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更像是两个不同的饼干在一起,就像片中一闪而过的奥利奥,俩片饼干配上中间的奶油。
前一半是很寻常的大众生活常态,女方的闺蜜家新出生了小孩,主人公其实想要孩子但遗憾错过便嘴硬说不想要。
后一半是Josh与Jimmy的接触越发对自己纪录片事业的焦虑和失落,也许还有丝丝嫉妒。
然后就是发现真相,但在晚宴上的揭穿,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权谋戏真相大白的爽感,此时,“真相”不再是告诉大家好人坏人的英雄。
Josh和Jimmy这两组像对照实验一样,可能我还没经历中年,所以当中年夫妇俩模仿或者说融入年轻组的生活样式的样子,就像Josh妻子那用力过猛的Hip hop似的怪异。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电影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甚至有些话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最后所说的“不是恶魔,是年轻”。
我习惯性打开豆瓣影评,发现不少我所忽视的地方。
似乎是欲言又止,可中年危机、年轻人的野心、追求成功等等,一直都存在,还需要说的再明白吗?
也许真继续说了,就变成片中不得不剪去的土耳其故事那段了吧。
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想不出来,可能和萝卜青菜的意思一样吧。
以及,我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纪录片的意思——拍摄手法没有纪录片风格,但所关注、表达的问题和点到为止的叙事就像是客观记录普通人、普通生活。
可惜我从创作者角度什么都不懂,只能在观众视角表达一下感受了。
这部在北美上映了几周的电影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他曾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两次合作,分别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联合编剧,又一位美型创作者。
这部作品中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细心地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文名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出演。
这两位从形象上,让我们抛开了传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极了我们周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阅历和真诚也都写在了脸上。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不过,我不敢苟同。
电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年轻时候》。
所以电影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定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爱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一定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中,导演先用中年危机夫妇生活作为引入,顺理成章的驾驭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生活很无趣,他们有些焦躁,彼此的关系遇到了瓶颈。
在这里特意加入了另一对中年夫妇做对比,区别是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
感觉到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看起来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实且美满。
在这组对比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会带夫妇进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实的痛苦并快乐着。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孩子,那么他们如何让彼此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
电影给了以我们一种可能,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年人的焦虑,往往感觉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相差甚远,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
所以重返年轻是否可以让这对中年夫妇找到焕发青春的激情。
当这对40多岁夫妇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岁的夫妻Jamie & Darby,他们在“偶然”相遇后,双方在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羡慕之情。
深入了解后,男主角Josh发现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通过不同的方式。
四十岁的成年人会看电子书,漫无目的地播着Apple TV,每天凝固在电脑前,当然还有被手机的消息提醒控制。
而二十五岁的Jamie却只听黑胶唱片,车里放着卡带,在家只看录像带,用打字机写作,还进行户外篮球运动。
这样的成年人依赖新媒体,年轻人回归传统生活的反差,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表现他们的一天,趣味恒生。
此时的观众,都会自然的倾向Jamie和Darby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却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于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妇开始跟这对年轻人越走越近,Josh开始带上年轻人的帽子,穿上旧式复古皮鞋,骑自行车上街,尽管后来被医生告知他已经患有关节炎和老花眼……而Cornelia从育儿教育课程逃出来,开始学习Hip Pop,与Josh两个人在家High的不亦乐乎,感觉他们以前的朋友都太无趣了。
看起来Josh & Cornelia已经重返美好生活了,剧情发展到这儿,如果就这样收场,一定会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浅尝辄止了。
于是导演用一个阴谋论打破了这个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表象。
其实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文艺范,小清新,充满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不是其他,就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们。
他们的弱点显而易见,他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疯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经。
当Jamie最终暴露了其真实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人。
所以他利用一切资源,洒下诱饵,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换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
而背后和未来他又会感悟什么,不是他现在需要担心的,也用不着别人为他担心,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野蛮,任性,自顾自的自圆其说。
