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023.11.7准备看在Berliner Ensemble话剧版,所以提前预习,此为记录,因此会有很多的剧透。
女主的经历,烧红的毛衣针堕不掉,找医生开堕胎药结果拿到的是保胎药,地下两次的非法无麻药堕胎手术,坐在马桶上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干呕,生理的不适是如此强烈。
trigger我那些孕检和生育过程,虽然也是要死要活,但至少有提供支持的医疗团队和伴侣。
“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第二天晚上,看了以此改变的话剧,也是我来柏林的第一部话剧,三位女演员的独角戏,三个年龄段,皆为女主角,她们分享同一个故事,困于同一个困境,她们都是她,都不想生又堕不掉,“堕胎,一个在语言系统里不存在的词”。
剧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完全不见。
几个道具我很喜欢,丝袜:“好学生好姑娘”是顺从的完好的丝袜,套在手上是可以做手术的手套,水盆中捞起的丝袜,大小刚好是3个月死胎,淋漓下来的水滴仿佛是真的血一样震撼。
泥土:布满舞台,我喜欢这个无处不在的道具,泥土是能孕育生命的,是看起来肮脏的,混乱的,演员把泥土塞进衣服中,泥土坠在肚皮下面的质感沉重,就算是男人也能理解。
三个女主,搬起整袋的泥土,摔裂到地上,毁灭生命,毁灭自己的身体,大声呼喊“Sterb!
Sterb!
Ich Will Das NICHT!
” 泥土洒落到舞台外。
最终三个女主把衣服中的泥土抖落,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体型,意味是如此明显,她们又自由了。
她们开始清扫舞台上的泥土,messy是如何发生的,也可以自己全部都解决掉!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1971年4月5日,一份由343名女性联名签署的请愿书刊登于法国杂志《新观察者》(Le Nouvel Observateur),在这份请愿书中,她们声称自己都曾堕胎,由此呼吁修改刑法典,请愿堕胎除罪化。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Simone Veil极力推动堕胎除罪化。
身为女性的Simone Veil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男性占比极高的国会提案。
“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会以愉悦心情去堕胎”“今天那些反对这项压迫性的法律修改的人,有多少想过要帮助那些处在悲惨境遇中的女性;除了判断(堕胎是)错的, 又有多少人向那些年轻的未婚妈妈表达过理解和道德上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她们最需要的。
”1974年12月20日国会最终通过了堕胎免罚的决议,1975年1月17日,法国政府颁布自愿终止怀孕法案,这标志着法国堕胎行为的合法化。
影片的时代背景则设置在仍未堕胎除罪化的60年代。
意外怀孕的女大学生Anne随着孕期的增长而不得不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变故和心理上的压力。
学业的岌岌可危以及性格的变化使Anne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生活的轨迹上逐渐脱轨,为了重回正轨她必须选择堕胎。
由于在当时堕胎依旧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Anne想要堕胎的诉求自然是得不到正视与帮助的。
可以分享口香糖的闺蜜为了怕被拉下水便划清了界限;平日里仗义的男同学则认为怀孕的Anne就不需要考虑避孕措施所以意图不轨;表面上给予了Anne希望的男医生则“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所以给了保胎的药物;导致自己怀孕的男友则心安理得认为这一切应该Anne自己一个人解决;情绪的暴怒非但没有被家人理解反而以一记耳光结束。
影片中Anne有尝试过自己动手解决,胆小的我屏住呼吸开启了倍速才看完。
或许这样的疼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那种绝望时想要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觉,那种在得知自己没有成功后的失落,在我心里留下来强烈的共鸣。
“女性题材很容易拍成恐怖片,那是血淋淋的恐怖,那是真实发生过的恐怖。
”最终Anne得到地下诊所的联系方式,她卖掉自己的物品,筹到了400法郎,在极限的第十二周做了第一次堕胎手术。
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那种一个果实在体内枯萎的感觉无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谨遵医嘱,Anne适应短暂的不适感,她在感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的预感。
她向老师坦言,自己感染上了“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
然而第一次手术并没有成功,她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
回到宿舍疼痛席卷,那个快要占据人生的不速之客终于离开。
镜头扫过,那是女性的疼痛,那是恐怖片无法达到的恐怖效果。
Anne是“幸运”的,她最终被判定自然流产,不用担负法律责任,依旧可以回归校园继续学习。
然而又有多少女性可以免于意外怀孕而导致的生活脱轨呢?
