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段印象比较深:E:Elisha Cuthbert F:Paris Hilton C:Chad Michael MurrayF1:Freak1 (屠夫)F2:Freak2 (教堂里死妈的)F3:Freak3 (戴面具的)均为变态 序号按出场次序划定场景一:E被F藏在地下室 F2用502胶水把E的嘴巴封住 足以表现他极为变态的心理 他本可以用胶带来避免E的喊叫 却用极端的手法 C来找E的时候 E为了让C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 将手从地下室的窗口伸出 F2用钳子把C的手指剪掉 这时刻板美国电影桥段出现 大量血淋淋的鲜血流出 C痛苦不堪 用另一支手将封的紧紧的嘴扒开 这时你能看到的是刚喝了人血的吸血鬼的嘴 极其性感 她拼命叫喊 Help me 帅到可以演越狱的小C英雄救美 啊 应该是英雄救姐 (E是C的姐姐)这一部分的高潮至此场景二:第一个挂的人是E的男友 E和F2把E留在车里 两人去F2家里解手 自此男友一去不回 F3将男友的脚筋用刀划断 行动不便 只得成为阶下囚 F3将男友绑到架子上 用钩子将男友身上的伤口缝好 用机器在活生生的肉体上喷上一层层的蜡 当朋友去蜡像馆寻找C与男友时 发现男友已经成为了蜡像 唯一可以动的是眼睛 当朋友拔下皮肤外的蜡时 男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 因为在拔下的皮肤里已是血肉模糊场景三:希尔顿小姐的死那也叫一个惨 小希和黑人男友xxoo未遂 中间出现了矛盾 黑人男友及其扫兴 因为俩人满脑子只想着xxoo 手机中的求救短信一直孤立无援 而事情早已恶化时 他们才意识到 黑人男友被砍了头 而小希虽是弱小 却也顽强的和歹徒 啊不 是和变态进行了殊死决斗 但还是天有不测 人有祸兮 小希那迷人的头颅被钢管正中穿入 那漂亮的金发真是可惜了啊场景四:这一段真是大快人心 集小贝+米勒为一体的小C甚是英勇 是他 在最后关头救出E 是他勇敢胆大 最后成为了幸存者 用蜡做成的蜡像馆在最后一刻被大火融化 姐弟俩齐力断金 最后逃出了人肉蜡像馆 那场景在真实生活中也难见 那是蜡啊 蜡像馆里的人肉蜡像都融化 露出了血淋淋的肉体 脚踩的地面 如沼泽一般 步步艰辛 场景五:蜡像馆里的俩变态连同蜡像馆一同被融化 E和C被警方救出 据警察调查 蜡像馆的变态其实有三兄弟 而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 F1正对着开走的警车露出诡异的笑这个片子说明了这样一个大道理:叫你没事出去玩 出去就出去呗 还去荒郊野岭 去就去呗 还去人烟稀少的地方 少就少呗呗 还去跟变态自投罗网 美国人的脑子怎么就这么够用 叫你再去 ...!!!
很多人对第三个孩子都抱有疑问,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我看了两遍此片后,总算是看出了点端倪。
首先,这第三个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卡车司机,他是个正常的人,但是受到两个变态哥哥的影响,心理肯定也有点扭曲的。
其次,大家可以发现,片子追杀情节中,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参与,甚至都没有他在小镇上出现的镜头,我认为他可能是被他两个变态哥哥孤立出去的。
他不参与杀人,但是他也不阻止他哥哥杀人。
很多人都说,卡车司机是引诱路人进火坑的坏人。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男女猪脚在他车上的那个片段。
当他听到男女主角对他产生怀疑,并且要求下车步行时,他脸上出现的失望表情。
注意:这个失望表情并不是因为没机会杀他们而露出的失望,因为男女猪脚要进小镇,早晚死路一条,并不用失望什么。
而是他又一次被人不信任,好心却得到了质疑,而心生失望。
我想之前死在小镇上的人也曾经都得到过他的帮助然后又怀疑过他吧。
卡车司机很孤独,他渴望与人接触,可是人们看他外表猥琐和肮脏,都不给他一个机会。
有一句很关键的台词:亏我还想真心帮助你们。
这句话是在男女主角下车踏上死亡之路时,卡车司机说的。
我想要是男女猪脚选择信任他,由他带领他们进入小镇,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了吧!
