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祖的帅,是每个角色都帅。
虽然和新警察里一样也是演反派,但是真的有差别。
相信大家都是在抖音看了“6碗面,要多久”“我们去办点事,等会回来吃”这个片段去看的吧,确实精彩,干脆利落,又嚣张。
抢银行的时候,老鹰对人质们比🤫的动作,真的是不羁,无所畏惧。
前期的影片部分没得说,剪辑运镜,服化道,包括吴彦祖的狼尾发型,代入感很强。
但是后面部分有点太快了,完美抢劫犯,怎么可能这么快露出马脚?
显得警察那边进展迅速,没有那种苦于未结案,终于找到线索的感觉。
但是其实最大的bug是最后被抓的时候,无审问,无那种人物内心整个的大忏悔,不够深刻。
虽然抖音上有在“吹嘘”吴彦祖最后的演技,但是真的不够深刻。
春夏cp感不够,既没有大哥女人的魄力,例如刘嘉玲;也没有单纯女孩无法接受自己心爱的人,竟然是个罪犯的那种,信任崩塌的感觉。
目的单纯是为了辅助:最后一票、“老鹰”被抓。
还有老鹰母亲这个角色,刻画得很莫名其妙。
显然她一开始就知道儿子在干什么,但是吴彦祖又在自家进行最后决斗,没有避讳母亲的意思,这样就没有“我在外面做的事,不想让我妈知道,要让她觉得自己儿子有出息”这样一个表达。
对犯罪起因也没交代,不可能他就是为了钱就要去抢劫吧!
就算是用违法途径去获得💰,非得抢劫吗?
就显得被抓之后就很潦草。
就枪决了。
不然?
这结局还用看吗?
就啥也没有,录口供、忏悔也没有。
剧情紧凑、打戏精彩。
但是不够饱满有张力!
最大败笔就是结尾没有那种“要是能重来……”的代入感。
没有忏悔、没有整个就懊恼,都要死了还是不服,不知错!
说到底这都不是警匪片,是主旋律影片,弘扬正能量。
👌👌👌这部分就可以和当年的阿祖对比。
(就剧情而言)玩世不恭嚣张跋扈,挑战香港权威。
最后老爸还是只对自己训斥,那种情绪就很有共情力。
这个就是单纯犯罪被抓就要付出代价,你犯罪为什么不忏悔啊,都要死了,但是给人感觉就是很不甘,还想再犯罪…总统而言,我个人觉得吴彦祖演技是在线的。
王千源部分的话,更像是局里办案,少了点警匪,对抗这种感觉。
以90年代中国城市为背景,以真实的悍匪为原型,这样的题材属实难得,加上阿祖和王千源两个实力派的碰撞,我十分期待这部与众不同的警匪片,一上映就去影院看了。
结果大失所望,没有像13年同样是香港导演杜琪峰拍摄的《毒战》那样给我带来惊喜,本来的一个心惊动魄警匪故事被改编得十分平庸平淡,甚至我给别人复述起这个电影大概故事时,只能说:“警察抓了劫匪几次,劫匪准备充分跑掉了,最后警察吸取教训提前警戒最后逐个抓到劫匪。
”现在回味起来故事确实就是这么平淡。
导演很想拍老练果断的警察钟诚与凶狠稳重劫匪张隼的个人对决以此展现警匪之间激烈的智斗,本可以通过刻画两人更加丰满的形象来展现两人的水火不容,但是这两人的对决除了本来的警与匪的对立面,只有在开篇完全相反的一些言语行为和结局在澡堂子的solo来表现,这就使得本来精彩的智斗显得寡淡。
其中的第三场抢劫戏份,那么多警察拿着自动步枪在那么近的距离下打在马路上逃跑的劫匪竟然一枪都没有中,我明白虽然电影可以艺术加工,到这也太夸张了。
《毒战》里那种枪战,没有火花四溅,只中枪倒地血流不止的冷冽感或许更能体现劫匪的残酷无情。
作为整个故事的反派,张隼和他的5个手下都应该有的故事背景,但是对这几个人甚至张隼这个主角的刻画都少之又少,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各种保险柜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还会利用各种物理知识抢劫,很难让我去体会到悍匪本该具备的匪气。
这部电影唯二让我满意的就是对于90年代中国城市面貌的刻画以及阿祖和王千源的表演了(个人觉得王千源真的该去演匪而不是警)。
总结一下,这就是一部以中国内地真实事件为故事的平淡的传统香港警匪电影。
好久不见,阿祖快秃了,面相逐渐冠希化。
他也变强了,AK、手雷、水果刀全都耍得有模有样。
他工于计算,踩点、抢劫、撤离,每个环节都天衣无缝;他心狠手辣,路人、警察、同伙,碍到自己的统统咔嚓咔嚓。
收手?
别逗了,这次阿祖演很坏很坏的gangster!
要不是他大意了,去澡堂没有闪……要不是王千源有备而来……一场兄贵の裸体格斗,拳拳到肉、肌肉碰撞,男观众荡气回肠、女观众春心荡漾,阿祖终究领了便当,人民警察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Salute!
以上文字不够庄重、或有戏谑?
