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幸运》,是一部面对死亡的电影,一位二战老兵行至暮年,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走在人生的边上不经反省自问:我这一生的答案是什么?
为什么我感到虚无?
其实死亡这个命题很大,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只有到了暮年回望一生时,才陡然寂寥悲切,人这一生都为了什么?
生命中每个人都会离自己而去,或早或晚而已。
这么想真的会陷入悲观,面对人生的虚无,主人公说:我会一笑置之。
我觉得每个人单独面对亘古洪荒般永恒的死亡命题时大多都是缺乏勇气与底气的,恍如一个人走在漆黑一片的悬崖峭壁边,看不见也摸不着,就这么走着,走向死亡。
可如果手里牵着其他人的手,我想眼前的路会亮一些。
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无意义的巨大悲哀而快要被压垮时,也许两个人一起互相搀扶着走会好很多。
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由来吧。
上帝将死亡赐给人类,同时也怜惜地赐予人类乐观面对死亡的方式,就看渺小的人类能否自觉自省自拾自行了。
所以去爱吧!
爱众生!
才能行彼岸。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思考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去证实的问题?
对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肯定很难。
Realism,现实主义。
你碰到什么事情,你解决它,直接地,不绕弯。
渴了?
去喝水,没有问题。
车胎没气?
换个胎,一切继续。
房顶漏水?
补上它,要么干脆搬个家,总会有办法。
全球变暖?
给科学家涨工资,把那些反对这么做的政客都赶下台。
失业率升高?
经济不景气?
我们发明经济学是干什么用的?
变老?
嗯……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坚持锻炼,积极就医——你看,没有什么是身为现实主义者没法应付的,况且事实就是事实,所见即所得,被事实之外的问题困扰,岂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说,现实主义可以是一种基础相当坚实的人生观,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此活了一辈子的情景。
——直到这个人发现他的生命正在接近终点。
他快死了。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但尤其对一个现实主义者。
当以往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某个事实,基于对此事实进行的因果分析,那么当你对面前的事实一无所知,并且注定永远无法知道,你要怎么去处理它带来的问题?
你要怎么去处理“它”?
机械论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你选对了方法。
所以当你去问一个医生“我快死了那怎么办”的时候,他会首先提醒你这是没人能避免的事情,然后推荐你一份标准化的应对计划,从生活保姆到临终关怀。
简单事实,简单方案,一切都清晰明了。
“面对现实”,这是对现实主义者的基本要求不是么?
但是,如果你不满意仅此而已,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现实主义者,那或许走出自然科学的围墙,走进更加多元的生活实际,你还有必要去处理那些所谓的复杂事实。
就像那位律师朋友那样。
他给你展示的,保险啊遗嘱啊,虽然不是什么美好愿景(你们在谈论差点被卡车撞死,身后还留下一对母女),但从好的方面看,却非常典型地高效又实用,能解决一个人死后的所有麻烦事。
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高效又实用”,这不正是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吗?
一个让你好受一点 ,一个让你周围的人好受一点,无论是简单事实还是复杂事实都能解决,对付“我快死了”这种事,医生和律师的组合看起来融洽极了。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你需要知道“我快死了”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只是旁敲侧击,根本就没办法帮忙弄清楚死亡究竟对你意味着什么。
