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到底有多牛逼?
2010-01-27 16:09:44我用通俗的语言简单讲下130分钟表达的事吧一个牛逼的中年男人,他的周围有一群觉得他十分牛逼的小牛逼们,牛逼男人国家的君主说,你真牛逼!
牛逼男人说,对!
我很牛逼!
有个大官觉得他并不牛逼,但是他嘴上也不说,等着一个机会才说,你才不牛逼,你给我走开!
于是牛逼男人就走了,很桑心,那群小牛逼们跑过来要跟随他,说,我们要跟着你变成大牛逼!
于是牛逼带着几十个小牛逼开始了流浪天涯,过了十几年,那个当初说他不牛逼的大官快死了,突然觉得他确实很牛逼了,请了其中一个小牛逼回来帮忙,赢了,说小牛逼你真牛逼,小牛逼说这不算什么!
我不是牛逼,他才牛逼!
于是就又把牛逼请回来了……中间有个女粉丝仰慕牛逼,见了一面,女粉丝差点害得牛逼性起,但是牛逼很牛逼,忍住了,女粉丝说,我懂你!
牛逼感动的热泪盈眶,一出门对弟子说,走!
国之将亡,逼出妖孽!
心里想着,她懂我,555,她懂我。
嘴上说,妖孽!
妖孽!
心里又说,只有她懂我啊,5555然后女粉丝被路人甲手臂杀了,边死边幻想着自己和牛逼的幸福生活……然后牛逼到底有多牛逼,看了电影还是不知道……我们意淫吧
1、票房挺好的,我看的那场入座率大概七成,同排的一位姐姐气宇轩昂,为她男友做点评点得很HIGH。
2、弟子们太弱了。
儒家的伟大不仅在于孔子一个人的伟大,还有他的弟子们和弟子们的传人,还有孟子荀子大爷和大爷的传人们,最终战胜了同时代的百家而发扬光大,电影里的弟子们太弱了。
《论语》里那种兴致勃勃的辩论都没见到一场。
3、颜回明明是银发美少年啊!
搁在现代,比搏击俱乐部的泰勒还牛,不受制于物质不受制于世俗,结果成了个老实巴交的救生员抢救师傅财产献身了TUT献身的时候我也哭了,但还是心有不甘。
4、子贡……呜呜,子贡也是潇洒优渥的呀……5、从弟子们的表现,我猜测编剧也只是像读故事一样研究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比如子路“正衣冠而死”的事迹,但距离他们的神髓还有一段距离。
6、“大人”这一称呼,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这一称呼是汉代对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逐渐演化而来的。
7、燕射之礼,同样,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还有专门的主宾、参与者、记分员、发令员的位置考据,有图表,只要读这么一两篇论文电影拍起来就不会那么空洞的乡射之礼了。
8、子见南子那一段,有点想做成耶稣与抹大拿的玛利亚?
南子第一次说要发国书给孔子,胸有城府的样子;第二次给老公梳头,又问“这孔子是什么人?
”她自己忘记了?
人物自身不衔接不自洽啊。
9、孔子诛少正卯的公案没有拍。
10、孔鲤竟然写成孔锂。
英俊电池男孔锂=。。
=11、皮毛的穿法。
会盟时,鲁公的皮毛穿法是正确的,齐侯的穿法是不合礼仪的,这也许是编剧故意突出的?
这里看得颇欣慰。
12、凡提,相比较而言(不考虑剧本),演员里我喜欢鲁公、季孙氏、孔子。
这位鲁公的爸爸就是和伶子、襄子、优比箕、允常一起玩的鲁昭公。
导演胡玫说过,“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
而在咱们这疙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传统,就是很多人会认为你评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其实就是在评论这个人物本身,所以评论《孔子》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过,好在《孔子》这部电影没给我们挖这么深的坑,因为孔子是什么人,不是我这等可以评论的。
而《孔子》这部电影,因为留给观众太多的读解可能,所以也成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
“给个话儿啊!