但正是看这部《除暴》的正确心态。
凑合着看,是因为它不能细品。
若不细品,我们自然而然要夸赞这部电影一番。
比方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题材有所突破、尺度有所提升,似乎意味着审核有所放宽,这对文娱市场发展是利好消息;比方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极具年代质感,从北方澡堂到南方骑楼,大到群像小到鞋服,让观众惊喜地回到了那个年代!
还有其他优点,会有营销团队及其他博主宣传,大家肯定不会错过相应解读的。
我这篇有限篇幅的文章,主要聊下观影后,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也就是说,我给这电影7.0分的话,扣掉的3分主要扣在哪了。
最遗憾的,就是人物塑造。
很明显,导演刘浩良在张隼这个角色上,是有想法的。
张隼,原型是“湘鄂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首犯张君——这一点,在电影播放到张隼要给后代取名枭枭、雄雄时,就足以判断了,因为张君的两个儿子就叫张枭、张雄。
张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织作案十余起,杀死、杀伤约50人,抢劫财物价值累计600多万元,数次逃脱警方追捕,气焰极其嚣张。
原型张君,在性格上就富有矛盾的“魅力”:一方面,他唯我独尊、好勇斗狠、极其残忍,有鲜明的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他上孝下慈、注重教养和品味,至死都有同伙和情妇仍为他神魂颠倒。
这个人物来到刘导和吴彦祖手里,塑造成张隼这个角色,除了教同伙教养、品味的细节没表现到,其他的点都有相应表现。
但问题并不出在“有没有”,而出在“比例”。
张隼在组织内暴戾专横、在外出手狠辣凌厉、对待无辜生命甚至儿童都泯灭人性,这些人物性格里“恶”的一面,有大量的支撑戏份。
但在表现孝顺母亲、对妻子温柔以待时,只有寥寥几幕,且并未用其他方式、戏码来表现其内心“善”或者柔软的部分。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张隼这个角色既不“干脆”,也不“复杂”。
何谓“干脆”?
《古惑仔》里吴镇宇扮演的靓坤就很干脆,《疤面煞星》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托尼也很干脆。
靓坤对他老妈相当孝顺,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将他视为彻头彻尾的人渣;托尼自然也抛不开对家人、兄弟的爱,但这也不妨碍观众主要欣赏他唯我独尊、绝不服输的枭雄气质。
这两电影,在这两个角色创作上,是有档次差距的。
靓坤这个角色添加孝顺的一面,很显然,就是稍微丰满一下人物性格,别落下“脸谱化”的口舌;这样创作是比较“懒”的。
托尼的创作就“高级”多了,这是个经典古希腊式悲剧的角色——悲剧是由主角的性格注定的,最终由主角自食其果——托尼自己、妹妹、好朋友的下场,终究是因为托尼的性格。
回到《除暴》。
如果导演不要想那么多,笔墨尽可能多花在张隼“恶”的一面,让这个角色变得被观众咬牙切齿,我相信这个角色将更成功。
哪怕学《古惑仔》塑造靓坤,稍加一些孝顺母亲的戏幕,也不妨碍观众的总体印象。
但张隼还是不够“恶”,更别说让人咬牙切齿。
如果导演非要展开篇幅,塑造一个更复杂的张隼,那就应该果断再加戏份,更多地表现张隼内心柔软的部分。
当然,光去表现柔软还不够,要支撑得住这个“复杂”,必须还要让观众信服。
观众信服其性格的复杂,通常有两个途径:第一种创作方向,抓住“异化”或“边缘化”,让原本纯良的张隼变成后来的悍匪——这就势必增加一些角色过往的深刻经历,让观众感知到他转变的底层逻辑;第二种创作方向,抛开“异化”和“边缘化”,直接将角色定性为带有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裂者——在此逻辑下,需要花篇幅展现角色两种人格甚至多种人格的兼容、冲突。
前一种创作太常见了,跟《除暴》一样两地合拍的警匪片里,就有《树大招风》这样的优秀榜样。
林家栋、任贤齐为什么能演绎出非常出色的、让人印象颇深的悍匪角色,而吴彦祖这次就差点意思?
80%的责任不在表演水平,在原创团队怎么创造这个角色的,有没有想清楚、想到位!
后一种创作也有好榜样,比如去年火遍全球的电影《小丑》,菲尼克斯扮演的亚瑟,本性的反社会人格让他成为社会边缘性群体,他体内产生的第二人格勉强帮助他应付社会交际、情感、归属感,他在两种人格互相否认的痛苦中凄惨生活,而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人格冲突、天性无法被抑制的必然结果。
总之,无论选择“干脆”的还是“复杂”的角色处理手段,无论选择哪种创作逻辑让观众信服于角色,张隼这个角色都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不上不下、不浅不深、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坦白讲,有点浪费张君这个原型的价值。
以上内容,写的是看完《除暴》电影感受到的最大遗憾。
再简单说说,另一个明显感受到的遗憾:假如看电影什么都不思考,浮光掠影过一遍,你能用一个词总结出电影《除暴》的风格吗?
也就是其故事、画面、音乐等一切,综合给到你的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是什么?
很难总结吧?