机械论能搞定的东西数不胜数,但看起来和死亡好像不在一个层面上。
虽然这不妨碍你和还不坏的律师一杯咖啡泯恩仇,但不幸的是,现实主义似乎卡在了一个瓶颈上,它不再像是杯中的咖啡那么无可置疑了。
于是很自然地,浪漫主义翩然登场。
因为不可见,进而无需解决,“虚无”永远不会出现在现实主义者的字典中。
但浪漫主义者不仅不怕它,还张开双臂拥抱它。
什么因果关系,什么机械论,指向目的的东西存在的价值在于目的本身是存在的,如果目的不存在,紧抓着那些东西不放又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及时行乐。
如果时间无可避免地要流向以死亡为代表的虚无,那么用享乐去填充这些时间就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举动,因为虽然终点是没有意义的,但填充的动作还是让走向终点的过程具备了意义,而不管你喜不喜欢,享乐只是一种可选的填充物罢了。
可能觉得无法论证这种说法的真伪,但实在是不能认同,你选择走进一片灯红酒绿,然后在第二天早晨,用颓然一身去告诉人们那就是个狗屁。
不过这也就是一个早上的事,而且证实远比证伪要困难,丢掉享乐主义不代表就找到了什么生命的钥匙。
只是阴差阳错,钥匙找到了你。
大卫·林奇可笑地为自己喜欢乌龟辩护,说他没法不尊重这种生命长度超过我们、同时还背负着象征死亡的龟壳行走一生的物种。
你可能当时不太明白这种伴随着庄重而来的尊严,却仍然救下了一笼子蟋蟀,床头的它们比灯红酒绿要吵,但你反倒睡得不错。
在和律师碰杯的那间饭馆,几天以后你碰巧听到了一个动人的、面对死亡如归途的佛教徒的故事,不知道讲故事的老兵想没想到轮回和希望之间的关联,但无论如何,他说该给那个女孩发个勋章。
还有面对善意,你从对看望你的女人要求更多,变成了参加聚会时的给予你能给予的。
当然还有调一下烧水壶上那个该死的时间。
就像服从禁止吸烟的规定,你同样不得不服从生老病死的规律。
但服从有服从的姿态,你拒绝把死亡看作一个单纯的事实,也不承认只能以消极去抵抗即将走进的那个虚无。
形而下的和形而上的都不足够。
最终,你选择的是一个微笑。
我知道这听起来挺扯的:你快死了,然后……就在那傻笑?
你确定?
我当然不确定,但不是因为笑就错了,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确定。
死亡对我来说太远,也太不真实,对每个活得好好的人来说大概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思考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去证实的问题?
又如何去思考?
老Lucky的故事为我们每一个活得好好的人搭建了这么一个情境,在这里,在由生向死的这一段上,他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不过这样的问题难度太大,所以别人的答案也不可尽信,包括他肯定的那些和他否定的那些。
说到底,我们也只能活个几十年而已,有限之躯怎么能轻易参透无限之境呢?
所以,没准,我们还真没有林奇的乌龟懂得多。
时间,衰老,宇宙,永恒。
这些都是我不敢去想的东西。
为什么,因为我怕失去所有。
我怕失去思考,失去知觉。
老了行动缓慢,疾病缠身。
lucky不知道莫名其妙摔倒了,去看医生,医生说没有原因,就是老了。
一语中的。
他排号是碰到一位连走路都困难的老妇人,艰难的坐下后叹息,忧伤,最近无奈地念着why。
为什么要变老,为什么要死亡。
因为这就是无法抵挡的自然规律。
宠物想要一个永久的家,lucky说,没有什么是永久的。
乌龟可以长寿但也只有200年。
蟋蟀呢,被吃掉的命运,可能也才几个月。
庆幸自己不是动物吧,还可以思考永恒这个问题。
全片都是一些繁琐的小事。
最后酒吧那段,Lucky: It's all going to go away. You, you, you, you, me, this cigarette, everything... into blackness, the void. And nobody's in charge, and you're left with... ungatz. Elaine: And what do you do with that? Howard: What do you do with that? Lucky: You smile.所有都会消失,变得虚无。
我们能做什么呢?
会心一笑之。
规则也会消失,所以能做什么呢?
还不如直接打破规则。
lucky在酒吧内点起了烟。
面对老去的事实,我们惶恐,焦虑,不安。
但是人生苦短啊,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去害怕一个你终究要面对的结局呢?
为什么要去害怕一个你必然要走到的终点?