”这句台词,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所以虽然观众听了都在笑,但这可以算是一种幽默。
而在预告片中,这句话接在南子的话后面,听起来就很雷。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我是一个重症阴谋论患者,所以我觉得“给个话儿啊”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万能的阴谋论之下,一切都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作为“阴谋论”的一种,下面的话其实都是为了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说过,要看懂《孔子》就得先看《论语》,不过在我看来,要想看懂《孔子》这部电影,其实不用读《论语》,能看明白《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就行了。
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
考虑到胡玫导演之前拍的那些帝王将相电视剧,“堕三都”这场戏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啊。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都感觉比较沉闷。
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
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
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而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恰恰导致这种“价值观”是不被编剧和导演所把控的。
所以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
在有明确诉求目地的前半段,因为有“堕三都”的主线支持,所以虽然有很多室内对话场景,但整体故事看起来还是很紧凑的。
虽然很多戏份在我看来还值得商榷,但那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
而到了后半截,因为缺乏一个强大、明确的故事主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驴友团”沿途打酱油的故事了。
另外,《孔子》略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它人为设置的文化壁垒太高了。
俗话说“深入浅出”,但《孔子》却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
这部电影在大量的对白、人名、地名等故事细节上其实等于对观众设置了文化壁垒,对于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三桓、公孙狃等等影片故事背景因为缺乏相应背景知识(虽然这个现实值得哀叹但这却是事实),直接导致对电影的理解有困难。
这就是我说的”入的太深“。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这不算是缺点,因为如果连这个都回避了,那还拍孔子干什么呢?
但是电影在故事方面”出的太浅“,就直接把这个”入的太深“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
观众既看不懂你的人物和背景,又不耐烦看你的故事,自然会觉得故事层面上沉闷了。
可以说《孔子》只有半部好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孔子》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恰恰需要大家都去看看,才能得到更多角度的观众解读,才能映射出当下的主流文化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去思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最后闲扯两句。
南子被刺杀那场戏,影片的剪辑思路非常奇怪,南子中箭和孔子拜见南子的闪回来了个平行剪辑,配合之前孔子对学生的预言(卫国必将大乱),这种镜头语言的模糊性,很容易让部分观众误解暗杀南子和孔子有关,甚至是孔子策划的。
这种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
当孔子得知子路战死的信息,虽然有闪回画面,但还是要完全依靠旁白来补充信息,那些闪回画面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叙事作用。
其实单就这么点信息量而言,几个闪回画面就足够说清楚子路战死的信息了(作为一个对比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场讲述老人卡尔和他妻子一生故事的默片段落,完全没对白,但故事和情感都传达的很清楚)。
百度百科:“鲁堕三都之战”条目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
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
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
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
季孙氏欲毁费邑。
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
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
费人溃退。
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
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
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
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
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孔子》不是一部烂片据说现在孔子被批的很烂,我觉得不至于。
有的人说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达简直不能比,一定要这样比,我可没办法。
《孔子》不是烂片。
2009年,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烂片年”。
出的烂片不计其数。
我们曾经想就烂片这个话题做一档《影评联播》。
可惜没做成——托尔斯泰说过:“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烂片的烂都是一样的”——我们评来评去,对每部片子的评价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没必要为了做所谓的影评,而以身试烂。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烂”相比,还是高下立判的。
我不只一次的说,孔子的编剧和表演不错(注意,我谨慎地避开了导演)。
剧情很流畅,故事也比较精彩。
从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争失败,再颠沛流离于诸侯国,最后回到鲁国。
我觉得编剧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争的戏很紧凑。
“子见南子”这戏嵌在剧中也不突兀,分寸好。
虽然流浪的戏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艰难回归还是非常感人的。
孔子离开鲁国,我为他委屈。
终于鲁国人认清了孔子的价值,希望接他回去使,又替孔子生出扬眉吐气的快感和何必当初的感慨。
当一个老头背井离乡恩多载,终于回到故土,还坚持在城门口施以当年的古礼……某不慎看的是一场媒体场,媒体人轻薄,发笑频频,可是我看着看着,还是泪奔了。
还有,周润发的表演还是相当到位的,从形象到气质我很认同。
周迅么就那样子了,南子也就该是周迅这样。
陈建斌,老戏骨也就这样子。
至于颜回不老么,谁让颜回叫“颜回”呢,另当别论。
所以说《孔子》是烂片,估计是受了2009烂片年的影响,骂得刹车刹不牢了。
还有的砖家叫兽说《孔子》有历史硬伤,比如颜回、子路之死,师生之间的称呼称谓等等,多处于史书不符。
说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一定要这样说我也没办法,不是还有人拿《孔子》与《阿凡达》比技术么。
有比头哇啦。
《孔子》让人失望影片中有一场戏,看了很激动,就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我知道让老人家爬山很累,可我觉得中国两大思想家的历史性会面,就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这只是老子和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我感动的,和这部影片关系不大。
或者说在《孔子》里,孔子又被消费了一次而已。
没错,看《孔子》我是哭了,发哥,我还是个人。
但是,这部电影拍的是孔子,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
我以前看《小小羊儿要回家》、《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比这个凶。
但是《孔子》,你不能拍成一部《一个老头要回家》、《国君,再爱我一次》。
我想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怎么来的?
