怖分子在对抗着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制造者。
当你某一天用一颗精确制导导弹炸死一群几千公里外的人们的时候,当你拿着一把AK47扫射毫无反抗的民众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残忍和血腥,而荣誉和伟大则早已荡然无存...再见了,绅士的战争...
一直以来都觉得一战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
一战以后,战争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杀戮而已。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还保留着漫长历史所造就的高贵和独特尊严,结果一系列拿到今天就是通敌叛国的行为在一战中屡见不鲜。
除了这片子里明显被浪漫化的红男爵之外,还有类似于圣诞休战的奇葩事件发生。
后来重机枪和臼炮的怒吼摧毁了骑士们的高傲,于是红男爵陨落了,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
然而人们总会记得,在曾经的某一个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驾驭着钢铁与木材混合而成的战马,平坦的云顶上滑行,像中古时代的骑士一样战斗——胜者永享荣光,负者虽败犹荣。
12.06.12周六看了德片红男爵。
当时有话想说,但却一直拖到今天,而今天甚至已忘光了当时想说的一切。
这就是我,在文字方面能拖就拖的我。
不久前还以为观影后评几句是轻松而愉快的作业,现在看也并非如此。
所有的文字都是我拒绝的,概莫能外。
无意中用了作业二字,或许是潜意识。
一旦成了作业,那还剩多少乐趣?
我个人还是喜欢红男爵这部电影的,它让我改变了对德片的印象,原来德国人也有如此抒情、浪漫的一面,将一部战争片诗意得一塌糊涂。
一群帅哥驾着非常拉风的敞篷飞机放飞在蓝天的情景,让你久久不能忘记。
那画面,酷毙了,酷得让你联想不起那是战场,仅以为帅哥们在赛车,不,是赛飞机然而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片就是战争片。
为了不跑偏主题,导演请来女主角负责说教,减弱他骨子里想强调的诗意、浪漫,硬给片子增添了些厌战、反战。
男主角的年轻帅气将女主角逼成了小妈,所以从她嘴里说出那么有深度的台词也算合适,但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做作、矫情,怎么看都觉得这娘们觉悟太高其实导演在这部片里想着力表现的是一战及一战前战场上尚有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故有了浪漫情怀。
这就是为什么他费力地往反战主旋律上倒腾,而观众们也一直绷着反战的弦,却最后对男主角“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的台词印象深刻的原因。
这片子让我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战争,带着礼节战斗的战争一战之后,所有的战场只有杀戮,再无战争。
奇袭成了技巧,奇袭成功的战例可以上军事教科书,红男爵则是故意涂红飞机,让他的飞机在蓝天上非常显眼,藏无可藏,因为他认为:“我不需要奇袭,只需要敌人怕我”,驾着他的大红飞机,凭着过人的战斗技巧,他共打下80架敌机,是一战中最成功的飞行员男主角的魅力让观众眼中的战争变得温情、有礼,不费力地唤起了你对骑士精神的怀念,对绅士风度的向往,在那样的战场上才是英雄最好的诞生地。
甚至让你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即便有女主角时不时的唠唠叨叨。
她不能不唠叨啊,不唠叨这片怎么出街啊?!
——观影后的今天,我甚至觉得这导演有点阴险,嘿嘿
印象最深的是开头那一幕:在协约国为飞行员举行的一场葬礼上俯冲下来几架德国飞机,然后准确投下一个花环,太意想不到了!
一战双方都是毫无正义,而双方军队有时还是保持骑士风度,这部电影如此,《战马》也是如此,真正的英雄是被敌我双方所尊重的。
红男爵最向往的就是飞行,但偏偏却以战争的手段,想起了宫崎骏的《红猪》,真是感慨!
1、比《空战英豪》好太多了,情感表达克制,不刻意煽情。
最后的出击,英雄落幕也不过是一魅回头的浅笑,无怨无悔,为长空而生,为长空而死;2、贵族精神:绝不追击在击坠中的飞机和飞行员。
只要敌方飞行员落到地面,必须施以力所能及的救援。
尊敬对手,我的朋友与我的敌人。
3、为什么能击落73架飞机?
进退有度。
我只在有胜算时候出击,没有把握时候就撤退。
明智和怯懦,只有一线之隔,天才飞行员懂得当中的差别;4、《机动战士高达》中红彗星“夏亚”的人物原型。
为什么把飞机漆成红色,人家100公里之外就能发现你,怎么能奇袭敌人?