风格,是创作者的签名。
如果大家留意那些相对成熟的作品,无论绘画、写作还是电影方面的,它们一般都是有强烈的风格的。
就拿同类型的电影讲好了。
离《除暴》最近上映的罪案片是《风平浪静》,这电影的风格就非常强烈,我总结的是“克制的力量”,即这部电影处处让人觉得在克制,让人感受到未宣泄出来的力量。
再说一部和《除暴》更形似的国产罪案片,去年上映的《追凶十九年》。
当时我给它的评价并不高,时隔一年,故事内容几乎记不起多少了,但我依然记得那种风格、那种感觉——强烈的“宿命感”。
《除暴》,缺乏风格美感,就像一个人,没有气质。
没有气质也就算了,导演还搞了些“城乡结合部”般的操作。
电影很多地方,会呈现出纪录片的风格,而又有很多地方,明显带商业化的设计。
土不土、洋不洋,没气质的姑娘还乱穿衣服,哎!
(En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闵思嘉”(minsijia001),欢迎关注。
文章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pxVat4p9o5kL187T8SNiAw如果中国不禁枪,会是什么样?
大概就是电影《除暴》里那样。
不过我今天我不是想要说电影本身,而是想讲讲电影背后的那些真实大案。
片中拍了九十年代内地,劫匪和警察当街枪战、互甩手雷的场景。
这景象在港片里或许很常见,但在内地,只有在相当特殊的一段时期才出现过。
在如今,更是基本是不可能见到了。
这样的场景有一个背景,那就是1996年10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那之前,中国是不禁枪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持枪抢劫、强奸的大案发生。
我九零年出生,在我老家那种四川三四线城市,光是陪着我妈下夜班回来,在我十岁之前,就亲身经历过四五回抢劫,歹徒直接飞车抢包、拽金耳环金项链,差点把我妈耳朵扯破,当时真的吓个半死。
而《除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出来的,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也有人物原型,叫做张君,当年主要在重庆、湖南、湖北一代流窜作案,还上过CCTV,审判的时候,是非常轰动的案子。
因为多多少少关注过这些案子,整个影片看下来,会发现它跟现实有特别多的对应之处。
我个人觉得,除了以张君作为原型之外,很多情节,都和那个年代的其他大案,有着或对应或改编的关系。
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想借着《除暴》,来给大家讲讲张君这个团队的一些内幕,以及片中有对应的九十年代那些轰动全国的大案。
你或许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已经逝去的,“不禁枪的中国年代”的犯罪生态。
1、做生意,上千情妇、剁脚趾片中的“老鹰帮”,有六个人。
现实中,张君的团队主犯一共四个人,另外三个分别叫陈世清、李泽军、赵正洪。
不过,这几个人里,只有李泽军一个人,因为是张君的外甥,才知道他真名。
其他人,平时都叫张君“陈总、王总、蒋总”,然后互称陈经理、赵经理、李经理。
这么叫,是显得自己像生意人,也为平时的计划打掩护。
他们管杀人叫“做生意”,管抢劫叫“搞路”,管补枪叫“补火”,仿佛说起这些事情,就是在说日常的生意经。
某次张君总结复盘,就骂李泽军不顶事:亏你还当过兵,会说不会做,今年6月19日在重庆做生意,你响一枪就卡壳,还要陈经理上去给你补火。
张君张君的感情线,在影片中提得不多,只写了春夏饰演的文娟一个人,实际上张君从1993年开始,就有过两百多名情妇,这已经很多了吧?
在自供里,张君说自己“搞”过上千个女人。
不去计较这个数据有没有放水,张君倒是真的想过,靠情妇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网和关系网。
他说他想建立一个“张君神话”,在全国铺开,只要他一声令下就有人响应,而女人,既是他的情妇,也是他的帮手。
通过怀孕的文娟这个角色找到张隼,也是真实的。
现实中这个女人化名“娟子”,真名叫杨明燕,是护理院的职工,不过影片应该还是在张君的多段情史之间做了一些融合,比如张君被抓捕前后关系最紧密的女性叫陈乐,但最后出卖了他。
有两个孩子叫张枭、张雄也是真的,在被抓之后,张君还执意要给大儿子张枭打电话。
片中还写到,张隼和文娟是假结婚照、假名字,这事儿也有原型。
张君是个特别谨慎的人,跟自己的情妇从来不拍照,就是为了不留下面部特征资料,也有很多个假名字,平时叫“陈强”比较多。
他对自己团伙里的人控制极强,都是由他单线联系所有人,并威胁谁要违法规定就杀他们全家。
陈世清在一次行动中不小心在交警大队附近刮了车,张君觉得太危险了,勃然大怒要把陈世清赶出团队,最后以剁下陈世清左脚外侧的脚趾作为惩罚。
“也想过剁手指,但剁手指后作案太不方便了,还容易成为明显特征,还是剁脚趾吧。
”
张君团伙的作案枪支 2、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片中那场最激烈的,和警方当街对峙的抢银行巷战,很大可能是取材自原型人物张君2000年在湖南常德犯下的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跟片中一样,当时在银行值班的也是两个女银行出纳员,原本只需要等到6点,运钞车取走8万现金,就可以下班了。
抢劫案发生时,她们躲在柜台下,报了警。
但负责押钞票的三名经警、一名出纳、一名司机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全被张君的团伙现场打死。
张君团队的人作案的确戴面罩,但是一般只留眼洞,在这之外他们还会做更精心的伪装,比如带个二分头的假发、带个太阳帽之类,在完成抢劫之后,也会脱发、换装,一整套的间谍流程管够。
看资料说,张君在每次行动前,会专门挑选逃跑路线,自己试驾好多次,都选那种七弯八拐的小路,避开下班高峰期的堵车和摄像头。
他也还会在野外,跟自己的团队真枪实弹地排练抢劫演习,要的就是一步到位。
张君之所以能作案这么多次不被抓到,很大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恋战”。
在受审时候他交代过一个“三秒三分”规定。
简单地说,就是 “要三秒钟内搞定所有事情,三分钟内撤,不然就别想拿到钱。
” 常德9.1这次运钞车劫案,他要求手下在运钞车停稳的两秒内接近目标、同时开枪,三分钟一到,不管达没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跟老子撤!
