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侯孝贤的文字已然充栋,便是没有新作推出,隔些时日总有人发乎于情,蹈乎于笔,略带虔诚的供些辞气。
而侯孝贤的魔力就能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吉卜赛人手里的磁石,“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百年孤独》)。
而侯孝贤帮我们找回的约莫就是某种过往或是当下的时光,而这部《咖啡时光》亦是如此,只是有了味觉的概念。
但凡好东西是要用等的,大抵这样的方式本身就已经是领受。
《咖啡时光》没有想象中的长远,也不显山露水,松竹映画把导筒交到侯孝贤手里,定是想为小津安二郎找一个肯态贴心的,为他的百年诞辰洒一杯清酒。
所以侯孝贤还是领会了的,虽有貌合神离,然总一五一十的在镜头上趔趄摆布开了,一百多分钟下来,侯孝贤还是侯孝贤,小津依然是小津。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片子叫《Tokyo-Ga》,一般都将之迻译为《寻找小津》,似有一厢情愿。
文氏实际上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观察当时的东京,将影像问题连同现代城市的生活模式一并思考。
《Tokyo-Ga》向小津致敬不假,事实上却更重於揭示父辈代的电影观濒临消殆,藉影像的“失真”切入现代的影像危机。
而2005年的侯孝贤恰要表现此种危机,将之看成是跳脱小津的时机也未尝不可。
作为十个巴黎方可相抵的现代东京,一个今时日本社会的极景体,传统岌岌垮坠。
小津在《东京物语》获得《电影旬报》十大佳片第二名后说:“我试图通过孩子的变化,来描绘日本家庭制度的崩溃”。
《咖啡时光》里少女阳子,新一代的日本人,已然不再囿于半个世纪前尚且牢固的秩序之缚,向往更为年轻、更为自由、更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少女阳子的职业是自由撰稿,她一个人离开家庭在东京栖居,怀孕且不曾动念婚嫁,她选择将孩子诞下,做一个独立的未婚母亲,而她的父母在得知此事后更多也只能是抱以沉默……在阳子身上,侯孝贤为我们悄悄洇开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社会与家庭、千头万绪的不变与改变。
现时代东京的生活状态,更多时候是电车里一场小睡,榻榻米上叉手叉脚的无心无思,半夜醒来厨房里的一顿宵夜或者林林总总的咖啡馆(食肆)里静静独坐的时光——芜杂、喧嚣、忙碌的表象下,静默依然,且多了一分孤独况味。
即便偶有街景和大范围的取景,画面依旧拥挤而局促。
人与人恭敬谦和,邻里间躬亲有加,在在重复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打扰了、抱歉……”之类的客俗礼让。
此等细碎而井然的言语漂浮于促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而这两者的叠加,看来便是作为繁华大都市的东京,和我们所熟知的侯孝贤电影里的台湾乡村大相其异。
《咖啡时光》中的人物大都是有过故事的,带“故事”上的场。
侯孝贤却通通剪去。
这是他向小津学得来的匠气,可侯孝贤毕竟不能是小津,他没有宝相庄严,只是凌乱气韵。
他亦回不到《东京物语》或是《晚秋》的景幕当中,而侯孝贤找到了东京密网轇轕的城市列车图景,寻着了都市自由的落脚点——咖啡馆,亦是新一代崇尚自由的年轻人于审美扩张时代的寄生和团缩。
所以淡定的生活未为了然,“更大的破坏要来”(张爱玲语),咖啡毕竟是带味的,苦可以是美,像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所写的:“使我变苦,把我数进扁桃。
”(《数数扁桃》)
我尤其喜欢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从交错的铁轨下似乎发现了时光的交汇。
我想将本文叫做“又一次与时光擦身而过的《咖啡时光》”,看到结为似乎更肯定了这种定位,但后来终究还是改变了初衷。
在思索中抹出一个“印象”的大俗语,可能是想起了莫奈那幅画,和结尾那张图又是那么的神似。
看《咖啡时光》是在体味安静,没有让人痛心疾首,也没有让人热泪盈眶,没有让我发呆,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
这些似乎都很平淡,就像喝惯苦咖啡的人去品茶,嘴中的厚味早已掩盖了茶香,但过后却对喝茶的滋味念念不忘。
我已经习惯了用味道、滋味之类的词汇去描述电影的好坏,俨然成为一个品茶的伪行家,然而每次品咂过后都有些若有所失,迷惘得像被拉进襁褓的无知者;可是,这次却被候孝贤的眼睛牵引着,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感到语塞的同时内心却无比的满足。
其实,电影很简单,无非就是讲述了一个名叫阳子的日本女孩,未婚先孕后与朋友、父母发生的一些零散的小事。
类似于小品,没有波澜也不需要有波澜。
你陪着她穿梭在街道、电车、书店还有客厅当中,像影子,徘徊、游荡、散步、驻足;你迈着步子,无忧无虑地,让人无法去摆脱那种慵懒、随意的步调。
它不是一个城市的边缘景象,却是一个城市不一样的味道,与斯嘉丽在《迷失东京》中进入日本小庙一样有的安静的味道。
然而,孝贤影像的张力却在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了。
自《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以来的情绪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无法知道阳子为什么那么迷恋台湾的音乐家江文,也无法理解她追寻的那个咖啡馆是出于追忆某种记忆还是出于兴趣所致?