我不要surprise他们,我要让他们scare。
5、记住不要提前开火,当你飞到敌人身后50米的射程再开枪,太早开枪只会告诉敌人你的位置;6、近距离的空战格斗,拼天赋的技能,也只有在某样科技产品的初期阶段才有用。
一项科技越是发展到后期,对于使用者的天赋依赖就越少。
真正拼的是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举个例子,多厉害的神箭手,也拼不过会用狙击枪的普通士兵。
一战当中的飞行员可称得上是最勇敢的战士,因为那个时候的飞机可靠性比较低,故障率极高,就算不被打,坠机的风险也时时存在。
因为武器系统简陋,空战的一般距离都在百米之内,经常近距离缠斗,非常危险,而且没有救生措施,只能靠紧急迫降。
曾有飞行员在结束空战后飞回基地立刻换飞机回去打扫战场,确认击毙落地的敌方飞行员,这种行为同时被双方所不齿。
正如片中所述,曼弗雷德始终将驾驶飞机作战当作是一项竞技运动,而不是生死格斗,不是复仇。
他主张空战中应该做的是击落敌机,点到为止,而不是像他弟弟一样追着敌机一直攻击,不让对方降落,直到击毙飞行员。
再加上他超凡绝伦的空战能力,他同时赢得了敌人和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在一个击落8架敌机就可以称作王牌的时代,年仅25岁的曼弗雷德一生共击落敌机80架。
片中,曼弗雷德喜爱法国烟,带法国国旗色的围巾,除了飞行和特殊场合,他从不穿军装,只穿毛衣歪戴着军帽。
在他身上,见不到战时的紧张和仇恨,也见不到政治的阴影。
这是欧洲古典骑士的风范,这是他成为传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战争片,一般都会以一场生死大战做结尾,这是很常见的好莱坞套路,但是这部影片没有让观众等来这样一场大战,主人公与爱人告别,最后一次奔赴战场,紧接着就是女主人公墓前的独白了。
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是以一段台词取代动作场面,曼弗雷德骑着马,追着自己的爱人,在一架飞机的旁边,讲述自己重回战场的原因。
从他童年的美丽梦想,惊人的天赋开始,说到他对战争残酷本质的逐渐明晰,直到以非凡的勇气直面战争的现实,也同时再次表白爱意。
皇帝觉得他太过珍贵,不想用一个偶像的生命冒险,不想他再重回战场,他希望曼弗雷德作为指挥官继续工作,续写一个不败不死的传奇。
然而曼弗雷德还是拒绝了,他不想放弃飞行的梦想,不想成为鼓舞士气的工具,不想指挥自己的同伴送死,他宁愿自己来承担死亡。
他最后的战斗,简直就是在寻求死亡,他要打破自己的神话。
影片配乐真是精彩,尤其是开场葬礼的战斗,百看不厌,堪称经典。
无论是以刀剑,飞机还是纸笔为武器的战士,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把风度和尊严置于胜利之上,对于这些虽败犹荣的英雄们,我总是抱着无比的敬意。
且不论影片什么剧情、深度、制作之类的,光是渗透全片的浓浓古典气息和主角的贵族气质,就让影片在我眼前一亮。
没有跌宕的情节,平铺直叙,但是人物的性格在冷冷的情节中却反应恰到好处。
这是一部可以让热血男儿落泪的电影。
直到现在,影片完美的原声还在脑中回荡,带我进入一次大战。
我爱这电影。
你试过吗,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感觉?
我却没有哭,我是忧伤地微笑着看完了它。
这样很幸福。
那个有着明亮眼眸的德国小贵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猎枪和马,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家的猎场中打猎。
这位少年叫做曼弗雷德 冯 里希特霍芬男爵。
他的弟弟和堂弟也是一样。
是的,这些快乐的孩子让我想到了维特根施泰因亲王,还有冯 卡格内克伯爵兄弟。
亲王殿下年少时总是有那么多梦想;而埃尔伯呢,他穿着毛皮大衣,里面是空军制服,手里拿着猎枪,脸上的表情真是得意。
就是这些娇生惯养,似乎被宠坏了的少爷们,当战争来临时,却最先选择了成为军人,成为天空中羽翼未丰却无比勇敢的小鹰。
你们是最好的部分。
倔强的少年,玩世不恭,衣着光鲜,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派头,像不像在说马尔塞尤?在《非洲之星》里面,小美人居然对他女朋友说:“你知道,我不太和女性接触。
”哈哈,约亨,如果你是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的家伙,那么,我得说,你绝对飞不出这么好的成绩。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位护士小姐的行为,不停地劝说曼弗雷德停止飞行。
要知道,他是属于父国,属于那片蔚蓝的,他从不属于你,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你无法控制他,这位红男爵,不羁的生灵。
马蒂亚斯演的男爵总是穿着漂亮的毛衣,时髦的围巾,风度绝佳,而历史上的红男爵,比起马蒂亚斯,显得更为沉稳和.......复古。
眼神却是一样的鉴定和渴望,他随着飞机的滑翔,翩然起舞,这是一曲最自然动人的乐章。
