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s between the limbo land and a Friends-like life in Manhattan: War. Endless waiting. Oud. Home that one can’t go back. Nostalgia and apricot trees that are destroyed forever. Racism. Culture that nobody cares in a foreign country. Poverty. Loneliness. Deportation. The ridiculous fact that these two life exist at the same time.
之前看过一段video essay,讲两位安德森的相似性,这部电影视觉上就是两人的最小公倍数。Andersson(人物机械的动作表情,室内景深调度)和Anderson(大头贴式特写,横摇和中线对称构图)的融合,加上Channel4式剧情里的odd people。所有的似曾相识在结尾消解,画幅骤变让人一下子起鸡皮疙瘩,打光像梦一样温暖。由笑到哭的情绪变化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一次观影体验。/还有比两个黑人难民在苏格兰争辩老友记双R恋“We were on a break”更怪异的事吗?
46分钟前
五加皮
力荐
构图与色彩太美,苔原景色的又一分支。难民自强的一面
47分钟前
笕桑
推荐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51分钟前
Hello
还行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56分钟前
SpyLiu
推荐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59分钟前
bennie
推荐
色调画面很美 故事情节太无趣了
1小时前
爱吃水果的嘻嘻
较差
被困在苏格兰小岛的叙利亚难民,无意识的游走和寻觅,就像被流放的孤魂,stuck in between,回不去也离不开。
漂泊无定的难民,无法彻底扎根,每个人内心都有小小的希冀,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最终能过上平凡的生活。但前方是一片迷雾。Omar每次在电话亭和家人通话都以分歧结束,他在挣扎,在这个小岛上没有实感,所以他每天都拎着他的琴出门,那是他最后的庇护所。这个世界的生存赛道是如此之难。
故事闭环的还不错,大量定格画面也形成了难民们孤独的仪式感,而这种多次出现的静也没有影响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最后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似有些用力,看完整体感觉很工整,还好,还行,而已
安德森+安德森
开头示范课 难民不要性骚扰和讲种族歧视字眼
The things between the limbo land and a Friends-like life in Manhattan: War. Endless waiting. Oud. Home that one can’t go back. Nostalgia and apricot trees that are destroyed forever. Racism. Culture that nobody cares in a foreign country. Poverty. Loneliness. Deportation. The ridiculous fact that these two life exist at the same time.
不喜欢,模仿痕迹太重了,剧本也很单薄,镜头再美,那就很空了……
伤痛撕裂的哭泣离别,引人发指的恶行…那属于其它电影,其它故事。这里寄情于音乐,消遣着彷徨心绪,始终在等待着。拥有超脱于同类题材的风格传达迅速吸睛,也不再停留于宣讲式的任务完成与命题…这种别致十足惊喜,也刚好和可能被诟病于“不够亲身观察”的作者十足的搭。
就那么几个场景
看得挺高兴的,中间突然出来一只ji。。。吓半死。后半部基本用看恐怖片的办法看完了。不然可能会给五星。
所有的失望,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我知道你的心情,我也知道他的心情。我想结局我们都知道,只是最后再告诉你,不可以。请你立刻马上停止这份喜欢。
分数:70 画面比例4:3,如今来说,使用这样的比例,要么是个性(成熟)要么就是装酷!确实部分固定机位的画面构图画面感很强。影片属于比较观念化的电影,喜欢就会很喜欢,但如果不喜欢,欣赏不来,就会一头雾水。 剧情:难民的后生活……主角爱玛。最后他弹琴开始居然又使用了带黑框16:9构图。(事实证明作为难民身份,生存和梦想不可兼得。)
如果说维持前半段的“黑色幽默”,或许会再高点分。后半段的模棱两可程度让我搞不清楚乌德琴的音色突然变成了西洋弦乐究竟算是作者的居高临下还是殖民教育的成功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真诚导致自我和解的力道不足,稍微有些可惜了点。
自我情绪的探视与和解 自然氛围做的还不错(边缘人的与世隔绝) 但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用来造氛围信息靠台词给出还是有些疲软…..又在走商业的画幅比例变换很讨巧但是怎么就不能好好弄一下叙事呢
之前看过一段video essay,讲两位安德森的相似性,这部电影视觉上就是两人的最小公倍数。Andersson(人物机械的动作表情,室内景深调度)和Anderson(大头贴式特写,横摇和中线对称构图)的融合,加上Channel4式剧情里的odd people。所有的似曾相识在结尾消解,画幅骤变让人一下子起鸡皮疙瘩,打光像梦一样温暖。由笑到哭的情绪变化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一次观影体验。/还有比两个黑人难民在苏格兰争辩老友记双R恋“We were on a break”更怪异的事吗?
构图与色彩太美,苔原景色的又一分支。难民自强的一面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阿基×罗伊·安德森×伊利亚·苏雷曼
色调画面很美 故事情节太无趣了
被困在苏格兰小岛的叙利亚难民,无意识的游走和寻觅,就像被流放的孤魂,stuck in between,回不去也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