而在整个过程中,Josh被当头一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也是极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还在期待被别人认可,希望被人羡慕,从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
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结果发现与当年的自己是一样的,忽然感到些许宽慰,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待那个已经被自己正视的自我了。
然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循环,很少被打破,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
从少不更事,奋力拼搏,出人头地,到怅然若失,回归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渴望成功,之后才会真的体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我们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里的目标更是不同。
电影中这对25岁的夫妻,看起来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拼凑起来的,被世人认可的故事,是否属于他们自己。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
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电影中除了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象征了主流社会,现如今哪个行业顶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占,而获得他们的认可,你才能蜕变为成功人士。
而作为女婿的Josh一直没能获得岳父的认可。
电影结尾,男主角没有戏剧式的反击,当Josh跑去和Jamie对峙的时候,在无人的后台,正好与前台老导演的演讲交叉剪辑,一面是谎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扬。
虽然Jamie无法回答Josh的逼问,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个固执的孩子不肯承认,而众人的反应更是让Josh有气无力,人们根本不在乎那些谎言,只要Jamie拍出来的纪录片好看就行了,至于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编了几个别人的故事进去,Who cares, 这里Josh的一切愤怒都会被人归结于他的嫉妒,因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没有让自己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拍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亢长的。
而关于创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实的索然无味,还是虚构的感人至深。
将永远是创作者对自身的拷问,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年龄人对此的态度。
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电影通过聚焦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从表象到内心的相互投射。
从彼此羡慕,到将自己变成对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来过着文艺的生活,其实骨子要的还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们的武器,在背后隐藏起来,再成年人不备之时,将其拉下马。
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执迷于得到了什么,而不是经历的什么。
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谁。
而岁月匆匆,幡然领悟,既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匆忙追赶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没有必要在年迈之后盲目弥补年少时的自我,人们总是因为以上两种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左右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影片的最后,Josh 放下了他长久的没有完成的纪录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他们坐在候机大厅,看着杂志上那个曾经相识的年轻人,像他们的过往一样,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成人的名利场。
感叹过后,镜头转向了下一代新新人类,一个两三岁的宝宝拿着智能手机,不停的点击,自言自语。
影片在夫妇二人错愕的眼神中落幕了。
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在他们的年轻时候……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趋于平庸。
而岁月累积过后,你才体悟到那份真实。
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Face the reality,we are boring.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2015年4月10日观后编辑整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在一系列枪战,恐怖, 烧脑的快节奏电影席卷后,吹来了这么一部相较之平淡的作品。
我当时看到很多人都说看不下去了,我还是本着我一贯不看过万一漏掉什么大智慧的心理尝试看了下去。
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电影又是在谈中年危机balabala之类,导演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都铺垫了这个假象,到最后你才发现这里面还涉及阴谋论和纪录片的探讨。
其实不然,将近一半的假象和后面的一系列转变并不冲突,它们是一个整体。
这对中年夫妻在初遇这对年轻人时,Josh兴以为自己交上了真命一对,他仿佛看到了枯燥中年生活的里的一丝悸动,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着装打扮,做着年轻人的事情,以求找回一颗年轻的心,一点火力,即使被诊断为关节炎在所不辞,此刻Josh乐此不疲呢。
他的妻子也这样的年轻生活着迷,跳起嘻哈,等等。
这对中年夫妇接近了这对年轻人的生活,发现年轻一对好有生命力,他们不在乎名利,想到什么做什么,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的美好,不为自己拿不稳东西而自怨,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做什么,想不出来的事情他们不会上网查,好像不知道会怎么样似得,他们就不想,活在当下,总之微博上少不了这些东西对吧,大家也都懂的。
看到这,你或许也会有种:FUCK!
这TM的才是生活!
的感觉。
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确实多。
接近年轻人的生活后,导演细讲了和Josh的工作与年轻人产生的碰撞,Josh十分欣赏年轻人的作为,他们似乎乐在其中还有所成效,而自己专心投入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后面的种种不爽,认知失调嘛。
只到无意中发现采访对象桌上的冰淇淋他才恍然明白了一切,我不知道大家这时候这么想的,我当时脑补后面的剧情是Josh一番正义之词的输出成功击杀Jamie,Jamie羞愧难当,然后一起觉悟了。
2333,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挺多。
看到最后我们都知道Josh“失败了”,没有在乎过程是怎么样的,那段对Jamie的斥责和演讲形成了荒诞讽刺的强烈对比。
SO?最终我们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又能怎么样呢?