究竟是一种怎样光辉的思想?
在战国时期就产生这样的思想有多了不起?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会怎样?
可惜这部电影没有答案。
看完《孔子》,执手相看泪眼,这老头好惨。
可是却没有一种自豪感:“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孔子!
”有吗?
没有。
离《甘地传》这样的传记影片很远很远。
70年前,费穆拍了一部《孔夫子》,我看了简介。
费穆不愧是大师,有他自己的思考在其中。
《孔夫子》比《孔子》要站得高得多。
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
还好我不关注影评,居说看了导演的访谈,你会气死的。
由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已经连续在全球演出了10天,10来有数以亿万计的观众观看了这出电影中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故事感动着前来观看电影的普通观众,很多观众都表示电影的最后一段,孔子在弟字病危时还能心系群众,到群众中家访的情节最为感人。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看完《孔子》的很多男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年轻的观众看完话剧后红着眼睛告诉记者:“我们年轻人都应该学习《孔子》一心为民的精神,作为一个男人我轻易不会哭,可是电影看到最后我流泪了,孔子能够在弟子病危时还心系百姓的精神真是令我感动。
”同是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马先生告诉记者,“看完《孔子》我觉得很鼓舞人,孔子虽然是一个圣人,但是他却是小把大关。
电影的最后孔子既然答应就一定要去做的精神也很有教育意义。
孔子所做的是关系百姓最普通最实际问题的事情,但是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太不容易了。
”一位坐在第一排满头白发的老人在看完《孔子》后激动地站起热烈的鼓掌,他说:“这个电影太激动人心了,我还要再看一遍。
我觉得整个电影每段都特别好,电影中有一句话说:‘老百姓要有1%的上访理由,我们就要用100%的力量去办。
’这话真是太鼓舞人心了。
我还要告诉我身边的人来看这部电影。
”还有一位观众在看过《电影》后边走边打着电话激动地说:“真的特别好,特别感人。
”记者采访这位观众,她特别不好意思地说:“别让我说了,我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我觉得特好,特别真实,像孔子这样的人现在真是少见了,我们现在就是需要多多的像他这样的人。
”据悉,电影《孔子》还将计划在全球180个国家上映,让孔子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
该片导演胡玫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优秀女性导演之一,她追求个性化的视听语言、独特的视角、悠缓的叙事风格,使她游刃于艺术与现实之间。
胡玫作为艺术界名人,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女导演,双十佳电视剧导演。
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奖。
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获得2003年第八届莫斯科“爱之恋电影节。
获得2005年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获得2005年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胡玫获得中国政府影视大奖“飞天奖”最佳导演奖。
同年9月26日,胡玫及该剧以观众选票总数第一名的名次,获得大众电视2005“双十佳”导演奖。
该剧还获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8月《乔家大院》获得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这是中国长篇电视剧第一次在国际影视节获大奖。
2007年该剧获第二十六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及优秀女演员奖(蒋勤勤),本人获得优秀导演奖,也是第二次获得“飞天奖”最佳导演奖,而且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得该奖的导演。
2007年2月,胡玫被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全国文联授予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7年3月,执导22集革命战争电视剧《浴血坚持》。
2008年1月,执导40集电视剧《望族》。
2008年7月,执导30集晋商剧《晋阳老醋坊》。
2008年10月,胡玫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中国电视剧辉煌30年最具影响力导演之一。
2010年执导史诗巨片电影《孔子》。
心平气和说《孔子》有人在时光网上批评我说,没看电影就来评价电影有点过分,为了不授人以柄,所以我在经过电影院的时候临时起意,买了张票进去看了遍《孔子》,下午2:30场,没几个人看,全场大概有20人左右,都坐在后几排了。
我身边是5个一起来的小伙子,他们大概难得放松,都比较兴奋地进了场,手里又是饮料又是爆米花,电影没开场之前,他们嘻嘻哈哈地互相开着玩笑。
不过听他们说话,他们都是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熟悉,开场放预告片的时候,镜头一闪,他们都差不多能和我同时判断出这是什么电影——《全城热恋》,《财神到》还有《花田喜事》,不过从预告片上来看,这些全都是大烂片,不但我这么认为,那几个小伙子也都这么说。
当《孔子》演到一半的时候,这几个小伙子都沉寂了下去,他们都睡着了,没吃完的爆米花也撒了一地。
我也睡了一会儿,要不是一个电话突然打进来,我大概会一直睡到电影结束——睁开眼,正赶上南子见孔子,摆出了一副狐媚样,孔子显然已然动了凡心,不过咬咬牙,还是忍了。
都说这电影要把孔子塑造出一个凡人,看样子他们是做到了,孔子见到美女,没有做到坐怀不乱,正好表现了一代宗师的真性情。
