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将镜头聚焦于一对经历着丧偶式婚姻的夫妻之间的生活,引得人们关注丧偶式的婚姻家庭。
这对夫妻二人之间似乎仅仅只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以及两人共同的孩子能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还能让两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实则这对夫妻之间早就已经是形同陌路、同床异梦了。
夫妻之间充满着各种不信任,不信任对方是否有外遇等等。
这对曾经恩爱的老夫妻见了面就是不停地吵架,为了各种琐碎小事都能吵起来。
终于在一份亲子鉴定报告下使得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彻底崩塌。
不过影片结尾还是给了个相对开放的结局,没有彻底交代这对夫妻二人最终的结局。
但可以预见的是两人的命运都是极其悲催的。
片中郭晓冬和陶虹两位老戏骨把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形象演绎得极为出彩。
影片描述了一对儿夫妻的“七年之痒”,相对而言,更为紧张。
感情生活,事业家庭处处危机,步步惊心式的体验,随着导演营造的环境式表达缓缓揭开。
西南小城的闷热潮湿,人物额头与脖颈时刻都有的汗珠,透着人物内心的不安与焦躁。
生活化的情节直接了当,互相看对方手机,闻对方衣服的味道,甚至把妻子拖到荒郊野外去强暴以示主权,粗砺的风格间接把现代夫妻的不健康情感现状指向原始粗暴式的占有,如同禽兽。
陶虹与郭晓冬所饰演的妻子与丈夫都是现实中最常见的,女人有点儿姿色,跟小伙子玩儿暧昧,与丈夫疏远,婆媳关系紧张,还有点模糊不明的“过去”。
丈夫中年下岗,为生计发愁,窝囊没骨气,小心眼儿,没啥本事脾气还不小。
结局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妻子要离婚,夺门而去,丈夫尾随,黑幕升起。
或许在导演心中,家庭仍旧是最后的选择,中国女性本就有着太多的无奈。
觉得这个家庭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小男人&一个成熟女人的故事,结局就是女人终于选择重新开始新生活。
Oh Ye,为觉醒的中国女性鼓掌!!!
从开始这个小男人自己忘了母亲生日而责问妻子,到因为妻子过往的恋情而对妻子残忍发泄,最后甚至于听信流言带女儿去做亲子鉴定...(相对比妻子的行为是:再去看望有积怨的婆婆并安抚沟通,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业去向多年不联系的过去的恋人借钱,总是努力在女儿面前保持冷静)这样不成熟、不懂事、小心眼的中国式“小男人”不要才好,才有可能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记得以前电视上经常播放一句广告语:“明天的明天你还送我水晶之恋吗?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婚姻里的人也经常会问:明天他还会爱我吗?
电影《忘了去懂你》也同样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部电影是女作家权聆的第一部电影,因为贾樟柯的监制,这部电影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
本片和许多描述七年之痒婚姻的电影一样,讲述了底层小人物面临的赡养老人、男人下岗、妻子出轨等问题,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压抑而苍白的婚姻图景,这也是激情遭遇生活造成的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最大的敌人是生活。
影片开场就展现了一个已婚女人无聊的生活场景,陶虹饰演的陈雪松在自家开的小超市里无聊的打盹、看电视、以及和前来换零钱的小年轻打情骂俏……枯燥的婚姻生活让她无聊,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吗?