你不走,时间也在推着你走。
所以,享受当下,及时行乐。
Lucky路过曾经举办聚会的热闹花园,也是大门紧锁,幽静无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呢,Lucky会心一笑。
Lucky走到沙漠里,看着高大的仙人掌,它的主干残损,但是在末梢长出了一些小芽,lucky点起一根烟,会心一笑,转身离开,Michael Hurley的I Stole the Right to Live随之响起。
今年暑期在洛迦诺电影节备受关注的影片《老幸运》看点有很多,这是演员约翰卡洛林奇的首部导演作品, 哈利戴恩斯坦通老先生的遗作,加上有大卫林奇的客串等等。
可真正让我决定落笔的原因说起来奇怪,是其超越了电影内容,将形式意义与自由精神揉搓到一起并放在人物人生终点来审视的角度 。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导演并没有在他的处女座中树立导演创造风格(Auteurism),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幸运”的感念上,使故事被交待的规规矩矩,同时又余味十足。
故事表达出了一个美式交往中即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格式,各个社区群体相处融洽又互不干扰的微妙平衡。
在这些空间当中穿梭游走的lucky试图将它们粘合起来拼成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自由乌托邦。
而当lucky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开始相信死后没有灵魂,只有黑暗。
这种思想一方面来自于对死亡真正意义的恐惧;另一方面,来自于无神论者对本我的坚持。
如果世上有灵魂,那自己的灵魂也就被剥夺了唯一性,这也许是这位无神论者对于超体最后的执拗。
由此看来,影片试图摆脱先在形式的干扰,努力将重心放在人物上。
《老幸运》对这位现实人物的捕捉脱离了传统叙事模式对角色的刻意捏造,转而在一种极度静态的仿真实的片段中,通过对影片形式的把握来达到人物描写的目的。
影片像很多纪录片为了追求启人的故事而向那些无法捕捉的,随机的真实事件妥协一样,重新摆设了现实,以同样的原料使现实再次发酵。
也因此,这是一部“虚构电影形式”受到挑战的影片,它在逼近纪录片定义的终点前踩了一脚刹车,以一个非传记片,非记录片的形式去描绘一个真实人物。
在学院派的角度上,虚构电影是一门通过机器来让观众将意识投射到被观察客体的艺术。
可是片中极度缺少角色背景的交代,lucky可谓是一张无法被阅读的白纸,加上大体故事情节被lucky重复的例行活动所支撑,叙事结构上内外在冲突的缺失限制了故事的起伏,不具有激发观众的刺点,这些静态元素使得这个被研究的客体逐渐脱离允许意识投射形成的模版。
当没有了对角色捏造的外力, 观众更难对客体投射意识,只得作为银幕背后的观察者,思考者,而非幻想者。
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电影描写人物的最佳方式。
观众不再去融入角色的处境,仅是在现实的顿悟中身怀感激的面对一场人与人的巧遇。
这种类纪录片的形式早已忽视了摄影机暗箱的存在,从而追求了早期戏剧思想上史诗剧场(Epic Theatre)的艺术形式。
“斯坦通对摄像机根本就不感兴趣,他知道它在那,但他做这行太久了早就把它遗忘了。
”导演在华盛顿时报的采访中如是说。
暗箱的存在不仅被斯坦通无视,也被影片的表达内容所屏蔽了。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打过一个比喻,摄影师在为自己拍照的时候,自己从镜头前的主体变为了照片中的客体,这种自身的转变如同经历死亡,成像的瞬间自己仿佛变身为了幽灵,而无论摄影师如何用手势指导“我”的身姿,那装腔作势的样子就像在自己的身上涂防腐剂一样滑稽。
当然,像斯坦通这样的末年职业演员早已习惯被成像到胶片上的过程了,也更习惯自己的“幽灵”被公众拿来观赏批判。
我只在想,在影片的制作中,暗箱的作用就如同为“幽灵”涂防腐剂一样讽刺。
哪有人会去指导九十岁的斯坦通如何在镜头前表演斯坦通自己?