而这些疑惑都似乎存在于这伤感而暧昧的语气中,文人的思索让我似乎夹杂在古老与现代两种语境下,在疾驶的电车中,在人群穿梭的匆匆中驻足脚步回望一种宁静。
而这种宁静本身并不宁静,就像影片结尾中没有休止的电车驶过铁道的隆隆声一样,你的心无旁骛永远与疾驶的电车是突兀的。
影片中父亲对怀孕的欲言又止,阳子对家庭关系的淡漠似乎是导演的轻描淡写,却倾注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焦虑,那是新与久冲突下的惶惶不安。
这种焦虑与不安在母亲和阳子去邻居家借酒与酒具中有更有明显的描述,母亲一再所说的“难为情”、“不好意思”都在寓言两代人在未婚先孕问题上的冲突,她们在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等等的隔阂被另一种情景下的语义表述出来了,这更显现出侯孝贤对影片气息的控制,他既不愿意过于淡化这种冲突也不愿意任之自由。
孝贤影像中的阳子是东京街头最安静的行人,试图摆脱人流之中的喧嚣,却又加入这喧嚣的人群之中。
影片中她所寻求的咖啡屋被眼前的高楼取而代之,Maurice Sendak的童话绘本被阳子内心的恐惧吞噬,她的梦魇就是在对过去的追忆当中的无力与无助。
也许,这种无力正是孝贤眼中的东京印象:小津影像下的东京已经不再存在,家庭事件的琐碎已经被摩登时代的浮躁所代替。
然而,虽然小津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艺术不会随因此而消失,追寻小津足迹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思绪影响着我们的执著。
时过境迁,《东京物语》仍在继续,结尾的歌词真好,“其实没有什么好事也无妨/虽然会比较好/……/我和你之间只是蓝蓝的/怎么不想起是谁摇摇得/为了高兴与悲伤表里一致/这缺点什么/我思量/在归路。
”
第一遍看,睡着了;第二遍看,感动了。
淘到了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没有任何的目的,对于候孝贤的片子,我是遇到便买。
我觉得他的电影符合我的欣赏节奏,是那种没有任何压力的,彻底的放松。
影片进行的节奏完全符合一个人闲适时候的呼吸,不管剧情多么紧张、多么压抑、多么阳光、多么励志,让你丝毫感觉不出来任何的波动,你只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均匀的呼吸。
好多朋友说看候孝贤的片子很痛苦,往往是开了头便不能继续看完,我却能很顺畅地看完,记得看完“风柜来的人”,我就像听一个老朋友讲完了故事,突然的释然,居然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拂面的风,舒服至极,我承认在电影的进行中的确偶尔感到压抑,感到一种严重压抑下的冲动,尤其是一些长镜头抑或是几乎静止的画面,那一时刻你便感觉身处电影其中,心理变化的细微之处都被无限放大暴露了出来。
昨天凌晨看“咖啡时光”的时候睡着了,第一次,看候孝贤的片子睡着了。
转天和电影迷的同事抱怨剧情的模糊,丝毫没有任何的剧情可言,像是一个高考语文120分的学生评价小学1年级作文一样,睡着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这点,我实在不能在分秒进行的剧情中找到脉络,或者说“咖啡时光”的电影的节奏与我的睡眠呼吸节律惊人的巧合,我是被迫睡着的,其实我知道,忙碌了整整一天之后,精力有限的我在凌晨1点开始看碟,睡着的情形是难免的。
在MSN上看到Ray,我说昨天看了“咖啡时光”,睡着了,他问我什么时候看的,我回答说凌晨1点,Ray顿时就笑了,说:你怎么能那个时间看这个电影呢?
肯定要睡着的,应该在一个有些阴雨的白天,看,这样既不会睡着,也会驱散阴霾的心情。
晚上回来,上网看了一些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果然,哈,果然,很多人看第一遍的时候,感受和我一样,当然人家睡着没有睡着就不知道了。
仔细的读了一些,然后很认真的重新看了一遍,顿时感动了,觉得真的体会到了电影里要表现的一些东西。
唉……在欣赏文艺电影的路上,还是需要别人带我啊,否则我可能就这样沉沦在商业大片的俗套中,不能自拔。
突然想给小革命打个电话,询问她一些关于这个电影或者导演候孝贤的看法,但是突然脑海中闪现了她关于电影“盲井”的评论——那一篇让标准成年男子看了都脸红红到后脚跟惊讶得顿时抽烟关机盲目不理智发誓他不认识小革命——我还是把拿在手中的手机扔到了一边,我觉得丫文艺,很文艺,我也不知道这个“文艺”对于她来说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我觉得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是我的语言词库中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小革命,只能冠以她“文艺”二字。
“咖啡时光”充斥着对于人物细微之处的刻画。
有个镜头深深触动了我,以至于这个场景过后,我不能集中在电影上,总是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我,我试图回到电影的观赏中,但是直到我第七次用后退键重复这个场景之后,我才能继续浏览下去——场景的够成总是那样的简单,怀孕的她告诉了母亲,母亲肯定也告诉了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们的家庭中常见。
生下孩子,不结婚,面对这个现实,母亲东一句西一句的话语表露了不安的情绪,身为继母,却一改我们心中狠毒的印象,如此的继母感觉,真的让人温暖,而父亲的沉默,沉默,沉默,让我的心狠狠地被震了一下。
三个人的场景,女儿是独立的坚强的,她用她以往的无忧表现了对于自己的决定的坚持,母亲的爱,准确的说是继母的爱,是那种丝丝入微的,与女儿直接的毫无遮拦的情感交流,父亲的爱,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在长久的沉默中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人心。
有段时间,甚至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之间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当然,我没有怀孕,而且事后看来,没有对错的问题,即便是那个女孩,我认为也不能用对错来判断。
如果非要论出对与错,那就是我错了,我对于父母的一种错,如今已化成深深的愧疚,是那种今生无论怎么努力弥补也不能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愧疚,我只有更好地去爱我的父亲母亲,用我能给予的全部,去爱。
网上搜到一些评论,我的语言贫乏,而且只会瞎联系到自己的事情,看看别人的评论吧——《咖啡时光》: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记得当年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推出时,有篇影评说他“把情节拍瘦了,却也同时达到写实主义的巅峰”;相较之下,他的新作《咖啡时光》在把情节拍瘦这档事上,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咖啡时光》没有什么清楚的剧情可言,勉强说来,就是专研留日作曲家江文也的女主角一青窈,从台湾回到日本,做了个关于婴儿的梦,带出与他关系暧昧朦胧的旧书店老板浅野忠信,以及他怀了台湾男友的孩子但并不想结婚的决定,让她的父母十分担心。