”她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电影中,她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猜忌与怀疑,郭晓冬饰演的丈夫蔡伟航不但不理解她,还怀疑她和初恋情人有染,同样,她也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
影片中,两人互看对方手机一段充分展示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
同时,这一段也展示了电影蒙太奇的力量,两人在偷偷翻看手机的同时,电影同期画外音是电视剧《潜伏》里的对白,暗示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像间谍一样。
他们已经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电影就是这样,它截取了生活中片段给人看,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故事中男女,看到的还有自己,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替电影中的夫妻惋惜:“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或者那样做就不会出这样的结果。
”但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永远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些,他们只看到“生活在别处”。
电影中,女人因为男人不挣钱,殊不知男人为了干一番事业喝到酩酊大醉;男人以为女人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而女人却偷偷给老人钱去买营养品;男人没钱投资,女人却冒着风险去找旧情人借钱。
他们都是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看对方,只看到了生活的一面,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对方对自己的付出。
这种理解的错位,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他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银幕面前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以前如何相爱,在生活的磨砺下,也经常“忘了去懂你”。
人问苏格拉底应不应该结婚,他答:两种结果都会懊悔的。
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里说的,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好的婚姻就是错上加错。
这才是婚姻的本质吧。
片尾,丈夫蔡伟航和妻子吵完架看两人婚礼的录像,录像中,两人笑容满面,幸福溢于言表,在司仪的口令下各种秀恩爱。
两下对比,生活带走了爱情,改变了两个人。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教父》第二部里,第一代教父维托年轻时在一个杂货铺打杂,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有一天,当地的黑帮老大奇奇帮其外甥介绍工作,结果杂货铺老板,也是维托的好友的父亲不得已,只能让这位外甥顶掉维托的工作,他眼含泪花地看着维托,可维托报以理解的微笑,什么都没说,且谢绝了老板送给他的一堆食材,当晚他回到家时,把一颗梨,从被包着的报纸中拿出来,偷偷地放到餐桌上,她的妻子从厨房做完饭出来,惊喜地看到这颗梨后,两个人相视一笑。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贫贱夫妻都是百事哀的,但好的感情就像UFO,有很多信徒,却未曾看见。
这是一个描写结婚7年的夫妻之间,因为缺乏沟通,渐行渐远的故事。
郭晓冬饰演的蔡伟航所在的木厂濒临倒闭,这是在当下企业现代化和规模化之后,地方小厂难以避免的命运。
于是蔡伟航失业,但他又想努力赚钱,而钱在一个中国普通家庭中的地位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影片多次出现了有关钱的画面。
在网络这个现代化产物的协助下,她与地产老板的过往恋情才浮出水面,而典型的中国小镇流言则将这个家庭的平静再度淹没,蔡伟航卑微的自尊,陈雪松强装的自信,都在瞬间崩塌。
所以才会有影片中两人在高楼旁的对骂,还有深夜在街道上的情绪宣泄。
而出租车司机吴彦君的存在,则以一个现代年轻人,带有希望的身份出现,他不断的刺探生活在平静死水中的陈雪松,甚至要带她离开,但陈雪松回赠给他的,却仅仅是最后的一吻。
很难说陈雪松没有对她动情,但家庭这个捆绑于婚姻中男女身上的枷锁,却让她无处可逃。
影片中这个家庭的悲情,实际上就是因为人物都生活在各自的时代中未能出走,继而忘了读懂对方。
陈雪松是属于未来的,而蔡伟航则过活在当下,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当感情中的两个人都不知道彼此要什么,那也就意味着分离。
开出租的小吴,对女主人公有意思,不断与其暧昧,当男主人公发现这对姐弟恋的关系,向他摊牌时,他却对他说:“你能不能别这么幼稚。
” 男主人公却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你说我幼稚!
” 其实成熟和年龄无关,而是心智。
两口子同床共枕7年有余,近3000天,居然还彼此翻看着对方的手机,成天和自己脑中幻想的假想敌作着斗争,看似幼稚,这种不安全感是源自心底的伤烙印进生命成了人格,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着自己无法言语的需求。
对自己受伤的照见,真是困难,因为向内看是痛,受伤的源头也是自己生命的源头至亲,那纠葛虽然是虚幻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真的可以让人的生命僵化停滞,踌躇不前,看不见自己对虚幻的执著,无法在安全地环境下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并释放压进心底的愤怒,生命无法升起对自己悲悯和对伤害的放下。
