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到了那个妈妈太强大了,太脱离现实,不过大家觉得这不就是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吗?
如果一部电影全都的都是贴切与实际,那还是电影吗?
纪录片吧!
真实中夹带着虚幻,虚幻中又融合着真实,是我们分不清到底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
还是只发生在电影当中。
电影在引领我们寻找这个答案,伟大的母亲,勇敢的大兵,朴实的平民,残酷的战争,到底在我们的世界上存不存在!
短评字数超了,矫情写成影评吧。
本是观摩片中毛子Gorka-S/R作战风衣的。
毛子电影就那样,开始没报太大希望。
事件就是那个事件大家都知道的,割卤鸡鸭08年帝都奥运停战协定当天把全世界给玩儿了结果被愤怒毛熊高加索军区南下穿过罗基隧道5日战争直捣第比利斯菊爆萨卡什维利嫡系精锐美械的事。
现在的电影似乎很喜欢通过战争大背景下一个普通人的经历来讲故事,著名的比如周末某港。
这次故事不是爱情是亲情,两口子离婚,前夫是毛子的维和部队(也就是有人纳闷的头盔臂章标注的“MC”部队,当然不是月经队,“мир Силы”维和部队毛语)驻扎在南奥塞梯,把儿子接过去玩,结果战争突然爆发,前夫前公婆一家都遇难,柔弱母亲独自前往混乱战区去找儿子。
毛熊的电影近两年是一路高歌猛进的。
电影讲求的是人文,最终要肯定人的价值,这点估计毛熊电影人是慢慢开始参悟了,而且他们又没有广电总局。
看影评有很多傻逼人云亦云地说“这部电影里的儿童幻想机器人大战是败笔”“特效制作的机器人是在模仿某坞大片变形金刚钢铁侠”“这部电影该拆成两部电影”甚至有骂“骗钱”“那个孩子是傻逼”“看过不知所云”者。
对于这类人我只想说你们洗洗睡吧,这类人文核心的电影真的... 不适合你们。
你们吃着爆米花看着电影只是为了里面的枪战、爆破、特战战术、杀戮、鲜血、特效吗?
难道一点也没有感受到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对战争的深深反思?
男孩托比克真的不知道这是真实残酷的战争而深井冰似的臆想这是机器人的正邪大战?
他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
战争留给孩子的心里创伤怎会完全消除。
母亲卡秋莎开着格军的吉普在高加索山脉森林飞奔,仍不忘为孩子编造一个这不过是机器人大战的谎言,让孩子不再惊慌。
毛子的强击机编队空袭格军机械化步兵营地这种壮观又博眼球的好莱坞暴力场面却花工夫专门用特效做成机器人大战,这亦真亦假是为了什么?
只是宣扬战争不过是简单的机器人大战?
其实是不想让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那么暴戾。
这才是全片的核心精髓所在。
虽然对于制片方俄方来说五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但是毛子编导们也没有过分地夸大自己的正面光辉形象,相反倒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
溃逃时那的个格军军人并没有开枪杀害卡秋莎,而是冒着危险善良地将车开到俄军控制方护送这对母子,这对母子却紧接着被俄军坦克车站斥责挡路。
这个时候大家猛然意识到,俄军也只是军队,打起仗来不会真有子弟兵,不论身处在哪一方,战争跟我们并没有关系。
播放至此,辅以温馨感情戏的迅速切入,使人更加厌恶冷冰冰的武器机械。
此外还有小插曲诸如也算男主之一的伊利亚中尉战斗中的说死就死,简单粗暴,很符合毛子的审美,根本没有一大通俗套的让人倒背如流的遗言,这算是毛子性格搞文艺的优点。
战争电影拍出和平的愿望,不得不说是一个升华。
另外的方面,毛子拍战争戏基本无可挑剔,特战战术、AK单手换匣、打曳光弹给T72指示狙击手目标、战斗登车、搜索队形无不在显摆战斗种族神の日常即使是群众演员,道具也没有问题,只是俄军在枪械道具上不知何故略微单薄,常见的VSS、VSK94什么的没怎么看到,SVD也只出现了一次,一水儿AKM和74。
此外电影里南奥塞梯的景色与色彩相当的美丽,刚好时值夏天,山区、蓝天、青草、森林、山间流水就像一幅画。
不过是不是真的全部在高加索山脉以及那个罗基隧道取景就不得而知了。
影片没有冲击奥斯卡,可能美国不欢迎这种政治色彩的电影,也可能毛子根本看不上,谁知道。