第一次评价《孔子》的时候,我给这电影打了一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恶意评价。
现在看过了电影,我觉得我的评分确实是不大公平的,这电影怎么也应该是5分,至少胡玫很认真,发哥很努力,陈建斌很投入,鲍德熹也发挥了正常水准,这电影是诚意之作,并非仅仅是为了搂钱而来,从这点上看,它已经比《三枪》的境界高了几分。
但是创作人员的诚意和拍出电影的好坏全无关系,否则埃德•伍德早就成了电影大师。
《孔子》只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甚至还可以在平庸前面加上“非常”二字。
我说过,孔子是位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故事在电影上大多不好表现,因为他们本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学说和著作而成为名家,让人景仰,但是他们的生平却未必有那么大的波澜,而电影本身又需要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一部电影,不管它可以被分类成科幻片、武侠片或者惊悚片史诗片,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故事片。
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他们期待的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毫不精彩,这首先是编剧的失职。
编剧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人物通过一个故事表现出来,不管是他想描写的是孔子还是我,都要通过故事来立人,拍《孔子》一定要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明白,哦,原来孔子真是个圣人,而且他就是这样成为圣人的。
胡玫曾批评指出《孔子》电影中史实错误的专家不是专家,因为他不懂电影。
电影允许适当地做些虚构,在这点上我同意胡玫的说法,比如《勇敢的心》就故意扭曲了史实,让法国公主穿越时空和华莱士恋爱,以至于这个传记电影也因为这段虚构出来的爱情而被叫做《惊世未了缘》——谁在乎?
或许有专家在乎,但大多数观众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其实是电影是否好看,人物的情感是否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至于印证史实,那不是观众的责任,也不是电影的必须。
为了让电影好看些,《孔子》也做了适当虚构,比如夹谷会盟的“牛车阵”以及颜回之死,都是为了给电影增加戏剧性,但这样的片段只是细节,有了这样的段落,顶多能算上是“有佳句”,但是好电影的标准却应该是“有佳章”,这点《孔子》却根本没有做到,它成了一个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几乎完全没有情节。
或许是编导不想戏说历史而矫枉过正的缘故,所有可以增加戏剧性的地方编剧们都没有下手,无论是孔子和季桓子的冲突,还是被大肆炒作过的“子见南子”,都浅尝辄止,结果《孔子》就变成了一杯白开水,毫无吸引力和回味可言。
如果把“子见南子”当做重头戏,肯定会遭来低俗的诟病,所以我倒是觉得如果强化一下孔子和季桓子的关系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这电影或许可以这样开始,季桓子老了,开始意识到他排挤孔子是个错误,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去迎接孔子回鲁,他则开始在鲁国的边境等待孔子的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开始回忆起孔子在鲁国的作为,还有自己对孔子的嫉妒,他想法设法排挤孔子,最后自己终于大权在握,而孔子则沦为“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孔子在历经苦难之后,还是拥护者众,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孔子的学说——季桓子终于发现,正是自己的嫉妒,才最终导致了鲁国的衰落,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开始幻想他辅佐孔子共治鲁国,使鲁国变得强盛的场景。
我承认我这样的想法涉嫌抄袭《莫扎特传》,我把季桓子当成了萨利埃里,而把孔子当成了莫扎特。
不过,莫扎特的故事细算起来比孔子的一生还要简单,但是作为电影,《莫扎特传》却始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经典。
如果按《孔子》的叙事方式来讲一遍莫扎特,大概就不能成就米洛斯•福尔曼大导演的名声了。
我一向的看法是,中国的电影编导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学习到如何操作一部商业电影,我们的电影院校培养的都是艺术家,所以让胡玫去对抗詹姆斯•卡梅隆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孔子》的制片方其实完全不用考虑《阿凡达》的票房,因为实际上他们心里也知道,一部以宣传文化价值观为己任的电影和一部意在票房的娱乐片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但是,或许是他们自视甚高的缘故,胡玫们在拍摄之初就迷失了方向,他们没有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做出取舍,以为这样会名利双收,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既不能在票房上取得胜算,又失去了成就一部文艺经典的机会。
————————————几句闲话的分割线——————————电影的开场,就是餐桌的特写,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不知这算不算不详之兆:P《孔子》在细节上的失败是没有塑造出有个性的人物,而且有几处安排模式化,比如鲁国、齐国、卫国的国君都没什么主意,这太过雷同了。
陈建斌演的不错,但他的角色却没有更大的机会发挥,不然,这电影可以成就他一个最佳男配的。
陈建斌吃生牛肉那段,我一直在猜测那牛肉有没有蘸辣根。
子见南子这段太多余了,完全删掉也不影响情节。
周润发版的孔子我还是认同的。