有人也许会问:他是好人为什么不告诉路人小镇的真相呢?
第一,为了庇护他的两个变态哥哥,毕竟是同胞兄弟。
第二,他不参与杀人,也不会去干涉路人选择死路活路。
他不会去警示别人,他愿意帮助信任他的人。
关键词是-相信他。
可是人们都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丑陋肮脏的荒野屠夫。
最终致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他和路人说小包那里有皮圈,其实潜台词是:让我带你们去。
可是路人偏偏要自己去,所以他出现了片中第一次诡异的微笑。
片尾第二次诡异的微笑,可能就是在嘲讽那些不信任他的人们吧。
所以我的结论是,卡车司机其实不坏,只是使人对他的冷漠和质疑扭曲了他的心,导致了他也冷漠的看待去送死的人们而不劝阻。
这部电影昨晚在明珠台看的。
我从小就不敢看恐怖片。
一点点恐怖都受不了。
但昨晚还是把它给看完了。
因为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特别想知道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还好还好,不会那么恐怖。
电影中的街头总是让我想到千与千寻的那个街头,很恐怖。
其实我觉得也挺漂亮的。
呵呵。
女主角真是漂亮,漂亮啊。
她弟弟我一开始还觉得长得挺像小贝的。
还有维德,他不是只被蜡封住了么,他还活着啊,为什么最后没讲到他啊。
还有,我不明白,影片最后讲到馆主有3个儿子,那个最后向他们招手的是不是一开始开车载他们去的那个丢弃动物尸体的人,如果不是,那那个丢弃动物尸体的人又是谁啊,感觉怪怪的。
电影中有一部分是维德被制造成蜡像的过程,那个过程我不敢看,用手把眼睛遮住,感觉很血腥的样子。
光是听到嘶嘶的声音和维德痛苦的呻吟声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女的,不是嘉利,是另一个女的,她最后怎样了,是不是死了,我只记得她跑进一间屋子,那个变态就追进去,然后就是变态回家了,应该是死了吧,不然变态不会善罢甘休的。
啊啊,好过瘾啊,还好看完后没有什么后遗症,哈哈。
总的来说,其实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我请一位美女吃了顿正儿八经的烛光晚餐。
马路边,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两张吱吱嘎嘎的椅子,但坐上去还算舒适,至少三个小时内不至于散架。
店主拿过一个啤酒瓶子,上头插着一根燃烧的红烛,映衬得美人如玉,月华似水。
主菜很有档次,是和法国餐厅的蜗牛同类的带壳动物——辣子田螺。
更奢侈的是,还有音乐家前来助兴。
当然,音乐也对路,是和小提琴同类的弦乐。
一位热情的民间二胡表演艺术家,非要给我们演奏一曲。
他摆好姿势,拉了几声,被我用啤酒瓶子砸跑了。
对于我这种有品位的人来说,细节方面是绝对不能凑合的。
我想听舒伯特同学的《小夜曲》,这位艺术家居然给我拉什么《两只蝴蝶》!
这是我吃过的最开心的烛光晚餐,因为最便宜,结账时,只花了我三十块钱。
那位美女表示,她会永远记得这个完美的晚上,而且,这个晚上完美到她永远不想重复。
每次我提议再去那里吃烛光晚餐,美女都会忙不迭地用粗口谢绝,生怕破坏了那段完美回忆。
我建议各位粗心的男人,一定要多多地带女人去吃烛光晚餐。
假如你不像我这么富有,就算在家里和她吃咸菜,也务必点上一根五角钱的蜡烛。
这笔钱一定不能省。
因为,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用来燃烧火焰的小小的蜡烛,则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有时,它是相思的道具。
请参见《唐诗三百首》,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句子当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 有时,它是革命的象征。
请参见闻一多的《红烛》。
“烧吧!