在与戏剧的平行对比中,暗箱作用的消失把这部影片推向一种无虚构现实的空间中,把怀疑的悬念扼杀在了现实主义与舞台的无缝隙之中,使影片的艺术形式走近了与史诗剧场的距离。
加上之前提到的,影片将观众放在纯观察而非代入的角度,其产生的疏离感也正是其思想的本质内容。
影片毫不晦涩的用美国历史为故事镀了一层老派的韧性,内在探讨的实质却是自由等量齐观的价值。
片中客串的大卫林奇延续了自己荒诞的风格,在独白中讲述了一个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宠物乌龟罗斯福总统的“越狱”故事 。
在这种看似荒谬好笑的命名及事件下,隐藏着一幅40年代初寻求自由的美国风情画。
作为一个仍在经济恢复中的多元化民族,美国人民在德意日对内外种族,太平洋军事的压力下,一反一战时期对于民主安全的中立言论,打出了为了人性自由而参战的口号。
影片以二战元素为时空跳板,从一个追求自由的国家到曾经为之而战的老兵,最终抵达的是人心。
这股在生命的重量下跳动的精神才是真正支撑影片的龙骨。
个体自由观念承载着具有历史性的集体经验, 在电影的放大镜下被解剖分解。
而让一个在电视采访都叼着烟的老爷子来通过吸烟打破酒吧传统,诠释自由与灵魂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纽约时报对其关于无灵魂的演讲也是赞不绝口,考虑到这是一个出自一辈子都在演着拥有鲜活灵魂人物的演员之口。
自由是一个大多数电影都尝试过探讨的主题,因为它意旨许多感情产生的前提。
此处的自由并不指肉体的自由,也非人性的自由,而是一种被给予的诠释自我的自由,一种后出现的选择性自由。
将这两种自由的冲突拍的最好的当属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系列,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被军队压榨的极端框架下,对人道主义的坚持赋予了角色选择自己的机会。
不同于传统自由广泛的指代,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具有自我的唯一性。
在尼采看来,后者自由的结构是在人性道德的价值理想维度内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
的确,这种自由藏匿在人性的内容里,而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集中的去钻研人性维度中一面切片的时候,自由那种点燃了灵魂似的香气终井喷出来,溅在银幕的机构上,穿浸于集体意识形态的熔炉里,使闻者窃取生机,兴奋的发抖。
如同一开始所说的,是斯坦通演员的特性给了以上讨论所有的可能,而导演的电影美学只能遗憾的作为容器为其装饰保养。
这种分析方式的确一定程度站在了电影内容之外。
可是在这样一段极具记录性的影像面前,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谨慎选择就是对电影人文记录形式的完善。
其大胆的撕裂了时空,匿名的勾画了一片安静真实的沙漠。
在上面,结尾斯坦通与罗斯福怀着对自由的信仰,迈着随性的步伐,姿态恐怕只能用优雅来形容。
原作者 刘正一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微信号
故事围绕哈利·戴恩·斯坦通饰演的90岁高龄的无神论者的一次精神之旅展开。
大卫·林奇、朗·里维斯顿加盟出演。
影片于2017年西南偏南电影节期间亮相。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安静和谐,景色迷人。
主人公是一个外号叫lucky的独居的高龄老人。
生活十分规律,主要活动场所就四个:家、餐厅、便利店、酒馆。
喜好填字游戏和抽烟。
小镇生活波澜不惊。
直到有一天,他在家莫名摔倒了。
虽然并没有造成身体损伤,但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死亡就在自己的眼前。
他很害怕。
从这天开始,他变了。
这时故事真正开始了。
经历了许多事后,lucky终于明白了truth的意义,以微笑面对将会到来的死亡。
影片画面很美,虽然是在讲述一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但是采用了暖色。
像是黄昏以前的颜色,把老年人和日暮联系起来,使人感到有一些许的悲凉,却不悲伤,恰到好处。
故事的感情也十分的细腻。
往往不经意间就能令人感动。
比如lucky打电话时说到,他小时候有一把BB枪,从来没有打中过任何东西。
有一天,他出去对着树、树叶打,树上有一只知更鸟正开心的叫着,本只想吓走它,就扣了扳机......突然就不叫了。
那是他一生最难过的时刻,那种沉静仿佛是世界末日。
影片中也留下许多悬念,使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例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陆龟,还有和lucky打电话的人是谁?
还有他每次路过时都会骂一声cunts(贱人,猪头)的地方是什么?
但是这些悬念并不是影片中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线索还是lucky的心路历程。
最后lucky对他的朋友的对话是影片的高潮。
It's the truth. The truth matters.就是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做所为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与接受的事实。
对我们来说事实就是:所有一切都会消失,变成一片黑暗,虚无。
Nothing......而我们一笑置之。
影片中还有许多有趣和引人深思的地方,便不多说了。
强烈推荐!!!