电影中的CGI效果太失败了,尤其是结尾的那个江山图,简直是周正龙老虎画的背景。
陆毅真不是个好演员,如果弄一木头放在那里,也不会比他差多少。
这里面用了好多电视剧演员,大多演的一般。
姚鲁太让我失望了,本来我是很看好他的。
很惭愧地对发哥说,我不是人。
1、《孔子》这种电影,你要拍,就别想着赚票房,要赚票房,你就拍点其他的。
好莱坞拍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这种人压根就不是娱乐大众的,不具备娱乐功能。
中国导演的问题,就是又要拍这么个人,又要靠这个赚几亿的票房,这种行为本身很愚蠢,和阿凡达没关系,没有阿凡达,孔子也没人看。
2、香港演员无论从文化背景、从素养、从经历,都不适合演孔子这种角色,找周润发来演,说明该片从投资人到导演,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一句话,只想赚钱,没用心去做。
3、导演自身对孔子及其所处的背景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对于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和春秋时期的中国总的思想学术背景,完全是个门外汉,这种情况下轻易启动这种题材,属于不自量力,浪费我国历史资源,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历史的蔑视。
4、孔子摊上了阿凡达,是他的幸运,因为这个事实可以给孔子以后票房惨败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没有阿凡达,孔子会败得更惨,更无话可说,更快速地被抛弃。
5、这个电影也许不算最烂的烂片,但他比烂片起到的作用更坏,因为他轻率地浪费了我国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6、孔子惨败是件好事,因为他可以阻止那些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和半吊子导演继续糟蹋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等。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这是我最后一次黑孔老二,看看电影院,人们都去关注小羊了,就让你自灭吧
早在2008年,和菜头就曾经说过:“谁也演不了孔子。
”(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22023.aspx)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
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
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会招致很多人不满,我甚至可以想象影片会小心翼翼绕开雷区从而塑造出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
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
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
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
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统统没有。
唯一着力表现的,就是“子见南子”那段。
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
但我对此一则报以宽容,一则报以好奇:毕竟,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
——然而结果是:媚俗谈不上,庸俗逃不掉。
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
其实这一段在逻辑上大体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铺垫,表现得仓促毛糙。
比如大家议论不休的那句台词“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
——我大概能明白导演如此设计的逻辑、用意,但如果要让这句台词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预先解决以下问题: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这种剧情的交代、感情的积累。
夫子不像个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个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这句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一针见血、正中下怀、感情释放的效果也就并未表现出来。
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对夫子的追忆更显得莫名其妙。
这同时也把影片前半段的问题带了出来:确实,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颇有些可圈可点处,差强人意。
但当我们发现“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达不到效果时,再反过来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样的结构性缺陷了。
然后呢?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作为一个文盲,我刚从百度百科里找到这句话,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会有那么段莫名其妙的情节。
这是一部处处“忠于史实”,几近刻意的电影,而这段情节就是例证之一。
但如果都这样“忠实”下去,只怕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都很难说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种细节都不惜给了几分钟,却为何在堕三都中不见“诛少正卯”?