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 有时,它是母爱的代名词,请参见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几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有时,它是杀人的工具。
请参见好莱坞电影《恐怖蜡像馆》(House of Wax)。
这是一部略有些意思的青春恐怖片。
类似影片多了去了。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惊声尖叫》(Scream)、《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系列我都欣赏过。
男孩们女孩们都很好看。
但是,只有长得最好看的,才能做主角,才有机会绝地逃生。
那些比较不好看的都悲惨地死翘翘了,越丑的死得越早。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隐藏在森林中。
小镇的活人只有一对杀人狂兄弟,其他的居民全被他们杀死,做成了蜡像。
这几个倒霉的家伙误入此地,遭到了伏击与追杀。
最震撼的场景是一个巨大的蜡像馆,包括墙壁、地板、床在内皆属蜡制的蜡像馆,被大火焚烧,慢慢地倒塌融化,此刻,当然还上演着生死对决。
据说,为建造这个蜡像馆,导演用掉了二十吨蜡。
我的记忆里也留存着一滴蜡。
初中的时候,我们上晚自习,偶尔会停电。
我就会拿出备用的蜡烛来。
烛影摇红,心事也晃动不定。
同桌没带蜡烛。
我把蜡烛拔下,要移到离她近一点。
火焰下端已贮满了蜡油,一不留神,蜡油滴到了手背上。
一点轻微的灼痛。
她把我的手握住,问:“疼不疼?
”我迅速地勇敢地坚定地回答道:“疼。
”无比轻柔地,她把我手背上的那滴蜡油剥下,仿佛有一根天使的羽毛拂过我的心头。
那时,兄弟们,我真的很希望,我全身都滴满了蜡油。
后来,我知道,有时,蜡烛居然还是SM的重要道具,和绳子、皮鞭、手铐一样不可或缺。
我鼓足勇气提到这段往事,必然要遭到贱人们的嘲笑。
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赞美一下:蜡油,那是一个何其美妙的温度,疼痛,却不至于造成伤害。
爱,不会如此恰如其分,它要么冰冷得把我们冻坏,要么狂热得把我们灼伤。
首先想说,有个哥哥真好!
有个帅气的哥哥真好!
有个帅气能打的哥哥真好!
帅气哥哥好凶妹!
---剧透分割线-- Bo和Vincent是一对连体兄弟,V的脸长在B的后脑勺上。
医生父亲自己开刀分离了兄弟俩,母亲是个艺术家喜好制作蜡像。
V虽然被毁容但继承了母亲的艺术细胞。
另外他俩还有个弟弟不记得名字暂时叫K吧(因为他开卡车),B、V和K显然是生长在一个变态的家庭,不乖就被绑着打。
母亲死了(网评有人说是被小镇人欺负疯死的,但我看这么变态的强大家庭应该不会怕别人而疯,估计是烟抽多了得了癌,每个母亲的镜头都抽烟),父亲自杀了(待考证),孩子们被送去孤儿院。
这种天生缺陷的儿童估计在孤儿院也没过好日子,导致心里越来越扭曲。
变态的基因被唤醒。
然后就是三兄弟复仇记。
回到小镇杀了所有人做成蜡像,照着母亲死的那一天的样子(因为母亲死的那一天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接着组成连环杀手三兄弟:K负责引人去小镇,比如搞坏路人的车啊挑衅一下路人之类的(所以一开始拿车灯照主角几个小伙伴的应该是K)。
B负责抓人,不论死活,都是原料,交给V做成蜡像。
然后电影就开始了,男女主是颜值兄妹,哥哥(大帅)和妹妹(大凶)和四个小伙伴开车去看球赛,分别是大凶的男票(熊娃)、大凶的女闺蜜(嘿咻女)、闺蜜的男票(小黑)、爱好摄影并暗恋大凶的单身狗(卷毛)。
走到一半决定露营一宿。
然后K就开着卡车去挑衅了。
大帅那么霸气怎么能忍,直接给人车灯砸了。
第二天发现熊娃的跑车被搞了,熊娃心疼啊,球赛也不看了带着大凶去找修车厂。
这时候K出现了,说走啊我带你们去附近的小镇。
然后大凶陪熊娃上了K的车找到了镇子。
然后是剩下的人陆续闻声被骗拐到小镇。
于是便开启了颜值兄妹和变态兄弟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剧情。
熊娃第一个被做蜡像,主要还是不懂事,乱翻人家东西。
然后是卷毛,看亚子不太聪明。
接着是野战队小黑、嘿咻女逃了一会儿也死了,被拖回去准备排在卷毛后面做蜡像。
结局:其他人卒。
颜值兄妹和K活。
反复回看的几个镜头:1、开头拍的小盆友其实有三个,一个光脚乖乖吃麦片的K,一个大一点的暴躁孩B(手上勒痕证明),还有一个是在拍B的时候出现的另外两条腿,与B同款的凉鞋的V。
所以一开始就是三个娃!