” 片中张隼在路上对着路人也开枪,看见自己的同伙快被警察抓了直接上去“补火”,也让我想到张君反复给自己队员强调的作案原则,“现场决不能留活口,十米以内照过面的人都要杀死。
” 所以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在片中递给小男孩一颗手雷的细节,可以说很真实了。
3、8.15银行行长夫妇被杀案 很多现实在片中都是闲笔一写,比如在讲张隼案底的时候,提到过一起银行行长抢劫杀人案。
这也是真事儿,发生在9.1武装抢劫运钞车之前。
被杀的人叫胡梦廉,还有他的老婆,史称8.15胡梦廉夫妇被杀案。
但是很少失手的张君,这回失败了:杀了人,却没抢到什么钱。
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张君才又策划了9.1劫案。
不过,刚好也是因为胡梦廉的案子,警方才找到了关键证据,弹壳,把张君做的多起大案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影片中也有化用,案件的突破口,在“子弹壳”。
回到案子上,当时是2000年8月前后,张君计划抢劫常德市安乡县农业银行的行长胡梦廉,“先稳住,把钱弄到手,再干掉,绝对不能留活口”。
他们先是托关系,假装自己是县政府X行X科长的朋友,去胡梦廉家求办事,进了胡梦廉的家,还随手带了一个纸袋子,假装是送礼的。
结果进了门,就掏出枪,管胡梦廉“借钱”:别人都说你有一千多万,还有人送了你一栋房子,反正你的钱也不是你的钱,借我一点,就不要你的命。
但胡家真的没什么现钱,张君一伙人翻遍了家里,也只找到6691.4元现金,一张信用卡,一条金项链,一个金戒指,三块表,还有两个名字叫张怡书和刘华的存折,每张里有20万。
这也有点怪,胡梦廉的老婆叫张元珍,跟这存折名字也没啥关系。
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
张君团伙的枪支 后来张君就问胡梦廉要这两张存折的密码,胡梦廉说了两串数字,但是记不清哪个密码是哪个存折的了,估计也是缓兵之计。
最后张君在杀掉胡梦廉以后去银行取钱,才发现密码根本不对,整场抢劫,也就抢到这6691.4元而已。
时钟拨回现场,只找到这些东西的张君嫌钱不够,用他的话来说,“6000多,还不够我一顿早茶钱”,便威胁要杀掉胡梦廉的三个孩子,绑着夫妇俩往常德方向开车,吩咐胡梦廉再让副行长送160万现金来。
但在半路上,张君从胡梦廉的话中听出这160万没太可能拿到,就直接在棉花地里,把夫妇俩打死了。
开枪之前,张君问胡梦廉:老胡,信用卡的密码你还没告诉我呢?
“那张信用卡上没有钱了。
” 这是胡梦廉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4、鹤岗1.28矿厂抢劫案 影片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件,庆州矿工工资失窃案。
可能有人会说,矿工工资能有多少钱?