当我们但觉到受伤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切断和那些人的链结,但这样也同时切断了和自己以及整个宇宙的联结。
这种封闭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让自己去感受这个痛苦,但它却会以更为严重的方式去表达,成为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根源。
其实我们不懂什么是信任 当我们像只受伤的动物般躲进受伤的洞穴里时,我们也往往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样的负面思想和负面信念。
会开始习惯生活在不断的孤立中,生活在痛苦的循环里,期待别人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让自己感觉安全,让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再次从洞穴里出来。
这样期待的关系,就像要在一面镜子上立起来一个鸡蛋一样微妙……但是只要我们的期待落空,就像所有的期待都注定会导致失望一样,然后又会退回到自己的洞穴里,认定自己这种不信任的态度是有道理的。
这多么像自我预言的实现……结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制造出各种理由,不要和人有任何牵连,强化爱就等于痛就意味着伤害的信。
事实上,这种看待自己以及生命的态度只会创造出更多的苦涩,无法成长、明白什么是信任。
真实的信任和虚幻的信任,在于每个当下一念的澄明。
真实的信任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去发展的特质,当我们能够敞开心,面对生命,面对他人,最终也能面对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助。
我们之所以丧失信任,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曾学习过信任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信任他人,而是学习如何信任自己。
我们不曾学习过信任自己的直觉,信任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也不曾学习到信任自己拥有足够的辨认能力,知道自己在生命中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和欲望,知道自己在人际互动中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成熟的信任是一个人经历深度的内在自我探索历程之后的发现。
幻象的信任是建立在期待与信念上的信任,我们认定生命、神、或其他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所以,很自然的当那些期待落空时,我们的信任也不见了,然后所有的愤怒、怨恨与放弃感一一的出现。
意识,能帮助我们慢慢远离期待、负面的信念,把失望与挫折的情绪当成是一种机会,才得以在其中成长、成熟。
学习信任,是一生的课题。
蔡伟航在亲子鉴定的最后关头选择了相信,在妻子提出离婚的时候选择了挽留,而他那与现代都市挂钩的生意也许会更加红火,希望犹在。
永远记得纪伯伦的《先知》里警告世人的,论婚姻:“你俩要相互斟满各自酒杯,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
你俩要相互递送面包,但不要同食一片面包。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要心心相印,却不可相互拥有。
一起欢快的唱歌、跳舞,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
要相互搀扶着站起来,但不要紧紧相贴。
须知神殿的柱子也是分开站立着的。
就像橡树和松树也不在彼此阴影里生长。
”影片中,男女双方活得都很累,原因不单单是工作上的不顺或不变,更是情感上的沟通缺失。
人是有倾诉的需求的,影片中的两个人心中都压抑着情感,却没有一次吐露情绪的描写。
不去敞开自己沟通,别人就更无法理解你,这在心理学上叫“述情”,当然那些有抒情障碍的人真的是很难做到只会发火,你不表述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就无法理解你。
关系是双向的,往往有时候沟通成为了一个人的需要,面对的往往是没有回应的冷暴力和无视。
冷漠是亲密关系杀手,百试百灵,绝望都是积累了足够多的失望,有时候我们关闭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门。
雪松的前男友,后来成为了房地产商,变得巨有钱,而她生活中的老公却是一个已经倒闭的工厂木匠,没钱又自卑,也很敏感,女的不但没有觉察到这样的情感去呵护,反而在话语中不断奚落着自己的爱人,要知道最不能伤害的事男人的自尊,会让他痛很深形成心理创伤这种伤痛甚至伴随一生。
语言的暴力,舌头底下是可以压死人的。
当彼此开始不在乎对方的感受,不懂彼此的脆弱,忽视彼此的感受,无视彼此的需求,拒绝彼此的渴望,那么一段关系能剩下什么呢?
只有伤害……这世界上,没有比情能伤人更深的。
婚姻需要经营,每个人都要去学习如何经营,你不能靠换队友来改善状况,如果你不成长,不成长过去换任何人只是重复不幸福的轮回,卡在哪还是卡倒在哪然后又换新人继续轮回。
弗洛姆《爱的艺术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 这句话我是很认同的。
弗洛姆精神分析过程本质上是寻找真理、帮助患者获得爱的能力,或者找回丧失的爱的能力,目标还是偏向于个人成长。
但是总体而言,弗洛姆树立的爱的典型接近于菩萨,弗洛姆的爱是理想化的爱,这人世间多的是一路跌跌撞撞流着血前行流着泪离开的残缺人。
有多少人 人格完整?
有多少人人格功能好?
有多少人有爱和被爱的能力?
有多少人愿意在关系里拉住彼此的手共同成长?