只见一青窈总是在坐电车、喝咖啡、找资料,但也从繁琐而看似无意义的事件中,逐步累积出侯孝贤对人际的观察,以及生命的态度。
众所皆知侯导这部作品是应日本松竹公司邀请,为纪念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诞而拍。
有趣的是侯孝贤对小津的致意,并非简单模仿他的低角度摄影、相似形配置、形式化的演员指导等固定手法,而更像是种心灵的际会与想象。
于是我们看到一青窈的父亲担心未婚怀孕的女儿却又不发一语、只顾低头喝闷酒的形象,是既小津“含蓄”又侯孝贤“粗犷”的。
然而小津毕竟已经过世四十年,因此一青窈不可能还像原节子一样“她是小津电影里的理想女性典型”,看似柔顺,却另有一股自信与独立。
而她和浅野忠信“淡”到不能再淡的感情描述与不说断的可能未来,也透过两人分乘的列车交会而过、但彼此却浑然不知“这么远又那么近”,或是最后两人并肩站着看一列列火车宛如奇观的交会、分开、继续前进,摇荡在亲密与疏离间,引人遐思。
而侯孝贤电影一贯对旧世界的缅怀,依然透过一青窈对江文也生平的追索,以及浅野忠信的旧书店老板身份,甚至一青窈母女跟隔壁邻居借酱油这种举动里,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相较于沉默不语的父亲,处处流露关心与着急的母亲,其实是一青窈的继母,然而当我们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既暴露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刻板印象(继母就该刻薄、冷漠吗?
),也反映出侯孝贤、小津对人一贯的宽大。
一定会有许多人在看完《咖啡时光》后有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也不时带着疑窦,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并不喜欢,然而几经回味,竟然难忘片中好些吉光片羽、场景人事,有如初尝咖啡经验,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松竹映画找来了侯孝贤先生执导这部《咖啡时光》,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侯孝贤的作品在某些方面非常神似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那些固定的长镜头,还有对生活的体味,人文的细腻咀嚼。
由此联想侯孝贤的电影创作必定受到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影响,事实上侯孝贤曾说过他早先并不知道小津安二郎,在《童年往事》拍完之后才开始接触小津的电影。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时间和空间并不能意味着什么,在文化艺术上人们有时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认知。
《咖啡时光》却是侯孝贤第一次离开台湾,拍一个不同文化国度的电影,这未尝不是侯孝贤的一次尝试。
其实拍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对于所有导演而言均是如此。
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离不开自身成长的文革时代和北京环境,王家卫的电影基本上离不开香港和上海,从《花样年华》、《2046》、《爱神》中我们便体会得到,侯孝贤也是一样,他的电影同样植根于台湾。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特例,同样来自台湾的李安就是华人导演中的异类,他对于西方东方两种不同文化同样驾驭得炉火纯青,也是我最钦佩李安的地方,不过李安有在纽约学电影的过程,这也是他能如此中西贯通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拍一种文化的电影必定要以这种文化的积累为基础,象侯孝贤所有的电影都蕴含着台湾的本土文化。
有些人会说侯孝贤的作品总是一个模样,用长镜头来说话,和小津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
事实上侯孝贤一直都在寻求变化,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百变不离其宗。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侯孝贤的所有电影,自然会明白这实际上是一个慢慢的变化过程。
侯孝贤初期的作品来自他最切身的感受,就是那些台湾乡土电影,象《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等。
而到了某一阶段他曾围绕影响台湾历史的“二二八”事件拍了《好男好女》、《悲情城市》等,这就是一种改变,侯孝贤已不仅仅围绕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作小文章,跳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中,也的确成为他电影事业新的高峰。
后来的《海上花》与《千禧曼波》都是他作的不同尝试,一个古典题材,一个年轻人题材。
而《咖啡时光》作为侯孝贤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他追求变化的态度。
影片《咖啡时光》并没有一个情节化的东西,全片素雅恬静,弥漫淡淡的生活气息。
其实就这点来讲好象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又不太一样,小津的电影虽然很写实但却还是讲究一个完整的故事,侯孝贤的这部《咖啡时光》则更象是从我们生活中截取的一段,无头无尾。
整部影片都是女主人公阳子从台湾回到日本,然后坐电车从这里到那里,和父母见面淡未婚先孕的事,寻找作曲家江文也的资料,和书店老板肇之间暧昧的关系。
互不相关的事件在她的生活中穿插着,带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态度和日本社会的状态。
小津电影作品中的东京是过去时的,而侯孝贤的电影展现出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东京。
影片全面描绘出如今日本社会中传统与新思想的碰撞,不同时代成长形成的代沟。
新一代日本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独立坚强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各种拘束,主人公阳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可侯孝贤一方面抓住了日本社会时代的新气息,另一方面也将镜头对准那些往日的痕迹,象小津一样迷恋生活中那些昔日时光,影片《咖啡时光》中的日本是处于变与不变之中的。