难道这段公案不比“拔其树”更重要?
诠释起来不比“子见南子”更有挑战、更能出彩?
然后呢?
困于陈蔡?
是啊,追求理想,四处碰壁,濒临绝境。
回到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他回想些什么?
反思些什么?
展望些什么?
是继续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绝望?
那一刻,理想和现实如何在中国最伟大的人身上冲突碰撞?
……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绎啊!
没有,还是什么都没有。
影片仅仅展示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卢十四曰:“我操!
”颜回之死,我简直不想说了。
我想导演如果躲在观众席中,当时想必心中狂呼:“感动了吧?
你们感动了吧?
你们怎么还不感动啊?
”导演,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啊?
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底?
就这样还想搏感动?
你欺负我没文化咩?
就这样,影片前半段讲述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故事,还算点意思。
而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落在电影里是一片空白。
仿佛孔子在那十四年里,并非主动谋取事业,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动的四处游荡逃窜,无所事事,碌碌无为。
而且所到之处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冰天雪地,游荡都不找个好地方。
脑子有病。
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
于是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
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
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
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
抱负在哪呢?
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当然了,在这部电影里,源于《论语》原文的台词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大测验”。
王小丫:“请问在刚才这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几处《论语》典故?
它们分别是?
”大概导演觉得,这样寓教于乐,就算把“孔子”拍出来了吧。
正文结束,以下是扯淡:1.推荐腐女观赏本片。
孔子和颜回之间真挚动人的男男之爱一定会让你们大为亢奋。
当孔子离开鲁国时,颜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当颜回落冰水冻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尸体长达四个时辰,试图用身体温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伤心欲绝。
当然了,我十分讨厌腐女。
我觉得她们是一帮肉麻当有趣的蠢货。
2.孔子主张堕三都,也即对贵族封地强行拆/迁,收归国有。
此举招致贵族的强烈不满。
很显然,主张拆/迁的孔子代表正义,而反对拆/迁的钉子户贵族是反角。
联想到大家对《阿凡达》的解读,再联想到《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让路《孔子》……今天天气哈哈哈。
3.孔子见卫灵公。
卫灵公曰:卫国人多,容易出乱子,不好管。
怎么办?
子曰:要让人民富裕。
卫灵公曰:卫国富人也不少啊,但还是乱啊。
怎么办?
子曰:要对人民施以教化。
于是贵国的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
……今天天气哈哈哈。
1月24日修改1月25日做竹子落水实验,有图有真相:http://www.douban.com/note/58170074/ 对竹简落水是否沉底没把握的同学来看
原豆瓣评论头名《影迷为何要...》的后半段影评部分你的文章"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不是关于 孔子 的评论(),它已被转成了你的一篇日记,相关的回复和推荐也一并作了转移。
你的日记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里所述的内容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中不欢迎内容,现已转为 仅自己可见 状态--豆瓣现贴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之后半段影评部分,是影评啊,网管别删了别再帮我写日记了。
---------------- (有人说这不是影评,那么关于电影本身: 1:电影比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时候易走神,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台词半文半白尚可回味。
感觉电影的教育意义不明显,挖掘的不够,不如认认真真看本孔子的传记书。
反过来想偷懒把本片当作纪录片或者传记书来看的人,其实也只能蜻蜓点水的看点孔子后半生皮毛故事选集而已,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2:演电视剧的演员熟脸太多,所以影片的电视剧的味道比较浓,有种“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
还算中规中矩,总体比《花木兰》好,却明显不如《梅兰芳》。
画面追求精致,音乐很不错,怎么总感觉是电视剧背景上了电影水平的音乐,企图硬把画面拉到史诗水平。
3:如果大银幕上播放一部CCTV10的孔子纪录片也许更吸引人,这种题材拍成故事片本来就是个难题,难免乏味 4: 电影里周迅演的南子很傻B,一点不觉得其美艳(台词说其人美艳),怎么总觉得周迅很难看,表演痕迹重了,也太用力。
这段剧情不知所云,难道是表现这个女人是孔子的知音?