《爱的艺术》这本书如此特别如一个美好的心灵伊甸园,同时又是那么不切实际,像空中楼阁,是一种理想中的爱。
所以相比我更推荐《爱的五种能力》这本书。
在现存社会下,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有爱的能力的人稀如熊猫。
这是时代创伤的爆发,80、90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种无论发生什么都没放开彼此的手,白头到老的“纠缠”或许就定格在了我们老家坟头和年久泛黄的柯达相纸里。
我们这一代人什么都不缺,却真的感受不到那种人心贴着人心把人当人的温暖了,充满各种诱惑的消费主义社会人心空了,只剩下装满欲望的躯壳。
这不是悲观,这是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下的一种时代命运……有心,能坚守初心的人在文艺情怀电影里,两具拥抱彼此冰冷躯壳的快餐情侣坐在电影院里去看荧幕里情比金坚的爱情片这是多么讽刺啊 ? 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活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那爱上的是谁呢?
是幻想中的人设?
还是眼前这个就是优缺点真真实实热乎的人???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指出爱上的是自己的想象,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人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 我确信的是,感情是要相互维系的,爱需要两个人,可悲又无奈的是,在一起需要两个人,分开只需要一个人决定……爱情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不忽视彼此,多关心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危机发生才去补救。
相信彼此,只要彼此坚定在一起的信心,一切风雨都会过去。
但,需要两个人,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到底能否真的互相抵达内心?
感情的瓦解其实有时候很简单,因为猜疑,因为零沟通,因为自以为是而渐行渐远。
信任感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检查和提防,是怀疑和争吵,感情自然就淡了。
从最初的甜蜜到分手,一步步滑坡,感情一次次被撕裂,击垮男女主这段感情的东西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钱和性,是自卑和多疑和生活的沉重压力。
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其实,爱的学习,是从期待幻灭之后才真正开始的。
爱很容易,持续的爱最难。
每一段关系都是一个课题,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都是一个祝福,即使这段关系看起来很是灰暗。
好爱的爱爱起来很自然,不好爱的还去爱才是真爱。
影片中的夫妻,就像两个未长大的小孩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彼此伤害又无法离开,就像一个“共生”的状态,心理上的连体婴儿。
也许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都没有学到,如何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可以与人保持情感的链接。
一方面拼命的依赖他人。
没有对方就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又尽情的伤害对方,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对方,进而伤害双方本已经十分脆弱的关系。
夫妻两人彼此伤害,又伤害自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别人,又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伤害自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如何跳出这痛苦的轮回?
没有标准答案……但通往成长的路上一定会找到答案。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M.Scott Peck《少有人走的路》在很多年里指引了我通往自我成长的方向。
丈夫需要一笔钱才能把公司开起来,妻子为此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借了一笔钱。
丈夫公司开张之际,他的姐姐不屑的评论说,还不是你老婆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才借回来的这笔钱,有什么好高兴的!
丈夫悻悻的与一老板去了洗浴室,被无意中发现的妻子冲到洗浴室,抓了个现形……妻子愤怒的找到暗恋自己的男司机,两人去开了房。