但在那个年代,没有移动支付,干什么都是给现金。
矿山这种地方,就跟工程包工一样,工资都是一次性发放,动辄上百万(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万)的工资款,每次发钱都要有经警和保安押送,在这种状况下,抢工资款,就成了很多罪犯的“致富之路”。
而抢煤矿工资款这事,在1995年的鹤岗,曾经发生过一起大案,作案团伙不仅抢走了一百多万的工资,还放炸药把矿厂的小楼给炸了。
多多少少,也成为了片中案件的原型之一。
片中以吴彦祖为首的作案团伙,一共是六个人,有着明确的分工。
吴彦祖演的张隼是老大,城府最深,绳子开保险柜的办法,就是他想的。
后来去干走私的眼镜男,在张隼消失以后,成了众人跟着混饭吃的小头目,很显然是智囊型、军事型的人物。
剩下的,除了脾气火爆的能打型,还有主要负责开锁望风开车等边缘性事务的三兄弟。
现实中1.28鹤岗大案,是四个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四个主犯,也是这种头目+智囊+兄弟档的搭配。
主犯孙海波,是团伙CEO,城府深,负责敲定大的方向,就像是《除暴》里的张隼。
军师闫文宇,喜欢看书,文人型,善于研究作战计划。
也就像是《除暴》里的眼镜男。
剩下的两个,分别叫田雨田原,属于团队干活的枪手。
有时候我想,可能这样的组合,也是犯罪团伙的标配,就跟编剧要做固定的人物原型铁三角一样,一定要有心狠手辣的头目,比较文气的书生智囊,和耳提面命的枪手,而兄弟的血缘关系,还能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在鹤岗1.28大案,这四个人制定了一个方案,也跟张君作案是带面罩戴假发的方案有点像。
那就是让成员分别伪装成长发女、短发女、警察和呢大衣男。
“女人能降低警惕”,抢了一辆出租车,杀了司机,开去南山矿抢钱。
等到了南山矿,这四个人分两组,冲进经警队长室和保卫科,枪杀了值班的警察和保安,当时保卫科长和值班警察,跟这四个人在楼里恶战了接近半小时。
最后撤离的时候,这四个人还用早就准备好的炸药,把楼给炸了。
看这段资料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到,中途有一对来单位洗澡的警察父子,正好撞上呢大衣男,也都被打死了。
小孩才11岁。
就死在自己爸爸旁边。
那天晚上,他本来只是要去洗个热水澡而已。
田雨作案带的假发5、11.27友谊商城抢劫案 片中,张隼的团伙抢过很多次商店的黄金铺,在九十年代,有大量硬通货的金店经常被抢劫犯盯上。
原型张君,也的确抢过重庆、长沙、上海的多家金店。
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是影片里也出现过的友谊商城,片子里还有1990年亚运会熊猫盼盼的雕塑,那会儿还发行过纪念币,也是在金店能买到的稀罕玩意,都能对应上现实。
1995年的1.25重庆沙坪坝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1997年的11.27长沙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都是张君团伙的著名案件。
为了成功抢金店,张君会安排自己的属下进行“五练”。
一是练体能,张君首先不准自己团队的人戴耳环留长发,因为那样流里流气的,容易被警察盯上。
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健身,因为“搞打劫就要搞好身体。
”所以他们每天都要举哑铃、俯卧撑、练长跑、障碍跑,差不多等于铁人三项了。
二是练车技,因为打劫的时候基本都是抢车自己开车,还都是穿街串巷,当然要车技好。
摩托和汽车都要练,先在河堤边儿连,然后上路练。
三是练偷金。
这个比较厉害。
为了能实战演戏抢金店,张君居然会请人按长沙友谊商城黄金柜台的样式和规格,定做柜子。
“做了四个,花了八千多,连暗锁都一样。
” 然后让李泽军等人,先练习手撑柜台翻进翻出,每天翻120多次,练半个多月才练到如履平地。
然后用塑料样品代替黄金首饰,让他们练习快速取物。
据说到最后“毕业”的时候,他们拿完一盘首饰,只需要十秒的时间。
至于影片中直接上锤子砸柜台,那是比较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了。
四练就是练枪法,先模拟,后实弹,每次在山林里实单练完以后,张君都会把弹壳捡走,然后放一盘鞭炮掩盖,就算有人听到枪声找过来,也只会以为是放鞭炮的。
至于第五练,就是上面说过的,每次真正抢劫前,他都会全盘模拟演戏一次。
他的真是把抢劫当成生意去做。
训练很有效,在长沙友谊商城的这次抢里,从进店到抢光柜台,只用了两分多钟,队员分头逃跑。
张君最后离开,坐的是一辆红色的士。
有印象的人应该还记得片中总是有红色出租车,那种鬼片一般刺眼的红色当然是美术组的功劳。
在现实里,张君团伙的确经常坐红色的夏利出租车,也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记忆了。
那个年代的红色的士张君被抓后,说自己童年时被冷漠对待,从小就被人看不起,很自卑。
“家里穷,跟城里人待一起不自在。
” “亲戚煮一锅饭,他们一家人都吃不完,我一个人可以全部吃光。
看着他们那轻视的眼神,我只吃了两小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 片中讲张隼喜欢看警匪片,现实里的张君喜欢看书,还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书看多了害人”。
他平时最喜欢的看的,是《三国演义》,所以“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
” 八九十年代,经济起飞,一切都野蛮生长。
当一切都在飞驰的时候,被甩下的一帮人,便用野兽本能,弯道超车,张君/张隼是这类人的代表。
枪和现钞,都是非常直接的“现货”。
用“枪”去抢“钱”,在这个移动支付的年代,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它注定成为一种年代景观。
但有时候,钱也可以变成枪。
+++欢迎关注我呀
个人对剧情的吐槽而已,仅代表我自己的观念 选题,年代故事十分不错,电影总体节奏抓的也还可以,主要问题就是情节和人物给人一种交代不足的感觉。
开场就是一段莫名的倒叙,因为马上就给接回去了,显得的十分意义不明。
然后就是最主要的,对重心人物塑造的惨淡。
正派男主一登场,清理公安部门宣传板上的小广告,车里别人调侃‘在茅厕蹲了犯人7天7夜’就这么简单的两个片段来证明男主是一个正直、执着、有责任心的好警察?
可以说是十分概括的。
反派男主那边更是,坏家伙们怎么凑齐的,为什么那么缺钱,那个年代抢一两次不够花很久吗?
一上来就抢了3,4场,然后没多久就没钱了??
哇这。。。
你人物背景不交代明白就算了,人物还没认全呢,导演真是安排一个镜头,给观众点印象,下一秒就就让人家领便当了?