至少近年毛子的战争电影部部都是水准之作,慢慢崛起指日可待。
一句话结语,一般来说一部战争题材片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就是部好片,贱人贱智,五星力荐。
推荐理由不说了,豆瓣影片和得分反映了一切,不赘述。
很多人(包括我老婆)不明白为什么男主要住一晚再走,简要说一下。
先说背景,这场战事是格鲁吉亚率先挑起的。
南奥塞梯一直有独立倾向,民众也亲俄罗斯。
战争前,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均在南奥塞梯驻有维和部队,南奥塞梯拥有准军事武装(非专职军人,但拥有武器,国会大厦那个男人就是准军事武装成员)。
8月8日前,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准军事武装有数次冲突。
8月8日晚,格鲁吉亚向茨欣瓦利发射火箭弹,非常顺利的占领茨欣瓦利后,才开始攻击俄罗斯维和部队。
现在很好理解了吧?
前夫去接孩子的时候茨欣瓦利正被火箭弹袭击,有流弹击中维和部队军营。
当晚接到孩子了往城里走么?
正被火箭弹袭击呢,白天走是正确的。
不过前夫也误判了形势,认为以格鲁吉亚弱小的军力不敢动俄罗斯部队(8日前格和南的冲突均未针对维和部队),忘战必危啊!
第二天白天要走时,格鲁吉亚的T72坦克来了,前夫也不慌,下车把帽子正面给坦克看(上面有MC字样),表明维和部队身份。
结果被坦克打了。
后面出场的莱希等人,头盔上都没有MC,对吧?
那是58集团军,不是维和部队了。
后来莱希给女主吃核桃,也是前面有交代的,他冒险在那个被狙击手瞄准的窗户那里拿的。
综合来看,立场总体客观,细节经得起推敲。
其实还是不错的战争片。
无论是爆炸、枪战、都算上乘水准。
特效水准虽不如变形金刚系列,也是值得褒奖的。
剧情讲得就显得薄弱了,有些情节设置的有些异想天开了,不过影片所传达的精神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8月8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逐渐被淡忘的大日子,在2008年的这一天史上最盛大的一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了。
而对俄罗斯人而言,这一天的意义恐怕更深刻而且不那么美好——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的同一天,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于南奥塞梯地区地位问题的战争。
当年的苏联,是个地地道道的坏事包!
不但存在期间对内对外坏事做尽,就连解体之后还遗留了一大堆烂摊子火药桶,朝鲜、阿富汗、科索沃、高加索——如果不是中国政府怂包,中俄之间目前应该正进行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领土争端!
苏联,全称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更像是一个国际组织而不是国家的名称。
事实上所谓的苏联,是俄罗斯统治的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而且这十几个国家里有超过100个民族和多种信仰!
这些国家中的多数,都是俄罗斯在沙俄和二战时期通过武力挟持加盟的。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挟持过程中和其后的高压统治下,“联盟”内部产生了极深的积怨。
因此在苏共垮台后苏联迅速解体,各国各民族的矛盾公开化,东欧及巴尔干地区成了刀兵不断的火药库。
格鲁吉亚就是与俄罗斯死不对眼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脱离苏联后,积极申请加入俄罗斯的死敌“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让俄罗斯极其不爽!
而让格鲁吉亚极其不爽的是,自己境内有一个亲俄的南奥塞梯自治州——这下麻烦了,俄罗斯鼓动格鲁吉亚境内的南奥塞梯独立,而格鲁吉亚也不善,暗中支持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北奥塞梯独立,互相都想挖对方一块肉,这仗,能打不起来么!