别再说开始只有两个了。
明显还在吃牛奶麦片的那一个比暴躁的那一个小很多。
2、K为何开车送动物尸体。
一方面给哥哥们找活体标本,B桌上的动物胚胎就是鹿肚子里的。
一方面新鲜的肉带回去养活俩哥哥,所以K不光只引人,还管哥哥们的伙食。
不然饿死了。
所以K不像评论中那么善良,他要是反对哥俩早就报警或者离开不管他们。
明显不是,就是一伙的。
3、老奶奶是机器蜡像人,小狗是机器蜡像狗。
唯一的活狗因为配不到种,也只能一只狗孤零零的。
关于摄像头。
相信K也跑不了。
因为摄像头里面有他参与过的证据。
结局并不是说会有续集,而是偷偷告诉观众,别忘了K,也是一伙的。
提到恐怖蜡像馆这一类的恐怖片,要么浮现的是血腥低俗的场面,看多了这种一直都是低俗血腥的代名词的电影,想到的总是熟悉的主角团配置。
长相甜美的白女甲,相貌平平性格不突出的白男甲,气质痞气直爽坚强的白男乙,喜欢拿着DV乱拍的白男丙,身材火辣的白女乙和黑人甲。
前面就是一群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去某处聚餐的计划。
啰啰嗦嗦讲了很多铺垫,事实上在后面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一行人还没到露营地之前,稍事休息。
结果突然一个陌生人开车来到他们身边没有原因地打开了车前的大灯,让一行人慌了神。
这里是第一次冲突,并不算激烈,找茬的人的一个灯被砸地粉碎。
后面就是车里的皮带被剪,一队人来到实际荒废了的小镇找皮带以及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情。
这一段拍的很正常,所以没什么好讲的,但是后面的片段拍得实在除了血腥之外,并没有什么意思。
甚至主人公和反派boss的交流都没有,一个忙着猎杀,一个忙着逃命。
是的突出了一个忙字。
但是虽然忙,却并不算好看。
最可气的是,主人公被硬生生拆开去做事,好像就是为了方便反派下手一样。
试问正常人在看到一座死气沉沉的小镇和荒无人烟的场景时,是突然泰山石敢当附身了吗?
怎么都怎么胆大包天敢一个人独行呢?
脑子这时候都不用了吗?
看到这么诡异的场景应该想到的是要团战吧。
为了不吓到小朋友,就不说那些毫无新意的血浆四溢的场景了。
背后杀,求救被截,欲救无能等等的情节没什么特别的。
影片开始那半小时剧情过于乏味了,人物铺垫来铺垫去都和后面的发展挨不上丝毫关系。
中间那对情侣进到小镇的恐怖气氛渲染十分精彩,已经到了每一个镜头的发展都会引起无穷惊悚和悬念的地步。
影片越到后面渐入佳境,看的爽快、惊悚!
最后整个屋子也融化的创意太棒了,只是很多东西就跟开始一样,交代不够。
续集的引子也铺垫的比较牵强,这个第三个儿子能干出什么?很难像双生子那样有所作为,况且资金哪里来,所以三颗星很好了。
PS,影片正义方除了DV小子外,都还比较养眼,周末喝瓶可乐看看最不错
先来谈谈我在观影期间对人物的最大感受:妹妹男朋友真的是个“傻大胆”,随便乱闯教堂;蜡像馆明明关门了还偏要进去,不仅进去还乱动乱翻;加油站没人就乱动东西;别人让你借用厕所,你又不好好上,偏要进别人的房间去动别人的东西。
你说说看,你不先死谁先死。
第二大感受就是那个黑人打炮男,电话也不接,只知道打炮,没和哥哥一起去找妹妹也是因为想打炮,这个角色真的恶心。
在看电影期间,差点被这两个角色气死。
电影前半部分比较平庸,首先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没有交代地很清楚。
故事交代了1.哥哥坐过牢,行为很暴力,是个坏小孩 2.妹夫和哥哥不喜欢对方 3.摄影男喜欢录像 。
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这几个设定,1,2,3对后面的剧情没有太大关联呀,哥哥坐过牢,脾气很暴躁,可他最后和蜡像男决斗的时候照样打不过他;妹夫和哥哥不喜欢对方,这一点在后半段剧情里面没有任何作用;摄影男的相机最后被蜡像男拿到,拍下了打炮女的死亡画面,这一段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震撼效果,即便整部戏里面没有相机,也不影响电影走向,相机仅仅是丰富了摄影男这个角色而已。
总之电影的前半段看得我一头雾水,奇怪的设定太多了,电影后半段对蜡像馆两兄弟的背景介绍也很模糊,看完第一遍我根本不知道两兄弟他们家里到底怎么了。