至此,夫妻间的矛盾已经升级到了极点,面临离婚的边缘,两人痛苦万分,不知道何去何从,影片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想象、无奈和心底悲凉……我们都不够勇敢,可怜的自尊心,可怜的不被满足的愿望,太害怕被拒绝感,被抛弃感,失落感,无力感,绝望感,空虚感。
学校里所有的课,只教会了我们文字,可从来有没有一堂课教你如何好好说话,如何亲密,如何给予爱,如何表达爱,如何接受爱……而这些人生课题的成长代价是以牺牲伴侣或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尸横遍野。
懂,比爱更难写给所有跌跌撞撞一路到今天的人:“我把我有的给你,并不懂得你要什么,我拼尽全力为你,而你却说,你不爱我;我想给你你需要的,可是你也没有说清楚你要什么,你说我总是错过,各自失落;我们说着同一种词言,却无法识别对方心底的呼喊,对视如此简单,看见却如此困难。
”爱,只是一个当下。
后来我们用语言去陈述它,我们再去追寻的不过是回忆和对回忆的命名。
了解一个人并不算什么,今天他喜欢芝麻,明天他喜欢西瓜,变是常态。
成长的路上总是尸横遍野,无奈。
這種贴近生活的,講述小人物的片子一直是喜歡的,也多多少少能找到共鳴,看到很多同身邊人現狀類似的地方。
相似的窘迫,相似的壓抑,相似的漩渦。
自己內心也一直特別希望,希望這類問題,以後不僅可以被指出,更能給予解答。
比如說如片中這對夫妻,要更加學習去溝通,去表達。
愛情婚姻的折衷親密關係地每個人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所以也更需要每個人去努力經營,悉心呵護。
否則在人與人自身的差異,與外在環境的複雜作用下,常常會有悲劇生髮。
和朋友聊天交流起來,發現我們這一代孩子的父母親們常有這種問題,對與我們父母那一代的人,普遍的精神教育與相處學問極其缺失,因為無暇顧及。
所以看起來他們很像是時代的受害者,在這個方面。
到我們這一代人,是開始有這種看到問題的意識,但還沒能夠有被普及的解決之法。
真的非常希望這類情況可以被改善。
對於我們,目前至少有一些這類的書籍,培訓,講座,可以幫助我們。
愛與相處,是需要學習和操練,為止附上百分百努力的。
祝願。
這類悲劇,不再有。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段的感情败落的那天,参加社团的活动,一个人坐在了前排,明明应该是悲伤地想哭的时候,却偏偏若无其事的把自己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不给自己失态流泪的机会。
那个时候,讲台上有个姑娘诗朗诵,是余秋雨的你不懂我, 我不怪你。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就这样一直记到了现在。
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却连彼此的心都不在乎,又算是什么最亲近的人。
我宁愿不要离你这么近,好像近所以才失去倾听你的机会。
所以分手。
也许分开才会让你也想念我们交心的那些瞬间吧,可是好像没有。。。
记得以前的一天,你说,过去了的就是过去了。
过了很久的一天,你说,说我好像一直念念不忘。
又过了很久的一天,我才知道自己念念不忘的不是没有在一起。
你看,我好像也不懂我自己,又怎么让你懂我。
如果时间重回到那天,我会笑着告诉你:我们做朋友吧,可以谈心不谈感情。
不是不稀罕朝夕相处,只是宁愿你懂我。
雪松,人如其名。
她讲,她的名字很有意境啊,因为生在东北 的大雪天,所以身为军人的父亲为她取名:雪松。
真的,这样的名字更像是男孩子的名字,女孩叫这名给人一种很刚强的感觉。
1.电影描述的大环境是处于这个社会偏底层的人群,人的精力主要用于生计,工作,忙碌。
所有的心思似乎都是焦躁与束缚的。
雪松羡慕有知识的中年夫妻,说他们的生活就是不一样,好有情调哦。
这倒出了她对浪漫生活的向往,可是她有她既定的责任和生活模式了,生活所迫让她没有条件去追求精神向往,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
2.其实,我不认为生活总是无力改变,一个家的温暖氛围是所有人来一起营造的,当有消极与破坏性语言时,我们需要的是沟通,一个家庭里的人物关系只剩下互相拆台,而没有齐心努力的劲头的话,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国固化家和万事兴,真的是一个家庭最根本要素。
我们遇事需要多沟通,包括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互相尊重与关爱,不论是上一代与下一代长辈晚辈之间,还有同辈之间。
我想我们的聪明应该用在对待事情的时候,而不是对待人的时候。
影片中,雪松虽然与婆婆有芥蒂,但是她还是会感动于婆婆与女儿的小温情,亲情是最难割舍的情感,不是说不见就可以消除,血缘关系是最深的牵挂。
雪松给婆婆送钱,虽然仍然倔强得不愿从语言中流露任何切心的关心,我想中国人的交流为什么总要这么膈应呢,亲密的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爱是需要表达的,如果你永远只是做却从来不表达,那么对方对你的爱的感知力真的不那么多,人们都喜欢听让自己开心的语言,3.这个电影给了我们一个隐忍却坚强的女性角色,以及一个懦弱无能力的丈夫角色。