看电影还是要看导演,胡玫这些年远离电影,过去一直没有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而转战电视剧,这次重返,对大电影还是控制得不太得当,材料取舍混乱,主题围绕不清,过渡并不流畅,前半部很明显,不过感觉本片还是很有诚意和艺术责任的,只是实在到不了那种令群众全满意的水平。
5:其实根本不必花钱排什么战争场面什么乱箭齐发的,看得很累,观众早被《赤壁》搞疲劳了,和这个文圣人的传记片不搭调。
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影片关于孔子的教育功能和学问思想,展现不足。
镜头上好像总是别人在“代课”,孔子办学却不讲学,该不是校长吧。
人物刻画的都太平淡,弟子全象是粗人。
整体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史诗感,人物也没有“圣人”的厚重,孔子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怪蜀黍而已。
在描述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只见其颠沛流离不见其万世师表。
奇怪,通过这个电影,看不出孔子是如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6:剧情就是:鲁国当官不得志-被排挤到处游走-晚年回国,这是一部再剧透也无所谓的电影。
疑问:他的老婆孩子呢?后面也不交待一下。
7:即使你不抵制,本片确也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片子,闲着的话看看也绝对不会有看完《三枪》后的挫折感。
孔子是中国在海外和熊猫、长城、功夫同样知名的元素,这也是投资拍片的动机之一。
不知本片在海外是否能吸引人,制片方加入战争戏也是这个目的吧,相信广大的孔子学院、驻外机构会包场的。
画面还是很“中国”的,但确实没有《英雄》中画面的质感,总觉得差口气,难道还是导演习惯拍电视剧的原因?
这种电影大概应该李安拍才行。
8: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起字幕的时候王菲的歌声响起,安宁,好听。
9:孔锂(应该是“鲤”)还是孔锂,没改。
那时代没有“锂”字。
雷人台词只有“按第二套方案”。
10:说实话,个人认为电影本身可以打3星,考虑到....就2星吧,再说打1星其实很不安全,可能集体被和谐。
最后很羞耻自责的说:我不是人。
全文在时光网博客,原豆瓣贴1400人推荐,700回复,可惜了(liao)了(le)http://www.mtime.com/my/spanisheyes123/blog/3219873/与本文相关新闻 南方都市报http://ent.sina.com.cn/m/c/2010-01-26/10112856162.shtml
在看《孔子》之前,我猜想,导演也许会犯这样一个毛病——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创作功力,毫不手软地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她用力过猛,一把扯掉了供桌上孔子神圣的画像,换上一张彩色的普通相片。
我想,孔子毕竟是个圣人,如果这样做,恐怕会伤害到我们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自作多情。
导演如果真的犯下我所说这个毛病,那就好了。
在《孔子》中,孔子就是孔子,他依然是个气势磅礴的圣人。
而且,导演还企图把他打造成一个超人,文武双全,料事如神。
可惜导演的这种企图未能贯穿至影片末尾,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就半途而废了。
我想说的是,正是缺少了那种敢作敢为的气魄,《孔子》才不那么好看,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我看过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还有梅尔•吉普森的《受难》,他们所拍得耶稣,也是一个圣人,和孔子各有千秋,与之比肩毫不逊色。
西科塞斯和吉普森的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有一股气贯穿始终,这股气保证了影片自觉地带着一种狠劲儿。
《孔子》就缺这一种狠劲儿。
难道是因为导演的女性身份吗?