为了象小津那样真实地呈现出日本人身处的日本,侯孝贤采用了一些打游击式的拍摄方法,也可以说是偷拍,这倒是张艺谋以前常玩的手法。
影片出来后的效果也让日本人感到很震惊,一个台湾导演给了一个如此强烈的真实感。
就个人感觉而言,《咖啡时光》的映象风格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就是拍《无人知晓》而让十四岁的柳乐优弥拿下戛纳影帝的那位。
我看过是枝裕和关于邪教毒气事件的电影《这么远,那么近》,而影片中展现的现实手法酷似《咖啡时光》,没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很散乱,相互交错穿插,充满人文关怀。
这几乎有点象前面提到的人们在艺术领域共同的认知。
我个人感觉象《咖啡时光》这样的电影,单是看影片本身,其实并不能很轻易地读懂。
导演事实上在每部电影前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人物角色的背景设计,我以前提到过迈克儿曼在《借刀杀人》中对杰森这个人物的背景故事作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在电影中根本看不到,最多只能在只言片语中了解些许。
这其实是一部影片张力的所在,即使成功的商业电影也需要这样看不到的努力。
而《咖啡时光》这样缺少情节的电影,则更需要这样的工作来使人物丰满些。
主人公阳子被设计的背景是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公干,而母亲与她两个人一起生活,后来母亲信教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娶了继母。
这些背景信息在影片中并没有完全透露出来,但是这些信息对于阳子这个人物的生活态度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作用事实是无形的。
阳子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怀孕后选择孩子却不要婚姻,她的父母对这件事情表现出的不同态度都是以这个背景设计为依托的。
对女儿关心却又总是沉默的父亲,继母心中暗自着急却又不便表现出来的关心,在这里都显示出隐藏中的张力。
很多象影片中出现的手绘本,以及浅野忠信亲手画的电车与婴儿图都与那个背景设计有关系。
与小津对城市的感觉相同的是,侯孝贤镜头下的日本东京并不是通常影片下的现代化都市,他和小津一样着力于逮捉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气息,狭小的书店,温馨的咖啡馆,不停行驶中的电车。
其实在那些街头巷弄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似曾相似的感受,没有坚硬突兀的庞然高楼和那些飞速的节奏,我们没有那种在摩登城市中易产生的过客似的疏离与孤独感。
这种对生活的热诚同样包含着怀旧的偏好,侯孝贤在《咖啡时光》中曾经拍摄过夕张这个北海道煤矿停产地,但后来却因为与整片不协调而被弃用了。
不过在《千禧曼波》中曾经有夕张的大段描写,那个寒冷的地方和印在雪地上的脸,还有夕张电影节张贴的一张张老电影海报,充满了怀旧和追忆。
我对北海道的最初印象来自五木宽之的小说 《青春》系列,那个寒冷却充满人性温暖的地方,这也是侯孝贤和小津们对生活最初的热爱。
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最标志性的东西便是那些室内的固定长镜头,事实上说是固定其实还是随着镜头内人物的行动性着缓缓的移动,只是不易察觉。
象小津最具特色的低机位标志一样,在《咖啡时光》中侯孝贤也在影片的室内镜头采用了低机位,这当然和日本人席地而做的习惯有关。
但当站立人物进入到画面内,镜头做出微调,这些镜头就象让观众的视线,有种互动的参与。
镜头中的构图有些杂乱,甚至人物都可以不存在于画面之中,这便是侯孝贤不同于小津的特色,这种处理方式下画面有时候反而没有焦点,甚至在空镜头下用声音来代替故事的讲述。
忍不住想提一下浅野忠信这个演员,虽说他不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但是他的表演让我感到说不出来的欣赏,就象香港的梁朝伟,任何一种角色对他而言皆可胜任,他的表演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无形的境界,如果称他是当今日本第一实力男星,事实也并不为过。
而且不仅于此,他亲手画制的电车图展现了他另一方面的才华。
女演员一青窈这个女孩能够在影片中出演似乎离不开她出生于台湾这个背景,加上原本自身具有的文艺气质颇合角色的需要。
对于《咖啡时光》杂七杂八的说了很多,有些乱,多少包含着个人主观的一些感受,对于这部电影侯蕴含着侯孝贤的一些改变和尝试,也带着对大师小津的敬意。
事实上侯孝贤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白描式的平淡生活就象是坐在咖啡馆中,喝一口咖啡望着窗外,让时光在恍恍忽忽中流逝,而窗外的每一刻形形色色发生着数之不尽的故事,只不过你是否从中看明白多少,空闲时不仿耐心体味一二。
文:眉间尺
把侯孝贤的《咖啡时光》看完。
说不出为什么喜欢那电影。
女儿怀上异国人的孩子,却不愿结婚;喜欢的女人怀上了异国人的孩子,却坦然接受现实;女人怀上了异国人的孩子,却无法完全表达爱情,无法如爱人所愿去和他一起生活。
这是同一个女人在同一段时光里必须面对家庭、朋友和自己的三个问题。
侯借用了小津的镜头的方式,平铺直叙,音乐和画面都是那么明媚,让我好几次都想把电视搬到阳台上去。
阳台上的含羞草又发了一支芽。
脱离了这段文字的我,一个人回家,心里充实。
“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
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
”这是侯孝贤在无数次创作谈中反复表达的关于其个人美学旨趣的核心观点。
此美学旨趣在侯孝贤的创作中随着题材的变更,显得愈发明显与强烈。
反差在于,题材的“吸睛”程度与此美学旨趣的表达程度成反比。
转折点是《南国再见,南国》。
由《风柜来的人》到《好男好女》,侯孝贤的题材遍及个人、家国、历史的沉重创伤经验,侯孝贤影像由此成为台湾现代化历程的重要见证。
自《南国再见,南国》始,题材的“重要性”下降。
侯孝贤甚至渐渐跳脱台湾,时空转为《海上花》的晚清上海高等妓院,《咖啡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的当下日本与法国,《刺客聂隐娘》的晚唐中国。
伴随题材“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大特征是,影像所呈现出的浮在表面的文本内容的稀释与寡淡。
这一系列作品中,《咖啡时光》此特征最为明显。
《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在大众世俗层面,也就是奖项层面没有获得什么重要荣誉,仅仅是主演一青窈获得日本学院奖的最佳新人奖。
倒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后,华人评审徐枫还发表过微词。
据当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徐枫说投票时她有举手支持,但举得很心虚,侯导的电影她甚至只举了半只手!