2022年1月28日,有一条微博上了热门。
“兔子的一生就只有一件事:忍住痛不要叫。
”是啊,现在想想,似乎从来没有听过兔子的叫声是如何,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折磨迫害,兔子依旧没有叫出声。
很像是大部分女性不是吗?
“忍一忍”“会过去”然而在漫长的忍耐后面对她们的依旧是生活的高难度模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些话可以放在这:“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希望社会对于女性能够宽容,希望女性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希望当下这些正发生的悲剧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去式。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都让步。
2022年2月14日新补充:以中国大陆为例:妇女有生育子女的权力,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影片中对于女性的压迫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现实中也如此。
我不认为女性在终止妊娠后还要接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事实上人流手术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已经经历过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女性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这句话请问男方,为什么不去做什么措施来避免呢?
为什么不主动承担责任呢?
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很轻松吧,反正上手术台的不是自己,遭受疼痛的也不是自己,怀孕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化的也不是自己。
男人也太轻松了吧,射出来后如果不想承担责任选择逃避就可以了,一听说女主没做成功脸色立马拉下来了。
另:我不认为女性有性需求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既然男的可以,那么女性也可以。
3星,影片反应了打胎问题,而并没有讨论对与错。
这点做的很好,人类情欲是自然天性本身没有错,养不起孩子就打掉貌似也没有错,医生觉得孩子是条生命就不能无情弄死也没错。
所以错的就是没做好自控和措施,这就揭示了片子里最精华的人设部分,女主表面清高但骨子里闷骚,黑发闺蜜保守温柔但实则叛逆, 金发闺蜜最为开放张扬但实则她是最保守乖巧的。
这三人出事的概率一目了然,设定很科学。
近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真的热度很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又或者是其他,讨论女性困境,女性现状,有关女性的一切真的很多。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是有点过于压抑,有些画面我是直接跳过,知道结局后才回来重新观看的。
电影海报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国电影。
讲述的是女主意外怀孕,但当时是法律是禁止堕胎的。
正如片中那位帮助女主的女性所说,这就像是在买“彩票”。
你如果足够幸运,就会被认为是自然流产。
但你要是遇到很坏的医生,他就会在病例上写堕胎。
之后你要是没死,就得去坐牢。
很让人窒息,女性的生育权居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意外还会让人进监狱。
承受身心上的痛苦的时候,社会与法律仍然要给你额外的痛苦。
超好看的一张剧照,片中女主有两次在这里跳舞,第一次是知道怀孕前,第二次是知道怀孕后,心境完全不一样电影从女主意外怀孕开始,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故事。
得知自己意外怀孕后,女主思考过后,决定堕胎。
她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表示不能帮助她,因为这是违法的。
她又去寻找其他医生,那名医生骗了她,说给她开了堕胎药,可是等了很久没效果之后才知道,那个医生开的是安胎药。
大学升学考试在即,他没有办法去留住这个孩子。
她的朋友们都因为成绩不好,在计划着考试之后重复着跟父母一样的生活。
而她不想这样。
回到家中,因为情绪不好跟母亲拌嘴,母亲冷漠地说道:我们可以只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吗?你知道吗,我今天只想在外面阳光里坐着,给我的腿美黑。
女主不能要孩子的原因,现在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孩子,只会成为人生的拖累,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她将自己怀孕并且想堕胎的事情告诉朋友,想要向她们寻求帮助,朋友不想因为她而做违法的事情,也远离了她。
孤立无援。
她选择自己动手。
这段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伤害了自己,也没达到预期的想法。
绝望,无助,不知所措。
她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并明确告诉他自己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让她不必担心。
与他见面时,他满心欢喜,想要带她去见他的朋友。
但是当她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十分惊讶。
他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女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也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们这件事情。
对比起来,他更在乎他的朋友。
女主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
与他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孩子越来越大,女主没有办法,尽管难以启齿,还是找了一个人际关系很广的男性朋友寻求帮助。
朋友说他没有想到她也是这样的人,对她的事情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想要与女主发生关系。
女主拒绝,拿起包包想要离开,但是朋友说:没关系的,有孩子之后不会再次怀孕。
当夜女主留宿朋友那里。
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镜头是否代表着女主抛弃了思想的禁锢,但我无法判断的是她是在追求自由,还是孤立无援下决定沉沦。
