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的时候,使劲琢磨到底有没有性骚扰。
其实看到一半就能明白,因为导演刻意营造的氛围已经暴露了他的判断。
女主柔弱而坚持,大法官只会挨家里沉默皱眉。
影片结尾说出了答案,此案之后,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了性骚扰的范围。
这也是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基础,任何社会的前进及改革,都是依靠微小的个体不屈的呐喊,从而影响了大众,乃至policy maker。
所以,你有不平要说出来,以帮助或者避免更多类似的不平再次发生。
在两党博弈中,其中有人找到托马斯 租看色情录像带的记录证据 ,可是工作人员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上帝有和它相反的法律,我们不能被披露公民私人观片记录。
即便如此,也不能破坏公民隐私的权利。
这部片子,不仅仅折射出性骚扰的问题,女权发展的问题,还有种族歧视问题。
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 。
本片的结尾最为惊艳,与 《聚焦》 一样,没有盖棺定论式的说教;而是 展现了事件的历史性 , 注重这次事件对于美国女性发展的影响。
无数封给希尔的来信代表了全国各地女性的心声。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契机 。
这次事件后,美国女性维权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性骚扰的意识也得到了普及和增强。
这让鱼叔想起了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宗新闻——南方报社的记者涉嫌诱奸女实习生 。
听起来貌似比本片中的性骚扰事件 还严重 。
这个新闻一度成为话题热点,各大网站上尽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人们也不断谈论,可是之后呢?就这么结束了?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这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面。
Without water,where is the ocean?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
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
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
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
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
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
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那又如何?
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
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
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
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
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
《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我劝每一位女性都去看一下这部电影 如果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女实习生告记者强奸的事件 女人不坚持捍卫自己的权利 就没人可以阻止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消费或者侵害 发声是会造成很多困扰 有时候并不能为自我带来任何直接的利益 但是 无论力气多小 声音多低 只要有勇气发声 就是对整个社会的推动 这不是为女权主义发声 这和 聚焦 和 审判八号法案 和 制造杀人犯 一样 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正义 更需要自己 去捍卫这种正义
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2016年,《聚焦》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讲诉了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工作小组收集资料,对波士顿地区多起神父性侵儿童案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作为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关键判决》,在结尾上则同《聚焦》一样,导向了某种暧昧不清的,看似光明但却一定政治正确的结局。
它们同影片主体部分的调查、听证过程所展示出的堪称“耻辱”的难堪场景形成对比,在演绎了法理力量与公众权利的同时,却也透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寂寥感与无力感。
如果说,《聚焦》是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宗教权威的范例,那么,《关键判决》则是典型的女性对抗男权的的范例。
其结尾处希尔教授收到的成堆书信和这场听证会改变了美国社会现状的数据,几乎和《聚焦》结尾纷乱响起的电话铃具有一样的功效,是整个影片中最为正面的时刻。
它们在承担叙事尾声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一种情绪高潮——某种执行正义的代入感。
但相对于《聚焦》已然坐实的神父性侵而言,《关键判决》却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当事人的态度抑或当年的听证结果,都没能指向一个确定的结局。
而角色的性别身份、种族身份乃至社会身份,也让《关键判决》的故事而变得混沌不堪,这使得影片所应当要表现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但《关键判决》却并没能将这种多元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种简易便捷的、容易收获情绪认同的、女性受害论般的倾向性态度,以当年的控方安妮塔·希尔为叙事主体,从完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了这个尚未有定论的故事。