她认为好电影是艺术、商业并重,所传达的理念清晰、剧情动人,而眼见韩国电影发展之迅猛徐枫苦着一张脸说:‘拜托那些导演们别再自我,别在垂死边缘挣扎了!
’”力挺《咖啡时光》的媒体当然有,还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
《咖啡时光》的故事内核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不具有戏剧性,这便是未婚的女主角阳子的怀孕。
此意外事件当然会给阳子的生活带来变化,但这种变化隐而不露,潜移默化,并未呈现出事件化的可见形迹。
侯孝贤竭尽心力,所要捕捉的是影像中人物浸润于时空中的自然样貌,很多时候,他甚至于要让时空自显。
影片有太多场景,予人的直观感受是充沛、自为、饱满的日常况味,一种近乎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感受又与怀斯曼直接电影风格浓厚的纪录片场景不一样。
演员在人工化情境-气氛之下的自然流露,此流露包括身体姿态、包括表情,包括对白。
这是侯孝贤美学以及工作方式的本质。
直接电影索求的是最大程度不带主观判断的对象记录。
最值得讨论的依然是具体的方法,能让演员自然而为的情境的制造绝非易事。
尤其是侯孝贤在部分场景中还会采取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策略,这一点波德维尔在其专著《灯下绘形:论电影化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已经有过精辟细致的概括,其中的显隐之道最为特殊。
简单点说,显隐之道便是利用身体或者物件的遮挡与显露,来改变画面布局中的视觉焦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
波德维尔未及进一步申说的是,这一技巧其实源自中国画技法的视觉传统。
不过显隐法表现更突出的是在《悲情城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这些电影中,《咖啡时光》不在此例。
在此以影片开场几场戏为例简单讨论侯孝贤所使用的调度技巧。
这其中包括了第二场戏,阳子在家中一边晒衣服,一边通电话。
其后,阳子到书店见好友肇,书店的场景先后有两次,但取景角度有180度变化。
这几场戏普遍使用了段落化的镜头,也就是一镜到底。
这是时空完整性表达的传统,巴赞式的美学。
这场戏虽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事件,但却充满了丰富变化延展的动态过程。
首先阳子有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晾衣服。
目的性保证了动作的自然舒展。
接着电话响起,她要边接电话,边晾衣服。
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不会有表演的趋向。
但侯孝贤还不满足,为阳子还增添了一个动作,对邻居来访的接待。
而此过程是用画外空间来表达(阳子在这过程中有走动,但摄影机并未殷勤的跟随游走,而是随意的游动),邻居并未出镜。
连续性动作与思维(通电话)的配合,保证了演员自然流露的状态。
但这依然不是全部,这场戏中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技巧。
这便是地上的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是摇动式状态,处于前景。
虽然占据画面空间并不大,但它的存在实质性地改变了画面的状态。
再有便是背景中偶然飘拂的窗帘与衣服。
这一道具的功能与电风扇同一,但更有自然形迹的意味,更有动态的效果。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衣服真的是被风吹起,这其实是侯孝贤的惯用技巧。
很多他影片的幕后花絮都如实供出,飘拂的帘布是鼓风机吹动的结果。
动态的、连续的、画外的、多义的空间调度技巧便是这场戏充满生活况味的根本原因。
再之后一场戏,阳子去了书店,见到了肇。
这场戏开场的时候,肇正是用剪刀剪一张纸,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与阳子之前的晾衣服异曲同工。
之后趁着谈话间隙,肇还是把剪纸的任务完成了。
这场戏直观感受到的生命高度松弛化的力度要比前文我们提到的那场戏要大,原因之一是背景处的那条狗。
狗的功能相当于电风扇,但相比物件化的器具,充满实质生命的狗更能为画面带来充沛感、绵延感。
这不是侯孝贤第一次利用狗作为调度工具。
在《南国再见,南国》中,高捷喂狗吃饭那场戏更为神来之镜。
这场戏的光影也很讲究,背景深处是红光,与人物同一个位置有倏忽投掷,若隐若现的光,层次化的光线布局自然是动态效果的强化。
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肇的扮演者,当代亚洲影坛最不可思议的传奇演员浅野忠信。
侯孝贤在采访中,深深表露出了对浅野的折服之情。
他说影片的主角是阳子,扮演者一青窈这是第一次演戏,肇的戏份并不多,浅野来到现场的时候,之前已经拍了很多。
浅野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他是主动的配合一青窈演出。