还有就是反派男主的感情戏?
基本毫无意义并且莫名其妙,你一个冷酷无情的强盗大哥,为什么就突然的热心肠啊?
看人家算卦签就算了,你为什么要跟着她上楼呢???
(服装没换,并且场景切换的就是大哥下一秒就出现的样子) 人家那边都调查魔障了,你在这边把姑娘肚子给搞大了???
然后BB机谁给谁留言说‘大哥这次是认真的’????
那边抢劫的时候还给小男孩手榴弹玩,这边就是陷入爱情的男人,大哥到底是怎么认真的讲一讲好不好?
这爱情来的可真是像一场暴风雨呀!!
这爱情线,就简单的交代了,吴彦祖有个需要助听器的老妈;如何让忠心小弟替自己坐牢;大哥也是有感情的好男人。
这一切都来是来的十分突然呢。
然后冷酷大盗回老家和老妈温馨一下,给妈妈讲笑话?
所以你让别人讲个好笑的笑话就是为了回家逗老妈笑吗?
可真是妈妈的好大儿啊。
这么孝顺,热心肠,有爱的大哥到底为什么变成冷酷大盗的呢,你不交代一下,真的让人觉得他可能是双重人格哦。
双男主在男浴打架看着确实肉疼,警察抓犯人也是十分讲究到浴池就要脱光光呢,两人的浴巾也像是二次元里非牛顿裙子一样不会掉,不会露点。
而且更奇葩的就是浴室里喝茶(下棋?
)的两个老大爷十分悠哉啊,搓澡的员工也是尽职尽责,大家不拦就算了,开枪了才知道跑出去??
看到有人打架不应该赶紧跑或者去报警吗?
还有吴彦祖被枪抵着脑袋的时候,大喊“你杀了我呀”???
搞笑吗??
你们不就只是警匪关系吗,是新警察故事穿过来的吗,不过同事牺牲的时候也没给他多大的情绪起伏啊,这句台词就多少有点一文不值的样子。
《除暴》对于我来说属于这样一类电影:知道不会太好,看之前就能预想到它某些火爆的桥段与部分无趣的处理,知道豆瓣不会高于7分,但依旧很想看。
结果观感确实也和想象的差不多,前半部分确实不错,甚至让我有种“港片还魂”的错觉;后半部分立马把我打回现实:哦,没有,它也就只是这样而已。
虽然影片努力地用各种元素让我产生“梦回90年代”的感觉,但过于艳丽的调色几乎把布景和道具的质感全抹掉了,让我恍如置身于某密室逃脱场景之中,一切狠辣都有了一点做戏的意味。
不过闯闹市、轰警察、炸街道这样的设定还是挺带感的,尤其这一切都发生在内地城市,虽然是虚构的常普、庆州等地,但依旧令人兴奋。
片尾阿祖被拉到荒郊野地执行枪决的那一幕也算难得,这种“临终”镜头在内地更难见到,除了《毒战》和《夜车》以外,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太起来。
张隼和钟诚这对警匪的角色设置努力地向《喋血双雄》样式靠拢,不过可惜的是只有“双雄对决”的壳,没有双雄对决的魂。
两个人物的背景与人格都有种语焉不详的模糊感,与其他支线人物一样,工具感太强了。
当年阿祖在《新警察故事》里演悍匪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帅,还因为他是个完整的角色啊,有心理活动、有背景交代。
而这次在《除暴》里面,张隼的一切都很模糊,为什么成为悍匪,钱怎么花,乃至为什么莫名爱上春夏演的那个女的,都完全不交代。
王千源演得中规中矩吧,不知为何,他自从《解救吾先生》之后就仿佛被“华子”这个角色给封印了,几乎所有角色都带着股要弄死谁的狠劲(然后就没别的了),后续的角色明明是演警察居多,但我总想报警先抓他。
完全没有早年《空镜子》、《钢的琴》里面的适应感了,以前他追角色跑,现在都是角色追他跑。
春夏演的其实还不错,虽然角色莫名其妙的,但她本人气质和这个角色还挺契合的,有种风雨飘零的脆弱感,兼具一点倔强。
春夏的演技也是忽高忽低的吧,不是她创作角色,是角色贴合她。
之前的《怪物先生》看得我咬后槽牙,《恋曲1980》搞得我期待值又很高,但其实春夏的发挥跟电影本身好坏的关系并不那么大。
其他角色工具人实锤了,卫诗雅在普通话配音之下毫无魅力可言,另外几位警察仿佛为了献身而生:“抓完贼我就带你去吃那家我从小吃到大的面”,这种台词说完还不死的话就说不过去了。
(由此也可见编剧写对白的能力也挺匮乏,简直是老梗王)至于最后那场浴池打斗戏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两人的身材是亮点,但动作设计除了“拳拳到肉”我也夸不出什么别的来……
《除暴》。
7.5分。
说句公道话,豆瓣上的评分被刻意打低了,客观讲,7.5-7.8分都是公平的。
有可能是豆瓣现在的用户年龄比较偏低,这个片子和他们最大的障碍是背景设置的年代很符合70后、80后,尤其是BB机、摄像头、严打这些词。
有人质疑这个片子的所谓逻辑,希望可以看到大量的推理分析斗智游戏,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是迄今为止大陆的暴力犯罪分子还没这个本事可以公然和公安斗智,他们之所以能存活那么长时间,主要是信息落后及未联网;二是有些推理分析是不可能被公开的,那可能正是片中双方都在所谓的学学的。
所以王千源饰演的钟队已经很专业很刻意的在进行案情分析了,主要是犯罪心理分析。
要说逻辑不合常规的地方,实际上他们最后一票用手榴弹炸掉未抢到的钱后,四散逃离,大狗那一路逃到旅馆被击毙挺让人诧异的。
吴彦祖和王千源都奉献了极好的表演,这甚至可能是彦祖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连配音都好。
值得二刷。
观看之前,对《除暴》期望很高。
预告片里,时间钟表的意向多次出现,加之整个片长只有95分钟,我以为导演会把时间要素玩出花来。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所谓时间和表的意向,完全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依靠时间来营造紧张气氛,它没有。
、除了主角二人转,其他演员全部沦为纸片人,在走马观花赶飞机一样的进度里,他们没有成为鲜活人物的机会。
那么王千源和吴彦祖的发挥达到了预期吗?