在人物形象这一方面,这部电影确实做得不好。
虽然我不喜欢人物设定,但电影的主线剧情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场景的设置。
1.电影前半段,妹妹寻找臭味来源不幸跌入尸体堆,那尸体堆里的液体看起来很有蜡的质感,似乎从这里就开始暗示蜡像馆;2. 妹夫被制成活蜡像那一段很令人震撼;3. 妹夫的脸被剥落后露出牙齿,眼睛里流出眼泪, 这一段即便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痛;4.摄影男被斩首,打炮女被爆头,画面很血腥 5.最令人震撼的还是整个蜡像馆起火的景象,由于整个蜡像馆都是由蜡做成的,起火后整个房子都处于融化状态,那种“油腻”感真的无法想象,房屋里的每一个蜡人是由活人做成的,当蜡融化后,人们腐烂的尸骨便浮现出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有种游戏叫“杀人游戏”,在座诸人分别扮演警察杀手和良民,在天黑闭眼之后,杀手杀人,而其他人推理破案,并把杀手消灭掉。
玩过几次这游戏之后,就再也不肯参与,因为那根本就是一个袒露内心秘密的游戏,谁被杀、谁指证、指证谁,都分明在表达对别人的真实看法,尽管表达的方式那样曲折和隐晦,而且貌似一场游戏。
所以,常有人因为玩“杀人游戏”起了纠纷,假杀人最后变成真杀人,假命案流了真血,不是因为受不了在游戏中被杀,而是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你是弱的,是不重要的,是被人讨厌的,应该先死,而且经常要受死。
谁死,谁先死,从不是乱来的,秩序井然,等级森严。
恐怖片是最能体现这个法则的,它看似乱杀一气,却有严格的次序。
以翻拍自五十年代电影的《恐怖蜡像馆》为例,六个外出的青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被变态谋杀的:面目模糊、性格相貌都很平庸的男青年A第一个死,他对剧情毫无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多余人”;接下来死的是男青年B,他有点娘娘腔,性向很可疑;黑人男青年C第三个死,他为了看球赛,闹着脱离团队,还常和白人女青年D肆无忌惮地当众亲热,和他一同死去的,是白人女青年D,她性格豪放,而且还和黑人恋爱——他俩死在寻欢之后,C死得没声没息,D作为白人,获得了在临死前挣扎和奔逃片刻的小福利;双胞胎兄妹E和F则在最后安全脱身,哥哥E有点小叛逆,有为了寻找刺激偷车的前科,但他极其英俊,而且对妹妹极尽呵护,妹妹F则性格纯良,读书之余还辛苦做工。
《十三号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夺命狂呼》、《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等系列片,都是按照类似的次序决定角色的生死的,当剧中人脱离团队跑到车库去偷欢的时候,他们的丧钟敲响了,当剧中人拒绝了朋友舞会或者嗑药派对的邀请,默默去温书的时,她已经获得了不死的资格。
而在《黑暗侵袭》里,撒谎的、扰乱军心的女子探险队员先死,有孩子的女人最后逃出生天,《客栈》系列里,则安排稍丑的男女先死。
谁死?
谁先死?
品行不端的、缺乏团队精神的、性嗜好不够主流的、受伤的、缺乏性格的、相貌不佳的,以及有色人种、单身男女。
在惊悚片里,他们必死,而且先一步死去。
最后存活的,是行为端正、感情专一、好学上进的十佳青年,而且得是白人,如果有情侣,而且两人都是白人好青年,男方则会为救护女方而牺牲,孩子不会死,有孩子的,也等于获得了长命符。
恐怖片没有道德和等级么?
恐怖片里,有最赤裸裸的道德观和等级观。
所有的恐怖片,其实都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牛大姐热爱的《警钟长鸣》栏目。
偶有例外,《客栈》第一集让非白人逃出去了,但第二集一开始,他就被杀死了,最后的胜利者,还是白人美妞,而罗麦洛的《活死人之夜》只留下了黑人、妇女作为幸存者,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恐怖片,有时代隐喻,黑人和妇女,是作为受害者代表出现的。
恐怖片没有政治?