在本片中,浅野和一青窈完全处于同一状态,这对专业演员来说其实很难做到。
参考《悲情城市》里梁朝伟的演出便可知。
影片后面还有一场书店的戏,但是取景角度调换了180度,狗消失了,但是背景处人来人往的场景依然具有丰富的动态效果。
如是的例子还有阳子回到父母家中那场戏,她懒散的躺在地上,周遭有跑来跑去的猫。
电风扇、狗、猫、人流,这些很容易为人忽略的细枝末节般的道具,其实却发挥着巨大的知觉调度功能。
再次强调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伴随着内核情节“怀孕”的揭露,这种调度技巧消失了。
可以再谈下文本的处理方式,侯孝贤是尽可能地以“意会”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剧情,信息披露的密度非常稀薄,并且很多时候处于滞后的状态。
父母出场很久以后,通过一番电话,我们才知道阳子的母亲是继母。
直到影片的末尾,阳子才渐渐道出男友的讯息。
在影片的DVD花絮中,有一段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场景,这是阳子和肇的夕张之旅,这一段落最终在成片中被全部剪掉了。
这个段落有部分场景,阳子是比较明确的表露自己对生活与未来的看法,侯肯定是嫌弃累赘,而全部舍弃。
比较能突出反映“意会”方法的是父母与阳子相处的两场戏。
第一场是阳子回到父母家中。
父母得知阳子怀孕后,深陷无奈迷茫的情绪中,但在言语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怨言。
侯孝贤以视觉调度的手法表达了父母的情绪。
父亲这一个镜头中由画面前景走到了画面背景深处,父母的脸由半面对观众变成了背对观众。
第二幅图中,电扇、父亲、水杯构成了一条直线,画面空间被割裂成两个部分,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涣散与不稳。
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电扇没有左右摇动,是静态的。
与这场戏结构上对称的,是父母来阳子家中探望。
老牌演员小林稔侍扮演的父亲,几度欲言又止,从画面的前景踱步到背景,又腾挪回来,身体显得很疲惫。
父亲最后仅仅说了句“喜欢吃吧”。
实际上侯孝贤为小林稔侍准备了大量台词,但小林实演进入情境后觉得以身体表达的欲言又止状态更为自然。
而在这之前,母亲对父亲说过一句台词,“你太狡猾,重要的事还是要说的。
”就这一句话,精要地提炼出了这一家庭关系的全部要义。
肇的背景信息在影片中也非常含蓄,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他的书店老板身份、电车迷身份,另外似乎还有一个女人与其纠缠过。
更有想象空间的倒是肇与阳子的关系。
如何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否有暧昧的空间?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二人各自乘坐的电车交叉而过,自然形迹中不为所知的偶遇代表了生活变幻的无数种可能。
侯孝贤自己在采访中也表露,有很多人说《咖啡时光》不像是在拍东京,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判断标准。
客观来说,不像东京是因为影片大部分场景不是室内景,便是电车,缺乏一些标签式的东京场景。
影片中电车场景繁多,但并非空穴来风,原因不外乎,一是符合肇的电车迷身份,二是电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电车是东京的自然形迹),三是电车的游走便是时光流逝的见证。
我们的讨论最后大概可以止步于影片的拍摄缘起,纪念小津安二郎。
不得不说,松竹公司很有魄力,《咖啡时光》是一部与小津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
结构、节奏、母题、风格,都相差甚远。
小津哀叹悲鸣于以父权结构悲剧性消亡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侯孝贤重新构造的个体与社会的全新关系,看到驻足于影像中的风华生命,也许能莞尔一笑。
(已发于虹膜公号)
看《咖啡时光》让我重温看《站台》的感觉。
隐忍、节约、疏阔,像山水画里的留白,不着一墨,尽得风流。
每个角色都是透明的,行为、小动作、说话、不说话,穿行过沉稳的画框,而情感思绪全都流淌在观者心里。
像看默片,像观察生活中的人。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第一次回家的那一幕,母亲一直在厨房,当时就觉得母女关系很蹊跷;半夜吃饭那一幕,yoko一张口问“你知不知道”,我就预感到了下面的台词。
等她说出来的时候,反而吓了我一跳,这导演简直是我肚里的蛔虫。。。
上次看文德斯的短片时,我说开车那人过度表演,这次发现了最好的反例,就是yoko在火车里身体不适那一段极度克制的表演,面部特写皱眉头嘴角抽搐额头冒汗痛苦的呻吟咬嘴唇歇斯底里等等等等下三滥的伎俩一点儿都没有,她只是慢慢垂下头,重心左右移动,用胳膊支撑,犹豫,下车,靠着墙,蹲下,太自然了!
太顺畅了!
太细腻了!