不是,而是态度的问题,她太过担心,自己拍出来的孔子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孔子。
所以她把《孔子》拍成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以至于有些滥情。
在我看来,这些来路不明的情感就像女人肚皮上的赘肉,如果减掉,无疑会赏心悦目一些。
如果说,孔子的三千弟子是他庞大的粉丝团的话,那么颜回肯定算粉丝团的团长,他简直是孔子的头号粉丝。
他对孔子的疯狂追随,保证了自己沾染上圣人的光辉。
可惜对于这份难得的情谊,影片没有丝毫铺垫。
这和影片的长度有关,也和影片前半部分过分地关注于官场斗争有关。
颜回的死,竟然是出于对书的热爱。
这也没有丝毫铺垫。
观众不会对颜回的死报以任何同情,反而觉得无比雷人。
还有南子,她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孔子呢?
难得仅仅因为生性淫荡吗?
她是个胸有城府的女人,怎么会被孔子的三言两语所打动,而对他顶礼膜拜呢?
既然南子已经被孔子教化,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要逃跑呢?
他的逃跑,只能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把持不住,这又和他的君子理论相悖。
季孙斯对于孔子的情谊明显过火。
他有必要冒着大雪在荒郊野地里等待孔子吗?
这只能说明,季孙斯因为常吃生肉,而丧失了基本理智。
在《孔子》的编剧一栏里,几个人名赫然在列。
有时候,编剧多了,真不是一件好事。
平心而论,《孔子》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看的。
可惜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支离破碎的剧情陆续展开,不着调的细节也接踵而至。
从这一点上,《孔子》和《梅兰芳》是一样的,都只有半部好戏。
导演胡玫驾驭宫廷官场戏,真是得心应手,毕竟拍那么多此类的电视剧。
可是她没有拍好公路戏。
一提到孔子,我首先想的就是周游列国。
这是孔子一生中最牛逼的事迹。
所以我一直觉得,拍孔子,应该拍成一部古代公路片。
可惜导演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她最终把《孔子》拍成了宫廷片,甚至孔子周游列国的事,也只是宫廷官场斗争的插曲罢了。
我觉得这电影不错。为什么那么多人骂,真是傻X乱跑的时代啊
为周迅,我给5星。那些没看就打1个星的人,何必呢
虽然不时被台词雷上一把,我还是觉得胡玫在拍这个题材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每个时代都会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孔子,所以现在孔子又被抬出来教化人民。所以整个电影充满着论语,也不管用的合适不合适。要不是他生平早注定,胡玫塑造的这个男人很高大全很神圣。除了他不是政治家!
可能是期待太低了吧,却觉得没有那么差,前半段龙精虎猛,小有问题而大无不妥。后半段有点拖沓,特效镜头一律很差,坏个整体风格。剪辑多少有点脑子不清,战争戏也太差,对对付付就过去了。先看故事再说深意吧,我们总是太端着了。PS:颜回淹死这事也太狗血了吧
爷偏打5星。。
【中关村美嘉】才俩小时看不过瘾哇。本片讲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编好《春秋》那天很闲就开始回忆。从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气风发了几年被排挤出国,然后带领一帮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想搞再就业,搞得很丧家狗的时候终于可以回国了,也当不动官了就老老实实教书立说,修了本《春秋》可以传世了自然挺高兴。
真的没看
《孔子》不是被别人黑了 正是胡玫自己把他弄脏了这是一部悲剧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还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比什么三枪,刺陵什么好多了~~
中规中矩
讲的有点简
我不看这片,我还想做人,我就是来打一星的,
我不信参加评论的人都看过片子,跟风起哄,人云亦云。这片子的公关做的不是很好,危及处理也很差。但是骂也好,不骂也罢,普通观众会掏钱看孔子么?答案是不会。本来这片子就不讨喜,拍到这份上,很不容易。发哥演的很好,让我刮目相看,周迅出场很惊艳,画面很美,台词很斟酌。
知道这个片子不会太好看~~ 不过既然拍出来了 给个面子么 对吧~~~并不了解孔子的生平 不过诚然 不管什么时代 文人是当不了政客了 仁爱连池塘都治理不了 哪里能治国呢 敬仰圣人
无聊的片子
其实我很想给负分的……
我好没有文化啊……
虽然没有周润发说的那么感人(更多的是他表演不到位),但是孔子的艰辛可以从电影的展现中体会
笑死我了。看了开头十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