结局Josh也算是真正的扔掉了“帽子”,而电影里扔掉帽子的那一刻他是愤怒的,充满对Jamie的鄙夷与不屑,而结局,Josh扔掉了那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什么年轻人自由自在,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变过,和自己年轻的那时候一样,只不过换了皮囊而已,那些刺激荷尔蒙的元素在无声的掩饰着年轻人内心的暗潮汹涌,野心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淘汰。
剧中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生活中并不那么美好的地方,他们的感情并不像表面那样超然一切,有着背叛,有着荒诞,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
对方背叛了我,我也如是背叛,去和另一个人放荡报复对方,用性,酒精填平内心的空虚,而不会像Cornelia一样,在Josh饱受挫折时,坐在他的身边听他倾诉。
另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像表面一样活的潇洒。
看到这,不免有人会浮现谁对谁错这种思考。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年轻时标新立异,中年时墨守成规还是年轻时故作深沉,中年时故作青春都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在任何期间为做了看似和自己年龄不符的事而烦劳,也不需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和年龄相符的“那个人”,就像纪录片一样,虚构或真实?
随你自己。
PS:这部作品还是能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的,我认为是不错的电影,另里面那首嘻哈是什么歌,有人知道吗?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曾影响我对女神的花痴。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喜剧演员恐怕是所有演员里除艳星外,最容易被定性的一类,所以往往从喜剧发家致富并在星光大道上刻上名字后,即便是人到中年,均集体向独立电影靠拢。
毕竟那些年抛洒下的笑容,若干年后,在年老色衰未杀至前,便要一朵朵地捡回来。
而工会体系下的演员们,好莱坞的小金人是众人眼里至高的荣誉,即便是在银幕里嘻嘻哈哈的众巨星们也是难免惹俗。
也就有我们的橡皮泥大亨—金凯瑞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那段“挣扎”,可惜学院就是那么看不惯喜剧演员和阿汤哥。
但无奈却是事实的是,成功戏骨如葛大爷,但凡一搁屏幕里,观众就膝跳反射,“咯咯咯咯”。
你无法说,这事情是对一位喜剧演员的赞美亦或是讽刺。
而他们的才华却不是简单四个字“喜剧演员”就可以轻易掠过。
本.斯蒂勒作为在金凯瑞背后的好莱坞第二号喜剧演员,长期在凯瑞叔叔的阴影下成长的二号人物,恐怕他的野心亦是不会输过凯瑞叔叔。
在凯瑞叔叔年老色衰,面部肌肉松弛,成了一块晚节不保的橡皮泥后(请看阿呆和阿瓜2)。
阿本用他那张天然呆萌的脸,依旧在努力地去征服好莱坞中年评委大妈的心。
于是有了前年那部“白日梦想家”和今年这部“年轻时候”,而不同于“白日梦想家”那部聚焦宅男视角,“年轻时候”则是回到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
也正如,年逾五十的阿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一个去掉定冠词的演员“。
片中的中年导演Josh,正直人生巅峰44,却迷茫地如一枝过早倚靠墙头的迎春花。
事业遇到瓶颈,夫妻无法生育,代际间的困惑接踪而至。
毕竟谁要是有个业界权威的岳父,那确实是非常尴尬的人生。
也因此遭遇年轻的嬉皮士夫妻党Jamie和Darby,一时恍惚间,便被这个急躁的年轻气盛的社会劫持而去。
整个剧本在前60分钟显得诙谐有趣,一对中年郁闷夫妇被一对年轻不羁夫妇重新带回cool的年代。
Facebook,Youtube, Hip-hop舞,Iphone的快速互动,甚至修灵体验,各种快节奏的快餐生活都会让人恍惚间有种“回光返照到了少年时代”。
但中年和青年毕竟是两个体系,每个台阶都有不一样的交际圈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问题。
人到青年才会知道少年做了许多猖狂的无用功,但是回想起来,总会嘴角挂着笑,内心弹幕,闪过一排“哈哈哈哈,逗逼”。
而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被困在“道德的枷锁里”,做与不做并不是出于本意,更多被滚挟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的道题语境。
因此,Josh和Cornelia的变化,让原有的社交圈开始疏远他们,或者他们是在有意的自我逃离?