让人如饮醇酒,如沁甘霖,侯孝贤是得道之人。
这虚构的真实有它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
电影结束了,里面的人却在某个空间里活着,他会做什么,她会吃什么,她又会说什么,我仿佛都看得到。。。。。
主持人:@donnie场刊嘉宾:@阿巴斯-甜、@赵小毯、@Leo助理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donnie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 donnie,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侯孝贤导演的《咖啡时光》,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4星,整部影片都仿佛一辆电车,载着你晃晃悠悠,实在太过舒适,想一直看下去场刊嘉宾 Leo两星,一件事情发生了,然后一件事情结束了,只不过这次没有打动我,如此而已。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3星,影像温润而潺潺流动,声音作为环境载体贡献了一切真实的需求,使你仿佛端坐在东京的隧道列车之上,周遭景观看似沉静地别致,却在刚柔并济之间推动着人物的成长,侯孝贤用最简单的镜头折射出最真挚的敬意,那是独一无二的水乳交融,幽谧的特质被浇筑在灵魂里,以一种有趣而充实温暖的方式散发出来,你无法拒绝来自东方的凝视,正如你无法拒绝和咖啡有关的时光。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给的3,影像温暖而又动人,呈现日常的光景,在剧情的推动上很少有直接地表达、更多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主持人 donnie你觉得日本导演拍日本和侯孝贤拍日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或者说侯孝贤拍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日本?
场刊嘉宾 赵小毯侯孝贤像是在拍日本的电车、大部分场景都不是室内、而是电车,电车似乎成为日本人生活的标志,是情感地流动。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侯孝贤拍的室内戏还是很有小津的感觉的。
但侯孝贤拍了很多电车的镜头,无论是电车中的人还是跟着电车所变换的场景,有一种流动感。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没看过哪个日本导演拍出过这样一个女性,可以完全超然于家庭、婚育之外的。
而且她甚至就没有“挣扎”过,就不是个事的感觉。
场刊嘉宾 Leo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个剧本放置在日本的环境里,那些独属于日本的景观在我看来收效甚微。
主持人 donnie《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
主持人 donnie你觉得影片中的电车指代了什么?
因为她的噩梦具象成图画之后就是由电车环绕的,最后缘分的相遇也在电车上。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我觉得电车指代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有交错,有分离,就像片中人物关系一样。
场刊嘉宾 赵小毯电车像是日本人生活的标志,一种闲适与流动感,我更感觉像时间的推移。
场刊嘉宾 Leo充当一种载具吧,情感的流动以及人物的位移,所以这部片子是要理解成"拍日本"还是理解成"拍小津"呢?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拍小津的日本。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个人感觉不到小津。
主持人 donnie我也感觉很不小津。
场刊嘉宾 Leo小津的片子里哪有这种女性啊,要是说拍日本也觉得好像没那么日本。
主持人 donnie影片中时不时出现一些黑暗神秘的情绪,比如梦境、磁带中的钢琴曲、和梦的画像,你觉得导演想传达什么?
场刊嘉宾 Leo没有什么头绪。
主持人 donnie那这个孩子指的是什么?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生育的恐惧?
主持人 donnie大家也觉得女主并不太像一个个体的女性更像表达的载体,和台湾人的孩子,一个始终没出现的台湾人,梦境,以及与孩子相关的故事,好像都在隐隐表达着什么,大家觉得是什么呢?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的感受是,是否和侯孝贤所想呈现的日本有关,侯孝贤对台湾有太浓厚的情感了吧。
这座城市如女性一样,温婉的一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所以即使在拍摄一个日本的故事,也要让故事的父亲变成台湾。
场刊嘉宾 Leo可能是我对这个片子实在是没太多感受,所以没看到太多隐喻,感觉就是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讲完了一个故事。
主持人 donnie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难道还有政治指涉吗?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是不是对台湾和日本之间关系的指涉?
(就看着觉得很舒服,然后就看完了)主持人 donnie有一种现代都市资本跨过流动,女性成为受害者的感觉。
因为在那个画本中,孩子最后从冰化成了水,女性差点被强要。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确实,影片中的男性多少都处于逃避或缺失。
主持人 donnie影片的关键信息时常隐藏在日常的对话中,或者不直接表达需要你来猜测,对于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你有怎样的观影体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表达的方式还是很轻盈的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于这样的方式个人其实挺喜欢的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很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正如电影的情感一样流动,与日本的生活一样契合,闲适场刊嘉宾 Leo是愉悦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说到前面提起的小津,我觉得对小津的致敬更多是静止,《咖啡时光》在致敬小津的静止中拍出了很好的流动感,侯孝贤标志的长镜头和静止镜头其实在日本语境中更贴合和奏效,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舒服,而且故事本身就很简单,不需要过多赘余的修饰,猜测本身也是一种导演的引导和观众的体验。
而且最关键的信息就是女主怀孕,被女主角云淡风轻的讲了出来,像是喝白开水一样平常,于无声处听惊雷罢了。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而且这个孩子串起了三个男人,孩子的父亲、阳子的父亲、书店老板。
场刊嘉宾 赵小毯侯孝贤的这部比日本电影更关注女性,孕育也是主题惹。
主持人 donnie那大家觉得这种描写女性的方式是更女性还是更不女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还是很女性的,很尊重女性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是对女性的称颂了,但我觉得不能算是女性或着不女性的表达。
视角还是男性视角,觉得勇敢独立的女性是好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很女性惹,我最大感受是恍如把整座城市当作女性去呈现、那些闲适、那些温婉,那些轻盈的感受、流动的电车,生育就像这座城市一样生育了这些人场刊嘉宾 Leo我觉得更像是非常规的男性视角,这种视角下跟完全的女性视角也不相同。
但是也是能看到对女性的关怀跟尊重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对,不是女性的方式但不是反女性的方式。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有一位女孩想从新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夕阳的红光照在海边上,妈妈的身姿,看的令人眼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周围的一切一起,时光永远在停留。
少女之心想要深深在藏起。
谁也没有料到初恋会来的这么快,女儿,从大人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一看,总是很多让人不可以放心的事,到了最后,情感之花勇敢的绽开了,活着真好。
一部小津致敬作品是何其难拍, 我们可以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努力。
如果说小津已经将日常家庭生活还原到几乎看不到戏剧性,是那么的鲜活地,如空气般弥漫在你周围, 那么侯孝贤就走的更远, 这部作品, 你能说它有什么戏剧性吗?