并没有。
王千源已经成了警察专业户,老油条式的演技堪比交作业,完全没有演出任何新意。
吴彦祖就更惨了,努力扮丑想要拼演技,却被导演把匪首的人设整的稀碎。
聪明不够聪明,狠不够狠,最后还是走上了出卖姿色的老路。
春夏名字排的挺靠前,干的却是龙套的工作。
卫诗雅卖相还可以,但无奈整部戏都没有表情变化,好像在演飞虎队一样。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没有发挥空间。
对于一部电影来讲,有多少次事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需要讲好你所要讲的事件。
凡是在屏幕上打一排排字来提示观众的,都是故事没讲好的。
因为那中间竖排的字体,根本来不及看清楚,附带的区位图,意义也并不大。
上一个到处出提示字幕的是《金刚川》。
看完之后心情很复杂,仔细想了想,还是烂,只不过烂的不是很明显。
唯二有两个亮点。
一,澡堂对决算是整个电影里面不错的部分,裸肉怼石头看着就疼,可是动作设计是真的不咋滴。
二,镜头衔接的CG做得还不错。
比如王千源从车上掉下来的镜头,卫诗雅从楼下跳下来的镜头,吴彦祖从装监控的人身上移回来视角的镜头。
很明显的CG衔接,但是莫名其妙的顺眼,说不来的奇怪还有点厉害的感觉。
以如今摄影技术还原老年代戏的场景都还挺贴切,街头交火的几段抓捕与反抓捕镜头都拍的很精彩几个案子里,吴彦祖从不可一世的张狂到渐渐滞阻的落败,队长从被擒上车的落魄到追至老巢的胜利,全程节奏都很在线,时长相对现在的片子来说已经算精简的了踏实不放的警务人员,转变风向的走私分子,街边偶遇,天台谈情的娟子,运钞车的保卫小弟,银行的点钞小妹,人物也堪称形象立体
本來只想發短評吐槽一下,寫著寫著才發現,槽點實在太多。
1,吳彥祖那造型,在餐館吃了個麵,還和店家妹妹面對面說過話,才過沒多久,警察找上來問店家妹妹記不記得他們的樣子,店家妹妹不假思索,立馬答不記得。
我懷疑這店家妹妹根本是同黨啊。
2,隊長叫手下小警察教教賣槍的什麼叫刺激,我以為隊長和小警察就是嚇唬嚇唬對方,結果小警察一時熱血上頭,槍都拔出來了,還要隊長勸他:你把他打死,你也活不了啦。
這情節、對白相當搞笑。
3,劫匪看港產警匪片,說學學警察怎麼抓人;警察也看警匪片,說學學劫匪怎麼逃走。
這是諷刺還是致敬漁村現任警務處處長?
處長在一個明星飯局裡說過,他是學成龍當警察的。
4,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劫匪頭子,在高塔上遇到一個妹子,萍水相逢的兩人突然就說起人生來,突然就在一起了,女的突然又懷孕了。
打劫好好的,談什麼兒女私情。
5,幾乎到了一半,春夏才出場,戲份很少;衛詩雅是幾乎沒看出來是她,戲份稍微比春夏多,不過也只是用來襯托隊長的,十分扁平的角色。
衛詩雅跳樓追捕匪徒那場戲,威也感十足,落地動作十分搞笑,香港團隊拍出這樣的動作戲,真是丟人。
女角都是花瓶這一點,倒是很好地繼承了港產警匪片的傳統。
6,隊長帶著女警去吳彥祖老家調查,女警看著燈火通明的小城,感慨說很久沒看過夜景了。
我倒想知道,1994年的大陸,有幾個城市有夜景?