人到中年,难免被社会“压按”成繁殖恋,放佛孩子才是进入各种场合的合格通行证。
这两个漂亮的戏剧矛盾伴随着剧情走向讨论两种生活状态之中,这也是让这部轻喜剧电影最终不致于沦为年中鸡肋的关键。
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配戏,两人倒是不时能擦出一些火花,大概一位柔美的妻子能坚守在呆萌的文艺中年丈夫身边的角色搭配是可以让一竿子纽约客信服。
但是两位主角,人到中年,不靠抽脂的好身材,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带有过重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电影。
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才是老美们征服全球的经典游客形象。
片里另外一个看点是,现代社会对纪录片的看法。
一部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守不用各种戏剧因素去干扰成片,让纪录片里的影像去述说,而不是人工添加些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调料?
这个问题正如,当初纪实摄影摄影诞生时候的问题般。
但电影毕竟不同于摄影,它是一个协调性的事业,而这种背后需要发行商,投资商,需要利益成本回收的商品,它的复杂性也就远远高过一张平面或者数字化的照片。
以至于,有如此”优雅“的借口,让众多从业者脑中自动删除了影像是具有巨大危险”模仿力”的“教条”。
而在人人都可以利用可携带性设备,做出“自以为是”的纪录“片”的同时,我们能否忘了曾经的初衷或者作为人最根本的诚实?
总之,这是一个消费情绪与情绪需要被消费的时代。
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理想,都太亦触手可及,且淘宝有售。
充分理解分低的原因,因為憋氣。
本來是尋開心的,Ben Stiller主演,當當New Yorker,治療一下小清新癌挺好的週末消遣。
想不到最後看完卻是憋了一口氣,感覺像是受潮的粉餅怎麼都抹不開。
同樣的角色位置相比《罪與錯》里的Woody,Ben的角色就是輸在才華不夠。
什麼性格自負傲慢刻薄在才華面前都是一坨屎。
Woody哪怕演個智障都會有包不住的優越感,蔑視感要從他嘴裡迸發出來。
才華到位了,那就是一瀉千里,大快人心,天下唯我獨尊。
當然說回來,Ben很適合這個角色。
不管是拜見岳父大人系列,白日夢想家或是其他角色,總有一種踏實感從他老農民的面容上源源不斷的湧現。
舉例來說的話,大多數男性都不會喜歡《Reality Bites》裡的Ethan Hawke的,有型有才,根本不給別的男性活路,女神Winona分分鐘把持不住自己。
相對的勤懇踏實一心一意的Ben讓大家擁有Winona的幻想顯得更真實了許多,你看真心絕對不是狗屁啊麵包會有的女神也會有的(雖然結局真心被編劇強行狗屁了)。
多多少少,人看電影時總是會帶入自己。
(喜歡Woody的肯定都覺得自己矮挫的外形下有一個無比有才看清一切的不羈靈魂)所以最後的結局完全不會讓人出戲不適。
沒有分出黑白對錯?
沒有壯志終躊?
沒有超脫新生對未來的追求?
沒有跳出中產領養海地嬰兒的老派戲碼?
沒關係都沒關係,只要我Ben Stiller靜靜的坐在那裡對著鏡頭給一個深邃的眼神,那都不是事兒。
生活嘛,誰不吃點虧呢?
能把本斯蒂勒拍的如此无趣的电影,我是头一回见到。
Don't get me wrong,I love Ben。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到,我认为,在所有的喜剧演员当中,最有希望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就是本斯蒂勒了。
虽然史蒂夫卡瑞尔已然抢得先机,但是本斯蒂勒依然有机会发动总攻。
编导演俱佳的喜剧演员,搁在当代也只有本斯蒂勒一个人了。
对于本斯蒂勒的作品来说,最有意思的电影,往往也都是他自己导演、编剧、制作的作品。
其貌不扬但是内心文青(或许是文中?