不能。
你能说它不生活吗?
更不能。
说白了, 你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在演戏吗?
你看着别人的生活,就好像看着一面镜子, 就好像镜中的自己。
侯孝贤的咖啡、火车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一切实物, 一切镜头语言, 一切表演的情境, 都是小津式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小津是很痛恨演员的“激动”的,侯孝贤这次走了个极端,未婚的一青窈回来说“我怀孕了,我不想结婚”, 母亲不太惊讶,只是有点担心,父亲更担心, 但侯导一直让他沉默着,至终一言不发,这有点冷静的不太现实了是不是?
小津的父亲角色也不会这么去处理)。
我觉得很难抓到的却是影片中这种如同无意识般从我们身边流逝的时光, 每一天、每一小时, 这样的时光都在过去, 通往未知的远处。
我称之为“未知的时光”。
时间总在过去。
你还能记住什么?
你还能挽回什么?
我沒有看懂,或許它也不用被怎樣的看懂,但我喜歡陽子的生活和個性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咖啡时光》,今早收了票,打车来还迟到了8分钟,注意到左边坐着一位戴鸭舌帽的先生。放到中途资料馆停电了[发呆]…然后发现左边的就是廖庆松老师激动焦急的犹豫了10秒钟,签名合影了…和廖桑一起看完了咖啡时光[爱心]~一位漂泊东京的怀孕女孩的故事,缓慢又温婉~日本咖啡的香气和电车的声音在空气中弥漫~廖桑笑了几次(浅野忠信画的电车子宫漫画中的婴儿眼神忧郁、女主和妈妈找邻居借清酒妈妈觉得丢脸)。一会儿映后结束就去上夜班啦,顺求一张26号的《海上花》谢谢大家[爱心]🍀✨
我们都老了,时日不多。有些镜头还蛮好看的,蹲墙角,下雨声,列车图,过火车。至于剧情,我是真看不懂在讲什么,映后见面还挺有意思的。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2010-09-16 文艺片儿对于我来说太难看了...片尾曲+1 印象最深的是老婆婆讲年轻时的趣事 轻轻地掩嘴笑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也都有那样年少无忧的时光 唏嘘
侯孝贤的电影十分具有催眠效果,尤其是这一部。功力还是不如杨德昌啊,至少他的超级长片就从没把我弄睡。
虽说是致敬小津,但除了同样的榻榻米视角和同样的市井生活之外,风格还是很有区别的。镜头和剪辑的跳跃和留白比较多,但可以挖掘出很多有趣的东西,大量的地铁和交通镜头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时间比例,这些镜头的确是无聊的,但是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不论如何,都要热爱生活吧。另外现场音效很赞。
是因為我看的DVD的原因麼…
东京的火车的场景看多了,所以不觉得特别。但是好奇那些路人到底是不是群众演员。人物上下火车的场景设计的很好。咖啡店里可以点牛奶很棒,椅子有点高迪风格喜欢。苹果G4电脑很复古,那设计的火车图也有特色。父亲一言不发印象深刻。
从前的侯孝贤,需要全身心的去看,现在的,只需要半个脑子,就足够
大师到被捧到一定位置,容易自我沉醉,醉己不醉人的那种。
侯孝贤真他妈浪费人的时间。
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镜头语言让人无所适从或津津有味。每个角色想说的话,最终都没有说出口,留给观众细品。1.25倍速观看并无不敬反而怡人
影片唱起的片尾曲提醒了我这是一个不刻意的结局,意料的包容,出其的平静,以及惯有的隐忍和克制,是父母对于女儿怀孕的态度,亦是阳子对于她接下来人生的态度。一切都是生活的滋味。
真是看到让人闷死的片子。看在日本街头跟核心的一些小清新给了三星。
此为侯孝贤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电影,情节松散,或者可说无任何剧情,所摄基本俱是女主在讲电话、等车、坐车或在去车站的路上~唯一预表达女主反传统“不结婚、独立养孩子”的新作派,却如蜻蜓点水一般,稍点即止。女主、其父母、朋友间均无甚沟通,总之,电影仅仅貌似小津,平淡、平静,但神却不似,或根本不是!小津再散淡、琐碎,他内里的情感流动是感染人的,而这部片,仅有皮囊,但缺少灵魂。
节奏奇慢,没有所谓故事情节,适合没有工作还自觉很高贵,或者做作又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享用~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的,绝大多数都是社畜和有职场生活的人,小确幸这种东西,只有台湾日本那种不发展的地方津津乐道了
确实几乎感受不到什么与小津相关的东西,但却又以这样非常人设定的人物,沉浸在日常生活氛围的捉光捕影当中,正如小津留给后世的诸多名作一般,我们近乎想不起来什么具体故事、情节的段落,但每一个人物形象、状态、谈吐都却犹如昨日相见。2q
就是使劲写淡么。依然挺喜欢浅野忠信,录音公车很诗意,但远不如《春逝》的感觉
不知所云垃圾的一比。侯孝贤的新浪潮是低开低走,看的越多越明白杨德昌的牛屄。学小津安二郎的没一个好看的,文德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