后面还有一次与电影开头拒绝了的消防员发生关系的镜头,裸露,但是又很压抑跟莫名的自由。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她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做过堕胎的女生,那个女生给了她电话号码,并告诉她这件之情可能的后果。
她去做了堕胎,第一次没有成功。
被告知第二次很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去做。
确实很危险,她在宿舍马桶里亲手剪掉脐带,(真的太窒息了!!!
)但是身体也渐渐失去意识。
她的朋友没有为她缄默,叫了医生。
女主朋友找来帮她的人
庆幸的是,医生在判定书上写的是自然流产。
生活仍然在继续,禁止流产的法律和私自堕胎的事情也正发生。
很压抑又很有意义的电影,作为一个女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当女主自行堕胎,剪脐带这些场景都让我觉得自己的腹部也在隐隐作痛,我看不太下去。
其实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生育权为什么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这些欲望大过羞耻而不小心孕育了这些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女性一人要为此承担后果。
我无意站在男女对立的观点中,只是生育权与女性生活的选择权都应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何法律手里。
最后,印象很深刻的女主形容怀孕这句话:一种只会攻击女人,把他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当下社会,每个女人面临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学习,成长,工作,结婚,怀孕,生子,照顾小孩。
仿佛一切都是女性的宿命。
片中主人公ann忍着巨痛必须要堕胎,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想要继续接受教育,读大学,过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会家庭孩子所捆绑。
她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决定了她坚定果敢的行动力。
非常佩服她。
如果这个电影放在国内播放,肯定要有许多女性又来批判女性真是不知羞耻,早知会怀孕,就不应该这么不要脸啊!
这就是来自女性的羞辱!
当下仍然有大量女生认为女生有性欲是荡妇行径!
从根上压抑女性想要性渴望性的需求!
最起码电影中主人公Ann非常诚实又清醒。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堕胎之前,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性体验。
女性有资格拥有合理的性需求。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女性想要堕胎,想要暂时不生育,不想要做一位母亲的权利。
应当被合理捍卫。
电影《正发生》。
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
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
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
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
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
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
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
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
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
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
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
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
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
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
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
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
”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
——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
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
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
“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
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
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
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
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在寒风骤起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越看越瑟瑟发抖……怀孕的焦虑、身体的痛苦、要挂科的不安、“权威”虚情假意的欺骗、闺蜜唯恐被牵连的划清界限、三次堪比恐怖片的堕胎过程,层层渐进,将恐怖的气氛推至高潮,其中每一个男人虚伪无情的面目都无比现实。
更恐怖的是,这是改编自自传体小说的情节,在堕胎犯法的那个年代,这是每一个想要堕胎的女人经历着的事情,甚至,这是当下女人们『正发生』的经历,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女主一样有『幸运』的结局,这就是最恐怖的地方。
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同样主题的电影,这是只有女人才能理解的痛,这是只有女人才会染上的『绝症』,将女人们的真实经历搬上银幕,就足以成为一部恐怖片。
而“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并不是错误,“冷漠比痛苦更恐怖”则该是箴言。
凭什么男人只需要寻欢作乐享受“性”,女人却需要承担这之后一切的风险?