),在他的镜头下,他自己就是那个认识磕磕绊绊,但是始终有那么零星热情未泯的中年男人。
《白日梦想家》也好,《热带惊雷》也好,甚至是《超级名模》也好,皆如此类。
他在银幕上寻找的从来就不是成功,而只是自己而已。
然而在别人的镜头下,本斯蒂勒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角色动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捕捉得到的。
更多的时候,本斯蒂勒的角色是被事件所推动,而不是自身角色的主动演变。
所以《年轻时候》颇令我困惑。
《年轻时候》乍看上去,走的还是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经典套路,有点像是《鱿鱼和鲸》再加上《格林伯格》:琐碎沉闷的婚姻生活,愤懑不平的蓝色人生,小人物的都市故事。
作为独立电影导演,虽然片子看得很闷,但是鲍姆巴赫总能演绎出细腻平实的风格来。
然而本和诺亚自《格林伯格》以后的第二次合作,其结果却并没有那么令人愉悦。
本斯蒂勒的演出,就像是在本斯蒂勒自己电影里一样。
而整部电影却并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本斯蒂勒的电影。
起初可能是一点点的节奏不同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这种不协调感愈发让人难以忍受。
这是一部喜剧吗?
并不是,当然如果是伍迪艾伦拍起来就两说了。
这个被演化了无数遍又无数遍的中年夫妇渴望年轻生活的母题,在鲍姆巴赫的镜头下没有任何突破,也没有任何惊喜。
Come On,就连资历最浅的大波妹子阿曼达塞弗里德都演过《克洛伊》,怎么就能拍成这个昏昏欲睡的样子呢?
恐怕,还是设定上的做作使然。
想写个都市提喻法,却弄得处处脱节。
这种雕琢的刻意感,是非常难堪的。
因为你既不能否认鲍姆巴赫作为银幕工匠,他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
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寥寥几笔,就已经相当饱满和充分了;然而你又不能否认,主角们在表演上的灵光乍现被拍的十分俗套,更不用说剧情上的拧巴了。
一对混艺术圈的,有着一定社会地位,但陷入生活和职业双重困境的夫妇,会这么轻而易举地被一对波西米亚风格的小年轻迷得找不着北?
智商和情商的下线得有点严重。
变老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它就是确实地在那里发生着。
然而,它总是能找到机会,偷偷地吓我们一跳。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衰老,也不是不承认衰老,而只是对年轻的时光有所眷恋罢了。
霎那之间,我们就成了房间里最老的人,用着过时的词汇,眯着眼睛看着世界。
时间流逝,而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也迅速地被消耗殆尽。
《年轻时候》有个相当不错的起点:一对处于人生瓶颈期的中产夫妇,心中仍然年轻,还保留着冒险和探索的勇气。
但电影在各种层面上的不统一,是非常遗憾的。
本斯蒂勒的角色的纪录片“新作”一直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里,在这近10年里,他的朋友早已安顿下来也有了孩子,过着普通而又幸福生活。
这对非常典型的中年夫妇难以接受自己的身份转变,恰逢此时,一对儿自由奔放的年轻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另有所图。
《年轻时候》对于年龄增长的刻画是非常精准和尖锐的。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的生活迷失了方向,于是就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做起了不合时宜和不合身份的事情。
而此时,他们也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好友们渐行渐远。
鲍姆巴赫在这一重关系的描写上,是非常令人愉悦的。
然而到了后半部分,鲍姆巴赫试图将这种情绪移植到职业性和人生的话题上来。
本斯蒂勒的角色花了多年止步不前,将自己的青春时光用在了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之上。
然而在此之外,他却并不想为了成就而去妥协。
因为这些从纪录片中删减掉的部分,实际上,代表着他这些年所“浪费”掉的时光。
而与之相反地,他的岳父和年轻人所持有的更“职业化”的观点,却并不在乎他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简而言之就是:你有你的坚持,我有我的成功。
你的坚持固然可贵,但是是不可能成功的。
《年轻时候》终归还是从中年危机,落到了价值观的探讨上。
然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交锋,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过于关注一字一句的对垒上面。
的确,本斯蒂勒的角色,所展现出的执拗态度对其本身形象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但最终却大大地混淆了整部电影的视点,而不是深化故事的叙事核心。
当两代纪录片制作人在幕后玩high了一样地大摊牌时,相信演员很过瘾,导演也很过瘾,但是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问题,也不是关于一个人的精神洁癖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人所度过的时光,究竟是否允许他人否定践踏的问题。