《关键判决》以1991年的一场听证会为故事蓝本,影片开始于布什首次提名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意见被驳回的真实记录影像。
此后,布什提名联邦法院中的保守派黑人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接任瑟古德·马歇尔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职位,以制衡民主党势力。
作为继瑟古德·马歇尔后最有可能的第二位美国最高法院黑人大法官,托马斯的黑人身份、保守派立场以及优秀的法官履历都让他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在10月6日,参议院即将表决的前两天,《今日新闻》和全国公共电台突然报道了一则新闻,35岁的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黑人法学女教授安妮塔·希尔指控托马斯于她在EEOC(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工作期间对她进行性骚扰,托马斯则坚决否认此事。
因此,参议院将对托马斯就职一事的表决推迟一周。
性色彩,涉事人的种族、社会身份,双方同样坚决但各执一词的态度,让在10月11日召开的听证会成了继水门事件后,又一次席卷全美的国会听证会。
与《聚焦》以大量篇幅来展现聚焦小组调查、采访、取证的繁琐工作所不同,《关键判决》用了很大篇幅来再现听证会过程,并在演员出演的场景与真实的新闻记录影像间来回切换。
虽然插入了大量的记录影像,但《关键判决》依然是当当戏剧化的。
在听证会段落,与传统的英美法系的法庭戏不同,《关键判决》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场面调度,也没有辩护律师走到当事人跟前进行压迫式的逼问。
镜头抑或以缓慢的360度旋转运动环绕在陈述人陈述时环绕他,来铺陈传统法庭戏的审视过程;又或者以大量匹配视线剪辑的中近景固定镜头来回切换,来展演陈述双方或者审问方与陈述方之间的对抗。
此外,听证会场景也在现场、收看听证会的不同社会场景中来回切换。
剪辑在这里,除了为单一枯燥的听证会戏提供丰富的附加戏剧元素和情绪表意镜头外,也承担起了另一层审视的功能。
收看着听证会的每一个人,和拍摄着听证会的摄影机一起,同时也和委员会的听证委员们一起,构成了对案件的多重审判和裁决。
但与当事人的理性坚守态度所相背反的,影片并没有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它以一种推定有罪的姿态,让种族凌驾于女权之上,也让弱者凌驾于真相之上。
就像托马斯所陈述的,“作为美国黑人,就我而言,这是个高科技私刑”。
托马斯的话揭示了一种偏见:当我们谈到性行为,我们依然会有潜在的种族态度,那种潜在的,关于黑人男性和他们对性的看法的成见。
黑人男性会被更倾向认为习惯于滥交等非常规性行为,而这,正好与希尔在听证会上所描述的托马斯对她的言语性骚扰内容吻合。
这种出发于女性主义,女性平权,但最后并没能回归到女性主义的视角,在绞合了种族偏见和政治身份后,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另一种近乎压迫的不平等。
在现实中,托马斯以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听证会确认,影片也以真实的记录影像展现了这一刻,并没有采用搬演,但其女性视角和女性倾向并没能因此平衡。
在平权运动发展的时间线中,更多考量女性或许是平权的第一步;但在托马斯这样的未定案件里,性别倾向的处理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
它浪费了讲述历史多元的可能,也悬置了讲述历史的时代。
它来源于现实,却没能充分打开现实。
它展示给我们不完整的过去,却凭借这非完整的过去用影像做出判决。
不论是托马斯,还是希尔教授,在片中都没能获得一个独立的、饱满的形象。
在没有真相,只有文本,没有历史,只有讲述的含混地带,《关键判决》应当做的是挖掘这种含混背后的原因,并把这种含混还原给观众,但它却把托马斯疑案背后复杂的政治影响、性别压迫乃至种族观念都压缩到女性对男权的简单斗争中。
整个托马斯案件所给美国社会乃至性骚扰犯罪史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这样的倾向性之下,也就只能沦为一种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理想主义式结尾了,这对于《关键判决》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而言,显然相当可惜。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8月刊
2016年🇺🇸电影〈Confirmation〉《关键判决》:一部慢热的电影,真实的事件,没有结论的案件。
故事很简单,精彩程度全靠人物塑造决定,随着电影的深入,一个个角色都无比鲜活,演员的整体水平非常高,结局恰到好处的煽情也能感染人。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真实案件悬而未决的结果,导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站在了女主的一边,假设将来最终结论是女主说谎,那这部电影便成了一个笑话。
女权主义是无处不在的,首先在美国这个事件一旦被标记成真实事件改编一般都会获得各种亲睐。
本片依旧如此。
一个集女权,种族,信骚扰为一体的事件,并不多见。
所以片尾处告知这是一起真实事件,那就更加难得可贵了。
因为九十年代的美国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自由和文明。
很多情况下一些纪实性的影片一开始就会向大家指明方向,本片也是这样的。
一开始大家就会被告知,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候选人原来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
但是仅仅凭借指控者的一面之词显然没有说服力。
于是剧情得以发展。
后来随着一件件事情浮出水面,越来越坐实了大法官的真实形象。
于是片中的舆论导向开始在受害者本身展开了。
解释当时的环境下妇女的权益不受重视,接着再来一些社会这个大环境给予的反馈。
于是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情况下受害者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并不像女主那样勇于站起来。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面对被侵害时候,只能保持沉默。
因为反抗的力量在当时的条件下环境中是那么的微乎其微。
事件继续发酵,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大法官渐渐的被很多证据指向了犯罪的边缘。
人们开始疑惑,社会舆论开始动荡。
此时的人们已经迷惑了。