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导演并没有在他的处女座中树立导演创造风格(Auteurism),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幸运”的感念上,使故事被交待的规规矩矩,同时又余味十足。
故事表达出了一个美式交往中即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格式,各个社区群体相处融洽又互不干扰的微妙平衡。
在这些空间当中穿梭游走的lucky试图将它们粘合起来拼成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自由乌托邦。
初识与德州巴黎,与世独立(实在想不到别的词汇可以形容,面无表情又非冷漠,孤独落寞又不足以形容其空洞)的表情便深刻印在我的头脑中。
看到这部电影介绍,竟是他最后一部电影,人生匆匆,这两年沧桑的竟不知此噩耗。
重复几遍利群广告后微信的电影公众号推介了这部电影,不胜唏嘘。
人生百年,希望你我都可以如广告词一般: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看风景的心情,用心灵去旅行。
记与归家大巴。
哀莫大于心死最痛苦的是在眼前的看着世界一点点走远如同死亡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心情不好,本来想看一部洪尚秀的温和电影,但偏偏今天迅雷网速不好,然后又点开了这种谈死亡的绝望片子,就像吃涮羊肉羊肉切的厚了那么一点点,夏天的啤酒不够冰,就是这么舒服的刚好不合适,只能很不爽。
我们每天吃什么饭,赚多少钱,和谁谈恋爱,是不是一个颓废的上帝早有剧本写好了。
人类不断前进,夜以继日,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
人人都会死亡,都会恐惧死亡,不如正视它,当成是另一段旅程。
这是《老幸运》所表达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表达的意义并不大。
仅仅看到故事中的人物“想通”,并不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感悟。
因为这部电影缺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电影《老幸运》是一部人物电影,故事很弱,讲述了一直一个人生活到老的“幸运”先生,得知自己即将老死后,从恐惧到接受释然的过程。
因为故事很弱,电影主要呈现是靠人物魅力和大量的隐喻。
生活在小镇上一成不变的老人,每天定时锻炼身体,热衷于填字游戏,毫不顾忌的说脏话和荤段子,喜欢老电视节目。
这样的塑造使观众觉得滑稽、个性及令人同情,角色认同感很高。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电影很多关于填字游戏的语言梗不太体会的到。
片中出现的符号化元素有片头片尾呼应的路上的乌龟、仙人掌、红色的未知房间以及老人每天经过时就会骂上一句的黄色拱门。
乌龟是老而不放弃,仙人掌是一身刺但坚韧的生命力,红色的房间暗示欲望,而黄色拱门背后的美好花园是对老人关闭的世界。
基于在这些符号理解的基础上,电影还算值得一看,但也仅此而已。
"Can I tell you a secret? I'm scared."
Maybe I am too young to understand it.
孤独终老不是坏事,何况身边还有一堆默默关心你的人,而自己就算一个也是可以的。
真的就是德州巴黎的特拉维斯的老年生活……
my attitude
我们一出生都走向了同一个终点,死亡。乌龟有两百年寿命,所以他们慢悠悠的享受生活。人类呢,惧怕死亡,所以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最后一句对话:到了最后,你我香烟都会消失,一切都变的虚无。那我们要怎么办?会心一笑之。
前40分钟真是非常棒,无论节奏气质还是叙事集中度上都有很好的控制,但为了实现一个不太“郁闷”的结局,剧本收尾显得很无力,更模糊了整部片子的叙事目的;老无所依这个题材一直是最爱之一,拍摄手法上讲究静水流深,但观看时越来越小心,稍不留神就会被负面情绪笼罩,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后面都跑出小津的样子了,不过不太高明。林奇演戏真是差劲哈
尹净汉看过的电影打卡。比起这个电影故事本身,我更喜欢那个陆龟的主人和陆龟的故事。
跑向终点的时刻总是值得尊敬
1.人老了之后才有资格说往事如烟吧。2.BGM真的很好听
如果你能幸运地偷得浮生,希望你也能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向岁月致敬
忘不了海军陆战队员的故事
7.4
探讨了老无所依的人的生活,孤独是必然的,但并不一定会寂寞,因为这是自我的选择,何必去害怕死亡,仙人掌又有新芽了,说不定生命还会继续很久,微笑面对吧。要和总统赛跑呢~
没结过婚,没子嗣的独居老人。周围的人都很关心他。一切终归虚无,一笑置之即可。乌龟逃跑了,当做它活得自由,要去做它认为重要的事。三星半
只见长者,未见智慧
节奏很慢,主角最后一部电影
如果你害怕,你应该去西藏开始你的精神之旅,在床头放一本《西藏生死书》。
清汤寡淡,可惜了老爷子的表演。剧本太敷衍了。抖几个机灵和几个对话就是成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