这才是这对中年夫妇所面对的困境吧:并不想和同龄人一样投降于生活,也不愿和傻子一样,对逝去的时光做出全盘否认,没心没肺地一夜回到毕业前。
《年轻时候》从里到外带有如此浓重的文艺气息,是和鲍姆巴赫本人离不开的。
然而和许多文艺导演一样,处理不好小圈子和大圈子,小角色和大生活的问题的话,是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地步的。
《年轻时候》中,样貌非常难以吐槽的亚当德利弗的角色,最早是给“付兰兰”詹姆斯弗朗科留下的。
如果真的是“付兰兰”演的话,说不定这部电影的观感可以往上提一整个台阶。
倒不是说亚当德利弗的表演不行,对于这样一个,和整部电影的故事一样道德败坏的角色来说,他只是缺乏那种不羁的气质罢了。
另外,关于广被诟病的后半段,鲍姆巴赫在纽约电影节上曾被问到,这部电影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他的回答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就只有最后一点点而已(指的应该是中年夫妇在台阶上吹风那一段),甚至全片的铺陈就是为了这个。
同时他还补充说,大家不应该过于关注制作纪录片的那些内容,那些内容并不是电影的核心,不过是为了让本斯蒂勒的角色有点事做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似乎拿掉这一块了以后,这部电影连最后的引擎都没有了。
或许这就是文艺青年的顽固吧。
http://i.mtime.com/cydenylau/
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
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
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
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
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
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题记: 新加坡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时间在这里被日常生活所拉扯得绵密又细长。
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另一个七天,日子一点一点坠入庸常,活力被这快节奏的城市一点一点抽干。
悲哀的是,你感受得到,但是你无能为力。
~~~ 晚上8点,和朋友吃过简单晚餐,他便匆匆回公司加班了。
在新加坡,这样的模式很正常。
一个人溜达到电影院,因为之前看过Trailer, 觉得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应该很符合现在这样的自己,便买了票入场。
Josh和Cornelia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已婚朋友相聚,听他们说婚后生活的日常,调戏熊孩子的时候会时常手足无措把人家弄哭,朝九晚六做一份工作(教书),按部就班做一件自己还算不讨厌的事情(拍纪录片),很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和伴侣只是互道晚安,然后各自睡去。
如此的生活,谈不上什么热爱,只是不讨厌。
生活好像就该这么过下去。
直到这样苍白生活的“中年人”,遇到了他们一直抵触排斥的“年轻人”,才发现原来年轻夫妇的生活可以这样度过:在如此快节奏的纽约城里,他们躲在自己的小空间,听黑胶、看DVD、读书、做冰淇凌,穿着裙子头戴头盔脚踩单车在城市里晃悠,参加陌生人的派对,邀请陌生人参加自己的派对,为了拍自己想拍的纪录片,可以运筹帷幄,可以步步为营,可以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利用朋友。
这些年轻人,可能就是曾经年轻的自己: 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直在结交朋友,情绪化,不畏惧,永远充满热情。
蛮喜欢这部电影 看到很多个点都有触动 【关于世界的谎言真假与成功定义 】妻子的爸爸对她说 如果说我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很大的原因是我牺牲了你和你妈妈 做了一个自私的混蛋 但我不会这么说 我会对外界说 是因为天赋 努力 运气 而你的丈夫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明白要付出什么代价 他仍在相信他听到的演说 然后另一个画面是 这个资深的电影人在举办他的晚宴 他在发表他关于真假的演说 但是下台后 他说他并不Care真假 这个纪录片拍出来好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 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角落 或者说大部分角落里 说出来是一个规则 做事情是另一个规则 言行合一 这可以是你的行为准则 但是存在着另一个言行不合一的规则的世界 也许真正做点什么的人都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但是在公共场合 要给公众一个期待和一个美好假象 