两个人都主要是猜忌对方的忠诚,却从来不去想改变自己让夫妻关系更和谐,让家庭生活质量更高,知识疲惫疲惫,总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有好的改变,却不愿做些具体行动,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性,那就是习惯和惰性。
好的习惯让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坏习惯和惰性只会让生活更糟。
所以,人们日常的休闲很重要,我们需要时间去思考去休息停下来感受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慢节奏柔软下来,这样我们感知幸福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会更强,所谓一张一弛。
《忘了去懂你》是导演权聆的银幕处女作。
陈雪松是现代典型的中年女性的代表,总觉得在她身上少了些什么,因为悲哀而迷失了自我。
和蔡伟航的婚姻一直在冷战和热战中盘旋。
当他们的爱情灼热散去,同时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却让时间消磨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磨平他们的棱角。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可丈夫瞒着妻子借钱给朋友,妻子埋怨丈夫没情调,生活的磕绊中,丈夫怀疑妻子与人偷情,又怀疑和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勾勾搭搭有了心爱……彼此的猜疑代替了所谓的沟通。
就这样彼此失去了所谓的信任,这一切的在乎又何尝不是因爱而生,就在积累所有的矛盾到了尽头时,他们的婚姻也貌似到了终点。
其实他们是彼此爱着对方的,就算最后到达的地方,没有任何人能分担,谁能永远独自去闯荡,就算将灵魂筑成围墙,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何不就勇敢走到边疆,何不彼此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爱情里没有谁是自作多情,说出来才是最真的美丽。
彼此两个有多不一样,任性倔强都能原谅,不完美又怎样,痛过疯过 ,再不问然后呢爱情不怕失望 只怕你我少了一份健忘,忘了懂我。
爱情到了半路,不必不孤独。
哪怕遗憾 是一辈子必经的流浪,心还是会发烫。
人生半路, 谁先离场。
从不奢望 幸福能无限延长如果还能 在无怨无悔去爱一场我不留恋 错过的每一个天堂忘了去懂你爱情半路 我不孤独抚平旧创 背起了新的行囊重复回忆 能洗掉生命中的狂妄不对自己说谎人生半路 我不离场尽管命运 总是比爱还嚣张我会守着 一寸一寸握着你的力量等在未来 藏一段最美的时光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诠释着部电影史再完美不过的。
内容来自 大众影评网
电影可以是讲故事的,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世界,不管是所处的现实世界,还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每个“世界”中又不一样的故事。
导演权聆以当代城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七年之痒”的悲欢离合。
共同的世界——正在现代化的白沙城故事发生的地点,直辖市重庆的下属县城——白沙,和所有已经现代化城市发展轨迹一样,白沙城正在经历现代化。
重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出租车司机来往重庆,白沙城的知识分子要去解放碑旅游,蔡木匠要去重庆找出路、消遣娱乐;重庆成为了白沙的标杆,白沙是重庆的过去。
白沙,现在正在大兴土木,投资商人杨九城的楼盘正在兴建,网吧与茶楼土洋结合,家具厂公有制要变成私人承包,一切的一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雪松的世界——超市陈雪松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姑娘,初恋情人是已经在白沙变成大老板的杨九城,但是他和杨九城的关系也一直是白沙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现在的丈夫蔡伟航而言,也曾经为她和杨九城的关系大打出手,甚至要对女儿验明真身。
至于陈雪松而言,她的世界是要不断更新的,而超市则是通往新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超市的名字叫做“美好超市”,但是从故事的角度丝毫没有发现一丝美好的意思。
超市的地理位置,在摄影师的手中,两次定位主镜头表现得很清晰,大门正对镜头,两侧纵深到画面外。
正如陈雪松我所关注的永远是新的东西,在超市里面听的是电视新闻,每次出租车老吴来换零钱,也是问“有没有新闻”,等到知识分子要去重庆旅游,她的手中拿着的也是新闻报纸,包括把超市里面的过期的面包和牛奶给蔡伟航,趁着丈夫不在和司机老吴调个情。
对她而言,“新”才是她的世界。