我很高兴,马蒂亚斯终于不再演偶像剧了,虽然随着电影的推进,我想打他的冲动与时俱增,特别是当他戴着那条古怪的白围巾出现的时候。
而弟弟洛塔尔,冷漠,永远是那身军装,那张脸是过于让人心疼了。
他总是想超越兄长,这个傻孩子,同时他看向曼弗雷德的目光又总是充满柔情和询问:“哥哥,我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了,如果你也能为我高兴,我会非常、非常开心。
”我想他是想这样说,却说不出口,最终说出口了,却变成了非常僵硬的口气。
这就是兄弟,总是别别扭扭地一同长大。
然后是成熟了一点的沃尔夫拉姆,沉默,或者不如说是有点拘谨地和两位堂兄坐在一起。
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像极了瓦尔特 沃尔夫鲁姆,二战德国空军中似乎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儿,JG52中的后辈,也是哈特曼的战友,同样的稚嫩,同样的前途无量,沃尔夫拉姆在二战时也成了航空兵将领,不辱男爵家族的盛名。
波尔克已经战死,小红把他的照片放在床头。
有一次,当莫尔德斯被调往文职时,他也无奈地对加兰德说:“我更愿意做你一天的波尔克。
”约瑟夫 费因内斯比起他哥哥拉尔夫,真是逊色太多了,无论是演技还是外表。
想想拉尔夫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德军扮相,我已经失却了语言,堕入他的魔法之中,而且,而且,我总想让他来演诺维......红男爵的配乐真的太美了,前两天被《四分钟》震撼了一回,这一次是更加柔和的感动,小提琴的却能表达出在天空中翱翔的感觉。
相比影片的开头,结尾处的处理让我有些失望,显得没什么意义。
如果交给我,应该多少和开始有点呼应,再顺带引出一点空军后面的发展,这片子居然都没表现出一战的失败,我十分怀疑这导演......25岁是个太年轻的年纪了,魏森菲尔德亲王是死于25岁,而对于男爵,我感受到的却不是遗憾,而是某种释然。
男爵和他那一群没心没肺的漂亮小伙子们,有的战死了,有的活了下来。
曼弗雷德的父亲有远见:“Lassen sie doch Lachen, solange sie noch koennen.”这句话耳熟吗?
许多故事都是这样继续的,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在笑啊。
一瞬间,却是永恒的微笑。
越来越喜欢一战制服了,让人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
乌德特,曼施泰因,隆美尔,一战中的新兵,如今已经成长了,成为领导者,而二战中的军校学生,战后也成了社会精英。
有的成了伟大的演员,有的成为了作家,写出了《从海底出击》。
这就是德国的传统,永永远远都不会失去,只要德国孩子那蔚蓝的眼睛还能映出父国天空的晴朗美丽,日耳曼民族的荣耀就会得以保存,就像男爵当年那样。
这篇开阔的天空,会带我找到你。
-Das Ende-(http://ingwer.blogbus.com/logs/33276391.html)
三星半。这货好萌啊。。。
德国人的制服诱惑啊~~~
最后的骑士道。电影比较糟糕,三星都是鼓励分。珍珠港水平的感情戏,还姐弟恋,日了狗。Melodrama有红猪了,整个屁的的感情戏啊,蛋疼。重要对决还全数掠过。开头移花接木献花圈的对象应该是兰诺·霍克。
真的很棒!
牛逼的人物,好的史实,一般的编剧,和烂的演技..冰火的瑟阿姨原来还能当女主...
音乐超棒
后期战争场面还算真实
我tm看了两小时王牌飞行员追妹子的故事?
这浓重的欧洲腔的英语啊,只有约瑟夫·范恩斯还能听得惯……有些无聊,金发正太脸男主在汤爷版的刺杀希特勒中打过酱油啊
主角形象拍的似乎欠点火候~男主角以前怎么没见过呢,演的挺好的,霸气不足可爱流露的可爱气息却很迷人。女主角我很喜欢,不过和男主角配戏有点像姐姐吧~
皮衣,彩色围巾,风镜,紧腿裤,靴子。金发,灿烂的笑容,红男爵继承了德意志的美好品德和英挺的外表。对于他的猎人习气余生俱来。还是现实中的小护士表情温柔
德军一战王牌飞行员,驾机深入敌军腹地,只为给尊敬的对手的墓地扔一束花。只打飞机不杀人。傲娇的把自己的飞机涂装成全红色,毫不顾忌的暴露和威慑。最喜欢的段落是和英军飞行员的谈话,欧洲的战争就是大家长们的小矛盾。
=-0
男女主角的表现都不佳 前半段镜头语言不够深沉 衬不起来这个片子的历史感
王牌中的王牌,一战中,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
带有贵族气质的飞行员,认为飞战就是运动,就是理想,
一直说英文也是服了
骑士精神80架——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战绩了~~
中庸平淡
1. Air force大概是三軍中最cool, 最stylish的一支;2. 如果跟戲裡一樣, Baron真是很noble的一個人, 可是戲劇通常tend to romantise things; 3. OST; 4. WWI跟WWII差很大; 5. A whole bunch of Germans在講英語, 怪怪; 6. 最後在credit前的tribute. P.S. 演護士的大嬸是GoT的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