8月7日夜,格鲁吉亚军方向南奥塞梯军方发动突然进攻,8日,俄军进入南奥塞梯……鉴于两国军力的绝对悬殊,俄军仅用5天就击败了格军,12日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26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承认南奥塞梯共和国独立。
28日,格鲁吉亚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目前,仅有包括俄罗斯在内的5个联合国会员国和4个非会员国承认南奥塞梯共和国。
俄罗斯电影《八月八日》就是以俄格之间这场史称“五日战争”的冲突为背景,讲述一位美丽的母亲只身进入南奥塞梯,救出身陷战区的幼子的故事。
电影是精彩的——有幸生在中国这个粗制滥造的国家,我的口味着实不高——独特的切入点、精良的CG特效、儿童的奇思幻想、养眼的男女主角、激烈的巷战、如画的风光……无一不精彩!
至于有些枝节略显拖沓都属瑕不掩瑜,我觉得可以忽略不计。
最震撼的镜头是俄军飞机轰炸格军坦克集群时,被炸飞的炮塔像勺子一样飞出硝烟插在公路边上,太酷了!
最揪心的是担心“战场幽灵”狙击手,任何人在窗口附近我都担心他下一秒会被飞来的子弹爆头!
看完电影,有两点感触很深:其一,俄罗斯这个让人又恨又爱的国家。
现代中国人对苏俄的感情是复杂的,无可言状的。
恨它者有之,因为苏俄是近代以来坑害中国最苦的一个国家,强占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土、扶植蒙古独立、占领东北烧杀淫掠、指使中共卷入韩战……从世界范围上看,勾结德国瓜分波兰、制造卡廷惨案、肢解小国、输出马列、制造饥荒、军备竞赛……可谓恶贯满盈,是世界上第一流唯利是图、卑鄙下流的国家,恨得人牙痒!
爱它者亦有之,因为“新中国”的几乎一切,政治制度、军事体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史观、工业技术、建筑规范、科研机构、艺术创作……甚至城市的下水道,都是在苏联的直接指导下重新建立的,是苏联把中国从一个中世纪国家帮扶成一个现代国家。
所有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你可以不知道,可以不情愿,但客观现实是它已经溶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个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废除农奴制的国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发展神速,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建筑、科技,文学、绘画、戏剧……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世界级的杰出人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对推动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丰富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回到电影来说,那是苏联导演手把手教的,拍主旋律大场景的战争片,你看过苏联的《解放》再看咱们的《大决战》就知道什么叫小儿科什么叫照猫画虎。
如今拍这种新视角的现代战争片,你会郁闷的发现,TNND还是玩儿不过人家!
这不仅仅是徒弟和师傅的差距,而在于俄罗斯艺术,无论是音乐、绘画、文学还是戏剧,一直以来都是以宏大、悲剧和现实主义著称,这种血脉里的大气是越来越小家子气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
有人总结,如今苏俄的生猛、霸气、英才辈出,其实很像中国的汉代,我觉得蛮有道理。
马克思说世界上的国家如同儿童,有的早熟,有的正常,有的晚熟。
中国属于早熟的,一千多年前就过了青春期;由希腊文明发展而成的欧美文明算正常的,现在正值壮年;而俄罗斯应该就是晚熟的,现在刚到青春期,像个精力过剩混不讲理的半大小子,短时间内真拿他没辙!
其二,俄国电影的特长就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性。
在现代战争机器下人是何其的渺小脆弱,夺走或失去生命在战争中比喝凉水还要容易!
怎样能使生长在和平年代,未经战火蹂躏的人们对战争产生足够的敬畏和警惕,应该是战争题材影视剧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为一种视觉再现的艺术,影视剧可以选择把血淋淋的杀戮原封呈现,也可以选择处理的如同昙花凋谢般唯美,甚至是充满乐趣的游戏!
而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苏联以及在它影响下发展至今的国产战争片,还有大量的好莱坞电影,为了追求政治和商业利益,选择的都是后两者,英雄人物永远不死,而所谓死亡也就是身上爆个血泡儿痉挛两下躺倒不动……我们从小就觉得打仗是件很过瘾很好玩儿的事!