蔡伟航的世界——家具厂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是“潜伏”的,他既知道妻子与杨九城的关系,也知道妻子与老吴的暧昧,夫妻两个人在晚上互相检查手机,晚上睡觉中间始终隔着孩子,这样的无性婚姻也许让蔡伟航压抑了很久,所以才有了山上野合施暴的一幕。
蔡伟航性格木讷、老老实实,手艺应该不错,做人也忠厚,但是骨子里面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自卑,既无法协调婆媳关系,也不能捍卫自己丈夫的地位。
一开始的他,服装上还是宽松的衣服,后来就和他的家具厂一样,先是大门锁着,接着封条封着,空间闭塞,到了后来要找老吴摊牌的时候,已经是条纹衬衣裹缚在身上,最后一种无力的抽打自己。
他的世界是家具厂,就好比他的合伙人说的一样,换了牌子就不一样。
他和他的世界就是陈旧的事物不得不接收新事物的挑战,而他的拼命挣扎却是无能无力。
老吴的世界——自由的出租车老吴是个很有趣的人,暗恋雪松,为她纹身,甚至要和他私奔。
朝气、蓬勃,很让雪松喜欢,但是雪松最后谁都没有选择,说明他和雪松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
他们原本还可以在超市里面调情,超市里面第一次出现他们两个,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第二次就变成了两个人都坐着,到了他们来到废墟的时候,老吴成为了舞台的中心,而雪松则与他的位置进行了对调,从一开始的暧昧,变成了正大光明的喜欢。
老吴是一个自由的、流动的人,他给雪松永远带来的是新的东西。
小人物的世界不仅仅是白沙,因为白沙会变成重庆,所以小人物也会变化。
杨九城从大老板变成阶下囚,蔡伟航从蔡木匠变成了蔡老板,出租车老吴到底会不会变不知道。
陈雪松求新,但是她也在变,奶奶从一开始不喜欢孙女,到最后对孙女的态度也在变化。
人在变,世界也在变,所以我们渐渐忘记了去懂“你”,所以越来越陌生,我们会对我们消失的城镇陌生,我们也会对已经变化的白沙陌生。
白沙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小人物是我们自己的缩影。
情节生硬,对白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不适合当导演。
普通夫妻七年之庠的故事,剧情,台词,摄影,配乐均无亮点。唯有郭晓冬陶虹的表演十分努力,却不仅不能拯救影片,更显剧本之烂。与题材类似的《万箭穿心》差距巨大。
为啥高清电影频道播什么电影都感觉像电视剧呢。。。
很好看啊~王紫逸很帅呀~
感觉只是将人物禁锢在了第六代风格的市井小民生活中,老派且保守
开头吓一跳想怎么又是打拐,结尾不好,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太阳自上而下,在最底层的呀,窝囊,戾气,无处发泄
真实的婚姻危机,真实的七年之痒,相互信任是婚姻存续下去的基本条件
可惜了结尾,本意做一个open ending,但处理得唐突而鲁莽。
2+ 套路伦理剧。故事略雷,非粑耳朵男主窝囊直男癌,万人迷忽而书卷忽而市井女主设定模糊。台词方言欠火候,陶虹表演痕迹重,片名毒鸡汤。重庆美术可。中年婚姻摇摆态唯一价值。结尾紧得好。“你找谁啊?我是她爱人。出去!”
难得的真实,不做作的国产电影。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每一次你以为要来的高潮却总是因为某份懦弱而继续委屈,是生活
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 电影想要去表现的主题就是夫妻之间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 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宣言 没有浪漫的山盟海誓 依存的是人性之间再也普通不过的爱情 影片对于人物感情世界的刻画惟妙惟肖 一切故事发展内心世界的变化都在事物本身的发展为前提 同时也告诫我们应该珍惜爱情 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
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屁孩嚷嚷着找泪点,就这帮把脚放椅背上、满嘴跑火车的熊孩子,除非扇几个嘴巴子,否则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泪点! 贾樟柯出品、监制
经过乏力苍白的生活,就知道为何别人站在破旧的台子上唱歌,她会哭。这并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那些繁琐让日子失去美好的样子。一点点儿小快乐是如此难得。
導演,懂不起你。
太太太普通,也就无聊才会边听边玩,色调倒是蛮喜欢。
小陶虹演得太好了
+,在满足于完成叙事的作品之中,已经很好。
婚姻真的是门学问,需要围城里的人们用一生去学习。善待自己,也善待身边人,多些宽容、理解还有爱。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希望自己能不断强大,等有一天进入婚姻,成为一个合格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