如果政治合理化了“冷漠”,那么它就应该是被摒弃的。
女人应该拥有主宰自己子宫的自由,比起尚无意识的胚胎,活生生的女人才是更该关注的主体,而这个意识,在这个女性是二等公民的世界,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人应该呼吸”一样的认识呢?
(见《文艺报》)2021年9月,由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执导的《正发生》(L'événement,直译《事件》)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金狮奖是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狮奖自1949年设立以来,迄今为止共有6位女性导演的作品获奖。
奥黛丽·迪万生于1980年,是一名黎巴嫩裔法国作家和记者,除了创作小说外,她还参与电影剧本的撰写。
2019年,她转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你疯了》(Mais vous êtes fous)。
《正发生》是她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改编自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同名小说,原计划于2022年2月2日在法国院线上映,后提前至2021年11月24日。
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年轻女学生安妮怀孕后想要堕胎的心路历程和行为举动,将女主人公安妮的无助、痛苦、决绝等复杂情绪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4周”到“10周”,随着影片中的数字不断增加,观众也随之一起经历了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战斗”。
之所以影片中的堕胎行为会变得如此复杂,则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堕胎,《刑法》规定对实施或辅助堕胎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关押和罚款。
法国女性被迫前往国外堕胎,如果在国内堕胎则必须暗中进行。
1971年,包括西蒙娜·德·波伏娃和阿涅斯·瓦尔达等在内的343位女士联名签署了一份《343荡妇宣言》,通过承认自己的堕胎经历来抵抗法国当时禁止女性堕胎的法律。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向国会提出女性堕胎合法化法案。
在重重压力之下,1975年,法案得以通过,也被命名为《韦伊法》(loi Veil)。
自此,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的流产权利。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的《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并非虚构,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了自己在1960年代堕胎的经过。
作家曾于1974年在第一部小说《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里间接描绘过这段经历,但是没有详细展开,直到2000年,她出版了《事件》。
埃尔诺在访谈中表示,多年来,这段记忆一直如影随形,紧紧萦绕在她的心头。
在接受《人道报》的访谈中,安妮·埃尔提到当年自己加入了堕胎和避孕解放运动,但是她没有在《343荡妇宣言》上签字,是因为当时她嫁给了一位官员,公开宣布曾堕过胎就好像一颗炸弹。
安妮·埃尔诺也直言,堕胎的经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她的生活,以至于1964年1月20日至21日的夜晚对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纪念日般的存在。
无论是此前出版于1983年并荣获次年勒诺多文学奖的《位置》(La Place),还是出版于1987年的《一个女人》(Une femme)等作品,安妮·埃尔诺以其亲身经历为切入口,描摹当时的法国社会图景,她将自己的文字定义为“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的写作,因而评论界也将其作品视作一种“社会自传”。
在女性身份之外,安妮·埃尔诺更关注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事件》中,安妮必须要堕胎,是因为她要完成学业,只有这样才能逃离原生家庭和原生阶级。
她并非一个受害者。
相反她是一位斗士,一个未来的阶级叛逃者。
正是其作品中呈现的集体性和社会性,使得安妮·埃尔诺不仅在法国备受瞩目,也成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在《事件》一书的扉页,安妮·埃尔诺引用了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的话:“我有两个心愿:事件变成写作,写作成为事件。