当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最高执行人员,对于这个国家的律法也是出于藐视的态度时候,人们会渐渐的丧失信仰。
这个时候的此次事件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
而真正演化成为一次变革。
这种由下而上发酵的力量是大法官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本想着回想起他时候一样这依旧是个小插曲,会在一篇质疑声中渐渐落幕,但是这一次的插曲无疑变为了一场交响乐。
人们不再去讨论事件的本身,而是更加热衷于对制度要求变革的强烈力量以及愿望。
当一件事情失去控制的时候,他也就不需要在隐藏什么了。
当然在国家这个大的前提之下,个人的隐私是不复存在的。
没有什么是不可考证的,也没有什么是经得起推敲的。
前提是你说的这些完全是谎言。
谎言在任何时候都不具备推翻整理的性质以及力量。
更何况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你的一言一行。
只要你触犯了法律,这个时候你是逃不掉的。
正是由于女主的一再坚持,使得大法官的罪行得以昭告天下。
而这个时候就是考验米国的权力机构的公平性问题的最佳时刻了。
当然米国作为人们心目当中的自由民主之邦,显然不会对人民的愤怒情绪置之不理的。
很显然这就是一个变革的时刻。
而这个时刻就这样从一个不被重视的黑人女孩身上发起了。
结局当然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最终坏人得到了惩罚,好人得以昭雪。
制度的不完善终将被补救。
人民在这个问题上看到了国家爱的希望。
最终这次事件使得米国人民更加对于自己的国家信赖了。
这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
此片之后,看来米国人民还是乐于看到自己国家存在的问题,而且欣然接受国家的改变的。
这样的国民素养是值得学习的。
这样的政府也是值得信任的。
但是很多情况下政府的变革只不过是由于事态失去了控制难以服众。
如果说此类事件没有发酵很难想象,最为当事人会有怎样的一生。
当权者接受变革,但我们不希望看到每次变革都是建立在一个热点事件本身之上才产生的。
自省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真正能做到自省的当权者恐怕少了吧。
忙碌的赚钱生活,已经多久没检视内心,已经多久没看过一页书,一眼电影,已经多久没上豆瓣了。。。
一日不上豆瓣,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从现在起发誓,每周至少上一次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安静的、丰富的人儿们,让人感到在干燥的沙漠下面,有湿润的秘密花园在。。。
今天下午是值得的,今天下午全部给了《关键判决》。
我一下子看清了,自己可悲的生活,一下子被击倒,泪流满............
听证会看似无疾而终,导演也并未明确指明真相,但就像《聚焦》最后投诉电话铃声的爆炸式来袭一样,希尔教授最后收到满屋子的信件也一样是种无声的警示!
个人在强大的司法制度和社会结构中是否真的能够发出声音,并能让众人随声附和,也许谁也不确定吧,anyway,只要有人站出来,像希尔教授一样,像《妇女参政论者》里的女主们一样,一些事情总是会慢慢的发酵,慢慢的改变,慢慢的改写历史,慢慢的推动社会进步吧!
也许,真想怎样并不重要,因为即使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看待同样事件时所投射的眼光和思考不同,结果也许就迥然不同。
然而,重大事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此,不是靠真相来搅动人心,而是靠事件过后引发的各种意外的,不意外的后果,讨论,反思,叩问……来让人们重新思考过去,现在和将来!
就是因为有人站出来 才会鼓励更多的人停止沉默 虽然因为贴近现实有点无聊 但是男女主的台词功底都太好了吧 最后看到事件对现实世界的推动 这种对平权的movement 最让人向往
本来是中立的迷案 影片表现出了对男法官的不信任
(6.0)托马斯大法官提名时的骚扰事件听证会,HBO电视电影,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认为这是纪录片的。由于某种在我们自身及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因素影响,在电影或者更多艺术形式中,当你把个体和政府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较量看似公允地让观众自己判断时,其实倾向性就已经出来了。
真实事件的伪记录片,电影站在了女权的立场。没有任何物证,仅靠言证,性骚扰这样的案子似乎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真相,而参杂入政治因素,双方的尊严、人格都被极尽诋毁。Clarence Thomas险胜成为1991年美国最高院大法官,事件则改变了女性在美国的地位,也受到了更多的法律保护。
何时才能见证这种程序正义……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也给人一些希望,至少面对的不是密不透风的高墙🥲
这就是美国,丑陋却真实
节奏很棒!
喜欢这种挖掘真实事件的影片,就是主旋律有点过了,女主最后的表演还差了口气
有纪录片质感,平和叙事,看着舒服。
7分,好像挺好看。
拍的太过平淡,正要进入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事件本身值得深思,但电影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如果人类的本质是弱肉强食,你再办无数次听证会也是白搭。凯丽华盛顿的表演实在是无辜过头了,总是一副大义凛然又天真脆弱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大鱼海棠里的椿。。。
虽然影片对托马斯法官的形象塑造保持了公允的态度,然而导演并未掩饰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了希尔博士的队
结构挺有趣,但还原真实事件的过程便欠缺点功力,而且导演的导向很明显。三星。
克制,冷峻,但是导演立场不中立!
不如我想象的激动人心。可能是因为当事人都还在,所以并不敢拍得太过火,总觉得没能把想表达的主题说清楚,性骚扰、种族歧视、政治对司法独立的影响都是这个听证会折射出的大主题,但是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不知道在新的大法官候选人即将接受参议院审核的时候发布有何深意。
一气呵成。尽管立场偏向女方,但也没负面刻画大法官托马斯。用伪纪录片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有新意。不过不太理解参议长拜恩作为民主党为什么议程设置如此偏向共和党。
真实事件改编,在天朝估计很难理解吧
社会进步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
Greg Kinnear 演的 Joe Biden 实在太像了