生或者死,是最大的政治。
首先,我有几个疑问:难道孩子们不知道不该轻信陌生人的话吗?
难道孩子们不知道不该轻易进入他们控制的领域内吗?
难道孩子们没有一点自我防卫的意识和准备吗?
难道车的损坏和录像机的失踪不能提醒孩子们回想一下晚上那辆异样的卡车?
单纯的米国孩子们哪,fuck多了看来是会影响情商的呢。。。
剧中的韦博,一个大老爷们却婆婆妈妈,喜欢东逛逛西看看。
这不,让人家剪了脚后跟的筋了。
和陌生人独处,难道不该尽量避免他人的势力延伸,而要增强自身的博弈筹码吗?
这孩子,很傻很天真。
不过也很可怜,别的同伴好歹是死了,一了百了。
他却是活着的。
活生生地看着自己变成了蜡像,只剩眼珠还在转动。
痛死了!
好不容易见到了同伴,以为救星来了,结果这位救星还挖自己的脸,痛死了!
女主很漂亮的说真心地美丽也很机灵谨慎。
可怜被嵌掉了小半个手指。
一看到坏人拿出钳子,俺就立马乖乖地紧紧闭上了双眼,好半天才睁开小半个眼儿看到了那鲜血狂飙的场面。
女主的哥哥,帅就不说了,还亦正亦邪。
这样的人最让人心动了嘿嘿,可谓是整部剧中相对正的一位男生了。
话说,这个角色最后的死里逃生提醒男生们,手脚工夫很重要。
关键时刻助人助己;同时也提醒女孩子,找个结实点的男生,就算他痞、他赖、他狠,只要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还是可取的嘛。。。
总觉得,导演让希尔顿参演,而且给予那么个角色,怎么看都是故意在耍逗她。
不过好歹也拿到两个金酸梅了。
恭喜恭喜。。。
至于另外两名遇害者,我就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了。
那个喜欢那DV的孩子,你明明看到同伴变成蜡像了,明明知道剥掉他的脸上的蜡,就是血淋淋的骨架和肉,干嘛还一块一块地撕啊?
你不怕吗?
你不知道他会痛吗?
你不知道危险降临吗?
你干嘛不跑,或是提防着点儿呢?
那个黑人小伙,你那个,很强烈啊。。。
翻译都要不好意思了吧,所以说成是炒饭。
感谢你啊,我还学了个这方面的黑话嘛让你关键时刻不接电话,还不让希尔顿接电话,不然你俩能死那么快吗?
所以说,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电话短信要及时接受查看。
以防不测。
三兄弟,都是变态。
虽然只看到孪生的两个在杀人,但,那个神经兮兮的卡车司机明显就是第三个兄弟。
狗狗在他旁边,也在文生旁边,证明他们几个一直在一起。
他不可能不知道小镇的情况,却还把他们带过去,明显是把货运回去给俩兄弟宰啊。
警察叔叔要把他抓起来啊!
但是,我的疑问是:为毛毛这家三兄弟全是大变态啊?
难道就因为父母生前居住于小镇上被人嘲讽?
这刺激很大吗?
大到三兄弟都变了态了?
哎,一家变态撞一起,果然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醉心于艺术的杀人狂
毫无悬念的剧情,长得困死人的前戏!
7分
有派力司希尔顿
没有那么恐怖
题材出新
恶心死我了(тωт。`) ED MCR HELENA (тωт。`)
以后不敢看蜡像了。。。阴影
美式“恐怖片”,不能恶心更多。。。剧情老套俗气。适合快进观看。
剧情有点脑残~
这个是真恐怖
养眼龙凤胎兄妹大战变态双胞胎连体兄弟,小血腥~
回味一遍很一般,当年可是吓出翔来.
恐怖片启蒙作
变态连体双胞胎VS正常好看龙凤胎,正常胜。
这真的是佳作好么!不要因为希尔顿就歧视这个片子好么!你们到底懂不懂恐怖片!!!!
原来这样的就是恐怖片啊~
copy of or copied by wolf creek.NEVER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without preparation.
看得下去的恐怖片 轻度
当蜡像馆化掉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