而当你看到《八月八日》中以为很有故事的父亲、爷爷、奶奶、记者、中尉、乘客们以突然的方式“嘎呗儿一声”就死在眼前,看到一个士兵在空旷无人的废墟里拣起一个苹果还没吃到嘴就被一颗子弹击倒在地的时候,你才会开始注意到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你会不由自主的分外担心还没死的主角的安危,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死神才不管你是主演还是龙套,一切都是无常……而这,就是战争!
俄罗斯另一部描写车臣战争的电影《炼狱》,更是表现了令人窒息的血腥:车臣叛军把被俘苏军的头割下来,拴在火箭弹上打回苏军阵地;为了避免叛军侮辱阵亡士兵的遗体,苏军用坦克将满院子尸体轧烂、与大地混为一体……如实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既是态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炸点是炸药的土石乱溅还是汽油的一股火球儿、纷飞的是刨花还是残肢断臂、真的出动飞机大炮还是模型或者盗用影视资料片段、士兵的军服装备是不是那个年代的……眼睛雪亮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得出好赖。
中国有个叫冯小刚的导演想要拍出美国大片水准的《集结号》,得去韩国请烟火师!
而中国,妄有个军队编制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挑不出个能把烟火做真了的来!
同为优秀的战争片的典型代表,善于写实的俄罗斯与善于煽情的美国的区别同样是一贯的,美制的东西讲究不仅实用还得漂亮,苏制的讲究不仅能用而且耐用!
好莱坞出的《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硫磺岛的来信》等大片也很真实,但就是觉得不如俄片那么干打实凿、板板见肉。
打个比方,美国大片就像加量的大汉堡,肉多油多永远一个味儿;俄国大片就像整块的烤羊腿,得用刀切,拿牙往下撕着吃!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你喜欢军事题材电影,如果你厌倦了美国大片绚丽的特技,不妨看看这些年被忽视了的俄罗斯大片,相当好看!
当然,你得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昨天看了小伙伴称为本年度最烂电影的穿越火线,整个故事情节犹如永远胡不了牌的小相公,让人蛋疼抑郁耿耿于怀,首先这个名字很符合穿越火线,女主像个傻子一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来穿去,永远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故事片头的机器人我以为会是机器人打人类,人类反击机器人的科技成果展示片,没想到这种科技成果的展示被硬生生的套在了一个有幻想症的熊孩子身上,从片头到片尾熊孩子都在幻想机器人。
请大家原谅我没有逻辑的吐槽,我想说一下女主角,这名天降鸿福的女主永远在片子里只会大叫,恐慌,找娃,已经完全忘记了她在这部影片中的使命:为观众呈现几分钟的激情戏,有好几处情到浓时女主角就像傻子一样任由满脸雀斑的脸和呆滞的眼布满整个大荧幕,这个女主角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地方就是长官让她开车把难民送到后方营地,女主说不会开车,救孩子的时候女主爆发了小宇宙,不但知道军车的档位,还能在树林里摆脱其他军车的追击和飞机的轰炸,这简直是奇迹啊,再说说那个熊孩子····咕(╯﹏╰)b···熊孩子是一个深深被动画片所毒害患上了抑郁症,从此熊孩子变成了傻孩子,他不想让她妈妈来救他,幻想着超人来救他···难道这就是一个儿童的视角,反正我不懂,最后整个影片的结尾更是苍白无力,妈妈完成了拯救,抱着孩子高贵冷艳的一脸坚毅的走在坦克中····我和电影院所有的小伙伴们都痴呆了!!!
就这么没有了吗??
什么都没有······电影随处闪现的人性的光芒也很刺瞎观众的双眼,从轰炸是开车接难民上车到敌军因为女主的几句话把女主送到安全地带,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真善美可以拯救地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归结成一句话就是星矢妈妈拯救幻想症傻孩子的故事,枪炮中闪现着可以的人性的光辉,其实我有一个疑问,中国大陆105分钟,美国上映120分钟,这15分钟剪去的是不是星矢妈妈与三番五次救他的大兵之间的激情戏?