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什么得到什么 却没有告诉他们会因此失去什么 但是没关系 在慢慢成人的过程中 都会懂得 如果愿意去懂得的话这个中年男人想要成功么 是的 但是这句话不完整 他想要的是以他的方式成功 所以衍生出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想要世俗意义的成功 就要按照世俗成功的规则 所以那个年轻人成功了 想要自己的成功 就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吸引与兴奋过后-可以信任才叫朋友】这对中年夫妻 被这对年轻情侣吸引 觉得和他们一起才找到生活的乐趣 不想理之前的老朋友 但是事实证明 其实生活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人 觉得只看到有趣的一面 那可能是因为你看到的是生活的假象 或者说只是生活的一面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一个人完全的吸引 但审视一下自己 好像对方并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发现他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种一味感觉自己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愉悦不会长久 需要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愉悦才可以长久 友情爱情都是这样 最后他们还是和他们以前的好朋友在一起了 因为朋友最基本的东西 其实是信任 而不是吸引 但是没有一丁点的吸引也不会是朋友 至少不会是好朋友 而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也是安全感的由来 所谓的感情 其实不就是这么个东西么 【感情最美好的是经历】这对夫妻一起经历的一起 才是他们感情的根基 还有很理解中年女人二次吻那个年轻人 她想尝尝新鲜的滋味
我们会怎样变老?就像其他人一样。
未老,却已老。
色调还是可以的,全片焦黄焦黄的,比较衬伤感又轻忽的气质。但是鲍姆巴赫为什么要找本斯蒂勒来演?是为了强化人物设置里的天真混杂着傻逼么?斯蒂勒那种营养不良的伊朗北非混血的傻逼样子演这种天真小可爱的角色太讨人嫌了。本片的正面意义在于讽刺了独立/文艺电影圈
越看越生气。从两代人间的小心接触到探讨纪录片怎么拍?Excuse me?Josh就是导演自己吧!想要讲的太多,最后什么也没讲,就是一个loser。一锅乱炖。
其实是一部很有话题性的电影,不同年龄层之间的沟通与碰撞,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迥异,呈现出哭笑不得的“笑点”,不仅仅是不同年龄层,而过去与现在(年轻与不再年轻)的自己之间的隐形冲突也很有讨论的价值。可惜结尾有点差强人意,甚至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总之还是个好选题。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两只编导狗的婚姻生活。无女子的困惑,事业无成的苦闷。总体上赶脚是对生活的表现,尽量不带评判的态度。也许纪录片导演只有追求戏剧效果才能获得世俗成功(这样的追求对客观有一定的破坏);Ben Stiller扮演的男主是一个追求真实的导演,并因此不得志,不过他老婆也恰恰是爱他的实在,夫复何求。
人上了年纪便偏重于结果,而忽略过程。让我们重新年轻一次。
Dans 1 conte urbain moral qui aborde la crise des 40taines, Baumbach glisse subtilement la réflexion sur l’authenticité des documentaires et la gentille moquerie sur les hipsters NYais.La fluidité de la mise en scène ne compense pas la sous-exploitation des personnages
补315
好一般
前呼后应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拉高点分数。以及到底在身体腐朽的同时精神还能不能年轻。
剧情好拖好无聊 Adam Driver从里到外一身Hipster的气质完全不需要演啊!一个现代Dean Moriarty式的人物 虽然不择手段但是却让人讨厌不起来实在是因为Adam本人举手投足就连甩着腿走路的姿势都太过性感撩人了 简直是out of this world
下城的Hipster都是假逼。
当年过五十的一对服务和年轻情侣之间开始有了共同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用五十岁人的眼光看待婚姻和爱情、友情和妻子,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部电影从回溯青春和与青春共舞的两个对立场景中让男女主人翁开始明白婚姻和爱情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非常有启发意义,很值得思考的话题视角。
给bb上课那段好萌啊~~多数人在合适的年龄做了不合适的事都会被同龄人isolated这片儿这么赞为毛评分这么低!?幽默还讲了个少见的道理:不是光追求真实就可以成功的。比弗兰西斯哈有意思多了
议题过多,尤其后面跑题严重。笑点还是可以的,只是影视梗过多。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