”从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的《四月三周两天》,到伊丽莎·希特曼执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到奥黛丽·迪万执导的《正发生》,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演绎着相似的故事。
今天类似的情节仍然在上演:一些国家对于堕胎依然有着严格的规定限制,非法堕胎的女性和医生仍面临刑罚。
前不久,美国德克萨斯州关于堕胎的新法律生效,波兰一名孕妇因为堕胎限令未能及时终止妊娠而死亡。
小说里过去经历事件的“我”和现在正在写作的“我”相互交织,电影中的故事叙事也模糊了背景和时间,一切仿佛“正发生”……
全程怼女主拍 镜头和故事都比较单调 没啥兴趣。
不同于《四月三周两天》的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描边,而是将堕胎个体化成一个女性所遭受的精神与命运创伤,这或许也是导演性别不同所导致的对女性堕胎不同层面的刻画。相对于男性导演的宏大命题书写,女性导演更多是在描摹女性个体的内心与遭遇,似乎也算是在男性创作霸权之下的另一重书写。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宏大叙事的说辞的时候,是否能够真心的关注这普通渺小的个体所遭受的巨大动荡,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种女性个体所遭受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局面,堕胎权的争取是个人的,同样也是政治的,都是无可非议的。
全程都觉得 好疼……
看不下去
摄影机一刻不离地抓紧人物 在特写和跟拍中描摹出人物轮廓 不再对前因后果做出一些赘述 而是直奔主题地聚焦于事件的整个过程 甚至以固定机位下直观还原出的疼痛来反馈给观众 其实是蛮感性的女性视角 哪怕背景设置于压抑黑暗的年代 最后仍然落脚至文学去有力地给予希望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不好看,感觉不如拍成短片,手法技巧都显得十分稚嫩,像刚拍电影的初学者,无法与历来的金狮奖作品相媲美。也许是因为在我国不算违法,没有办法能感同身受去体验这种绝望感,而且从观感上来说实在是有点难受,很不舒服看着。另外针对整体法国电影来说,国家和个人特色都不够充分,题材的选择和困境的设置不够有深度,也不足以反思人类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当anne大出血被推着过走廊的时候,体会到她 «J'ai fait ça toute seule» 的无力感。看到melodie和lomane跑龙套惊到
全身不适
剧情单薄的真不如直接看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倒也不是说这剧情有什么问题,只是实在过于简单了些,简单到总时长甚至可以砍掉80分钟,这样我便可以正儿八经地好好睡上一觉,也没必要边看边打盹了。不过有一说一,女主是真白啊,身材貌似也还不错,看在敬业层面上的话,就加一颗星好了。
堕胎仍然违法的年代里一个女大学生的斗争。情绪的压抑紧张控制得非常好,那种压抑感真的能传递到整个放映厅。把正反打基本上换成要么是全景要么是聚焦一个人其他人是画外音,增强了镜头感染力。一部精准、动人、在当下十分必要的电影。 @2021-11-28 02:36:45
什么玩意儿
题材好,拍得差,拍得是个什么?连流水账都不算上,以正向时间为序,一个接一个的单调场景像是在逛片场;看完整部电影,愣是还不了解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女生,只是像个遥控人一样被导演操纵,很迷惑。所以明明是个很尖锐的、可以向时代发声问责的题材,拍出来就是像哆啦A梦中大雄的表情包语句一样——「你把大家叫出来就是为了这事啊」。不否认三大电影节的含金量,但是否认这部金狮子。
「2.5」受限制的景别和焦距使得围绕女主的叙事变得高效,但也极大程度切断了与周遭环境的联系,配角出场太过功能性,外部的表现不足导致女主内心情感私密且单向,与同题的电影比较会发现这部太倾向以堕胎的议题博取同情,女主处境总是相当无助,有一些自主的选择——文学写作、维持情爱关系……可并未解释原因。时代背景感几乎没有,不知是否因“正发生”而削弱,女性堕胎问题永远不会过时,但议题的当下不代表电影具有同样的力量。
不知道原著是怎样写的,仅看电影觉得太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了。
比起蒙吉的《四月三周二天》高下立见,差了好几个档次,社会性、时代感不足,剧情、调度、功力都比较一般,好在演员不错,演出了疼痛感。
【C】选择身体化与生动化来舍弃历史感未必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同题材作品不少的当下。即便没有那些“切肤之痛”,「女人韵事」也可以摄人心魄。
怎麼在哪兒都這麼難啊
一时非法堕胎,一时强制堕胎;一时超生违法,一时鼓励三胎。女人的子宫背负不起男性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请把仅有一次的人生和子宫的话语权留给女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