如果我要是导演我就会这么拍
我承认,我被所谓的俄国版变形金刚骗去看的,甚至影片的开头我都以为是儿童版变形金刚,我错了。
影片的意义在于,一是看到了目前俄国的社会风气、物质水平,虽然大家挤得的是陈旧的大巴车,穿的不时髦,看见靓女会吹口哨起哄,但大家融洽相处和现在的我们真是天壤之别。
二是俄军的巷战水平拍出来比国产片、某些好莱坞片强很多,没有英雄主义,只有娴熟的技能和团队。
三是满天飞的火箭弹好壮观,比看烟花过瘾。。。
和第九连比,这个商业性浓些,但可观性多了,值得一看。
在朋友的介绍下看的,影片的开头画面好的让我以为是美国片,后来在真正进入主题,俄国影片的实力越来越强了,拍的非常不错,战争画面在多一点就更好了。
朋友说比《飞鹰坠落》好,我觉得两部片子的拍摄角度不同,该片并不是纯粹的战争片,母子的感情使用了大量篇幅。
总之,片子不错。
导演要是再拍纯战争片就好了。
《八月八日》,多条线索讲述俄格战争,突显母爱的片子,看这孱弱的躯体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双方战士均为之动容的场景,比死屁伯格拍的战马更让人容易接受。
PS:关于小孩幻想及思想转变的情节,没有深刻理解,可能是一种恐惧?
可能是一种对爱的期盼?
也可能只是为了把战争片拍的科幻一些。
后面傻冒扣一星
战争场面不输老美么,而且作为半脉相承的军备大国,很多武器看着还蛮亲切的,尤其坦克(T50还是T80)和疑似米格的战斗机群。相比腻腻歪歪的欧美姑娘,还是喜欢长脖子利索的俄国姑娘啊啊哈哈~
孩子,豆瓣上都是骗人的
穿插小孩儿的幻想矫情得很,机器人也不符合母爱的形象。倒更像是父爱的空缺。整体演技各种不行,就男主演技能行给一颗星,女主的齐B短裙好身材一颗星,中间的巷一颗星。不能推动剧情的支线和无关人物太多,动辄便是两个小时的剧情可见俄罗斯对于成熟的电影剧本的塑造还差上一截。
承认孩子的想象是无限的!但这骗人的也太厉害了,机器人呢?变形金刚呢?后面变成战争挽回家庭幸福了你也飘的太厉害了!
豆瓣8分以下的作品都不靠谱~
看俄罗斯的电影总是进入不了状态,没什么感觉。机器人的穿越出现就是为了展示特效吗?
小朋友清澈的双眼。
战争场面极为精彩,完胜绝大多数好莱坞战争电影。除此以外嘛。。。
我爱战争片!其实可以给四星如果那个熊孩子不那么熊的话,以及明明就是个妈妈寻子的主旋律,搞出一大堆金甲勇士一样的CG动画,这画风不对啊……
1、女主角太蠢太作,围观群众无法共鸣起来;2、剪辑不力,镜头拖沓,节奏差;并且3、第2条加强了第1条。小孩的幻想有个好处:1、终于找到了点不是炸来炸去的东西;2、毫无创意的特效也有了遁词。我不喜欢这个片,看不完。
拍得真心不好,一星给我的妈妈,她也会不顾一切救我的
《黑鹰计划》与《变形金刚》的结合体,靓母三千里寻子记,以成人与儿童的视角审视俄格战争有新意,俄罗斯拍战争片相当猛,巷战那段场面非常给力。而幻想主线与整体之间倒是有点突兀,效果还可以。对于女主角,“我还是喜欢俄罗斯的”
拖沓无亮点,撑死80分钟的电影硬是拖成两个小时,看的让人昏昏欲睡。
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
不扯政治,俄罗斯人的电影特效,战争场景的拍摄已经不输好莱坞了
一句话总结:舍不得孩子,干不掉前夫。。。
比好莱坞的傻逼洗脑大片好看多了
俄国的电影很不错哦。
煞笔寻死之旅,烂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