7,吳彥祖打架也太講武德了,拿著地磚,不敲人家腦袋,砸人家的背。
一個會回去殺了受傷同伴滅口的悍匪,打起架來,卻出乎意料地心慈手軟了。
8,毫無意外地,影片最後出一段字,描述國家治安進步。
慣常操作了。
9,開頭友誼商店那個場景,其實讓我想起了杜琪峯《三人行》裡的醫院場景。
說起來,劉浩良也是《三人行》的編劇之一。
10,湊個整數吧。
警察叔叔對清理牛皮蘚廣告的執著,並不令人感動,反倒顯得做作。
我還想起,在香港,連濃牆是一個多大的禁忌。
王千源很适合演这种角色。团伙作案,计划周密。警察的枪不行呀,火力不足。双雄对决,浴室肉搏。
给美术、摄影、王千源、春夏、鲍起静,以及老鹰和旋转楼梯-耳蜗的转场加分。感觉这片的营销没到位,明明是“天眼”最好的宣传片,可以把样板戏放在前期宣传,而不是放在电影里。作为现实主义的风格作品,动不动就敬个礼还挺膈应的。另外,缺少背景介绍的话,没经历过90年代的小朋友们肯定一头雾水,看警察看得憋屈。那时候的人都太随遇而安了,有计划、勤奋,又团结的匪帮就脱颖而出了。/浴室戏看着够疼的。
多的一星给期待已久的洪浚嘉
很好很真实的反应了90年代破案的艰难与危险。旅馆抓人的长镜头和浴室打斗是最经典的,可惜浴巾就是不掉
吴彦祖真的抓了王千源的鸡鸡吗
值得换个像样的编剧,拍个电视剧
猛男浴室play还是好看的(这么激情浴巾居然不掉,其他地方真的是看得我头痛欲裂,镜头太碎,音乐和价值观输出的太直白了,整得不伦不类,夸夸选角和美术
个人英雄主义 港片模具 木有灵魂
7.5分。双雄类的片子不少,但像本作这样完全没有惺惺相惜,没有侠骨柔肠,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国产动作片还真是不多。王千源演警察也是老手了,倒是吴彦祖,演起悍匪戾气十足,颇有风范,比我想象的好上不少。如今的年轻人应该是不太能理解那个混乱,却又充满活力的90年代了。而消灭悍匪的,除了英勇的人民警察,更多的,还是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毕竟,走私不会死人嘛~~最后的浴场打斗没拍好挺可惜的,我想看的是类似《东方的承诺》的设计,但这毕竟不是R级,永不掉落的浴巾太抢戏了~~~
尽管取材于现实,但暴露出香港导演北上的不适症依然满坑满谷,杜Sir的《毒战》已经为很多香港中新代导演提供了警匪片很好的示范了,没想到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病因在哪儿。双雄戏最好写又最难写,相信导演前期想着致敬一下吴宇森,可拍着拍着,到最后还是觉得直接照搬比较省时省力,整个戏连条完整的故事线都没有,依靠线性字幕,你当观众看得是PPT吗?强插进去的感情线最终成为蹩脚的软肋,还不如认真将鲍起静这段亲情线再好好地梳理和完善一下。两个大主演都没惊艳的表现,王千源沿袭了《大人物》里的状态,吴彦祖甚至还没超过《魔警》里面的表现。
刚看到演员表才知道龙套老太太是鲍起静,小时候觉得演得最好最有气质的母亲形象,难怪看了那么熟悉。也是奇怪,三十年前她演老太太,现在也还演老太太,驻颜有术,也没有耄耋外形。为了鲍起静,二星改三星。
王千源演啥都一个口条,学学阿祖,普通话容易吗
不难看,但是也不精彩。很多地方都处理得有问题。比如警察监视春夏那出戏,让观众先知道老鹰的行动,再拍打电话的戏,不知道怎么想的。前面把老鹰的反侦察能力吹得那么高,想要营造《猫鼠游戏》的强强对抗味道,但每次交手都差点意思。拍出了一种“浪费”的感觉。我的修脚师傅:“这个水他们就这样踩过去,一点都不真实”,“这两个人肯定要死”(看过的肯定知道他在说哪两个)也不能说敷衍吧,可能编导也应该经常去修修脚。
想拍警匪斗狠,觉得缺了点乐趣,加插科打诨,又觉得缺了点人情,加男女感情,觉得好像不能突出主题了,不行赶紧点题。结果,啥都没拍出来。反派警察都是片面纸片,剧情割裂,王千源身边的三个新人,演技着实拉胯。很失望。
特别现代警匪港片的结构、手法和人物关系,水准其实挺高的,是我喜欢的爽快舒适感。但很显然与故事的现实背景严重不匹配,你很容易就会觉得彼时彼地的人不会这么想这么说话。包括被夸的美术还原时代也是,只是某种精致的模仿,很努力很专业,但不是那个味。
很多场面就是out of nowhere
这个阵容怎么会制作出这样质量的成片...除了某些道具场景+无节制暴戾溯回的三十年前印记,就只有阿祖的身子能看了。
不是港片的吴彦祖很是出戏,不过最后结尾的浴池抓捕还是精彩。
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剧情没有特别大的起伏和反转),九十年代果真太硬核了。演员撑起了整部戏,以及导演为了让海报是“裸男互搏”(还是吴彦祖),特意把重头戏安排在了澡堂子,也是很用心了(bushi),家属灵魂拷问:他们这么凶狠的打架,围在腰上的浴巾都不会掉的么???
从配乐和一些情节的设计上看得出导演的野心,也许是想拍一部精致犯罪警匪片,但显然失败了,澡堂戏这样的收尾也接不住前面的铺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